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香港除了自身的港產片外還需要加強與海外的合拍與增加英語電影的拍攝,總不能夠只死守一條路。
數年前拉脫維亞與香港合拍了一部叫《Amaya》(2010)的電影,一個歐洲的老外來到香港介入了一段類似「迷失東京」的感情,老外的出現喚醒了戲中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三段的人物與愛情帶出了原來香港可以這樣不一樣。
再深刻的是這部合拍片成為拉脫維亞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代表。
誠然,海外的合拍片畢竟是小眾中的小眾,而事實上香港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原來香港是有英語合拍片的,過去只把焦點放在中國的身上。
說實話,香港有很多優點連香港人自己也不知道,還需要外國人告訴我們呢。
言歸正傳,《緣來說再見》(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最初只是飛機上觀看,終於在大銀幕有限度地放映了幾場。
電影在14年拍攝,由韓裔美籍女演員Jamie Chung與未婚夫Bryan Greenberg主演,導演是美籍台灣人Emily Ting自編自導。
如果喜歡《情約半天》、《日落巴黎》與《情約半生》,整個《Before》系列的話,又或者喜歡韓國獨立導演洪尚秀那種邊行邊說邊演的模式的話,絕對不會討厭這部電影。
一次的公幹,Ruby在街角遇上了Josh,開始了他們的第一夜。
而電影為何最初只在飛機上選播,理由很明顯就是為了宣傳香港的旅遊業,而片中就彷如一部遊客指南,男女主角去了廟街吃海鮮、坐香港的雙層巴士、天星小輪、去蘭桂坊、重慶大廈、香港的SOHO,看看維港,不就是遊客眼中的香港?
作為香港人看到是多麼的親切,在某些角度還是以遊客的視角去拍攝,但可以收到宣傳旅遊之效其實沒有大不了,而在電影裡也可以看到居港外國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樣。
對於「外族」的港人,香港主流電影的視角還是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他們的存在,而這部電影的定位是比較的中產與知性的,最主要的受眾是對香港有興趣的遊客與英語人士。
近年港男都愛抱怨港女愛「洋腸」,而飾演香港人的女主角心裡面認為香港某程度上是低俗的,比如她抱怨香港的粟米片與墨西哥捲餅不夠正宗。
從洛杉磯來的女主角一直在碎碎唸,雖然她外表是亞裔但三代人長時間在美國生活已經融入當地,香港除了一個工作機會外,對她沒有什麼特別。
而她的心裡面只有美國主義。
而男主角Josh居港十年,適應了香港的生活,慢慢告訴女主角這裡的差異,好讓她開始喜歡這裡。
電影是講文化差異與觀念的,通過兩個人的對話帶出東西方、男女思維的各分別。
雖然他們的交談的內容都是家常閒事與私人生活,但看著看著就會感到他們的價值觀的分別。
電影的時空只有兩天的經歷。
第一天理所當然男主角結識女主角,第二天就是重逢。
究竟男與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
《緣來說再見》裡的兩位對驚動了愛情,男的主動勾搭女生,不自覺地令她產生誤會,感情本就是「姣婆遇著脂粉客」的遊戲,就這樣撻的一聲通電。
兩個陌生人通過了解慢慢放下隔膜。
比較奇怪的是一相識就已經對對方誠實,不怕對方是壞人麼?
通過試探放下猜疑,但第一次見面就相約喝酒了,然後就試探有沒有下文?
或許男與女之間只要單獨在一起,就必然是直接或間接承認「情人」的關係,但他們更希望是有下一步。
在真實世界裡各有情人的情況下,他們又不好意思開宗明義說自己有情人,但面對眼前的關係互相投懷送抱兼互有感情缺失,自然把對方當成是避風港,不忌諱地玩起曖昧來。
曖昧的確是甜蜜一瞬間,但無論如何也要回到現實。
然而,現實是令人失望的,幻想破滅。
男子有女朋友的真相令到眼前的女士不知所措,心裡面竟然會傻到為一個剛認識不久的男子感到失望,她大概是呷醋。
一個相貌娟好、稍為有學識的女士,一下子成為宇宙間的大傻瓜。
「把妹」容易,但要維持卻很難。
這下子Ruby的內心當然是七上八下了。
奉勸一下女孩子不要太容易相信人。
此外,在電影裡對洋男的描述就是很正常在中環上班的金融界人士,在香港的確有這樣的一群人,洋人有自身的圈子與酒吧文化,而男主角就是很多人心中的白馬王子。
但他偏偏追求做一個作家,而慶幸這段「新感情」賦予他找到新的工作的意義,開展不一樣的人生。
正因為這份新工作令正印感到不耐煩,但卻得到了Ruby認同與鼓勵。
在某些點上他們兩人很不一樣,但在追求浪漫主義、自由方面也可能較貼近。
而影片也隱約提到Josh的正印女友Sam的價值觀,就是典型追取型的中國女生,家裡不容許女兒跟洋人拍拖。
在開放與隱閉中,延伸到他們的共通點,大家都是美國人比較容易溝通,而大家都是看《宋飛正傳》的。
他們就好像在彼此間在異邦找到同一的東西,而這些不同之中的相同卻連繫著他們。
另一個角度是這部電影並不單單是愛情至上,而是帶出文化上的衝擊。
回到愛情,這對男女做的事看似很正常,不就是交談、喝東西、吃東西,談談自己的工作與理想、抱怨一下男女朋友的不理解。
在第二次見面,即是重逢之日他們即使有了第一次的不快,但仍然很享受第二次的「偷情」,即使女方有點欲拒還迎,但根據吸引力法則,他們總是情不自禁在交談、即使有戒心但又很快放下了。
雖然他們很努力壓抑自己的情慾,沒有做出越軌的事,但說到尾他們是很享受出軌上的快感。
Already Tomorrow,不只是單純美國與香港隔著大半個地球的差別,還有的是對於愛情的態度。
錯的時間,對的人。
這個世界真的有柏拉圖式的愛情嗎?
而男女主角的愛情看似是很純潔,但背後都是欺騙著另一半,嘗試去告訴自己是對的。
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帶出了理智與情感上的取捨,把主導權交到在觀眾身上。
精神上的出軌與肉體上的出軌有不同嗎?
那一項比較高尚?
現代男女的愛情世界有太多幻想,自製假想敵,男男女女如是。
女主角最後也學會男主角的一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但同樣勾搭的經歷有一次,自然有第二次,只要一句不快樂就有無數為自己找藉口的機會,根本男女主角都不是「好人」。
在陌生人的緣份遊戲中有多少人可以像《Before》系列的男女主角一次見面、兩次重逢、三次結婚還差點分,終於不是一時的貪玩而收成正果?
《緣來說再見》同樣的劇本慶幸不是落在香港人身上拍攝,如果它是一部港資的電影,這種看似是純潔但又有點不道德的情節會徹底化成不道德的故事。
或許會變成男女主角一相識就會去時鐘酒店尋找快感的故事。
一座城,兩個洋鬼子的愛情故事兜兜轉轉,而現實中成就了一段夫妻關係。
在電影與現實的虛實中,原來這才是一份真正的未了緣。
1. 抓住间隙 与 试观五分钟 也挺好 如果满意可以今晚继续.2. 嘴上或许可以不承认 但事实是 香港的街景一样牵动我. 便如同看七人乐队又何尝是为了母亲 其实是满足我自己.3. 今晚安排.(今晚安排后)4. 半山扶梯+周兼酒吧 莫过怀念.5. 翻译太过糟糕了些.6. 跟随镜头 仿佛也踱步在香港的周末夜.7. 同样是对话+城景的推进 我喜欢本片 远甚于爱在.8. 总觉女主眼熟 豆瓣了会发现出现在无人引航的片单中. 努力思索 是了 男主儿子的亚洲女友.
有点像爱日三部曲,感觉不像一部电影,像是一个爱而不得纪录片。
把香港午夜的灯光拍得脉搏涌动,情愫横生,两人的暧昧尽显张扬,但说到感情又在含蓄。
剧中两人最后是个开放性结局,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满足了绝大部分观众,他们在一起还结婚了。
他们在剧中人物的设定也很有趣,一个是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另一个是在中国香港工作数十年的美国人。
一个中文几乎不会说,一个说的贼溜。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好好地写影评。
恩,不是可能,是就是。
刚看到这个海报,就觉得这个可能会是我的type,看完了电影我又顺便网上查了一下,上映日期居然和我生日一样。
缘分。
整部电影满满的槽点(恩,其实也不是很满),还带有充满对国人不讲究文明现象的讽刺和歧视。。。
歧视(算是吧)。
所以,我想以下列一下槽点。
女主角比较强势的态度以及对亚洲文化的不熟悉不理解,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而男主待了十年温和很多;比如拼桌,比如公众场合大声说话,比如中国式抄袭,比如公交车上的怀疑白人旁边的是本地小三,比如还价等等。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还是有它独特的shinelight。
形式有点像《before we go》,乍看上去似乎有很多部电影的影子,可实际非常新颖。
可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未有过的共鸣(也不是从未,是很少)让我觉得这场景以前发生过我的身上,你能非常理解女主角的心理活动,似乎女主角就是你,换作是你你也会说同样的话给出同样的回答做同样的事,剧情也会同样的进展,你此刻就和男主角漫步在香港街头,所有的对话都出自你们。
用一句话说,就是—非常接地气。
女主角演的很棒。
其中最最惊艳的地方,对,可以说是惊艳,反正我最后是叫出来了,就是结尾处导演的处理。
虽说这种戛然而止的处理很多电影有过,可是我之前说过了,这部电影就是看上去和别的一样,可是实际完全不一样。
结尾两人犹豫给的镜头非常长,就在观众也极力揣摩接下来会怎么样的时候突然结束,异常干脆,气氛点正正好。
这点我很佩服。
再说到女主角这里的演技,镜头最后给了女主,我都能想到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女主异常纠结的神态钟洁咪真的做的挺完美,让人真的猜不透接下来会怎样。
虽然我多半猜女主还是和男主上楼去了。。。
虽然是一部可能小制作小成本的电影,可压根看不出电影任何刻意的地方。
上文说到接地气,就是因为拍摄多半在真实的街头,男女主的对话也非常清晰,其中也有一些意外但转折正好的地方,影片节奏没有模仿大多数同类题材。
最后我还有特别说一下贯穿整个电影两人对话的部分。
之前所说的所有接地气都是因为我认为对话非常真实,不虚。
总之,我看好这部片。
这是我的菜。
午夜之下,陪你走过弥敦道、滨江东、思南路、工体北,就算他只是想睡你一晚,也不得不佩服他的体力,更何况人家是想睡你一辈子。
引用 IMDb 用户的一个评价:“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剧本,可以拍烂的可能性极高也有千万种,但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 (下简称 Tomorrow)绝对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你所需要的是,放下偏见,让 Josh & Ruby 这对陌生男女你来我往的对白慢慢在这一个多小时里发酵,let it flow let it be……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摄影为《已是香港明日》开了一个好头,把香港午夜的灯光拍得脉搏涌动,情愫横生。
还没有到影片的 1/3,你已经可以看到 Before Sunrise/Sunset/Midnight 系列浓浓的复刻感,同样是一对陌生男女的相遇,同样的结局留白。
但强行将两者做对比,踩低 Tomorrow 抬高 Before,也并不显得你会更加睿智,反而容易错过一部有趣的作品。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 这个片名起得相当含蓄和有意思,也是一开始吸引我点开影片的原因之一(当然,飞机上的百无聊赖是主要原因)。
原是男主 Josh 在纽约的老板对他们所说的一句话,本意是要让他们要再加倍努力,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深夜,在香港已经是早晨。
男主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意在向 Ruby 吐槽香港工作节奏之快,连 New Yorker 都难以比肩,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导演 Emily Ting 截用这话作为电影名有着另外一层的意思,带出了一个基于地理时差所折射出来的全球文化融合的大主题。
而这些话题,又恰恰是位居鄙视链顶端的好莱坞白人导演难以做到的。
全球文化及种族大同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距离不再成为沟通交流的障碍,各国文化得到深度和长期性的整合;人口移动及定居的频率不断加剧,同时也不再限于国家范围之内,不同国家、民族和人种之间的文化交融将会越来越频繁和自然。
将会有越来越多不懂中文的 ABC,越来越多中文贼溜的外国人,他们和中国人结合的第二代或许能站在一个更广的角度去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也不再如他们父母一辈那样执着于自己的文化根源,因为各个源头本身也在不断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中西文化融合也仅仅是这个趋势的其中一个小折面而已。
所以 Tomorrow 的出发点和大背景很值得讨论和令人期待的,很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执行细节中,电影所能传达出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在剧本的打磨上越来越偏离主题,随着对白的不断展开,最后演变为在外族文化成长的两人之间的惺惺相识。
这,就尴尬了将观众限制在和主角具有同样成长文化经历的群体并不能称之为聪明的做法,但仍然是一个非常积极和有趣的尝试,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走偏了。
看完 Tomorrow,始终萦绕在观众心中的其实有两个问题:为什么 Before 系列水平要更高?
为什么 Tomorrow 总令人有二刷的冲动?
不能说 Tomorrow 是失败的作品,因为虽然形式类似,两者的内核其实不太一样;虽然同样是讲男女之间的感情,Before 看起来格局小,但所探讨两个独立个体的情感联结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更具有普遍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系列可以历经 18 年的三部曲,仍然可以得到极高口碑。
而相比之下,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及的,Tomorrow 并没有将其应有的大格局发挥出来,更多的是探讨特定群体的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纷,但其实所探讨的内核和叶念琛的都市爱情三部曲差不多(叶的三部曲成功之处在于其抓住了都市男女情感博弈中的“骗”字,这个字本身就自带话题)。
Tomorrow 胜在可以准确抓住陌生男女一见钟情二见倾心的细腻感情变化,且很取巧地加入了“第三者”的角色(一年前Josh 的女朋友,一年后 Ruby 的未婚夫),同时将非必要的时间果断砍断,直接了当地简单粗暴地用两个偶遇来搭建电影框架,执行流畅完成度相当之高。
最后,My Little Airport 的各个单曲适时串起,也真的是令人非常感动了,可惜“浪漫的九*塘”现在国内听不了。
只是为了不覆盖短评。
果然2022年的hk如昨日黄花,绚烂的街头闪烁的霓虹,这样的城市夜景,离眼前的生活好远。
远到我看到这么多人在片子里不戴口罩,都觉得他们少了器官。
果然我向来都对这种感情,没什么道德判断。
六年前觉得这感情的发生和流动,十分美好,六年后依然觉得。
果然有类似经历,竟像是在看自己的故事。
只是我还不知我们的故事会走向何处。
I am a Chinese who was born in China and grow up in China. I really like this movie because I do love HK, or should I say I had a mixed feeling about it. This story is just like my own experience, except for the guy I met in HK is a "Hongkonger" who was born in UK and grow up both in UK and HK. Myself have studied in US. And the culture gap between us is quite interesting. We both are Chinese but we can only communicate through English(When it comes to a misunderstanding then we try Putonghua, and finally Cantonese). I noticed Josh, in the movie, is reading Norwegian Wood by Murakami Haruki, which happens to be my favorite author also. And that novel was how I start to like him, but my favorite Murakami Haruki novel is Sputnik Sweetheart. The open end of this movie is revealing the truth of life: we always facing choices in love. Love is like a living river, you never know where it goes.
—前言—#严重剧透#一些《爱在》的影子,些许《我爱巴黎》的情怀,还有一个静谧而喧哗的香港。
直到结尾,发现有一丝丝不知从哪来的温暖#Not too strong, but almost drunk 所以决定记录一下,有待更新有些剧透(看的生肉,若理解有误)请唱衰我 什么都没发生,就像没有下雨,却已乌云漫天,空气湿润。
男主与女主好似期盼一场春雨, — 却又害怕湿了身 —伴随着HK标志的霓虹光晕,灯红酒绿,Josh遇见Ruby不得不说,夜幕中的HK的美藏在了巷头巷尾,窄巷昏暗依靠着霓虹招牌点亮,镜头虚化街景人群,Josh与Ruby走在中间,有一种溶于喧哗缺又宁静的感觉。
Ruby有着开自己精品店的小梦想,在从事着玩具设计Josh攥着MBA与高收入,切怀着写作梦 两人便找到了共同点,都在现实的路上前行,却也盼望路边的美景。
1)The far east movementJosh:Its a hobby, no one gonna pay me to write Ruby:WOW, how can u fail with that find of attitude # I mean,when r u 100% ready to do anything?这或许就是Josh开始爱上这位Ruby的原因,在人群之中被一位陌生女子痛揍了灵魂。
以为电影铺下结尾的奠基。
#我们不曾有十足的把握去做那些疯狂的事#2) No soup for uJosh: i quit my jobRuby:what? when??Josh: right after i met a sassy girl(Ruby) from L.AalltJosh已经踏上了他的旅途,而且才刚刚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可爱的吴耀汉对Josh的那句话New love coming,i can tell it from the young lady.the way u look at each other.或许吴耀汉不是一位好的Fortune teller但老人家的慧眼与直白的话语已经告知了这两位还蒙在鼓里的孩子 ;)的士里向外看去是车水马龙的HK(好像听到杨坤的声音?
)酒吧里相拥起舞,已经不知不觉将情绪推到定点。
3)Meter running回去的的士上,街旁的光影映落在车窗上,淌过了彼此的脸庞此时Ruby:Dose she appreciate ur stupid quotes?Josh : Dose he appreciate ur sassy attitude all the time?Josh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他们彼此的心境。
内心的纠结于道德的制约已经清晰可见,既是进展到影片的最后,情绪依旧缓慢而平稳。
的士佬停车目的地已到,两个人还未结束话题。
等不急的的士佬催到:Do u want one more stop?这也正是Josh想对ruby说的也是Ruby曾对Josh说的# I mean,when r u 100% ready to do anything?
而我想说:And also there is no way back, right?恩恩还有,片尾曲My little airport的浪漫九龙塘很棒当然随后接着那一首在酒吧也出现的迷之hearts也是满分
首先,我还是很喜欢Jamie和她老公的倾情出演的。
影片的三星都是给他们这对夫妇的。
片子虽然有接近生活,但剧情比较俗。
应该是拍给美国观众看的吧,因为整个片子从亚洲观众的角度看不是很舒服,尤其是Jamie出演的角色Ruby比较有讽刺感。
片中Ruby以一种猎奇的态度浏览香港。
这种猎奇的心态本身是建立在“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比香港人高人一等”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上。
从看不惯港女和白人在一起,到吃不惯香港过于基本的墨西哥菜,到看不惯旁桌香港人就餐行为——从头到尾,Ruby想说的是“我的身份比这些香港人高,我有资格评论和嫌弃香港的一切。
”但是值得讽刺的是她自己的父母若干年前也在这个被她嫌弃的人群中,移民到美国没几年,刚站稳脚跟而已。
而她自己全然无视这是她的祖辈的生长的地方,比白人还要白人地“探索”着香港,展示着她的各种“惊讶”。
更具讽刺的是,Josh和Ruby很重要的一处共鸣是Josh说他没有办法和他的中国女友分享他小时候在美国的经历和典故,Ruby立刻接着Josh的典故来证明作为美国人的自己是可以get到他的各种引用的。
这种“同是美国人”的共鸣很初级。
就好比一个男人要找女朋友,女人说“因为我是女的,我很符合你的条件!
”以同是美国人成为共鸣点这不是很弱吗?
如果想找美国人的话,你们大可以回美国啊,那里随便哪个人都能秒懂你引用的一部美国电影里的句子。
而影片还在对这个场景大肆渲染,制造相互吸引的镜头,实在矫情。
仔细看一下影片的海报,就是这个对话场景,已经无力吐槽。
最后,我查了一下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导演Emily Ting, 美籍华人,这是她拍的第一部电影。
影片是根据她的个人经历和影片Lost in Translation 的启发拍的。
Emily, 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疫情之下,看到一部全篇在香港街头压马路的片子,灯红酒绿间透露着浓厚的生活烟火气啊,男女主第一次拍照的地点,我记得当年去香港的时候妈妈也给我在这个地方拍过照。
对于一个喜欢热闹喜欢酒吧、夜宵、乐队、朋友的人,被安排离开自己生活很久的城市,也希望与陌生人来一场毫无意义的对话,没有爱而不得没有遗憾与失望,就行走在一个没有终点的城市,互相分享生活城市趣事,潇洒道别或诚挚的开展下一次漫无目的的谈话。
生活不应该就是这样吗,女主一年后可以回到自己的城市,可我很有可能回不到自己的城市,so what,仍期待春暖花开时与家人的下一次旅行,与好友的下一次聚会。
本来就给三星的,但结尾结得太恰如其分了,尤其是那句歌声“或者就这样吧/不要再去找她”与不疾不徐的鼓点轻轻幽幽响起……好精准地抓住并呈现了“情爱”(不是爱情)里最感性、最直击又最缠绕的那个部分。哎……故事轻浅但真切,有“爱在”系列的精髓在,再拼贴上了不知道如今还是否如故的人间烟火。immigrants与expats的区别很简单啊,前者志在扎根,后者仅欲暂留。翻资料发现,女主与男主生活中真是夫妻,21年还生了双胞胎。女主评点情侣年龄差距那里,也颇有同感。打算追看一部丁导演(瑱,tiàn或zhèn)的GoBackToCh,还要追听MLA的歌儿~
香港永远是纽约的明天,所以在香港的employee永远能比夜晚的老美能多做一个白天的活😝😝老美来HK就是banker expat,华人在中餐馆埋头打工一辈子也不过就是个immigrate
作为有HK情结的港剧迷,想给五星。中环半自动扶梯,SOHO,石板街,煤气灯街,兰桂坊,天星小轮,维港,庙街,大排档等都是熟悉去过的地方,简直是旅游指南类电影。noughts and exes的hearts也很好听。但男女主命运般的浪漫相遇与交流还是有精神出轨之嫌,结尾两难抉择处戛然而止的剧情设置还是四星吧。
如果能忍受女主拿腔捏調說英文和誇張面部表情的雙重做作,拿來當hk風光片看勉強還過得去,驚喜是用了兩首小機場的歌。
很一般
不错,本来没抱什么太大期望,却发现还是讨论了一些东西的,挺有趣。香港版爱在日落黄昏后。突然意识到居然给这个片子比之前王小帅的片子多了一星。。。感觉要被揍。。
看了王家卫那么多小资电影,但是唯有这部让我有了去香港的冲动。
情调还是可以的,虽然没想到是这样的故事~
被before吊打。夜景拍摄的好坏不说,所谓的想要体现两人适配,不过也是因为异国他乡两人凑巧来自同一文化。以及女主一系列judgemental的言论没看出来除了体现人物愤世嫉俗以及文化差异还有什么作用?浪漫就更别谈了,看我普通同学暧昧都比这罗曼蒂克。
飞机上看的
短暂的心动
先上过床再看看怎么样先吧,现在属于得不到在骚动
这不就Tinder约会对白水平吗,还值得拍个电影…
“It’s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it’s still yesterday in LA ”总是被这种听上去特别特别高端,实际也没啥意义的话震到。
摄影与配乐都很好地捕捉了香港的“邂逅”气质,有点像杜琪峰的香港。讨巧的本子,两个夜晚的“交锋”,带出的是身份、种族、地域、历史、流行文化的“东西”差异。但也不像爱在那么知识分子,那么忧伤,更像把以言传言的故事写成了剧本。
想去香港
感觉是before sunset系列致敬的电影,两人从头走到尾,一路聊一路把香港亲密抚摸。但是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明明有火花却一直拼命压抑自己不爱上对方”的故事。Jamie chung很像胡杏儿,演技稍显稚嫩做作。
一个亚裔女强人和一个犹太文青在香港这样特殊的城市 却抛弃几乎所有文化和两性思考 没完没了吊在单身不单身这样superficial的话题上 仅有的一些文化差异的对白也是condescending and super judgmental 真是让人失望
话唠,可以再浪漫一点。取景太随意了,像学生作品
4.0 之前有想过写一个很雷同的本子,看完不敢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