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娜

Athena,Moussa,RG03

主演:达利·本萨拉赫,萨米·苏莱曼,安东尼·巴容,瓦萨尼·恩巴雷克,亚历克西斯·曼蒂,比拉内·巴,Iless Hachi,尤尼斯·本巴基,梅里亚姆·斯比亚,阿明多·阿尔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雅典娜》剧照

雅典娜 剧照 NO.1雅典娜 剧照 NO.2雅典娜 剧照 NO.3雅典娜 剧照 NO.4雅典娜 剧照 NO.5雅典娜 剧照 NO.6雅典娜 剧照 NO.13雅典娜 剧照 NO.14雅典娜 剧照 NO.15雅典娜 剧照 NO.16雅典娜 剧照 NO.17雅典娜 剧照 NO.18雅典娜 剧照 NO.19雅典娜 剧照 NO.20

《雅典娜》长篇影评

 1 ) 早知道有这看我何必去看国庆档的废片!!

这部长镜头加音乐真的赏心悦目,沉浸式代入情绪,从头到尾一口气都不让你喘大概是讲了法国社区管理模式下的无知无畏被煽动的移民,在极右恐怖分子欺骗挑唆下的暴动,观者视角看完会觉得完完全全是荒谬的暴力,但镜头里那些被情绪控制无脑拥护崇拜暴力,拿着烟花爆竹穿上统一运动服就觉得自己牛b透了的社区移民,确实最真实的反映了问题。

人物塑造上阿布德尔是比弟弟卡林深好几个档次的,阿布德尔真的前期在疯狂中清醒,全篇话很少更多是沉默地做着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能感觉他憋着一口气。

后期则在清醒中疯狂,他清楚地知道为时晚矣,自己现在接手的一切都是一场闹剧,但还是一遍一遍威胁警察交出不存在的警察凶手,最后那个在瓦斯堆里漫天飘雪的长镜头里,他疯狂后的无助感真的淋漓尽致,中间弟弟卡林死后他爆发杀了还在念叨着走私枪械的黑道哥哥后,在悲痛暴怒冷漠痛恨中的情绪转换实在太好卡林看起来倒像是个纯粹的已经被冲昏头脑的疯子,但是他是唯一会接妈妈电话,说我爱你妈妈的人😢而且这部的家庭悲情色彩也在通过妈妈的电话串联起来,把这三兄弟背后的那个脆弱家庭时刻放在观者心中提醒:这场暴力这个社会结构后面有更多的受害者。

出镜较少,但贩毒走私枪械的大哥,和那群右翼恐怖分子绝对有所往来,四弟的死大概是和他有关系的🚬被揍死不冤不过主角他们家真是藏龙卧虎,,大哥混黑道,二哥当军人,三弟暴动起义,,给我看呆了。

还有一条警察线也挺有意思整体来讲视听语言满分,剧情结构也有收有放,通用长镜头来代入了几方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叙事却不会乱感觉是最佩服的地方

 2 ) 长镜头调度教学片

前段的长镜头足见导演调度能力,很快就构建出3个角色让观众代入进去。

片中很多意向——白马、花园、瞄准镜纹身、没开过的步枪……也给这些情节有一些勾勒的作用。

前段虽然不错,但是难掩后段失去了长镜头后,疲软的情绪,虽然演员尽力在表演,也很投入,但是总觉得在大场面切到特写后的过渡让人无法完全投入情感。

诉诸暴力和对抗暴力,哪一个队伍才是暴力本身,一直在轮换的视角和对比画面让人在片后会有一些思考,但是暴力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带来的只有毁灭。

塞巴斯蒂安早早被安排了“危险人物”的标签,到末端展现出的危险气质并没有给电影加分。

(可能理解这个经历过战争创伤的爆破专家,并且尝试想象他要炸毁大楼的逻辑令人费解。

如果没有这层逻辑,那他跟Abdel的毁灭才更让人感叹?

又或带来思考)Athena在片头像是一个城堡,里面住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不同肤色,不同年龄和性别。

但是看似他们只有一个敌人——“暴力的police”,也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

在他们完全不知道真实的真相的时候,诉诸暴力可能是唯一的途径,在看似狂欢的各种暴力事件中,Athena暴徒手里的烟花在跟police围着居民喷的催泪剂对比起来,一点都不暴力了。

好像是说在暴力中,不管它的表现形式,有些看起来普通的暴力手段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导演最后还是给了一个答案,不像《悲惨世界》结束一样拘泥于他们的下场。

一个纹着瞄准镜纹身的士兵烧掉了警服,他此刻一定不是一个police,但是他之前又经历过什么,没有答案,也没有很简单的解释,但是好像这是一个很长的进程。

暴力带来的毁灭和混乱总会停止,但是引起这些的有时候往往只是一个人,或者一种情绪……

 3 )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

”这是五年前,我们国家在最高层面公开提出的“世纪之问”。

这既是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动设问,也是抛给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执政者的开放问题。

在我眼里,无意识地,《雅典娜》对此进行了回应。

2019的《悲惨世界》本身就足够惊艳了。

我当时就感慨,那个世界缺个蝙蝠侠,能以不缺位的、公正的暴力去尝试解决非暴力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可惜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蝙蝠侠,深植消费主义的流行文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解药。

而电影本身是可以成为解药的。

作为《悲惨世界》的升级版,《雅典娜》的结尾部分尤其重要。

这个结尾就是一种摊牌:追求公义所带来的一系列悲剧,其缘起就是被带了节奏。

有趣的是,这个我个人极其欣赏的结尾,引发了针对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或许)。

豆瓣上很多友邻不接受这个所谓“真相的阐释”,认为它消解掉了本片的复杂意涵,或者说转移了焦点。

他们喜欢反思人民与执政者之间的赋权关系,不喜欢反思“小丑竟是我自己”。

但这恰恰是这部电影最有种的表达。

如同索德伯格的《传染病》,你大可以借此渲染那场虚构的“世纪大流行”中所展现的种种怪相与悲情,但却无法否认,《传染病》最核心的一个点,同样还是在结尾处,那位厨师没洗手。

多洗手啊各位。

很多人爱说“房间里的大象”,这话也真是听烦了。

整天大象大象的,那大象到底是啥?

这大象到底是个有呼吸的组织,还是每个人身上最普遍的人性?

回到那个时代之问。

《雅典娜》里的世界到底怎么了?

有效治理的赤字。

均衡发展的赤字。

理性沟通的赤字。

怎么办?

我哪晓得。

问马克龙去。

 4 ) 用什么燃烧 用什么浇灭

在刚看电影时 我写下一句话“当权力机构的守卫们不知道自己在维护什么,而民众清楚知道自己在反抗什么时,这个政府就出现了大问题。

”电影是和父母一起看的,大量的长镜头,跟随镜头难免让人感到无味甚至有些浮躁。

跟随,特写,再跟随,再特写,虽然理论地说,这些镜头的作用是白描角色,展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但我认为这样频繁的使用却是法片的特点之一。

这是新浪潮的余韵,聚焦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在用摄像机去凝视个体,记录哪怕一根汗毛的竖立,以此讲述个体对于社会议题和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部电影拥有很法的剧作结构,法国人最爱干的事情就是从多角度去讨论一件事情,但从不给出对于对错的评判结果。

在这部电影中,面对雅典娜起义的事件,出现了多个视角。

热忱无畏的起义者,愤怒的跟随者,曾为法国政府效力的军人,执行任务的无辜警察,逃散的百姓,独成一派的毒贩,在不同的视角里,这件事情有着各自的对错,抛出的燃烧瓶引发的,或许是一场闹剧,一场暴乱,也可以是一场圣战。

而当用多视角的审视去诠释这场战争,这便不再是审判,而是权衡。

是人们千百年来都在做的权衡,什么是自由的边界,抗争的合理性,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与是否能构建期望的社会。

我们都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最后大楼被炸毁的瞬间,我的妈妈问我为什么那个逃出的警察不告诉警方他们在布置炸弹,而是放任那些进去执行任务的警察被炸死。

我才意识到这个设计的巧妙。

他是面对权力与抗争最迷惘的人,他没有着起义者的愤怒却有着理解这种愤怒的能力,他没有维护政府的信念却穿着维护者的盔甲。

这个角色的存在像是面对这无休止的暴乱的一句犀利问句,我们到底应该跟随什么。

不过如果放轻松一些,不再去思考那些严肃的议题,或许他的答案会是指甲上他试图抠掉的指甲油。

为了让父母更好理解这部电影,我举了口罩时某四字城市的例子。

我说我丢了许多赛博燃烧瓶,也失去了很多条赛博姓命,那黑洞样的巨口把它们悉数吞下,没有回音。

我会永远愤怒,或许这能有用。

但真的有用吗。

 5 ) 黑色永远在最底层

完全表现出一堆没进化的物种想在现代社会中争讨些地位的不可能性。

悲惨之所是悲惨,除了想入非非还有意想天开一切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低等动物的能力。

而宗教这玩意本就不该出现在现代社会,所以一开始就该把这些居住区隔离出来法国历来都敢为人先,也正好让大家看到了起因经过和结果,接受了教训。

所以,社会还原本来就有的阶层是最好的发展

 6 ) 混乱炸裂

看完会有莫名的兴奋,很想讨论一些细节,但是说出来必然会剧透,还是忍住了。

导演的现场调动能力很强,好几场都是大几百号人,呈现出来都在状态。

有几场运镜令人惊艳,让你既有大局观又有细节。

剧情紧张刺激,有的桥段要回味前面几分钟的内容,才能缓过神来弄明白说的啥,脑子根本闲不下来。

故事的主线是同母异父的四兄弟,差不多一天的命运(btw,这教徒可以改嫁吗)。

暴动的直接原因片头就提及,但一直按下不表,剧尾终于揭秘。

这就炸出脑中的一连串问号,好多逻辑点想问。

全程警方都相对克制,辣椒水喷雾,橡皮子弹,橡胶棍,透明盾牌,貌似还有什么烟雾之类的,没有一发真枪实弹。

想到13年前,唉。

观影后一样有感觉想要讨论的豆友,可以私信,三日内有效。

太久的话怕有些细节会模糊,特别是如果又看了一部好片,兴奋点又重叠了之类的。

 7 ) 几个兄弟都死光了

第一个就是小弟了,被极右份子装成的警察打死。

小哥为了弟弟主持公道,进行了烟花暴动。

警察很弱鸡的,全副武装也干不过去学生党……中途想捉一名警察当人质,让政府找到凶手,捉到了却被当过兵的哥哥救走了,可惜又被假冒的极右装成警察打伤,并在围烟酒店时,打倒小哥,被自己的酒瓶烧死。。

当过兵的哥暴怒了,手拳肝爆了同母异父的兄弟!!

(这兄弟是贩毒的)……最后投了···也就是说这部戏无故的死了三兄弟,男主还圣母一样的原谅了众人…………所以为什么有人觉得好呢?

人物没有什么成长,剧情设定也无脑,,还不如城管大队……兄弟情,母子情,战友情,都只是点到为止。

也许就是这么浅薄吧。

《隐入尘烟》下架了,那个解读才·

 8 ) 戴上中东头巾的法国女人

大前天晚上看完的这部电影。

电影描述的是法国的社会问题,但电影的画面给我一种很惊艳的美感。

这种惊艳之美就犹如无数潜移默化之间形成的法兰西女性之美。

首先她是美的、但她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的一颦一簇则更令人惊艳,她有足够深厚的底蕴而现在她兼具令人“欲罢不能”的异域风情。

戴上了中东头巾的法国女人。

这是法国电影,也是现在的法国。

在高速疾驰的抢来的警车之上随风飘扬的法兰西国旗、夜幕笼罩昏暗灯光之下攀梯而上的防暴警察、绚丽的烟花和昂首的摩托包围着的盾牌方阵、寒风飘雪中躺在地上眼睛里黯淡无光的男主、最后镜头拉远火光中映衬在墙壁上若隐若现的光影。

但带给我更多思考的还是电影的男主——阿布拉比(如果没记错名字的话),从最开始作为战争英雄站在台前,相信政府相信社会相信程序;维护秩序疏散人群捍卫保护弱者;孤身返回劝说兄弟搭救掉队的警察......他的转变来自于亲眼看着兄弟躺在烈火之中。

复仇的火焰在他的眼中跃动,但即便如此最后的子弹也并没有射向那名弱小的警察。

在寒风烈焰之中,走向了最后的毁灭。

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也跟他一样站在台前,站在摄像机前,面对很多人,说着那些我们曾经或者一直心里面也是这样想着的话。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在做着什么样的职业,我们都心存善良,相信正义、相信秩序、相信程序,相信站在我们对面跟我们讲着话的人也如我们一样善良。

但足以颠覆上述一切的,也是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兄弟倒在熊熊烈火之中的那种无力——从卷帘门的狭缝之中,我们声嘶力竭地呐喊,哪怕只是让那个来源于自身另一面的兄弟趴下,我们都无法做到。

或许在文明的时代,兄弟那样的人注定了会倒在自己点燃的燃烧瓶的烈焰之中吧,只是在他倒下之后,哥哥那样的人也终将在复仇中麻木、在寒风中抽搐、在爆炸中消失。

还是有很多困惑,警察的指甲是什么意思呢?

右翼脖子上的纹身是什么意思呢?

最后墙壁上的影子是什么意思呢?

 9 ) 隔岸观火?小心烧到自己

内容有剧透。

这个电影讲的是法国的族群矛盾,我觉得我们都该看一看,因为法国的今天弄不好就是我们的明天。

电影中有兄弟四人,看似四人,实则由小到大,代表了族群暴力冲突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弟):族群冲突中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小弟是穆斯林移民,同时也只是一个小孩子,法国的原生族群和移民间的矛盾无论谁对谁错都与他无关,但他却被殴打致死。

这种遭遇其实也隐晦地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无论你是否无辜,你从一出生就属于一个族群,也必然处于族群矛盾之中。

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小弟的死,使得族群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第二阶段(三哥):族群矛盾在激进派的推动下升级为暴力对抗三哥,也就是男一号,骂他理性的二哥是“亲法派”,可以看出法国的一部分穆斯林移民以及黑人移民等群体没有国家认同感——这自然是统治者的失败,但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少数族群们生活困窘,从习性到信仰方方面面都与这个国家格格不入,自然心有怨气,也自然会抱团取暖,但抱团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很容易扩大成为族群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弗洛伊德事件就是例子,弗洛伊德本人是否无辜我们不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压死之后,人们不认为这是一个警察与一个平民之间的问题,而是认为这是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问题,全国都爆发了暴力活动。

族群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火药桶,而引燃火药桶的导火索——激进派,向来是由年轻人组成。

如果不能够在少数群体的年轻人群体间塑造起国家认同,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新疆毒教材事件便是例子,贻害无穷。

第三阶段(二哥):族群中的温和派被激怒之后暴力对抗升级为仇杀男二号二哥是军人,象征着族群中爱国的、理性温和的群体。

他和警察合作、疏散社区居民、劝说激进的弟弟、拯救被俘警察。

然而他和被俘的警察跑向警察队伍的时候却被枪打了回来——这象征着随着冲突的加剧双方都开始不理性,温和派斡旋妥协的尝试失败;他劝说弟弟收手,却亲眼看着弟弟在自己面前被枪杀(也是电影中给到镜头的第一个被杀的人)——从这一刻,二哥彻底绝望,放弃了与警方的合作,成为暴动的第二任领袖,他比起鲁莽的激进派更加坚定,也更加暴力。

他一拳一拳砸死黑帮头目,镜头并没有给到死者,而是全给了他,他的暴怒和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现的还有残忍。

他也是暴动群体中给到镜头的第一个杀人的人,他激进的弟弟到死也没有杀任何一个人。

所以当一个族群中的温和派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事情一定是无法妥善收场的。

比起年轻人们,年长的温和派们更有经验智慧,也更有财力和人脉,他们有自己的产业和社会地位,不愿意放弃这一切,所以成为了温和派——然而一旦激怒了他们,他们造成的破坏将是年轻人们无法比较的。

第四阶段(大哥):心中的怪兽被放出来,一切走向彻底毁灭。

大哥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身上的象征意味极为浓郁,几乎就是个人形符号而不是人。

他出场的时候观众肯定认为这个人应该是个傻子或精神病患者:四周的年轻人在暴动,到处是尖叫和爆炸声,他却戴着耳机侍弄花圃,与世隔绝。

整场电影他一言不发,就像个憨憨。

但到了最后,我们却发现原来他会说话啊,而且很有条理很冷静地指挥年轻人们制造炸弹。

他的疯狂把黑化的二哥都吓坏了。

最后他炸了整栋楼,把自己仅存的兄弟连同警察们一锅端。

从头到尾他不像是人,他没有人性。

这象征了当冲突走向极端,人们将不再具备人性,剩下的只有互相毁灭。

好了,说完电影,说说电影背后反映的现象:经济发达——人口衰退——引进移民——族群矛盾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都看在眼里,也正在经历。

高度发展的经济是最好的避孕药,我们都深有感受,我不多提。

人口衰退势必带来经济衰退,这是任何国家的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引进移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自落后国家的移民们物质要求低,可以很好地填充基层劳动人口,保证国家的经济继续繁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

然而一代移民可以任劳任怨,二代开始就会要求更多了,简单来说,就是钱、权利、认同。

一旦不能满足,问题就会上升为族群矛盾,然后就是电影中的情节了。

在主体族群人口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问题可以被压制,但也仅仅是压制而不是解决。

移民们因为贫穷,所以生育率高,会不断稀释主体族群,当他们的人口也足够高的时候,炸弹就炸了。

所以假如我们国家的未来也要走引进移民这条路,能否淡化族群概念,和光同尘,在移民群体中塑造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就很关键了。

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能拥有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倾向。

最差的结果可以看卢旺达,同文同种的人都能够分成两派互相仇杀。

我个人不喜欢“民族”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先天地把人划分成了不同族群,我们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来源于此。

但“民族”又代表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无法放弃。

所以该如何呢?

希望未来的人们会有办法解决。

这是未来一百年的问题了。

 10 ) 震撼人心又伤痕累累——《雅典娜》

视频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s9DU2dMtSH_pwNqpy4puwA

今天聊聊法国电影《雅典娜》。

片名Athena / Moussa / RG03 (2022)。

一群白人男子当街将一名13岁中东裔男孩残忍殴打致死,第二天巴黎雅典娜社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暴动,年轻人行动起来,为抗议这种不公而反抗。

影片没有任何停顿,立即用一个难以置信的长镜头将观众拉近暴动漩涡中心。

这群年轻人的诉求很简单,他们准备烧毁周遭的一切,来清除这个国家制度化的压迫。

死者的哥哥卡里姆指挥着这群年轻人,开始接管雅典娜社区的建筑物,并准备以武力面对当局,除非他们透露凶手的名字。

碰巧的是,死者的另外两位哥哥一个是退伍军人阿卜杜勒,另一个是毒贩莫克塔尔,他们全部卷入了这场暴乱。

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说世界上警察对待黑人和有色人种时的暴力行为是一种美式种族主义暴行。

导演罗曼·加夫拉斯用这部《雅典娜》驳斥了这种观点。

雅典娜是希腊战争女神,也是智慧女神。

《雅典娜》重塑了城市和阶级冲突,使其类似希腊神话。

与许多希腊悲剧一样,这是一个家庭事务,涉及四兄弟。

悲伤的兄弟们被迫卷入一场谁都无法控制的声势浩大的暴乱之中,并最终被其吞噬。

影片中所有主要角色都是兄弟,他们每个人都代表其传统社区中的独特观点。

《雅典娜》通过探索他们兄弟情谊的极限,来探讨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威胁到兄弟情的意识形态分歧。

本片以2005年法国骚乱为原型,在2005年11月至12月期间,法国郊区贫民窟发生了一系列骚乱事件,主要涉及移民社区。

这些地区住着许多阿拉伯裔、非洲裔和其他移民群体,在经济上处于相对较为贫困的状态,与主流社会存在着很大的融入和就业问题。

这些社区在历史上一直被忽视和边缘化,并且遭受了种族歧视和警察暴力等问题的困扰。

事件的爆发起因是两名少年在巴黎北部郊区的谢夫马朗-卡拉曼地区被警方追捕时躲进了电力站,最终被电击身亡。

这一事件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暴力事件随即爆发。

抗议活动很快蔓延到了整个郊区地区,包括里昂、图卢兹、马赛、勒阿弗尔等城市,上千辆汽车被烧毁,数十万人受到了影响。

最终,政府出动军队和警察镇压了事件,但是这次暴乱事件仍然震动了整个法国社会,引发了对于移民与社会融合等问题的广泛讨论。

演员们蕴含凶猛力量的表演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卡里姆是一名勉强控制住全身愤怒的悲伤亲属,他的存在每分每秒都让人无法忽视。

他没有心情听官方调查结果,也不相信官方的说辞,他只想要凶手的名字。

他主张对政府、警察直接发起攻击,这是结束社区被欺压的唯一方法。

阿卜杜勒的身上充满矛盾性,他一直试图给事件降温,他的军人职责让他克制住自己的悲伤,准备按照官方要求处理事件,他认为进攻政府只会加剧镇压。

但这种克制也是有限度的,毕竟弹簧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就越大。

莫克塔尔并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一切,什么兄弟、什么社区都不重要,他只要能带着自己的钱跑出去。

罗曼·加夫拉斯以发自内心的力量捕捉了法国警察的暴行,描绘了法国警察和中东社区之间冲突。

可以看出,《雅典娜》关注的话题和导演罗曼·加夫拉斯前作、处女作《悲惨世界》是一致的。

影片告诉观众不要沉溺于原始的报复本能,最后更是开了上帝视角,让观众们一窥事件真相。

但真的当主人公身处风暴中心时,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守住底线。

雅典娜社区的血性男儿们表现出对当权者不满、反抗少数掌权派对他们强加的侵略的决心。

三兄弟对事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正是雅典娜社区的无尽魅力之源。

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替身,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对事件做出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反应正是不可预知的魅力所在。

充满奴性的人无法想象这种来自革命老区的抵抗精神,甚至不相信会有人关注边缘人士。

影片除了发人深省的内核,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炫技一般的表现方式。

影片中的大多数场景都没有使用任何CGI,即使是非常复杂的场景也都是实际拍摄的。

所有场景都经过精心编排,甚至包括使用大量照明弹和烟花的场景,都是实拍的。

凭借令人印象深刻的技巧和错综复杂的摄影机编排,影片成功奉献了大量精彩长镜头。

《雅典娜》整部电影中一共有 163 次剪辑,平均镜头长度为 33.2 秒。

其中最长的镜头,也就是第一个镜头长达10分22秒。

最短的一个镜头长度仅为 15 帧。

《雅典娜》开场长达10分钟的长镜头其实是本片最后拍摄的。

因为这是一段十分复杂的长镜头,需要大量的调度设计。

为了准备好长镜头,演员和工作人员在拍摄前排练了一个半月。

这个长镜头其实是由 7 个不同的镜头组成,通过在后期缝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不间断的一镜到底的感觉。

重塑冲突的力量之旅,震撼人心又伤痕累累。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雅典娜》短评

???

6分钟前
  • NickyROி
  • 较差

4.5。對《悲慘世界》進行了極為片面的簡化退行,長鏡頭外觀炫目但實則信息量重複且搬演感極強。導演得仔細考慮一下社會題材電影是否適合爆米花化,巴貝拉也得反思下為什麼總是選出《新秩序》式電影。

8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有一点烦弦乐... 无可否认开场是完美的

13分钟前
  • Säger
  • 还行

长镜头看多了还是有点晕 场面调度确实牛 不知道怎么做到的

16分钟前
  • shesinsane
  • 还行

所以我极度厌恶小x书和IG式的虚假法国印象是不需要理由的:什么尼玛的法式生活、巴黎滤镜,你敢注视真正的法国吗?

17分钟前
  • Leann
  • 力荐

这种暴动只能制造混乱麻烦,要颠覆政权还得从zf收入与武器装备上做文章。 也就是说这种暴动只能短暂的宣泄或发声,并不能动摇政权的根基

19分钟前
  • 闻越
  • 较差

还是歌名老区才能拍这样的电影啊;法国这样的电影近几年很多啊,怪不得很《悲惨世界》,说明法国到全球👉的严重;这长镜头压迫力太强,从开幕就喘不过气;结尾为了缓和气氛就差点意思,重点是阿裔不是👉;哥哥转变凸显的很好,就是那一🔫该打啊

22分钟前
  • KD6-3.7
  • 力荐

开场长镜头无比惊艳

23分钟前
  • IN1984
  • 还行

法国白男电影的拉胯在自以为是

26分钟前
  • 须弥墩子
  • 很差

表现出了广告片般的质感。声势浩大的炫技徒有其表,所达成的唯有对最直接的感官冲击的放大,而只留下粗暴、空泛、浅薄的表达。

29分钟前
  • JJ
  • 较差

后半段崩的厉害,《悲惨世界》导演会说:你这新导演什么水平,跟我用同一个档次的题材?!

31分钟前
  • 阿鲁卡多
  • 还行

一流视听,三流剧情

33分钟前
  • KBFZ🇺🇦
  • 较差

真正的法国?

34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过于追求视听,调度简直就是使命召唤,人物的动机非常单调,没想到法国的社运影像也能变得类型(结尾真的绷不住

35分钟前
  • 路米內
  • 还行

还得是法国人

36分钟前
  • 拖延症怎么治
  • 还行

节奏把控、镜头调度太厉害了,无论是宏大场面还是人物特写,逼你一次次把自己代入弟弟、小警察、哥哥这三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中,到底是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成为这样的人的?最后你发现除了愤怒恐惧绝望,根本没有别的出口和解决办法,注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死局。主要演员太厉害了,每个人的眼神都特别到位,尤其是哥哥心碎痛哭后发生质变的眼神。还有最后警察在强光下赤身走出大楼的那场戏,是被阴暗笼罩下的本片唯一一幕亮到睁不开眼的画面。人类配不上这个世界。

38分钟前
  • 🌋 in Trieste
  • 推荐

这天一个弟弟死了,又一个弟弟死了,那么全世界(这座楼)就交给疯子吧w#@0

43分钟前
  • hungry
  • 较差

开场十一分钟的长镜头我就已经完全进入这部电影了Long takes & chaos & protests. Shot reverse shots only during intensive interpersonal conversations.The contrast allows the basic cinema language express its full potential.

44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前半段还行,后半段感觉不太行。

46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始于虚幻,终于现实。无人机拍摄的长镜头,有了一气呵成的宏大场面但失去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感

48分钟前
  • 微软雅黑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