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致青春》里说的那样,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7点50分走进影厅,黑暗中看见密密麻麻的手机亮光,大满场,无论内容如何,作为青春题材的又一部影片,至少是赢在了怀念上。
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会从灯光摄像结构等等内行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能感受的只有影片的内容,影片本身是欢乐是忧伤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带着看的人一起进入你的情绪里。
《同桌的你》确实不能给我完完全全的情绪带入,有一点感伤的情怀却又没有十分饱满的人物情感,两个主角虽是十分的干净明亮,却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很难入戏,直白点说看点都在预告里。
加上很多情节让我觉得不那么实际,比如男生不顾老师家长的阻挠搬着桌子赖在文科班,比如男生从文科考不到60到进厦大,比如女生申请斯坦福失利男生轻松拿到offer,比如女生最后竟选择那么一个浅薄自大的人结婚,又比如男生一向视女生为终点,疼着宠着,却在得知女生怀孕时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反应。
这些在现实中当然也会存在,只是同时出现在一起总会觉得怪。
看完全片回过头倒觉得像是轻喜剧,特别是满场的观众同时被刺到笑点一起嬉骂大笑时。
整部影片以男生的视角为主线,从第一次见到女生,为她打架,再到高中男生死乞白赖拼死拼活跟女生进到一个班,最后女生放弃北大来到男生在的大学,才开始了真正恋爱。
比起大学里所谓的修成正果,我更爱小时候懵懵懂懂不顾一切的疼爱与追求,不管你回不回应,我都要对你好,你被人欺负我就揍他,你脚崴了我就扛你,你要拍照我就去借相机,别人不借抢我也要抢来,你去哪我也要跟你一起走到哪,我只想你开心,哪怕生气吃醋我也只是想跟你在一起。
真是简单粗暴呵,却不经意让我们看到最真的温柔。
拼尽全力又小心翼翼。
年轻的美好往往伴着伤害而来,两情相悦,水到渠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对方,谁都没想过会怀孕,女生问男生怎么办,男生沉默,也许因为紧张也许因为害怕,他竟反问女生应该怎么办。
女生往往是感性的,恋爱中的女生更甚,她爱你她就愿意为你做一切,哪怕是给你生下孩子。
男生跟女生本来就是两个星球的生物,事后女生问男生,如果当初生下孩子,你愿意吗。
男生认为这已经过去的事情再提又有什么意义。
对啊,本来就是已经过去并且也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你有没有想过女生为什么要问这没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就像周晓栀说的她已经不确定了。
只要你说个愿意,她就会相信你的在乎,会相信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会陪在她身边。
男生无意识的回避让本来身体就受到巨大伤害的女生开始怀疑。
非典隔离救了这感情。
很多时候,看起来不好的事情真不一定就有多糟。
就像片中俩人闹的别扭也抵不过对对方生命的挂念。
本来已经闹脾气分手,女生担心男生为了不让他受到潜在病毒的感染,爬着梯子到男生的病房窗外,要带他离开医院,男生怕女生被感染不肯开窗,女生操起手电筒就砸破了玻璃。
向男生伸出手。
年轻的爱情真好,什么都不去算计,不会去想你有没有钱、车和房子,只要我喜欢你,我的命都交在你手里。
俩人和好如初,为了女生的梦想一起努力。
无奈俩人猜中开头却猜不中结尾,一向优秀的女生被拒,男生倒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带着期待努力,等着女生的到来。
女生一次又一次的申签,一次又一次的被拒。
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女生最后选择了放弃,可能就像她说的吧,能试的她都试了,她到不了男生身在的远方,又不能自私地叫男生回来,除了记下男生走过的每一条街道,爱吃的每一道菜,幻想男生住着的带向南窗子的房里他们共同生活的幸福场景外,她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不是不爱了,真的只是不确定了。
直到女生婚礼,男生上前的一句我不同意,接着便是同未婚夫两队人的喧闹厮打,一如十年前在医院里他们的奋不顾身。
一如十年前,女生对他伸出手那般,他向女孩伸出了手,当女孩紧握住的一刹,影厅里传来的一阵掌声。
可惜掌声未落,镜头再一次把我们拉回现实,幸福的画面只是幻想,任凭男生心里如何翻腾激荡,他都只能坐在亲友席上祝他最爱的女孩幸福,都只能在看着梦中的婚礼变为现实,看着另一个男人抢走他所有的戏份,女孩却不变地说着我愿意。
回头看自己抑或身边的朋友,陪你走上梦中婚礼的依旧是你最初最爱最珍惜的他吗。
男生想着,如果我伸出手,你愿意跟我走吗。
女生笑了,如果我跟你走,你愿意伸出手吗。
只可惜时间让我们都不再是曾经的我们,不再年轻不再偏执不再奋不顾身不再有爱有够。
时间让我们学会控制,学会逼迫自己,逼迫自己微笑看最爱的你,对别人讲出,我愿意。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想起耳熟能详的旋律,映起动人心扉画面,忆起朝夕相处的你《同桌的你》讲述的是一对青春懵懂的同桌从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甜蜜初恋和青葱记忆。
93年的盛夏,戴着一副小眼镜很文静秀气的学生周小栀结识了自己的同桌,坐在班里最后一排喜欢捣蛋的林一,从此他们一同经历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弥足珍贵的青葱岁月,两个人纯洁的爱情也一同绽放,林一对周小栀说:“总有一天,我会带你去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地方。
”同桌,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同伴,他/她伴随着我们整个刻骨铭心的学生时代,我们的青春记忆里他们一定是道重要是光景!
曾经最爱哭你,猜不出问题的你,多愁善感的你,嘻嘻闹闹度过学生时代美好光景的你。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无不淋漓透彻的敲打着人们心中纯真的心。
今天跑去看了,我能说很烂么,虽然豆瓣上这篇评分现在还有6点多。
跟小时代一个德行,情节的拼凑,小时代是拜金主义的三观不正,这部电影导演打回忆牌,把所有八零后的经历的主要事情都一股脑都塞在男女主角的头上,整个框架式按照《那些年》框架来的,也有致青春的影子,用男女主角的现在状况引起回忆,最后用现在的女主角的婚礼结束。
男女主角的演技真是惨不忍睹,周冬雨和林更新压根不能给特写,一特写那没演技一副怯场相的脸哦,太出戏了。
其实本片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导演80后回忆的主要经历都堆在男女主角头上,导致了男女主角没有性格没有感情起伏转承,更没有了三观,导致我越看越难受,导演到底出了卖回忆牌还想表达啥?
让我来数数导演堆上去的那些梗,初中转学,一见钟情,男同学欺负女主角,男主角保护女主角,男主角和班里的男同学的斗殴,高考填志愿,通报批评,一起考北大,女主角放弃北大跟着男主角来到厦大,然后有些像致青春的寝室生活情节,考四级,开小房间做坏事,怀孕,堕胎,小医院没做好后遗症住院,男主面对怀孕女友的懦弱,男女主角矫情的短暂分手,非典,是对情侣都要做点坏事?
导演不要拍的这么赤裸裸好不?
回忆青春啊,拜托唯美点。
然后就是去美国的梗,就是男的去了,女的没去,分手了。
然后就是女主的婚礼。
我觉的堆着堆着,导演or编剧三观不正了,厦大一个寝室的毕业生,除了不活泼的那个十年后混的不错,其他三个都平凡,用意何在?
女主角准老公的性格素质的太没水平了吧,是不是男主角是光明磊落积极阳光的,对立面的女主角准老公就一定是个浅薄势利嘴贱的垃圾男,这是小孩子逻辑吧;还有,一个寝室四个同学四个专业,考试上课还能一起,编剧你没上过大学吧?
考四级就考四级,为啥要整个作弊拿到四级证书?
男主美国的混乱生活是为了表达啥?
表达还是不出国好?
男主所谓未婚妻最后家里乱七八糟还出轨的情节用意何在?为了表示周冬雨选择不爱拜金势利嘴贱浅薄但是开公司的方哲(是这个名字吧)是正确的?
鼓励女孩子努力追求不爱且缺点多多没有人格魅力但很有钱的富二代创一代?
作为一部卖回忆的片子,请拜托至少有个强点细腻点的主线剧情吧。
另外,感人度都没有微博流行的回忆80后经历过的事情汇总的长图片文字微博呢。
谁的荷尔蒙在乱飞,那不是流星的眼泪,北鼻,是青春而已。
《同桌的你》大概唱的是青涩年华里爱慕的姑娘多年后嫁作人妇的小回忆和小忧伤。
电影大概说的是青涩年华里爱慕的姑娘多年后嫁作人妇的抹不掉的回忆和散不去的忧伤。
也许柯景腾和沈佳宜如果也在校园里轰轰烈烈地谈了一场恋爱,说不定也会经历类似林一和周小栀的境遇。
从某种角度上看,林一真得好好感谢周小栀,因为她,他奋发图强,以文科生的身份考上了厦大的计算机专业(难道没有处女座发现这个奇怪的小秘密么……),又顺利通过4级,还常常和同学切磋,强健体魄,最后一剂猛料,去了又发达又腐朽的美利坚搞社交网络去了。
这一切只是因为林一在人群中多看了周小栀一眼,周小栀一个无敌甜美的微笑,林一就为她奋斗了20年。
现在,你更知道了,一个漂亮的同桌,对一个屌丝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青春就这么简单,喜欢美好追求美好,姑娘小伙儿看对眼一瞬间的事,冲动悸动心动都是荷尔蒙在骚动,这是美好的事,它简单又单纯,没有原因,只有感觉。
后来的事就开始复杂了。
北鼻你的梦想是什么,北鼻你想做什么……热恋中的男女问出这样的问题的一方通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北鼻你去哪儿我就去那儿……于是两个谈恋爱的人只需要有一个人决定这个目标,然后俩人都为此努力,可是亲爱的,当俩人腻到像一个人似的的时候,它仍然是俩人啊。
林一听信周小栀的“谗言”,头也不回地踏上了资本主义的土地,在此之前好像并没有真正想过自己想要什么,哦,不,他想要neng死那个企图勾搭周小栀的假洋鬼子(情绪需要,没有任何恶意)。
然后周小栀一直申请不上斯坦福就放弃爱情了。。。
好可惜,难得一对养眼的真爱男女,小栀美眉,你的日本名是死心眼子么?
除了斯坦福还有别的学校可以申请不是吗?
当真只有在斯坦福才能和林一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吗?
你确定不是逗林一玩儿么?
把人家忽悠过去,因为申请学校失败了几次就不要谈恋爱了吗?
北鼻,这太残忍了……那个连非典连挂掉都不怕要和林一死一块儿的全能量小栀为何变成了一怂包……一想到这里,好心酸啊……十年之后才相见,这就是越相爱的人就越虐心的规律吗?
妈蛋,你去旅个游,你回国探个亲,事儿不就能说清楚了吗?
对了,症结在于:“我不想你因为我放弃了更好的机会。
”这句话大致是这样。
是林一知道周小栀为他不愿出国而说的。
事实上,它出现了两次。
第二次出现就是十年后周小栀对林一的酒后吐真言的潜台词。
请大家摸着良心说,这是不是一句扯淡和不靠谱的话。
没有人在沉醉在爱情里的时候能理智看待所谓的机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不是应该先偷着乐么?
然后从长计议,谁说机会和真爱不能同在呢?
可是,年轻的我们,如林一和周小栀,都苦兮兮地享受着自我牺牲和折磨,最终老泪纵横地捶胸顿足地嚎一嗓子:“我们都回不去了……”其实,那时那刻,更恰当的一嗓子是:“我们早特么干什么去了!
”林一就开始傻乎乎莫名其妙地开始了十年的异国生活。
可也不用在十年后的重逢表现得那样无辜苦痛吧。
你体验了不同的生活,和周小栀分手之后是你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垃圾,你自己找了一个和别人偷情的未婚妻你还准备跟人结婚,你还一脸苦哈哈……只要是move on的人,同学聚会里只要有旧情人不是就应该秀恩爱晒幸福吗?
所以,林一你回来参加周小栀的婚礼果真是为了幻想中的抢婚吗?
混乱了,可是,真的,到底想干嘛呢?
问题来了,答案就是:不!
知!
道!
不要不承认,一定有不少傻乎乎苦哈哈的林一。
从这个角度说,十年过去,青春还在,因为荷尔蒙的分泌依然混乱。
老实说,谁的青春讲得清楚道理呢?
还不是这样过来了。
《同桌的你》里的非典,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抗议,911,好多大事件伴随着我们青春荷尔蒙的乱飞,可能,年轻的我们在这些沉重、重大、深刻面前显得更加轻浮、无知、浅薄,可,这不就是青春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么?
当然,把青春活成任何样子都是合理的,它是人生的一段,特殊也不特殊,既然人生都有千万种姿态,为何青春不可以?
所以,青春的荷尔蒙乱飞的时候也可以不留遗憾,这个阶段的感情更值得珍惜。
最后深深推荐台湾大学孙中兴教授的《爱情历史社会学》公开课,让青春的荷尔蒙好好飞。
这部电影,是从那首著名的《同桌的你》引申出去的,类似的,还有《栀子花开》《外婆的澎湖湾》,一首流传已久的歌曲,似乎一定有什么故事,也似乎一定要把它拍成电影,才算圆满。
于是我开始期待李春波的《小芳》,郑智化的《水手》,李琛的《窗外》。
翻看最近几年关于青春的电影,大都串联了95年至今的所有大事件:千禧年、大使馆被炸、911、申奥、非典,真是换几个主角,就能拼一部青春回忆影片;同时还有的就是不变的桥段:单车、高考、打架、流产、出国、父母棒打鸳鸯,我连说“俗”的兴趣都没有了。
可我们的青春真的就是这样吗?
高中时,同桌的你,每天放晚自习之后,骑着单车,远远的跟着我回家圣诞节那天,在我的抽屉里放一张带圣诞老人的贺卡(没署名)我生日那天,在我的抽屉里放一张张信哲的专辑(没留言,除了画了一个傻丫头在傻笑)情人节那天,在我的抽屉里放一盒金帝巧克力(依然没署名)文理分科的时候,通过我的闺蜜(那个年代叫好朋友)打听我读什么高三每一次放榜的时候,站在文科班的榜单前,数着我的排名但一直到高考前,我才知道你是谁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漫不经心的问我准备报考哪所学校上大学之后一起上课、一起图书馆自习、一起吃饭、一起吵架一起那啥啥,也没见过有几个真的去流产的也有人想来插一杠子,有想当第三者的,也有想棒打鸳鸯的日子吵吵闹闹,哭哭笑笑而过找工作的时候,已经不包分配了多半有一个去考了研究生,另一个工作供着都工作的也不管好赖工作,两个人也还是往一起凑的要出国的,也只能挥泪再见,再也不见在一起了一起租房、一起买房、还贷、买车、结婚、生子我们的青春,再次回忆起来,也真的是平淡故事永远是别人的精彩,鞋子合不合脚真的只有自己知道。
同桌的你,只是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那个让女生会想去精心打扮的借口那个让男生想多喝2杯起哄自嘲的噱头谁的人生里,没有那个借了一块橡皮的同桌的你呢。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跟我在一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会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去看了同桌的你。
片尾曲响起,前面四个女孩迟迟不动,可能跟我一样,在奢望一个完美的结局。
发觉其实我们也是活在电影一样的现实里。
那位曾经一同经历青涩与疯狂的少年,我们最终没有在一起。
记得这两年我单身期间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一直不谈恋爱,像闺蜜佳说过的:总感觉少了什么。
不是没人追,但是这些人中再没有一个愿陪我经历,陪我疯狂,做着不做作却让我感动的事。
没有一个!
他们只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得到,得不到就离开换个目标。
在明天太阳升起我依然要面对现实之前,给自己一段回忆致青春,致初恋,致同桌的你。
这歌词写的真TMD的好!
呵呵。
——送给所有怀念最纯真爱情女孩。
怀着很高的期待去看这部电影,结果却几乎是最失望的一次电影院之行。
这样的电影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电影真是任重而道远。
第一罪:电影时间跨度选择脑残。
导演用了15分钟就过完了认为“同桌的你”应该包含的所有。
我想说,大学有同桌吗?!
何以80%的笔墨用在了大学及社会生活。
类似题材的《那些年》、《致青春》都找到了自己的关注点,前者重在描述美好的高中初恋之情,纯洁美好得让人落泪;后者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刻画,透视了横加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现实,让人感同身受。
而这部畸形儿,i丫的到底想表达什么?!
把各种东西糅杂进来,以拙劣的方式过一遍。
同桌之间的那些值得表达的细节和故事一笔未提,只有男主角为女主打架的部分,这能勾起大多数人的回忆?!
这样的题材要拍出一部感人的不错的电影实在太简单了,只要忠实地对同桌间的小事进行刻画就好了。
这位导演却似乎想把《那些年》、《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都揉进去,搞一部惊世大作。
对电影的理解肤浅到这个程度,竟然还能拍电影。
第二罪:狗血的历史呈现。
片中出现过 导弹掉落中国大使馆事件、非典。
9,11等事件,都是以生硬的方式出现在影片里,实在让人捏一把冷汗。
一部有历史感的影片是通过丰满地展示主人公在这个时代里的生活和遭遇而富有历史韵味的。
粗暴地插入重要历史事件只会破坏故事情节,而对历史感的创造毫无裨益。
导演应当看看《杀人回忆》、《辩护人》、《十二宫》等电影,学习一下什么叫历史感。
第三罪:对社会问题的粗暴展现。
在女主结婚一幕中,导演似乎通过展示那些不体面的老同学与新郎的会面,展示社会的分裂,以至于连城管也登场了。
(看得我想走呀。。。
)对老同学的美化,对新郎的极端恶化来弥补情节的空洞.,把标签化的思维放入到了电影之中,真是“点睛之笔”。
现代生活被网络的片段化折磨得思想凋零,因而标签化思维甚嚣尘上。
电影是通过情节传达感情、思想给受众的,以其本质,应是以丰富的情节对抗片段化和标签思维。
而这部片竟拍出了标签化的情节。。。。。
呵呵第四罪:宿命论的气息充斥。
看了此片,给人一种美好的真爱都必然分开的感觉。
生活和电影的区别其实在于密度,生活的情节散落在稀松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总觉得它不如电影精彩。
而事实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剪辑出精彩的电影。
感情的密度也在电影中被增加,所以电影似乎比生活更触动我们。
我们也会如此深爱,只是那一刻不是我们所有的时光;我们也会如此勇敢,只是我们需要打点那些偶然的细节;我们也会面临抉择,只是它们未必总让我们揪心。
电影总是通过对生活情节的选择去突出一些被我们在稀疏的生活里忽略的东西。
而这电影情节的选择难言写实;且这种对“现实”的刻画,又没能像《致青春》那样推敲出更深的东西,在王菲的歌声响起时触动心灵。
那我只能说,这是毫无意义的消沉,是一种矫揉造作。
第五罪:逃离美利坚的意淫。
影片以一贯拙劣的手法讲述了男主在美国的落魄。
老板向他喊“fuck off”;未婚妻在自家床上搞外遇。。。
既不写实,又充满偏见。
美国梦的破碎是一个微妙的题材,它是需要丰满的情节来表达的。
这种粗暴的手法我只能说是意淫。
第六罪:还没接吻就已经把孩子都打掉了。
同桌的你本应包含已经单纯的感情的,但这电影却没能表现出这种情怀(算时间的那一点勉强算吧)。
相反,竟然透露出已经强烈的性意味,确立情侣关系之后的第一幕竟然就是开房。。。
我想说,女主是周冬雨呀!
这是这部电影失败的情节表现力的一个注脚,导演总是想太多,结果,还没接吻就已经把孩子都打掉了。
全片能打动我的只有女主到隔离楼找男主,而后开展一场青春奔跑的一幕,青春剧就应该是这样的味道。
周冬雨自带的文艺气质,林更新的颜,都展现了一部青春片的配置。
至今我还是不喜欢林一,从那个雨夜周小栀和他的对话。
林一不值得周小栀对他那么好。
可是如果我们是周小栀,恐怕也会如她一般义无反顾吧,毕竟青春里的爱情,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受伤就不知道停止。
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而这,都再与你无关了。
《同桌的你》的最后林一坐在教堂里,幻想着新郎新娘交换誓言时自己以一首“同桌的你”砸场子,音乐响起的是当年他对周小栀的定情歌曲,使用的工具却是录音机,再没有了唇齿呼吸间内心的悸动,只卖弄回忆所刻意的讨好,也许熟悉的曲调还记得,吹奏的乐谱却忘记了,那才叫真正的回不去了。
电影《同桌的你》延续的还是80后的怀旧情结,可喜的一点是它甩掉了内地惯有的简单粗暴的怀旧手法,抛弃了单纯以经典歌曲和粗糙玩具的画面来唤醒观众回忆的手段,转而以恋爱这种更加浪漫的方式加以演绎。
虽然主演周冬雨和林更新坐在一起时感觉完全不是一个画风,仍然以一个狂野一个清纯的学生路线,粗暴地将一整段80后的青春激情整体放送出来。
电影的剪辑还是颇费了些功夫的,将当年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和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多重事件的重叠去推动人生的进程,又用多种画面的剪辑来表现主人公复杂的心情也可谓棋高一着。
无论是典型事件在小人物身上迸发出的激情,还是随机的小事在故事中埋下的伏笔惊喜都使得《同桌的你》变成了那么一部还算不错的怀旧电影。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同桌的你》并没有试图以最直接的情感介入的方式去冲击两位主角的人生。
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到结束都顺遂的好像林一在片头吹嘘下的美国生活一样,只是在结尾处骤然变了调。
电影的精彩势必需要艺术的冲突,没有了外力的介入,《同桌的你》中所有的矛盾引爆点都只能在主角身上寻找可能性。
爱情片的女主角“无往而不作”,《同桌的你》中的小栀也延续了这样的“个性”,只是无论是小栀的分钟男友理论还是她之后毅然决然的放手都不能让人信服,电影的后半段就此走向了另一种混乱。
创作者精心炮制出的一个“5201314”的梗,看似铺陈在电影的各个角落,却实际上从没有从主角的口中说出过。
爱这个字很单薄,但不说出口就一定是厚重吗?
其实也未必。
在我看来,《同桌的你》的爱情是有些浅淡的,浅到两个人只消感动自己足以。
一个具体的表现在电影中二人关系的跳跃上,从牵手跨越到上床,又从堕胎再次越到牵手和好,一切的过度都显得颇为生硬。
两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彼此要在一起上,从没有考虑过哪怕一种别的可能性——上大学要在一起,去美国要在一起,这样捆绑式的爱情其实并不用现实这个巨大的齿轮加以压制,仅仅分隔两地就足以将其毁灭。
林一和周小栀的分手真正只是因为输给了现实吗?
其实也不尽然,他们只是输给了自己,两个怯懦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年轻人,只有拥抱才能飞翔,分离就只会坠落——一个自尊的绝不挽留,一个自私的不会回头,所谓被现实压垮的爱情,其实不过是激情过后的虚无。
任何成功的青春电影,其根基一定不能是单一的爱情,所有的创作者都必须试图在懵懂的男女之情外找到平衡点,《那些年》里讲的是年轻人的热血、《中国合伙人》讲的是梦想。
《同桌的你》也试图以青春的朝气加以平衡,只是无论是同学间的友谊还是大学里的梦想都没有足以支撑起主角爱情长跑力量。
电影尝试了许多巧思来平衡剧情的走向,设置了比较出彩的室友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带活了电影的气氛,但这些情节也大多游离于整体的剧情之外,终究只能成为青春的边角料。
十年以后,曾经一起疯狂过的人都逐渐暗淡,只在依靠酒精的力量时才能谈笑风生,忆往昔峥嵘岁月,这样深沉的设定似乎在说明现实的残酷,和赵薇在《致青春》中将步出社会的郑微设计的黑衣包身是有异曲同工的。
当青春终结,《同桌的你》也迅速地滑向了终点。
只是作为一部回忆电影,《同桌的你》最后也没有做到好聚好散,实在遗憾。
周小栀选择了一个被刻意安排的平庸之辈,她的内心从没忘记过林一,两人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就是很多青春电影的通病,无法像是《中国合伙人》里程冬青和初恋平静的相逢,或是《那些年》里沈佳宜和柯景腾相视的微笑,好像只有心痛的分离才能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这选择其实是在最后为观众又补了一枪——不论青春曾经有多么的刻骨,如今尽只有沉默无奈,这个结局对于一部拥有着黄金般璀璨回忆的怀旧电影而言,实在是有些遗憾了。
不知是复制“那年”,还是我们的青春都是复写纸写出的故事··········又一次撩拨起过往青春时代的记忆。
学生时期的冲动无虑和步入社会后的艰难度日对比强烈。
冰凉现实的无奈也改变不了初恋情怀的刻骨持久。
总有一群少年为友情疯狂。
最残酷的结局也最真实。
剧情以外,主角演技青涩,多处细节掌控偏差,还需磨练。
且片中人流、大出血等狗血情节绝非正常人青春所必需的沿着《那些年》开拓的青春题材路,剧作结构都多少有些参考,现在与过去的穿插、现实与想象的对比都是常见手法。
没啥惊喜,算是工整地讲小故事。
通过直接交代年代事件来引发怀旧情绪,少了时代细节的刻画,同时女配的性格塑造相比男配似乎被忽略了。
导演功力还是主要体现在MV般的视觉表现力上。
有段子有亮点,甚至能说有风格,但是整体结构一塌糊涂,细节上又完全无视真实性。
但是有两个段落还是值得称道的,一个是片头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一个是片尾的抢婚幻想。
所谓青春并不是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确切的说法是:有人觉得你好看,觉得你美好,那你就有个很棒的青春——感谢一直陪伴我身边的人。
此片兼容并包。。含《致青春》《那些年》《80‘后》《青春派》《老男孩》《合伙人》《女朋友 男朋友》……结尾三次大招必杀技歌曲《同桌的你》,再上旧照片。。幸亏影片结尾没采访,也没转成3D,算是影片最有良心的地方。。
《那些年》+山寨《社交网络》+致敬《毕业生》结尾,故事讲得非常赶,碎片化比较严重,男女主角的感情铺垫欠考虑,而且有些情节处理得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两星半。
还行吧
有个还算“接地气”的梗: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追求美国梦的都傻逼了,在中国淘金的都牛逼了...........
我真为这个剧本感到惋惜,除了扁平的人物外很多可供发挥的地方也被编剧一笔带过,倒是导演的恶趣味让人笑喷,比如对林更新玉体不厌其烦的特写,神似GV拍摄片场的澡堂大战,乱套的非典隔离室大逃亡和最后抢婚戏的平行对比,还有能不能换个女主啊!★★☆
男孩成长为男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有多爱,才会有耐心等待成长呢?
靠炒情怀骗到大量票房 电影充斥着烂俗青春片桥段 又是该死的堕胎 (๑`灬´๑) 浪费演员的圈钱烂片 毫无诚意糊弄观众
你能想象到当年拍这种烂俗青春片的导演能拍出流浪地球2?Nothing is impossible!
还行
不要以为每秒24帧就比小时代好了
好想带着你,去看看从前的我……
即使是这种烂俗的题材,当一个人在异国待久了之后总是有办法戳中某些泪点。。
本来可以搞成秒速五厘米版半生缘。但是剧本太烂。(颜好就行
最后林一和小栀喝酒那段对白,显得故事情节很苍白无力且略有滑稽,(如果处理得好,此片即可为上乘佳作)~其它的让我都有很强的代入感......哈哈~~~
分外惆怅……除了那个作死的分手理由别的都挺好的,尤其是结局,唉……
这片子还挺有趣的,每次we're the champion都招笑……不过哭反正也哭不出来,要拿它怀念青春就还是都散了叭……
这个片子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名字《同桌的你》,这首几乎可以概括所有关于青春的情怀的经典校园歌曲,是多少人心口的忧愁和哀伤。而电影里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的符号,如小虎队、画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课本、大白非典、高考、911等属于我们青春时候的怀念元素
申请斯坦福失败签证两次被拒就“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就”我们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你这不是败给了现实,是败给了作。
好青春活力……但是剧情好扯淡…
周冬雨在里面还挺甜的,不过剧情还是很俗套的青春片一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