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影片构思、拍摄技巧、人物刻画都很细腻,我不是搞拍电影的拍摄手法不是内行,就不班门弄斧了。
就影片故事内容说两句,至少有三个疑点:1 严华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现林音的死;2 作为最好的朋友,发现林音死了,居然不报警、不告诉领导,还能镇定的回来顶替林音跳舞,这是全剧最大的漏洞;3 当年尸体在二十多天后发现就导致刑警们把林英认成严华了?
这也太夸张了;
我连着看了两遍,第一遍认真看完,第二遍拉进度带着疑问去看。
主要讲述发生了一起案件引发线索与以前久远年度文艺演出有关。
然后导演用现在和以前交叉切换推进。
以前的部分真的给人年代感,物、人、景以远山淡影相结合,给人妥妥文艺感。
比谋大导拍的某华芭蕾文艺感强多了。
还有里边的台词、场景很深刻,引发人思考记忆。
看第二遍是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笔记本和尸体在一起,还有为什么以前断案的时候把林音尸体当成了严华。
其实里边好多片段让人猜想,没给出所以然,也挺好的。
给人以想象猜测人物内心。
根据只字片语我感觉严华主观为之,告别一段段过去。
整体感都很好,拍摄手法,色彩,演员的演绎。
强推。
我要去买小说看。
小成本的制作,没有自带流量的演员,没有震撼的三维特技,没有崇高的英雄主义,也可以带来非常不错的艺术和观感,这句话是说给别的某些看了也不想评论的电影听的。
影片的服化道普通又简单,通过光线、构图与后期,细致入微的再现了那个似乎已经很遥远的八九十年代的真实质感。
即使有一些剧情细思也许不合理,但也不影响影片的真实与唯美。
我曾有那么十几分钟在质疑,谁的人生被替换了,而亲戚朋友都没有一个知晓的?
严华已“死”,或许亲友就断了念想。
而“林音”却是“活着”的,不应该像一阵烟就消失了,她的同学、玩伴、父母、姐妹、师长、朋友,以及警察,难道没有一个人发现她被别人替换了?
看着看着,就释然了。
电影故事能触动你内心的,有时候就是那么极致到偏执的东西。
变态连环杀手,因为被母亲和女友抛弃,就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
那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热爱舞蹈的年轻女孩,付出一切去争取实现梦想,在唯一一个对自己好的朋友被害的时候,勇敢的踏上舞台,埋葬自己,继续别人的人生呢?
观众,看的虽然是剧中人的悲伤故事,其实哪一个故事,不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生呢。
就像我,年少时喜欢画画,但并没有真正的去热爱画画,奔波中的空闲时间,多半用在看漫画、看电影、看小说,或者吃好吃的。
现在喜欢写字,可是大纲还没写完,就停笔好久了。
不够拼尽全力的喜爱,谈不上热爱,也不配有梦想,多么的悲哀。
那么拼尽全力去热爱,就不会悲哀了吗?
影片中的刑侦队长,在与画像师临别时,说出了几句肺腑之言。
他年轻时逞能,拼命做英雄,守护一方平安,多年后回头看,却似乎什么都没有做。
他说,拼命换来的,风一吹就没了。
可是,无论多么悲哀的结局,我想总有一天回头看,拼过命的人生,一定更值得。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影片只有6.6分,不应该这么低,特此5星。
远山淡影:关于那个遥远年代朦胧的记忆记忆是朦胧的,模糊的,不真实的,甚至是被“略”掉了,我觉得这就是导演和编剧的把戏。
比如在影片末尾严华被捕后审讯的过程当中,严华回忆自己去照相馆发现陈默在擦拭(炫耀)绣花舞鞋的那一段(太突兀了),到底是真实的回忆,还是严华在交代犯罪动机,这些都没有直接交代,我觉得严华在交代动机的时候说了谎,而前提就是她可能在17年前就已经知道凶手是谁,而影片也“默认”了她对犯罪动机的说法。
再者就是严华到底有没有被主任侵犯,这样的“是”和“否“也被导演和编剧弱化掉了。
严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电影一开始,我就被电影中美好的景色吸引了,”这样的美景中应该有花腰新娘一样的人物出现!
”我潜意识觉得应该是这样,所以严华出现的时候,我觉得她应该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小姑娘,于是在心中给她建立起这样的人设,到最后我才发现我好像被导演和编剧给骗了。
那严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网友的评论中看到很多关于影片逻辑和人物动机的疑惑,我也是一样的。
那,如果在影片开始,给严华建立一个自私鬼的人设呢?
我发现很多矛盾和冲突就都解释的通了。
严华是自私的,这样的想法来自于林音的死亡原因。
一个小姑娘发现亦师亦友的人被杀,在几个小时之内,她首先要在报警和不报警之间做出选择(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很难),做出不报警的决定后她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帮林音换衣服(是不是还要编两个小辫?
),要挖一个坑(对一个小姑娘来说这也不容易,而且影片中的坑挖的方方正正还不错),期间还要掩藏尸体,要把林音的行李转移,这得是多么冷静的人才能做得到,如果被发现代价可是巨大的。
对影片的解读。
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一个只在村子里跳过舞的小姑娘严华希望站上芭蕾舞的舞台,在向梦想迈出脚步的时候,她被主任侵犯了,在冷水交头的时候,她痛哭,带着对自己的厌恶,对人性的厌恶,对那个小地方的厌恶,继而生恨,虽然有一个叫林音的人愿意教她跳舞,而且这个叫林音的女人还给她灌输了“人活着要让自己的道路更加开阔”这样的概念,然而林音画的饼自己只有羡慕的份,直到她看见林音被陈默杀害。
林音走了,自己也只是一个伴舞,可是替代林音,就能站到更大的舞台上,她做出了决定,替凶手埋尸,代替林音奔赴广州。
一个人对于想要得到自己眼中美好的事物到底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又或者会多么的不择手段...看到有些评论说严华的纯洁,代替林音是为了完成林音的人生,看到亦师亦友的人死去直接选择埋尸,教你跳舞,扶把你好几年,知道死了不报警,延误阻碍警方破案,让我沉冤不能得雪?!
还要替我去广州跳舞?!林音要是泉下有知,恐怕立马就能活过来。
这样那场大火也能解释的通了吧...
中国所谓的刑侦八虎有一部分就是依靠画像来破案的,并且还有很多真实案例。
但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不太吸引人,毕竟天眼已基本覆盖全国。
电影背景设定在八九十年代,又是偏远的小县城,这个舞蹈团还勾心斗角很厉害,几个台柱子都有些比较失败的后半生,可能不符合大多数文工团女主的去向,毕竟长得漂亮是很大的资本。
两个互相成全人生的舞蹈艺人,遇到陈默这样的变态,看着电影总有很明显的《杀人回忆》或者白银案的故事套路和画面节奏。
但编剧对案件给了结果,就是不能很高明的自圆其说,有些遗憾,不过可以看出导演是很认真的拍电影。
用文艺片的色调去拍悬疑推理片,远山淡影用它自有的叙事风格,拍出了人性美丽的一面。
当它与昔日连环凶杀案产生联系时,像极了短视频课程里讲的玩法重组,利用旧貌换新颜的方式,让观众产生新的兴趣。
电影时长120分钟可分为三个阶段,前40分钟为第一阶段,利用个案关联旧案,挖掘人物关系和案件信息,过程相对紧凑悬疑性高。
之后的40分钟,像是对经典电影《杀人回忆》的一个汉化,搜查和推断逻辑清晰,但其实也有个小问题,稍后我们再细说。
最后40分钟属于验证推理以及故事升华的过程,叙事节奏开始偏缓,更多人物情感变化开始出现。
如果是纯推理迷,可能看到这里就会选择结束了,文末有一个小彩蛋,如果是有续集形成一个系列,倒也给推理迷一定的期待。
先说说故事背景,一个芦苇荡的枪击案牵涉到1980年前后的连环杀人案,那个年代没有高端的法证仪器,破案更多是依靠线索和走访调查。
为了给刑侦提供更多可能性,模拟画像师作为主角登场,以画追凶最近属于热门题材,它的专业水平和神奇程度也足以吸引人们观看。
同时刑侦推理片的老套路,经验丰富的老警察沈队长与画师章欣成为了破案搭档。
沈队长脾气火爆,从开始瞧不起章欣,到后来敢把配枪交给对方追凶,还为对方辩责写介绍信,老大哥优良传承的精神体现得不错。
片中另一份传承属于凶手和死者之间跨越时间的故事,要从照相馆老板陈默被杀说起。
四十六岁的陈默被人枪杀埋尸,身上有三处弹痕伤口,凶器是把自制土枪,与尸体被埋的,还有一本非陈默所写的笔记本。
沈队长查到陈默曾和插队女知青谈过恋爱,后来女知青回了家乡大城市,他便单身至今。
报案者是位老渔民,夜里发现了尸体和疑似女鬼的凶手,画师章欣根据描述和经验,画了一张已死之人的画像。
画像之女叫严华,原文工团仓库管理员,1980年11月失踪,一个月后被野狗从芦苇荡叼出,至今悬案未结。
两起案件死亡时间相同,陈默曾为文工团拍过照片,可能与严华认识,陈默身旁那个笔记本就是严华的日记。
第一个精彩的伏笔,是严华死后日记仍在更新。
也就是说要么严华未死,那她复仇也应该杀潜规则她的那个主任才对,为何会杀一个照相的摄影师呢。
要么就是有人再替严华写日记,这事多少有些无聊,一时间想不出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章欣走访以前的警察老李,拿到了当年的一手资料,同时老警察称严华的案件并非个案,像是连环杀人案,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这段真的有电影杀人回忆的影子,它是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公映时事件还是悬案状态,老刑警就是吃了法证技术的亏,始终未抓到凶手。
连环案包括1977年6月2日,张卫红尸体在桥洞下被发现;同年9月7日,王雅莉尸体在制冰厂后边的河岸被发现;1978年3月2日,陈卫星的尸体在鱼苗场中被发现;1981年10月7日,严华的尸体在芦苇荡被发现。
除了严华,被害者共同点都是要离开当地的女性。
当年老李调查了很多人,唯有文工团的林音去了广州后人间蒸发,这恰好与日记中所述一致。
林音与严华也是熟人,若非那个年代没有整容,很让人怀疑互换身份生活的设定。
后来章欣询问文工团老队员,被告知严华失踪当晚,林音是自己匆匆离开前往广州,只跟严华打过招呼,而且林音因为伤病已无法再跳舞了。
沈队长收到一份资料,介绍说林音去广州后加入了其他私人舞蹈队,后又在酒店当服务生,因为酒店失火发生重大事故,林音此后再无音讯,怀疑她早已死于火中。
由此基本也就断定,当年死的是林音,去广东的是严华,反正广东那边并不认识林音,被冒名并不奇怪。
只有这个推论,才能让林音符合连环凶杀案的目标画像,严华又能继续写日记。
唯独陈默的凶手定论有点小问题,章欣是从老李的众多录音中发现端倪,画出了陈默的画像,其因心理疾病而对要离开的女性产生报复行为。
那当初老李有录音怎么没有查到人呢,莫不是就缺了一个画像?
逐一走访排查的话,应该不难找到人。
陈默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多半是为了跑路吧,大部分线索前后倒是呼应上了。
可严华回来替林音报仇,为什么要把笔记本落在陈默身旁?
本身计划要出去杀人还带着日记本就很怪,日记丢了就意味着肯定会东窗事发,也没有提前跑路,可能真是生无可恋了吧。
如果陈默死后,日记被埋在严华的墓碑前,章欣随老李祭拜时发现证物,这样可能更合理一点。
随后破案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严华和林音之间的故事属于两种遗憾组成了三段悲剧,两人神交的知己友谊比沈队和章欣之间更加深厚,才能促成严华的互换人生与杀人动机。
电影的最后,章欣即将前往甘肃为连环杀人案画画像,让观众对续集有了一种期待,甚至编剧可以考虑嫁接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的电影孩子们,感觉会有一定契合度。
枯藤,老树,昏鸦。
开篇的这一帧便已把一切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了。
羁旅于世间,孤寂无依,悲凉且萧瑟,去日苦多,明日何往?
前几日夏至,落过雨后竟有一丝秋凉,睡前我又把远山淡影看了一遍。
这是第三遍了。
我极少在短短几天把一个电影翻来覆去地看,没记错的话,最近一次是两天看了两遍《闻香识女人》。
我是很喜欢这部作品的,每看一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实际上这是意料之外的。
我以为一个国内电影,能掀起多大波澜呢。
(初闻不知曲中意)第一遍,是6月18日晚。
我也是被海报的唯美感吸引过来的。
我带着对文艺片的景仰,看完了这部作品。
画面美极了,是一种将色彩、情绪、剧情、感知融为一体的妥帖美。
恰如其分的空境、毫不刻意的运镜,将每一处时空切换都处理的严丝合缝,自然舒适。
每一个景深都有一片洞天,意蕴深长。
乌鸦悲悯的开篇,晚霞下美好婀娜的起舞,急促不安的雨落声,最后一幕远山淡影的辽阔和苍凉……不过美好总是须臾,时代嬗递,悲凉感扑面而来。
剧情本身并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
一场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拉扯出关于人性的白云苍狗。
“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直到她的出现,把我的世界扯出一道口子,让黑暗从这里宣泄出去”——日记本这样开篇。
旁白用沧桑且沉重的声音将人生的遗憾和绝望娓娓道来。
沿着这条线,以文艺与婉约的方式展开了一段跨越十余年的恩怨纠葛,当事人悉数出场。
而时空的另一端,是负责调查此案的刑警和画像师,两人的矛盾与恰当的冲突也是该剧的一个看点,对两人的刻画并没有浓墨重彩,倒都是非常朴实无华的一些交代,但是两位演员的功底扎实,不经意间已经打动了我。
所以一刷,给了我更多的是感官上的惊喜,剧情跌宕反转,颇烧脑,联想起不久前重温的《控方证人》。
交代真相的点睛之笔来的猝不及防,顿时才拨开浓雾,看清那一位幽伫在芦苇荡的孤影——惊叹于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精妙。
内心略过一些不可名状的感触,觉着好似空了一个缺口。
于是我决定,二刷,立刻。
(再闻已是曲中人)二刷。
已知了故事的结尾,看片的心境竟截然不同了。
这一次我感受到了更深邃的东西,而且细节真的太用心了。
一些疑惑开始抽丝剥茧。
这是关于选择的问题。
剧中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严华,为了自己“仰望星空的权利”,她怀揣着的舞蹈梦,如此遥不可及,为此她做出了牺牲,羊入了虎口。
可是现实与梦想的较量,总如云泥相望悬。
她是悲伤的、无奈的、自卑的。
可幸的是,她的坠落被林音一把接住了。
林音,我喜欢的角色。
她梦想着把自己的人生过得辽阔一点,她是柔美的、善良的、悲悯的,易碎的。
她们是彼此的光,借由这现实的裂缝,照进漫长黑夜。
音乐起,暮色至,每一次天台的共舞,远处藕荷色的晚霞洒落在山林和指尖(可偏偏晚霞总是短暂易逝的),美好的一塌糊涂。
这是两个女孩,关于那段时光最温暖的记忆了吧。
林音为了成全严华的梦想,做出了一个无私的选择。
但是一切还没有按照她期待的样子开始,便已经被人性的恶埋葬了。
这人性最大的恶,是深入骨髓的自私。
这种恶,可以杀死善良,泯灭人心,害了自己,毁了他人。
陈默选择了这种人生。
以后的日子,严华替林音活着,连说话的语气都俨然成了她。
她曾把她从黑暗中拽出来,现在她要用唯一的方式祭奠她。
这可能是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情谊,极致的、甚至扭曲的。
理解不了,一是我们不曾经历,二是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我认为这样的存在,也是合情理的。
每一个时代有它各自的喜怒哀乐。
站在任何的时点,去评价过往,总会有失偏颇。
局外人,能有多少感同身受呢。
章欣,一个兢兢业业的画像师,不苟言笑。
他像极了生活中的你我,选择了本分地工作与生活,承担着自己的使命。
他习惯用固有的疏离感去掩饰内心的炙热,剧中虽没有多少情感刻画,但是每一处剧情的转折都由他铺展开来。
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了查明真相,孤身涉险,走进浓雾里的芦苇荡......我对角色原型了解甚少,有幸通过这部作品去更多的认识他,由衷地敬佩他。
后来了解到该演员为了能更好地呈现这个英雄角色,减重20斤,学画一年半,可见用心与真诚,感叹不已。
沈张,坏脾气刑警队长,他选择做一个孤勇者。
急躁、粗糙、刚愎自用、满口脏话。
我有多厌恶他,就有多心疼他。
他是剧中最饱满立体的存在,是最打动我的角色。
“没时间了”,这是永远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
为了升职,他不屑与画像师合作,急功近利,暴躁不安。
看上去,他对小徒弟也总是呼来换去,目中无人的样子。
他该是个坏人吧。
但是,在船上生擒拿枪对着王宝后脑勺的歹徒后严词叮嘱“后脑勺要长眼睛”,在楼道追凶时把手下拉到身后自己不畏危险第一个冲上去,这些细节告诉我,在冷峻的外表下,他有着一颗热烈、无私、勇敢、坚韧的心。
从一开始对画像师的排斥、不屑到后来的接纳、认可,再到最后一刻的使命寄予与交托,对沈张的刻画导演确实是用心了。
全剧第一次泪目,就是在沈张病床上的那一幕。
在破陋的房间里,没有多余的色彩,章欣为他点了最后一支烟。
他简直就是个烟鬼,成天烟不离手。
他用被子弹打穿的手举着那只烟,伤口仍未完全结痂。
他已然没有往日的那股烈气,癌症晚期的疼痛把一个大男人折磨得憔悴颓唐,他满眼空洞望向窗外,一字一句说完了他的最后一段话:“我以前是逞能,搞什么英雄主义,孤家寡人拼了半辈子,以为能换一方太平,现在看来,像什么都没做。
拼命换来的,风一吹就没了。
世间众生百相,哪条路好像都能走,但你只能选择做一种人。
无论成为谁,都需要勇气。
”我太爱这段话了,在笔记本上一字不漏的记了下来。
我想,这一刻,所有人都理解了他,原谅了他,怜惜他,甚至爱上他。
而如果你细心注意到,电影第一幕,他站在警车旁,随手揉成一团扔掉的是判他死刑的体检报告单呢?
你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心疼他?
导演怎么这么狠心,让一个心怀天下的英雄,独自面对这周遭世界的误解与嘲弄。
孤傲的沈张,倔强地与命运的绝望与黑暗对峙,却仍然要化做一道微光,换一方明亮。
他演绎着孤独勇敢的你我,更演绎着赴汤蹈火负重前行的他们。
临行之际,他将对世间的爱与责任,转交给了画像师与小徒弟(希望你也发现,小徒弟最后穿着沈队那件破旧的皮夹克,点了一支烟)。
这一份传承,何止厚重。
自不待言,我也惊讶于这位演员对角色的诠释。
在我看来,他对沈张这个角色的理解和把握都很精准,暴烈的时候让你反感至极,动情的时候又直接戳到你的心窝里,你的喜怒哀乐任他肆意拿捏。
可邪可正、可亲可疏、顺理成章,恰到好处,功底不菲。
研究了一下这位演员的经历,原来曾在空降兵特战大队服役五年,从事过特警。
看来导演在演员选择方面,确实花了功夫,用心了。
诚然,一个好角色,足以成就一个好演员。
反之亦然。
剧中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路。
但人生像一条夜河,你在其中湍急而过,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在最喜欢的地方停留。
(何必再悟曲中意)三刷,是夏至的晚上。
三刷的原因说来奇妙。
我在某处留了篇影评,没想到贺导看到了,还回复一句:看得好细。
谢谢您来看我的电影。
莫名地很感动,他真的真的好用心。
难怪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他不是为了迎合流量,抑或讨好大众。
这里面完整地呈现了他对艺术的态度、追求与尊重。
因着这一份真挚与情怀,他的作品必然不止于我这些浅显的感官体悟。
我应该跳出一些固有的偏见和认知,完整地,感受它。
所以这第三遍,我确实是来感受的。
我没有去纠结剧情的来龙去脉,没有去试图捕捉每一处细节,也没有去揣测每一句台词背后的深意……我只需要把自己丢在沙发上,去享受这一份用心和真诚就已经感到极大的心满意足了。
通常这些时候,赞美的言语可以很有分量,但我内心有许多感动反而有些道不出了。
我由衷地敬佩这部作品的创作者。
他们在冒一个极大的风险,而且显然他们是明知此事的:品味是流量最大的敌人。
明知山有虎……但是他们依然能坚持一份纯粹的热爱:总要有人去认认真真地书写艺术,忠于内心,给自己的初心一个不悔的交代。
当人们已经习惯被碎片化信息喂食——逐渐丧失了对美和纯粹的追求和耐心——的时候,有一群人还依然不声不响地努力着,想要给喧嚣世界里的你我,寄出一份真切的情书,让我们得以重新感受内心行将湮灭的火焰——曾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这不正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吗?
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作品,它的的确确给了我许多感动。
我希望读到这里的你,也能感受到这份用心。
最后,期待贺导团队带给我们很多惊喜,辛苦了!
2022.6.28凌晨,晚安。
———⚠️涉及大量剧透———1 林音参加了最后的演出,但是没参加谢幕环节,因为她没来得及,就被照相馆的陈默叫出去给嘎了。
2、陈默嘎人的动机是——心理变态扭曲。
之前他女友家里嫌弃他,抛弃他去了大城市,他心里有恨,所以他对任何想要离开这里的女人,都要嘎掉。
(影片中间他想嘎陌生女孩已经交代清楚了)3、陈默知道林音要走的消息,是在他给剧团拍合照时。
那会儿他就选定目标了。
4、林音被陈默叫出去嘎了,当然没法参加最后的谢幕环节。
领导着急,让林音的好闺蜜严华出去找人,严华找到林音时,发现她已经被嘎掉了。
严华很伤心,但是这时她也动了一些别的心思,所以没有立即报警,而是和林音换了衣服,相当于和林音换了身份,并把她浅浅埋了。
原因: 一,时间太紧来不及报警,且谢幕演出救急,所以浅浅埋了,这和影片开头警察说女孩尸体一个月后被野狗叼了出来,可以对的上,埋的浅嘛。
二,她也有个主角的梦,这时正好可以代替林音上场,完成谢幕演出。
5、舞团里大家视角,认为林音没谢幕就跑掉去广州了,让严华去找,但是很快又看到“林音”回来,就没多想了。
其实,她们看到的回来的人是严华。
因为蒙着纱巾看不出来。
此处,有严华舞台上的想象情节,影片中大家虽然提到是林音,那是从大家视角误认为的。
这个事,只有舞台上的另个女孩,后来出去从事那啥工作的,她通过鞋子,看出来了一些端倪。
镜头有给特写暗示。
6、严华顶替林音谢幕,然后就消失了,其实是代替林音去了广州。
这里,剧团人的视角是,林音回来谢幕完去了广州,而严华为了出去找她消失了,一个月后被发现,他们认为那就是严华,时间和对换的衣服对的上。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退休老警官说,严华的死和系列杀人案不太一样。
其实是一样的。
死的是林音,被误解是严华了(尸体毁容)。
有人觉得这里逻辑奇怪,我的理解: 一,严华发现林音嘎了,就决定要替她报仇,所以,在这里她和林音换了衣服,换了身份。
制造自己已经嘎了的假象,以后她去报仇,大家也不会怀疑她。
因为在大家那里,林音早走了,而严华也死了。
二,她已经实现了主角演出梦,没有遗憾了。
接下来,她要替林音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里不排除她私心也想出去。
三,严华冒名代替林音去广州舞团,也有自己的私心。
因为她知道林音去了也跳不了,身体早出问题了,那还不如严华自己去呢。
结果谁知道,去了,发现也没进去剧团,还只能在外面奔波,最后遇到大火把自己毁容了。
7、毁容了,好像给回来报仇提供了很好的掩护。
所以她回来了。
并且机缘巧合,在照相馆里通过她送给林音的鞋子,发现凶手原来是陈默。
她把陈默约出来开枪嘎掉。
这里的情节,就是开头目击者老头看到的一幕,他坚信凶手是女人。
8、画像师一开始画出的凶手就是严华,没有出错。
不仅带出了陈年旧案,开启了故事,也在影片最后被证明,正面体现了章欣的技术高超。
另外,大家对他的误解,也带出了他和队长从对立到和解的故事。
这里的画像技术开挂了,但作为有原型人物的故事片,为树立典型,也能理解。
看到朴素的演员名单,不报期望地开始了这场观影。
没想到朴素的电影却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
雨夜老大爷在仓皇失措中看到一张脸,于是有了速写师画出的“女鬼”。
由“女鬼”的日记及死后仍在跳舞的经历,一步步推演出一个热爱舞蹈的库管员和首席之间的友情故事。
首席为了给库管员报仇杀了凶手,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
可是那双绣花鞋和根据大爷描述绘出的画像却成为无法解释的通的疑点。
绣花鞋明明是严华送给林音的礼物,怎么却成了凶手从严华身上扒下来的?
既然是林音复仇,那么大爷的描述,出来的怎么却是严华的画像?
凶手每次从不出错,必然是调查+确认才会下手,怎么就会错杀严华?
这些疑点,静下心想想画像不会出错,答案也就昭然若揭了。
速写师有些哽咽的觉得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品,不值得珍藏,却在最后关头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艺术?
就叫它是“永不消逝的真相”吧。
没看电影 只是看到这个海报封面 就觉得好像小S 总感觉小S要出什么事 预感不好 没看电影 只是看到这个海报封面 就觉得好像小S 总感觉小S要出什么事 预感不好 没看电影 只是看到这个海报封面 就觉得好像小S 总感觉小S要出什么事 预感不好 没看电影 只是看到这个海报封面 就觉得好像小S 总感觉小S要出什么事 预感不好
节奏太慢温吞水
远山淡影,画面唯美;人艰不拆,道具乱入。加一星给选角的——穿便服的,都帅帅的;戴盖帽的,都胖胖的。
用卧室投影仪看的第一部非常值得的电影,镜头的美与悬念相互衬托,仿佛在歌颂一种神秘的美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一种怀旧的美感,意境很棒。悬疑和反转还不错,节奏比较慢。
有在用心做,但是剧情存在bug,后期悬疑力度也不大
照相馆老板是变态杀人狂,为情所困专杀要离开小镇远行的人,女主闺蜜也被杀,女主决定完成闺蜜未完成的梦想于是换衣服以闺蜜的名义完成最后一舞并南下生活,多年后女主被烧伤毁容回乡,无意中发现真相用枪为知己复仇。
★★★☆☆ 导演的选景和对光与影的认识蛮好的,一看就是有摄影功底的,很多场景,慢下来截一副图就是壁纸。唯一不足的就是对案件的叙述与呈现,但是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值得三星半。
比大多数电影差一些,但也比大多数中国电影好太多。
不是说一味地模仿是错,毕竟艺术创作很多时候都来源于经典,但2022年的犯罪题材电影依旧走不出杀人回忆的光环确实也让人不禁有些感叹美术摄影做的非常考究,故事也很有小说感,从画像师的角度来展开谜团其实是有噱头的,可怎么说呢,就是太流于表面,做的全部都是拿来主义,甚至调色人物设计也是按照杀人回忆的框架来的这就导致好好一个犯罪题材,非要在文艺感上做文章,最终的结果就是四不像,并且稍微看过点同类题材的朋友在我还刻意看了一下进度条的第20分钟,我相信大家已经对凶手也好,结果也好,都猜的八九不离十了,这一点来说,你其他边边角角部分做的再好,也失去了它本该有的光彩,特别是明明50-60分钟就可以讲完的故事硬生生拖到120分钟,太磨叽了!!值得鼓励的事,尽管对爱看电影的朋友不感冒,但在网大角度确实可以了
很耐心地讲了一个故事,可惜人物深度不够,尤其是主角
文艺大于悬疑,很值得细细回味的片子,bgm也很好。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网大?
取了个石黑一雄小说的名字,多多少少带了点他的味道,章也好张也好,英模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个嫌疑人x与金田一的诡计,经不起太多推敲,大概也就是为了远和淡的小城调调。
还行吧,作为悬疑嘛差了点,作为文艺片又差了点。
7.0/10,有点猎罪图鉴+杀人回忆+芳华+白日焰火+沉默的真相混搭的味道。摄影影调不错,主题里夹杂着私货,如果更好解决叙事节奏问题则更上一层楼。
非常不错,扎实的剧本,真诚的服画道,以及悠远的摄影剪辑,与其说说像《杀人回忆》,倒是更具有锡兰的气质,唯一的问题可能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演员的演技,除了男主外形比较符合角色气质,其他所有人都不在线。
5/10 ,《芳华》版《暴雪将至》《黑处有什么》?
这不是悬疑片,而是文艺片。拖沓冗长,多一星给摄影。一早就猜到是身份互换的梗
2023年4月22日,可以一观。至少比吹上天的《尘封十三载》要好。10186人在豆瓣标记看过,8532人评分。
这鸡巴叫贺泉的导演是搞行为艺术的吧,这是导演逐梦演艺圈的作品呗?啥他妈导演水准,没一场戏能看的,再加上女主这整容脸,我去你码的吧!片子趁早改名《逐梦演艺圈2》
属于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用烂的替身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