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里奥地利登山队简直是猪队友,抄路线拖后腿,神经质一样的虚荣无知,这样脸谱化的“反派”设定反而抹杀了电影的严肃性,真实事件里登山前这两名奥地利队友就已经和ToniAndy商量好四人一组,Willy是被自然掉落的岩石砸到头部。
2.真实事件里国家的行政人员并没有鼓励Toni和Andy去登山,他们在军中的指挥官还曾阻止过,但他们假装没收到禁令。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收到政府资助的装备,还得自己骑车,搭帐篷。
3.电影里Willy先被砸头又断腿两名德国登山员像英雄一样对其施救,看上去这是导致他们被迫放弃攀登的首要原因。
好莱坞式的表现人性的处理没法唤起更深层的感情。
真实事件的悲剧性已经足够,并不需要这些把戏,在第二冰原的迟缓攀登进程以及举步维艰才是他们被迫下山的主要原因。
Willy头部受伤后也并未遭遇断腿。
4.另外值得诟病的是Louise和男主的感情线,在本应悲剧氛围越来越浓重的下山情节开始后,Louise盼郎归的小情调频频打断Toni他们生死边缘的情境连贯性。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频繁的切豪华旅馆的人物百态,时刻提醒着观众对照,随之而来的也减损观众对Toni几个登山人物的专注度。
5.Louise这个人物甚至比男主还更性格清晰,所占篇幅过大。
然而大段的独白实在没什么亮点。
本片内核还是一个俗套的好莱坞模板。
也就是结局是不团圆而已。
看《北壁》,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救了别人,最后被救的人拖累死。
印象里最深刻的还有那根绳子,被他们扔掉的绳子,当时不经意间的信手一扔谁知道扔掉的是自己的后路,断了的是自己的后退的路。
成熟一点,理智一点,没有那么多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以人还是应该可是保持一种忧患意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总是好的,不要搞到最后弄的自己无路可走。
真相值几多?
《北峰》是以德国登山史上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相比于纯杜撰的作品,看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总有一番特殊的乐趣,不单单可以看到真实事件的大致轮廓,还可以看到创作者如何透过“改编”置入各种戏剧元素和价值观。
毕竟在真相的对比之下,创作者的所作所为以及背后的意图,便不那么模糊难测。
《北峰》的故事原型是阿尔卑斯山登山史上最著名的一起悲剧,事件发生在1936年德国奥运举办前夕,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替奥运制造声势,号召国内登山好手征服阿尔卑斯山最为险峻的艾格峰北坡。
艾格峰北坡不仅气候不稳定、时有落石,部分垂直落差更达到1830米,此前尚未有人成功由此登顶,却已经发生过几次登山者遇难的事件。
当时四名登山家在号召之下出发登顶,结果因为天气恶劣而发生山难,其中两人坠崖,一名遭绳索勒毙,剩下的一名独自苦撑等待救援。
然而因为天气实在太过恶劣,救援队伍不得不撤回,等待天亮雪霁。
这名幸存的登山家叫做东尼,他在暴雪中悬挂山崖一整个晚上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但一只手臂已然完全冻僵坏死。
由于东尼所在的位置太高太险,救援队无法登上救他,而他手边的绳子又不够长,无法供他垂降下来。
救援队只好要求他将绳子分股解开、捆绑延伸坠下、绑上绳子再拉上去。
于是在体力透支且只剩单手可用的情况下,东尼向上攀爬十几米、割断他与死去同伴之间的绳索、用一只手和牙齿将绳索分股打结,耗费了5个小时,才拉上救援队的绳子。
可悲的是,当东尼沿着绳索缓缓垂降到救援队头上几米的地方时,却被两条绳子之间的绳结卡住,他艰难地挣扎几分钟,最后留下“我不行了”这句临终遗言。
这么一件悲惨的事件,本身便具有极大的戏剧性,但是要将之搬上电影荧幕,还是略显单薄,毕竟4位男性置身冰天雪地、一片苍凉的悬崖峭壁之上,虽然有其惊险之处,但剧情长度和色调调性,都不足以撑起一部吸引广大观众进入戏院的动人作品。
于是,为作品加入各种人性元素平衡其中的清冷调性,便成为不得不为的举措。
总的说,《北峰》是一部拍得很不错的作品,将艾格峰北坡的险峻、暴风雪的严酷呈现得淋漓尽致,里头也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批判国家主义和德国纳粹的丑陋、从女权伸张的角度反衬人性的迷失及最终的觉醒。
只不过,这作品将思想高度拔得如此之高,不免让人有点背脊发凉。
■正义的开场在《北峰》这部电影中,将东尼和安迪设定为两个一起长大的人,两人不仅是登山的好伙伴,著名的登山家,还同时在一个军营服役。
他们两人青梅竹马的好友露易莎当时在柏林的报社工作,特意回来说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
刚开始,安迪基于对登山的热爱意欲参加,东尼因为顾虑安全性、也因为不愿意为纳粹出头而断然拒绝。
最后东尼为了好友安迪的安全放弃坚持,不过两人都同意不为国家出头,于是直接从军中退役,以个人名义私下自行参加。
在影片一开头,好友露易莎所工作的柏林报社里头,那些纳粹上司们都露着典型的丑陋嘴脸,瞧不起非雅利安人和女性,摆明了只要和德国纳粹沾边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阶级的人一定都是邪恶的。
由于影片的政治立场鲜明,在讲述东尼和安迪的事迹时要捎带批判德国纳粹,因此两位主角注定要拥有高超的道德与正义感,还注定要严重唾弃纳粹德国、与之站在对立面,结果只好出现两人并非响应号召、而是主动退役去登山的夸张剧情。
■丑陋的国家主义当东尼、安迪及其他登山者开始攀爬艾登峰时,一群衣着光鲜的记者、旅客也正在山腰上的四星级酒店参与这场盛宴。
他们在温暖的大厅里享用各种美食美酒,一边争论着那个国家的登山者将会拔得头筹、为国争光,尤其是德国队和奥地利队之间谁能胜出。
毕竟德国纳粹正向奥地利伸出邪恶的手,要将其并入自己的国家版图之中,如果德国队率先登顶,便证明了雅利安血统的优越、证明奥地利应该归德国统治。
影片一直以登山和酒店这两条叙事线交错的方式进展。
酒店这条故事线非常重要,首先是当中的暖色调和和缓节奏,非常好地平衡登山这条故事线的冷峻和紧张。
其次便是大大地扩充剧情、延伸至登山者之外的其他人。
再来就是当酒店里头的人们在舒适环境中张扬国家主义时,另一头的登山者却在残酷中展现伟大的人道主义,两者之间透过对比形成剧烈的反差效果。
■伟大的人道主义东尼和安迪这组德国登山者趁着天没亮便率先出发,没想到代表奥地利的那两名登山者竟然紧随其后,还利用东尼和安迪布好的登山钉和绳索进行攀爬、越过最为艰难的一段崖缝。
两队的竞争原本非常激烈,奥地利队却因为一名成员严重负伤,彻底改变竞争局势。
此刻,安迪坚持要继续向前,东尼却坚持要和奥地利队一起撤退,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东尼和安迪的帮忙,奥地利队的这两名登山者肯定会双双丧命。
比起人命,登顶获胜又算得了什么?
安迪刚开始虽然迷失了自己,最后总算是醒悟过来,和东尼一起帮助受伤者往回撤退。
在此同时,站在酒店的德国记者从望远镜看到这个景象,竟然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和不屑,责怪东尼和安迪弃国家荣誉于不顾。
东尼和安迪身上所显露的人道主义光辉,更加衬托出德国纳粹们疯狂盲目、漠视人命的丑陋。
不过,在现实里,登山者本来就是四个人一组,东尼、安迪与另外二人是一个团队的,当一人严重受伤,其他三人自然必须往回撤、无法继续攀爬。
当中又何来的人道主义?
片中之所以会出现好人和好事,主要还是编导们虚构出来的,为的是强调德国纳粹和国家主义“必然的”的丑陋性。
■女权伸张与人性觉醒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东尼和安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露易莎。
露易莎与东尼原本是一对情侣,但露易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离乡背井到柏林的报社工作。
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要出头非常难,因此当她得知国家想动员自己的好朋友东尼和安迪参加登山,她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即使在东尼提到攀登艾格峰有生命危险时,她仍自私地劝服两人参加,一心只想着借此晋升摄影记者的行列。
后来露易莎虽然没能说服东尼,但她的上司还是带着她一同去山腰上的酒店为其他登山者拍照报道。
当然,上司此举完全是基于个人的邪念、对露易莎的非分之想,毕竟是德国纳粹嘛。
露易莎在酒店里面对觥筹交错的华丽生活,以及上司有意无意的奉承与暗示,心中更不免感到轻飘飘、乐淘淘、有所动摇,身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很难不向往金钱与权力,在这过程中,以自己为代价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幸好,当东尼和安迪遇险的消息传来、上司却露出不屑的冷漠态度时,露易莎终于幡然醒悟,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还是爱与人性。
于是她在暴风雪中独自跋涉到隧道洞口呼喊两人,还苦苦祈求他人出发去救助。
酒店里的其他登山者原本不愿出头,毕竟没有必要冒死去救助德国纳粹的同路人,但是当他们听说东尼是露易莎的爱人时,立马就起身出发。
在爱情的面前,狭隘的国家主义怎么可能战胜道德和良知?
再说,除了德国纳粹之外,这世间再无坏人!
最后救援队虽然没能救下东尼,但露易莎在此之间充分展现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
影片中为什么要安插露易莎这个角色,应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电影作品里头如果全都是男性,注定是晦暗沉闷的,而动人的爱情不仅能为影片增添柔性色彩,更是吸引观众进入戏院的重要元素。
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杰克与萝丝,可还能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至于当中的女权云云,与其说是要增加影片的深度,不如说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将东尼的爱人带到登山之处、带进影片故事。
毕竟东尼和安迪两个都因为贫穷只能骑单车去艾格峰,哪有余力和闲钱带女人去呢。
而且当露易莎这个角色在虚荣与人性之间转变,也能更清楚地将呈现人道主义终将战胜国家主义此一事实。
■德国每年都必须出品一定数量的反战、反纳粹电影,但是因为事先便对影片立场、人物态度有硬性规定,创作者在这类作品上越来越难让人觉得“诚恳”或“真心实意”,更多是趋向形式主义,生硬地在灰色的世界里切出鲜明的黑与白。
就立意来说,《北峰》绝对是一部立意端正、意识形态正确的作品,只是其中所强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免让人因为过于刻意的宣传操作而感到厌烦。
一群登山者在山里遭遇险阻、挣扎求生却不幸丧命,即使他们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而登山、曾经为国家荣誉而游移于前进和后退,又有何错误之处,有何必要将其美化以符合现在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极权主义下的思想控制和洗脑宣传极为可恶,当代这种剥夺思想空间的“正确”媒体操作,究竟又有多少分别。
不错的一个攀岩电影,两兄弟征服了一座座山,这次他们要征服阿尔卑斯山的北壁。
这次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历尽千辛也没有能够登顶,返回的途中。
弟弟为了不拖累哥哥,自己割断绳索死亡。
哥哥坚持了一夜,等来了救援队,但是救援队因为风险太大,救援队也没有能上去救他,给他绳索自救,但是绳索最后不够长。
在离救援队几米的时候,被冻死了。
为了自己的爱好和理想死在这儿,也是一种轰轰烈烈吧。
每一次攀岩都应该做好死亡的准备。
只针对类似电影下常见的某些评论。
导致悲剧的不是所谓的纳粹国家主义,真正的黑手两队的登山者都说过了:“山顶上才有一切。
”当抨击国家主义的时候,永远别忘了有个前提,这个国家主义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而这个一次次导致各种极端主义的东西,从来不提,只是一味地骂国家主义,极权主义。
不论资本导致大混乱的次数,还是所造成的伤害,大概都要比某些东西多得多。
哦,它毕竟是最不坏的,反正只是比烂而已,而且好坏的标准和舆论还在它自己手里。
是蠢还是坏?
是剥削者还是其圈养的走狗?
这不仅仅是一部极限运动纪录片,而是反映了社会现状:上层为了信仰和一个好的故事丧失人性,消费他人的生命,而底层人民被迫为了荣耀丧失生命。
登山前两人和记者吃饭的时候,主编的敬酒词是为了荣耀,以及面对挑战的自豪;敬酒之后又迫不及待要求两人多讲一点登山的事,因为那是故事的饲料,说完又流畅地接了一句:饲料是给畜生吃的;又在两人还未登山成功之前,提前庆祝,吃上了山峰形状的蛋糕;而在知道他们要撤退的时候,主编丧失了兴趣,又在得知或许他们会困死在冰雪暴的时候,告知新故事依然具有新闻价值了。
女主为了跨越阶级,从底层向上爬,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还保留着那点人和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人性,在影片中是一个迷茫矛盾的角色。
比如知道登山有很大风险之后还是继续告知这是自己跨越阶级的机会,希望他们为了自己答应登山;但在登山前祝酒时给出真诚的祝福:平安归来!
在一个好故事和个体生命面前,选择违背主编意愿多次尝试营救登山者。
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需要牺牲人和人最淳朴的基本关系,牺牲生命。
1936年纳粹者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死亡之墙,但还是有2位德国青少年挑战,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人们在雪山中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其中一人手紧握攥着一个小页血书,上书“给我一套装备。
我能爬到中国……”俯视着脚下广袤的非洲平原时,我知道自己注定会爱上登山
心爱的人就在几米之外,却如远隔千里,无能为力;眼看着爱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更是撕心裂肺。
登山是极其危险又充满刺激的运动项目,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攀登过程中遇难,但又有更多的人去冲顶挑战自我,那是人类不畏艰难、征服大自然的象征。
当你千辛万苦的爬上顶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难以言语;往下看看,你会忘记一切,享受其中。
自己还记得站在峨眉山的金顶上,环顾四下的感觉,真的不是一般的满足感。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其实是从山上坠落下来的人之一,影片中的爱情段落也无从考证,但影片带给人的震撼实在超出以往。
整个攀登过程的种种危险都一一得到展示,上面是遥不可及的顶峰、下面是万丈深渊,在这样的绝壁上攀登,就是命悬一线。
两个德国人本有机会登顶,成为第一人,但当别人的生命遇到险境,他们还是毅然放弃继续攀登、而选择救人。
相当遗憾而悲痛的结局,很难说如果没有这个选择,他们就能活下来,但成功不应该建立在无视生命的冷漠上,尊重生命才是尊重自己。
在庞大的山峰上,人显得是多么的渺小,雪崩、落石、暴风雪,都能轻易的让一个生命消失。
在整个攀登过程中,无时无刻的会感受到绝望,因为遇到的危险太多太多了,任何小的疏漏都能造成无可挽救的后果。
真的不是靠人的意志和能量就一定能活下去,有些险境就是无解,除了慢慢死去,不可能有奇迹。
但这也正是吸引攀登者们的地方,就是要迎难而上,挑战极限,获得成功后的巨大满足感始终在引领他们的行动。
说牛逼,之处在于:1、不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合家欢动作片;2、镜头朴实,死伤写实;3、叙事硬朗,不拖泥带水东扯西扯。
基本上,这类硬派电影都是本人喜爱的。
一座严令禁止攀爬阿尔卑斯山北壁,在纳粹精神的熏陶下,在媒体的鼓动下,在登山热血的感召下,2对登山家开始了对北壁的征程。
无疑,这一过程是悲剧的。
很多人都会猜测,如果没有那对奥地利人,德国青年是否会成功登顶。
我想,这不是本片的主旨,否则导演完全可以取材之后成功的案例。
只有悲剧才能产生思索和力量,只有绝境才能体现人性的本真。
该片做到了,濒死的本能以及爱情的力量,在片中火星四射。
我看的版本似乎过长了,如能删除一部分女记者的戏份,应该更加紧凑。
阿尔卑斯北壁的攀登惨烈至极。
听到喊话的时候,四个人都还在一起。
那是希望近在眼前的时刻,然而转瞬间,死了三个。
我以为,最后的那个人会活下来。
他聪明,是他选了队伍的登山路线。
他谨慎,是他想到如果撤回需要留着绳子。
他怜悯,是他坚持要送伤员威利下山。
他是leader,是队伍的头脑与灵魂。
况且他的爱人找到了救援,况且她在崖壁上蹲了一整夜陪伴他坚持到第二天重新救援。
况且他用牙齿和一只冻僵的手配合解了绳子啊!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托尼,就在爱人几米远的地方死掉了。
三个救援人员毫无办法,他就悬在崖上咽了最后一口气。
说真的,我不觉得他是放弃了生,人的精神能有多强大呢?
可以三年赶英超美吗?
把整部电影看完的人怎么能轻描淡写的说他是放弃了呢?
冻得黑死的脸、硬邦邦的手臂、选择割掉绳子死去的同伴、没有供给没有工具,暴雪雪中苦苦捱过两个夜。
他的意志已经足够坚强,但他的身体真的不行了。
在大自然面前,唯心主义最是没用。
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总是容易盲目自信。
华东驴友天堂炉西峡死了多少人,下了暴雨水能快速上涨10米,你只能祈祷一开始就站在了相对安全的地方。
我们有同事工作原因去考察,飘起毛毛雨时精神压力大到要崩溃。
回来喊着:命要紧,要离职。
我去神农架无人区的时候,十几个人的队伍,有向导、有湖北省登山协会的人、有神农架当地的工作人员。
按理说会有安全感,但其实山里面到处都是危险,走崖壁是不能停的,就算你累极了也要走完那一段(一走就是两小时),时刻都紧绷着的时候情绪真的很容易失控。
有很多很多次,下坡的时候摔了跤,我爬不起来也不想爬起来,可以的话我宁愿选择滑一点再滑一点。
所以,我不仅不觉得托尼是放弃,我甚至非常理解安迪选择隔断绳子掉下去。
不管他们在哪里停下,先驱者永远是英雄。
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也是可怕的国家主义北壁被称为“死亡之墙”,在主人公们攀登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死在那里,包括托尼认为的比他们更专业的团队。
然而,在德意志要举办奥运会的背景下,在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认为需要制造一个“英雄”以宣扬国威的认知下,全然不顾攀登的难度(北壁有许多地方垂直落差有1000多米、变幻莫测的暴风雪)、技术装备的落后,大肆鼓励攀登北壁。
如果不是被煽动,他们根本不会去攀什么北壁。
说到底,他们不是死于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死于大自然的无情,他们是死于可笑的国家主义。
虽然,过程中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但那是个人的。
说到这里,补充一下背景,当时德国宣扬日耳曼人血统的高贵,且正要吞并奥地利。
两个德国少年选择了登山路线,后面跟着两个奥地利人。
因此,他们不仅是攀登北壁的竞争对手,他们代表着国家的争端,代表着德意志民族到底是不是最优秀的民族,是不是可以统治别的国家的人民。
托尼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让他们跟随,最后又决定停止攀登护送奥地利伤员下山。
再补充一下,事实上,这是四个德国人的队伍。
人道主义是编剧的杰作。
他们单纯是死在了自己国家的宣传需要之下。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总是更惨烈,因为要尊重基本的事实。
在编剧那里可能会因为主人公善良美好聪明坚强而手下留情,大自然那里不存在的。
痿
比较克制 悲剧 哎 相信直觉可能中不了大奖 但至少不会犯大错
人性
最后那根绳子是中国产的
“当你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其他东西就会抛诸脑后” 这样绝望的故事单是虚拟已经很震撼,而它偏偏基于历史真实故事改编!东尼在风雪天气坚持了一夜,又在救援队到来后接绳放绳几个小时,而这是在前一晚救援队已经放弃过一次、全身冻僵的情形下,再次赶到你给我说救援绳子带的不够长?德意志人民,真的很需要意志。人心比登山更险恶。
我并不愿意拿它和垂直极限相比,但没办法它给我的震撼远远不如后者
关键时刻,绳太短
德味!
人性的北壁
结局都知道了,又缺乏戏剧冲突。看看阿尔卑斯的风景吧
故事讲了太无聊乏味,或者说是节奏慢,登山本身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题材,必需得有其它的东西。中弃
攀岩和下来的那一段还可以,其他啰里啰嗦的
真实救援比电影更悲壮
为了救人放弃登顶、为了同伴割断绳索、为了一个女人替爱人求救的眼神毅然冒着风雪出发救援,为了等待自己的女人拼劲最后一口气也要活下去,影片闪烁的人性光辉让人感动,可惜人性再强大再美丽动人也敌不过大自然的冷酷与决绝。
比起昨天看的登山的片子好多了,还原性比较牛逼。德国电影看过的不是很多,不过都蛮精彩的。生与死,有时,就是一根绳子的距离!
德国,1936年。没想到会是这样惨烈的悲剧,故事拍的节奏感稍慢,也再次感觉到现实非电影没有那么多的惊喜和奇迹,当时的攀山工具也特别简陋,想必喜欢登山是真的热爱吧
两位奥地利攀登者实际上是他们的队友。感觉这样的背景设置又体现了德国人矫枉过正的战后原罪心理,什么事都要扯到纳粹头上来批判一下。本来就只是德奥四个登山爱好者结队攀艾格峰北壁不幸遇难的悲剧故事,偏要加进国家意识形态搅合一番。Anyway,不管历史还是影像中,Toni的顽强真令人由衷敬佩。
因为山就在那里
故事没有垂直极限饱满,但仍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佳作.
抽掉那个横切的绳子,让他们直接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