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庆导演的《拾荒少年》描绘一个贫困年代,两代人在遭遇困境时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感人故事,打破了年龄的限制,也架起了心灵的桥梁!
影片运用了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为了生活不懈努力的老汉和一个为了寻找“亲人”的天真的孩童形象,一间小屋,一对座椅,一个老汉,一个孩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影片多采用中景,更好表达人物情绪,将两个人的性格展现了出来,机智的少年在遇到老汉前始终是一个“聋哑人”,而当他真正了解老汉后,才真正读懂了老汉,才慢慢选择信任了老汉。
两人的穿着打扮以及所处环境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是导演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描绘,那种面对艰难而不放弃的精神,破旧的衣服,拥挤的小木屋,却放得下两人溢出的情,尽管生活很苦,两个人并没有抱怨,依然为了自己的“信仰”不屑地努力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影片中多次出现两人送对方东西,男孩的“玩偶”和“酒”,老汉的“故事会”和“车票”,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两人情感上的互动,也是他们彼此不放弃的动力。
而那张女作家的照片,也曾是两人的希望,但是当两人的希望破灭时,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且继续微笑着活下去。
影片的色彩呈暖色调,故事都是小故事,但无不给人温暖,幸福。
结尾采用大景别,描绘了两人的背影,以及那个灰暗中耀眼的红色袋子,预示两人不破平凡的命运。
最后老汉那句“你要好好读书”预示故事的发展。
短短三十分钟的片子,把该说的确都说清楚了,情感控制也很到位,其中不乏有几个亮点。
厦门已拾荒为生的流浪者每天在火车站前盯着就是扒手,看到扒手扒东西后,不报警不问扒手要一杯羹,却捡起最后被扒手丢弃的钱包,寻着名片打电话给失主要小额钱包回报。
(亮点一,拾荒者的生存之道。
)一次偶然,捡钱包的举动被一个小男孩所发现,男孩一路跟踪他,直到他上厕所时找到机会抢走了他的钱包。
在一路你追我赶后,经过他的忽悠吓唬,男孩交出了钱包。
他要离开时,男孩却抱住他的小腿不让他离开,最后从衣服里掏出一张和钱包里两寸照一样的女人。
(亮点二,拾荒男孩的身世。
)在他们交流过程中,男孩不言一语,最后拾荒者质问男孩照片里的人是他的谁时,男孩却陡然拿出随身练习本与铅笔,写着:妈妈。
(亮点三,男孩是一个哑巴。
这也让男孩的身世更加神秘。
)拾荒者让男孩跟自己回家,煮面给男孩吃,给男孩看性感封面女郎和电视机中的电影。
第二天早上却偷偷拿走男孩手中的照片,找男孩的家长要钱,要多少?
500。
(亮点四,更加凸显了拾荒者小市民的性格特点。
更接近人贪图的本质,也使影片更加客观真实。
)不料,这个钱包也是被偷走的。
是一个小偷偷走了另一个小偷钱包的故事。
(亮点五。
看来男孩找母亲的道路充满了艰难。
)小偷要拾荒者带路回家找男孩出来,这一切却被男孩都看在眼里。
(亮点六,可能拾荒者早上悄悄拿走照片时小孩就醒了,并且一路尾随拾荒者而来。
而在拾荒者和小偷交涉的过程中,男孩也未立即上前,只是在远处偷偷观望。
)在家门口的街道上,拾荒男孩忽然过去出现在拾荒者的视线中,看着拾荒者嘴中喊着“快跑”两个字。
当三个小偷进了拾荒者家中掀开被子发现没有男孩时,拾荒者趁机从屋外锁上了门,骑着三轮车带着男孩就跑了。
(亮点七,虎口逃生。
)当晚上回家,看到被三个小偷砸得七零八碎的家。
拾荒者嘴上念念有词,却被男孩呛了回去。
这才发现男孩不是一个哑巴。
(亮点八,小主人公的性格也愈发明显。
除了剧情一直出现的坚持、倔强,也显示出了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一个流浪者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如何生存。
谁也不是傻子。
这也让之前因为男孩的身体原因而被人抛去的可能性在心中排除掉了。
)拾荒者说记着名片上的地址,要带男孩回安徽找妈妈,自己也顺便回家看看自己亲爱的女儿。
两个人又开始生活在一起,两个人一起努力在工地上做一些小的工作。
晚上在家里做饭的时候还可以带几片肉,房间里又有了一台二手电视机。
直到有一天,拾荒老人手上拿出两张回安徽的火车票,元旦第二天,两个人存够钱可以回家了。
男孩也拿出自己送给拾荒老人的礼物,一个芭比娃娃。
老人纳闷,男孩拿出老人第一天晚上让他翻阅的杂志,芭比娃娃与杂志的封面女郎一个型。
(亮点九,生活的温暖与转变,美好就在明天。
男孩找到家人,老人可以见到自己日夜盼望的女儿。
)火车上面两人对于回家在美好畅想中,下了火车先去拾荒老人家。
家门口的景象却让人吃惊,房子也烂得没有人住,门口的信箱中塞着几十封老人给女儿写的信件。
打开信件,除了信纸,还有一叠崭新的人民币,百元到零钱不等。
(亮点十,到了做梦之地,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枉了这几年的惦记,托人写的信。
)在家门口老人要男孩等着自己,不许走远。
自己暂且丢掉自己的失落,用那钱给男孩买了三十本《故事会》,又寻着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了出版社。
结果发现两寸照片上的女人不过是一个台湾作家,照片是公司活动时发的,没有什么男孩母亲之说。
老人只有一个心愿,恳求出版社领导圆了那个男孩梦。
出版社的领导面对这样一个破烂的老人,一脸的质疑,只一句“你们这样的人我见多了”便找了保安。
(亮点十一,两个人的梦同时破碎。
现实只是冷冰冰的铁块。
男孩的身世这才展露出来,一切不过是曾经老乞丐的善意的谎言。
记得影片开通拾荒老人那句疑问“当初活着的时候怎么不去给你找妈妈。
”一切不尽言说。
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室中,只剩下西装笔挺的青年与即便是回家见女儿梳洗干净还是抹不去邋遢的老人互相的争执。
管你故事多感人,我不信你,我很忙也没空听。
)老人回到自己破旧的家,男孩还在等他,拿出白酒给老人。
老人摆摆手说不喝了,带男孩找妈妈去了。
(亮点十二,即使现实再冰冷,让人流泪的也总是冰冷中的那一抹心头热。
让拾荒者承接死去老人的接力棒,带男孩找到希望。
)电影相对于毕业学生的作品来说十分已经是十分优秀了,短小精炼,情节环环相扣。
情节转变之时,却又让人感觉顺其自然。
无非电影中的人物个性塑造得很好,一些贪婪,一些善良,一些梦想。
见缝插针的生活,也给自己一些小娱乐小温暖。
使整部片给人感觉上的真实性。
偶然间翻到很早以前收藏的微博,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是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这才点进去看了。
影片虽短,但其深刻的寓意和朴实情感表达耐人寻味,一点也不亚于一部110分钟的电影。
影片开始,滑稽的音乐,犀利的眼神,拾荒少年老年,人来人往的火车站,还有动作流畅的小偷,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一个小社会。
小社会的小人物们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日日循环,波澜不惊。
但是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了一起,注定是一段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的故事。
老拾荒者马跃进终于拾到了与往常不一样的东西。
起初他认为这是个不眼脸的更是不懂行业规则的小偷少年,但在得知了少年偷钱包是因为看到了“妈妈”的照片时,马跃进内心便简单地认为:这个与妈妈走散了的小孩儿和以往与主人分开的钱包是同一个性质,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小孩送到妈妈身边,就像以往把钱包物归原主一样,以此获得小小收入。
但他却不知道,小孩儿要比钱包麻烦很多很多倍。
马跃进第一次帮小孩儿找到所谓的亲人,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惹祸上身 ,本来就很寒酸家中遭到洗劫。
因为这样,马跃进更不能放走少年,他深信着只要帮助小孩儿找到亲人就能补偿自己的损失,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心正在一步一步靠近。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拾荒,一起数钱。
这期间有带着小幽默的场景:少年在看着之前不感冒的成人书,马跃进在看着之前破口大骂的故事会。
也有真挚朴实的场面:马跃进念着要写给闺女的书信,少年帮忙写着信。
然而这些都是两人走近的表现。
元旦节那晚的场景,电视里欢乐的声音,马跃进拿出火车票,这是两人这段时间以来的果实,甜甜的;少年送给马一个礼物,一个穿的暴露的洋娃娃。
经历了这么多,两人之间的情感即使不表达也深深地汇在了一起。
寻亲之路不会顺利。
火车上马跃进的长长的话,少年一句话也没有说,仿佛也是在预示着后来寻亲的结果。
回到安徽,马跃进的家没有了,闺女不知在何处,但是重重打击下的他终究没有忘记少年的愿望,他自己的希望已经落空,他不会再让少年找妈妈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故事发生到这里,马跃进带少年寻亲的性质已经全然发生改变。
此刻他要的不是钱,从他给少年一口气买二十本故事会便可以看出。
此时他觉得自己该做的是承担一份责任,是没见着闺女而已经答应少年找到亲人的承诺。
他帮少年找妈妈何尝又不是在表露自己对女儿的思念。
最终,闺女是见不着了,少年的妈妈也成了一个梦,一个不可解开也不敢解开的未知数。
影片结尾两人手拉手,在夕阳下走向远方。
温暖里有夹杂着哀伤。
在同一片阳光下,在另一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里,会有很多这样的小社会,这儿的小人物过着自己的小生活。
但小人物的情感往往是最丰富最真实的。
他们没有更高的生活奢求,只求在社会的某一个角落里安静的温饱。
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便可以携手一生。
他们也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们一次次被生活所伤但却依然爱着生活。
但又或许,他们时刻害怕自己的小生活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其他东西被击破,再也无法复原。
又或许,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一起之后再也不会分开,迎着太阳,继续前进。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这样一些人,弯着腰,驮着背,拖着布袋子,终日游走在大街小巷被人忽视的垃圾废品堆中。
他们之中有男女,也有老少。
《拾荒少年》讲述的就是这一老一少拾荒的故事。
收废品的老人马跃进在火车站等待他的“小生意”上门,无意中遇见一个流浪少年,得知刚刚遭窃的人,可能是他失散已久的家人。
陌生的大都市里,有着巨大年龄差距,素不相识但同样被遗忘的两人就这样开始了拾荒归家之旅。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了解他们被“遗忘”的原因和经历,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里,声音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声音能够渲染环境,体现人物情绪变化。
例如,在影片开头马跃进鬼鬼祟祟躲在报纸后面寻找“目标”时,背景音乐是欢快活泼的,带有一丝趣味。
体现出老头为了生存锻炼出来的精明和一丝狡黠。
后来少年出现捡掉在地上的照片时,音乐骤转悲伤,触人心弦,暗示这个孩子的身世和遭遇可能是不幸的。
拥有同样悲惨境遇的两人相遇,照应突出了人物和主题;马跃进在巷子里追孩子时,被街边大妈的方言歌声打断,真实具有现实性;马跃进带少年回家吃饭,周围环境音比较嘈杂,可以听到野猫的叫声和虫鸣声,更体现拾荒老人生活环境的落后简陋,揭露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艰难。
如果说声音是这个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空间和镜头的运用则是另一大亮点。
例如两人在巷子里追逐时,整体画面是狭窄阴暗、不透气的,这也暗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狭隘拥挤,只能拣取人们丢弃的东西苟且偷生;少年被老人追赶,堵在墙前,背景空间延伸不同,少年的背后无路可走,画面空间靠下,占比较小。
老人背后畅通无阻,画面空间靠上,占比较大,体现其此时是占优势的一方。
但是老人在威胁少年还钱包的时候,本人虽是俯瞰视角,对少年的特写却多采用平拍镜头,暗示虽优劣势明显,但老人对少年仍是平视的态度,体现二者的关系是较为平等的,老人并没有用世俗的眼光马上定义这是一个不值得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坏孩子。
暗示底层人民虽出身卑微但心地善良的特点。
除了以上语言的运用,道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妈妈”的照片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对影片中的少年也象征着家和希望。
少年的《故事会》和老人的成人杂志,到最后两人互换着读,也暗示两人隔阂的正在慢慢淡化消除。
老人让少年帮忙手写的信,先是写“好闺女”又让其把“好”字去掉,体现出表达含蓄但深沉温柔的父爱,侧面强化老人不善言辞但处处挂念的父亲形象。
世事变化无常,但人间总有大爱。
这是一个讲述两个同样被“抛弃”的人拾荒寻亲,互相温暖的故事,真实温馨但又不乏心酸。
其反映的是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老人和儿童一直都是容易被遗忘抛弃的群体,城市的拾荒老人,山中的留守儿童……拿影片中的二人举例,他们耗尽全力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只为有一天能回到家人身边。
影片深刻揭示了这一社会问题,呼吁我们去关注关爱底层人民,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当然本质是找到这类群体被“遗弃”的根源并想办法缓解,才能对减少该现象有所成效。
PS附:小演员真的太可爱了!!
长大后一定是个小帅哥🥺鲍老师也演的很好很真实,整个故事非常自然,但看的还是让人心头一紧🥲社会边缘人物无处不在,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他们吧…
《拾荒少年》作为一部学生作品来说,是十分优秀的,但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片子中有些地方显得不够成熟。
在这篇评论中,将会逐一分析该部影片(包括好与不足之处)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被拐卖的少年在一位老人帮助下寻找妈妈的故事,老人的工作是垃圾回收,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多年在厦门没有回家,为了帮助小孩寻找妈妈,两人回到老家安徽。
经过一系列的寻求,老人最终发现小男孩拿着的那张照片其实是一名知名女作家,根本不是小孩的妈妈,但他仍然带着小孩找寻。
首先想说的是该片不足之处,在演员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周到,影片中设置的人物是在安徽,但小孩的口音完全就不是安徽的,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很容易让观众挑出漏洞。
除了这点小错误之外,影片的剪辑也有问题,在片头老人从钱包里拿钱的那部分,直接就跳轴了,这也是观众很容易发现的一点。
当然,导演在节奏的把握上还不是十分到位,就比如在老人从厕所出来发现小孩在他袋子中找照片的那部分,节奏就慢了,然后突然又加快,就到了追逐戏那部分。
最后一点就是剧情有些浮夸,比如在老人回到安徽老家回家敲门发现女儿不在的那部分,老人竟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继续带着小孩找妈妈,这太不贴切了,当爸爸发现女儿不见了竟如此淡定。
(补充一句,影片的背景音乐太多了,这会让观众觉得导演是在掩饰故事情节的薄弱)接下来要说《拾荒少年》的亮点了,最吸引我的是选材上,选取了社会的边缘人物,可以说是对边缘人物的一种呐喊,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尽管影片中也有社会丑恶的一面(拐卖小孩、欺负弱势群体),但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就像影片的主线一样,老人由最初的滑头到最后转化为一种对小孩的父爱,不求回报只想帮助小孩找回妈妈。
导演对人物的设置十分丰满,老人粗俗的一面,经常把妈嘞个逼挂在嘴边,这也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像这种生活处境下应该大部分的耐心都被磨光了吧,还有滑头的一面,起初只是想从男孩那贪点便宜,一个转折之处,当老人知道小孩是被拐卖来的之后,他想到了远在安徽的女儿,心中那未被泯灭的父爱,将对女儿的爱倾尽在小男孩身上,似乎有些赎罪的意味。
除此,影片的结局也比较成功,导演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来收尾,显得不那么具有悲剧性,也给了观众希望。
可以这样说,也表现了导演对小孩的关怀。
本片讲述了一个老人与一个孩子产生误会,后来老人帮孩子找他妈妈的故事。
这是一部由北京电影学院2011届毕业生所创造的影片,导演为张思庆。
在国内斩获了大量的优秀奖项,并多次被提名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是一部十分值得多次揣摩的影片。
老人与孩子两个人的故事线穿插在一起。
刚开始时,影片中老人对孩子的态度是排斥的,后来一起生活,相依为命。
再后来,老人热心帮孩子找他妈妈。
影片中,有许多场景都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奠定了一个比较温情的基调。
片中有大量的镜头描写,编剧选择了推的摄法,使被摄主体更为突出,被摄主体内心被强调出来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在老人与小孩产生误会的过程中,采用了跳切的拍法,产生了一定的戏剧效果。
在老人与小孩儿相依为命的生活谈论中,采用了声音前置的方法,使画面切入更自然,使画面跳跃顺滑。
使画面更具张力,更好的让观众带入。
影片中细节处理的十分到位,比如说偷钱包的人的纹身,小孩儿坐在老人车上的面对方向,老人对小孩的阅读刊物的变化。
老人让小孩儿帮忙写信将“好”字画去,都使影片更完美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影片体现了较低层人民的生活,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在如何的处境,都应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我们也应是如此在学习,以至于后来的生活中保持积极的。
生活态度也要关心底层人民和拾荒者,使社会更美好。
拾荒少年》从导演的片名中,我们一目了解地就知道了故事中所讲述的对象是这个社会中边缘人群:俗称叫捡破烂了。
他们生活在城市那些破烂的角落,靠拾荒拾破烂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一般的眼里他们是贫穷与肮脏的代名词,在社会中,人们对他们的眼光是排斥与回避的,导演就是从人们异样的目光中开始故事的讲述。
《拾荒少年》是青年导演张思庆执导的短片作品。
二个城市底层的人,先是由同行是冤家的一场争斗开始:老拾荒者的生财之道就是跟在小偷后面捡小偷取了钱丢下的空钱包,用里面其他有效证件来跟事主要些小钱,这是老拾荒者不得以而为之的一种生存之道,虽然不怎么光彩,但也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不承想这种门道却被小拾荒者给偷窥到,结果自然是便是一场你追我赶的争斗,追逐着配乐中即有着对都市人生活一种嘲弄,也传递着二个人追赶着的紧张,镜头在不同快速越过的场景中展现,让人明显到一种迫于生活的压力。
在这场追赶的争斗中,老拾荒者紧追不放,小拾荒者努力地奔跑,二个人在大街小巷中快速地穿行着,故事的悬念开始产生。
他们是一场同行间的争斗呢?
还是背后另有隐情呢?
真相峰回路转:小拾荒者并不是抢他的生财之道,他所关注只是一张普通照片,因为那是一张代表是他妈妈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最初老拾荒者是没有兴趣的,但是背后的故事却引起了老拾荒者的关注。
老拾荒者的心理变化是剧情变换中最重要的主线,他最初的意识中有着利益驱动,还有一种善良的萌动。
于是他把小拾荒者带回家,在一片黑暗的路途中,老拾荒者那个破烂车照路灯的一点光明象征着一丝暖意与善良。
坐在黑暗的小屋里子,老拾荒者提醒着正在看故事会的小拾荒者“还有五香卷咧”。
从这句普通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拾荒者对小拾荒者的关心。
他虽然有着自己的利益目的,但是他对小拾荒者的关心也是真实的。
导演对老拾荒者是一种多元素的呈现。
他有着城市中迫于生存的技能,有着虽然得钱门路并不光彩但是却也让人可以接受的行为,还有着想赚一笔的小自私,但又有着内心深处还有一种关心与善良。
随着剧情的发展,老拾荒者的小赚一笔的发财梦破灭,被小偷们痛扁之后对跟在旁边的小拾荒者用唇语告诉他快跑。
至此老拾荒者行为的情感与行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点,他开始想着保护小拾荒者,他对小拾荒者寄语的感情开始增多,随着剧情的展开,老拾荒者开始了真正地转变,他发自内心地想帮助着小拾荒者愿望,二个人一起在工地上探寻一起努力、一起挣钱存钱积累式蒙太奇的手法,刻画着一个他们内心美好的愿望。
但是事与愿违,老拾荒者的老家已经人去屋空,而小拾荒者的愿望也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他的爷爷也没有告诉他真相,也是给他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
而这个梦在老拾荒者这里也没有让它破灭,而是依旧让他继续着,老拾荒者为了小拾荒者的梦依旧努力的。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把故事会穿插在其中,意寓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个的故事。
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麻木着。
但是在那个城市的底层,导演运用着一种强烈的对比风格展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真诚。
他们的衣着是破烂的,脸与身上是脏的,低矮的房子四处漏风,房间里的东西都是旧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二个人之间发生充斥着最厚重的感情。
老拾荒者开心地拿出二张火车票,他要与小拾荒一起回安徽。
他也想家,也想自己的女儿了。
而小拾荒者也送了老拾荒者一件礼物,一个画报封面女郎的小人。
在脏乎乎地纸里包裹着小拾荒者最真挚的情意表达。
二个人的礼物虽然都不算厚重,但是里面承载的情感却异常地让人感动。
站在阜阳火车站的出口,二个人都穿上了干净一些的衣服,虽然他们形象已经从一个流浪的拾荒人变成了二个归乡人,但是从他们背后背着编制袋却还是流露出他们真实的身份。
导演在此表达二个归乡人的美好与热切的盼望,虽然二个演员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却在态度与行为上表现出寄语着希望。
剧中导演一直追求美好真挚情感的表达与流露。
他所追求的风格视角不是人们所常见的都市生活的视角,而是人们所忽视或是有些排斥的拾荒人做为故事的主角,通过二个底层人物的情感表达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这种表达风格背后却也折射出了人性的亮点与职业、高低贵贱没有联系。
最底层疲于挣命的人的心中也有着最美好的情感,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性内心却是冷淡的。
那个丢了钱包的事主对老拾荒者的态度与反应又是那么现实与真实,人性的冷漠那个明亮的办公室中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拾荒少年》主题是一个寻亲的主题,这个主题这二年比较热门。
不同的电影间展示的视角不同。
而在此剧中寻亲的主题,剧中的二个人相互影响着与支持着。
小拾荒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个谎言,但是当他看老拾荒者没有找到想念的女儿后给老人买了一瓶酒,借以表达对老人的一种安慰。
他希望见到亲人时,自己是干净让人喜爱的,虽然他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他却还美好地希望着。
最后的结尾,老人牵起了孩子的手,走在磕磕绊绊的路上,虽然前途的路对于老拾荒者还有些茫然,而对于小拾荒者充满希望。
老拾荒者正是源于不让小拾荒者失望还在努力着,生活也还在继续着,故事就此结束。
故事寻亲的主题更是一种温情的表达,结尾依然表现着他们的盼望与努力,虽然他们的命运没有真正的改变,前途的路也充满了未知,但是他们会继续地走下去,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最温暖的情感。
而电影所表现真挚的情感在最后画面定格在他们二人同共走在一起的路上。
他们生活中的边缘人群,他们被社会所漠视着,虽然他们的地位被人们所不齿,但是他们内在的感情却是最真挚的,他们的感情没有在任何的边缘,在人们的心中闪亮出最让人感动的光环。
不错的短片,人心思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快乐,马跃进最后做的很对,不要让孩子心中的希望破灭,有时候不就是靠着这点希望的动力继续前进的吗。
拾荒:在孤独中的相互慰藉 ——浅评《拾荒少年》余秋雨说: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拾荒少年》这部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两个年龄、职业相差甚远的两人,在一次次的冲突中最终相互温暖、相濡以沫的故事。
导演张思庆用他娴熟的拍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在当下纸醉金迷的世界,两个最底层的人内心的那一丝爱和纯真。
影片无不体现出导演对现实社会人性的冷漠、自私无情的控告以及对底层人民善良与关怀的致敬。
主题是这部电影最触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一个是在外打工,家里有妻女却多年不回家的中年男人,另一个是被遗弃的、在外靠拾荒生存的少年。
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人,却因一张照片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他们身份不同,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则是想通的,他们都是孤独的。
影片的开头,伴随着局促的配乐,两个人吵起架,男人对少年破口大骂,这为后来男人把少年接到自己家悉心照料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观众的心灵波澜起伏。
在男人家里,两个孤独的人互相温暖,他们的表情也从开始时的不屑变得温柔了许多,甚至脸上堆满了笑容。
于是,男人便踏上了为少年寻找母亲的道路。
在那次被骗后,少年对他的不理解慢慢变为了厌恶,认为男人想靠他谋取利益。
少年留下了泪水,不知是为男人的低俗品性流泪,又或者是为没有找到妈妈悲伤。
这一幕展现了小人物内心敏感的世界,同时,音乐也逐渐变得压抑。
最终,男人决定带他回老家寻找母亲。
虽然结果未卜,但给观众足足的想象空间,另观众回味无穷,达到了镜头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导演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叙述,批判了社会的人性冷漠,揭示了那些上流社会的人的虚假,而最底层的人物却心怀善良,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致敬,体现出导演的人文主义情怀。
色彩则是本片中的又一突出所在。
影片的开头,导演用大量的冷色调伴随着快节奏来展现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这无不是对城市中人性中冷漠的暗喻。
男人则穿着黄色的暖调衣服,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
而影片中多次出现男人在黑夜中骑着三轮车带着少年回家而三轮车却亮起了一抹微不足道的黄灯的一幕,体现了社会黑暗的广泛而小人物的无助。
就如同人生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无助,那就像漫漫长夜中燃起的一豆灯火。
影片中城市灯红酒绿,繁华的夜景与旧三轮车上用一根棍子撑起的单薄的灯显得格格不入,但相比背景中繁华与五彩缤纷的灯光却不比那摇摇晃晃的灯来的温暖。
而后来在男人家里,用大量的暖色调来渲染温情,达到了诉说人物内心世界的效果。
当男人带着少年回老家找妈妈的时候,导演则又将画面突出为冷色调,再次展现了人性的冷漠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通过画面的颜色来塑造人物的形象,是这一电影的成功所在之处,它真正达到了人与画面、与色彩的完美融合。
《拾荒少年》这部影片,导演用他专业娴熟的拍摄手法和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为他赢来了金马奖。
影片中描绘的故事无一不是这个社会上时时刻刻都发生的故事。
有人说,艺术取材于生活,再对生活进行提炼,从人生中提炼出的精华就是艺术。
这部影片为我们诉说了两个孤独的底层人民的善良,他们本无相关,最终却走向了统一,蕴含着导演对人性中善良的称赞;对人文主义的写实;对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所以,《拾荒少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佳作。
写于2019.6.1
他撷取社会最边缘化人物,在这所都市里用小人物的形象去见证这仅存的一丝温暖。
遗失、保留,然后注入一定的人文关怀。
音乐在这里是一大亮点:初见时的急促欢快;寻亲之路的抑郁低沉;小手拉大手时的细水长流。
就在这一过程中,拾荒老人与拾荒少年的相互磨合,口琴、吉他、钢琴的配合下让那一抹霞光显得分外感人。
特别喜欢最后一个镜头,欢快的提琴与钢琴的交合,大全景,然后淡出,观众也不知道他们的明天和未来又会遇到谁,而此刻在大手与小手间是这片废墟中仅存的一丝温暖。
清楚的只是所有心怀善念的人都不会这样做,他们的故事也很长。
选材很好,镜头也很细心,色彩也很朴素。
因为是毕业作品吧,个人感觉光线不是运用的特别棒,很多都比较直白。
(以上仅此是个人认为)
如果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拍出来的东西 我觉得情有可原。所以这不是一个导演应该拍出的水准。某些场景的背景音乐略略突兀。结尾非常奇怪。那个小演员不错。
就因为获了金马奖上课被北电老教师吹了半天...
找不到点
厦门。到阜阳多少里?跟台湾人眼中的上海一样,这就是温情的现实吗?
演的都挺好的。孩子很可爱。突然觉得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爱我们的妈妈,因为妈妈这个词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永远都只是一个梦。
感人
...很后悔,我为什么要早早的看过《菊次郎的夏天》
有点问题,但是很感人
忘年交?
整个大系的毕业作品,不错啊
大叔演得好。
只有变坏的好人。。
如果电影学院研究生拍出来只是这个深度的话,实在是令人失望。
两个演员都很不错,特别是小孩,那个眼神真是天生有戏,让人想起多年前的柳乐优弥。故事不错,虽然很多人觉得做作,但我觉得除了照片,逻辑上都是能连贯的,也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很多问题。质量四星,但是作为学生作品五星推荐。
拍的有点土
浓重的故事会味道~
没资格说自己不幸福~
看了两遍 还是就记住了 不要脸和MLGB!!
短片来说还行 学生作品值得鼓励
同在天涯捡破烂,你找闺女我找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