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场,看他打着把小伞小心翼翼地走在雪地里,甜甜笑着的样子,吃惊地睁大双眼的样子好可爱,红红的围脖暖暖的~和他握手一定是很开心的事情坐在火炉边,听他吹奏的天籁之音,那才是纳尼亚王国最美丽的一部分呵呵......这是怎么了,想起的都是些单纯美好的童话般的事物,我还可以相信童话吧,这个年纪:-P
简单地说几句,其实很多朋友都说得不错。
《纳尼亚传奇》是非常喜欢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如果小的时候你有看过小说现在再看电影会比较有感觉…… 有人说得好:每一个小时候看过《纳尼亚传奇》的人都曾经做过家里的衣橱后藏着一个美丽新世界的梦当然《309暗室》也是这样,但《纳尼亚传奇》书里那个世界我觉得写得更美妙。
我们现在看这个电影没有多大兴趣,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也丢掉了很多的幻想包括童心?
所以这一类电影被我们无形中划到了儿童片里。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半羊人似乎代表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畜牧之神,电影他吹奏里的曲子我忘记了该怎么称呼,似乎就是畜牧之曲 我是依旧期待《纳尼亚传奇》的续作的
童年时期就读过这部童话,那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之一。
从此捉迷藏就只藏在衣柜里,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这样一个王国。
比起魔戒,我甚至更喜欢纳尼亚传奇。
不仅因为它是我童年的一个梦想,更是因为它是一部纯净的童话。
它并不是什么魔幻巨片,它只是童话而已,它是迪士尼的作品,为什么要用魔戒来苛求呢?
但它又不是一部纯粹的儿童片吧。
也许大家忽略的是,作者是一个经历了二战的英国人,而且是在创伤还没有消退的五十年代写下的。
这里面是有很多对二战的隐喻的。
开始时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对抗女巫,即使是狼走到面前时苏珊还幻想着带着艾蒙德一起回去。
事实上这就是说的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整个故事可以看做英国最终走上战场的象征。
而狮子正好是英国的标志,阿斯兰的死亡就是伦敦被轰炸,那之后英国真正走向了重生。
最后当然要对女巫咬下那一口,二战后的英国人是不可能宽容纳粹的。
而那个最初出现的鹿人汤姆生,是罗马神话中农牧神的形象。
所吹奏的曲子正是农牧神的黄昏。
很好听~~唯一的遗憾是白女巫的形象生硬了点……印象中的她是很冷艳的……
值得向没看过Narnia全部七本书的同学说明,那Narnia冒号后面的一长串单词不是白加的,这本片子所描述的仅仅是个开头。
我并不想故意说这7个故事是一个连贯的,无法分割的整体,但刘易斯爷爷创造的Narnia这个时空的厚度决不逊色于The Lord of Rings中的Middleland,即使我个人更加迷恋后者。
如果google一下,还可以发现虽然让C.S.Lewis成名的是他的小说,但人家主要是研究中世纪文学,宗教和文学批评的,他老人家的信仰可不是一般复杂啊,而且他也正是J.R.R.Tolkien在牛津的挚友。
让我小小地猜测下,逻辑严谨的刘易斯爷爷该不会是受了托老的影响才造了个Narnia出来吧~~回到Narnia这个话题,比较不幸的是这书的中文翻译应该传承了译林版《霍比特人》的光荣传统,语言童话地发麻。
很有意思地,不像Harry Potter系列,主角毫无疑问就是书名,Narnia中故事的主角似乎总是在变,第一部是四兄妹,后来就有他们的表弟,甚至连青年老教授也成了主角。
魔衣橱也并不是通往Narnia的唯一入口,它的魔力来自一只苹果,在是在后面几部提到的。
故事的线索看上去看乱,但是全部都看完后会发现他们之间原来环环相扣,逻辑还是相当严密的。
重点是故事里其实包含着很多作者的哲学思考,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结局,Aslan说,要向更深更高处进发,因为我们长久地活在虚幻的影子国度,更深更高才更真实更美好。
Narnia毁灭了,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Narnia。
在这里,Aslan就是上帝,他是全知全善的,他告诉我们,一切都有结束,我们都会死的,死亡就是向更深更高处进发。
天堂才是真实的世界,因为你来的那个世界是天堂的影子,是虚幻的。
于是,没有比死亡更美好的事情了,一切的灭亡都是为了更美丽的开始。
就这样,刘易斯成功地用宗教化解了人生无意义的悲剧,这或许也是他在长期迂回的信仰中找到的答案。
只要你信仰,就会有Narnia这样的结局。
前面说的都是小说本身,我认为电影拍得基本上能符合原著的表达了,画面做也还不错。
我们总不能仅仅因为小朋友们长得还不够可爱就认为画面的美感被破坏了吧?
总不能因为这片子投入大就把她扔到没脑子的大制作“史诗”堆中去吧?
总不能因为主角是儿童就把这片定性为幼儿启蒙教育片吧?
就算这片真的只是纯粹的儿童电影,也并不能和好片的标准冲突起来。
有哪个成年人敢说自己从未经历过童年呢,所有的人都是在尿布和奶嘴中长大的。
现实的冷酷使我们在成长中放弃了太多童年曾经拥有的美丽幻想,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幻想的权利。
善恶分明不是童话世界的专利,我们同样需要在心里留一块善恶的Narnia。
否则,使这个世界变得冷酷的就是我们的残酷了。
我的Blog页面(附图):http://blog.donews.com/dereck/archive/2006/01/22/704587.aspx听说《纳尼亚编年史——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不错,在欧美票房暴涨。
不过很多朋友看过以后都和我说没有什么感觉,就像很多人说看不懂《魔戒》一样。
看不懂《魔戒》很正常,《魔戒》小说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而中国人几乎在电影上映之后才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关注这部经典魔幻小说。
就好像《星球大战》一样,一个没有从第一部(准确的说是第四集)开始关注到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会有人搭着帐篷排队买星战电影票。
这是一个“入境”问题,好比我们看电视剧,偶尔看那么十几分钟,一集两集的不会有什么兴趣的。
好比我,经常被迫(电脑别人用,电视爸妈看的时候)跟家人看电视剧,开始觉得无聊,结果跟着看了一段以后,也开始关心起剧情起来。
而一般从第一集开始逐渐看下去的时候,兴趣最浓。
《魔衣橱》是一部童话,或者魔幻的东西都是童话吧。
但是作品和作品有些不同,比如《哈里波特》的前两部绝对是童话,但是后面的就有点逐渐成人化了。
那好,区别童话和成人魔幻作品的最重要也最简单的一条是什么?
注意:童话中的大好人是不会死掉的,就算死掉也会以其他的方式存在!
《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一个吻就可以复生;《美女与野兽》里,濒死的野兽居然恰好等到美女回来。
好吧,《哈里波特》从第四部就开始死人,甚至邓不利多也要死掉,所以开始提高限制等级了,不知道刚开始把这套书定位为童话的家长们,怎么应对。
也许从第一部开始看的孩子到了第六部也长大许多了吧。
从这一点上看《魔衣橱》这一部是典型的童话,阿斯兰死而复生,石像还能苏醒,受伤了有魔药救治等等等等。
《纳尼亚王国传奇》是英国作家克利夫·刘易斯(1898-1963)的作品,一共七部,分别是《魔术师的外甥》、《狮王、妖婆和大衣柜》、《能言马和孩子》、《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远航》、《银椅》、《最后之战》,这部作品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
在半个世纪里,这部书的销售达到65005册,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文字。
当然包括中文版……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不过估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定的再版。
我在大概小学一二年纪的时候看过,当然不是全部,就是拍成电影的这一部《魔橱》,而且不是文字,只是连环画而已。
但是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甚至看电影的时候马上就想起小时候看过。
于是翻箱倒柜,终于让我找到了连环画册。
大概许许多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和我一样,都是带着童年的回忆来看这部电影的吧,尤其是比我还要年长的朋友,当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甚至孙子来看这部小时候深深喜爱的作品拍成的电影的时候,那种感觉,Wow!
所以不要评论这部电影如何如何了,童年的回忆是最最宝贵的,是最最值得回味的。
就不要打扰沉浸在欢乐中的人们了吧,能看到以前熟悉的故事,真的是很好很好。
另外建议有孩子的朋友们让孩子看看吧。
推荐年龄段6-12岁(当然也可以大一些),我反正是在6、7岁看的,记忆深刻!
另外,如果看到有20—— 35岁(中文版出版在80年代)的中国朋友在看得时候眼眶湿润,那不用问,小时候一定看过,可以请教他们一些详细的情节,他们会很兴奋的和你讲……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经典故事会被搬上银幕,期待ing……想想看,如果我选择,我最想看那一部作品呢?
昨天闲来无事就看了看老婆力荐的纳尼亚传奇,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部电影了吧!
感觉真的棒极了,白色的雪地、神秘的人羊、魔法、会说话的动物……纳尼亚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出现在童年的记忆里。
对于成人而言,纳尼亚传奇真的只是一部魔幻童话,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它的情节是否合理,意义是否深刻,我们只需要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也许它会教会我们该去怎样理解孩子。
有人说纳尼亚传奇——请家长止步,但是我却认为纳尼亚传奇——请家长也去看看。
“不要哭!
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他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
”《新约•启示录 5:5》不管文艺青年们以什么样的文艺理论评价说这部片子是烂片。
我都要说:不是每个超过18岁的人,精神上都成了年;不是每个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拍摄技巧的人,都掌握了艺术本身。
这部电影当然是童话。
但童话不一定是专给儿童看的,有的童话连大人也看不懂。
更多的,其实是时代思潮的原因。
电影对勇气、信心推崇备至,而这些,恰恰受到文艺青年们的嘲讽。
他们拥有很多奇怪的知识,写出只有那个小圈子才懂的文字。
然而,这种出于技术不出于心灵的文字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想,这个人群,大致可以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冷漠、虚无、颓废、崇尚欲望、寻求刺激、丧失责任、嘲笑理想…..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漠视苦难。
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可以用这几个字形容:日子在发霉。
还得从更久以前的时代说起:17、8世纪,理性主义的风潮席卷欧洲大地。
人们从那时起相信随着人类理性的完善,必将消灭贫困、愚昧,进入新的黄金时代。
人文主义者们纷纷歌颂“人类群星闪耀时!
”而有一群人,总是以冷眼看待这些“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富足”,他们多么讨厌啊!
他们像唱对台戏一样总是说“人类良心最黯淡时。
”这时,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了欧洲大地,有数不清的人痛苦:欧洲文明倒塌了。
人类把自己推上了神圣的中心,却没有能力承担这个角色。
于是,真正的神圣就沉沦了,理性的眼睛前面蒙了一层黑纱。
许多人看《纳尼亚传奇》时说阿斯兰怎么跟白女巫这么亲近呢,是不是暗中勾搭了?
我相信他们在看《约伯记》时也会发出类似的感叹。
真正的善于恶并非显而易见的,并不是绘画里面天使的光环和恶魔的尖角那种区分。
如圣经所说:有一条路,世人以为义,却是通向死亡。
这并不是全部:异端变成了神话,神话变成了偶像,偶像变成了真理,“政治正确”的真理不可打破。
至今,《异端的权利》成了知识分子必读,我在读大学时也赶风潮似的读过,而真正的加尔文是怎么样却没有知识分子愿去了解。
而把国家变成利维坦的,恰恰是加尔文思想的对立面:不再尊神为大,国家至上。
利维坦这个怪兽,一旦从魔盒里面被放出来,远比一个可怕的思想从人脑海里诞生恐怖。
还没过去多少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袭来了。
被预言的“良心最黯淡时”终于来临了。
这次大战的残酷性,死伤的人数,灾难的深重,远远超过了以往。
《异端的权利》的作者看见日军占领了新加坡而绝望的自杀了。
而那时,C•S•刘易斯的朋友托尔金却在《魔戒》中写到:“世界上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
”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句话啊。
谁绝望地死去,谁坚强地活下来,这也许又是一种阴影下的“对称”吧。
越是理想和信念受到嘲讽甚至毁灭的时候,我就越感觉这部影片里半羊人都拉说的那句:“因为我相信,纳尼亚将会获得自由。
”的珍贵。
在今天,那些价值被解构地一点不剩了,不仅是理想、信念,甚至爱、悲悯、慰藉也没人相信了,剩下文艺小青年天天抱着自己身体顾影自怜。
谁来证明这些价值?
那就需要受难与复活。
在那个世界里,白女巫咆哮道:“不可一世的狮子,它死了!
”,阿斯兰以最屈辱的方式被杀死,却在两个小女孩还在哭泣时,以人们最不能料想的方式复活。
他说:“如果忠诚者情愿替背叛者受死,石台将会崩裂,死者也将复活。
”在这个世界里,耶稣基督以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在十字架上受死。
我最喜欢影片中的这个情节:复活后的阿斯兰背着两位女孩飞驰到白女巫的监狱,向那些被变成石头纳尼亚居民吹气,他们重新获得新生,与阿斯兰一同复活。
今天,除了“发霉的生活”,还有各式各样长蛆的,生疮的,流脓的生活,特别是我看到那些火星的文字、脑残的语言、轻佻的名字,他们都在把无聊当有趣。
当前人类的精神状态就是如此。
如果还想获得新生,就是一个儿童般的真理“我信”。
当我们对世界这样宣告时,那个日子也就不远了。
对于纳尼亚,那样的受死便是牺牲的真谛。
对于这个世界,十字架就是胜利。
-(注:不得不强调,中文版的配音太恶心了)
去年纳尼亚上映的时候,也想着去电影院看的,不知道因什么事担搁了,再想去的时候已经落画了。
down了个HDTV的版本来看,效果也不错,呵呵。
小Lucy真可爱,每次看到她眼睛有泪光闪动,俺也忍不住眼睛湿湿的。
那些动物也顶可爱的,真想摸摸它们。
当然最帅还是打仗那会,正义这方咋每个形象都这么威武而又帅气逼人呢?!
当然邪恶的女巫婆也是很有型的,尤其是耍起双剑的时候,很可惜打得太少了点就被狮子搞掂了,俺还没看够啊。
不过这四个小孩似乎除了傍着那个所谓的预言和宝物有点用处,实际上是很菜的嘛,当然勇气是可嘉的,但是下次导演编剧什么的能不能把他们整得再武艺高强点,可看性再强点嘛。
最后BS一下封王封后的无聊做法,人类的征服欲,无论到哪都非得搞得自己最大似的,呵呵。
题记:因为看到新出的《纳尼亚传奇》系列书籍,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纳尼亚传奇》,以及《孩子的宇宙》一书中对其的提及,重新看过一遍纳尼亚三部电影之后,心里感触颇深,故分享此文与大家。
纳尼亚,是一片神奇的大陆。
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树木花草会跳舞、行走,很多动物会说人话,还有下半身是动物、上半身是人的各种兽人,生活在绿野山林湖泊大海。
这个世界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他是一只具有强大魔法的狮子,名叫阿斯兰。
这样一个世界,是通过一个古老的衣橱连通到现实世界的。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4兄妹被父母寄养到某个老房子里,在他们躲猫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通道。
这4个孩子是兄弟姐妹4个。
最小的是妹妹露西,她聪慧可爱;老三是弟弟爱德蒙,他淘气乖僻;老二是姐姐苏珊,她稳重温柔;老大是哥哥彼得,他老成持重。
这个通道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也不是一直对外开放的。
最有童真的露西,第一个发现了这个世界。
但这种脱离现实的事情,尤其是从那么小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没人会当真。
于是,哥哥姐姐去查看的时候,只看到了衣橱的木板。
可是,当他们集体闯祸,找地方躲避时,却又不经意间,打开了通道大门,4个人一齐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哥哥姐姐才知道,妹妹并没有撒谎。
几个原本手无缚鸡之力、为了躲避战争才来到这里的孩子,却在这个世界里拿起弓箭和刀剑,展开了一场与冰雪女巫的惊险战斗。
通过这场战斗,他们战胜了邪恶,保住了纳尼亚,并且快速成长,成为了纳尼亚的4位国王。
这看起来就像是4个孩子的集体幻想,在超越现实世界的彼端,有一个时间超越现实、空间辽阔、事物非凡的世界。
虚幻而不切实际。
但是,不要小看孩子的想象力,其实那是孩子对于时空、世界和自我的一个思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尽管懵懂,却总是在努力做一件事:搞清楚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从这种对世界的探索中,他们逐渐认识自己,形成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很奇特的词语。
它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我就是我。
可是,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句废话,让人没办法切中要义。
这就是它的复杂之处。
自我同一性建立在独立的自我之上,也就是说,我的存在并不是由其他人支撑起来的。
但这也很玄妙,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让人很难理解为何我的存在不是父母支撑起来的。
可实际上,这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对存在本身的探讨。
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存在依附于父母身上,就如同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一样,如果对方不理自己、有任何意见或行为反叛自己,他们就会立刻感受到存在的威胁,会失去自我。
所以,自我同一性,它是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不依附于任何人。
反之,如果把自己的存在依附于其他事物身上,一旦事物消失或反叛,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就会立即崩溃。
很多时候,秘密充当了支撑自我同一性的绝佳事物,它让人感觉到自己是个独立的存在。
因为秘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并且不依赖于别人而存在的事物。
所以,老三爱德蒙一开始守住被冰雪女巫蛊惑的秘密,就是他开始成长的标志。
可以说,他从捣蛋、反抗妈妈和老大的管束开始,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作为家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孩子,又和老大性别相同,他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孩子。
所以,他的表现无不是为了吸引旁人的注意,引发存在感。
而当冰雪女巫用王位来诱惑他时,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毫无疑问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内心的期许。
当他保守住这个秘密的时候,他也获得了自我同一性的满足。
但保守秘密只是成长的第一步,与他人分享秘密又是成长的第二步。
秘密也能在与人分享中增值。
这也是自我同一性的矛盾复杂性,它一方面要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不同。
所以,后来,爱德蒙发现自己陷入了圈套,做了女巫的帮凶,才开始后悔内疚。
当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并且都选择原谅、保护他之后,他不但得到了释然,同时也迅速成长,变得懂事、有担当,跟哥哥姐姐站到了同一阵营,并且甘愿处于他们之下,成为第三位王。
当然,如果他在后悔内疚时,感受到的是家人的攻击和嘲讽,事情一定会一发不可收拾,爱德蒙从此就会陷入另一个黑暗的世界。
那么对于世界的思考呢?
孩子们为什么要经历这样一场奇遇呢?
当战争来临,爸爸去前线打仗,自己家被炮弹差点炸毁之后,他们被送往陌生的地方,遇到凶恶的女仆、神秘古怪的博士,这些无疑是他们现实世界中的巨大冲击。
为此,他们需要经历某种过程,经过某种成长,才能和这个波诡云谲、惊心动魄的世界和谐共处。
于是,战争中的敌人投射到想象世界中,那就是代表黑暗势力的冰雪女巫;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投射到想象世界中,那就是他们要一切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带领别人去战斗,而不是跟随;阿斯兰就代表了正直、善良的信念,也代表了守护他们的天神,帮助他们战胜邪恶,克服困难。
现实世界中的战争也演绎到想象世界中去,他们既希望真实世界中的战争能够取胜,又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个难关。
人的成长,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段前后落差很大的变化,比如之前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之前安静乖巧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莫名其妙,这就是被称为“隧道”或“蛹”的状态时期,在豁然开朗之前需要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
这段时期,人们往往会通过想象来经历。
孩子们不论有否透露,他们或多或少会在内心形成一个自我的封闭世界,就像一个“蛹”一样,在其中成长、进化。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
如果父母不理解,强行破坏,就像剪开茧子、里面的蛹状虫子容易死掉一样,孩子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
只有父母像外壳一样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刺激,耐心地等待之后,孩子才会有新的发展,才会“破茧而出”,完善自我。
电影中,看似古怪吓人的博士,反而是孩子们的守护者,对于孩子们的奇遇,他并没有忽视,更没有嘲笑、讥讽或破坏,而是耐心地倾听,并且相信孩子们所说的内容,还鼓励哥哥姐姐要相信妹妹的话。
而纳尼亚世界中的阿斯兰,也是这样一位长者,充当着他们的守护神和指路人。
于是,他们经过复杂的战斗和内心的蜕变之后,成功度过了这段时期。
在第二部电影中,阿斯兰甚至明确地说明,哥哥姐姐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他们不需要再到这个世界中来了。
这些,就是深谙孩子世界的纳尼亚传奇所要表达的深意。
当然,还不止于此,故事中还有更多的细节,在告诉大人们,孩子的想象世界是多么重要,它们并不只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而已,它们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心理历程。
它在人类身上有着共通的发展规律,却也会遭受不同的对待而走向不同的彼端。
这样的幻想世界,是给孩子看的,让孩子从这个世界中看到自己世界的影子。
它也是给大人看的,它提醒大人该如何对待孩子,它也会勾起大人久远的记忆,想起自己年少时曾经幻想过的一片天地、一种朦胧的说不清的感觉。
有些东西就会在这个时候恍然,但也有些人永远做着懵懂的梦,不知如何醒转。
文章的最后,我想致敬河合隼雄写的《孩子的宇宙》这本书。
日本著名荣格派心理分析大师河合隼雄在这本书中,把孩子世界中的奥秘呈现出来,他让我知道了如此神奇、复杂、伟大的人之心理发展过程。
尽管这只是揭开面纱所看到的世界一角,但足以震撼到我,也让我能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和这个世界。
冰女王安坐在鹿雪橇上,用一杯热可可引诱衣衫单薄的爱德蒙,还应他的要求变出漂亮银盒里的土耳其快乐糖。
几块表面沾满白色糖粉的软糖,诱使爱德蒙出卖了半羊人杜纳。
这部影片的故事很老套,邪恶残暴的冰女王,对抗威武正直的狮王亚斯兰,2方势力交锋,争夺纳尼亚的统治权,结果当然邪不压正。
故事设计的二战背景很蹩脚,跟林海雪原的童话题材完全不搭调。
四个孩子充当纳尼亚的拯救者,大哥彼得面容肖似当今的万人迷威廉王子,彼得平时对弟弟爱德蒙有些严厉苛责,因此造成后者内心的反叛,不单为了几块甜蜜的糖果,更为了获得女王的“赞许”和“嘉奖”,弟弟毫不犹豫打算将自己的兄长姊妹交给冰女王。
小妹妹露西在这4人中最具有狮王的精神。
她一直明眸闪烁,纯真信任,首次误闯纳尼亚,她就欣然接受半羊人杜纳的邀请去做客,一点都没有疑虑戒备,如此天真无暇的好奇心和信任感已经与现实中的人们相隔久远。
面对露西清澈的眼睛,听她说“可是,我把你当朋友!
”,换了任何人是杜纳,都一定会打消诱拐她的念头,甘冒风险护送她返回。
善良原本植于内心,毋须唤醒,露西唤醒的是半羊人一直不敢期待得到的信任。
我们何尝不同样渴求这种发自内心的信赖?
观看迪斯尼的电影,无论风格主题,《纳尼亚》,《公主日记》,《加勒比海盗》,都不会让人们带着忧伤、大喜大悲、沉重思考命题离开影院。
为了迎合相当比例的青少年观众的嗜好,迪斯尼当然不能端上一杯加了大半颗柠檬榨汁的龙舌兰,轻易也不会动用整套盛行于路易十四时期的孔雀珍禽大餐。
这也是迪斯尼全线产品迄今经久历存的特定市场规律。
假如《指环王》正是此类令人惊叫连连的盛宴(孔雀内套着天鹅,天鹅内套着家鹅,家鹅内套着野鸭,野鸭内是子鸡,子鸡里面是鹧鸪,鹧鸪含着一枚卵,最终卵还可能是空的,内藏稀世珠宝)......《纳尼亚》跻身大片太过勉强,尽管宣传战略需要它必须跟《指环王》作场象征性金兰结拜,但《纳尼亚》到底不是皇家珍禽宴,也不是南美之夜的性情豪饮。
从标至本《纳尼亚》都只是一份精巧的开心糕点——甜软温和的土耳其快乐糖而已。
或许还施了点儿是轻柔的浅蓝色魔法,人们得以从容地享受故事,没有强烈的感触,只是几分冒险,一些喜悦,伴随着脑海里常见的挫折,整个过程没有刺激。
如果确信自己童心洋溢(无关年龄),迷恋田园式的浪漫,还是可以从这部片子里面找到很多令人怀念的东西。
每个孩子捉迷藏时都想躲进去的衣橱,深不可测、通往神秘世界;露西可爱的英伦装扮,小翻领衬衣,羊毛小开衫,头发一侧的小蝴蝶丝带;还有熟悉的狮王亚斯兰,与《狮子王》木法莎别无两样,一头伟大的狮子,完美的父爱和坚毅。
他走上神坛自我牺牲的那一幕,引人泪下。
(我偷偷哭了)这些,对《纳尼亚》,对迪斯尼,对挥别时更愿意轻松微笑的我们,也就足够。
画面美到极致,配乐不错,其他就还行。
比起哈利波特,我更喜欢纳尼亚传奇
不该这么低分的,即使演技差、场面幼稚,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它拥有着哈利波特所没有的信念、灵魂,以及,满满的童真之心。
影片较好的营造了一个魔幻童话的氛围,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匆匆了事和不太给力的剧情是这部电影的败笔。
特别喜欢童话世界。第一部还是很棒的
谁喜欢那让埃德蒙上钩的水果软糖?
三星半。好早之前看过的……我也很想去那么一个地方啊……
刘易斯的名气有些过了吧,是因为我没看过书吗?不管怎样,这个剧本太烂了,写给孩子的也不能这样漏洞百出吧,两个女孩子什么都没做,保持好人,就可以做女王了?阿斯兰死而复活也可以,这个教义就有点强行塞了吧,几个孩子随便挥挥手动动腿就可以上战场了,原来被石化让阿斯兰吼一下就活了,那他之前干嘛呢?说到最后,圣诞老人才是终极大boss,没有魔法物品加持就活不下去?果真是童话。我真不懂罗姨为什么对刘易斯评价这么高,至少我从来不觉得hp是按头说教,哎,我就是hp脑残粉,别的奇幻系列都看不下去。半羊人是一美?我果真对一美无感,是我get不了的美。可能是整体观感不好,加上倍速看,tilda的演技我都觉得经常很尬,看了下演员表,我说姐姐怎么眼熟,原来演过reign啊,记不清角色了,是四玛丽之一吧。纳尼亚永别了不见!
看了半天就一直光顾着惦记James的羊人了
明亮版的指环王,只是主角太恶心了
要不是那个女配角,连2星都不给
=。=挺没意思的 幼齿地过了头。。。
觉得基本上做到了还原原著的画面感。起码跟我脑袋里想象的差不多。尤其是美艳的冰雪女王!
看了第一部才明白为什么后面两部票房惨败,演员烂,演技烂,剧情烂,各种烂啊尼玛!
此童话的故事性很好,但是后半部分把故事讲得太笼统,形象刻画也不平均。
圣经幼儿版。小时候看过连环画。
这些年有各种各样的机会看到这部片子播放,都躲过去了
english lesson
这个系列的片子是我追的唯一一部电影 大爱狮子王 阿斯兰 每一部都有寓意 愚蠢的人类 破坏自然的下场就是自取灭亡
现在看看其实觉得一般了但是初中时候真的是特别喜欢。之后还把7本书全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