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海的标签,又因为豆瓣有人安利,一口一个比北鉴高级很多,所以就看了。
结果才半集就看不下去了(不过不得不说一句,李现真的是颜值和演技都在线)。
不喜欢女主,但错不在演员,而是编剧和导演。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片子里女主总是傻白甜人设,面试必然迟到,衣服包包也不知道弄得体一些,对将去面试的公司也不做了解(对应古装片则是做事顾头不顾尾,总闯祸,总误解别人,总“好心”办坏事),然后这些女主就成功了,商界女强人了,在情感世界也是男人收割机。
呵呵,那你让那些埋头苦读,提早数年为进心仪的公司做准备的女孩子情何以堪?!
讲真,现在大城市的女大学生,可能能力有高低,勤奋程度也各有不同,但总有基本的眼见力和见识。
把毕业生设计成傻子来反衬后来职场的洗礼,只会让人觉得电视剧和现实生活完全是两个平行世界,没有任何共鸣。
最新18集揭示了斯嘉丽和罗海燕出身一模一样:没有英文名字,不会英语,被众人欺负冷对待,也认识了好闺蜜:凌太太(又是嫁入豪门的kate)。
最终功成名就,然而最终抛弃了富男友,选择了助理小奶狗,是不是也意味着大结局海燕会选择程序员小哥?
————看完大结局,罗海燕真的选择了小哥哥。
但是大结局的那种小哥哥意外功成名就,从此和罗海燕过着偶像剧中的那种人生赢家的画面,真的很不接地气呀~~~美丽的分隔线~~~斯嘉丽作为一个好上司的原因有:按照出场顺序来:与女主初次见面,为让出电梯位置的女主说谢谢。
在公司见到女主,还记得当时的帮忙,主动询问是否要帮忙。
1⃣维护内部:心机实习生陷害手下人,霸气查监控,让心机实习生出局。
2⃣调解内部矛盾:知道手下2个实习生对彼此有意见,特意出任务让对方化解误会,了解彼此长处。
3⃣知人善用:让关于思路的罗海燕写ppt,让英文溜溜的kate英文演讲。
4⃣鼓士气:女主无意中解决了公司项目的大难题,当众夸奖,无意中会鼓励所有人。
上海女图比北京女图好的一点,我一直觉得是,自由比欲望更难追求,因为当追求欲望的时候,也容易变成欲望的囚徒,而失去对自由的欲望。
每每接到职场女孩的情感咨询,到末了,我都会推荐他们去看看上海女图。
虽然这部并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女主的剧,结尾创业部分的剧情也是跳跃的很离谱,但是至少是一个活明白的职场女人该有的样子。
那就是:知道自己身上所具备的女性红利,如何很好的借用这些女性红利,来最大化自己的性别领导力,同时又不滥用这种性别领导力。
每前进一步,都可以分辨的清楚,自己想得到的和自己可以得到的,有自己选择的自由。
当然,成长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便有些小失败,也去气馁的,坚韧努力前行。
今天下午接了个情感咨询,个案是一个事业上升期的职场女孩。
一个小时的咨询时间,前50分钟,个案都因为陷在一种自我责备、对于感情的眷恋和懊恼的情绪里,难以进入到比较清晰的梳理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线的流程上来。
好在,咱有人类学的访谈技术的训练,抓住逻辑bug,坚韧而温和的探问下去,总算是找到了她无意识状态想要遮蔽的事情原委。
出于隐私保护,具体的细节我在这里就不说了。
我想说的是,前50分钟才能把事实说清楚,然后我只花了10分钟,就帮她把前后逻辑,包括男方的想法,梳理清楚了,然后她自己也从乱成一团麻的情感困惑里走了出来。
再接着花了7、8分钟总结前后因果、安抚情绪,展望未来,就如同去了一家“情感按摩店”,一个小时就妙手回春,进来的时候了,愁眉苦脸,出门的时候,元气满满!
职场女性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那么大的职业压力要去面对,谁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陷在感情的纠结里面呢?
男人越来越少愿意花时间去追求女人、陪伴女人。
难道就因为“女人是水做的”,女人就不得不在感情上付出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情感劳动的代价么?
当然没必要!
这些感情上的消耗,往往成为隐形的职场瓶颈,限制了女性的成长空间。
玻璃天花板,不仅仅有上升空间上的性别不平等,也有处理情感问题和情绪能力上的性别差异。
而后者往往因为太过于私人化,而无法成为职场女性打破上升瓶颈的公共话题。
很多职场女性,愿意在美容院里花上时间和钱来快速有效的接触身体上的疲惫,精神抖擞的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职场工作上去。
我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愿意在情感方面,为自己减负。
卸下“为情所累”的这个“沙袋绑腿”,女人才能更好的在职场乘风破浪。
我愿意看到更多解除了情感负累的优秀女性,元气满满、精神抖擞的打拼自己的未来。
如海燕一样。
不要说跟东京比,现在就剧情上比北京也差了几条马路。。。
第一条:陈可四川话麻溜并加分项妈妈亲情为背景(母女情深鸡汤般感人)不愿留在小城一成不变怀揣梦想和野心闯北京只是没等来小男友 / 罗海燕安徽籍没提故乡爹妈半个字孤身一人(上海表姐只上线3⃣️分钟)大学毕业誓不离开只因怕再也回不来上海利落了断感情退袖钉男西装换女西装第二条:陈可找工作碰壁无数薪资跳水从前台妹做起耍小聪明再改名字起英文名工作技能也没掉链子 / 罗海燕面试第二次就开挂不及格小姐pk掉满分男友进4A只因对对手的欣赏洋洋洒洒感动招聘官不会英语不会excel抵死不自己起个英文名让老外叫罗罗罗执着自媲章ziyi认准罗haiyan第三条:陈可借住男同学处辗转地下室再同事合租再得顾总点拨赏一豪华公寓再得男闺蜜筹谋亲妈赞助弄一通州小房子 / 罗海燕要800块市中心交通便利独门独户跟房产中介走了2⃣️条马路被学校扔出行李第二天就天降一没开张的豪爽东北房产中介妹子收留有卧室有客厅还带管饭刚刚45块AA午餐心痛半天200过日子第七集预告里已经铁了心要买新楼盘哪来的底气第四条:陈可跟学校男友有恋爱有因果伤心分手没屈从男同学没跟已婚男纠缠有相处有心动与理工小经理欢欢喜喜走一程分手后靠脸靠身材靠小聪明拿下富二代的生意和人 / 罗海燕吃个散伙饭进驻男友宿舍换个发型就跟英文课老师在教室里不可描述后即睡出感情得一体贴沪籍男友送热饭管接送打算认认真真见家长。。。
截止6集关系户精致上海囡囡感激罗海燕卫生间八卦义气 教做人 教做表 教泡老外 指导发型和衣品进步 (不是华丽转身)赐罗海燕英文名harriet。。。
终于独立完成一个PPT和捡漏找到体育场外罗海燕到底做了什么努力就能在4A混转正和睡出免费英语老师呢撇开以上脑残剧情与真姑娘30+的气质脸庞木讷表情肢体,剧里的上海元素倒是挺用心的———————————————————加上标点符号咯。。。
海燕姑娘依旧没主见的委委屈屈过了第7⃣️集🤕第8⃣️集你倒是挣口气长点心要点脸呐,脑洞大开多好啊有自信有气势有魄性人民币甩妈宝男脸上多棒啊🤩5⃣️万不拿拿2⃣️万,睡了几次拿个市场价再加燕窝成本吗?
晓得这样会被上海姆妈戳脊梁骨的哇🧟不过你不care的啦,阿拉要恭喜独立坚强的罗小姐用前男友的2⃣️万块支持费在城市之心挂上了号。。。
2008年上海市中心最好的房子4W/平,当然你依然神奇的不靠爹妈不靠男人好争气的用巨薪凑足了客厅三十平的豪宅首付,并且又一次捡漏事业开挂走上康庄大道🤪精致囡囡kate弃赛穿verawang去了你认真的问:你们知道kate为什么要离职吗😳你被人甩在公司被人瞧不起承受了那么大压力转身就过河拆桥把给房子给饭的室友变成了你这种人和神经病🤮Scarlet跳槽去奥威给你让路你竟然还是只会问为什么我觉得好孤单🤧终于你住到了梧桐树下天天跑去看两眼工地心满意足了又人海中跑到了bigman🤗我突然明白了你吸引异性和博同性好感的原来是越来越精致的妆容和TiffanyBallyCartier下那张依然懵懵懂懂傻傻好骗的纯良脸蛋儿😄果然和妖娆整容脸聪明爽利可有眼力见儿的陈可大不同太不同了好吧你大言不惭的说出:我不喜欢靠别人,什么事情都靠自己。。。
当然不必想不必问不必研判那个个子高高皮肤黝黑眼睛总是笑眯眯的40+孤身在沪的香港闲人一哥,只要继续享受他对你的赞美送你的礼物对你终将成为广告届备受瞩目的焦点的蜜语,不用秒懂TMWL希腊船王的maria只是个情妇🤫直接记下公寓密码就好啦Damon牛大萌真的好呆好萌心真大😂傻人有傻福可以活到最后期待1⃣️1⃣️集开门瞬间正房夫人丢出一句:你系边个?
😎
首先我想吐槽一下里面的转折点……出于对《东京女子图鉴》的喜爱快进看完了《北图》,差距当然是蛮大的哈不然我也不会快进。
然后看《上图》,预告片看起来质量好高好激动啊,再看第一集的时候的片头哎哟那腔调嘞档次比北图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咯(估计爵士乐也有一定功劳)结果故事一开始,哼,果然又是买包的梗,我不知道编剧的想象力为啥那么贫乏,好像刚工作的小女生必定要被一个包激励一下才能初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接下来就果然是买房梗,接下来根据一片公众号的预言,女主角经过买包买房的人生之后,就会超脱于物质,实现真正的思想独立和自由,创个业甚至为了创业卖房也不是不可能哒,希望最后不要发展到这样的教科书式的模版还有一扯到妈宝男吧……必定有男生不会削苹果,苹果一直是妈妈削的并且要切成块。。。
两部剧的编剧是一个人吧!
想象力那么贫乏。。。
北图这么写就算了上图这么写就是呆板了。
细节差评!
哪怕换成山竹也好啊!
然后看到了卡地亚手镯那一点,一听那老男人的故事就笑了,老男人没有告诉海燕的是:希腊船王后来出于各种原因娶了杰奎琳肯尼迪,就是肯尼迪总统的遗孀,而卡拉斯当了船王一辈子的情人和红颜知己,直到船王去世。
虽然俩人惺惺相惜,船王“对不起,我就不打算娶你”这是我觉得全篇唯一埋的好的梗,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哈哈哈哈海燕可真需要长点儿心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孩子要多读点书多长点儿见识才不会被老男人的一个卡地亚骗去当情人。
(刚刚有人告诉我第十一集出了原配给海燕讲就是这个梗,我还以为自己发现了多了不起的事情呢,显摆失败😢)说到老男人梗,明明是照搬《东图》的套路,但是估计是为了照顾国内观众所谓的“三观”,把女主当小三变成了“被小三”,这样女主才没有人格污点观众才会买单,但是这一改就改掉了人物原来的层次和人性中的复杂,故事的精彩和探讨女性欲望的部分减半,甚至逻辑就有问题(哪个女生遇见一把年纪又懂女人又多金的老男人不得搞明白他是不是已婚?
我不相信海燕在上海4A摸爬滚打几年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东图》最好的地方,或者说日剧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这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评价和审判”。
剧中大可以表现赤裸裸的人性,因为现实世界永远比电视剧更纠结更复杂,电视剧只是一部分现象的映射。
国内改编的失败就失败在这里,要三观,要女主光环,要伟光正,要女主的品行端庄,阳光向上,最后人物刻画变得和其他所有国内大女主剧一样轻描淡写,缺乏层次感,缺乏或者一笔带过人性灰色地带和黑暗面的探讨。
最后说一下王真儿的演技,有人说她演的自然,被无情吐槽“她不是演的自然她是长的自然而已”虽然王真儿不是整容脸,但是真的。。。
演技也挺呆滞不自然的。。。
她的语速和肢体语言比所有的演员要慢半拍。。。
感觉像刚被人敲了一下脑袋懵懵的。。。
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演话剧呢……可能是剧情需要??
反正挺捉急的纵向比较戚薇吧……虽然是整容脸,但是演技不说吊打,起码碾压王真儿了。。。
横向比较,金莎和刘孜的演技也都超越了王真儿。
不知道哪里出毛病了。
—————————插个题外话:评论区有人教育我说我竟然“把音乐分为高级和低级?
可笑至极!
没有见识!
”最后还嘲笑我“土!!!
”我说片头营造的档次腔调感觉比北图高,估计爵士乐的烘托也有功劳,勾起我的观看欲,他竟然说我“土!!!!
”首先我不知道为啥这个人揪着我的字眼不放,我说片头做的真不错了,有上海给人带来的精致感,光看片头觉得这部剧档次不错,制作精良,色调滤镜剪辑节奏都喜欢,顺便强调了一下爵士乐也有功劳啊然后他就在评论区狠狠的抨击我嘲笑我的感受了。
顺便给我这个多年美术爱好者加设计在读生普及了一下“艺术是没有高级和低级的”这样的通识。
我也不知道他是有怎样的yy能力觉得我瞧不起所谓“不高级”的音乐了?
我从头到尾有说“哇咔加了爵士乐就是高级诶!
”吗。
我从头到尾没有说艺术分低级和高级,甚至我本人也很喜欢媚俗的东西和作品,我不知道他揪着这个点追着我嘲笑抬杠是为啥,我啥也没说啊!
我很迷茫啊!
艺术有雅俗之分,不同的乐曲,艺术作品带给我的感受也不一样,听了开头快节奏的爵士乐我就是觉得片头档次感加成啊!
感受到了一点大家口中所谓的“上海腔调”啊,这个爵士乐的确让我联想到名利场,纸醉金迷,快节奏生活,想到爵士时代。
不能让我联想到我蹲在村口吃肉夹馍时的场景啊!
不能让我想到熬夜修图改稿时刻的凄凉焦虑啊!
但是他竟然说我的联想有问题🤨我都快不知道怎么说话了,你们赶紧教教我咋表达自己的感受呗,或者教教我快节奏的爵士乐应该想到啥,不然我又要被杠精教育了。
我长了二十多年,竟然因为听爵士乐联想到Artdeco和爵士时代,被人说土!
是不是如果我说我觉得blues很有感觉,我听到blues想到的是Brooklyn的黑人小酒馆,想到爱德华霍普画里城市里孤独的人,想到辛普森一家里的Lisa,我就是个村炮了!
第一次在豆瓣写剧评竟然被人抓着莫须有的词嘲笑,我都要吓死噜
还有好多他纯人身攻击的对话我最后给删了,估计就是一个无聊到爆炸的杠精垃圾人,什么也输出不了只好到处挑刺儿抠字眼修优越,我都后悔回他的评论,让他有机会刷存在感了,我还把他拉黑了,因为我没有信心战胜喷子的喷人技术和杠精的抬杠技术,但是这个对话太乐了我必须得挂出来,感觉就像是我在路上走着突然碰见一只追着我狂吠的小野狗,当时可能气死了觉得怎么能有这种生物呢!
现在看看计较这一下还挺可笑的。
如果觉得我的影评没啥用大家就围观一下杠精图一乐儿当作补偿吧⁄(⁄ ⁄ ⁄ω⁄ ⁄ ⁄)⁄
所有好事都让女主碰上了。
被吹捧到不行的高级脸我真是一点没看出来。
现在碰到吹不起来的脸就开始吹高级脸,简直恶心到不行。
所有有钱人只要和女主讲几句话就看上她了,简直无力吐槽了。
烂剧没得跑了。
租个房子还隔壁碰到个帅哥,对她痴情得不得了,这种剧情是玩弄观众智商吗?
遇到个香港人跑个步也看上他,遇到个老克勒讲几句话也看上她,有钱人真有那么没脑子么?
笑死了
北京的还能有些共鸣,上海真的全程get不到点,编剧真的了解上海人吗?
了解在上海工作奋斗的女性心态吗?
8集后面就没看了,真的全程气死。
广告公司招聘真的会放着比女主优秀的男朋友不选,选女主,理由太牵强;金莎的角色,确实有很多上海本地女生很早就了解职场规则,了解自己要什么,可是做为初入职场的女主,没有优势,凭什么和你做朋友,还告诉你职场规则。
还有女主提案逆袭,4A公司会犯这种错误......在教室和英语老师震楼,吃饭的时候洗餐具,拜托好的餐厅哪里还用真空包装的餐具,外面小店不干净,大家都会洗吧。
回家吃火锅谁会拿开水烫,去厨房拿水洗洗就好。
还有分手费,要不不拿,要不全拿,你这拿一半,为了突出买房押金而写的桥段,编剧你怎么想的。
还有香港人,女主又不是单纯人设,想想也知道会有老婆,光速在一起。
隔壁的程序员各种有感觉,也没在一起。
真的是爱得好随意,看不下去了......
毕业时,海燕和晓伟分别在时空胶囊里写下对未来的期许,说好十年后再一起打开。
十年了,胶囊开了,但身边的人已经不在了。
在晓伟给两张火车票的那天,在爱情与理想之间,其实海燕早已经做了选择,也许是在写时空胶囊的时候,也许是仿冒包被笑话的时候,也许更早,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心底,只是当时她还没意识到,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所以两人的结局早在开始的时候已经注定。
不是不爱,而是取舍。
最近状态泪崩刷了超多剧超多电影。
现在整理一下。
不过我想,以后应该没有什么时间刷剧刷电影了吧。
其实有时候我也挺佩服我自己的,刷剧也能刷出鸡血和正能量来,刷剧也能刷出新高度!
也证明我太TM顽强不屈!
老天不让我死,所以我一定不会放弃自己,never give up。
说实话上海女子图鉴要比北京女子图鉴影响我的更深,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骨子里面是希望靠别人成功的,但是上海女子图鉴的女主恰恰相反,她才是真的想靠自己成为上海那百分之十的成功精英,而且她也真的做到了。
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罗海燕最后一集对天皓说的那段话:我只是比较享受现在创业的过程,就好像我们两个一起打游戏,不作弊,一关又一关。
如果我想要让我的创业变的很简单的话,我还有很多机会。
所以,没有难度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只是我还有很多事情我都还没有做。
很多目标都没有完成。
我希望我们两个是自由而独立的灵魂。
知道《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借鉴的是之前大热的《东京女子图鉴》,可这题目还是怎么看怎么别扭。
《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来自四川,《上海女子图鉴》的女主角是来自安徽的,明显离题了好吗?
而且“图鉴”是什么意思?
百度百科显示:提供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的工具书。
简而言之,剧集中的女主角虽然只有一个,但其实是外出打拼的女性大合集。
这样的女主角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存在其鲜明的人物个性。
而“北京”“上海”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地域环境,噱头而已。
这三部剧可以以一部剧名一以概括之:《外来妹》。
糟糕,我貌似暴露年龄了。
共性一,女子。
既然女主角是一个“共性符号”,那么剧集里的男主可不能再合并同类项了,不然拍不长啊。
各种不同类型的“男子”一一登场,请注意,他们不是“个性”上的不同,而是类型上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比如《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各色男嘉宾,有体贴顾家的暖男、霸道无情的冷都男,有矫揉造作的文艺男,有贪玩无用的妈宝男,有纯情幼稚的鲜肉,有错过的初恋,有守候的大叔(这两个甚至类型都看不出来)。
长相参差,类型丰富,绝不重样。
我就纳闷了,女主的口味实在太变幻莫测了,她怎么什么男人都喜欢,今天还特别喜欢吃小龙虾,明天就转去吃蜂蜜柚子茶了。
不论国度,各色菜系,酸甜苦辣,她是绝无偏好啊。
可能吗?
唯一的解释就是女主是一个共性符号而已,她没有自己的个性和个人魅力。
这一点上,《上海女子图鉴》要好很多,最起码能看出女主角“闷骚”的个性。
《北京女子图鉴》要想讲清楚一个内心感悟,用的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画外音一响起,通俗易懂,直白到要死。
而《上海女子图鉴》用的是“内心小剧场”。
比如面对一个渣男,前一个场景是女主角冲上前去一顿暴打和帅气地抢白,可下一秒其实什么都没发生,女主角沉默地离开。
这前后一对比,不仅有趣,还巧妙地展现人物真实的内心及其内敛的个性。
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内心小剧场”呢?
我有。
共性二,“贫民窟女孩”的寻梦环游记中国有句俗话:“男孩穷养,女孩富养。
”人物的动机大多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个女人为什么对优质生活或者对大都市的生活耿耿于怀,总有原因。
我特别不能理解《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
她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也相亲相爱。
她在家乡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男友,相处得也挺好。
她没有去过北京,也不在北京读书,唯一和“北京”有点关联的讯息来自于一个在北京也许混得不错的小姐妹的嘴里。
可她偏偏心心念念地要去北京去北京去北京。
若是想去北京玩一趟,这我可以理解。
比如我从小看港剧,然而我爸没钱带我去,我也不敢妄想去香港读书或者生活。
成年之后,用自己的工资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香港,坐着深圳机场的大巴刚一入境,看到小时候电视里熟悉的风景,抑制不住地尖叫。
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感觉自己奋斗多年终于成了TVB的女主角一样。
所以剧中的女主角是为了点题而想去北京吗?
她对这个城市的情结在哪里?
她的欲望真是来得莫名其妙。
还是我漏看了什么?
相比而言,我比较能理解《上海女子图鉴》的女主。
毕竟她大学就考在上海嘛。
上海离她的家乡近,而且上海的大学好,像女主这种优等生考到上海读大学很写实啊。
既然来了就不想走了,何况剧集一开始还给她安排了一个和她在上海共同奋斗的男朋友呢。
她也顺利地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当然后面男友显得自私而小气,见不得她比他好,就更刺激了她想要在上海站稳脚跟的欲望。
合情合理!
“欲望”是动力,但要来得可信可靠,不能不明不白。
否则,承受这个欲望的人物很容易成为不找边际的傻逼。
我就是想不通《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要学历没学历,要能力也很空泛,是如何在首都立足的。
从小公司的前台小妹到大公司的老总再到自媒体老板的意淫史吗?
共性三,奋斗。
讲真《上海女子图鉴》还没出完不提,《北京女子图鉴》共24集,是内地剧集里屈指可数的短剧了,其它剧集动不动就六七十集,看的人心累。
那么,这就说明此剧内容不水,真切动人吗?
未必!
因为这本“图鉴”似乎对外来妹们并不具参考意义。
关于女主奋斗历程的刻画少之又少,《上海女子图鉴》还有一点“加班”和“宫斗”的戏码,《北京女子图鉴》干脆没有,一晃眼,“一年就过去了”,她就轻飘飘地从“菜鸟”越级到“老鸟”了。
此处黑人问号。
她怎么奋斗的?
怎么成长的?
不提!
呈现最多的反而是流水般的“男盆友”,这样的剧集当然拍不长,按照其四五集一个“男友”的频率,要拍到七十集的话,要换将近二十个男朋友。
是要拍成《复仇者联盟3》吗?
这也太浮夸了,编剧自己都不好意思吧。
不过,内容虽然单一,但依然还有些可取之处。
比如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
编剧抛出了一个问题:房产证写谁的名字?
《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和丈夫一同买房,首付是公公出,房贷是夫妻俩还,但实际上是女主一人还,因为她丈夫的收入只够自己玩自己花。
可婆婆提出房产证上必须写上公公、丈夫和她三个人的名字。
从公平性上来看,她不同意。
于是有了矛盾,她充满委屈,婆婆说她算计。
此时,荧幕外的我当然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讨厌她咄咄逼人的婆婆,讨厌她没主意没本事没用的老公,鄙视这段苟延残喘的婚姻。
而到下一部《上海女子图鉴》的时候,这个问题又从相反的角度被提了出来。
女主和未婚夫要结婚,未婚夫和她冷静地分析要如何买房,如何处理两人的财产,如何公平地分配。
感觉没占她任何便宜啊,可女主还是觉得别扭,觉得对方还没结婚就惦记着自己的钱了,于是当然是分手收场。
哎,不论如何,“爱情”和“婚姻”终究是不一样的。
当你想到要考虑财产的公平分配时,“爱情”就已经抽离了。
剩下的是什么呢?
是“过日子”而已,或者是你寻寻觅觅的盘算和奢望。
这么一想,这两个故事里的女主实际上拥有社会上很多女性的共性,哪里仅仅外来妹而已呢。
那些不敢出去闯荡的女孩也可以看看,你未选择的那条路是多么的迷人,或者无力。
图文并茂请戳:
挺好看的,我喜欢王真儿
和北京女子图鉴有什么区别?
一颗星星给李现。女主人设超智障,除了虚荣心还有啥?同寝室都认识的牌子她不认识?男朋友买个包就当老师浸湿? 比楼上北京女子图鉴差了不知道十万八千里
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耶,魔都就是比北京更精致,细节都做的很用心,所以为什么要和陈晓伟这么好的男朋友分手呢!!!不要我要啊!!!很喜欢导演的运镜,很用艺术了
王真儿确实把在上海奋斗女性的矫情劲儿演得淋漓尽致,与《北京女子图鉴》相比,戚薇确实符合北漂的劲儿,比海漂土一些。
服装,背景,格局一切都恰到好处
这么多帅哥鲜肉都喜欢她真是不可思议,发生关系的速度快得也是不可思议……
说实话有点恶心了
看到女主攀比名牌包就决定弃剧了。
假!本以为上海版会更有共鸣,也是广告公司AE。但编剧完全没社会经验啊…台词生硬尴尬。全都说离职就离职,小城市就只卖一个牌子洗面奶。男主全都老色鬼,没确认关系就直接吻上+啪啪啪...整部剧情的节奏也不好,广告多,玛丽苏。还没北京的好看。槽点太多了
比北京女子好看多了
不忍心吐槽女主的颜了,作为曾经在上海一度做广告的女生,想说。。。职场上反应得也有现实,但是梦幻大于现实太多。上海这座城市,这只是一种类型的。其实做金融才能更现实,更能体现吧。
目前看还不错,女主脸挺耐看的。
最适合结婚的男人是大盟,可是大盟满足不了罗海燕的野心。故事其实很简单很一般。日系打光妆造用在国产剧也不算违和。
女主五官很大气,但是总透着一股土气,演技也做作,一说话总感觉有口臭是怎么回事?
还可以吧。
有点毁三观了,不知道为何老师会给我推荐这种剧。全程开挂的女主真的值得借鉴吗?
这演技,这摇头晃脑,这说话有气无力,这刻意模仿出来的人设,女主演成这样真的过于失败了…为啥还会有那么多人尬夸?全场演员台词都挺尬,除了老牛。2星全给摄影灯光妆造(日本的果然不一样
这么好的片子为什么这么低分?从剧情到演员到演技,全部都是满分啊,对比北京女子图鉴,看了一集就弃剧了,完全不能相比。这是我在豆瓣第一次感觉被严重低估的片子,原因在哪里?而且一直也没火!不应该啊!
哪个大城市没有这样的女子图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