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影片:《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风月》《百花深处》《妖猫传》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中,大多时候有那么一个两个人是承担了与时代对抗的任务的,他们多半美好,而结局悲惨,是悲剧艺术观的具象表现。
时代与个人,时代意志与个人自由意志的冲突,对时代的反思,对文化的深切思考。
【后续补,缓更,非专业】
新旧更替,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则,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下,有多少文明被摧毁,时代摧毁的不只是那些破旧的建筑,更多的还是那些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关于“根”的归属。
陈凯歌的这部短片,短小精悍,以平实而幽默的表达、深刻而沉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带泪。
片中的冯先生,不,应该说是“疯”先生,他是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者。
讲话时不时会翘起的兰花指,兰花指正是京剧文化的代表动作,而他的住所百花深处胡同是北京较为优雅的住所,传说万历年间有一对姓张的夫妇在这里植花种树,使这里成了一处优雅的所在,城中名人雅士多前往游赏,因此称之为:“百花深处”,而他的家具里也有着紫檀木的柜子,这种柜子在明清时代一般是王亲贵族才能使用,这几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在北京的生活,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文化中,老北京文化对他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所代表的就是旧时代的那群人,他在这里生活的太久了,这里就是他根,他的归属。
当新时代来临,精神家园被摧毁,他“疯”了,一次一次的自言自语,“这不在这的吗,”他眼中的“家”是存在于老一辈人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他对着废墟一遍又一遍的描述着曾经建筑的位置时,我们不仅会反思,他是真的“疯”了吗,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
当我们对着新时代的成就沾沾自喜时,是否也会想到我们牺牲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搬家队的一群人代表的是新时代的一类人,他们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些老北京文化在他们身上早已不见踪影。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对于他们来说,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标准模样,凡事有偿而为,对比《老炮》中六爷,老北京人都有一个热心肠,凡事都是一句话的事,有事您说话,这样的人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来的。
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中就会有摩擦的产生,而搬家时花瓶的打碎,正是这种摩擦的象征,时代更替必定是要付出些许代价。
那棵大槐树孤零零的立在那,周围已经是一片废墟,远处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这仅存的一点文化也是在艰难的生存,虽说新的最终会代替旧的,但旧的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就像铛和铃最后的结合,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影片最后出现了百花深处胡同的水墨画,这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虚虚实实,这才是人们心中那个美丽的胡同,那个曾经的美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我们牺牲了太多,需要有人来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给精神找到一个归所。
END
有人说“冯先生”是疯先生的谐音,其实不然。
正如物理学上的“薛定谔的猫”和“平行时空”理论一样,他所谓的家,或许的确是在他的世界里,导演对声音的处理应证了这一点。
一、与“现实”相悖的音效一开始的音效设计不断地给观众加深一个印象——北京正在飞速地城市化。
例如汽车行驶的声音、广播中提示“北京交通正在……”的声音以及经过施工现场传来的推墙声。
在到达“百花深处”胡同以后,在众人眼里,空荡荡的土地上,没有冯先生的世界。
而搬家公司众人在做“无实物表演”时,画面与音效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出现了:木板的吱呀声、鱼缸里的水声、灯座瓷器碎片碰撞的声音、铃铛声等等。
画面里没有一个实际的物件,但是每一次声响都和演员的表演相匹配,仿佛他们的确搬运着这些东西。
冯先生后来在车上紧张地告诉搬家公司的头儿说“前面有一个坑”,随即车就陷入了坑里。
在这之前观众可能都会把冯先生真的当成一个疯子来看,但是看到这,就会浮现几个有趣的问题:看到的是真实?
还是听到的是真实?
如搬家公司众人说出的更标准的普通话,还是如冯先生曲流婉转的地道的老北京味的话更令观众信服呢?
二、具有象征意味和渲染情绪的音乐除开片头出现的(小号篇)《十分钟》系列固有的小号声以外,第一个出现的音乐是影片刚开始第6-8个镜头出现的口哨曲声,有种新时代的惬意感,音乐伴随着冯先生说出“百花深处胡同”几字后戛然而止,暗示着与新时代不同的“百花深处胡同”的故事即将展开。
冯先生在去往胡同的路上,茫然地观察着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时(第29-30镜),背景音乐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再次强调时代变化,也与影片后半部分出现的民乐和吆喝声形成鲜明对比。
影片从搬家公司一行人假装帮冯先生搬东西开始,音乐用了充满鼓点的富有喜感的音乐。
一是具有传统民乐的感觉,二是曲调欢快,增强他们“无实物表演”的滑稽感。
同时,冯先生一直絮絮叨叨跟着众人,监督“搬家”,每次冯先生提出“不对”的时候音乐随即停止,一说出“正确答案”后,伴随一个清晰的鼓点音乐继续,更好地把控了观众心理。
灯座碎裂的一瞬间,喜悦的鼓点音乐戛然而止。
在找到铛时,鼓点民乐加入了笛声,也与后来较为悲凉的民乐(因为后来悲怆的民乐声主要就是笛声独奏)有了一定的呼应。
在冯先生气若游丝地“拿起碎瓷片”后,悲怆的民乐声随即响起,亦梦亦幻间,导演加入了一段灵魂乐(中间用了一声镲的声音作为间隔/第94和95镜),然后悲怆的民乐声和灵魂乐交替出现,更加混合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
在这一段音乐混合中,搬家公司众人的表情也是神色各异,众人不再有刚开始假装搬东西的打趣和讽刺,而是晦涩不明:有人皱起眉头,有人轻轻一笑,还有人茫然……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看到了那个四合院。
如此的声音设计,我认为陈凯歌导演放弃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是给予了一个暗示。
影片最后用二维动画的形式,给搬家公司造出了冯先生的四合院。
除了影射当时北京“拆房季”与传统观念“安土重迁”的冲突外,也表明了存在即合理的态度。
他向观影者抛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或许两人本就属于不同时代,又何必谁必须把谁想成一个疯子呢?
《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的作品。
这部微电影以一位搬家公司工头的经历,展现了老北京冯先生对‘百花'深处胡同的眷恋。
导演在表现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用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消费主义的盛行,表现出新旧更替之下的时代的变迁。
影片中镜头、果别的使用与意象的呈现十分巧妙。
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运动长镜头:"搬家"过程中镜头不间断的由工头和另一个抬“金鱼缸“的工人转移到一旁嗤笑的工人,在刻画搬家工人形象的同时对“搬家”场景和工人们的运动进行了洋细完整的记录,使得情节连贯真实。
除运动长镜头外,导演也善于使用短固定镜头。
短固定镜头往往用来描述或强调细节,导演用在对话场面:工头坐在车里一边翻看单子一边与站在车门边冯先生的商量搬家事宜,这让剧情信息集中明确。
为之后观影者与冯先生情感距离的建立做了铺垫,同时也建立了镜头的节奏感。
既表现了冯先生的“疯“和搬家公司的无奈,也落造出一种流畅的荒诞恢谐感。
景别的使用对刻画北京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冯先生坐在白色卡车内看向窗外,一个高楼矗立、高架层叠的样貌展现在他的面前,这是他所陌生的场面。
此时远景、大运景的空间感使观影者产生一种情感超脱感,让观影者在了解到行车环境的同时,与冯先生的“无法融入”产生共鸣。
而此后的远景:工头眼中百花"深处胡同,则被突出了残破、陈旧、颓败的特点,与繁华、高速发展的城市另一面开形成巨大的反差,表现了工头与冯先生的情感转变。
影片中的意象也根据城市的两个面貌多现出不同的意义。
高楼、高速成了新生势力发展的象征,孤独的大槐树与残破楼则变为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
新旧更替发生着,它处在陌生与熟悉之间。
铃当的当子找着了,它在陈旧的成墟之上,铃铛的壳手也找到了, 它在新填的沟里。
一个铃铛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留在原地,一个随着泥土被带走,当它重新组合起来,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正如影片里虚实重叠的呈现:白墙黑瓦红柱子,院中有棵大槐树。
铃声叮叮当当的,引发观影者想象它多年前遇着刮风下雨时的声音,也让观影者联想起冯先生找着铛子时的欣喜。
冯先生提着铃铛奔向大槐树,逆光的拍摄在勾勒人物与树木轮廓的同时将冯先生与新兴的高楼分离开来,不仅增添了影片的空间感与艺术感染力,也烘托出一种诗意、神秘的气氛。
再表现了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的碰撞后,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仍然磅礴的生命力,为影片的主旨披上了一层复杂性。
这部电影通过对冯先生面对新旧两种环境不同的态度,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者对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从而表现出新事物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揭示了时代发展过快,传统文化衰落,及年华易逝的悲哀。
这部影片无疑会引导观众,在追求新兴事物的同时,回忆并寻找以往的生活印记,使许多生活结奏过快的人看到细微处的美好。
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0分钟的小影,极富戏剧张力。
但要说转折多么突兀,倒也没有,随着卡车驶过的一大片拆迁荒地,故事的走向已经有了端倪。
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由来已久,但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百花深处。
拿笔者来说,儿时在父亲单位大院里长大,度过了孩童时代,后来大院拆迁,举家搬进了城市另一头的新家,如今每次回到故土,一有时间就会一个人兜转到大院那片废墟,看着它从残垣瓦砾,到如今拔地起几栋新式的商品房住宅。
这是笔者人生第一阶段的百花深处,终究是变了大样。
自打上学记事起,每个学期的寒暑假都会去县城的外婆家,院子里的栀子花香,夏日阳台上的蒲扇和竹椅,还有街坊邻居电视里的《紫日》,成了那些年月里所有的记忆。
后来高中学业愈紧,外婆年纪也愈大,这样的日子也越来越少。
今年立春,外婆化作春泥,魂归故土,第二阶段的百花深处,自然也随之消逝。
而后,无论是大学时光,还是入世后的奔波,都成了人生第三第四阶段的章节。
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每个人的故土和精神家园都不再局限于一处,变的四散飘零。
人总要往前走,处处皆故土,处处是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
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
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
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顾城《题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北京一条胡同的名字,短片代入感极强,文学氛围也很浓,让人看完心里五味杂陈,意犹未尽的感觉。
老胡同、四合院、鱼缸、紫檀衣橱、灯座、前清花瓶、铃铛……物件在影片中成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代名词,虽然这些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和生活情调不会消失。
冯远征把老北京的调调演绎的淋漓尽致。
话说迷恋旧事物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是可悲还是不识时务呢。
伤春悲秋,那些活在过去的人,我们叫不醒他,也没有权利把他叫醒,最后,终究是有人疯了……
一篇公众号推文过来的路人,非相关专业学生,无力作出深刻评论,只是个人感受。
一直以来喜欢看老北京的片子,之前看电影《洗澡》见到了老北京居民的坚守与胡同居民乔迁新居的喜悦,明白了这是时代洪流,个人无法阻挡。
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百花深处》却聚焦于大时代中一个小人物的情感,而且这个小人物“冯先生”并不是大众眼里的一个“正常人”,他的观点、他的行为更加地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异端”。
这个短片恰恰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冯先生”的情感寄托与心灵归宿,当我们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情境,置身于他的人生经历,我们还会认为他是一个“疯子”吗?
当然,作为一部公之于众的片子,主角“冯先生”身上被赋予了太多的隐喻和意义,唯有此才得以引发公众的探讨和深思,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群也有很多,他们可能偶然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能只存在于茶余饭后的谈资中,对于他们,我认为还是更多地去理解吧,而非妄作评判。
另外,在有的解读里看到说这片子是槐树和人的故事,树是木,那么人就代表鬼。
(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无端地给这部短片蒙上一层惊悚的面纱。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如果说废墟不安全,可能会有不确定性的危险存在,是可以的。
但是把沉浸于自己精神世界、住在老回忆里 的“冯先生”当作废墟里游荡的野鬼,这种解释我只觉得故事会的气息铺面而来,你信吗,我不信。
用喜剧的元素将悲剧最大化。
“百花”深处没有花,“胡同”深处没有胡同。
影片中破碎的花瓶也就象征着北京胡同文化的落没与衰败。
影片的最后呈现的是满天的百花飘落,完美地点题了“百花深处”。
混合着歌声与那在风中飘摇的红灯笼。
让人感到一股浓厚的悲凉气氛。
片中老人坐在车上,表现着对城市繁华的局促与不安,这也恰恰显示着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
等到车子驶入到几个印有“拆”字的荒地中,老人正了正身子,用手重新整理了一下黄帽子。
当他酿酿跄跄的爬上土坡对着那棵老槐树前,也暗示着我们虽然要发展未来,但是还是要心怀传统。
上世纪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衰败,就像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西安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
这不禁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曾几何时,北京的胡同是如此的盛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味的让传统文化消失必然不是一件好事。
回望历史的长河,我们理应妥善保管过去,心怀传统,展望未来。
2024.9.29
图1(图1)影片一开始,就以摇镜仰拍镜头展现了一座高楼,将高楼的面积夸张放大,这种仰视意味着高大和进发;但是封闭式的构图、密集的线条、单一的色彩、被挤占得只剩下一条缝的天空给人一种拥挤窒息的感觉,无形的压抑也随之而来,让人迷失在高速汹涌的现代文明中,这种对天空的挤占也令人联想到对传统的挤占。
图2
图3(图2图3)框架式构图。
车窗一框,框中框,框出冯先生:冯先生是一位老北京,穿着一身老旧运动服,戴着一顶刺眼的黄帽子闯入了画面中。
在影片中冯先生可以说是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产物。
与搬家公司沟通时中间一直隔着一扇车门,车门正如一堵无形的墙,隔阂着新旧两代人。
图4(图4)车内近景的拉近,以中国结为分界线,划分为二,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当汽车穿过高楼大厦时,搬家工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冯先生看着这高楼大厦,却一片茫然、陌生与惊慌。
而当汽车穿过断壁残垣,一路驶向废墟场时,冯先生表现得异常兴奋。
而相反,几位搬家工人面无表情。
他们似乎已经适应了新的社会。
鲜红的中国结阻断在两人中间,相隔着两个社会。
中国结的出现同时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图5(图5)框式构图再次出现,左边的一个树桩便占据了整个画框的三分之一,车子从右驶向左,慢慢消失。
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缩影,是老北京文化的具象化符号。
新事物强势闯入“百花深处”,意味着现代文明强烈冲击着旧文明。
图6
图7(图6图7)全景景别的运用展现了冯先生到“家”后的一系列兴奋动作,俯拍的角度显得主人公身单影只地站在传统文明被破坏后的一片荒芜之中。
如果说高楼、立交桥是新生势力的象征,那么孤独的大槐树与残楼旧巷就是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
“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两进的院子。
”冯先生热情的对着空气一通介绍,换来搬家工人“你开刷谁呢?
这么大岁数!
”的莫名其妙。
仰拍的角度往往用来刻画人物高大伟岸的形象,但在这里,反讽的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
图8(图8)后视镜的构图——框式构图,搬家工人从后视镜看冯先生,将冯先生和大槐树置于自然框架中,画面中的渺小更显得冯先生与代表胡同文化的大槐树的孤苦无依,也代表了束缚禁锢和隔阂。
图9
图10(图9图10)搬家公司回来了,双方的力量关系彻底完成转换。
此时冯先生不仅占据高位,而且给的是仰拍,搬家公司站低位,镜头俯拍。
也暗暗反映了导演对两种文明的态度。
图11(图11)伴随着铃铛的“叮铃”声,“百花深处”的院子以水墨动画的方式复原了,这一次搬家工人们看到了冯先生口中的“家”。
在一系列闹剧结束后搬家工人理解了冯先生这个当代社会边缘人眼中的世界,建设者与传统文化坚守着达成了和解。
图12(图12)影片留下开放式结尾,冯先生摇晃着铃铛奔向远方,远景镜头所提供的纵深感让这个原本瘦小的老人看起来高大,敬意油然而生,他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导论9.4陈涛 / 2017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摘取自 《电影导论》第一章 导演 一、“隐藏”的作者 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是2002年出品的电影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res Older)的十五部短片之一。
这部电影合集是由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邀请十五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拍摄而成的,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十五部短片的时长皆为十分钟,并且都以“时间”为影片主题。
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中国导演,陈凯歌在《百花深处》中讲述了一个“疯子”搬家的故事:老北京居民冯(疯)先生请人搬家,但当搬家的汽车穿过残垣断壁,停靠在一片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观众能看到的只是一棵孤单地伫立在那里的老槐树——冯先生所谓的位于“百花胡同”深处的“家”其实根本不存在。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这片被拆迁的废墟上上演了。
但随着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铛儿”,并与他手中的“铃儿”结合在一起时,充满古朴记忆的清脆铃铛声便在空中回响。
这时工人们也迷惑了,开始怀疑冯先生的“疯”与其住处的“虚”(图1)。
演员冯远征以具有传统戏曲、相声色彩的动作(如兰花指、小碎步)和语言(如高腔调、京片子)的表演方式,塑造了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老北京式的堂吉诃德形象。
从主题上来说,这一“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直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随处可见的拆迁现象,表达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空间拆迁给北京的城与人带来的影响和创伤,以及所引发的对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隔离与破坏。
影片以“空间”变化来表现“时间”流逝,两个永恒的主题在短片中实现了精彩的碰撞与融合。
图1 《百花深处》(陈凯歌,2002)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影片中“隐藏”的一个角色。
从视角来看,整部电影大部分的镜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镜头,但借由摄影机,观众分明看到了被砸碎的花瓶等第一人称的主观镜头。
而从声音来说,观众也能听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鱼缸中的水声和游鱼扑打声等画外音。
这些音画处理令观众觉得疑惑:到底哪些画面和声音是真实或“正确”的,哪些又是虚假或“错误”的呢?因此,这些音画处理令观众同时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回忆的两个空间中体验,这无疑令这一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变得复杂而厚重。
影片最后,顺着拆迁工人的目光,观众看到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为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演化成一幅写意的、充满宁静和谐韵味的水墨丹青,而土坡中曾经被掩埋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这一幕无疑将影片情节推向了高潮,似乎工人们也听到了老北京胡同中“磨剪子”的吆喝,看到了四合院的砖瓦。
与此同时,观众从疑惑转变为震撼:影片借由水墨丹青,希望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再现”记忆,“挽留”时间,“缅怀”传统和“批判”现实。
水墨丹青不仅仅表现了一种诗意的艺术效果,更传达了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非现实性的、“消失”的画面和美学。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2002)8.52002 / 西班牙 英国 德国 芬兰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加拿大 / 剧情 / 陈凯歌 维克多·艾里斯 沃纳·赫尔佐格 吉姆·贾木许 阿基·考里斯马基 斯派克·李 维姆·文德斯 / 冯远征 耿乐
“搬家”了……搬进来的是新居,搬走的是回忆,而家还在原地。说这是《我和我的祖国》非官方版,实在犀利。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刚看完时只略感意犹未尽,刚才躺在床上,情节又不由自主地飘进了脑海里,缓过神时眼眶早已湿润。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百花深处,都有一个建在记忆深处的温暖而朦胧的家,可惜这一切都已经/正在/将要随着时代的洪流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
吃老本的陈凯歌,莫名其妙的特效,毫无来由的9.1
冯远征老师演这种疯疯癫癫的角色真好。是说迷恋旧事物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可悲呢还是不识时务呢。伤春悲秋啊,那些活在过去的人,我们叫不醒他,也没有权利把他叫醒
十分钟年华老去。
补.【百花深处 陈凯歌 AI修复4K 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 小号集-哔哩哔哩】 https://b23.tv/hXg82Vw 切勿坚持过去,切勿在未来中迷失。
又是大学看的
十多年后重看 还是蛮震撼。砸花瓶神来之笔 打破了好几层人和人的隔阂 最后在那个铃铛声中 血液里共同的声音被唤起。疯的不是男主 是这个时代和被时代大潮所裹挟的人。很可惜的是,陈凯歌自己也成了这样的人
这个短片YYDS,每次看都牵扯心中的怀念和悲痛有热泪留下来,作为皇城根长大的草根胡同小子,每次打开这个短片之前都要跟内心战斗一番。是啊,很多胡同变成高楼大厦之前都拆得只剩树了,为了看不存在的胡同而来看树的‘冯先生们’也都不再年轻了……
经济转型期之知识分子的精神废墟。
百花深处老北平,腊看不惯毁都城,三环四环多空地,一叹房价俱哀意,你和你的苏埃国,毁史灭迹贼心多,不见华夏正消亡,只剩华人空惆怅。
一种需要消费–演戏的怀旧想象,傻子有记忆,但能记得就那么多。
有点……太naive太simple了
图书馆DVD初体验
原来这部有单独的条目。
小号之一曲。
老气横秋
凯歌总是玩这种很低端的共情,他的内核不是探讨也不是在表达内心 而是在泄愤 9.2分慕名而来败兴而归 想借用声音这一媒介来表达城市发展中遗失掉的东西,然而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借外部环境的变迁来了一出为赋新词强说愁在b站看很多编导学生刷弹幕来学习,怪不得中国电影水准这么低,原来教材就有问题
好厉害的短片,虚实结合。十分钟讲述了很多,传统的消亡,物质的异化。作品始终是在记录这个时代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十分钟年华老去。
补标.编导生对本片都不会陌生的,影评的标准套路了.后来看了法斯宾得的片子才知道陈凯歌真的不行.
百花深处,听灵魂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