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的,一部电影能让我刚看完又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不是因为一遍没看懂,相反,它的线索和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也没有炫技式的结构和美轮美奂的色彩。
只是它的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吸引了我。
——是的,我说的就是《鸡犬不宁》。
这是一部正在《夜宴》和《黄金甲》的夹缝中上映的小制作电影。
很多人都在拿它跟《疯狂的石头》比,比的结果是大多都说“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它们都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或精细或朴素;里面的人物不一定都生活在现实中,但比无名无欢无鸾这些人离我们要近得多。
所以我对他们的命运不能像“三无”一样漠不关心。
故事发生在中原的大梁(这是一般故事片惯用的手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开封,但不能直接说)。
据说剧本是导演陈大明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这应该是与《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排除因为我是河南人的缘故,我喜欢它胜过《石头》。
尤其是那熟悉的豫剧风的音乐响起,李易祥(《盲井》主演)和小香玉质朴又有点蔫的河南话一出口,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温暖的感觉就在我心中荡漾。
是的,河南人就是这样思乡念旧,不管离家多久多远。
如果不是有个念旧的河南人导演陈大明,也就不会有这部电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演员徐帆在电影中第一主演的角色立不起来。
这主要是因为她很难融入那个城市的氛围,这种角色的转换和拿捏需要很高的演技,而她从语言到气质都貌合神离。
与之相比,李易祥、小香玉、姚鲁等则只要本色出演就可以了。
尤其是郑州人李易祥,他的表演是出色的。
为数不多几部电影,已经让我深深记住了他,假以时日,他应该是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实力派演员。
《小武》的主演王宏伟、《功夫》里的小美女任斯璐,表现也都仅算还行而已。
倒是饰演师傅和小白鞋的次要演员,制造了片中几个的主要的兴奋点。
批评这部电影的,下笔的靶子基本都是它类似大团圆的结尾太俗套了。
其实他们把电影的结尾算作了师傅结婚那一幕,而它真正的结尾却定格在剧团的孩子一个漂亮的空翻。
这有很大的不同。
论者会问:戏曲不景气、剧团停演、下岗,家庭内部的裂痕、同事之间的冲突,到了结尾怎么一下子调和了,一片和谐了?
其实没有,这些问题到影片最后一直都还在,剧团何时恢复演出,他们都找到新的活路了吗,乃至于马三的性障碍治好了吗?
这些都没有交代,也不可能短时间解决。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带着这种种问题活着的,还要努力制造出一点点温情和快乐,李易祥扮演的马三就是。
他身上有中原人乃至整个中国底层人身上艰难负重的影子。
一部电影能记录下这些已是难能可贵,怎么指望它给出所有问题的出路。
这或许就是《鸡犬不宁》更打动我的地方,不像《石头》一样反讽了一切,痛快过后少了温情。
来自另一个方面的解读却更有意味。
据说,河南有关部门已经对媒体下令,不要过分宣传电影《鸡犬不宁》,原因是它暴露了很多现实问题,拍的也都是开封破旧杂乱的街道,反映古都新貌的高楼大厦半个镜头都没有,影响了开封的形象。
作为一个河南人,反正我得到的更多是温暖和亲切,并不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而感到羞愧。
但有关部门如此爱惜我们的羽毛,应该感谢他们事无巨细的辛苦吧。
对电影的这种解读,跟我的理解在两股道上,不作评论也罢。
我今年36岁,先生43岁,都做着工薪阶层的事情和拿着这阶层的收入。
孩子即将出来,有一些房贷,妥妥的中年人跑不掉。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情圣》,另外一部就是《鸡犬不宁》,后一部为第二次看,第一次看是9年前单身时代的2008年。
其实《情圣》和《鸡犬不宁》的模式/构造都是差不多的。
前者是以一个男生寝室为单位,人到中年,虽然位置到了肖经理/莫名奇妙有豪车/莫名其妙工作挺少人挺娘收入还不少的三位同学,由于同寝室中的邓超过于拼命,还未享受人生就一命呜呼,让肖央扮演的肖经理心有戚戚焉。
这时候,他出门有车,家里住独栋复式,老婆有点强势,小孩基本不用管,每天的烦恼大概就是公司车位不好抢,竞争对手恶心他而已。
天哪,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好不。
然后有一天在抢车位浪费了时间后,在停车场碰到了一美女,妖艳/热情,对着喷气的管道重复着梦露的经典动作,嗯,暗示着肖央的七年之痒和女神来了。
莫名其妙这个地下停车场竟然有一面跟警局类似的单面玻璃,女神在不知情的情况,一览无遗的魅力统统被这位中年人GET到了。
肖经理,蠢蠢欲动了。
《鸡犬不宁》也有着类似的意思,豫剧团的三位师兄弟各自遇上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当家小生的太太跟团长有着暧昧关系,马三不仅经济上弱,身体上……也比较弱;刘兵经济好,但是觉得都是老丈人接济自己,对着老婆发无名火,对来照相馆拍艺术照的女孩有了一丝丝异样的感觉。
故事就由三位的心态和现状推进,马三为了赚钱去斗鸡/小生为了赚钱去卖狗/刘兵答应陪拍照的女孩去上海,三人又因为2万块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鸡犬不宁》是一个群戏,着到笔墨的差不多有10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人物关系,光是情感纠葛就有四五对。
开封90年代独特的生活与经济情况徐徐展开。
2008年看,记得最清楚是海报上的内容,就是马三去看男科,但2017年再看,却发现“看男科”其实真的很多余,无非就是增加一点点的噱头和笑料而已,这也是整部影片的一个缺点所在,有时候细节真的过于多了,繁杂,马三的男科其实无需表现,没钱对于一个男人已经够致命了,他与小香玉的感情也很好,潜在的危机也是因为出国经费的问题,何苦又加上一个男科呢,一晃而过,也没有后续。
但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真的非常非常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力量由此可见,很多电影明明是再创作,但是有时候完全可以作为历史来看待,就像《邻居》,有些电影虽然是黑色题材,但依旧有着明显的记录功能,比如《背靠背,脸对脸》。
但是看《情圣》呢,我当然理解制片方做这部电影的卖点想戳中现在那些有钱,但是想蠢蠢欲动的中年人们,类似于宋思明那样的,像初恋情人的女人都可以包养,何况买张电影票呢?
但是我就是不懂了,那为什么要做的这么不接地气和浮夸呢?
摊手《情圣》跟《夏洛特烦恼》是一样的,口号式的男性YY片,老子可以出轨啊,爱上不同人啊,但最后这可是一个梦呢!
什么都不算数哦,最后肖央从床上醒来,女儿说要喝果汁,啧啧,原来从遇到女神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春梦啊。
剧中还让确定出轨的小沈阳语重心长的说:兄弟,我已经确定不玩了,还是家里好(类似的话)。
这两部电影都告诉我们:哈哈大笑了是吧,哈哈哈,都是我的梦啦,我是瞎扯的啦。
如果非说这部电影有现实影子的话,就是说明现在都市婚恋市场中男女地位的悬殊。
闫妮扮演的玛总那么美,那么辣,职场地位比肖央要高(开会期间手下那么多),竟然被肖央一个打错的电话一秒钟被撩成功,陷入了要和肖央的情感单恋中。
也不看看肖经理的长相和身材,竟然一秒钟被撩,唉,这个够现实。
下次制片方这么能扯的话,拜托拍点奇幻电影,别挂着现实的狗头啦。
作为一个河南人应该看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开封人必须看这部电影。
我是半个开封人,看这部电影带给我无尽的亲切。
乡音听着那么悦耳,演员表演那么本色,家长里短、生活百态,浓缩在电影中,回味无穷。
其实没必要和《疯狂的石头》去对比,这样的电影,如果在中国遍地开花,那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复兴。
电影《鸡犬不宁》,一部小成本的生活喜剧。
其实,这片子并不好笑,远不如《疯狂的石头》,但是还算生活化。
豫剧师傅的三个徒弟,一个斗鸡,一个卖狗,还有一个搞摄影。
几位男主角,都有悲剧色彩。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矛盾,使得他们无奈、苦闷、彷徨但又在积极豁达的生活着。
电影开始,又见王宏伟,比小武胖了,演的还是老本行,还是那麽一本正经得让人想笑。
演过《盲井》的李易祥出演马三这个角色,照样精彩。
失去性能力的他找到医生,开始练一种祖传的功夫,当看到他两腿之间吊着半个瓦片时,终于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医生说了,什麽时候能吊起五十块砖再说话。
师傅想找老伴,相亲前两人都拿出了年轻时的照片,见面后大失所望,吵了起来,最后反而成为欢喜冤家。
想想谁又不曾年轻过,记得黄燎原老师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就是:那时我们多年轻,头发那麽黑!
结局是大团圆,虽然有点俗套,但想想好像也只能这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近几年中国电影的一部上乘之作。
各种各样的矛盾、纷扰,交织在一起,最后还是要生活。
一家人在一起最好,并不一定多么有钱、多么辉煌,回来吧。
今天去看了鸡犬不宁。
进去的时候,已经开始了一小会儿,坐在我边上的是一个老头,其间一直很聚精会神,在精彩的地方不断向前坐,好象是那种要离电影再近点再近点的样子。
电影拍得很生活,在这儿看电影的人也很生活,我听见有人接电话,打电话,小孩子爬进爬出,还有小孩子笑起来总是格外放肆。
好象在这儿看这样的电影,不管周围发生什么,或者发出什么声音都不奇怪一样。
感觉还很好的。
看到了一半的时候,那老头身边的老太太没看懂,那老太太和老头相反,是拼命向后缩在椅子里的感觉。
老头急匆匆地给她解释,“你么样就看不懂呢。
”然后他又着急地回到故事里。
我也还蛮喜欢这部电影,属于可大喜,不用大悲那种。
说不用大悲,并不是说故事里没有酸楚,事实上,是一种酸楚的基调在里面,只不过偶尔会觉得自己只是吃到了一颗甜枣。
这应该是属于中年人的故事了。
这样一想,总觉得自己都老了。
我回来后就把自己的MSN签名改成了“我一下子就喜欢了大师兄”。
这种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的故事总是让人有点怀旧,总是让人觉得很古老,可是这种古老里又总含着一种不同于血缘的亲情关系一样。
很喜欢象马三这样的人,热心,善良,体谅每个人。
里面有一场戏是二师兄在说他总在怀念小时候,然后马三听了,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走了,镜头只给了一个侧面加背影,我觉得这是处理得最好的地方,然后我才意识到,其实,他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
另一个我喜欢的镜头是徐帆要和四海和好,唱了一段戏,当时就想,原来我们现在写的种种,老祖宗又写过了,写得多好呀,四海唱着说,我的脾气是爹娘给的,徐帆说夫妻夫妻,什么什么(脑子不好,没记住:P)反正就是你耍什么脾气。
真的是现在的流行歌曲唱那么多都没这句说的好。
对小香玉的印象就是原来和她奶奶一起上春节晚会都是唱花木兰那段,那时小香玉很年轻,整个人都神气洋洋的,但是觉得她奶奶才叫真的唱得好,就是很厚很悲的声音,但是声音唱得慢,就有点儿规劝的意味,小香玉的唱法是很年轻人的唱法,所以没那种老成感,反而是另一种同龄人之间打趣的味道。
但是这个里面,真的演得很好,很生活。
一点没那种在顾及镜头的自然。
很可惜倒是没法听她唱。
如果说桥段的设计上,我是觉得把中心人物董团长编死了很有意思,在他身上有很多迷,比如,他是不是真的是一个艺术家,真的喜欢戏剧,他在为剧团做了什么,又和素梅有过什么都成了迷。
但是结尾的地方,很多地方也因为这个而显得多余。
象大红从北京回来,完全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会拒签,也不需要立誓不离开这土地,这些都没有必要在这影片里一次倒完。
在机场送行的时候,一群人的衣服一下子光鲜起来,但明明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真的可改善的地方,而马三和师傅叨唠叨唠的,我估计是指练那个杠砖的什么笑话之类吧,但是放在这儿实在是太冷了,不光是新师母被晾在那儿半天,就被整个电影院的观众都不凉不热地晒在那儿了。
实在是处理得不好。
总觉得除了这样好象很积极的结尾方式,编剧和导演应该还有点什么别的招支给观众吧。
这不是一个从头到尾要你暴笑在场的片子,他有戏剧成份,但肯定是在走文艺剧情路线。
没有用什么结构上的技巧,所以不存在动脑子猜测什么,也没准备给你什么出奇不意的想法,所以应该是更单纯的回归,这种单纯就是描述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的故事,可能最最考验的倒是你有多懂得生活。
挺好的,我觉得,起码是真的在写我能感受到的生活。
《鸡犬不宁》是一部让人目瞪口呆的片子。
所谓目瞪口呆是指这部片子出人意料,首先是王宏伟明明戏份不少,无论DVD还是片头,连个署名都没有,要知道此人对于艺术片爱好者的吸引力显然远远大于其他所有演员;其次明明是个豫剧团的戏,有豫剧最著名的名角小香玉出演,却连一句戏词都不给,而让徐帆唱足了戏码;第三则是惊诧地发现李易祥赫然名列其中,这个中国当代最好的演员之一,戏演得再好,永远就跟电影里的马三类似,或许是机会没到,或许是他个性使然。
说这些是因为此前对本片一无所知,除了知道这是部河南话电影,有徐帆有小香玉,然后就是见过海报,直到我看了这部片子,才知道根本……根本不是这回事儿。
对这部片子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评判,就像我们难于评判《站台》或者《青红》一样,当一个导演要去搬自己那块石头——拍自己必须拍的电影的时候,好和不好已经不应该作为评判标准了。
只能说,这石头究竟是块玉呢,还是一块板砖。
陈大明显然在处理他最原初的那部分生命经验,而事实上他已经成功了,他将自己的记忆用巧妙的手法转移到当下,所表达的涵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自传和一部怀旧片所要传达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陈大明是相当成功的。
石头搬的漂亮,然而或许跟电影海报类似,正是这石头拖住了他。
电影写的是当下,当下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钱。
影片中剧团因为发不出工资,人人各谋生路;而回到电影本身,因为要发行,于是要宣传,因为要宣传,于是要噱头。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跟电影几乎完全无关的海报,只是因为下半身的缘故,“恶意”地吸引了眼球;于是我们看到华谊兄弟的宣传文案写着“2006年继《疯狂的石头》之后又一部解压喜剧”。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文案是扯淡。
然而再说回来,这部片子跟《疯狂的石头》确实有某种相似之处,比如同样采用方言,同样将剧情的核心集中在一件物品的真假与否和反复易手之上,同样给观众提供一个全知的上帝视点。
只是《鸡犬不宁》本意并不在此,用当下讲述导演的个人记忆才是核心,于是——于是《鸡犬不宁》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此。
影片的整个剧作几乎可以用脱线来形容。
如果强化丢包——包的去向——两万块钱的去向这一条线,那么《鸡犬不宁》便名副其实地成了《疯狂的石头II》,不,应该叫做《疯狂的皮包》。
然而导演却把足以拍20集电视剧的内容塞在100分钟之内讲完,还要捎带着搞点悬念,这便不是那么容易了。
再加上主角众多,本身就分散了戏码,李易祥饰演的马三和小香玉饰演的大红戏份稍多,然而徐帆那边又不能压着,于是看来看去,一个个的人物还都颇为龙套,除了马三和刘兵,其他的人物只能说流于简单。
虽然片子很有趣,虽然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琐屑和无聊,甚至无望,然而这么拍下来,我只能说导演错过了一部《站台》一般的史诗片,而最后搞出了一个《站台》和《疯狂的石头》的杂交产品。
或许并非是《鸡犬不宁》不够好,而是我要求太高。
或者,是他皮包这条不算重要的线当作了主线,却又不愿进一步强化它的戏剧性。
事实上,陈大明自己充当的编剧还是相当出色的,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选择,或多或少,都跟那个装着两万块钱的皮包相关。
写到这里我也分不清到底陈大明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说实话,我还是相当喜欢他对人物状态的把握,尤其是马三,相当出彩。
于是我们不要再去纠缠编剧手法,去看看片子吧。
陈大明对开封的把握相当准确。
影片里用“大梁”分明指称着这个城市昔日的繁华和当下的破败,并且在马三给儿子的讲述中进一步强化,而这也在另一个意义上指称着豫剧团昔日的荣光和今日的惨淡,同时,这也是一个颇有“旧时代乡愁”的表达,记忆里的都是好的,而眼前则是“鸡犬不宁”的现实。
在对城市的书写产生的意义这方面,陈大明做的很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比李玉在《苹果》之中对北京的叙述要好。
而回到影片的题目上,破题之一便是在豫剧团因为团长丢了钱而陷于停顿之时,马三选择的是斗鸡——赌博,而四海选择的是卖假狗——诈骗。
另一个可能的破题则是,鸡犬之类象征的便是这些小人物。
我当然可以把它读成是包装在豫剧团外表下的国企下岗职工,再多读一部便是整个中国进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时社会产生的深刻变革。
读到这里,导演的意图和所指都一目了然。
再多说一句,影片里的斗鸡场,和94年墨西哥导演依亚纳图的成名作《爱情是狗娘》第一段里的斗狗场如此地相似,于是一副“第三世界”的图景瞬间铺开,这,大约不是一句闲话。
和《孔雀》类似,《鸡犬不宁》成功地调动起了河南籍观众,尤其是开封籍观众的甜蜜回忆。
豆瓣上靠前的几篇评论大多是从这个角度切入。
更有甚者还要考察一番其中各个演员的方言是否地道,如果导演要拍给自己的记忆,我想看到那些影评,他也该满足了吧。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喜剧”,所以即使王宏伟饰演的小偷F4上了远去的班车,也会再度回到开封城里行骗(我忽然很奇怪,这部方言电影里面,怎么就他说的是普通话……虽然确实他在行骗时需要讲普通话);所以那两万块兜兜转转,还要各回各家,团长的归团长,虽然他“殉职”了;F4的归F4,虽然他找回了皮包,虽然那两万块不是原来的那两万块,然而“恰好”是两万块;马三的归马三,虽然他赌输了老婆的钱,然而斗鸡大赛赢了回来,虽然他老婆拿走的两万块不是他的,然而通过F4和警察局,马三还是把这钱“还”给了团长。
或许故事这样讲,它更像一个故事,然而这部电影还是想去拍那些人的生活,拍那些男人的无奈——失业,吃软饭,喝酒,赌钱,阳痿,造假货,拍那些女人的失落——因为那些男人的无奈,因为她们自己还要坚强地生活;也是要拍那个城市,昔日清明上河图,今日只有在茶楼和斗技场才能听见的悄悄回响。
于是我们开心地在结尾看到了一切的和解,看到了老师父的安享晚年,看到了马三虽然犹豫再三却必定如此地接过师父的班,这是导演献给他的师父,以及他所有的年少记忆和昔日美好时光的最好答卷。
所以回到影片的宣传文案,或许这不是一部“解压喜剧”,然而这确乎是一部“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826324/
跟<疯狂石头>水准差不多祝贺李强同学越来越有进步(他军训的时候就站我边上,那会我就看出他能演悲剧了)
记得美国电影《毕业生》的剧本有句题词:爱,总有些疯狂,疯狂背后,总有些原因。
很多年来,中国主流电影正襟危坐,除了反派,正面人物总有些不屑于疯狂,当然,更不屑于关注疯狂背后的原因:时代变迁、失业下岗、捉襟见肘、中年危机、婚姻问题、财色诱惑……这些,总有些上不得台盘,更不方便上银幕。
波兰导演安德烈·瓦依达说:我们的电影观念,拍摄的往往是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它本来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应该不疯狂,兴致勃勃地生活,并且充满理想。
这个主流电影的格局,今年多多少少的被打破了,先是《疯狂的石头》,现在,又是一部片名犹如口号和宣言的《鸡犬不宁》。
初看,这是一部令人笑得前仰后合的癫狂喜剧:豫剧团开不出工资也演不成戏,于是下了岗的演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马三斗鸡赌博,还给师兄弟和师傅们排忧解难,自己却过得鸡飞狗跳墙;小生四海,把白狗画成斑点狗,把溜光水滑的草狗用胶水粘成皱巴巴的名狗卖掉;爱照相的刘兵开了照相馆,通过镜头,在有理想却没有出路的小模特身上找到些"天边外"的感受;八十多岁的师傅,跟老戏迷小白鞋通过各自年轻时代的照片相亲,终于结成欢喜冤家,他一生都在回忆当年在上海演出的辉煌时光,这回出去度蜜月,才说出"我这一辈子从没离开过这个地方"的真相…… 这是一组活得酸辛亦不乏欢乐的人物群像,创作者们试图通过他们"咬生活一口",观众却也通过这部电影,被狠狠地"刺了一下"。
影片结尾,观众的笑声渐行渐远,一些新的东西却渐渐浮出水面:这些困乏着、艰辛谋生的艺人们,他们的生活中却隐约有着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对于某些看不见的东西的执著与瞭望。
这些本性质朴又被生活磨得圆滑的人们,总还渴望着一些什么,努力之后,方被生活告知真相:有些东西,终于还是得不到的。
比如剧团管服装的大红,去法国的梦终于幻灭;清高的台柱子素梅,只能在乌烟瘴气的饭馆楼上,唱给老戏迷小白鞋一个人听;爱照相的刘兵,真想通过影像获得一种诗意,得以超脱于日常生活之上,最终还是从镜头中虚幻的"天边外"降落,跟着糟糠妻过平淡也并不缺乏味道的日子;英俊的四海,因为团长跟素梅的谣言满天飞,只能跟妻子保持冷漠的夫妻关系,压抑在内心的爱和激情,只能在排戏的时候通过无望和没有默契来传达…… 《小武》的主演王宏伟,在片中再度出演小偷F4,一个贼,却拥有偶像的名字。
他在故事的开头、中间、结尾漫无目的地穿行,如同穿越无人的街道,却因偷了团长的皮包,改变了团长、大红、素梅、马三甚至整个剧团的命运。
宿命感,通过这个小人物淡淡的散发并且牢牢的缚住了片中的人物。
他们,就这样在佛所说的"求、不得"中间徘徊,而终于能感受到一些欢乐,一些空茫,竟渐渐的有点禅意。
令人想起古希腊的坦达罗斯神话,他受到神的惩罚,终生立在泉水旁丰美的果树下,每当口渴欲饮,水即消失,腹饥欲食,果即不见。
但重要的不是口腹之欲,而是在这样的饥渴之时,仍能想象到水的清澈和果的甘美。
《鸡犬不宁》之所以癫狂,原因也大抵如此:幻灭困窘之际,那一点超脱的空茫和不灭的想象。
来自:酷开高清电影网
本力 《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是两部电影,两部方言电影,用河南话和四川话这两个中国人口最多省份的方言拍的电影。
这个影片名放在一起显得杀气腾腾,但却都以搞笑见长。
用方言搞笑,这是今年影视片的一大特色。
2006年,以《武林外传》和《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方言片大行其道,人们似乎已经忘记几年前还曾为影视作品中领袖是否拥有说方言的特权而喋喋不休地争论,而电视连续剧《长征》中诸多中共领导人开始说普通话也被视为一大进步。
有趣的是,年初的春节联欢晚会多种方言在语言类节目中出现似乎就已经为这种趋势定下了调子,尤其是在小品节目中,东北话一种方言独大的状况被打破。
在电视屏幕上,除了《刘老根》、《马大帅》等东北方言连续剧之外,各个地方台也都如火如荼地投入到方言片的拍摄中,比如重庆台的“重庆夜话”,陕西台的“都市碎戏”,用方言主持的节目也越来越多。
与我国多年推广普通话的成绩相比,大有一夜回到解放前之势。
形式上的倒退却是实质上的进步。
以《疯狂的石头》的代表,今年这几部方言电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与遭到观众无尽嘲弄的《无级》相比,方言似乎比电脑特技有更多的表现力,人们对“顶你个肺”等方言台词过目不忘而津津乐道,却对《无级》耗费巨资弄出的特技嗤之以鼻,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如何受欢迎就可以看出那些特技多么令人厌倦。
方言只是一种形式。
我倾向于将其看为一种标志——在电视、电影作品中,来自文化传统的认同战胜了现代科技带来的单纯感官刺激——尽管这些特技几乎都披上了历史的苍白外套。
这也是对以《英雄》开先河的所谓中国式“大片”的一种反攻。
这使中国电影在连续几年的“拍大片,赚大钱”(《三联生活周刊》 期封面专题文章的题目)阴影笼罩下重现生机成为一种可能。
与《疯狂的石头》相比,《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地域色彩更为鲜明。
《鸡犬不宁》的背景是开封(剧中称之为“大梁”,这是开封的曾用名),河南话乃至河南戏贯穿始终,而在《血战到底》中可以听到纯正的四川话,尽管其中夹杂着吴镇宇尚不熟练的普通话。
《鸡犬不宁》中的鸡是斗鸡,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赌博方式;《鸡犬不宁》中的犬指卖狗,这是应城市中新的生活潮流而繁荣的营生。
豫剧团开不出工资而停演,剧团演员靠斗鸡、卖狗谋生,《鸡犬不宁》与《疯狂的石头》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反映出繁荣盛世中的萧条景象。
比起请陈道明给李连杰讲“天下”的道理,真实生活状态的描摹当然更能打动人。
“血战到底”是一种麻将玩法,流行于四川。
在四川这个连超级女声都盛产的娱乐大省,娱乐的类型却并不见得多么丰富,最主流的娱乐方式责无旁贷地落到麻将身上。
而玩麻将的确得有战斗精神,在电影《血战到底》里,女主人公为打麻将连续作战几个昼夜,最终晕到在了牌桌上。
而她的老公——吴镇宇饰演的无能丈夫,不但在床上无力应付局面,而且在事业上一败涂地,连受算命先生刺激后抖起胆子杀她老婆的可怜行径都无与伦比的失败。
《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中,似乎许多秩序在错乱:演员去搞鸡犬为生,丈夫窝囊而老婆靠麻将负起家庭重担。
在电影里,故事情节的展开显得荒谬而真实,但主人公无一不是为了生存而奔波。
市场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既强有力地推动了竞争,又无可辩驳地将传统秩序打乱。
人们身份可疑,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
北岛说,真正的失败是没有归属感,这恰恰是剧烈变动中的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
在这种变动中一派乱象的秩序里,个人的失败感贯穿在两个电影整个过程中。
两种带有地域色彩的赌博方式,两个被逼无奈、愤而一博的人,这让我想起崔健的专辑名称《无能的力量》。
《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对时代进行了真正的讽刺和自嘲,这是喜剧所应有的特质。
比起周星驰那些小人物梦想成真的电影,《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都显得更有勇气,也更为残酷。
人们无法自我救赎,人们宁愿去赌自己的运气。
人算不如天算,一切秩序似乎在上苍安排下无懈可击。
在《鸡犬不宁》中,剧团团长救急用的两万元钱被骗子顺手牵羊后忘到了烟摊上,被小香玉饰演的摊主误以为是朋友给她周转所用拿走,而她老公斗鸡赚来的两万元钱又被骗子抢走后经公安机关破获神差鬼使地还给豫剧团,经过一番折腾,一切又物归原主。
在《血战到底》里,刘仪伟扮演的瞎子算命先生能掐会算,经常帮人支招“除小人”,而他最终因为掉入自己找人挖的坑中触电身亡,作为一个靠推测命运谋生的人,这是何等失败的人生啊。
学者汪丁丁曾就中国市场与社会病态之处感言,“中国迫切地需要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关于市场与社会的病理分析”。
我想,电影也是应该具有这种使命的。
通过电影《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们而更愿意相信运气?
为什么人们的努力与积极显得力不从心?
我想答案可能来自个方面,其一是中国缺乏与市场经济的效率导向相配套的宗教文化,人们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迷信缘分或者命运就成为调和高度竞争带来的失败和挫折感的最方便途径,再也没有比用“命”去解释失败更为有效的办法了。
正如李泽厚在《现代思想史论》中所说,封建主义的东西经常会以不同的名义借尸还魂。
其二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有待完善,还有诸多问题,激励往往和个人的努力往往不对等。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往往是传统中糟粕的东西挥之不去,死灰复燃,而现代文明的许多内容却很难建立起来。
2006年,一部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史的系列片《大国崛起》获得了巨大反响。
在我看来,这部电视片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国人正确地面对现代文明,用开放心态提高了国人对中国崛起的信心,而真正的信心首先来自每个人对自己本人的自信。
这种自信需要社会秩序的认可,需要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相互结合。
“鸡犬不宁,血战到底”,这是盛世危言,更显对未来的期待。
其实,中国电影也在期待未来,但这种期待的表达也许令人意想不到,比如方言电影的崛起。
这就是生活啊
JJ上吊石头有木有!
砖头真的有用?
有鸡,有犬,但却很安宁。。带有喜剧的桥段不多。。离想象中的黑色幽默甚远,典型的地方生活片。。马三跟那刘兵有喜剧演员的特色,但没完全展现出来。。但平淡的生活中迸发出来的惊喜,比人为创造出来的惊喜,更加让人惊喜……
因为熟悉
浓厚的河南话,听着比较过瘾,特别是结尾处,大红描述法国签证拒签的那几句,尤为亲切,生为陕西人的我,从小在陕西的河南人聚居区长大,我们的方言也就成了类河南话为主体,陕西关中话次之的情形。
铁档功,要练好。。。。
没有那么搞笑
河南话
▶2701
这是我最近两个月来看到情节和节奏最优秀的一个文艺片。
看后没感到啥不宁的
有点意思 河南人不简单啊 都是人多惹得祸
后来,小武去了河南啊。
也不知道练功管用不
虽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火,但也还不错
其实还好拉
流水切题秀
剧本扎实,很接地气,又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好片。
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