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自己很多年没写东西了,所以决定以后看了电影要写影评。
今天看这部电影的理由很简单,去逛大都会,中国馆正在举办一个“镜花水月”主题的特展,除了一些四不像的夸张服装,墙上放了几部电影的片段,有《侠女》《十面埋伏》《英雄》《末代皇帝》等。
(没错,就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搞这些幺蛾子展览。
所以每个国家的文化真的要自己保护好传承好,国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幺蛾子化的过程。
)恰巧我昨天看了《卧虎藏龙》,今天索性看看《英雄》是否真如传说中那么烂。
这部电影也还是有优点的。
谭盾的音乐,和田惠美的服装,杜可风的摄影都很好。
当然,如果换个导演,这三个人也许发挥得更好。
现在来说一下这部电影我最不能忍的一点,那就是武打场面。
用两个字概括:做作。
尤其是昨天看了袁和平当武术指导的《卧虎藏龙》中扎实的对打场面,今天再看《英雄》,简直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打斗场景要节奏没节奏,要力度没力度,要人物性格没人物性格。
武打场面单纯为了画面美观和装逼而存在,还不如看《圣斗士》跟着主角们喊一声“天马流星拳”“庐山升龙霸”来得痛快。
这种武侠审美取向真的是无法认同。
跑题结束,下面我要开始这篇影评真正想讨论的主题了。
整个电影,故事极为简单,但看完之后残剑这个人物却颇让我深思。
残剑是个标准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练书法参剑术懂文化。
他虽然是个四海为家的浪人,却是一个比大将军之女飞雪段位更高的精神贵族。
残剑会在精通“剑”字十九种写法之后还要创造境界更高的第二十种写法。
而秦王却说“十九种写法太麻烦,等我灭了六国要统一所有文字,只留一种写法。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秦王统一的不只有国家,还有各个国家背后的文化。
这种统一必然带来各国文化不同程度的损失,并且越高贵纯粹的文化越脆弱易碎。
秦王的统一对残剑这样一个能体味“剑”字二十种写法精妙所在的精神贵族是何其残酷和痛苦。
但残剑却要不惜自己的一切来保护那个注定会终结他所珍视的精神世界的秦王。
我并不喜欢电影里秦王的设定,我宁愿电影中的秦王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暴君,一个专横的独裁者,一个充满野心的政治家。
即使这样一个秦王,残剑依然会竭尽所能阻止刺秦。
而这样两个人,比现在电影中的更有张力。
陈道明版的秦王热泪盈眶的说出“残剑是我唯一的知己”,未免太过矫情和圣母心。
即使抛开那些沉重的国仇家恨,残剑依然属于秦王统一六国后利益被最大化牺牲的群体。
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和独裁者的铁腕专制永远是最为水火不容的。
但残剑却选择保护秦王,支持他的统一之路,因为“天下”。
究竟谁是“天下”?
“天下”与残剑这样的精神贵族相对立,即平民。
“天下”是那些本该种田却被拉去战场的农民,希望生意能多赚些钱的小商贩,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希望日子能平安富足的千千万万平民百姓。
而秦王的统一虽然残酷,却能为他们带来安宁。
残剑从书法中悟出了“返璞归真”,从而明白这个“天下”平凡却不卑微。
平民在坚强的活着,他们很多甚至不识字。
“剑”字的二十种写法中只有一种会留下,十九种将永远消失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这些百姓能继续活下去。
也许因为曾经四海为家当过浪子,残剑才能参透书法剑术中的“返璞归真”,才能为“天下”而违背爱人的心意。
而一直身为大将军之女的飞雪,很难有这种胸怀放下杀父之仇。
且不论残剑的选择是否算是助纣为虐,我还是很佩服残剑这种人,自问我是残剑做不到这样。
人总是趋于维护自己利益的,这是人性。
极少有人能做到真心去保护别人的利益,甚至还要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写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觉得这部电影空洞了。
因为那个残剑为其牺牲掉自己幸福、生命甚至精神世界的“天下”从未在电影里出现过。
残剑口口声声说着“返璞归真”,但电影处处不朴实不真诚。
装冷酷的刺客,装深沉的君王,装圣人的侠士,装机器人的军队,即使一个盲眼的琴师都在装淡定帝。
棋馆、秦宫、书院、大漠,这些高大上的背景中就是没有一条普普通通的市井街道来承载那些忙于生计的平民百姓。
看这电影的感觉就像看着穿毛皮大衣的人在宣传不要猎杀野生动物,还声泪俱下的说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虽然残剑为“天下”而死,但《英雄》的世界里,没容下太过平实的“天下”。
古龙曾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写到武功的境界,一重境界是李寻欢的小李飞刀,手中有刀,心中有刀,刀即是人,人即是刀,人刀合一,兵器谱中排第三。
一重境界是上官金虹的龙凤环,手中无环,环在心中,所以处处都是他的龙凤环,摘花飞叶,皆可杀人,兵器谱中排第二。
一重境界是天机老人的天机棒,手中无棒,心中也无棒,这已是武功的化境,兵器谱中排第一。
《英雄》中秦王讲剑法的境界这一段很明显的借鉴了古龙大师的这一说法,很讽刺的是上官金虹杀了天机老人,而李寻欢又杀了上官金虹。
残剑不杀秦王,是为了天下,无名不杀秦王,也是为了残剑写的两个字:天下。
这天下到底碍了你们什么事?
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秦王死,天下还是天下,秦王不死,天下亦还是天下,这个天下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改变,其实你们救不了天下,你们能救的只有自己,你们也是天下的一份子,若残剑杀秦王而与飞雪归隐田园,至少有两个天下人很幸福,在残剑的心中,到底是天下比飞雪重要。
其实我心中真正的英雄并不是这些所谓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总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天下众生,可是,谁要你救?
秦王要一统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赵王也要一统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于是两个为了天下的人为了自己的天下杀了天下人,多么讽刺的事情。
记得前不久才看过一部《大明劫》,崇祯要救万民,闯王也是要救万民,可是你们想过万民的感受么?
中国人其实很顺从,他们不要你民主,他们只要你给饭吃,给房子住,就安安乐乐的不会造反,他们甚至认为当政的某某党是世界上最好的党派,中国是最幸福的国家,中国在若干年后将远超欧美(跟朝鲜人民的思想多么相似)!
《英雄》这两个字太大,不知道说的是谁,长空?
残剑?
无名?
秦王?
这些都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蔡伦,富兰克林,林肯,马云,让天下人生活更好的人才是英雄。
你是谁,你看到的是什么?
影片是一样的,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不是影片不同,是人不同。
你看到的是什么?
是三个人,以各自的立场讲述同一个故事。
你能否感受到自己头脑中的那个故事。
那个画面。
无名为了接近秦王,杜撰了一个故事。
以为可以瞒得了秦王。
而英明的秦王却以他自己的经验,得出另外一个故事从而使到无名大吃一惊也因此对秦王刮目相看。
也是在那个时候,改变了主意,他可以为了天下,而放下自己的一己之私。
真相是第三个故事。
可以看出残剑悟性更高。
他早就有机会杀秦王,就可以功成名就,也有妻有室,一切是那么好,但是那一剑没有下去,得到的是心爱的人不理解。
互相的攻击。
想想,如果那一剑下去。
英明的秦王没有了。
战国七雄仍然每年发动无畏的战争。
死伤的仍是百姓。
纵观历史,战国里的各个王,除了秦王,都不是什么雄才伟略的王。
想到的是私人的恩怨,而不是成就千秋大业。
想到的是如何保住王位,而割地求劳,而不是历精图治。
想到的是留住财富女人,而不是开拓疆土,富国强民。
伟大的韩非,他在韩国无法建立功业,却是秦王的眼中财宝。
可以为了一个人而发动一场战争。
有法制的国家,才是强大的国家。
有法制的国家,秦王权力不是最大,所以,他想保住他的知己也是不能。
令行禁止。
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细细品味每一个人,每一个选择的背后,动机都是英雄的做为。
无名选择牺牲,残剑选择放弃,秦王选择杀,赵国老人选择坚持。。。。。。
还有其他的如果秦王无能,他会相信无名所说的是真的。
一阵杀气,就可以感知无名的故事是编的。
他相信他自己的判断。
无名以为秦王只是要一统天下秦王说,他要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无名被震住了。
秦王问无名如何杀秦王,无名回答,夺剑秦王把自己的剑甩了出去背对无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对方这是胆识,魄力。
他没有选择逃跑。
他没有选择叫侍卫。
他选择面对。
气势逼人这属于男人的品性。
无名,残剑,秦王,都展示了英雄所应当有的一切品质。
胆识,大略,格局,功力,进取,原则,坚持,牺牲,面对,智慧,勇气。。。。。。
这是一部属于英雄的大片。
震撼的画面,崇高的立意主旨,爆棚的演技,养眼的演员,可以说,这一切英雄都完美的做到了。
但是,这部电影不是一个好故事,也没有讲好这个故事。
俩人的意淫,每段就耗了几十分钟过去,然后告诉大伙,这段意淫很多bug,错漏百出,不是真的。
最后及其突兀勉强的幡然悔悟,直白的不能再直白的把主旨用小学老师说教的方式告诉观众,并警告观众我这是立意深远的,你应该被震撼,否则就是你浅薄脑残。
如果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是好的,那以后写剧本就太容易了:选个大主旨,比如环保,具体而言比如保护一片森林,主角意淫一种保护方式,几十分钟,再一种再几十分钟,想个三四种时间够了,最后突然幡然悔悟,河流得不到治理的根源是贪污腐败。
再配上特效、明星,票房妥妥好几亿。
有人喷你故事不好,你就可以说我立意深远画面震撼演技爆棚,故事没讲好算什么?
而且,从英雄开始的,抛弃电影讲好故事的本质、一味砸钱在特效画面和明星上的这种歪风邪气,突然弥漫开来,因为,不需要动脑子了,只要砸钱,就能赚钱了。
简单粗暴、财源滚滚。
讲故事有毛用?
费时间花精力效益却低的可怜。
所以都别去搞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了,安心比谁砸钱多就好。
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等,不外如是,都是这个套路。
直到最近的长城。
那么好故事或者讲故事的技巧真的那么重要么?
性价比这么低么?
我想,诸如记忆碎片(外国那个)、心迷宫这样的片子,能说明一切了。
我从没发过一片影评,但是这次一定的发重新看了遍张艺谋导演剪辑版的《英雄》,才知道自己误解了这部片子太多,小时候看时只是觉得画面很好,今天再看才明白这部片子绝对是我看过最好的中国电影,而且是一部只有中国人能真正看懂的片子。
影片确实对话不多,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悟,是多说无益,是懂。
况且有画面的支撑,很多东西不用说,就能懂。
李连杰是刺客,面见秦王,因为他杀了秦王最担心的三个刺客。
他给秦王讲他如何杀死这三个刺客的故事。
第一个是甄子丹。
对决之地,无明显颜色,有琴瑟相伴,有雨,勇士之间有礼教,这些无不在暗示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
最后李连杰赢了,赢在快,赢在技精。
【无色,技精,这是影片的第一层 】然后片子的核心开始,李连杰讲述如何杀死梁朝伟和张曼玉这段侠客。
红色的赵国字馆,书法,中国文化的代表,里面说书法和剑意境相通,正如前面和甄子丹对决时说的琴瑟与剑法相通一样,中国的文化本身就是在意相通,万物归一,而这份相通靠悟。
红色在这里代表着欲,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两人相残让李连杰有机可乘,最后逐一击破。
【红色,人欲(占有欲,嫉妒心,报仇),影片的第二层】秦王说你小看了我,于是他开始讲述他认为的这三个人情况。
影片开始用蓝色为主题,蓝色代表着理性(计谋),代表着情义。
所以张曼玉和梁朝伟为了知己之情,为了国家之情,用自己的性命成就李连杰刺杀的计划。
【蓝色,理性,情义,影片的第三层 】之后李连杰讲述了第三个故事,在书馆之中,梁朝伟组织张曼玉和李连杰刺秦,只是阻止失败,被张曼玉所伤。
这里画面白色为主。
白色,我认为有两重,一是平静,理性和欲望的平衡点,第二重是留白,无意义,为第下一层做铺垫。
【白色,理智与欲望的最佳平衡点,中庸之道(不是中立平庸,那是理解错误了),影片的第四层】在李连杰出发去秦的路上,梁朝伟拦住他,给写了两个字,【天下】。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刺秦,自己为了天下,最后放弃了刺秦,因为他相信只有秦王可以结束战乱,一统天下。
这里画面绿色为主,绿色,自然的颜色。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里的绿色代表着顿悟与悟道。
梁朝伟悟出了“道”,对天下的义,比国家的义大,比个人的得失大。
【绿色,道,天下大义,这是影片的第五层】最后梁朝伟让了张曼玉一剑,死在她剑下,最后两个人双双自尽,【这一让就是影片的第六层】。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层次,而这部片子做到了这一点,一层进一层,也讲究境界,一层是一个新的境界。
最高是让,让国,让天下。
其次是天下大义,但终究还是以暴制暴。
然后是谋。
最后是欲和技。
这就是中国文化所传承的最高精神,所以史记以让国开始,我们都熟知孔融让梨的故事。
《英雄》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层层的阐述和递进,张艺谋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野心很大,愿望也很好,这部片子是中国自己的电影,因为除了中国人没人懂。
张艺谋一定是希望这部片子可以开启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电影的风格的时代。
当然影片的口碑不理想,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画面大片来看,而没有看出里面的意境。
书法和剑法的想通,舞剑时在水面上的招式正是书法的落笔方式。
那些如画的风景,也是在帮助观众进入他所希望大家看懂的意境。
还有这不是一个刺秦的故事,张艺谋只是借助了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
所讲的是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对天下道义的感悟。
太多的人懂技术,但是不懂美,懂美,但是不懂文化,所以豆瓣评分只有6.4。
我认为至少9分。
一部好幾年前張藝謀導的武俠巨片。
無論聽說過多少對這部影片的褒貶。
還是覺得它的和色彩應用值得推薦。
黑色秦宮。
空蕩蕩的宮殿以及肅殺之氣。
黑色棋館。
意念比武狀似舞蹈。
紅色講述。
嫉妒是每個女人都有的拌著蜜汁的烈性毒藥。
第二十式的朱砂劍字。
藍色猜想。
嬴政的睿智。
綠色真實。
三年前的功虧一簣。
白色假死。
天下。
黑色秦宮。
無劍。
令行禁止萬箭齊髮。
白色結局。
黃旗。
雅丹地貌。
生死不棄。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飛雪殘劍的愛情。
古裝片里濫用的套數。
套在梁朝偉身上就成了一出戲。
不。
應該說。
他站在哪裡哪裡就是布景。
微微鎖緊的眉頭和化不開的憂鬱眼神。
天生主角。
你為什麽不擋我的劍。
這樣你就信了。
有愛如此。
夫復何求。
又把自己哭得一塌糊涂。
出差的时候去了一趟旧金山的音像店:不时看到《英雄》《十面埋伏》片段作为片花在循环播放着,这我觉得比得到奥斯卡奖更重要: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能够生存,首先是要用户觉得好看。
张艺谋能拍出这样的产品还是挺感到自豪,《英雄》中的摄影和原声音乐我都是非常喜欢的……
电影《英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面对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实现自身艺术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创造了中国大陆电影新一轮的票房神话和电影产业化模式,并在西方电影市场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
《英雄》借此刻无名和秦王之口,交替讲述了三个与刺秦有关的故事——无名虚构了反刺秦的故事一:先杀长空,再诱使飞雪杀残剑,最后在飞雪方寸大乱时杀之。
而秦王则更相信自己的揣测出的故事二:为完成刺秦,无名与长空串通,由己杀之,而后再邀残剑飞雪之一献身,其间飞雪为爱而先伤残剑,再为刺秦捐躯。
最后,无名坦诚公开了真实的故事三:为完成刺秦,经过串通,无名假杀长空,后与飞雪联手伤残剑,再于秦军阵前假杀飞雪。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影坛上颇为流行的由不同视角来建构的“分段讲故事”的叙事模式,这种突破可谓是同时迎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
对于国内市场(主要的东方市场)而言,电影《英雄》取材自大众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的故事,无需翻阅多余的历史资料,华语观众就能立刻进入电影的文化语境,加上影片中所运用的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独白,也使观众没有任何隔阂感,就能顺利进入情境。
但区别于以往历史、神话、武侠电影对故事精神内核——不畏生死抵抗强权的赞颂,把该类电影的社会功能定义为用“侠”的形象以武犯禁,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在《英雄》中,张艺谋改变了叙事策略,其主题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走,消解了其中启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产阶级在目前国内的文化语境之下对宏大叙事的矛盾心态。
可以说,《英雄》体现出了当前社会对于权力的基本认识:崇拜权利与梦想对抗强权并存,而影片试图调和这种矛盾。
把巩固权利与向权利挑战这两种对立,并列地呈现在故事中,正是这部影片的独特所在。
电影提供了两个位置供观众同时选择:有权的在位者与无权的挑战者,并试图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极力在各自的道德取向上平衡两者的关系。
我觉得这其实正反映了导演、编剧代表的当今社会意识形态中,自相矛盾的英雄观——人们在主观意识上会试图把两者都打扮成英雄。
正是这种看似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两者实质上的互相消解,使两类人物都不符合传统观念中的英雄。
但是,电影以形象感人,观众习惯性地首先与无名、残剑、飞雪等为代表的侠认同。
他们是对荆轲之类转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写,以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这种认同感也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英雄情结”、“侠客豪情”的体现。
我个人认为,无名在被秦王识破后,用剑柄象征性地刺秦王这个举动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这种安排极具象征性:无权的个体或许无法跟有权的统治者抗衡,但影响统治者的观念比消灭他们的肉体更重要、更有效。
若无法用暴力夺取统治者的权利,只能转而求其次,通过发挥更大的话语权,以传达自己的呼吁和平的观念。
这是东方意识形态中“中庸”但不妥协的思想的传达和写照。
三个以不同影调建构起来的叙事段落,形成了部分的相互否定关系,于是在表面上似乎形成了叙事的“罗生门”——所有人物的叙述都被质疑而不可信,从而形成了结构上的开放性。
在这一作用下,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便出现了微妙的裂缝:杀或不杀,合或不合,群体或个人的英雄主义,都是对原先故事设定的一种颠覆。
但这种颠覆却为观众所认同,因为观众进入了情境,见证了整个颠覆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故事中的人物“无名”是不易的,几番挣扎与斗争都是艰难的,他最后的“英勇就义”并非与传统中国价值取向中的群体抗争意识相对立,是鲁莽或冲动无智的,而是迫不得已成就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观众眼中,他虽然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着千万人的努力与斗争。
这样的结局,不过是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形式,表现出“群体抗争意识”的内涵罢了。
另一方面,西方市场而言,《英雄》中大牌明星“国际脸”云集,场面宏大,画面精美,武打设计挥洒写意,将充分突出“民族性”的中国传统意境与最有观众市场的“动作片”的暴力美学造型相结合,从前期的策划筹备、类型片明星制,到拍摄制作,最后宣传发行,无一不遵循着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模式,《英雄》可谓在起点上就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而影片中主角无名带枪匹马前去刺秦,与秦王斗智斗勇后英勇就义,恰恰迎合了西方社会价值体系中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与推崇。
西方人对于个人与集体的思维是侧重于从个人角度来看待集体,他们认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强调个人的作用、能力、奋斗、拼搏等。
因此,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这一点在美国的西部电影和罪案剧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经典西部电影《正午》、风靡全球的《蜘蛛侠》、《超人》系列,主角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电影中英勇的主人公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他们并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高德规范,去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不同于中国观众对影片结局的理解,西方观众普遍推崇无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他们看来,无名不畏权威,为报国仇家恨,隐姓埋名,身负刺杀重任,凭借个人能力与秦王斗智斗勇,不断地化解危机,是个人英雄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碰撞。
这种人性的力量使其具有了无可替代的魅力,他是无数无权者勇于进行斗争的形象的化身,符合西方观众传统观念中“英雄”的形象,所以《英雄》才在西方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且收获颇丰。
应该承认,导演在抹平缝隙掩盖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这是商业片的必然选择。
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许多利益和愿望,从理性上分析,它们很可能出自互相冲突难以协调的意识形态。
赢得观众的要诀在于,不要突出某种意识形态压服其他,企图根本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而是找到调和之道,使各种利益集团从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因素。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英雄》的故事其实就是《英雄》在当下的情境的隐喻,也恰恰成了当下世界的一个隐喻。
”从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来看,导演张艺谋借助环环相扣的叙事模式,讨巧地将东西方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上的差异“缝合”起来,在存异中求同,引导观众看到了各自想要的结局,攻克了不同文化语境带来的挑战。
而另一方面,《英雄》采用的成功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模式,也为未来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长久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它是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块里程碑,它在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发展上,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影视文献导读期末论文之“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相关理论分析一部电影或电影现象”,我谢谢您老了W女士!
前几个月去横店玩,看到很多景点挂着牌子介绍是英雄的拍摄地,忽然想重温一下这部电影了。
依稀记得这是小时候为数不多的上映期间走进影院观看的国产电影。
当时甚至不太了解这些演员都是谁,只觉得武打场面拍的好美,几个帅哥美女动起来飘逸无比。
当时看过很多武侠片,这种画面却没见过。
梁朝伟说服李连杰不杀秦王的话,真的是也把我忽悠得彻彻底底啊=_=多年后重新看,才意识到这阵容的强大,也感觉所谓天下的言论非常假大空,这个刺杀放弃得有点莫名其妙。
而当时绚丽的武打在看多了大场面后也变得索然无味。
不过不可否认,这部影片对中国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中国的商业大片也在探索中艰难前行着。
或许现在还没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所有尝试和努力都是值得鼓励的。
讨论一下价值观的问题,我建议豆瓣的网友们不要横向的来比较法西斯啊 集权这些东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用现在人类已经进化数千年的文明程度去和几千年前比,有意思么?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将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就秦始皇而言,他终止长时间的战乱,是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开启了中国从封建制向官僚制演变的时代。
这样来看,嬴政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是有功绩的。
嬴政若不奉行法家,何以统一中国?
何况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人们向来是不惮最坏的笔触来描写末代君王的,如果他们不暴虐,那后世的开国皇帝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呢?
小国寡民的生活好不好?
好!
没有统一好不好?
好!
大国是一定程度上让资源配置合理,精细化分工,产生更大的生产力的一种提高发展效率的形式,也就是说国家越大,每个人人均占有资源越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
请文艺小清新们移民阿拉伯或者北欧,那里小国寡民,谢谢!
手动分割电影虚虚实实,层层相绕。
看似三个故事,实则讲出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皆为名利,仇恨。
无名利用三侠不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在此故事里,三剑客皆为争名夺利之小人。
在这里,此三人仍放不下儿女情长,吃醋、猜忌。
不过武功高强的碌碌庸侠而已。
四剑客皆着红衣,镜头里充满了杀戮与鲜血。
也许像是大多数人的少年时代,红色的少年时代,气血方刚,勇猛刚毅。
第二重,侠义道德,家国仇恨。
三剑客以性命相助无名刺秦。
先秦遗风,是荆轲高渐离,莫邪之子眉间尺的侠客风骨。
但此时的三剑客,仍走不脱国家民族的束缚,刺秦,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恨。
第三重,天下,以战止战。
此时剑客皆着白衣,白色,可以是任何颜色,同时也是没有颜色。
褪去了红色的杀戮与献血,取而代之的是不杀、和平,古老的中国庄老哲学,天下运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这句话就像我们所说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的车轮匆匆辗过,个人不过是螳臂当车。
残剑知道,只有和平,才能解救饱经战乱之苦的黎民苍生,那时天下,唯秦王一王可王天下,唯秦国一国可国天下。
所以只有不杀,才能和平。
历史是为人所推动,历史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命运,残剑悟道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此时残剑,已经有了胸怀天下的气度,可飞雪只困于自己的仇恨之中,难得快意潇洒。
此刻秦王与刺客对饮,悠悠往事尽在杯中,千军万马都付笑谈。
实则是王气与杀气的对弈。
秦王志向高远,见识过人。
识破无为的骗局却不惊慌,反而击节赞叹。
无名计谋败漏,不急不躁,将事情始末娓娓道来,此二人之格局,已在天下。
秦王为得一知己,将性命交付无名,无名没杀秦王,便是将天下交与秦王。
无名知道,此去必死,但为朋友之托,明知是死也要向死而去。
就像无名所说:“这一剑必须刺,刺了这一剑,很多人都会死,但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最高的境界——天下”当无名走下宫殿,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可众侍卫不敢上前无为回头 就是为了秦王杀他,杀了他,才令行禁止,才号令天下。
杀前,国士待之。
杀后,国士葬之何为英雄?
侠者,快意恩仇,侠肝义胆 英雄也。
王者,逐鹿中原,安民兴邦 英雄也。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三个故事是骨,镜头武打是肉,天下道义是魂。
文戏武戏张弛有度,节奏快慢有度。
分叙主题突出,总之,在我眼里,这是一部利益主体,镜头台词,节奏音乐都堪称一绝的难得好电影
应该是我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硬伤太多,当时应该会给三星,但现在再来评价会自动带着点历史的眼光,十六年后仍然能记得里面的一些片段,不管如何它在中国影史里会有一个回避不了的位置。同时再看老谋子,这也算是他个人冷却的起点。
红色是小爱 绿色是家国之爱 白色是天下之爱 以战止战 最后只剩孤独的秦王自己看天下了 含义深远~
剧情略等于无,打斗虽好,但不是电影需要的。想以意境取胜的话现在可以找聂隐娘学习。中国导演扫蔽自珍由来久已,若说郭敬明有脑残粉,却说张艺谋没有?同样是脑残粉却还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近来张艺谋要拍长城,莫不是真的以为自己是中国文化大师?中国ip可以恣意妄为?连余秋雨尚且不如。
空洞无物 我承认画面美术甚至音乐音效做的都非常好 红色段落里落叶决斗以及蓝色段落里湖面决斗都具备极高的美学风格 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内容以及内核对应 用如此具有表现力的画面讲了一个如此贫薄的故事 要知道并不是站在宏大视角的叙事就是具有厚度去搭配极端美术风格的 何况我私人上极其厌恶张艺谋身上洗脱不掉的对于集权统一的迷恋 凭什么天下的恨才算恨 私人的恨难道就不值一提了吗
想冒充深奥,可惜没成功
愚蠢至极。粗浅的色彩配置和叙事,空洞乏味的人物和剧情,一以贯之的绿帽焦虑和窥私欲,反转堆着反转,大场面堆着大场面,慢镜头堆着慢镜头,依然是陈腐的男人大格局女人小情小爱那套直接升华开始歌颂大秦一统,片尾拉开长城全景就差没把新时代⭕国梦打上去(对比《刺秦》结尾悼亡荆轲),不为艺谋为权谋,国师你是真行。
想象性建构的历史罗生门,江湖与天下,刺客与权谋家,壮阔的色彩、宏伟的音乐和形象化的历史在场。
确实没看懂,除了枫树林打斗的戏其余全忘了!
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堪称绝唱。时间会证明这是一部好电影。
Oh Man!It's Dirty!!!
起码从视觉上来说是很成功的,配上谭盾的配乐也还算是可看。但剧情台词什么的实在太作了,也难怪之后张艺谋去各地拍那个印象系列捞钱。
很多电影,几年以后你会发现这是部好片。
圣诞节,非常多的人,下雪,前女友,唉。。。
这部电影的影响到得比较晚,我们看时觉得剪切是不是有问题,张导的片子叙事应该连贯性很好,后来感觉应该是导演在做某种尝试,电影画面极佳、摄影也是非常棒!
呜呼,天下人苦“天下”久矣!
记得是带着很大的热情去看的,结果粉失望。
我就纳闷 为啥我们老师总用这个不咋地的一个片子来教育我们对色彩的敏感度??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当时没看懂...
镜头很考究,用色上是张艺谋登峰造极之作。
以前看的。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国产大片,还算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