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看影评啊 每次看影评就感叹为什么自己是如此的脑袋空空 还是要多读书 在看这种大师作品之前还是要做点功课 至少了解了解的导演背景和基本风格 坦白说 看的时候略微沉闷 有些不知所云和不明就里 可能文化背景差异过大 对于50年多年之前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的故事我实在是所知甚少 很难将整部电影中所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与大时代的背景故事相一一对应 自然很难得到完整充沛的观影体验 第一遍看完只觉得有些青涩的姐弟恋 背后竟藏了如此多东西 像厚厚的冰山一样 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这部影片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小鸡片 我认为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是很难代入 或者说 理解到PTA传达的东西 有较高的观影门槛的电影 自己要通过看影评联系那段美国历史才略窥一二 导演将自己想传达的东西揉进自己记忆中的那个阳光明媚的加州 让人在享受加州的日光浴同时进行一场青春之旅 我比较喜欢喝各种各样的烈酒 而威士忌是我最喜欢的一种 在和阿贝时就想到:阿贝给人的感觉就像那种鲁莽的、有冲劲的小伙子 像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愣头青年 他们有着一身的棱角 远远没有被社会所磨平 他们还会被整个大环境所耻笑 贴上各种各样“幼稚、不成熟、天真”的标签 可难道非要千篇一律 变得和世俗一样庸俗时才是正确的吗 那种为了爱情执着向前的身影不可爱吗?
那种为了自己所坚信的东西 哪怕粉身碎骨也奋勇争取的决心不可贵吗?
那种纯真 那种纯粹不吸引人吗?
我很讨厌那种老气横秋的人对年轻人轻易下以结论时那种轻蔑地语气和神态 满是傲慢和偏见 所以说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的一生 我们越来越能接纳从前我们无法接受的事物 去尊重 学着去欣赏扯远了 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像所有青春文学中那样的一见钟情和相濡以沫 反而是经历过多重“出轨”的 Alana的三次“出轨”一次次的让她看清了自己所爱过男人的伪善 当自己的纯粹和真诚面对宗教、政治、权力的多重摧毁之后 自己的爱情被一次次的唤起。
除了gary之外 Alana的每一次“出轨”对象都是成年的、所谓的成功人士,而这些人带给Alana除了美梦的幻灭之外还有什么?
一次次的对她的信仰、对她的自身文化价值、对她的政治热情一次次的进行摧毁 是无所不在的男性主导的社会 对于女性的一种潜规则 一种主流男性和父权凝视下的不平等和对于年轻人的傲慢的规训。
而我们对抗这个庸俗的社会唯一的武器是什么?
PTA也给出了他的答案——保留下自己此时此刻所拥有的这一份纯真 在Alana历尽铅华之后发现 可能Gary并不足够优秀 但他好歹不会欺骗自己 尊重自己的意愿 并不对她的价值妄加评判 两个纯真的人理所应当的相互靠近 两个人彼此激励 握紧双手一起抵抗这个世界的恶臭与虚无 就像喝酒一样 保持着面对每一杯你没喝过的酒时的好奇心和尊重 你自然而然会得到你所想要的 Cheers.
“甘草披萨”代表了一代美国人的少年集体回忆,凝结着对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哀悼与祭奠,不管现实再怎么苟且,对于感情的伦理束缚再如何牢不可破,影片中Gary的确抱得美人归,秉持着纯粹,提前步入所谓的成年社会。
对于在成年红线边缘徘徊的小大人而言,青春期是用舌头舔舐空牙槽的一场梦魇,好似向水中猛地投入一块砾石,期盼着激起巨浪,却淡淡得悄无声息。
童稚时光在指缝溜走,把无忧无虑的夏日拖进了罗生门,个体意识的觉醒,逐渐把墙上挂的镜子挪移到心间,身体的成熟无法被羞涩遮蔽,成长是关联一辈子的定制惊喜,发现了青春的少年,犹如发现了诅咒的俄狄浦斯,迫不及待要与家庭和学校“决一死战”。
长久的叛逆涨潮般吞噬着萌发不久的理性,那股勇往直前的斗志火焰,肆无忌惮地挑衅高处的一切。
这就是“酷”,“酷”即是青春之眼。
20世纪70年代的烈烈夏日,在中国,是所谓阳光灿烂的日子,于红泥巴和漩涡里自由泳;在意大利,少年依旧渴望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再度出现;而在美国,“甘草披萨”成为代言青春的永恒图腾。
新兴的少年郎意气风发间,大胆去爱,去酷,去装,去往伤痕上抹汗,去模仿时髦的一切。
毋庸置疑,《甘草披萨》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一定是这一群小大人中的先锋一员。
《甘草披萨》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实际上,《甘草披萨》 是极其私人化的一部类型片,保罗的少年经历有极其丰富且个性的洛杉矶情结,就像姜文对北京的难忘,伍迪·艾伦迷恋纽约,海明威赞美巴黎是流动盛宴。
从小迷恋情色片的PTA致力于从事电影行业,在纽大电影学了几天,便退学实践,拍摄了一系列香艳片和伪纪录片。
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意产出后,1999年凭借木兰花斩获金熊奖后,PTA的电影生涯其道大光。
对于PTA而言美国的70年代是一个熬着魔药的大锅炉,陈旧的腐烂往锅里一丢,就能熬出各式各样的新奇玩意。
影片中爆火的水床生意,以及有免费可乐畅饮的新式弹球厅就是最好例证。
由于从小在演艺业家庭,其父亲是配音演员,街坊邻居也有许多影视“民工”,他对这帮好莱坞工薪阶级有独特的记忆,而最鲜活的记忆载体,就是餐厅、酒吧、跳蚤市场、影视公司。
比如,电影里的餐厅 Ram’s Horn、酒吧 Tail o’ the Cock ,都是现实存在的,并且是PTA常去的“游乐园”。
而关乎”石油危机“”美苏争霸“”猫王“这些国际大事件,便成了天然的舞台大幕
《甘草披萨》中70年代独特场景 《甘草披萨》讲述了15岁的童星少年Gary( 库珀·霍夫曼 ) 疯狂迷恋上了28岁的 Alana( 阿拉娜·哈伊姆),起初年龄的限制带来戏谑的发展,但Gary“小大人”的魅力吸引着 Alana,两人在夏日从学校与岗位解脱 ,从疏离到熟络,一块创业经商,参选演员,摆脱政治和资本漩涡,在圣费尔南多谷享受青春、寻觅自我、携手奔波最后坠入爱河的故事。
《甘草披萨》宣传照 影片的男主角摘取早熟的”青春禁果“,试图尝试相差13岁的”不伦“恋,这在常人眼里,尤其是中国观众看来,是不太正常的非分之想,但是PTA把青春期的合理幻想理解成一种对年龄标准的挑战,是过渡期少年对成人世界的憧憬,是初入名利场的忐忑所反作用催发的自信,是不被定义的自我意识觉醒表现,更是翅膀长硬的必要破茧。
《甘草披萨》片段截图 那么《甘草披萨》如何表现出青春与成长,过渡时期的情感表达呢?
人物动作的独特设计是很重要的亮点。
15岁的男高中生,如何在一位富有成熟知性的女性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气场和状态?
一些体现青春期的台词和动作是要区分于Alana的。
这种动作总结起来是一种”酷小子“的身体叙事状态。
酷小子双手插裤兜,走路甩动着看上去厚重且非主流的黄发,伴随着带有轻微不屑和自信的微笑,常常用感叹词作为话尾结语。
所谓的酷,有点像《少年的你》,对于这种性质,《 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有所涉及。
最重要的一点,酷态必然包含一种故意显得舒缓而懒洋洋的肢体动作,并伴随着一种漠不关心的、镇定的面部表情。
我们从酷者身上永远看不出匆忙、困窘或羞怯的情状。
他们走起路来懒懒散散,像是在闲逛或散步的样子。
他们通常都歪斜着头,并以一种有意放慢的、半圆形的方式转动。
他们的表情显得平静、镇静而沉着。
酷的青少年不会表现出任何激烈的情感。
扮酷就含有对那些因情绪引起的身体状态的控制。
不惜一切代价来防止失去酷(losing one's cool)——这种表述本身传达的意味即包含着酷。
酷态包含一种对情绪失控的谨慎的、有目的的防范,也包含一种伪装或掩饰那些被认为笨拙、别扭、愚蠢的行为以及一切令人难堪的行为举止的能力。
Gary的青春期”酷“态动作 《甘草披萨》中Gary和Alana作为男女主角,在剧作的巧妙安排以及人物关系的生疏转化上,都有着令人难忘的塑造。
他们两人在浓浓的醋意里,走进对方内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lana为了证明魅力,报复性地给一名电影制作人和商业大鳄投怀送抱,并且被邀请坐在摩托车后座,完成这位老白男的疯狂杂技表演。
(对于这一段,PTA 现实里他就见过美国著名的特技演员 Evel Knievel 在众人的簇拥下跑到停车场表演飞车特技,狂拽中摔了个狗啃草,起身拍拍灰,又继续回酒吧酩酊。
)就在她被老白男丢下不管时,一路狂奔并给予怀抱的,却是那个不被成人社会主流价值观接受,被还未脱胎的稚嫩裹挟的Gary。
她意识到,相比较于金钱与名利,面对着虚伪的嘴脸,对着大染缸犯恶心,不如接受眼前这个可爱天真,纯粹且富有智慧的”小大人“。
Alana与富豪在摩托上亲密 生理年龄也许可以锁住牙齿没有长齐的狼,但不能困住其歇斯底里的呐喊,枷锁被赋予了年龄,成为无形的鞭笞,但是普遍的标准不能拘束每一个人,总有提前觉醒的少年 。
美国的青少年或许比我们更开放,却缺失了中和的温良气质。
《甘草披萨》实际上并不是指的可食用的披萨饼,而是美国70、80年代南加州的一家著名的唱片店的名字,这家唱片店的盘状唱片带,颜色像甘草糖果,而形状又类似于披萨饼,于是干脆把卖不掉的唱片戏谑地喊成”甘草披萨“。
甘草披萨唱片商标 “甘草披萨”代表了一代美国人的少年集体回忆,凝结着对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哀悼与祭奠,不管现实再怎么苟且,对于感情的伦理束缚再如何牢不可破,影片中Gary的确抱得美人归,秉持着纯粹,提前步入所谓的成年社会。
《甘草披萨》获得了 第94届奥斯卡诸多提名奖项:最佳影片(提名)萨拉·墨菲/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最佳导演(提名)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肆捕像将整合影评资料,给出比较主观hhh的预测,对于《甘草披萨》而言,拿到最佳导演的可能性高于最佳影片,而原创剧本得奖几率不大。
青春的潮汐,如同那一夜春风而绽放的力比多之花,散发着荷尔蒙的独特芬芳,面对着含苞待放或绮丽馥郁的花朵,男孩们变成蜜蜂,“嗡嗡”地聒噪,亮出尾部的蜂刺,还未等礼貌地攫取花蜜,就沉醉在自我审美的必经之路上,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在少年维特与王勃间反复横跳。
就这样,少年们把青春期视作天敌,无一日不盼望加冕,发表《独立宣言》。
可一旦身份猝不及防地转变,少年们痴想捕捉春日最后一抹夕阳余晖,入了魔似的和时间赛跑,可尽管那洒下的光影温度依旧,却找不到被灼烧的切肌之痛;尽管心脏扑腾从高台坠落,却早已寻不见当时乱撞的那只小兽。
咸湿的风吹来,伤感从胡茬泛滥到发际线,小大人不得不窥镜自叹,天底下再没有不苏醒的梦,再没有不用孤军奋战的考试,再没有必定回复的信,再没有不决输赢的游戏,在时光面前,谁都公平,没有再来一次的青春,更没有反悔的命运之骰。
所以,珍惜当下,不畏年龄,尝一口过期的甘草披萨,也是青春的咸湿气息。
《甘草披萨》宣传海报本文首次发表于公众号“肆捕像”
呜呜新手影评公众号,大家喜欢阔以关注一下!!!
部分文献参考于:
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7.6马赛尔•达内西(Marcel Danesi) / 2011 / 四川教育出版社一本对于青春期于青春期人性不错的解剖研究书,值得一读
电影以1970年代位于南加州的一间连锁唱片行命名,开头的纯真浪漫有几分神似《怦然心动》,但细看才发现竟是现实主义题材。
以男女主角的相识为契机,电影表面上是关于爱情。
15岁的男孩加利,知名童星,有着不符合自己年龄阶段的老练、成熟与事故,不能演戏以后便努力做生意。
25岁的女孩阿兰娜,既无学历也无背景,受到家庭的诸多限制。
就像很多“美国梦”故事的男女主角一样,初出茅庐的他们野心勃勃,不甘心呆在圣费尔南河谷狭小的一角。
故事的真正隐藏主角是阿兰娜。
无论是企图攀附中年男星,还是为竞选州长的政治家老朋友工作,均是阿兰娜为实现阶级跃升的机会主义尝试。
然而中年男星在她意外摔下摩托时不闻不问,政治家仅仅利用她隐藏自己的身份,意味着依赖于女性特质的尝试也鲜少能获成功。
故事的最后,阿兰娜选择了加利,这是阅尽千帆的回归,而是不得不做的退而求其次选择?
浪漫的故事下,不浪漫的内核是本质。
影片中穿插着叙述的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等一系列时代背景,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可言?
很轻松的片子 相遇之后第一次追赶是在Gary被抓的时候 女主毫不犹豫地追上去 第二次追赶是女主被甩下摩托车 所有人都在庆贺跨越的时候 只有他迎着摩托的反方向朝她奔去 前两次都是单向的奔赴 第三次是和市长的男友相拥 男友说he’s shit 的时候 双方终于奔向了对方 中间有两段是两个人都放弃了对方 Gary在女主从背后拥抱他 终于接受他的时候 躲开了 转身去找了自己同龄的女孩子 女主放弃了 同样也投身属于自己年龄的大人世界 和导演勾搭 但是却只是被当作消遣 两个人手拉手回店里 躺在水床上的时候 水床上两只手的距离 Gary悬停的手 再一次对这段关系进行了暂停 然后他们又一起卖水床 在Gary一顿操作 女主完美的车技下他们才逃过一劫 在夜幕中看着Gary幼稚地表现 女主再一次失望 决定回到大人世界,本以为市长会对自己有意思,没想到自己只是被叫来作挡箭牌的再一次被这复杂的成人游戏愚弄男主一次次想证明自己成熟和那些大人一样,有自己的公司,能挣到钱,能去高级餐厅可是却每次都让女主失望女主就这么来回地挣扎一次次两人来回拉扯 试探着彼此的心意最后一次次被成人世界里的游戏爱情碾压后,女主也决定找那个诚恳的小狗于是两人在街头奔向彼此 撞向对方
早些年清理家里的黑胶唱片,打包的时候和朋友开玩笑说“这个盒子看起来很像披萨盒”、“说起来小时候看《天使爱美丽》真的以为黑胶唱片像是可丽饼那样做出来的呢”。
尽管近几年黑胶滥发,但那些塑料片总给我一种“往日情怀”感。
影片最开始的工作标题《Soggy Bottom》现在想想应该指的是水床,而《Licorice Pizza》的名字来源于70年代南加州风靡一时的连锁唱片店Licorice Pizza,一张十二寸的黑胶唱片确实像一整块甘草糖做成的超大号披萨。
对于黑胶唱片的热爱让我误以为《Licorice Pizza》是一部怀旧的歌舞片。
(事实证明并不是歌舞片,但确实怀旧。
)回到影片本身,影片设定在70年代的洛杉矶圣费尔南多谷,15岁的青年Gary对25岁的摄影师助理Alana一见钟情,在其劝说下Alana与Gary一同创业,尽管争吵、隔阂,两人的人生轨迹也大相径庭,但在最后Alana终于接受了Gary的表白,以大圆满为结局。
以70年代为时代背景对故事和角色进行塑造便注定影片所展现的与当下的思想有所偏差。
但依旧不妨碍以当下的眼光对彼时的社会主流观点进行批判。
影片中所展现的70年代加州十分“精彩”,无论是Gary的母亲在介绍客户的日料餐厅时大力称赞穿着五颜六色和服的女服务员十分“可爱”也一定会让顾客满意(英文字幕:…and those ‘little doll’ waitresses are dressed fittingly in colorful kimonos. Give it a try, we think you’ll be delighted.”),白男莫名其妙的声音还是Gary对于亚裔的脸盲(对于亚裔的性化和偏见以及歧视);摄影师大庭广众下狠狠拍了女主的屁股、自负的老男人追忆青春却对被甩下车的女主不闻不问,办公室外奇怪的男人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不同态度(性别歧视);政客的虚伪、警察不问缘由的拘捕和攻击。
种种基于时代的偏见、歧视、压迫被还原在正片126分钟的各个角落。
Alana作为一个很有能力的女性在那样一个年代不断的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所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但她还是一次又一次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好。
而Gary则未免有点“金手指”,轻轻松松心想事成。
我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的青年为何能在那样一个年代混得风生水起。
咖啡厅里,电视机的新闻播报着燃料将供不应求,Alana迅速抓取信息而Gary依旧意淫着报纸上的色情版面。
面对Alana的质问,Gary的回答显得十分幼稚。
不仅是对于生意的生产原料不上心,去送货前也能忘记检查送货车的汽油是否充足而导致送货迟到,面对有权势的人畏畏缩缩,转脸又在Alana的面前逞英雄。
砸买家的车泄愤,如果Alana不在,那么他该如何面对呢?
弃车逃跑?
还是认怂呢?
Alana靠自己的能力将车开往可以加油的地点,而加油时Gary一行人依旧做出幼稚低俗的行为,Alana无力地坐在路边,看着这一出闯入自己生活的闹剧。
Alana决定做政客的志愿者,她认为这能改变当下社会现状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Gary却只在乎政策的改变能否让他牟利。
他讥讽Alana是老女人,嘲笑Alana,把Alana当做空气人,而面对Gary的举动,Alana只是更用心投入在自己的工作里。
这也让我无法理解,在这样的剧情之后为什么还会有大圆满的结局,上次看到那么如鲠在喉的结局还是成濑巳喜男的《饭》:规劝女性回归家庭;不要想着作为主体而应当是没有独立性的客体;选择更平庸的男人而非更好的;男人做了什么都应该被原谅,女人不应该追究那么多;女人的幸福就是和男人在一起。
然而那样一个结局据说也非成濑巳喜男和林芙美子的本意,何况那已经是1951年的价值观,实在无法理解2021年还会有这样的观点被搬上大屏幕啊。
所以我很认同影评里所说的,这样一个结局是极具男性视角的“幸福结局”。
但抛开这个结局不看,我仍旧佩服Alana的勇气。
父权制无处不在,女性的空间一步步被挤压,家庭里有着绝对话语权的父亲,名利场上男性的虚伪,政治博弈里政客的完美人设,这些是金灿灿的主角,而女性始终被作为客体存在。
没人关心女儿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没人在乎被甩到车后的女人,没人去在意工作时间外被当作保姆呼来唤去的女人是否愿意这样做。
“They’re all shits, aren’t they?”之所以叫“甘草披萨”或许甘草本就是少部分人的爱好,更别说一整块披萨大小的甘草糖吞下肚,总会有人因此反胃吧。
这部影片的快乐或许只能是少部分人能代入的快乐,但注定不是我这类人可以代入的。
(另:HAIM的歌很好听,Alana Haim真的是宝藏啊)2022年2月23日补充:1971年《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被再度提出,并于1972年经国会通过。
而保守派反女权主义者Phyllis Schlafly领导了反对ERA的运动,在她的干预和领导下ERA至今并未能生效。
(电视剧《美国夫人》便以这样一个故事背景展开。
)可以说70年代,不管是反女权主义还是女权主义,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站出来。
女性也在那时候明白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必须要投身到行动中。
这也是我认为Alana选择了参与政治的原因: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就需要有话语权,就需要投身到改变世界现状的活动中。
也不认为客观描述了一个社会体系是父权制就是强行“蹭女性主义热点”。
只能说各自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吧。
(补充完毕)
甘草披萨并不是一部私人的电影,因为它近似起到了触及每个人心灵的效果,如果你还有心的话。
这并不是关于外在的电影,它不是关于物质,不是关于城市,不是关于质感,也不是关于景观,而是关于心灵和情感,因此必然将会导致极其主观的观影感受,因为它是关于subjectivity本身的。
这部电影的内容本身足够吸引人,以至于观众们无暇顾及导演的炫技,什么长镜头,什么这个技巧,那个技法,什么都记不住,唯独只言片语的台词和浮光掠影的画面可以最深地打动我们。
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是爱是莫名其妙的,这四个字即这部电影的关键词。
开头,男主Gary突如其来地对女主Alana产生兴趣,约她出来玩。
他看上她哪儿了?
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
Alana比Gary大很多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不感兴趣,却还是付了约,为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
比如飞机上Gary当着Alana的面儿和年轻漂亮性感的空姐调情,问人家叫什么名字。
空姐心里偷着乐,不过当她耐人寻味地打量Gary过后,又询问他是不是童星,Gary说是以后空姐意味深长地走开了,表情难以捉摸。
她什么意思?
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
是不是因为她发现了Gary是未成年人所以无法发生关系而感到沮丧?
不管怎么说,这个空姐的形象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尽管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又一个莫名其妙的化身。
下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是Gary第一次走进出售水床的商店里的性感黑人女销售。
黑人女销售邀请Gary进店试床的过程是一个赤裸裸的、关于性的勾引过程,女销售仿佛化身最专业的东莞小姐,带领着第一次来寻欢作乐的顾客进入肉体欢愉的巨网。
女销售领着Gary来到床边,仿佛身处酒店房间,马上就要上床进入正题。
Gary躺在床上,眼中的倒置的女销售的脸向他送上飞吻。
这是一个复杂的画面:这不仅是一个充满消费主义和商品经济的世界,还是一个性、爱、与金钱无法分割的世界。
在后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都与利益挂钩,水床的销售与性相关,无知的男童在走进家具商店的一刻也成为了成人世界的镖客。
至于女销售如此莞式的服务是否说明她真的会和顾客发生关系还是只是用这种外表作为营销手段是不得而知的。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美丽的女人不再是女人,而是事物,她为了金钱,愿意把美丽与你交换,你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一买一卖。
没有什么男性凝视,男性权力,当你的钱转移到她的钱包里,你自己想想是谁在凝视谁。
而水床在该片中又是一个符号,这部电影里充满了符号:从片名指涉黑胶唱片的甘草披萨,到水床,到弹球游戏,各个都是商品,都是物质,是流动的资本,是凝结的劳动力,但又是承载着质感与记忆的物体,是things而不仅仅是objects. 这部电影是被这些符号、这些商品,和这些商品象征的生意串联起来的。
先是电影业,然后是水床,然后是电影业,然后是弹球游戏厅。
Gary被警察当作杀人犯逮捕是另一个往往被认为是莫名其妙因而被忽略的地方,却具非比寻常的意义。
身份的误认是电影常见的母题。
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犯罪率,让人遥想被浪漫化的曼森家族;另一方面暴露了警察的体制,执法问题和police state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威胁。
七十年代的洛杉矶已然演变为一个警察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地方,加州被称为cop-happy state。
警察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对百姓的影响从这一小插曲中可见一斑:警察将男主误认为杀人犯,先是给男主造成了恐慌,其次是对自我的怀疑。
身份的误认导致了对自我的不确定性。
在被警察一言不发地释放之后,面对着玻璃窗外呼唤他出来的Alana,他迟迟不肯移动,彷徨地坐在长凳上望着外面的世界,仿佛早已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原来的自己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杀人犯。
警察的错误根植于他心中的这种疏离感和怀疑感剥夺了他行动的能力,限制了他思考的能力,在他半梦半醒之间,他拖着身子来到外面,重回Alana的怀抱。
此时,诡异的一幕发生了:Alana反复质问他是否是杀人犯,是否贩毒,好像她对他失去了信任,开始质疑他的所作所为。
可是与警察的质问不同,Alana的话立即将男主拉回现实世界,他终于反应过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15岁小孩,没杀过什么人,也没犯过什么罪。
15岁少年的迷茫和对自我的疏离被他被捕这件事深深地放大,引人思考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和法律体系对普通人内心的影响。
我们很难忘记在晴朗的午后,被锁在空无一人的警局大厅的长凳上的Gary的心理感受,他望着来来往往的警察和寡淡的街景,心情犹如在校长室外等待被训话的中学生。
而Gary与Alana短暂分别后的重逢是通过玻璃上的倒影呈现的,仿佛Gary已经迷失了自我,仿佛他们的再次相聚像雾水一样模糊缥缈而不真实。
Gary始终背对着观众,脸上的表情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是奥沙利文在2022年世锦赛夺冠后拥抱着小特一样,他的脸始终背对着镜头,沉浸在久久的拥抱之中。
这个电影里有太多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有意思的角色,比如Alana试镜的时候把她比作一只狗的大妈,这个大妈是我认为整部电影里演技最好的人。
当然这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为什么她中间突然快哭了,面部颤抖,把Alana比作一只狗,因为她看到了Alana的闪光点,因为她在Alana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
这个角色实在是太好了,比什么布莱德利·库珀啊,西恩·潘啊都要好。
青春期的恋情也免不了相互猜忌,相互嫉妒,这样的情感在成年以后便会简化为仇恨,每个成年人心里都充满了仇恨。
男主想看女主的ruai,女主不同意,却同意在电影里演裸戏,这气死了男主,典型的垃圾男的。
Gary说:凭什么全世界都能看你的ruai,但是你就是不让我看你的ruai?
典型的垃圾男的思维啊,这两件事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后来女主同意给男主展示她的ruai,男主问我能摸摸吗,女主撤了他一个大嘴巴子就走了。
当西恩·潘出现时,应该已经过了一段时间。
西恩·潘是典型的分不清虚构与现实的自恋老年白人异性恋猥琐演员,他梦呓一样地引用台词说给Alana听,还当着众人做出来一个难度高到狗都能完成的摩托车动作。
正是这样的垃圾男的让Alana回归了Gary的怀抱。
成人世界里的垃圾男的太多,我还是跟小屁孩待着吧,Alana心想。
石油危机降临的时候,Alana意识到水床生意已经到头了。
缺乏汽油使汽车之城洛杉矶变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汽车之城啊,没有汽油那得变成什么样子。
没有汽油的洛杉矶就像没有小姐的东莞,是终极的讽刺,是究极的笑话。
汽车在马路上排气长队,汽车之城一夜变成单车之城。
这是布莱德利·库珀出现了,他这个角色也挺莫名其妙的,但是很有意思。
有时候吧,观众不要太较真,不要总是思考这个镜头什么意思,这个片段什么意思,这个角色什么意思。
其实哪有那么多意思不意思的,有意思就完了,库珀这个角色很有意思,疯疯癫癫的,符合我们对好莱坞导演或演员在电影中的样子的刻板印象。
库珀时常把der挂在嘴边,出口成脏,三句话不离der,可见他是一个大俗人。
你我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非常喜欢库珀这个角色,因为他非常贴近生活。
还有人说Alana驾驶没有汽油的卡车那一段戏堪比好莱坞六七十年代的飙车戏。
甭扯淡了您,无论坡有多陡,没有油的汽车就是不如有油的汽车拍出来的追车戏精彩。
就算你把清明上河图纹在一个软der上,它也不如硬der好使。
最后政客那部分让人联想到老马的《出租车司机》,也难怪,导演是老马的粉丝,简单地致敬一下。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当今为数不多能让人感到年轻而不同时感觉傻蜜蜂的电影。
我们看到怦然心动,可能觉得它让我们感到年轻,但我们无法避免地觉得它太傻蜜蜂了,太傻蜜蜂了。
但这部电影不一样,虽然也是一个童话故事,一段梦游般的虚幻,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给予了我们在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追寻这样美好梦境的动力。
一般的电影看完我们可能会觉得,哎呀,太美好了,但是太假了,这种事在现实里肯定不存在啊。
但这部电影,看完我们会愿意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的生活,并用这种心态同时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这是一部与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脱离不开关系的电影,而且Gary与Alana的恋情更是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意和生意合作伙伴关系展开的,但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受到生意或资本的腐蚀。
他们不会因为金钱争吵,也不会让生意影响感情。
他们享受生意带给他们的增进彼此关系的机会,珍惜生意并把它当作一件一起做而且享受做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的赚钱的手段。
这一点和现在这个时代很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遥想遥远的遥不可及的七十年代。
那个时候,一切都看似像玩笑一样。
和背景融为一体库珀·霍夫曼和阿兰娜·汉姆刚刚在洛杉矶看完点映。
忍不住这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作五星好评。
甘草披萨是什么意思呢,甘草指的是甘草糖,一种苦味和甜味混合,透着一股草药味的软糖。
爱吃甘草糖的人爱不释手,不爱吃的人比如我就一口吐掉。
说回甘草比萨,其实是一个俚语,指代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在电子时代已经变成了一种收藏品,但是在电影发生的七十年代,那时所有的音乐都是刻在油亮的,圆圆的像是披萨大小的黑胶唱片上。
阿兰娜·凯恩(由Haim乐队的小妹妹阿兰娜本色出演)和盖瑞·瓦伦汀(由菲利普·赛摩·霍夫曼的儿子库珀·霍夫曼饰演)都是生活在七十年代洛杉矶的有梦想的青年;不同的是阿兰娜25岁,盖瑞16岁;相同的是两人都在爱做白日梦的年纪,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盖瑞是一个童星,他的妈妈是他的全职经纪人,因为他进入青春期变高变大,很多角色已经不再适合他。
他给自己的出路是决定改行创业,什么不靠谱的东西他都愿意尝试,卖水床,开弹珠厅。
阿兰娜的梦想是做一个演员,她试图争取工作机会,但是她在当时普遍厌女的好莱坞频频碰壁。
阿兰娜在盖瑞的高中帮助一位摄影师为学生们拍照,摄影师在她走过时趁机揩油,她的脸色一变,但是只能无奈地把怒火压了下去。
盖瑞在第一次见到阿兰娜的时候就深深地爱上了她窈窕的身影,他觉得她是他见过的最性感的女生。
盖瑞邀请她共进晚餐,本来兴趣盎然的她在听说盖瑞是童星以后决定赴约。
在晚餐上阿兰娜虽然觉得盖瑞幼稚,她和他有着说不完的话。
盖瑞说,以后我会一直记得你我就像你会一直记得我。
阿兰娜告诉他他们只能当朋友,而且他年龄太小了,她想找一个让她犹太父母满意的犹太小伙。
盖瑞得到了一份出演舞台剧的机会,他带上阿兰娜和他一起去,在飞机上阿兰娜和一个犹太帅哥打的火热。
两个人你依我浓,盖瑞只能在一边生闷气。
阿兰娜把帅哥带到她的父母面前吃晚餐,在餐前祷告环节帅哥表示自己虽然是犹太人但是坚决不信犹太教,所以他拒绝做祷告;餐桌上的气氛一下跌至零度,而阿兰娜和帅哥的恋情也草草结束。
盖瑞靠他在好莱坞的关系给阿兰娜找到一个演员经纪公司,并告诉她待会试镜只要所有问题都答是就好了。
女经纪人对她的外表肆意评价,故意给她穿小鞋。
阿兰娜最终得到了试镜的机会。
盖瑞做起了水床生意,他邀请漂亮的阿兰娜做店面的比基尼女郎给店铺招徕生意。
她的垫胸令她感到别扭,盖瑞让她勾引顾客的话术也让她直翻白眼。
盖瑞在店里勾搭到一个和他同龄的少女,这个少女给他破了处。
洛杉矶发生了汽油荒, 靠树脂为原料的水床自然停产,盖瑞的店面也打了样。
肖恩·潘饰演了一个魅惑的成熟大叔角色,他在好莱坞有一定影响力。
天真的阿兰娜以为被他被她的魅力吸引,哪知道他是一个猎艳高手,专门以潜规则年轻小姑娘为乐,而小姑娘们也愿意被他潜规则。
(音乐家和诗人Tom Waits在这里饰演了一名及其有感染力的导演角色)布拉德利·库珀饰演的芭芭拉·史翠珊的男友是一个喜剧角色,他不光是个深柜,而且貌似精神有问题,像美国街头的流浪汉一样自言自语;但是他见到像是阿兰娜一样的小姑娘,他便像是一条嗅到肉骨头的狗一样凑过去。
水床就像一个液泡,也像是个承载着浪花的橡胶容器。
这些浪花推动着两个心怀大志的年轻人向不同方向推去,又将他们拉回来产生碰撞。
两个人在一次争吵后开始冷战。
盖瑞做起了弹球厅的生意,阿兰娜也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她之后开始为一位犹太议员服务。
在那里她继续寻找着自己的爱情。
这位符合阿兰娜标准的钻石王老五的议员对她表示了兴趣,在一天工作结束后邀请她一起喝一杯。
阿兰娜欣喜地赴约,却发现议员也是一个深柜。
同时,弹球厅的生意十分兴隆,盖瑞却不停驱赶着店里青少年,告诉他们年龄太小了;他给自己定制了一身很配色浮夸的西装,在店里雄赳赳地像一个大老板一样走来走去。
阿兰娜的姐姐们来店里玩耍,她们鼓励他去找她;阿兰娜在送走议员的深柜男朋友回家以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原来就在她的身边。
两个人在城市里寻觅着对方的身影,直到缘分将两个人带到同一条街道上,他们紧紧相拥着。
甘草披萨的内核是一部爱情喜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也抨击了好莱坞的一些问题。
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给我的感觉他们的感情都是十分的真实。
这部电影如梦如幻,从一对欢喜冤家的爱情看到了那个美丽的,缥缈的怀旧年代。
文/李草
2倍速看完,看完感受就是:好烦。
女主一共遇到四个男人,男主,摄影师,政客,顶尖男演员。
摄影师在公众场合粗鲁拍女主屁股,尊敬的政客私下并未如表面那么正直,顶尖男演员相当自我,每次遇到这些男人就会把女主推向男主。
但这些负面情绪始终是累积的,这才导致了开倒车那天女主的情绪失控场面。
男主就是个小孩,尤其在失控那场戏简直烦人小屁孩,这也会把女主推远,但被别的男人伤完又跑回来…不管结局是什么,只记住了女主情绪失控那个晚上,是女主遇到的所有烂事集合体现,我感同身受了,好烦。
尽管放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作品序列里不是那么耀眼——因为这次没有刻意炫技——但也起码是8分片。
《甘草披萨》是导演关于70年代好莱坞的私人记忆。
如果能解码他埋在故事里的那些地标、轶闻和都市传奇,自然能多些共情。
但即便这些都不看,也能很快地被这对颜值不高、相差十岁的青少年恋人卷走,跟着他们跑在加州圣费尔南多山谷的街头。
因为,剧本的情感叙事实在非常强大。
不到16岁的男主角,刚从高中踏入社会,童星光环加身,有着与年龄相称的热情、想象力和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社交能力。
25岁的女主角叛逆、倔强,已经被社会毒打过一轮,却习惯性地把无措表演成了世故。
两个人的相遇不是电光火石一霎那,而是带点乡土和油腻。
几次推拉,有的因为合理的见异思迁,有的因为上头的瞬间吸引,还有的是因为成人世界的规则。
总之,青春期男孩爱上25+女性该发生的那些,拍得丝丝入扣又动人心魄。
虽然最后两人牵手的喜剧结局,很多影迷不满意。
但私以为这个收尾既浪漫也足够合理。
Happy ending不代表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了下去,而是在这段旅程中两人来到了同一个十字路口。
不夸张地说,这两个加一起刚到40岁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经历的亲密关系起落和情感的本质成长,比10部“奶狗爱上姐姐”的甜宠剧加一起都要多。
这部《甘草披萨》,我愿意称之为年下恋教科书。
怎么回事,怎么现在什么都要和女权扯关系,什么都是男性凝视?
当然都可以是男性凝视,只要导演是男的电影里有男人和女人都可以解读为男性凝视呢!
《女人步上楼梯时》也可以解读为男性凝视,等我有空写一篇长评!
故事中间是有些失控,可能有些地方会让女性不适,但是都找补回来了,总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强多了吧,那么一部爹味极冲的电影,竟然被无数号称女性主义者盛赞?
哈???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影评里,讲的最深入的是纽约客的一位影评人,说是“世界”,整个电影里面却视角极小,完全没有世界。
本片倒是感觉正好相反,故事铺开的太大了点。
并不是什么强有力的女权电影;或者又有人正好相反,解读成男性凝视下的无自我女性,必须通过男人/孩来救赎;再或者什么父权下的女性的觉醒。
如果要说讲了什么,大概其中一点,以一个小缩影讽刺挖苦嘲了美国那整个年代,和年代中人的困局吧。
“跨火盆”很明显了,还有虚伪的议员竞选啥的。
就是故事想讲的太多,有点稀碎,导致主题不清~~~~~现在是不是必须蹭女性主义的热点才会写影评啊,还是真的这么想的,无语。。。
并非基于年代想象的青春描写(太多同类题材依赖这种过于刻板的怀旧),而是提炼出荷尔蒙的年代故事。同时又是一部彻头彻尾的romcom. 如果说小霍夫曼的puberty刻画还比较可以预料的话,Haim 小妹的那种懵懂已过成人未满的性拉锯就非常妙了。看到评论有人说“完美结局”的,其实两人的分歧和裂痕无处不在,对待商业和政治的态度可见一斑,我觉得终究是要掰的…
5.6 有够无聊
谁知道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呢?跑向对方的身体不会说谎
草!!!!!!!!!!!!!!!!!!!!!!!!PTANB!!!!!!!!!!!!!!!!!!!!!!!!太真了太接地气了真他妈甜,活该我今天看这片,活该我,我活该!!!
喜欢,轻吻,快跑,聊发少年狂的PTA。25岁女孩和15岁男孩之间会有纯友谊吗?答案就像旋转门般在Yes和No之间来来回回。剪辑视听依然是教科书级别的,但因为塞了很多有趣(但没什么用)的细节而显得拖长。有的青春片,你一听就知道是黑胶的调调...
The "truck backwards down a hill" scene is quite funny. Also known as "truck driving in reverse".
我不理解,每个人物我都不理解,每个情节我都不理解,每句台词我也都不理解,我不理解不是因为我看不懂,只是因为我实在是没办法跟一个未成年男人意淫出来的世界共情。这就是中年白男的真实趣味吗?哈哈
rnm这两个丑货什么时候死啊 一天到晚污染我的feed
喜欢pta拍的爱情,总是那么不正常又很身在此山中。那个年代的色调配上胶片真是绝,但也不得不承认两位主角都不太吸引人,显得片子也冗长了起来。结尾好像麻将。
又臭又长,莫名其妙的故事。
7/10。PTA的小鸡电影怪诞可爱,破坏富豪一段梦回小鬼当家的年代,日剧跑百试不爽啊。气质像《去他*的世界》,也像前不久看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但选角颜值低到只能感慨真实了。水床上两人的身体试探是我唯一感受到爱情之处。(特地买了🍕观影结果里面没吃啊啊)
多好啊,因为两个人不能在一起,才形成了不断试错不断冒险的奇怪磁场,经历对彼此的伤害嫉妒和守护,完成了既是各自又是共同的成长。PTA有坚定的自我和深情,表面的疯狂迷幻之下是坚固的心理现实主义,这是他一如既往的写给过去的情书
WTF?!今年Best Picture提名里最离谱的,说是白男视角的青春爱情小品都抬举它了,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生理性不适想要呕吐。难以想象这是拍《魅影缝匠》的PTA。
这样的一部小文艺片,要故事没有故事,要颜值没有颜值,怎么能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实在是不太明白
开场初见,对话与照相同时,虽不是一个长镜头,但节奏紧凑,无比丝滑,两人的关系在数次的奔跑中得以升华,阿拉娜奔向被警察误抓的盖瑞,盖瑞奔向从杰克的摩托后座掉下的阿拉娜,也有两人并肩的奔跑,结尾的奔向对方,速度表达真情,几位配角太有趣。
不太行…
有点失望,当PTA的电影里缺少了DDL就显得乏善可陈了
复古风。很多点都GET不到。
以后不感兴趣的电影还是不要看了,70年代真的挺无聊的,剧情,人物,感情,都很无聊
卡魯Schauburg 電影院,70 毫米弧幕。銀幕上有洛杉磯的 El Portal 電影院,橫幅上的《007你死我活》是1973年上映的,越戰末期,也符合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年份。讓我震撼的是伊安弗萊明的名字,007原著系列作者——那是個電影能靠小說作者名字賣座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