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影评首先。
当我第一次观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发现这部片子的风格略微和《路边野餐》《白日焰火》有少部分相似之处的镜头。
并不是剧情,只是拍摄与导演的风格。
片中的固定镜头占少数,大多是缓慢的摇镜头或是肩扛镜头,为的是给观众有代入感和与导演的风格所契合。
以缓慢的情绪来讲述整个故事。
整体基本都是冷调子,可以与寒冷的冬天的较为沉闷的气氛所搭配。
而且片中只有少数的大景别镜头,其余都是中近景,并且都采用的大光圈,可以做到让镜头更为传神,更可以减少观众与影片演员的距离感。
片中的演员不多,却能够如此饱满的讲述一个故事。
相信如果给导演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让这个片子变成长片。
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至于影片内容,是一个位于“空心村”的少年想要走出家乡的故事。
以少年去找父亲要旅费为主线。
讲述了想去韩国的一男一女的故事。
男孩彷徨迷茫不知去路。
女孩则是不甘在美甲店的寂寞想要走出国门。
两个社会边缘的小人物。
都不知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弥漫着无力感。
而且由于是在东北延边拍摄,影片中点不着火的摩托车、不好使的海盗船、坏掉的赛车游戏机、迷茫困惑的少年……不光是韩语招牌,这些都在体现“延边”的概念。
“少年的烦恼是什么”?
有很多,譬如那辆快要报废的摩托车,一入了冬就打不着火。
《延边少年》主要想要表达的就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她陪她一起去找爸爸,海盗船停电了他就用手推,也许这不是爱情,只是两个相似的人都可怜着对方。
从最后男孩在清晨走的时候看女孩的眼神就可以看出。
当影片结尾,男孩独自骑着摩托在公路上行使。
遇见了边防封路,望不见出口的他,也不知道回去之后又能怎样。
其实这个结局很好,会给观众自行想象结局的空间,也许他们两个人逃出了县城,逃到了城市,去了韩国,又或者是其它一些更为荒诞的地方。
我们可以说,是发展,是生活,是生存,可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未必是的。
身处延边的少年都在想什么?
能在想什么?
看着小胖儿坐着车高兴地离开延边去了韩国,身边的老人讨论着自己日渐虚弱的身体,他好像想到了什么,毫无疑问,他也不喜欢这个地方,而从这一点似乎能看出,这个孩子,绝不是普普通通、安于现状的人,这个时候,就埋下伏笔:他,也想去韩国,或者说,哪怕不是韩国,他想逃离……影片一直没有将这一点点出来,而只是通过“找爸爸”这一情节不断暗示,使观众思考甚至迷惑,在只有15分钟的电影里,他到底找爸爸干什么……可在这一过程中,却奇妙地遇到了美甲店店员,若仅把她当作一个同龄人来看,能看到的是,在这个环境下,在这样的年龄,同样对生活有所期待却又无奈的年轻人,在舒适的夜里的一次聊天,将这个女孩的内心世界也展现出来:她,也想去韩国。
可影片也没能让她如愿,偏偏让观众看到,第二天,她依然做着无聊的工作,而她,是那群人里最精致的人,精致到好像她才不该属于这个地方,可就是因为这样,才更令人感到悲哀……若将她看作一个异性,影片就这样巧妙表现了少年在这个时期,对于异性的好奇,他看到了她化妆,和她一起玩游戏机,莫名的情愫在他们之间蔓延开来,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游戏机坏了以后,氛围一下被破坏掉而产生了失落与尴尬,这种美妙的感觉与好奇,真是过了那个年纪,就再也不会有的一种感受。
而当他过了一夜,还是急着等在摩托车店门口,终于见到了父亲,将想去韩国的愿望说出,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他没有反驳,可能因为他已经不知道第几次被拒绝了,他只是默默离开父亲,然后不情愿地说,回家看球……我最喜欢他离开摩托车店后,骑着摩托奔驰在路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跑着,可你分明能感受到,他在想着什么……这一个长镜头后,影片给了我们解答,他就骑着他的摩托,也许是不自觉,也许是下定决心,就这样单薄地来了……这时,导演也没能让他如愿,尤其走到这里,在别人的口中得知边境封锁,他没有说一句话,却分明失落,好像刚刚飞起来,就又一下子被拽了回来,但他又好像释然了,习惯了,没有什么情绪起落,就还是那样满带忧伤地回去他原本的生活了。
不免让人唏嘘,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常常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常常无可奈何……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似乎生下来就能够接受身边的一切,这也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
我喜欢称之为韧性,我也觉得,但凡少一些些这种倔强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过得有多辛苦……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生活,或者说日常,是无聊、无趣、灰色的,就像影片中一样,我们没有那样灰色的城市,却分明有同样灰色的心,随着长大,真正还能享受生活的人,还有多少呢?
就好像小的时候不知道大人总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们说,小时候是最幸福的了,那个时候不懂,常常觉得长大了能有什么烦恼,经历了也许才知道,会有我们真的当时想也想不到的烦恼等着我们,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曹保平导演热映的《狗十三》,将这两部片子联系起来,我想说,我们成长,就是不断处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矛盾、打败不幸福感的过程。
我始终觉得人生的主基调一定是悲的,比如我们处在成长的路口,我们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期待,可我们总是会发现,自己说到底,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于未来充满期待,却更多的是迷茫,而我终究觉得,一切经历都很宝贵,没有过不幸福,就很难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与节奏,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将一切都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也算没白经历这一切……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人言“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可谁又真正了解少年的处境?
《延边少年》讲述的正是一个毕竟少年的烦恼,少年之愁并不比成人少。
傲娇自大、一腔热血、佯装成熟、沉默寡言,影片表现了一个很真实的男孩,真实得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少年。
少年介于成年与儿童之间,他们往往渴望成为成年人,但是自身的稚气又未完全脱去,因此常常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麻痹自己,企图欺骗别人。
假装会抽烟,被修车的嘲讽“毛还没长齐”;假装会骑摩托车,其实车已经快报废;假装会泡妞玩浪漫,却根本留不住女孩;假装自己能出国拼出一番天地,却被父亲一口回绝,不敢辩言。
这个少年的假装,处处露出马脚,与其说是在骗别人,不如说是在骗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为自己忧愁。
小胖去了韩国,使他羡慕,看着眼前的朝鲜土地,荒凉,寒冷,没有希望,哪个少年会像那几个打牌的大爷大妈一样待在这里成长呢?
即便是离开眼前的这片农村土地,可父亲不也是在一个小县城里修摩托吗?
少年往往胸有大志,韩国成为了他的选择,可梦想终归只是个梦想,父亲一句话就点醒了他:“你要去韩国踢球吗?
”是啊,除了会踢球,他还有什么一技之长来安身立命呢?
哪怕去了韩国,也不过是混吃等死而已,倒是老老实实上学才可能有个勉强的未来。
这种忧愁不只是一个少年独有的,当今社会下,有太多的少男少女处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却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只会为自己的梦而兴奋,不过是一场白日梦,做梦时就像那一直不会停下的海盗船,精彩而奇幻,但是梦总会醒,醒来之后,不过是像那个美甲店的姑娘一样,照常工作,照常安于现状,照常喊着一些看似满腔热血实则索然无味的口号来麻痹自己。
那个少年亦是如此,梦醒后,掉头回家,回到那片严酷凛然的土地,回到冷酷无情的现实,没有选择,唯有茫然的自己。
只不过这次,他连家也回不去了。
少年亦有愁滋味,愁上心头,愁白少年头。
电影讲述了延边少年不安现状,想去要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却无奈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阻碍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故事。
电影结合延边少年展示了很多延边的场景,荒凉的野外,破旧的摩托车店,残破的游乐场,以及混沌无所事事的人们。
身边的一切都是“坏”的,快要废弃的摩托车,停电的轮船,没有信号的电视机,玩着玩着坏掉的游戏机,好像生活不断地在给少年前进的道路上施加阻碍,但在这索然无味的生活里好像有一丝温情的时刻都是欢愉的,似乎知道自己要干嘛的美甲店女店员也只是被生活在被动的推动向前。
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韩国好像是避风港,更像是“理想国”,他们似乎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 一起玩游戏机,一起坐轮船,不安和孤独的少年以及不甘寂寞的女店员不仅仅在生活之中无所适从,在“爱情”面前也是不知所措。
荒凉落后的延边小城,少年和女店员是大多数青年的代表,他们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去闯荡一番,但现实的困境却阻碍着他们。
电影的最后少年面对想去而不能去的韩国,少年转身骑尘而去,少年的背影是孤独的,是落寞的。
导演最后留白,少年回去是甘于生活还是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个孤独和想法都得不到合理表达和倾诉的时代,孤独、阻碍、困境都会是我们成长和追梦的烦恼吧。
延边少年,是一个“边缘人”。
更为准确的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边缘成长时刻的边缘人。
在延边,一个在中国的边境的小城和一个处于青春期,在少年和成人交汇处的男孩,有着一个去韩国踢球的边缘梦想。
他仿佛和所有人都存在一种真空的隔膜,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之中的莫尔索一样,一种疏离感和无法交流感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
单就故事设定而言,我能看到导演对于这个人物和环境的设计感,但是边缘设定在全片来看总有一种刻意之感,简单概括来说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感。
首先,从人物欲望而言,男主热爱的踢球和摩托车都是典型少年特征。
但是从全片来看,去韩国踢球的梦想交代的不够充分,在故事一开始的部分,男孩在边境送别完朋友后一个人默默踢球,随后不久就和足球再无联系。
虽然和篇幅受限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也因为初始动机的梦想不够强烈使悲剧感极度弱化,也就造不成对于男主在边境被拦下的无力感的合理性。
相比于这部电影,《狗十三》在欲望的冲突制造上会更为真实合理,价值观层面两代人的不同认知以及生活层面上一只狗引发的矛盾冲突,是互相联系且互为补充的。
但是在《延边少年》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对成人世界的碎片化理解,比如美甲店早起的口号和爸爸喝醉之后说的“五万送你去汉语学校”这样的话语,虽然在结构上承接作用,但是从人物角度来说,会有些许片面和过于直接。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人的出场,功能化强于叙事性,从细节角度来说,由于缺少人物欲望和性格的展现,也更多的只是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没有树立主流的世界是如何,从而突出少年的边缘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全片所有成人形象都没有正脸,在导演刻意的大光圈之下,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处于模糊之中,这种风格化的摄影处理代表了少年看待世界的角度,在他心中的世界是自我的,但是导演对于少年的认知视角也是有距离的、客观的。
比如在全片之中,虽然大光圈的摄影之下,但是全片没有一个主观镜头,全部是客观视角的大景别长镜头,试图尽量真实的还原真实静默的世界。
我很喜欢里面的长镜头,其中最喜欢的两个一个是游戏厅里面两个人一起玩赛车的场景,在玩的过程中,暧昧在两个人中发酵,又被随后的车坏了的事实所击碎,这种无力感实际上是全片中最为真实也最有意思的一点,可以说,这个车也和男主之前的摩托车相联系;另一个是海盗船上,两人男主用人力推动船,在船上两个人聊天的场景。
这两个镜头最有意思的都在于画面内部的动感,其实可以象征在平静的镜头之下,两人漂浮不定的心绪,暧昧、迷惘都通过这样流动诗意同时具有韵律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了。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整体结构的剧作上存在一些瑕疵,少年愁中的“愁”并没有很好的展现,但是从个体出发,在电影风格上,对于少年个人的处理还是比较真实。
虽然总体来说必须承认和篇幅和角度有关,在15分钟的过程中无法圆满的讲述,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什么是愁,迷惘的少年只会让观众也更加迷茫。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延边朝鲜自治州的朝鲜族少年找父亲要钱想要去韩国的故事。
而对于这个男孩而言,为什么想去韩国,他却也不知道理由。
影片开头处,在一个人烟稀少村子里,出现了一辆挂有“办理韩国签证”字样的货车,和几位操着一口朝鲜语的老年妇女,而她们谈论的内容也就是关于家人在韩国打工挣钱。
这也就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在当今延边边境的这些村子中,年轻人主要都奔赴到城市而会朝鲜语的人也会去韩国打工赚钱生活,只留下这些老年人,这也便是让男主人公有了去韩国想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少年,他没有什么人生方向,只是觉得其他年轻人都走了,自己也不会甘于这样的生活,也想离开。
他是迷惘的,他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他不知道自己去了韩国后要做什么,但是他不想过这样程式化的生活了,他想逃离。
而影片中的另一位女性形象美甲店的女孩也跟他属于同类人。
她不甘于寂寞,当得知男孩要去找父亲时便提出下班后和他一起去找。
当男孩说出想去韩国的想法时,女孩说也想去,虽然她不会韩语,但唱着韩语歌也是一种乐趣。
当问及为什么想去韩国时,她也不知道,随口说了一句“整容呗”,而对于不会韩语就去韩国,她也没有想什么后果。
而到第二天的时候,美甲店早集合含口号,也可以得知这是女孩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没有意义的口号,做着相同的工作。
她也是孤独的,她也是迷惘的,想去韩国也是她想逃离这种一成不变的原因。
而具体说到以后的目标,她也不清楚。
男孩和女孩一起寻找男孩父亲的时候,明显有流露男孩对女孩的好感,但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没有下文。
将他们联系起来的就只有“迷惘”这两个字。
在影片的结尾出处,男孩骑着摩托车开了回去,在隧道中望不见出口。
这也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或许他回去后又回归了原来的生活,或许他后来逃出了县城,去了城市或去了韩国。
但这些我们都不从得知。
现代的年轻一代,总会经历一个不知所措的迷惘时期,他们每天可能做着相同的事情,可能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对于他们却说不上做这些的意义。
或许看到这里,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现在是不是正处于这个迷惘阶段?
《延边少年》——汇聚大多数少年人的情感佳作 说在前言,这部短片有一个背景不得不提,那便是本片的创作灵感,本片导演魏书钧,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小村子,村子里剩下的都是年迈的老人,老人在亭子里打麻将,时不时说几句朝鲜语,这便是影片一开头的景象。
村子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都在外拼搏,那么作为还未长大,片中男主人公这样“毛还没有长全”的少年,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甘愿在村子里一直待下去嘛?
便是导演魏书钧的创作灵感。
影片一开始就回答了心中的问题,亭子中的老人在聊天:“哈哈,你是在韩国挣钱挣太猛了吧?
”,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原来都去了大城市打拼挣钱了,看到这种景象的少年花铭兴,决定去城市里问爸爸要去韩国的旅费,这便进入了导演的另一层意思,“问爸爸要钱‘’为了去韩国挣钱,其实“问爸爸要钱”这一段已经进入了少年人挣钱的第一步,离开小村庄,向城市进发,一路上独自一人骑着破旧不堪的摩托车来到城市,找不到爸爸,摩托车打不着火,遇到的困难像极了每一位不甘平凡,去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们看不到奇怪,反而感同身受,毛没长齐的小伙子学会了抽烟,被叔叔打到了头以后的反抗,都是我们曾经叛逆期的影子,导演将小伙子的特质通过短短两个残影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花铭兴在“奋斗的路上”也出现了少年人的代表感情,爱情。
朦胧的感情让花铭兴有些不知所措,甚至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带你坐一次“海盗船”,我们谈心,发现我们有同样的梦想,我们都不甘平凡,都抱着去韩国的梦想,我们或许真的是能够走在一起的伴侣吧,但梦醒来,一切又回归到了原样,女孩放下了曾经说下的梦想,再次回到了现实,花铭兴看着女孩想起昨天晚上的故事,那么美好,那么怀念,却不再上前打扰。
在之后,少年人的花铭兴受到了挫折,他的爸爸对于他想去韩国的想法不屑一顾,而花铭兴怎么能就这样甘心放弃,不再需要爸爸的帮助,一个人,一辆车就向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出发,可现实再一次将这个少年的梦想灭杀,中朝边境不再允许车辆通行。
年轻人望着前方,梦想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他会放弃嘛?
不会,我们看不到少年花铭兴的绝望,说明这件事一定在花铭兴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再次向梦想进发。
之所以说这部短片是少年人的情感佳作,因为导演仅用了15分钟,将少年人几乎所有的情感汇聚起来,叛逆、不甘平凡、渴望长大、对异性朦胧的感情、不愿意向现实低头,这种种感情都让经历过青春期的每一个人感同身受,就像花铭兴一样,谁不曾像他一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于当地5月19日落下帷幕,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中国军团的唯一收获。
《延边少年》为什么能从全球4000多部短片中脱颖而出?
是少年的烦恼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是对旧秩序坚持不懈的逃离和反叛令人动容?
无论是哪种,皆出自于故事中那份打动人心的真实。
我有幸提前看到了成片并且了解到了片子的创作历程。
创作灵感 《延边少年》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7年,导演魏书钧去延边采风,他的摄影师抓拍到一个镜头:他站在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静静地看着几个老人打麻将,老人家们不停地咳嗽,时不时地讲着几句朝鲜语。
之后他们了解到,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族村庄,如今多已成了空心村。
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只剩下闲散的老人。
于是他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落后的山村,不安于现状的少年,整日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村子里游荡,他会有什么烦恼?
他会遇到什么?
他会怎么做?
创作过程 影片基调定好之后,魏书钧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延边少年,“有灵气,有质感,还要有朝鲜族特性”。
但要找到拥有这种独特气质的非职业演员并非易事,“十四五岁的孩子,我通过这次的寻找发现,他们都太像了,你和他们讲我们准备找你拍一部电影,他们或者狂笑或者窃喜,或者呆呆的问你演电影是什么,他需要做什么,在大家的注视下也会不好意思。
我想找的演员不是这种状态。
”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男演员,剧组几乎把延吉及周边县的所有中学都翻了一遍,终于提炼出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少年。
“他的身上有少年的元气,有点混不吝,他不会表演,只能在影片中一定的呈现自己。
我去选角的时候,那个班级里所有人都看我们,只有他一个人没反应。
我觉得有点意思,一定要和他聊一下。
我们是在汉族学校找到他的,但他是个朝鲜人,符合剧中角色,这么看我们眼光也很敏锐其实。
后来拍完戏我问他,他叫李振明(音译),当时你为什么不理我们?
他说当时我刚睡醒,之前一直在睡觉没有精神,非常自然。
” “另外拍摄环境很艰苦,资金不充裕,大家每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里工作,很难保持创作热情,冷的时候喝姜汤,送饭不方便我们可能还会去村里大队蹭饭。
天黑得也早,下午三点多天就黑了,我们一早八九点出发,拍两场戏吃一顿饭再拍一场戏,天就黑了,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我们车拍也困难,没有相应的器材和跟拍车,只能我们两三个人加一个小稳定器坐在卡车后面,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我们还是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
”表达主题 《延边少年》想要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少年在去往镇子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过程中,仿佛是20年前的小武,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无力感。
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
我喜欢《延边少年》里詹森主义的味道,尤其是那种宿命中的生命力。
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一起去找他爸,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推着摩天轮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他们都是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没有爱情,但是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就这样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我们似乎有两套记忆,一套是既往的真实生活,另一套仿佛是从胎里带来的文化记忆。
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会如此自然地熟悉、厌憎和感动。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电影评论课放映的《延边少年》在我看来是一部以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破烂的棚子下三三两两老人在打麻将,时不时的咳嗽声与几句朝鲜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一个少年正处于他们中间,了无生气。
这也正是导演的创作灵感所在——在逐渐成为空心村的延边,这个不会安于现状少年他在想什么?
他会烦恼什么?
他会做什么?
《延边少年》想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对程式化的反叛,想摆脱旧秩序的牢笼与孤独,想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又无所适从。
影片中多次出现少年只身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穿行,正是这个镜头的出现将少年的孤独与闯荡的心展露出来。
开头影片里詹森主义的安排也颇具意义,让观众看出宿命中的生命力,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去往镇子上找父亲,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为她推海盗船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第二天少年在去寻找爸爸前看见了那个昨夜和他前行的女孩,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行动,女孩在美甲店前喊口号,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透过这个可以看到女孩同样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为生活而生活。
在找到父亲之后,他诉说了想要去韩国的想法,而片头中站在车斗里驶离村子的男孩就是少年口中那个去往韩国的小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花更多的钱去汉族学校。
在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一阵熟悉感袭来,其中还夹杂着厌憎与感动。
影片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驶去,我们不知道他要驶去哪里,也不清楚他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也许后来的他们逃离了县城,去往了更大的天地,一个更荒诞的所在。
我们无从而知,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存在,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无助地望着大地的一片荒凉、生活的一片荒凉、希望的一片荒凉,没有明天。
《延边少年》此部短片通过短短的十几分钟,向我们展现出特定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在与朝鲜相接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里,渴望冲出这一环境、打破自己常规生活格局的年轻一辈。
往往这些年轻的“少年们”都是孤独又不甘于平凡的,如片子里的延边少年。
片子里运用了风格化镜头语言描述延边少年,他一个人孤独地在路上寻找着些什么,最后的结果有着一种青春式的悲凉。
首先是大量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整部片子偏慢的节奏感和稍显安静又带着隐隐伤感的影片基调。
这些固定的长镜头,画面内部的主体都是少年,客观地记录了少年的寻父过程,他的动作、神态等,展现出了少年在片子里的孤独感。
他一直都是自我行动者,哪怕片子里有不短的篇幅是关于他和姐姐共度的一个晚上,但姐姐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影响,只是令他在过程中多了一层(也许是关于异性)遐想,而这层遐想也是他自我的孤独产物。
另外,也有一些俯拍角度、交代少年身边环境的固定长镜头,让观众和少年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更让观众感觉到这个环境和少年之间的距离感。
两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的矛盾存在,而是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少年想要逃脱出这个环境的力量冲突。
尽管少年是孤独又迷茫的,但是当他骑上摩托车开始了自我的旅程时,这种力量冲突就出现了。
片子里重复了不少“隔着玻璃看外面/里面”的镜头:在少年的屋内透过窗户看窗外骑上摩托车出发的少年,在美甲店的对街透过店的窗户看正在工作的姐姐,在街上透过游戏店的落地窗看正在玩游戏的少年与姐姐,在外面透过操控室玻璃看少年弄海盗船的按钮,在父亲的摩托车店里透过玻璃门看门外的少年。
重复出现的“玻璃”产生了一种“隔离”,似乎阻碍着观众去真正认识“玻璃”另一面的事物;好像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去了解少年和姐姐,以及他们代表着的那群年轻人。
前一晚在海盗船上唱着韩文歌想去韩国的姐姐,第二天早上还是喊着无聊激动的口号照常上班;偷偷去到边境的少年,看到不让过的情况后,就默默地往回走了,尽管骑着摩托车的他在风中依然潇洒。
这群渴望着打破身边平凡环境的年轻人,在影片的最后又归于现状和平凡。
他们用来对抗身边环境的力量从何而来,又有多大,我们无从得知;而影片中一块块玻璃的阻隔在告诉我们,现实的力量压迫着“玻璃下”的一个个年轻人。
镜头里的少年,带着意气风发的潇洒离开了家,走上了寻父、去韩国的路;尽管最终寻得父却又没有让他遂愿,独自去往边境,又折途而返。
这与拉美电影中的公路片有着相同的“套路”:启程时为了自己的要寻之物,终不得,不得之物在最后又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而延边少年最重要的,是他最后依然潇洒地骑着那部快要报废的摩托车,那一份孤独又骄傲的少年意气。
老实讲没太看出有特别出彩的地方。2.5
迷之低分,感觉比《野马分鬃》还好看~
影像风格还不错,虽然很像某几位的电影。这个片长也没法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几句对白拼凑空镜,也能感受到那种迷茫。
有点闷,不过完成度很好,情感表达很含蓄但又丰富有层次感,有种滴水不漏的感觉。
5.0
人物的游离和边缘感做得很极致,AB故事的缝补也很完整,比《小城二月》少了些打破现实的惊喜,特别提及实至名归
一个民族三个国家,那么近又那么远
转眼来到此刻 我们都变成了延边少年
魏书钧的短片,导演扮演了一位摩托车修理店的修理工。少年的迷茫,青春期的懵懂无知,被15分钟的短片表现得含蓄微妙。
准确表达出了少年内心对外面世界(异性、他乡)的萌动,这绝对是成长最迷人之处。
我看了个寂寞
因为时长局限,反而为《延边少年》的留白赋予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和韵味。同时延边的城市风貌与夜晚的街灯阑珊,都赋予着人物之外环境的独特气质。而遗憾的是这些在后来的《野马分鬃》里都难再寻觅。
依然是去不了的远方,但这次远方是城市。三段故事,非常以小见大了。
起初还以为有点新意……
可以的可以的!这段时间看到的短片里完成度最好的一个,少数有剧作能力的。
觉着这片没啥问题呀,为啥分这么低。调子就是粗粝的诗意那种嘛
骑驴找驴。找了半天爹,爹就在铺子里。造成误会的是一把不知谁上的锁。想去韩国挣钱,结果爹己经在中国挣到了钱。想到前一阵认识的一个做外贸制衣贴牌的女老板。以前跟着韩国老公在青岛开牙科诊所。后来为了帮不懂汉语的小叔子,来广州打理制衣生意。结果发现很赚钱,于是自己也开了厂。现在觉得贴牌太亏,准备依托拼多多之类的海外平台创自己品牌。
怎么说呢,乱七八糟的,cuc大学生作业水平。
还是挺有意思的,纪念我们那些中途崩卒的梦想😂
“去韩国踢球没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