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部影片。
中年危机爆发前的形象刻画,说实话都有点不想结婚了。
中途好几次都想问问导演,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好哥们之间真的是都这样瞒天过海的吗。
按影片里面说的,外遇就是过山车,刺激,心跳,那结婚过日子就是旋转木马就是电风扇,既定轨道兜兜转转。
显然这是以中年男人的视角,累了,麻木了,没有荷尔蒙多巴胺…可是,如果再拍一部以女性视角的电影,中年危机的爆发会更惨烈吧。
没有激情,也没有退路,老人,孩子,甚至早已没了事实上的事业… 可是一旦开始,或许会更加义无反顾吧,不会一句“出去玩玩,早晚都要回家的”就算了吧…每个出嫁的姑娘都曾是某个人心中的红衣女郎,那也许是你的新郎,也可能是别人家汉子… 也曾想浪迹天涯,把酒当歌,快乐过活,可又能怎样呢,也许我悲观了,总觉得即使追随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万事总有尽,之后又能怎样呢…一种悲悯的情绪萦绕心头,始终相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是比责任更沉重的包袱。
一直很认同村上春树,人终究是孤独的,连自己都不能够理解自己,何况他人。
相互取暖,只是假爱之名,繁华落尽,形单影只。
那就这样吧,跳出一座城,又何尝不是进去另一座城呢?
…去尼的中年危机,还是过好当下吧!
2017,27th,加油。
这是一部把我气哭的电影。
哪怕有再多的笑点,也掩盖不了故事内核的三观不正。
朋友说当个喜剧看看笑料就好了,不要太认真,可是我在厌恶得皱眉的时候,实在笑不出来。
而且看到身边那些哈哈大笑完全没有觉得不妥的观众,我感到不寒而栗。
(以下涉及剧透。
)让我愤慨的内容之一:男主想出轨,三个基友就各种出谋划策打掩护。
第一次有电影把兄弟情拍得让我那么反感。
3个基友没有一个对男主想出轨的行为提出过一点点质疑,甚至是鼓励、怂恿和支持的态度。
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帮人都是没有家庭观念和基本的责任感的人。
让我愤慨的内容之二:整部剧透露出的对“家庭”的轻视。
《廊桥遗梦》也是出轨的片子,可是拍得很令人动容,《情圣》的人设却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为什么?
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婚姻的平淡乏味,都可能在婚后才遇到灵魂伴侣,可是当《廊桥遗梦》的女主爱上男主的时候,她会有对家庭的愧疚,有何去何从的纠结,让观众感同身受的为那种无可奈何揪心。
而《情圣》里的男主,他追求小三的时候那种坦荡、那种理直气壮真的让我觉得无语。
编剧大概想把男主塑造成为爱出轨的情圣,而不是色令智昏的流氓,所以在最后还让男主向小三深情告白,我看这段的时候就在腹诽,你他妈还记不记得你有老婆孩子?
你真爱至上,那你倒是离了婚净身出户再来啊!
小沈阳那句“玩归玩,最后还是要回家”也把我恶心得够呛。
不好意思,家不是垃圾回收站,不是想去就去想留就留的宾馆,凭什么要收容渣男?
让我愤慨的内容之三:编剧真是贯彻“一碗水端平”原则,不仅塑造的男性角色不讨喜,女性角色也一样。
马老板有人约就情难自禁、欲火焚身,完全不管对方是不是已婚;韩国姑娘本来是蛮可爱的,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说到底不过就是依附黑道老大的情妇;男主的老婆对孩子耐心、对朋友仗义、对男主的长辈体贴周到,这样的老婆是多少人婚前的向往,可到手之后呢?
沦为衣服上的饭黏子、墙上的蚊子血。
中国男人的出轨成本太低,出轨是炫耀的谈资,事情败露之后还有“贤妻”接纳,完全没有什么损失,当然乐于出轨、勇于出轨,毕竟不吃白不吃。
而中国女人太卑微,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缺乏独立性,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形式上的婚姻完整高于一切,不顾表象之下是如何残破不堪、伤痕累累。
我期待有一天,女性能够自尊自爱,从骨子里自信起来,树立“离了渣男我照样活,甚至活得更精彩”的理念,到那一天,才能遇到不敢出轨也不屑于出轨的好男人吧。
写在前面:本人妹子,跨年和好朋友(妹子)约了电影,同期没什么可以放松的好片(摆xx你懂的),上豆瓣大致看了下评价还是看了这部。
虽说有些评价说很直男癌,我算半个女权,但是觉得也许站在这个角度也是可以看一下的。
看后观感还是不错的——我是指整部电影包袱的安插,还有我很喜欢的几个演员,乔杉常远艾伦,自带笑点的几个人。
电影院里不止一次有全场大笑,单作为喜剧电影来说它是成功的。
那再来讨论所谓三观,也是会预见到的,会和夏洛特烦恼一样迎来两级分化的口碑。
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中年男人都会想出轨吗?
或者客观点来说,一部分的中年男性都会开始嫌恶自己的老婆转而有新的女神,所以结婚的时候难道你娶的不是你喜欢的女人?
还是喜欢久了厌倦了?
我觉得可以用两句看似常理的句子来概括中年男人三喜事 升官发财死老婆不管男人年龄多大,他们喜欢的都是年轻漂亮的小姑娘。
这部电影没有给我答案,我不知道最后肖瀚为什么想要回归家庭,是因为发现出轨成本太高,还是因为自己yy了好久的女神其实也不是那么单纯可爱,又或者是突然看开´_>`然后我又忍不住站在男主老婆的角度上想,她是不是当时已经发现了老公的不对劲,在大姑家没有被介绍时的强颜欢笑脸,还有出门被老公丢下时和女儿站在一起的样子。
但她最后选择了原谅。
这似乎也是中国现在婚姻的状况,男性出轨只要承认错误就是“他只是犯了错!
我们家人会一直陪伴他!
”,女性出轨则,呵呵。
(无特指对象)我不是为出轨者辩白,因为违背了无论感情和婚姻契约在我看来都是没有自控力极为可耻的事情。
不要跟我说男主并没有走上这条路,想做这件事并为之付出行动对我而言已经到达了我的容忍限度。
看完出来和妹子散步,我说,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结婚了。
她说,到了一定年龄总归是想和一个人在一起的。
没说出口的是,如果到了中年我开始变得年老色衰没有性吸引力,我的丈夫遇到了yoyo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姑娘,我要变得歇斯底里疑神疑鬼防着他出轨,活得未免也难看:)也许我也会找个人出轨:)如果老公很有钱给我钱随便花那你就出轨吧我不care:)未来的路还长,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且走且看吧,如果真的不幸嫁人遇到这种情况想要妥协,这篇影评也算记录,希望那个时候能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自己:)
看完《情圣》回家的路上。
一辆公共汽车停靠站,后车门刚打开,一个约莫40岁左右的酒醉男瀑布一般吐了出来。
下车后,像是同事的年轻姑娘扶他继续在树边呕吐。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中年危机。
各种大手子安利下,我也去看了《情圣》。
笑点铺陈得很好,包袱抖得自然,老梗也被玩出新花样,虽然大多不雅,但没俗到让人讨厌的地步。
至少没有蓝瘦,香菇,也没乱用老歌。
满场观众笑得花枝乱颤,确实如口碑所言,普通片名、二线卡司带来了“惊喜”。
岁末年初用这样的片去去《长城》和《摆渡人》的腥,真不错。
中国国家统计局把15岁至34岁的人称为青年。
电影没详说一班老爷们儿具体多少岁,但跑龙套的哥们儿邓超36岁英年早逝,可以推算这是一群刚过了青年期的人。
熬过三十而立,他们大多生活优渥,此时中年危机来了,想找“心跳”的感觉。
实事求是地讲,影片前半段挺好笑的,后半程包袱虽然也不少,但真心笑不出来。
如果说大家一开始是被肖央想出轨却屡屡出状况逗乐,我们权且当“低俗喜剧”看,那当后来影片把这样的偷腥升华为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冒险后,观众就再难把这扭曲的三观当笑料了。
赵本山和范伟的经典小品《卖拐》,恰恰是因为范伟身体健康被忽悠瘸了才好笑,如果一上来就给金马影帝定位是个残疾人,那我想,没人会觉得这是一出喜剧。
《情圣》也一样,再别出心裁的笑点都掩盖不了它三观不正的事实。
男人想偷腥,经了一番曲折后,发现还是家人好。
他幡然醒悟,妻子当这事儿没发生过说回来就好,小三自动退出甚至给予一对良人祝福。
一切都因中年危机而且,所有错误也都可以被这块遮羞布稀释。
真恶心,不是吗?
这样的套路徐铮和沈腾也玩过,尤其前者乐此不疲,所以当看见新闻说徐铮观影完起立鼓掌,我一点儿都不奇怪。
他不叫好才怪咧。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生活中还多少有些大男子主义。
仅仅从常识来讲,男人你去外面逛了一圈花花世界,是在各种不如意中成长了,但凭什么回家就能继续老婆孩子热炕头?
你玩了一圈,觉得还是媳妇好,但凭什么她还能一如既往地觉得你不错,甚至在出轨后更加重于感情了。
我就搞不懂了,家里的那位,究竟是媳妇儿还是观世音菩萨?
你都多大人了,自己不成熟点,还像孩子一样让所有人都等你长大?
都理解,谁不会在感情里犯点儿错误。
但把这种理解当成理所当然,甚至自以为是地觉得只有经历了徘徊才能弄清楚自己身在何方,这种满身老男人味的价值观,真的很捞比。
《晓松奇谈》最后一期,高晓松讲了一句话很有意思。
一位观众问说,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电影,它们没能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但听矮大紧的节目,三观就有了些许变化。
高晓松的回答是,电影当然不能改变价值观,因为它就是迎合人们价值观的东西,让人看了有种错觉,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是对的。
如果《情圣》是个孤例,那我觉得,在笑果面前,其内核也能勉强算是瑕不掩瑜吧。
但问题是用梦境作遮羞布的《夏洛特烦恼》,以及直接撸起袖子让妻子、小三当圣母的各种“囧”也如此,那就不得不怀疑,现实生活中,秉持这样价值观的男人不在少数了。
他们会用中年危机当借口。
是啊,就像儿时的我们会闯祸,青春期的我们会迷茫,年迈时候我们会倚老卖老一样,中年碰到危机了嘛,谁都这样,别放在心上。
你不原谅我,那我们鱼死网破,这个家散了,对谁都没好处。
好恶心,真的好恶心。
我们直男的印象,大概就是被这些人搞坏的。
————————————————————————————
我是和我妻子一起去看的这部片子。
观影过程中,我的心态发生了几次明显的变化。
从停车场yoyo那一段舞到他们兄弟四个想办法来成全肖央,这一段我的心态是当做一部成人喜剧来看,好笑就行。
从肖央想尽一切办法都要去跟yoyo来一炮开始直到被韩国欧巴吓得躲到阳台上是第二段,这一段我感觉虽然电影还是比较好笑,剧情演技也都在线,但是总觉得编剧的价值观有问题。
或者说虽然每个已婚男人都想要梅开二度彩旗飘飘,但这只是局限于内心深处的肮脏小秘密,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过度宣传,可是电影演着演着就有点搂不住了。
最后发现是大梦一场,我心里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还好还好,这部电影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最后自圆其说了,用一个比较皆大欢喜的结局为我给它打四颗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场电影看下来,公里公道的说,打四颗星是说得过去的,三颗星也不算差评。
演技,编剧,颜值,制作水准都在平均线以上许多,没有理由不支持。
但是回家打开豆瓣一看,发现影评的阵地已经被女权癌攻占了,本来可以敞开心扉说说观后感的地方变成了直男癌与女权癌的竞技场,本来不想说话只想看影评的我被逼的没办法只好说说自己的想法,也算是给自己有个交代。
为什么韩剧下面没有直男癌患者去抢滩登陆,为什么这么一部小制作的电影会引来这么多热心网友,我觉得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无它,唯手闲尔。
把这些没事干的娘们闲的。
诶,看了几篇影评……大家都在喷直男癌,后面剧情老板转花痴,yoyo转绿茶婊,剧情尴尬。
难道没有人发现整部戏从1小时20分开始,主角做梦在水里和yoyo亲亲之后醒来之后的所有事都是主角坐的一场梦?
对应,之后和影片最后的吊扇,小女孩说的台词,都是一摸一样的,还有片尾中,坐飞机去曼谷结果迫停昆明好吧。
无非就是精神出轨了之后,自己梦境中总结反思,然后回归家庭。
对应刘磊在车里说的那句话。
豆瓣这么多人能啦噗啦的bibi那么多,咋不仔细看看电影再喷呢。
30多岁的男人肖瀚过着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小日子,白天上上班,晚上回家哄哄老婆女儿,有空跟几个死党打打嘴炮,虽然日子过得有点怂,有点无聊,总算是大城市里中产阶级的幸福模板一枚。
直到一个好友的突然离世,让肖瀚突然悟到了人生要及时行乐的真谛。
不难想象,对于男人来说,这个乐字主要体现在下半身的蠢蠢欲动。
恰逢此时,公司新签约的韩国女模特闯进了肖瀚的视野,一下子让他心跳加速,鼻血狂流,七年之痒的熊熊欲火被点燃了。
婚姻生活的倦怠疲惫,公司中的饱受欺压,对艳遇的幻想和渴求,加上死党们的教唆怂恿……让肖瀚毅然决定:以家庭和事业为赌注,展开一场猎艳大冒险!
《情圣》是一部又污又不正经的脱线喜剧,充满了各种擦边球段子和香蕉色笑点。
我看的点映场,影院里笑声起伏,当小沈阳露出光屁股的那一个镜头,大家还自发鼓起掌来。
从娱乐逗笑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是成功的,适合跨年贺岁。
美国有一部《七年之痒》,是同类题材中不可不提的代表作。
《情圣》的编剧显然很喜欢这部经典老片,英文名《Some Like It Hot》是借用自《七年》导演的另一部作品《热情如火》,女模特裙摆飞扬的姿势致敬了玛丽莲·梦露的招牌POSE,甚至闫妮所饰的霸道女总裁名字就叫马丽莲。
▲克拉拉饰演的模特致敬玛丽莲·梦露这一切是影迷专属,也是编导跟影迷的小默契,奠定了影片的格调,让它跟准三俗的下半身喜剧拉开了距离。
而它的喜剧成分中,哥们之间互相出主意、打掩护、随机变通瞒天过海的默契与情义,又让它拥有了一种港产江湖片般的豪侠气概。
香港也有专门的一类猎艳电影,讲一群男人组团出去花天酒地。
如今华语黑帮片凋零,银幕上少了许多生死与共,但男性情义仍有用武之地,合伙欺瞒太太就是其中之一。
▲港产高分喜剧《大丈夫》讲的也是一群好哥们合伙猎艳《情圣》中的狐朋狗们一点不比香港同胞逊色,捉奸时把路带偏,圆场的谎话张口就来,各种堪比特工小分队的恶作剧布置,把老婆们唬得团团转,把倒霉蛋们耍得连连叫,充满草根智慧与江湖聪明,布局解套玩得风生水起,时不时令人拍案。
身为男人,我非常喜欢这种男性之间特有的默契感。
以前看国外电影,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一个男人看到另一个陌生男人处境尴尬,心有灵犀地一笑,是躲你老婆吧,然后大方施以援手。
很多人无法想象,这样的情节能给予一个死宅单身狗多么温暖的安慰。
爱侣之间固然卿卿我我,但总有一种男性之间的神奇羁绊,可以超越两性的亲密,因为只有男人才天生懂得另一个男人在想什么。
▲《情圣》中四个男人的默契无与伦比中年男人寄望通过猎艳来成全人生梦想,这是去年大卖的《港囧》和《夏洛特烦恼》共同的话题,也是当今中国的中年男人越来越表露出的一种共同心态。
几个月前,网红五岳散人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他是这样说的:作为一个有点阅历,有点经济基础的老男人,除非是不想,否则真心没啥泡不上的妞。
五岳散人言论中的泡,当然与爱情无关,更与谈婚论嫁无关,而是一种对性爱行为的赤裸裸描述,是一种对自身资本的炫耀和昭示。
这也是许多中年男人一心所追求的吧。
就像肖瀚,能睡到年轻貌美的国际名模,那就是他对自我魅力的最佳认同,也是他调剂无聊生活的灵丹妙药。
▲肖瀚对名模一见钟情片中有一个情节,女模特捡到了耳环来归还,肖瀚明知是老婆的,却随手一抛,说这不是我的。
送走了模特之后,他又迫不及待地跑上大街,冒着大雨把手伸进下水道,去捡那个耳环。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它集中体现了已婚男人的矛盾心理,那份荒唐复杂和进退两难,那份想要在家庭安稳和欲望满足求得两全的野心。
我们并不能因为肖瀚一心想约韩国妹妹,就说他是个无视家庭的混账,事实上他对老婆和女儿充满体贴,也对花心怀有愧疚。
但反过来,家庭责任感也无法阻止他的老二使唤大脑。
▲结婚多年,夫妻之间早已没了激情《情圣》通过一段段滑稽情节所揭开的,是每个男人内心的永恒纠结:谁没点花花欲望呢,毕竟这是百万年进化的生理特性。
只是各人的际遇,以代价高低、胆量大小、条件成不成熟、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力,以及真付诸行动了有没有被抓包作区分。
好男人跟大渣男的差距,远没有许多人想的那么大。
最终被折腾到心力交瘁狼狈不堪的肖瀚,选择了回归家庭,带着老婆女儿去看大马戏。
但想一想他为什么放弃呢,还不是因为代价太大,权衡一番后觉得无法承受,不如老老实实做个模范男人吧。
▲肖瀚幻想中与女神的亲密接触去年的《港囧》和《夏洛特烦恼》,都是男主最终意识到老婆才是一生挚爱,主动放弃猎艳。
相比之下,《情圣》的结局更令我满意。
我并不是说《港囧》和《夏洛特烦恼》不好,只是觉得,《情圣》在嘻嘻哈哈的荒唐际遇下,更能反映生活的真相。
它没有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没有强行给男主来个境界升华,没有背着劝人操行检点的道德包袱,它只是本分地把生活摊开来给你看:喏,男人就是这样,你们懂的。
▲当然,这对真·基友是例外,难怪女人要找gay蜜我觉得,男人都应该看看《情圣》,了解一下为了出个轨、偷个情、改善一下平淡的生活,要克服什么样的艰险,要承受什么样的代价。
没有能力的,趁早熄灭念头,专心当个好丈夫好爸爸。
而女人更应该看看,男人可以团结一致配合默契到什么程度,他们为了满足下半身的欲望,已经把大脑开发到了不亚于《超体》的阶段。
婚姻如战场,多了解一些对手,总不是坏事,对吧。
两星不能更多。
影片的核心思想大概是说精神出轨不算出轨,只要最终回归家庭就是好男人。
对此我只想表示:1.男主一没才二没貌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自信觉得家里又有条件不错还对他死心塌地任劳任怨的老婆还能吸引事业成功的女强人老板并且轻松勾搭年轻貌美小野模;2.对于这种既不分担又不带娃还一天到晚嫌生活没激情的傻叉,我只想说做他老婆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以及,女同胞们如果想避免婚后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请务必要擦亮眼;3.觉得生活没激情不想活下去可以直接去死,反正你老婆现在也是丧偶式养娃。
看完了原版《红衣女郎》后,我更是喜欢这一版的改编,是的,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三观不正,不尊重女性,美化出轨,充满了过时的直男癌自恋。
额,所以先说说这部电影的“缺点”。
1.女性角色都很失败,无论是作为女神符号的优优,还是搞笑担当女上司(闫妮),以及与性感毫不沾边的妻子,都只是服务于电影的故事展开和笑点,她们没有任何立体度,缺乏自己的个性。
男主不过是YY女神的外貌,尤其对比干瘦的妻子,至于闫妮饰演的马总,你很难解释这个事业有成、身材姣好的中年女人,怎么就被因为男下属的示好就迷了心窍,全然不顾男下属已婚身份和是否涉及职场性骚扰的疑虑,就扑上去了,扑不成就很幼稚地搞破坏,最后被男主的司机朋友因为一句表白就收了,这样智商和情商的女人怎么坐上那个位置的。
2.肖央饰演的男主角肖瀚魅力值成谜,妻子一心一意爱他不说,上司马总也被他无意中的撩拨着了道,就连女神优优(在梦中)对他有了情意,凭什么啊,论长相、气质、身材,有哪个拿得出手,还没钱就是个中产而已。
3.把衣食无忧家庭美满的中产阶级中年男人出轨完全不当回事,狐朋狗友们不仅不悬崖勒马,还推波助澜,男主角(在梦里)甚至把这场精神和肉体(未遂)出轨当成了久旱逢甘霖的真爱,还有种马小沈阳那句“玩归玩,还是要回家”是说给谁听的啊,凭什么毫无过错的妻子就要毫不知情地接纳“浪子回头”的丈夫,脸真大。
整部电影就是拾人家美国三十几年前的剩菜渣,把出轨美化成这样,更别说还有对同性恋娘炮化的嘲讽,放在当今的价值观下,多么“政治不正确”啊!
以上吐槽,都不是我的真心话。
从我个人的角度,女性角色确实太符号化,尤其跟片中四位狐朋狗友男性角色的塑造对比,跟显得只有“作用”,毫无”个性“,但这部电影在有限的时长内,能做足了笑点部分,从取舍的角度,舍弃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我觉得无可厚非,而且这部电影的重点,或者说唱主角的,的确不是女人们。
电影后半段节奏比较拖沓,尤其看到中段男主和马总的乌龙幽会失败后,大有一副大结局的架势,但其实根本没到戏剧冲突的高潮,但是直到结局都谈不上有什么高潮,是在一种既拖沓又仓促的节奏中大结局的。
以上两点是我觉得有问题的地方。
接下来就来聊聊,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吧。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1984年的喜剧《红衣女郎》,不过看过原版后,本片的改编幅度其实非常大,可以说只是用了原版的主线情节和部分笑点设置,但构成本片内核的骨血,甚至包括笑点,就是焕然一新的。
《情圣》的两位编剧于淼和李潇是成功的电视剧编剧,这几年收视率和讨论度齐飞的《大丈夫》《好先生》《小丈夫》等作品就是出自这两位的手笔,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非常细腻宛如国产电视剧的生活情景描写,无论是片头男主肖瀚和妻子上厕所的场景,还是影片中段两人在睡觉时温存却就谁去关卫生间的灯有了几句推搡,甚至影片最后三分之一有点失控的节奏也有电视剧的影子。
细腻,是我喜欢这部电影最大的原因。
影片一开始邓超客串的角色突然去世,抛开笑点不说,这一出是原作完全没有的新增情节,之后四个狐朋狗友在酒吧畅谈关于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话题,给男主接下来追逐荷尔蒙、多巴胺、活力、激情做了铺垫。
我真的很喜欢肖央第一次看到红衣优优时的惊艳表情,不是痴汉流口水,而是枯木逢春般被感染了活力朝气的模样。
其实片尾有一段长长的,男主对着优优曾经热舞的镜子前也来了一番热舞,刚看完电影是觉得独舞这部分是不是多余,优优对着单面镜另一侧的男主热舞,是男主误会她对自己有意思的一个设定,然而片尾他再次自己起舞,是否在表明,那份生活的活力,他已经自己找到了?
顺带一提,单面镜的情节也是原版没有的。
如果你的死党做了法律范围内却在道德上站不住脚的事情是,你会怎么做呢?
片中的另外三位狐朋狗友做了非常接地气的演示:力挺到底!
这四位的友情描写,是我近期看过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甚至我觉得这部分是大大超越原版的。
原版有一个设定《情圣》继承了过来,就是四人中有一个是gay,但是时代原因,同性恋不再是世俗不容的孤独者,原版中男主对好友的体贴,以及其他人对这位同志善意的调侃,从而传达他们之前的情谊,放在现在就不适用了。
但四人之间你做什么我都力挺,插自己两刀也不能不帮兄弟,诤友是什么鬼给我死开,放屁也要祸害死党的兄弟情,真真正正透过屏幕让我感受到了。
更别说片中四位互相打掩护的神演技,支撑了本片很多的笑点,而且是不强行挠你咯吱窝的会心笑意。
女神形象破坏稀碎,所谓真爱,不过是已婚的漂亮女人的一次猎艳而已,这是原版的设定,也是男主梦醒的一记硬拳。
《情圣》也将这部分延续了过来,不同的是,加上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梦境,不顾一切追女神到异地,隐瞒已婚身份得到女神青睐,谎言戳穿后遭遇人生窘境,这一切究竟是不是一场自嗨的白日梦呢?
我是觉得,“红衣女郎”作为一个女神的精神符号,大可不必以原版这种“人人都出轨”的形式拽下神坛,我个人是更喜欢《情圣》一切化作梦一场的设定。
而且电影直到结局,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梦醒的男主究竟会不会被另一个“红衣女郎”吸引,却是个未知数。
作为一部电影,是否要传达正向价值观,这一点在去年的《夏洛特烦恼》所引发的争议中,逐渐演变为一场各站各队的骂战。
到了这一部电影,可能依然会出现“喜剧搞笑就好了,要求价值观正确就是苛求”和“这种三观不正的直男癌电影也能得到追捧可见国人审美水平低下”的争论吧。
其实,我不认为这部电影价值观不正确。
中产阶级家庭的夫妻,无论男、女,都会遇见想在波澜不惊、一望到底的平淡生活中寻找刺激的难题,上世纪的美国人如此,如今的国人也是如此,这是无法回避的,不是你很装B地高呼一生一世一双人、结婚就要担负责任、出轨者死就能解决的。
我们能看到以中年男人啼笑皆非的感情问题为故事的喜剧片,这几年的《人在囧途》《港囧》《心花路放》都是捕捉中年男性的这种微妙心思,在尴尬、窘迫和怯懦中想要放飞自己的YY。
至于女性角度的佳作,之前一度激发相当讨论度的《昼颜》便是代表。
没有强行装X,是我喜欢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男主肖瀚一直是很喜爱妻子的,人当然有可能同时喜欢上两个人,即使是已婚人士,只不过很多人只不过是动了心思,片中的肖瀚还有了贼胆,但在屡屡失败后还是没上贼船。
经典情歌《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就是原版《红衣女郎》的插曲,原版中男主坐飞机去洛杉矶追女神,中间因为天气原因迫降另一个机场,在机场过夜时,男主思及女神和妻子两个人都在同时等待自己时,所放的插曲。
有点不可思议吧。
在中年男人出轨的电影中,相比之下《港囧》的结局反而更膈应我,真的是强行回归家庭的典范啊。
《情圣》让种马小沈阳的角色很装B地说了一句:玩归玩,还是要回家。
然而结局可以看到,家中已经没有人了,那个固定的女友已经离开了他。
(原版这个角色是已婚的)这一点,编剧在接受采访时也有提及:对于“直男癌”的评价,于淼认为当一个男人失去了对女性的尊重才是直男癌,而电影中也并没有说一个男人如果回归就一定能得到原谅。
他举例片中小沈阳一句“玩归玩玩够了总要回家”的台词,虽然看似潇洒,但最终角色浪子回头之时已经没有人再等他了。
国产中等成本喜剧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容易卖座的类型片,同时也代表着想在这个类型片中分一杯羹的浑水摸鱼者特别多。
这部电影幕后的电视剧编剧班底带来的,是细腻的故事、丰富的细节、生活化的表演,这些在优秀国产家庭剧中,被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优点,这次反而吊打了很多屎屁尿夸张风的喜剧。
电影一向被看做是艺术水准高于电视剧的,我们夸一部电视剧优秀,往往会用“有电影质感”,反过来,说一部电影“有电视剧质感”是否反而是贬低呢?
放在《情圣》这里,似乎并非如此。
看时光网上的采访,提到改编《红衣女郎》的思路:李潇在接受娱乐资本论专访时透露,《红衣女郎》最早是新丽传媒董事长曹华益推荐的,曹华益认为这个故事不但有喜剧外壳,还有一个中年危机的内核。
不过因为电影年代比较久远,从故事性、喜剧性各方面并不是很出色,李潇当时有点犹豫,“而且它传递的价值观念对于当下的中国会过于直男癌。
”李潇和于淼两位编剧一直在考虑应该做哪个方向的改编。
如果照搬故事,肯定观众不会接受,但如果做一个彻底的推翻,完全美化它,把男性的好色、精神出轨甚至肉体出轨的念头去掉,又感觉特别虚伪,他们的考虑是,既能真实一点,又有合家欢,集体观看时不会尴尬,保证在大众价值观的框架内。
在尺度处理上,据说创作团队比较谨慎和保守,他们之前写电视剧,性在电视剧上是彻底不能提的问题,但电影尺度相对大一些。
在改编上花了一些心思,他们自认对性尺度的把控还是到位的,“我们还是有一定操守的,没有往下三路去走。
”细腻、不虚伪、很好笑,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而从国产喜剧类型片的角度,又不仅于此。
何况本片的插曲也都非常好听。
最近这个贺岁档,有两部电影,我看了两遍。
一部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另一部是《情圣》。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肯定会在中国影史留名的。
至于《情圣》,虽然谈不上经典,但应该算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喜剧了。
在被很多人称为“编剧圣经”的《故事》里,作者罗伯特·麦基在谈到喜剧问题时曾这样写道:“喜剧是纯粹的:如果观众笑了,它就成功了;如果观众没笑,它就失败了……在喜剧中,笑声可以解决一切争论……”第一遍看《情圣》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在电影院里锻炼腹肌的感觉。
因为一直在哈哈大笑,笑到最后笑得肚皮都有点疼了。
那天我是在一个大厅里看的,大厅里大概坐了两百多人。
从头到尾,全场爆笑好多次。
虽然美国编剧教父麦基认为笑声可以解决关于喜剧的一切争论,但很多中国观众显然不认同这一点。
我看了一下《情圣》的豆瓣短评,可谓恶评多多。
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恶评基本上都是道德抨击。
最常见的恶评是说《情圣》是直男癌电影。
我不知道如此恶评《情圣》的人,看电影时有没有像我一样开心欢笑很多次。
如果明明已经开心欢笑很多次了,前脚刚走出电影院,立刻对这部电影一通道德抨击。
该怎么形容这种行为呢?
这有点像一个男人,也可以是一个女人,花钱买春,在床上爽爆了,下床后一边提裤子一边一脸严肃地给对方上道德思想教育课:“你选择干这一行,你觉得你对得起你以后的婚姻伴侣吗?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我看这部《情圣》根本就笑不出来!
看的时候一次都没笑过!
”对于这样的人,我无话可说。
说白了,很多道德狂最想看到的是男人被社会体制压在身下蹂躏时都老老实实的。
男人被社会体制压抑得半死不活的,女人真的会因此而受益吗?
一个男人三十多岁就死了但七十多岁才埋,他的妻子会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好男人”吗?
当然了,无数女人同样也承受着来自于社会体制的高度压抑。
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一种互相捆绑的生存模式,由此获得一种所谓的安全感。
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其实对于个体来说,这个问题是有解的。
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只为获得所谓的安全感。
说回到电影《情圣》,一部喜剧能让很多脸上戴着多重面具的人,像孩子一样开心欢笑很多次,可以了,相当可以了。
事实上,这种欢笑所起到的治愈作用,甚至有可能深入到潜意识层面。
虽然这部改编自美国电影《红衣女郎》的《情圣》肯定不能算是经典喜剧,但如果像《摆渡人》这样的电影也能被称之为喜剧,那《情圣》绝对算是比较高级的喜剧了。
正如“毒舌电影”所评论的那样,《情圣》这部电影的搞笑不是靠“网络段子、热词、屎尿屁笑话、张牙舞爪的表演”,而是靠“情节铺垫、埋梗”,进而引发“误会和反转”。
在上文中提到过的美国编剧教父麦基在《故事》中同样指出,喜剧设计的解决方法不在于构思“聪明的对白”或是“拍在脸上的奶油饼”。
喜剧噱头应该根据“喜剧结构的需要”自然而来,所以必须将精力集中于转折点。
简而言之,喜剧想要让人开怀大笑,不能靠让剧中人物不停说段子,也不能靠让剧中人物像小丑一样做各种夸张滑稽动作。
更高级的喜剧技巧,源于对喜剧结构的精心设计。
不要只是想着在一个场景里就把观众逗笑。
更高级的喜剧技巧是借助一系列的场景设计,通过场景之间出人意料的离奇转折,设计出能让观众疯狂爆笑的笑点。
场景之间出人意料的离奇转折,要在一定程度上合情合理,至少能自圆其说。
不能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完全就是不合情理的瞎编啊!
”关于喜剧创作,麦基说当一个社会不能对其机构习俗和制度进行嘲讽和自我批评时,这个社会就不会笑了。
在当下的中国,我们肯定不能说整个中国社会都不会笑了。
只是的确有很多中国人已经不会笑了,尤其是那些道德狂。
为什么很多道德狂在看喜剧时不但不会笑,反而会破口大骂,甚至做出更激烈的举动?
这或许是因为正如麦基所说的那样,喜剧在本质上是“一门愤怒的反社会艺术”。
为什么《情圣》让很多道德狂感到不舒服?
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很轻微地攻击了不断扼杀男性活力的社会体制。
虽然攻击力度很轻微,但还是让很多道德狂觉得自己的利益似乎被触动了。
在这些道德狂看来,男性活力就应该被不断扼杀,男人一定不能有种,男人就应该被实施精神阉割。
这样男人才会老老实实上班赚钱,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道德狂们就能拥有稳稳的幸福了。
这片还可以的啊,比百分之九十九国内粗制滥造的垃圾好到哪里去了,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打低分,脑子里都装的狗屎吧
比预期好,尤其是第一幕蓝鲸鱼饭店那场戏,用误会不断叠加制造喜剧性情景,有摩登家庭的味道了,反而是越往后情节越疲软。并不算直男癌,对中年男人的描绘很写实,滚筒洗衣机、电风扇的意向很加分。唯一直男癌的想象是闫妮的刻画,一个事业有成的美女凭啥这么如饥似渴?但她在爱情上也是掌握主动的。
的确俗套又搞笑,戳中年人的情感危机弦|没想到闫妮阿姨身材这么好啊.. 可惜这片子的续集因为某大叔翻车导致看不成了...
这个三观,兄弟帮着出轨,还告诉你出去玩可以还得回家?你媳妇是冤大头?出轨成性还记得回家,这个三观还能过审?这就是中国男人?
第三颗星给韩国妹子。特别美。肖央用颜值证明,中年大叔的猥琐是如何练成的。看了毒舌电影的推荐看的。结果好失望
四分应该有吧,少一颗星主要是剧情中有些地方还是有点俗,搞笑效果还是有的,至少看的挺开心
好笑,但不高级
从此变成克拉拉的球迷。
闫妮比李成敏漂亮多了。
国产喜剧片里面算不错的了,笑点不尴尬,演员们表现也不错。
我为什么要答应看这么恶心的电影,为什么这么恶心还有6.5分,为什么这么恶心电影院的各位还能笑的辣莫开森,为什么影院里暖气开那么足。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觉得节奏有问题,看得非常不顺畅。
剧本还是不错的,笑点蛮密集,就是直男癌明显,收尾仓促软弱、缺乏说服力。
没想到是这样的筷子兄弟
闫妮这个角色干嘛明知有妇之夫还那么上杆子~
其实还行,难得没有低俗化。各种YY与会错意组成的性喜剧成分,慢慢变为对珍惜家庭主题的审视。
挺搞笑的,一环扣一环。亲们,轻点喷吧。不比bai du ren,chang cheng啥的,笑的更直接???我去电影院放松的,不是看那几部烂片添堵的~我觉得可以看第二遍啊。(个人意见,不喜欢的,我也发了,就别喷了,宽容一点,因为最近电影,真的,没几个能看的)
没有阖家欢乐,大团圆结局,却很真实。但是so sad。
还是有一些搞笑的内容,但是也有几个完全说不通的情节,让我如鲠在喉。中年男人是不是都有出轨梦,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你妹外遇还不如去约炮,别玩感情。
细节打败全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