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我哭得好大声😭😭😭冷静下来又去看了遍后半个小时的剧情,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后半段的情节急转直下了,后二十分钟的剧情太赶,而人物态度的转折缺少情节的铺垫,感觉像是拼凑起来的,总是少了点什么,再看一遍发觉其实导演已经有在埋伏笔了,只是这些暗示走得太快,没有衔接得很好。
灵灵的突然转变说那种话只是为了“赶”诗诗走,因为“台湾也不错”,因为不想看到诗诗要做那么多兼职来帮她养孩子,因为不想让诗诗那么辛苦,男主的出现纯粹是巧合,而男主能娶到诗诗也不过是因为灵灵顺水推舟激了她一把。
在人群中要说出那样心狠的话,灵灵的内心必然是经受了比诗诗更深的痛苦吧,亲手把自己所爱推开,只是不想她跟着自己吃苦,所有的辛苦都只要由自己来承担,我只希望你过得幸福。
这样的感情毫不逊色于男主对诗诗的感情。
太难过了,我已经好久都没看到过这样催泪的爱情电影了。
---2019.02.27修改标题并补充:很多人纠结这到底是姐妹友情还是爱情,我之前坚定肯定这就是爱情,然而现在我才终于明白,也放下执念,如果你被一段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中的坦诚和纯粹所打动,又何必非要给它定性呢?
友情向爱情向都没那么重要吧?
动人的是我们曾彼此陪伴走过那些艰难岁月,我们毫无保留地为对方考虑过付出过,我们曾是彼此生命里独一无二的存在,你的名字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那个人的名字。
相爱已经不易,又何必强求相守一生。
而且也正因为过去是无法更改的,留下遗憾的同时也才显得尤其珍贵。
两位女主角之间的BE收尾也才让这部作品在我心里印象深刻,悲剧总是要比喜剧更刻骨铭心。
以上来自一个抖M的发言。
年轻谁都会有,年轻时候从来都不会遗漏朋友的存在。
朋友一起打闹,一起哭,一起笑,会担心对方为什么不开心,会逗她笑,会时不时担心她的小小世界会不会出现波澜……可是,友谊却又参杂着太多现实。
一个努力挽留,怎么也拦不住一个执意要走的人。
或许曾经每天欢快的垫着小脚尖的时间就是一个幻影而已……电影也是围绕友谊展开,故事最后将友谊拉入理想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相互喜欢着对方,这种喜欢已经凌驾于朋友、好朋友之上,所以,可以在彼此心中装着对方那么多年。
曾经和好友关系好到无法言喻的阶段,当时好怕这样的状态会消逝,那时我第一次有想和她成为结拜姐妹的冲动,这样,至少有个明目,我们可以一直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可是,物极必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性是人,抛开吃吃喝喝,生活的本质意义是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求发展,结果,差强人意,留下的都是伤痕。
回头想想,其实她只是喜欢和我吃喝打闹,共患难,开玩笑……共富贵,我又是谁…致敬遇到真爱以及遇到真友谊的大家。
我没有给电影打分,如果打分只能给6分,但又觉得俩位少女时期的演员演的还是挺好的,低分对她们来说不太公平....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不足有很多,具体如下:1、电影名字与故事主线不够贴合。
电影的名字是《骨妹》,影片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骨妹们的工作和生活,但骨妹的这段经历和故事的主线其实并不存在很深刻的关联,也就是灵灵和诗诗的相识相知相爱直到最后分开,骨妹这份工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2、电影拍摄手法不统一。
电影对按摩院场景的刻画很真实,和尤其是“擦油”那场戏尺度真的算很大,给人一种纪实电影会呈现的“肮脏”和粗粝感,真实到让人出现明显的生理不适。
但电影在对情感增进起到关键作用的场景刻画上又非常的脱离生活。
比如,灵灵因邻居的闲言碎语而去和对方争吵这场戏就很突兀,我认为,在这场戏之前,应该先铺垫一下俩人心中已经悄然出现的对彼此情感的察觉和困惑。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邻居小小的闲言碎语会引起灵灵那么大的反应,但影片的描述真的就生硬了许多。
还比如,多年后的诗诗与灵灵之子争吵的戏,诗诗只是轻轻一碰,男孩的手机就跌落摔坏了,而且手机屏幕大量有大量的划痕,简直就像是用脚碾压过后的手机...3、导演只关心故事是否完整,却不怎么关心情感走向是否合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俩人之间的“错过”没有令人唏嘘的命运感,而仅仅让我觉得,就是导演想要写一部悲剧。。。
也就是先有了悲剧的调子和悲剧的结尾,才有的如何分开以及如何错过彼此。
证据一,俩人在一起同居了三年之久,诗诗不可能不知道灵灵有多爱乐乐,也不可能不知道灵灵多爱自己,怎么可能因为诗诗几句谎言就愤然分手且多年不联系;证据二,诗诗和台湾男人的感情线开始的突然、延续的诡异、结束的有如教科书籍。
我不否认男人会爱上一个按摩女,也同意诗诗和男友的感情并非主线所以可以不用过多交代,但这个男人和诗诗的感情可以说是什么都没交代,他的出现只是要带诗诗离开澳门而已。
婚后诗诗常年酗酒,俩人也没有孩子(不知道是不是暗示二人没有性生活)但男人至死至终都温柔对待,继续令人不可思议,最后诗诗告诉男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男人也表示理解。
在我看来这个男人并非爱诗诗,他就是上帝选来阻止诗诗和灵灵相爱的,否则他是如何坚持和诗诗那样抽离又疏离的状态生活那么多年?!。
证据三,诗诗离开澳门之后,养成了酗酒的习惯,从剧情上看,只有一个原因让诗诗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人,那就是和灵灵的分开。
如果爱一个人爱到这样的程度,那必须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爱,而这份爱诗诗用了十几年都没有梳理出来?
看电影、看书、找心理医生,总之是能想明白的吧!
好,就算是真的没有想明白,直到灵灵的死她才意识到自己深藏在心里的感情,那么这些年为什么也不和其他姐妹联系呢,毕竟自己当年离开的原因是气灵灵送走了乐乐,又不是和其他姐妹有矛盾?
总之,导演就是想要她们分开。
4、关于演技。
廖子妤和余香凝演技是可圈可点的,对于26岁23岁的演员来说,算是很不错的演技了。
车婉婉、麦家琪的演技也很不错,车婉婉演出来嘴硬心软的师奶感,麦家琪演出了风韵犹存满口谎言的无赖感。
问题在于梁咏琪的演技,虽然我知道这是她产后复出第一部戏,身材状态恢复的都不是最佳,但这不能成为她人物塑造不成功的理由。
甚至可以说,如果她利用好了自己尚未恢复的疲惫和臃肿,反而可以强化中年诗诗无力又空心的精神状态,可惜她没有做到。
她就是木木的,虽然也哭了,虽然也愤怒了,虽然也遗憾了,但是整个情感没有层次变化。
如果没有前后情节对照,单独选一场哭戏,我根本判断不出她是为何而哭。
还有,梁咏琪气质实在是太正派了,她拿着酒瓶走在街头的样子一点也不落魄,不迷茫,不令人替她感到悲哀,不令人心生怜爱...题材是好的,故事是完整的,但情感是刻意且脱离现实的....
最近看得比较走心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骨妹。
骨妹其实是代表着比较底层,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劳独立苟且养活自己的那一类特殊的人群。
她们虽然没有妓女那么卑微,但却是最最底层的服务群体。
这些年轻的女孩大多都是家庭经济状况糟糕,从小无依无靠,独自来到大城市打拼,内心倔强却又无比脆弱。
好在孤苦伶仃的两个小姐妹,遇到了彼此。
得以第一次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从陌生人那里获得了善良、无私的关爱。
诗诗是个孤儿,从孤儿院出来后只身一人闯荡大澳门。
长相清纯、甜美,身材娇小薄如纸片。
没想到一个如此弱小的小身板里面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
第一次来到按摩店找工作,就敢一下子扒掉自己的衣服,证明自己的攉得出去可以胜任。
诗诗诚实、勇敢。
被灵灵抓到偷看师姐工作,也能大方地承认:“偷师啊?
”“对啊。
”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诗诗,非常希望工作上有人带她上路,于是勇敢地靠近师姐们,向她们学习,终于获得了过硬的技术,也收获了友谊。
而其中,灵灵是第一个肯定她工作能力的人,第一个教她技术,带她上工,并且在客人刁难的时候为她挺身而出的人。
“哎呀她是新人的,不要吓她咯!
”从此诗诗发现灵灵的善良、仗义!
她是诗诗在这个残酷而陌生的世界唯一可以依赖的亲人。
灵灵陪她看电影、陪她逛街、陪她过人生当中第一个生日。
由于长期住在一起,相濡以沫,抱团取暖。
诗诗慢慢地爱上了灵灵。
可是有一天,诗诗发现灵灵居然对街坊邻居嘲笑她们是同性恋的事情破口大骂。
她以为,原来灵灵并不想把她当成恋人。
所以,为了不让灵灵感到压力,当灵灵抓着她推着婴儿车的手时,她突然放开了。
只是她没想到,她放开的还有灵灵对她的一片真心。
接下来是灵灵的故事。
灵灵跟诗诗一样有一个孤独而脆弱的灵魂。
虽然灵灵有家庭,但是与父母关系疏远,并且父母只会问她要钱,没有给过她真正的家庭温暖。
灵灵年长些,早已经过了诗诗那种青涩懵懂的年龄。
她成熟、老练。
开背动作流利、娴熟。
客人一个动作,就知道要去把门口玻璃挡上、拿油、除火。
因为身材姣好,样貌也算有姿色,追灵灵的人估计不少。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真心对她。
怀孕时都不知道孩子是谁的。
没有钱,没有亲人,也养不起孩子,也没有心情照顾自己,家里总是乱糟糟的,冰箱厨房空空如也。
直到诗诗出现。
诗诗帮她做家务家,给她做饭,细心照顾她。
她被家人伤害,伤心失落地时候诗诗给她拥抱,怀孕时脚抽筋,诗诗给她按摩。
面临要堕胎的伤害时,诗诗挺身而出鼓励她生下来并答应帮她照顾小孩。
她说过“孩子我跟你一起养!
”“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两个人力量,给了灵灵巨大的勇气。
从来不会照顾自己的她,也有勇气生下乐乐,并一个人抚养乐乐长大。
可是台湾男孩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灵灵发现,诗诗比她“好命”,有一个好男人会真心待她,不再让她受苦。
灵灵的心开始动摇了,诗诗还年轻,做这一行也不久,还可以有很好的未来。
她劝诗诗接受男孩,并且跟男孩到台湾发展。
“澳门最近那么动荡,接受他咯,台湾也不错的吧!
”而诗诗突然放开她的手的这一刻,进一步促使灵灵决定要对诗诗“绝情”。
灵灵可能觉得,诗诗也不想把她当恋人,她们只是相拥取暖,并不可能长久吧。
于是,阴差阳错。
两人就这样分道扬镳了。
这其中确实有误会、有意外,但是,也是她们的命。
设想她们如果真的同居,真的像恋人般在一起,又要经历多少风雨,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
这个社会对女性一直都是很残酷的,更不用说学历低、出身卑微,无依无靠的女孩们。
两个年轻女孩,带着一个孩子能走多远,也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看完电影,虽然很伤感、很懊悔,很想回到过去跟灵灵说你不要放手,跟诗诗说,灵灵是爱你的。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有遗憾,也有不如意的地方。
看到最后诗诗回到了澳门,租下了灵灵最喜欢买蛋糕的店。
变成了守候灵灵的灵魂的人,内心还是能感到安慰和温暖。
也许,人生中有那么一刻,如果我们觉得还有一些善良的人,给过我们温暖,值得我们为他们好好地活,此生也足矣。
人生就是这样残酷,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旦做出选择就没有回头的路,错过就是错过了。
我们一生都在做各种选择,对的错的都得事后才知道值不值得。
对于爱情,一旦一方自作多情地认为放手成全他人是她应得的,那么,她可要用余生来承受这个遗憾。
不管对方是不是还爱着,你都该以自己的爱为起点守护着彼此,不要轻易放手。
灵灵对诗诗如此,诗诗对灵灵更是,恋人之间最怕的不是没有爱了,而是怕爱得自以为是,自以为你要的就是她所想的。
我们谁不曾遗憾。
不看到后半段看不出来这是一个爱情片。
长凳下的“诗诗和灵灵感情到老”被涂改成“诗诗永远幸福”,乐乐口中“妈妈说曾经和一个很喜欢的人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所以每年都在这里庆祝生日”,睡着后灵灵在诗诗额头上的吻,街坊的议论之下灵灵的怒气以及随后镜头之下诗诗挪开的手和灵灵捕捉到这一动作之后随即挪开的手,跨年夜灵灵故意气走诗诗之后满脸的泪.......这些才揭开这份隐藏的秘密。
两人的感情在生活琐事中自然流淌,甚至看不到爱情的痕迹,直到台湾男人的出现让一份平淡的世俗幸福选择摆在了诗诗面前,与其说是摆在诗诗面前,不如说是摆在灵灵面前。
灵灵想让诗诗幸福,于是单方面的放手了。
但是诗诗却过得并不开心,从此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不知道在编剧眼中,这两个人是什么时候认识到彼此之间是爱的,灵灵的那个吻可以算是袒露心思的一个节点,但是诗诗似乎到灵灵去世乐乐说起大炮台庆生才后知后觉。
把诗诗刻画得如此迟钝,有点不合情理。
在我看来,故事的前半段像是在讲述一段相互扶持的姐妹情,后半段由于灵灵的去世突然揭露出其中隐藏的爱。
这个爱,在灵灵那里,是让诗诗往更多幸福地方飞去的放手,在诗诗那里,是照顾灵灵、支持灵灵、与灵灵共同抚育灵灵的孩子并以此为己任的无微不至。
女生情感细腻,你又怎么能说这超出了姐妹情的范畴呢?
即使没有上升到爱情,诗诗恐怕也不忍丢下灵灵和乐乐在澳门不管,和一个刚认识不久的男人去台湾吧。
与其说这个影片是在述说同性的爱,不如说是在述说灵灵和诗诗在面对“选择”和“抛弃”时的去从。
灵灵是大姐姐,认为不能因为自己和乐乐耽误了诗诗,台湾男人的出现在灵灵看来是给她出的一道选择题;而诗诗在面临灵灵突然变脸的打击之下,她的世界一下塌了,从此一蹶不振,她的不自信和柔弱让她这么多年也从来没有回来澳门找过灵灵,灵灵的变化在诗诗看来是一种抛弃,但是她默默地接受了这种抛弃,并且相信了灵灵要和一个不嫌弃她有过孩子的男人去结婚了。
感情中,灵灵主动,诗诗被动,成全,却终究变成了错过。
原来过得很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如能忘掉渴望,岁月长,衣衫薄,无论于什么角落,不假设你或会在旁;我也可畅游异国,再找寄托。
——杨千嬅《再见二丁目》可能这个世界上最难说出口的话便是我爱你,但我更不敢说我要我们在一起,以前希望我们的感情到老不变,现在却希望你永远幸福。
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我遇见了你,也许是你让我看到了我刚入行时笨拙青涩的样子。
我们一起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一起唱着《再见二丁目》,你有点稚气未脱,还有点跟不上节奏,只是我当时还不明白“岁月长,衣衫薄,无论于什么角落,不假设你或会在旁”词中的深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好像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我也开始习惯了你的存在,沙发配零食互相依偎看电影时的一起大哭大笑大叫。
习惯了远离亲人的异乡生活,不知道原来我家长这样,你的到来让我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你说堕胎伤身体,让我生,你说让我不要怕,要怕就一起怕。
你用苹果换掉了我手中的烟,却不知多年以后你却爱上了戒不掉的酒,我慢慢开始觉得A君B君好无聊,对你也慢慢有了一种超越好友的情愫。
你带我去吃充满你整个儿时回忆的土味佬蛋糕,还相约以后盘下这家店,我开心的回头笑着说“好呀
你说谢谢我给了你一个生日,其实是我谢谢你给了我这么一段,也是唯一一段快乐的时光。
你在大炮台的公园长凳下刻下“希望和灵灵相约到永远”,我在长凳下许下“希望和诗诗感情到老”
本以为真的会像许的愿望一般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但街坊邻居的流言蜚语还是让你缩回了原本握在一起的手。
回归前夕的澳门时局动荡如同你捉摸不透的思绪一般,我轻描淡写的一句“干嘛要那么辛苦?
”,眉宇间满是强装自若的苦涩,我自以为是的觉得那个台湾小哥能给你幸福,却一直后悔推开了自己的幸福。
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在庆祝着澳门回归,我们在喧闹的人群中争吵,你说“再也不想看见我”,我头也没回,留下了一个决绝的背影,连句再见也没道别就成永别。
你走之后我兑现了那时的诺言,盘下了那家你最爱吃的蛋糕店,只是当初当初在摩托车后座紧紧抱住我的那个人没有和我一起...家门钥匙依然放在了门口的神龛下,好像在期待你会再来一样...我在当年哪吒庙前祈祷的保险业务员那里买了保险,受益人是你...每年的生日我都带着乐乐去大炮台过,对了,我把我的生日愿望改了,刻成了“希望诗诗永远幸福”。
你不知道你睡着后额头的那一吻...你没看到我狠心赶走你后转身的泪目...只是这些你都不知道,我好想告诉你我爱你,那个带给我很多开心回忆的你,可是我不敢,我一直在用为你好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懦弱。
年轻时候的感情多少带了点自以为是,以为推开你是成全你,就能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从未忘记过你...
我刷了两遍这部电影,第一次我浅浅的哭过,第二次,我哭成了泪人。
这种哭法,可能是我人生30年看电影的第二次。
我对同性恋不反对,因为我觉得不管是怎样的爱,都是别人的事,于我无关。
我也问过自己,早些年,我会回答,只要是爱我,是男是女,我都接受。
下面说说电影。
一,故事情节和现实。
故事情节纯情纯爱。
我很佩服编剧和导演,在浮躁社会,还能拍出这样唯美的片子,只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顺便插一句,陈凯歌也是有着这样的内心,所以有很多片子,未必能符合现在人的胃口和心态,被称为不接地气,那就接仙气吧!
其实我个人觉的这部剧虽然不圆满,但很美好。
试问这世间还有多少人,一生只爱一个人,更何况他不在你身边?
执着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是这部剧最打动我的地方。
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人走着走着就没了。
在洪流之中,被推着前进的我们,会停下脚步回望,等待吗?
不会。
而事实时,诗诗会因为眼前问题,没有时间去整理过去,一切都会淡去。
灵灵选择推开诗诗,有人说那是自以为是的爱。
我觉得不见得,谁又敢保证现在在一起了,一辈子就在一起了?
选择为什么那么难?
不是因为对错,而是因为就此要做出利弊的取舍和承担一切后果。
年轻时,不经世事的单纯,会犯很多愚蠢的错误。
早熟的人,自然会承担得更多。
也许,灵灵当下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人知道未来,已再无对错,史诗已已写成,往前走?
还是留在这儿?
都是自己遵从内心所追求的方向。
电影里,这两人都选择了留在这里,虽然没在一起,可她们都留在这份爱里,它不理性,不符合现实,所以很美,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让我二刷认认真真的去理解,然后,狂哭。
二,我做过的两个决定。
这部片子让我回想起我两次决定。
与爱情无关,但让我心疼了。
第一次,豆蔻时的我,我自私的为了自己,失去了最真挚的友谊,那次选择让我后悔不已,愚蠢的推开她,让我也掉进了深渊很多年,我花了3年时间去找寻真相,花了n年时间去抚平自己伤口、去找补,而她的伤我永远都抚不平。
她哭着推开我,说别联系,别让我回忆过去。
我回了句:你好,我叫xxx。
她又退了一步,让我留在她的生活里,我欢呼雀跃,小心翼翼。
第二次,青春期的我,我果断决绝的推开她,至今也不认为有错。
是自以为是?
是。
但我不认为有错。
成长后的我,知道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一切都是为了她好,这样她也不再是夹心饼干,不再受欺负。
她找过我,问过我,而我没有说实话。
难受和痛都是一时的,过了,也就没事。
对当时的她,毕业后,我也只说了声抱歉,告诉她我的决定是为她好,她说过去了。
回不到从前,也不需要回到从前,那就好好的各奔东西吧。
其实我也是执着的人……推开你,我怕,还是由你来决定吧,我宁愿选择被动!
在完整看整部影片之前看过b站女王泡面的剪辑,在看剪辑的时候就哭成了泪人,哪怕知道了所有剧情,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哭得不成样子。
以悲剧结尾的故事总是让人动容,也使人铭记。
不知在多年后,我能否记住这个故事,因为怕自己忘了,所以写点东西记录下此时此刻的感受。
在那个年代,两个女生之间的感情,还不像现在这样能为人接受,甚至是禁忌般的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的感情,是如此小心翼翼,生怕伤到对方和自己,爱是为对方着想。
就我自己而言,体会过爱一个人但却从未亲口对她说出过爱的心情,也体会过明明不是爱,但却随意地对她说出“我爱你”的时刻,但却未曾体会过这种惺惺相惜的感情。
当诗诗回到澳门,看到她们曾经一起过生日刻下愿望的那张椅子时,我无法再克制自己的情绪,最珍贵的感情莫过于此了吧。
前段时间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第一次学习爱,原来爱是这样,是关心理解,是付出,是不求回报,那种我付出多少要求你回报多少的,只能算是交易罢了,与爱情无关。
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
我对感情的态度从来都是怕错过,只要是喜欢的,我都不会顾忌太多,或许是太过自信,总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也或许是还太过年轻,不懂生存的艰难,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只要足够优秀,除了我和对方不够相爱,一切问题都是有解决办法的。
因为,如果有一天,我真的遇见了想要互相守护一生的人,就一定一定不想错过。
我会用她喜欢的方式去爱她,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以为为了她好。
是的,这个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不知是不是因为看的配音版本的问题,整个电影让我很难入戏。
年轻和年老交叉叙事,但是整个故事讲得不能说是好。
首先,故事本身比较单薄,其次导演和演员处理得都不好。
导演方面,年轻时的戏份暧昧不够,只是在演两个人感情很好而已,友达以上的部分几乎没有。
演员方面,年轻的演员演得比较愣,梁咏琪演得很平面化,十几年不见的同性挚友(有百合嫌疑)突然去世,那是一种多么复杂多么寂寥的感受,但是梁的戏载不动这许多愁。
摄影方面也不太讲究,看到中间我老公问问是不是在看电视剧……质感不够好,老澳门的感觉也没出来,六分不能再多了。
电影里的女性的戏份都真实而感人,但是一旦涉及男性的戏份则非常的脸谱化,就突然降低了整个电影的真实度。但是还是被两个年轻演员的部分感动到了。有的人留下的洞是一辈子填不满的,就像梁咏琪还是一如既往地不会演戏。
没尺度,没深度,些许温度吧
7,一开始没认出梁咏琪……这部也算是从闺蜜情升级到了同性爱,虽然只有一点点,这部分加0.5吧。
看国配好难受+改台词好难受。
难看到爆
所有都非常勉强。如果不是为了情节骇人,否则,不能坦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不顾别人是否能承受恩情的自我牺牲,今时今日在大银幕上还被当做女性的优点,在我看来非常可怕。更别提男性在这部电影里的位置了。
三星半 这份情实在太克制了 …哎
骨场版的阳光姊妹淘。中年与青年穿插。比较无聊。
昨日之事不可留,今日之事多烦忧。一个时代远去了。
哎,实在一般。这个片子能打到七分大概不少是梁咏琪粉丝的感情分了。#2018149#
处理得太粗糙了,人物情绪的转变很跳跃
总觉得缺很多东西,两个女生的感情脉络没有那种很“黏糊”的感觉,最后分开也太过套路。
流水账
两个年轻女生是最好的,这个电影可以只保留他们的部分,梁咏琪的角色不好演,当然她也演得不好。追忆情怀的片子一定要有细节和过渡,这个电影是没有的,是割裂的片段式。一场又一场戏只是为了一个结果,而非一份情感。
哎
导演 我们不想看纯情擦边球→_→
看到后期,感觉像八点档连续剧。。白瞎了这么好的骨场素材背景
话不说不明,白白错过了一生。
剧情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说服力 而且整体太粗线条了
火候不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