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的欢乐自然有点区别,动作片怀旧者因《敢死队》再次燃起热血,恶趣味者看《弯刀》时兴高采烈,若要找属于多数人的欢乐,还是性喜剧奏效。
至贱则无敌,贱兮兮的样子总是容易让人笑嘻嘻。
与《美国派》系列、乔纳•希尔之前的《太坏了》等性喜剧不同,《前往希腊剧院》的地点脱离了校园,来到职场。
当然,还是年轻人的故事,讲的是刚毕业的学生初入职场啼笑皆非的经历。
在性这方面发掘笑料,年轻人最为合适。
成长、初尝性味,这种临界点是一种天然的便利素材场所。
将性喜剧搁在有儿有女的成年人身上,责任之类玩意会把故事变得沉重,对之恶搞难以逃离其不可承受之重。
少年→青年,毫无负担,人生最为热情、最为欢腾的时光,恶搞一身轻。
所以,大多数的性喜剧都是校园剧。
《前往希腊剧院》是乔纳•希尔再次担当主角,不过,身份由学生变为职场菜鸟。
故事讽刺的是摇滚圈,这又是一个符合多数人想法的设置,尤其在国内。
打个比方,一个高校宿舍中,一位热爱摇滚,另外三个很可能说道:“摇滚是神马乌七八糟的玩意啊。
”摇滚在国内是非主流,讽刺非主流,也就迎合了主流。
《前往希腊剧院》再次符合瞄准了多数人的欢乐,扯上摇滚,闹哄不已,要点仍是友情、爱情、自我。
用我们的绿色扫描仪一扫,影片一定让仪器呜呜直叫,fuking everything,庸俗、低俗、媚俗,还有粗俗,一应俱全。
荤段子的喷薄速度,一定超越了夜场二人转。
不过,这故事实质上纯净得有些单调。
亚伦(乔纳•希尔饰)与摇滚明星奥尔德斯(拉塞尔•布兰德饰)的友情,多么高尚!
亚伦和女友的爱情,多么感人!
奥尔德斯与父母的关系,浪子回头,孝心四射。
奥尔德斯找到自我,亚伦实现理想,皆大欢喜。
这讲的全是真善美,一个“三俗”励志故事。
低俗、媚俗和粗俗不打紧,要的就是低俗,越低俗越欢乐。
剩下的庸俗,则是老套的故事设计和好莱坞式结局。
刚毕业的年轻人,刚刚开始谋生,带着一身理想主义。
这点比较容易引起共鸣,每个人都得经历这个阶段,一般是妥协再妥协,直至着地,不再傻望飘在空中的理想。
奥尔德斯的行径符合艺术家的庸俗定义——一个艺术家够多么古怪啊,特立烂行,自找苦吃。
经过好莱坞梦幻的美好剪刀加工,亚伦实现了那点小理想,摇滚歌手找回了“自我”。
摇滚歌手的找回“自我”即是戒掉毒瘾、爱惜各种情谊,谁信呢,好莱坞式结局相信这个。
一位风尘女子从良,也要比一位艺术家从“善”,概率大得多。
歌德肯定拜伦的才华,指责他的放荡,让“浮士德”赎罪、得到挽救。
《前往希腊剧院》是一出恶俗版的艺人“从良”记,一部励志片。
乔纳•希尔这幅模样,大概在近期难逃烂仔形象,放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只能充当类似于林子聪的胖仔角色。
08年《娱乐周刊》搞了一个“最被看好的30岁以下的30位演员”的排行榜,乔纳•希尔为第21位,论他的今年表现和发展态势,都挺不错。
拉塞尔•布兰德和乔纳•希尔一样,同属“贾德帮”,贾德•阿帕图今年制作的电影有《四十岁的老处男》、《一夜大肚》、《太坏了》、《菠萝快车》、《忘掉莎拉•马歇尔》等。
拉塞尔在《前往希腊剧院》的扮相和表演,只能说增加了对摇滚圈的戏谑感和讽刺度。
遗憾的是,艾米莉•布朗特没有出演摇滚歌手的女友,大概是她目前不想掺和这类“低俗”闹剧,最大的尺度也就是在《狂野目标》那样冷冷的英伦保守喜剧中露些风情。
其实,既然罗伯特•德尼罗能参演《弯刀》且演的是一个衰角,艾米莉这样的女演员若能加盟《前往希腊剧院》,一定能为影片增加不少秀色,也可为她的履历表上添加一个另类片目。
亚伦的女友是由《广告狂人》中的Peggy(剧中人名)饰演,除了一如既往的大胆,Elisabeth Moss并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发挥。
而本片与《广告狂人》观众群的重合度大概很低,Elisabeth Moss的魅力恐怕也不足以使二者的观众群重合率升高。
布兰德在这部片子中太给力了!
把个摇滚明星出演得太全面了,可以肯定,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本色出演!
相对他来说,希尔演的人物相当真实,小职员就想快完成工作早点回家,当然也会受不住诱惑放纵一把!
人物性格反差很大,戏剧性就强;冲突中会产生足够的笑料;而且情节看上去还比较靠谱。
比起预产期中那个温柔时令人想自杀、恶心时令人想杀他的胖子要强不知多少倍!
因为看了太坏了 觉得乔纳希尔好屌的样子 特意想找他其他没看过的喜剧片来看看 然后就是这部前往希腊剧院看评分已经是他主演喜剧中很高的了 不过略显失望首先 这是一部主角为歌手的电影 所以片中有不少歌曲 曲子很棒 歌词很屌片中笑点不算密集 乏善可陈 这样类型的片子 开头一个颓废无比 极端神经质 已经没落的歌手作为主角这样的元素就已经能知道电影结尾时什么样的了所以这只是一部极其一般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下的不会太出名很快就会被人遗忘流水线喜剧片事实上这部上映了六年的片子也做到了这一点最后说说乔纳希尔 因为是喜欢太坏了里面那个时时刻刻处在激动状态的满嘴fuck的小胖子所以才找了这部片子来看 所以当看到乔纳希尔演的居然是片中最严肃的最正经的一个角色的时候我毫无兴趣的看完了三年前演的一个极其不错的高中胖子 三年后却变成了一个极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中年落魄胖子而且比起三年前胖了一圈 还络腮胡显颓废
一个略显可笑的胖子,一个长发邋遢的大叔,加之非常符合美国搞笑片风格的名字,《前往希腊剧院》起初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部简单粗暴的恶搞喜剧片。
但看过后发现,首先这部片子的喜剧色彩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其次这部片子的内涵也没有想象的简单粗暴。
它其实讲述了一个孤独的人与另一个孤独人的故事。
奥尔德斯是个孤独的人,每个人都知道,因为他在电影最后亲口说出了他的孤独。
他像一切美国嬉皮士一样,酗酒、吸毒、滥交,并用歌词下流的摇滚发泄着自己的情绪。
无需更多的描述,已经有太多的文学影视作品在反映着这“垮掉的一代”。
另一个主角,作为唱片公司助理的亚伦,实际上也是孤独的。
肥胖导致他有着天然的自卑,而懦弱的个性又使得他一直被别人摆布,女友的自作主张更是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这个故事正是这两个孤独人的故事。
没有必要分析剧情。
因为正如许多老套故事那般,在一连串荒唐的行为过后,两个人最终都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奥尔德斯学会了什么是责任,接触到了真正的友谊,并头一次正经的去认识现实。
亚伦则慢慢变得不那么内向,也更加有主见和自信,最后也认识到了真正的友谊需要付出的是什么。
总之,这部片子并不是多么深刻,甚至有些情节显得突兀。
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讲述了一个关于蜕变与摆脱孤独的故事。
最终,两个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代人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快节奏社会中,再受到各种小资情调的感染,特别容易产生一种自怨自艾的孤独感,总是让自己活在一种飘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氛围中,然后再自我陶醉一番。
其实,无论孤独还是忧伤,都是非常主观的感觉,尤其是对于都市中生活无忧的人们来说。
实际上,也往往是生活无忧的人,才会去整天叫嚷着自己内心如何的寂寞,而为生活所迫的人是没有这个闲心的。
那些自认为非常孤独的富裕人群,都能在这种孤独感中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并以此为借口去做各种荒唐的事情。
无论是整天酗酒的人,还是每天在无数女人间周旋的人,可能都会在某一天夜里边看着天上的星星,边泪眼婆娑的和朋友倾吐自己如何的“孤独”,如何在众人的包围中、喧闹的宴会中、与异性的缠绵中,体味着牢牢萦绕自己的那份寂寞。
他们在一通深刻的抒情后,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然后继续去酗酒、滥交。
这不是美国嬉皮士的专利,即使中国古代的那些所谓奇人隐士,如竹林七贤般,也是在感叹着“孰能知吾”的同时用美酒去麻痹自己。
可以说,孤独是人们放纵形骸的专用借口,并且亘古不变。
现代都市症中有一种病就是孤独,这不是指那些天生因为生理原因而难以与人沟通的“孤独症”患者,而是指人不论何时何地总是沉浸在一种自认为“孤独”的心理状态中,并产生与抑郁症相似的各种症状。
其实,孤独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带上的枷锁,换句话说,是自找的。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孤独,是因为向往小资情调那种感觉,把自己放在一个悲伤的位置上,去享受这种无人关怀的自怜。
罗永浩曾说,这种人是应该是平淡日子过太久了,想寻求些不同寻常的体验,而孤独和悲伤这种情绪正好带来了其所需要的。
另外,心理学家认为,人会在明知道没有实际危险,但又看起来有实际危险的体验中获得快感,比如看恐怖片、坐过山车等行为都可归为此类,这是一种集合了证实自身安全和寻求刺激经历的心理倾向。
当然让自己处于无害的孤独感中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这些人并不是真的孤独,只是喜欢孤独的那股劲。
还有些人的孤独——就如同电影中的奥尔德斯那样——是放纵形骸的并生物,自己因为孤独而放纵,因为放纵而孤独,并在此循环中永远的放纵和孤独下去。
这个时候,孤独固然真实,但更多的却是麻痹。
当然,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不是自找的孤独,只是孤独大多数时间被人为的放大和利用罢了。
其实,真正的孤独常常会出现在那些自卑的人身上的,如胖子亚伦那样。
但这种孤独也是可以消除的,正如在影片最后,亚伦的孤独已经不再有了,因为他证实了自己的价值。
这部电影的影评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因为只是一部老生常谈的认识自我的故事。
但电影中两种类型的孤独,以及最后克服孤独的大团圆结局,都是现代“孤独”症患者应该好好去体会的。
总之,还是建议人们去看看这部影片,至少对于孤独的人来说,是积极的。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个低俗无聊的搞笑片,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个疯狂恶搞的娱乐片,也许你会觉得this is just a piece of shit。
是的,它是!
但是作为热爱摇滚的你们懂得,这就是我们的精神,rock and roll。
也许他疯狂,也许他任性,也许他喜怒无常,也许他阴晴不定,他吸毒,他乱搞,他无理取闹,他胡搅蛮缠,他的种种,因为他的孤独,因为没人理解,因为没人支持他,他只是想让自己feel someting,something is real!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海盗电台,同样的带给我美好和力量,无法言语,只能说懂得的人就看的到他的温暖和爱。
每一只音乐都让我赏心悦目,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看完字幕且听完片尾曲的最后一句,大家可不要miss掉片尾曲之后黑人大哥最后一句经典台词哦,吼吼这个电影,一开始就让我想到了sid,果不其然他们也用了sid的歌,让我觉得,sid重生,但这次是个完美的结局没有过多的评价,心领则神会,也许你给这部电影不是五星就是一星,so,who cares,just enjoy what you feel at this momentI love mind fucking, Hateful respect, Jeffery, Furry wall, brain with full of lollipops and rainbows and cheese and wonder
很久没看这么无厘头的电影了,真是什么都搞在一起了。
感觉是多种类型片搅和在一起了,公路片,屎尿屁片……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人要讲仁义道德性,要尊崇父母,忠诚与爱人,疼爱孩子等等。
就是结尾太突兀了。
胖子还是依旧抢眼,最后居然还露了个屁股。
i think it's real life style & attitude to be an rocker in USA.叛逆、顛覆、龐克硬頸、反骨、熱血反應出真實的老派搖滾咖的個性, 我很挺片中的胖仔跟搖滾咖寫實生活態度,還有他們對一般社會建立自我生活價值觀的諷刺及坦然面對人生不停的挫敗及挑戰,因為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搖滾精神!!
http://axinlove.com/2010/10/get-him-to-the-greek/《Get Him to the Greek[前往希腊剧院]》坏小子从良by @xinl.ve 101012Movie Rating:7。
UNRATED,关键词。
小胖子Jonah Hill,《Get Him to the Greek[前往希腊剧院]》可以看了。
《Knocked Up[一夜大肚]》、《Superbad[太坏了]》和《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忘了莎拉·马歇尔]》,好莱坞年轻的坏小子,堂而皇之地把腥膻色和屎尿屁装点成正剧搬上场。
电影分级制度容许了严肃的剧情之中加入情色的裸露,剧中人干的荒唐事是普通人想干而不敢干的那种,因而有了代入感。
使《Get》定级为R的粗口、毒品和性,甚至包括3P的场面,要说与电影故事有多大关系?
一个洁本,完全不影响观看电影,与之前的UNRATED并无两样。
把《Get》的故事抽离出来,Aaron Green从一个被侮辱损害的小职员混成了大明星的朋友,成功的娱乐圈人士,也在家庭世界中找到了真情。
摇滚歌手Aldous Snow在与Aaron Green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重新开启歌手事业。
MAMAMIYA,这都是些什么样俗烂透顶的剧情!
Jonah Hill饰演的Aron Green,一出场就有个小女朋友陪着他居家过日子,两个的世界怎及一个人的胡天胡地快活。
有了固定的女友,并住在一个屋檐下,基本上都是被套牢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
平淡、无趣是这种生活的主旋律,“家庭生活“应背负的道德感与UNRATED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
而自由自在的无业青年也变成了唯唯诺诺的上班族,要是讽喻现实那还能接受,不然观众连在电影之中做梦都觉得有一点感同身受的苦涩。
摇滚音乐方面,完全不懂,诸多真身客串于我是对牛弹琴,Aldous Snow一角的意义少了一半。
然后他始终追求真爱,寻求家庭温暖的举动,倒了另一半的热灶。
胡搞八搞的滑稽事情,他比放纵的Aron都不如。
炒股炒成股东,喜剧胡搞成正剧,一心想看看恶搞人生极致的我不免对《Get》有些失望。
Get.Him.to.the.Greek.2010.UNRATED.720p.BluRay.X264-AMIABLE
这年头,可不是随随便便R级的,搞个PG13都成啊。
该损失多少观众啊。
吐个槽。
其实喜剧想吸引人不难,不像一些史诗巨片中的主人公的抉择,争议众多。
这实质是文化差异性的影响(我不否认普世价值是动人的,且是少争议的,如《泰坦尼克》的爱情与人人平等 的观念)。
人类的笑点是共通的,如屎屁尿(某人语..)最近看的片子《疯狂的心》也是关于一个明星的故事。
而且我觉得两片的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好好生活,别糟蹋了它”对《前往希腊剧院》(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随口就来的F-word和艳丽胴体,而是Aldous Snow(Russell Brand 饰)这一摇滚巨星的心路历程。
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他的内心绝对不与他的外表一致。
眼神里透射出来的,可是骨子里的迷茫。
对于他,我想到的第一个情节是对于毒品作用的诡辩。
他是这样说的:"嘿 Aaron Green(经纪人,Jonah Hill饰),你担心的太多了,blah blah (各种例子) ,你看,我没什么需要烦恼的,我只关心一个——毒品。
“ 第二个情节,嗯,准确来说这近乎贯穿全片,那就是Aldous Snow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源自于其孤独的内心)。
第三个就是他的变化了,这家伙戒毒、对工作重燃热情可不是因为钱不够或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说到底了,还是爱的催化。
虽然听的俗,可千百年来,哪个人可以?
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女友的爱。
其实这和《疯狂的心》差不多,都是明星+乱搞=乱七八糟的生活→重新振作→新生。
关键是,如何走向新生?
何为新生?
泡夜店,飙车,吸毒,不也很也很爽吗?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生在世,可不能全凭酒精、毒品、性啊!
如果那样的话,我想最后也会像《新宿事件》的阿杰一样,割肠而死。
精神的空虚绝对比毒瘾发作更可怕。
明星苦,明星累。
这才让他更加更加不能在麻醉中度日,因为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在,你真的愿意一醉不醒么?
这是无意义的逃避,在没有哲思而其他高深的东西的情况下,对于演员o(╯□╰)o,我只认识 John Hill和布兰德..- - 还有TDK的RACHEL萝丝拜恩呐,没什么好说的。
音乐的话就不说了,十足的恶趣味。
嬉皮们不一直说花与和平,爱爱爱么?
其实,爱这个东西,永远也说不完。
人类在,爱就在。
我想这就是这部R片漂亮的原因吧,若是仅凭臆想充斥SM血浆的《弯刀》之流,还是罢罢罢。
娱乐指数:★★★深刻指数:★★★感动指数:★★★☆新意指数:★★★综合指数:★★★憨厚平凡的音乐小制作,过气颓废的摇滚大歌星,在结伴重出江湖的过程中,结下一段“非常变态”的友谊。
作为励志喜剧,本片多少显得离经叛道,无处不见的粗口、黄色笑料、乃至于3P场面,实在是少儿不宜,甚至有为恶搞而恶搞的做作嫌疑,不过却因背后透显的寂寞情怀与人生无奈,令人欢悦而感伤。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虽然歌词大多“下流”,曲调倒颇优美入耳,令人品出别样的人生况味。
不太喜欢这种通篇描述疯狂派对生活的电影,而且这里面的摇滚歌星大明星也太贱了,尤其是让小助理帮忙运输毒品的那一段,真是让人气到无语。我总觉得小助理有一种斯德哥尔摩情节,别人之前对他那么坏,后来不过是说了几句动情的话就心软了、成朋友了,真是让人觉得太没有原则了。
有点刻意 不够畅快~
燃烧了,沸腾了,在无尽的欢乐后面,还能看到真情---我以前都很自私,现在我不能让爱我的人失望了(向摇滚致敬,摄影和剪辑很不错)
和hangover相似……OST太好了!!
用无厘头的方式讽刺英伦摇滚歌手的片子,搞摇滚的人就是虚心接受死不悔改的一帮人,别告诉爷怎么做人,爷本来就不是人~~
the shoot of CA is just a second.
我觉得Puff Daddy 演得非常不错,mind fuck 哈哈
Furry walls, furry walls...
是斯科拉么?你不打球玩什么摇滚啊?
say no 好无聊的 还有着《宿醉》的影子 男主是katy perry的老公
烂片分两种,有有趣的也有无聊的,这个片子明显是属于后者。Lars跑了个龙套可是没打鼓。有没有人数数小胖在这片子里总共吐了多少回?
you're smart, so you make you insanity sound good,but it's bullshit.this is it ,Aaron, this is rock and roll.
关于友情与亲情。超棒的原声。
太失望了。。。还害得小龙人跟我生气。。。
有些失望,转折和冲突做得不够好,而且笑点也低俗得有点over,阿帕图的团队最近的作品都比较让我失望啊!
贾德阿帕图~You are awesome~! 我原谅你之前的Funny People和元年了
far worse than The Hangover.
除了开头那个mv没有任何地方击中我的笑点,很粗俗,励志什么的也完全没有看出来,亏我一丝不苟的坚持到最后,真是一丝惊喜也无啊
不是那么high的性喜剧,但是其实挺有内容的。心情不好?需要冷静?找一堵furry furry wall摸呀摸呀摸呀摸!!!那一段马尔福与Professor Snape的穿越太脱线了……
很好看很好玩的扒内幕的摇滚片!有点几近成名的意思!居然还有pink和puffda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