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却满载着失望而归。
仔细去揪,确实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点,但那总觉得像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所以我只想针对一些有点点失望的点谈一下我的看法。
最最important的一点: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四不像: 我并不排斥两种手法混合互用,但是我认为一部影片的受众是首先应该确定好的。
《星溪》中两种手法的杂糅实在过于拙劣,主角的演员设定和服装设定以及某些幽默或者略微尴尬而中二的台词等,都透露着商业片的影子,希望能抓住大众的眼球,但是事实上,三段式的叙事并不是普通大众可以理解的,同一时空下发生的三件截然不同的事件,到底是时光的倒流还是平行世界,都缺乏逻辑链的说明,使人云里雾里,我本来以为最后会有经典式的三线合一或者解释谜团的,然而什么都没有,反倒是莫名其妙的(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长的同镜头对话,莫名其妙脱离了前面两段叙事,更加会使人不知所云。
如果冗长的对话镜头是导演的一次实验,那么我真的可以说它的结果太失败啦,女主人公的身世也是。
太纸片啦。
作为商业片来看,这样小清新的感觉搭配青涩的悲伤恰到好处,与色调和女主的年龄都恰恰符合,但是长镜头和对话不仅不会带来抓眼球与感官刺激,反而真的很催眠…观众真的不会去思考她们对话的深刻内涵,只会不断地思考,啊、怎么还没讲完。
电影是视听的结合,它不是小说文字的表面,也不是徒有台词都广播剧。
电影思想如果是通过主人公的直白诉说表现就剥夺了观众主管思考的情感体验。
以商业片的大受众为目标的话,在剧本叙事结构上,真的还有很多不足个人觉得。
然后作为文艺片来看的话…说实话,内涵真的太浅了,点映中解读的嘉宾说“导演对这点自己在片中有了回答,就是星溪影片中所言“我不管它有多廉价,但我就是喜欢”,不管女主的这段经历你们看来多么平常,但导演就是有深刻的感受。
”讲真,我当时听完特别生气,我不知道是嘉宾老师误解了导演还是导演真的就是这么想的,但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特别容易导致孤芳自赏。
孤芳自赏的前提是有“芳”,但倘若那个“芳”真的不香艳的话,真的容易在自我感动与自恋中无法前进。
文艺片本身受众会小一点点,就更需要有能够带动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与灵魂交流的东西,但是你把这个都,都尴尬得我kou出两室一厅的长对话给整没了…… 给的一星是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上,真的蛮失望的。
但是从感性角度上,我真的很想给个三四星,真的很感动,以及很少在国内看到女孩子站出来当导演了,因为我本身也是女孩子,我还在念本科,想往导演方向钻研下去,但是不管谁都跟我说,女孩子当导演?
这怎么能行。
尤其是当听到点映嘉宾说“女性导演巴拉巴拉,女性创作者巴拉巴拉。
”的时候,我真的差定跳起来直接开杠了。
不管怎么样,每一位导演都值得被尊重,请不要随意地贴标签。
真的,导演姐姐我支持你!
请一定不要放弃,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三段平行叙事让人感觉很舒服。
色彩很棒。
想去马来西亚这个地方旅游了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今年看的第一部影片。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
真的是太惊喜了!!!
远比我想象中的更要好看!!!
作为观众我真的觉得女孩子只要看了都会喜欢的那种。
台词能表达出很多女孩丰富的内心。
很真诚,纯粹。
还有点温柔。
真的是太棒了。
不看真的会后悔系列。
期待早日上映我一定要再看一次
当《星溪的三次奇遇》最后一个镜头结束,直接的感受是: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舒服的电影了。
是的,是“舒服”。
像一次为期几天的南方旅行,没有起早贪黑动人心魄的奇观、没有突发事件或艳遇,是在阳光明媚中晒着、走着、看着、想着心事,然后有些心里的皱褶漫漫地泡茶般舒展开来,有了一些味道。
这些味道不是由戏剧性强烈的事件引发。
主人公星溪马来之行携带的,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心事,而非限定完成的“事儿”。
星溪的心事,是女青年的心事,不是少女的,也不是成熟女性的。
她的生活里已经切实地发生了“人生事件”,她有能力处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凌乱在心里,这些事不会让她大喊大叫,但也没办法清晰认识,并打包安放在一个地方。
她暧昧地出发了,在与陌生地方和对方的交流中,她的心事开始被清晰、佐证、重新认识、以及确定。
这像大多数人生的本质,无激烈事件发生,但又发生了许多,在这些发生中,心灵悄然流转。
星溪的幸运,是她的纯真质朴,将她引向了另外一些人的纯真质朴,她的奇遇是一些心灵的相遇。
不禁想,如果没有这些奇遇,将有一些什么问题埋伏在她未来的人生里。
有了这些奇遇,星溪的未来又会遇到什么。
这个联想,倒让人想到侯麦了。
星溪的故事,是可以连续拍下去的。
看完让人觉得很清新又耐人寻味的片子,有种大音希声的感觉。
很喜欢这种平实的手法,叙事节奏不疾不徐,没有任何用力过猛的地方,据说这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由衷佩服。
影片将平常的一天缓缓展开在观众面前,台词也像是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对话,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就在这些平凡中却逐渐迸发出了一些奇妙的火花,吸引你一直看下去,去寻找这些平凡中的闪光点。
这一切不就是生活本身吗?
我们平日里生活忙忙碌碌,忽略了多少这种“奇遇”?
你对世界的疑问,你心底的结,这些解答就藏着在最平凡的每一天,等你静下心去需找,去倾听。
这个路口遇见的下一个人,偶然低头看到的一片绿荫或许就会抚平你的一道伤口。
星溪让观众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难怪威尼斯日单元主席会说这部片子是“心灵和眼睛的柔软对话”。
很少写评论,思维又跳脱了…再说下奇遇的部分,作为一部电影,星溪虽然走的是平实的路线,但也还满足了作为观众的我对罗曼蒂克的追求~比如三段式的结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趣的平行世界的感觉,里面很多细节颇有意思。
大伯公的真身现身,不经意间让人会心一笑~还有震撼人心的蓝色眼泪,被击中的感觉~~~
《与星溪的第四次奇遇》又名《那篇一万字的影评》看完《星溪的三次奇遇》已经快一星期,终于有时间写点观后感(也不算影评吧,就是……观后感),毕竟为了加到ailing的微信,我答应导演写一万字的商业吹文(一万字肯定写不到了,ailing的微信也只能随缘了),作为一个研究道德哲学的人,我还是被迫要遵守自己的诺言。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我的朋友黄老师是此次放映活动的映后嘉宾,当天在杭州出差的我兴冲冲地赶回上海参加此次放映(此处有伏笔)。
对于《星溪》这个电影本身,我起初是没有什么太大期待的,其一是看到豆瓣上的一些并不友好的评论(有说抄袭侯麦的,有说抄袭洪尚秀的),其二是我现在已经是一个被评职称折磨得没有了生活情趣的中年青椒,对于节奏慢且需要费脑子思考或感受的电影都退避三尺(都侯麦和洪尚秀了,实在不适合我中年油腻浮躁男的自我人设)。
所以,就一身轻松地买了票(注意,这个是重点,导演请highlight),准备去影院补睡眠。
就是这么耿直。
但比较出乎我意料的是,全片的观影过程中,我只眯过去了一小会儿(我曾说过,电影好看不好看,身体是最诚实的,好看的电影是不催眠的)。
(以下开始有剧透)电影是一个三段式的故事(导演亲承,其实是命题作文),故事与故事之间有联系又没联系,大约是编剧(也就是导演本人)费劲心思憋出来的一个剧本。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内心一定是(比较)崩溃的,因为(以下都是大实话)故事真的很无聊(这是看完当下的真实感觉)……但片中的演员实在是很出彩(格里高利气场爆棚,两位女演员也颜值十分在线),所以不容易“温柔地走入良夜”。
映后我提了两个不算问题的问题(台词写得和角色有差距;格里高利气场太大与作品整体气质有差距),导演以及嘉宾董老师都做了回应。
总体上,观影体验不算差,我依旧辣手摧花般在友站打出了5/10的高分(???
)。
正当我准备打个小车回家时,我的肚子提出了抗议(注意,call back了),我想去吃点东西。
于是我招呼了黄老师等人,准备去来顿宵夜,犒劳一下自己。
不知谁喊了一句“导演,去吃点宵夜吧”打破了夜空中的宁静(情况就是这样的,此处重点艾特错过宵夜局的戴彧老师),原本我的果腹计划变成了另一次莫名其妙的遭遇(简称“奇遇”)。
引用卷老师的话说就是“原来你们这帮闷瓜都这么能聊”。
当然这要归功于导演,串局上的邓老师比导演编剧邓老师更具有煽动性(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褒义词了,将就一下吧导演,知道你也不是那么讲究的人,毕竟“white left”的梗也是你甩出来的)。
一开始,大家都还扭扭捏捏,毕竟在女导演面前还想装得深沉一点,但话没过三局,气氛已然变成了脱口秀大会,要不是苏国战士姗姗来迟后开始聊起了严肃的话题,整个串局可能就会走向失控(不知道尺度会有多大,对,都是你们想听却听不到的料呢)。
豪气的导演掷地有声地承认了“我一上来就是抄袭侯麦啊”(后面有but的,但是在这里我偏不讲),让我这般厚颜无耻之徒也觉得坦荡。
中间的谈笑风生,省去8000字(咦,算上这8000字,一万字的观后感好像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了哟)。
除了格里高利,当我看到Howie B做的音乐时,下巴是掉下来的。
导演神秘兮兮地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和Howie B的奇遇。
还有参加影展的奇遇,和资方的奇遇,和格里高利的奇遇……作为《不成为题的问题》《恋曲1980》的剪辑(大)师、某后朋克乐队的鼓手,导演邓老师分享的和电影有关的奇遇,比电影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得多。
2035老师和邓老师一直在探讨如何拍摄一部真正nothing的电影。
我并不在意电影nothing不nothing,我只在意电影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如果说《星溪的三次奇遇》本身中的思考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并不那么的深刻,但是电影制作背后的故事却足够有趣。
邓老师总说,“我来送这个电影最后一程”。
我觉得这个说法并不恰当。
我觉得《星溪》之于邓老师,应该是出嫁的女儿,可能并不完美,却倾注了自己100%的爱。
对于我等整天想拍电影却放不出半个屁的人来说,“满怀羡慕”。
《星溪》当然不是完美的电影,但与星溪的第四次奇遇却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同龄人那没有被磨灭的理性主义情怀。
相信,如果你也被导演请了一顿串,并且信誓旦旦要让我加上女配角的微信时,你很难拒绝在豆瓣上打出五星的合理要求。
除了被导演斜坡的因素,我也是有一丝内心的良知想给《星溪》打出盲目的五星的。
所以,你们看的是《星溪的三次奇遇》,我的是沉浸式体验的《星溪的四次奇遇》,打个五星不过分吧。
嗯,你们离打出五星还差与导演的一次奇遇!
下图左起依次为:苏国战士老师、鄙人、2035老师、卷老师、邓老师、董老师、黄老师人人人人人人人SM@湘江边2020.12.13
很喜欢这部气质清新独特的处女作,更喜欢率真可爱但有想法的竹竹导演,今晚的交流也非常🈶️共鸣!
我一向不喜欢在观影之前去参考各种评论,但我承认我是被侯麦这个🏷️吸引来,而且乍一看影片的风格也确实🈶️侯麦的味道(结尾甚至直接让我想到了绿光),但仔细回味,它确实🈶️努力表现自己的气质,而且影片的亮点很多。
没想到映后交流一开始,导演就坦诚而言说自己并🈚️要刻意模仿致敬喜爱的大师,但个人确实向侯麦借鉴了一些皮毛,这么实诚反而让我对她加分不少。
同时,也非常欣赏导演对于电影制作的态度,是的,简单低碳也可以拍出好电影!
再说回影片本身,这绝对是一部瑕不掩瑜的清新小品!
三段故事各有奇妙之处,也许跟很多观众的感受相同,导演在试图给予影片一些更深刻的人生思考时,衔接不那么自然,功力还有待打磨,但那一段情节却是最打动人心。
虽然个人认为女主在表现这一段故事时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形象与人设经历存在差距,何况与之对戏的还是一位优秀的🇫🇷资深演员,但拍片过程确实会因为条件所限造成不足,这样的遗憾相信今后一定会随着拍摄资历的丰富而逐渐弥补。
说了那么多,纯粹是想鼓励竹竹这样的优秀年轻电影导演,不必在意那些🥚里挑🦴的职业喷子,勇敢做自己就好,难道年轻还要怕犯错?
另外这部片子的排片真的少之又少,朋友们如果你们发现能看上这部电影,就请一定抓住机会,相信我,它是闪光的!
星溪的3次奇遇 (2018)5.52018 / 中国大陆 马来西亚 / 剧情 奇幻 冒险 / 竹原青 / 许芳铱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要等一个孩子长大,是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也许美好。
也许没有那么美好。
星溪带着她颇具神秘主义的名字,踏上了这三段长大的旅程。
平静而富有冒险的走着,在每一个情节点,也许你都猜到了情节,但是就像真实的生活一样,你还是要选择和经过,而这也就是人生的美。
你可以说,这是洪尚秀和侯麦的美学,导演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
这是一次半自传式的尝试,城市的青春在一次异国旅行之中被象征和修辞,点到为止,并不浓墨,因为东南亚海岛上的空气,已经足够湿润,空气密度决定了呼吸,而呼吸决定了选择与被选择。
星溪在某一种命运的牵扯之下,还是做着自己,单这一点,她就不再只是个演员,她努力地想成为人,也想长大,还想做梦呢。
个人原因 多一颗星。
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 个人经历和南洋情结以及最近情绪 哭了很多次,几乎每次都是打入内心 自我寻见式的。
这里不谈逼格与工巧,过于文胜质的东西也一向不喜欢。
叙事结构 镜头 以及帕斯卡尔的参演都是影片的亮色。
并且电影本身就伴随了很多因缘际会的不谋而合,从沙滩上的宝莲的延续 帕老的参与,到导演交流会时谈到在选角色时因一座庙而展开了这庙与演员自身都不知道的家族渊源。
让我特别动容的也是这种根基回溯,和我去做田野时的体验与展开很像,能寻回与解开很多自身的内在界域,并最终与现实若合一契。
是很有灵性的创作啊,对青年导演没必要太苛刻吧,问题是存在 鼓励却不多。
导演自身性格也偏内敛些,在面对直戳的问题时有点委屈了,我很心疼她。
提问环节不是好时机 气氛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凌厉的审美批判,一直没能当面对她表达我对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关注和期待,就在最后影院门口也是分道的,到了另一端 我还误上了楼,但我想着如果可能,一定要把这些话对她说。
不期的是,绕了一圈恍然遇见了!
全部的感动都呼之欲出!
灵犀如此吧,所以我信了一切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奇巧与灵性,以及我与南洋的种种,是一种召唤吧。
现在喝着香茅薏米水,说着想说的一切,从未如此酣畅。
2019.4.16
这个三段式的故事以星溪的奇遇展开,第一、二段以车胎没气为开头,第一次遇到一个女孩,第二次是一群人,想要改造老城区,第三段就是女孩推车找到了一个修车铺偶遇老外。
第二段说到了这个地方叫马来亚一个地方叫Alor Setar,主角的名字也叫星溪。
第三段是老头的蓝色眼泪。
星溪原来是一个小溪水吧,没那么灿烂美好。
蓝色眼泪是一种海洋生物,泛蓝光什么的。
其实我倒是挺关注这种亚洲内部的想象的,一个中国北京人来到马来的小地方旅游,这不是一个熟悉的共同体,我们关于民族和文化其实已经很激进,但是当我们看到走入亚洲的另一地,我还挺想知道女主如何在行动上继续这个旅行。
南特应该看到了这个新趋势吧,看稻田,看到生活在对话和日常琐事之中,也许导演做到了镜头剪辑明亮的风光照,是蜻蜓点水,这不是中国的稻田,镜头里看到外之地的展示,发生在女主的一个旅行场景中。
我想这是值得思考和警惕的一种外在宣扬式的野心,也谨慎地不容易看到,因为是只言片语,或者这是现在的导演们所拥有的一种放手去表达自己。
建设马来亚,也有不方便的交通工具,还有一切购物的陷阱和购物的指向性。
片子三段式有时间的顺序,七月,在某些程度上导演表达了一种,时间的对位。
主角来到Alor Setar也是为了找到一个叫星溪的河,也即是一个存在物,或者一个雕塑,头脑中的思考印证在现实,思考的呈现,这可以对应,也似乎无法对应,这是一个错误的游戏,也是对存在物的语言理解,星稀认为塔罗牌的一切词语确实的意义,好像很有趣。
台词是词语的骗子,使用八十年代,并且重复利用,才会有台词的一段一段层层陷入自己美好的状态,也即是导演说的大家都在看一个榜单里面的好,这样不是很可疑吗,也要警惕。
模仿是另外一个好玩的事,陈丹青说过绘画几百年来就是在一点点模仿过程中缓慢发展。
消费品的模仿很像超市的货物,电影完全避免不了站在前人肩膀上,只是应该放弃标签化的越来越模糊欣赏的维度。
庸俗化也是格林伯格的好建议,精英和平民阶层,庸俗不可避免,精英已经消失,我不知道写小说和电影可以放在一个话语体系中表达是从什么心理出发,这样也许更容易写评论吧。
耐人寻味其实很想要从片子里面的到什么吧,这挺可怕,应该多看商业片补一补。
电视剧感的意思是不是编剧的细节太琐碎,可爱有趣有思想倒是套用万金油的词,许多人把对话当做文本的台词,本末倒置。
演员的梦想没看出来,对话的行动中是一个人思想,行动其实很质朴,不是表示崇拜或者梦想。
有一些很奇怪的感想。
没啥营养,欢迎跳过。
①理发师想起小时候在理发店看妈妈给别人理发的画面,还有一些别的思绪都飞出来了,百感交集。
②要我我也会怀疑爱玲诶,唉———③出门在外我好像很难相信别人诶,但如果真的遇到可信之人,这种感觉好奇妙诶④二倍速刷完,除了风景⑤blue tears 真好看⑥有机会一定要去马来西亚看看⑦Alor Setar 亚罗士打malay米都 ,吉打州的首府,可眺望马六甲海峡(这个中学地理的重要海峡)8.“如果怀疑就不要进去,一旦进去了就不要怀疑”⑨“沉默有无线含义”10. brooke 小溪(够140了吧?
说是师承侯麦,但完全不入质。侯麦通过各种巧合的故事来展现人与人的关系,但此片第一二个故事矛盾都来自外部,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人的关系;而第三个故事就成了纯对话的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了,不能使这种探讨进入到叙事中
降低了期待,比想象中好。主要是轻松简单,虽然有台词的出戏,摄影很多运镜也很迷,但是整体观感还是偏舒服,第三段的法国人相遇变成了生死维度的讨论,又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因为导演玻璃心扣一分,国电现在这个情况,就连批评都不行???我不知道批评能不能进步,但我知道越一昧捧着,只会更糟。
导演是个实诚人~
美,是影片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威尼斯日单元主席评价这部影片是“心灵和眼睛的柔软对话”,看完片子,的确如此,叙事平缓流畅,台词质朴自然,像极了生活,所以影片有着很强的代入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好片。感动于那些不经意的偶然给人生带来的奇妙美感,看得想去旅行!
说像侯麦,导演自己也承认在创作的时候迷恋侯麦,但这不是什么问题,哪个形式不是从前人那里习得过来的?三段式的“平行宇宙”,配角故事相互交叉的很有趣,有不少配角的演出很精彩,比如第一段的女生、第二段的理发店老板,第三段的庙宇主理人。第二段故事过短,甚至是戛然而止,主要还是在于话题过大,而导演本身可能感受并不够,也没有做过当地人的更多了解,比如纪录片的形式。第三段太长,而台本不够精彩,人物的故事跟主角骨子里的气质差别太大,属于为了升华主题而硬演。但第一段就不一样了,完全就是主角自身的气质。所以,这就像相征在《乐夏》上说白举纲,没有那个“核”,靠想象是会比较怪的。塔罗牌挺有意思,“你看对方的眼光会影响你的判断”,说的也是观众。所以片中的各种反转就有了合理性,只是到后来有点多,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感觉。
太啰嗦了,blah blah blah,大型风光合集PPT,只有第一段是可爱的,到了第三段所有弱点全都暴露了,不好意思没看到过这种洪常秀。女主角太糟糕了,听她的英文我浑身难受。
看完走在地下通道里把眼泪憋回去
美女导演,昨晚在万象看了你的《星溪》。初看的时候感觉轻松简单。结束后慢慢回味,发现简单的故事了也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大爱!现在有个问题想找你帮忙,能不能把占卜女巫说的那段话发给我?很喜欢,谢谢哦!微博也给你留了
三颗半 一些思马情绪的释放。拍的很美啊!!!长发大叔很点睛,能get到一些主题,但是表述得有些直白又有些模糊。有一些可爱的瞬间。
结构上的浅尝辄止,文本仍是缺陷,尴尬不显高级,说理型内容有撑片长之嫌。这个女主不但不讨喜,而且演技堪忧。#9thBJIFF#
这是什么shabi玩意啊,看的过程和拉不出屎一样难受,虽然我看的片子不多,但不能这样骗我啊,空镜是渲染意境,好!慢节奏,好!对白推进叙事,好!学生气巨重无比,还中国侯麦,你要不要看看你自己喝了多少说出这句话,台词尬的批爆,能不能不要教我做事啊,请告诉我哪里有哲思好吗,什么人类学,什么扯淡啊,遇到了导演本人感情牌也不能这么打啊,请你抿着自己的良心,问问,这真的好吗,这真的是文艺片吗,这不就是纯纯磕嗨了自己意淫吗,还作者电影,真的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啊,先锋也不是这么先锋吧,长镜头就是nb啊,那为什么没有一镜到底啊,很想知道是不是外国人真的很喜欢这种东西,真的怪,太怪了,还有就是别砸北电的招牌了,散步式电影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这满满的电视剧质感,就别自称致敬侯麦了,不过是亚罗士打旅游宣传片罢了。刻薄点讲,老生常谈的对话无意义,屡见不鲜的结构无价值。导演沉溺在个人审美趣味里无法自拔,认定自己很可爱、很有趣、很有思想,其实就是不加节制的矫情和自作聪明。请来帕斯卡·格利高里纯粹是一种浪费,正面例子参见《狮子彻夜未眠》里的让-皮埃尔·利奥德。女主的表演让我全程游离在外,神烦。
散步式电影的可爱时代,单纯又轻盈的电影。
呜呜呜呜呜虽然真的很庸俗但是告别那段我真的看得大哭特哭
侯麦棺材板都按不住了…完全反面教程的观摩,从双姝奇缘抄到夏天的故事再到男友的女友、绿光抄了个遍,就算侯麦的男主角再穿上了海军蓝条纹上衣,北京大妞演的女主我只想大喊可去他妈的吧
爱玲段最佳,不仅奠定了轻盈的基调,亦生出潜在的多义性,被猴子抢走水晶的无奈表情切入到第二段,可能是影片节奏最好的时刻;二三段在异质循环和熟人陌客的行进中,恍惚间有吸收爱玲段魅力冲击深处的可能,可惜这一切被镜头和台词打碎——到最后已不再是「复杂且轻盈」,而是「冗余又笨拙」
标放场,小伙伴说无聊,但是我莫名的被打动了。
音乐还好,习作色彩还是更偏重。三段之间很难找到真正有趣的内在连结,而各自成篇来看段落的取舍也是值得商榷的。侯麦不好学呀。
支持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