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船头,戴着耳麦,蔚蓝的天,平静的海,微微的风,一副陶醉的样子……镜头往下,发现,那个没有连接播放器的耳麦插头……心痛!!
人的欲望不管是卑鄙,还是高贵、悲伤,这样的牺牲他人,都是不可原谅的!
看的我很压抑,但是还是比较喜欢。
看过的几部金基德的片子,对白都少的可怜,但是总会有几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
他的电影也许情节有很多不完美甚至明显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只是这些唯美的画面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就已经可以作为去看它的足够理由了。
第二次看了,上一次没看到结局。
第一次看完我只记得少女手上彩色的布条,和眼角红绿白的点还有勾人的小腿。
弓是金基德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画面安静,配乐也美,女主角没有台词的演技更是惊艳,在撒玛利亚女孩中,她也是一个嘴角上扬,看起来一直在笑的少女。
即使死了依然笑的天真可爱。
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算命的时候,船上的佛。
摇晃的秋千,少女的腿。
与世隔绝的船上,她总是笑,笑的不谙世事,笑的神秘暧昧。
老头一天天的期待,牵着少女的手,他觉得少女是自己养大的,可以陪他到死。
少女理所当然的该嫁给他,哪怕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一个软禁少女满足自己占有欲的变态老头而已。
只要是正常人。
总是会被年轻的异形所吸引,何况少女从未遇见过年轻男子。
他温柔的亲切的对待她。
对少女来说,那种感觉完全是个不一样的世界。
每次看到算命的时候,都有一直虔诚美好又让人春心荡漾的感觉,少女总是浅浅的笑,笑的人不寒而栗。
少女已经陷入了爱情世界了,当她朝别人射箭的时候,就证明她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小羊。
她内心也许是一头豹子。
好吧。
我承认,十年的养育之恩对少女来说是一定重要的,所以她虽然恨老头但也会难过吧。
最后一次算命的时候,老头眼里似乎有杀意啊,离开了少女他这十年的愿望都不会实现了。
绳子一头拉着她离开的船一头拉着老头的命。
最后老头隔断绳子,少女砍断绳子,都是他们这十年是牵扯。
我幻想的画面是,船开走,绳子扯断老头的脖子,然后他的头在海面上滑翔,血拉的长长的,然后电影结束。。
可是,牵绊似乎断不了。
老头最后朝天空射出一箭,随着天空朝拜,飞翔在海里。
老头最后果真得到了少女,老头化成了弓化成了箭。
穿透了她的身体。
白裙子上留下鲜红的处女血。
情欲在空气中包裹着少女的身体,天空中的那一箭那么准确的让她高潮。
金基德果真不会让人舒舒服服的看完他的电影,最后的结局让我不禁恶寒了一下。
我终于知道老头和少女为什么也帮人算命了。
他们之间的关系远超过了养育和被养育。。
少女用她的血祭奠了老头,用她的身体救赎了老头,用她的最后的笑偿还了十年的纠葛。
看金基德的电影每次我都忍不住矫情的写些什么,可是我永远都看不懂他的电影。
影史上”囚禁“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从敕使河原宏的《砂之女》,阿莫多瓦的《捆着我,绑着我》,到兰斯莫斯的《狗牙》,还有近几年的热门电影《房间》,以及好莱坞的经典越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他们之中很多都是在描述被囚禁者的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如《砂之女》里冈田英次扮演的高富帅昆虫学家被困小沙丘数月,重获自由之后却失去方向,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出狱的布鲁克斯 感到自己被 “体制化” (institutionized),再比如《捆着我,绑着我》的女主最终居然喜欢上了自己的绑匪,《狗牙》则更是一场直白赤裸讽刺极权的社会实验。
相比于这些电影被赋予的宏大的社会学意义,金基德的《弓》显然要私人化的多,它表现的是一种微妙的,两性关系的逐力。
在影片一开始,老头和少女的这种关系是和谐稳定的,后者帮前者接客,前者为后者提供必要的保护。
比如来的第一波游客对少女意图不轨时,老头站在高处把弓的弦拉紧对准游客以示恫吓。
这样的保护关系也不是单方面的,比如来的第二波游客,做的更过分,老头直接走到他们跟前把弓 对准他们表示威胁,之后搭着她的肩走进了房间。
两个游客合力把老头绑了起来,少女利用自己对船的结构的熟悉,成功地用弓保护了老头,并且射伤了两个游客。
“弓”这一意象不能更直白,它一开始出场,就是老头用来呵退那些企图猥亵少女的游客用的,这是男性力量(用来保护女性)的象征,而这个弓稍微改编一下,就成了一种类似二胡的乐曲,在每天夜晚,老头都会用它来弹奏乐曲,在这时,弓成为了一种具有抚慰力量的,体现男性柔情的工具。
电影到这里,两人的关系仍然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
有游客背后议论他们,说他们晚上肯定抱在一起睡觉,我们知道并不是这么回事,他们两个是睡上下铺的,尽管有出现老头给少女洗澡的情节。
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就是 经历了第一波游客的风波之后,晚上睡觉时,给了一个镜头是老头把手伸向下铺握住了少女的手,并且后者没有拒绝,这是前者对两人关系感到了隐约的不安。
真正彻底打破了这种微妙关系的是大学生的出现,这位年轻帅气,面容清秀酷似刘翔的男主角一出场,我们就知道他和之前那些气质猥琐的好色游客不是一波的,气氛也发生了直接的变化,很明显能看出少女和大学生之间有着吸引力。
而老头的不安感也很明显加剧了,比如 大学生给她的耳机,他直接扔到了地上。
把三人之间这种三角关系摆上台面的是 一个洗澡的镜头,老头在给少女搓背,但是少女的眼神望向高处的窗外,和大学生对视。
这是一个映衬主题的时刻:衰老的男性和萌生中的年轻女性 之间的关系注定是不平衡的,只需要一具同样青春的肉体稍微来诱惑一下,老人苦心酝酿十年的“禁室培欲”就化成了泡影。
大学生第二次出现,这种三角关系更是被直白地展现,晚上睡觉时老人继续攥紧少女的手,后者厌恶地挣脱;与此同时,镜头切换到了大学生 手里的手机画面,是他白天给少女拍的照片。
少女偷偷跑出了自己的房间,去了大学生的床上,两人正要接吻时,被老头发现,老头赶走了大学生。
这时,老头的心态已经彻底失衡,他拿箭胡乱地射向船上的游客——本来他只是用于恐吓,他在日历上一下划去了好多天——这样就可以离他们的结婚日更近一点,更为甚者,他把他们两人睡的上下铺拆了,合并成了一张大床,这几乎触及到伦理禁忌的底线——他之前一直恪守的。
当天晚上,海上突然出现狂风暴雨,这也预示着两人的关系如同这船一样摇摇欲坠。
剧情的第二次逆转是大学生最后一次来船上,作为最后通牒,大学生提出用一次算命来决定少女的命运。
这里就要提到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算命情节:少女坐在一个挂在船头的秋千上,老头在另外一艘小船上把箭射向船身,从少女的身前或身后穿过,射中船身的佛像上。
之后少女把箭取下来,对着老头耳语,老头同样以耳语的方式把结果告诉算命者。
我们作为旁观者完全不知道他们到底互相之间说了什么。
这个仪式饶有趣味且颇令人费解。
首先,它为影片制造了一种莫名的悬疑感,老头的箭在弦上的时候,我们总是为他捏一把汗,直到那把箭’嗖’地从少女身边呼啸而过,我们才松一口气。
算命,其实是两人扭曲关系的缩影:古怪,危险,但巧妙地保持着平衡。
另一个角度说,在算命的时候,老头其实对于少女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只要他想,他一箭过去就可以终结她的生命——对应到两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也是如此,前者可以随时随地占有后者,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后者也似乎从来没有提防(在影片的一开始)。
从这个隐喻的角度来看,二人关系的变化就变得更加明了。
第一次算命时,旁观者紧张的不行,而两人却都气定神闲。
最后一次算命,老头在拉紧弦的时候已经明显控制力不够,手都在颤抖,有着不祥预感的大学生情急之下抓住了秋千,让少女落入了水中。
其实,故事讲到这已经很难收尾了,如果少女最终和老头结婚了,我们会为她和大学生感到惋惜,而如果她跟着大学生跑了,那我们也会同情老头——不管哪个结局,情感上都难以接受。
所以,影片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
老头和少女在船上完成了婚礼,然后老头投海自尽,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
接下来的一段,可以说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
老头自尽之后,承载着甲板上熟睡的少女的船 慢慢地飘向了大学生所在的另一艘小船,与此同时,少女身体开始扭动,大腿张开,逐渐发出呻吟声,越来越急促。
一个镜头切换回去的时候 有一支箭插入了少女两腿中间的床单上,不明所以的大学生就抱着少女,直到她平复下来。
我们又看到,在那支箭穿破少女的白色睡裙的地方,渗出了一片血红色。
这个超现实的 ’神交’ 场景后来一直被影迷们津津乐道——老头化身为了一支箭,和少女完成了交媾。
在这个高潮过后,大学生带着少女离开了,那艘大船渐渐沉入了海底,影片至此结束。
我喜欢这个电影,它是一个完整的寓言体系,从船(两人命运的共同体),到弓(男性生殖器),到算命(神秘怪诞的佛教仪式),它反映的是我们的(东亚)文化里的东西——性压抑,但是华语导演很少能有人有能力用一种纯粹符号化的方式来给这种文化以一种影像的阐释。
影片的腔调看似平静,甚至抒情, 但它带有一种原始的暴戾的气质,非常有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畸恋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原欲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拥有与逃离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闯入与禁锢的故事。
这是真正不需要判断导演是谁的故事,这是只有金基德能讲好的故事。
依然是烟波浩淼的水面上漂浮的抽象舞台,依然是广漠无垠的大背景和变幻莫测的小道具,依然是挥之不去的禅意和让人窒息的余味。
超脱甚至悖逆人常的爱恋,怪异的老人与他将要蜕变成妻子的养女,猥琐而怯懦的钓鱼客,无意闯入的少年和他带来的无数可能性,基本的元素几乎贫乏到单调。
于是导演在他们中间加上了一把弓,一把可以射箭,演奏与占卜的弓,一把守卫心灵领土的弓,一把代表暴戾和占有的弓,一把演绎分裂后爱情张力和柔度的弓,一把射向天空后代替死去的老人拿走女孩初红的弓。
然后,电影也便成为了冲突剧烈的寓言,关于男性隐喻的寓言,不再需要时代与环境,不再需要主人公的名字,甚至不再需要一句对白。
出离正常思维逻辑的情节,未必一定要作为乡野奇谈,真正的魔法是不动声色的。
当少女把鱼钩放进嘴里的镜头出现时,我第一时间脸色惨白地想到了《漂流欲室》这个让我的心脏肌肉蒙受巨大考验的影片。
几乎在所有的环节上,《弓》都仿佛可以看作前者的姐妹篇,或者说补丁加强版。
在水上漂流的故事还有可以发展和扩充的航线,于是就有了新的想象。
女孩在甲板上与风中的灵魂作爱流血然后被垂直落下的弓插入裙裾的场景让人惊艳于导演对才华汪洋恣肆的挥泻。
老船沉没了,活下来的少女得到了无法想象结局的自由,死去的老人得到了形式上的爱情的圆满,即使是金基德,也只能无奈地让现代文明在他乌托邦般的布景前取得胜利,并且还要用一个大团圆的姿态。
剩下一片永恒不变的水,仿佛结束后讲述者的个人签名。
金基德约莫也是个弗洛伊德的爱好者,母体符号的使用频繁到成为了烙印。
这是金基德的第12部电影,终于有人开始批评这位我最喜欢的导演在个人坚持上的缺乏突破。
必须承认,被风格困死是天才最常见的结局,而《弓》也的确在意象上让人有审美疲惫的失望。
但即使是重复,也能仅仅用17天就倒腾出一部拿下威尼斯银狮奖的影片的人,这个世界上大概也不太多了。
这也许就是大师和庸才之间真正的差别。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至此,直至终老。
——题记《弓》是我看过的金基德执导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春去秋来又一春》。
佛像、水中孤岛、深海中飘荡的船,少女迷离甜美的微笑,从《春》到《弓》,金基德一直用自己的腔调说话。
时间、地点、背景被大刀阔斧的裁掉,逼仄的空间,简甚至于无的台词,贯穿始终的音乐,这一切被幻化成为符号,洗练、精准、一语中的符号。
在一艘斑驳的大船上,老人用十年的时间与世隔绝的抚养了一名女孩,目的是等她长到17岁的时候与她结婚。
女孩长大,如一颗红艳的樱桃,甜美诱人,老人每日爱惜的给女孩洗澡、梳头、握着她的手入睡、在日历上标注婚期。
她是他的庄稼,他每日辛勤浇灌、施肥、捉虫,期盼秋天收割的庄稼。
但船上忽然来访的年轻人给女孩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消息,于是女孩的眼神愈发躁动不安起来。
老人苦心经营的棋局被拆了招,他气急败坏的大笔划掉日历牌上的数字,也难以改变女孩即将逃循的实事。
女孩终于与年轻人坐上小船离开,老人把与小船连接在一起的绳索套上脖子,女孩发现,返回大船与老人抱头痛哭。
最后老人心愿得偿,与女孩身穿韩国传统服饰在大船上成婚,然后把箭射向天空,自己投入深海。
女孩与落下来的箭奇异交合,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过程……我一直喜欢纯粹的东西,纯粹到朴拙、纯粹到奢华、纯粹到固执、纯粹到矫情、纯粹到黒、纯粹到白,纯粹到无……《弓》就是一部努力接近纯粹的电影,温柔与暴戾,慈悲与杀机,没有一丝留白与过渡,看似突兀却异常合理的摆放在一起,让人到抽一口凉气。
这让我想起一则禅门公案“南泉斩猫”,一个“斩”字违背了佛门基本戒律“戒杀生”,却惊醒众人,这挥刀一斩打破了人们的思维惯性,有醍醐灌顶之感。
而《弓》里老人与少女的不伦之恋,在那个企图营救少女的年轻人惊骇的眼神里,是否也有一些“斩”的意味?
当然影片所表达的并不仅仅如此,欲望与宿命如海上迷雾,从头到尾笼罩了这个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借了爱的名义,燃起熊熊欲望。
这欲望犹如一张逐渐满涨的弓,苦心经营、缓慢铺陈、瞄准、定位,一箭射出,然后我们向着垂死的猎物微笑。
《弓》用细腻沉实的笔触,力透纸背的描写了这样一个拉弓射箭的过程。
我有多爱你,就有多自私。
为了得到你,我用尽了所有决绝的方式,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然我最终占有你,手中筹码已失,空空如也,空空如也,我再无能力消费你,于是在最巅峰处坠落成灰。
你是我早已算好的结尾,我在此生等你、遇你,就是为了偿还你,此刻一切业已完成,我沉溺于欲望的深海,于海中微笑。
拉弓射箭,许是尘世男女最乐此不疲的游戏。
在准备看《弓》之前,特意拉了进度条看激情戏大概在哪个位置,因为当时宿舍只有我和另一个刚搬进来的同学,考虑到金基德的电影对话很少,只怕安静之时突如其来的呻吟会让同学好奇,麻烦一点还会打扰我的兴致。
至此看过金基德五部电影,我最喜欢他的一点风格就是从来没有一句废话。
尤其在《呼吸》中,顾及男主角张震不会韩语,就干脆一句话不让他说,刚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男主人公阴郁的性格特质,爆发起来让人长舒一气,顿觉爽快。
而在极少语言交流的环境下,金基德电影里的情爱场面也变得美艳至极——呼吸、呻吟、汗液、灼热,着实让人心焦。
如果说我是在这种期许下才毫不分神的看完《弓》,就实在太低估金基德的魅力了。
直到现在我回想起电影逐步递进至高潮的过程,仍然忍不住在心里暗骂:金基德这个家伙。。。
真是。。
卧槽啊。。。
对我而言,他编导的电影很难让人分神,先不说故事里藏着多少暗喻等你发现,光是故事奇葩的情节就足以勾人魂魄。
所以每次看完电影我都想把他的脑子挖来吃掉,呵呵后。
言归正传。
老人应该是一辈子生活在海上的,在漂泊晃荡的海洋生活中,收养并培育十多年的少女是他心中唯一踏实的存在。
老人等待少女成长,在她十七岁时与她结婚,是老人游离生活后所需求的一种归宿。
六岁就随同老人生活,少女最信任最依靠老人。
最初老人是一种父辈的形象,但他毕竟是少女心智成长经历中影响最为深刻的男人,这种父辈的界限逐渐模糊,在少女成长之后与爱人的形象相互交融。
少女并不排斥老人,她接受老人的一切。
只是在来自外界的男孩出现时,给少女带来新奇的吸引,这种吸引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面的世界”而并非男人本身。
老人是警惕的,他紧张自己无法掌握成长的少女,怕自己的归宿消失。
当少女决意和男孩离开时,他意识到自己失去心理维系,只得自杀。
而在快要死掉的时候伸手摸刀割断绳子,我想和他的最后一次算命不无关系——算出的答案应该是——少女会和男孩离开,但她也会与老人得到幸福。
影片末尾出现的话“Strength and a beautiful sound like in the tautness of a bow. I want to live like this until the day I die”,是老人的心语吧。
贯穿全片的弦乐,悠扬坚毅,就是老人的发声器。
而他手中张开的弓,就是他的武器,也是他自己。
老人在与少女举行传统婚礼后,坐在船头拉动弦琴,仿佛在与心爱的新婚妻子低吟呢喃,少女安然入睡;老人瞄准少女,又射向天空的那只箭,是他一直怀有的期冀。
随后老人跳入海洋,悄无声息,只留下水面波纹环绕,让我感动唏嘘了好一阵。
不过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功力尚浅。
当少女翻身袒露,张开双腿,我早已忘记要关小声音这样的啰嗦事。
而在我还惊异于少女突然的自我愉悦之时,射向空中的那只箭却以非凡的力度笃定的扎在少女胯间船板上——少女同时高潮了。
我早该料到,以老人弓一般的内心力量,射出的箭怎会在击中目标前就惶然落败。
当一切结束时,少女落红。
老人与少女,最终以灵魂与肉体交媾的方式完成了命运的交接。
老人完完整整的成为少女生命中第一个男人。
少女微笑着随同男孩离开,那艘老船还缓缓尾随。
少女招手,老船缓缓沉落,如同老人一般悄无声息。
在此时我反倒觉得,相比之下,老人作为少女父辈形象的成分要多一些。
因为这样的场景,会让人不自觉联想到老父亲恋恋不舍地送嫁走的女儿离开家乡,而自己的使命,或者说义务,在此时也达到了终结。
虽说这种感情,总有失却伦理的变态之处,但这也是处于脱离世俗道义限制的环境里的唯一选择。
这个环境中,一切都是模糊的,爱不受掩饰,笑就是好,瞪眼就是不好,一切由来简单。
老人与少女洗澡时木盆里隐约腾起的水气,老人张弓时手指拉出的力,老人抓紧少女小手时的体温,少女感受性时鬓角的汗珠,以及那无数只速度极快力度极强的燃烧的箭,组成老人与少女之间的彼此感怀。
即使在寒冬,在了无人烟的海洋之上,也依旧蒸腾着炽热的真情。
纵使少女离开,但仪式已经完成,一个轮回的阶段也将重新开始。
[ 与沈金宝和深井泵的交换作业之二 ]
《弓》最常见的海报上,那个奇怪的汉字“弓”,看起来又像是汉字“琴”,难道是刻意设计的效果?
因为电影中,那个标志性的弓,确实还有另外一种功能:琴。
这显然是在象征:爱可以是琴引起愉悦,也可以是弓带来伤害。
在看过《海岸线》、《时间》后,我对金基德的崇拜逐渐回到正常的水平。
《弓》和《海岸线》、《时间》的关系如何?
在我看来,这都是金基德少有的小品类的电影,和金基德之为金基德的独特性关系不大,却毫不影响作为一部小品型电影的闪光之处。
电影中,老人在养护幼女的过程中爱上了她,并千方百计的想娶她为妻,他和她的关系在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水上世界里是自然的。
他们一起工作,相互看顾,有时候,老人将弓变成琴,拉出美丽的曲子。
当来自社会的人出现在船上,他们或者邪恶,或者以爱的名义,却同样破坏着这里的宁静。
这个没有背景的老人,在船上的时候看起来像极了大胡子的海明威,他对他的世界的把握和捍卫,又仿佛是《老人与海》中那个倔强而孤独的老头。
他建造起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并努力去实现,他成功了,即便是以失败的方式。
在破碎的乌托邦面前,他悲情的纵身一跃,天空和大海在一瞬间变得混沌而又透明,最终他以不在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妥协和不妥协。
电影中,年轻男子作为社会上来的人,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拯救者,还是一个谴责者,他代表社会(包括我们)对老人和女孩的生活进行干预。
他做时候情理直气壮,并且得到作为观众的我们的认同。
在他(我们)的眼里,即便是因为爱,这老人的爱不仅显得自私,甚至邪恶。
他们之间不仅横亘着岁月,还对自由和爱的看法的差异,这种差异显然并不能以岁月为代价自然取得。
老人和年轻人的差异自然在于乌托邦信仰者和现实派的差异,但谁又能否认年龄作为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并非简单表达对一个神性世界终将过去的叹惋(电影中射箭卜卦和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金基德是否以此来表达一个衰老而孤独的灵魂(或躯体)对爱的渴望与无奈。
衰老(包括与之相匹配的代际鸿沟)和爱的禁忌在文学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用老人对休眠中少女的身体的亲近,用私语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和岁月乃至世界的绝望,如正在腐败的肉体接近少女的方式一样隐秘而悲伤。
《洛丽塔》说的是对少女的禁忌之爱,纳博科夫想说的除了对自我的不可规约的宿命感,那个年长的以父亲的角色出现的老人在爱情面前,难道不是一样的有岁月的惶惑?
《弓》中的老人那未曾以肉身实现的性爱,显然同时有《睡美人》和《洛丽塔》的成分在内:老年肉体对青春肉体的亲近的禁忌类似《睡美人》,而老人与女孩之间的父女关系,老人以监禁的方式占有的爱及解脱的不可得,和《洛丽塔》则如出一辙。
老人最终以死亡为代价,以放手的方式(没有将代表男性性器官的箭直接射向女孩,而是以一种神性的方式出现)实现了这种亲近,仿佛是金基德《春去秋来》中的神性光辉,又仿佛是源自东方神话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共同传统。
这大概是作为导演的金基德所能为老人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有一天我们都会衰老,那时候,世界将会怎样?
即便我们年轻,我们就一定能亲近我们想亲近之物吗?
金基德这个明显假想出来的故事,有时候会因为其过分神性和纯粹,变得虚妄,并迫使我们看到故事背后的或有的深意。
老人作为虚构的人物,仿佛除了年龄之外,更容易靠近的方式是把他想像成命运中的我们的无力感的拟人化。
这样看来,《弓》甚至不是一部有关爱和禁忌的作品,而是一段有关孤独的琴声。
在琴声里,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得到暂时的安歇,并最终不得不以弓的方式决绝或者妥协。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在小说中成功了,创造它的主人海明威在挣扎了一辈子后选择的方式是决绝还是妥协?
我们甚至不能以《睡美人》或《洛丽塔》的方式表达自身,我们除了叹息,在任何行动之前,就已经由内在于自身的社会规范向我们提出警告。
《弓》中,老人同意放走女孩的同时,将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小船越走越远,绳子勒得老人眼花闪烁,最后的一刹那,他忍不住想用刀子将绳子割断。
女孩回来后他将割开的绳子藏起来,偷偷将刀子藏在席子下面。
他抱着女孩的时候,有些欣喜,有些庆幸,更多的怕是惭愧。
就像我们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也面临软弱的窥视,我们的渺小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将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理想之绳用刀子割断。
和《海岸线》的个人性(作为军人的金基德)相比,《弓》里体现了更多作为导演的金基德的东西。
作为一部小品性质的作品,其含义繁复(而不是深刻,因为他的思想和表现手法早就在文学上有更精致的表现),却以一种纯粹、透明的方式带出。
其画面的色调、叙事的节奏、故事的加工(剔除无关的一切,使小船、大海、社会、人物之间的关系高度纯粹)仿佛一杯精致的水,任阳光给它不同的角度和颜色。
甚至,即便作为一个一杯不会反射出彩虹的水,它也已经足够美丽。
其实故事还是拍得很唯美的,不过,当渔夫拿出这把弓不是弓,二胡不是二胡的乐器时,心里还是咯噔一下,赶紧到网上查了查,二胡有没有申遗,看到结果,才放心。
故事里头的女孩,小的时候就被带上船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到过陆地。
长这么大,女孩好像也没什么烦心的事儿。
和渔夫之间通过射箭完成的占卜,透着一股子用生命献祭的意思,但又显得有点神叨叨。
这个到底灵不灵,完全不知道。
毕竟,玩这个占卜的,基本一眼就能被老渔夫看透。
女孩的觉醒,来自于这个青年。
看到渔夫“圈养”一个女孩,身上的正义感爆棚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怎么知道她不喜欢呢。
一个随身听,就足以让女孩沦陷。
渔夫心里的苦楚,大概只能通过琴声倾诉。
说实在的,这琴声比二胡难听多了,但胜在意境的烘托。
现在属于信息时代,想要离群索居,付出的成本可能比入世牛马还要困难。
这艘渔船,或许是心灵暂且慰藉的地方。
可惜的是,即便再怎么离群索居,还是需要和社会“接轨”。
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靠上船钓鱼的钓鱼佬。
这些钓鱼佬,有些是专门来钓鱼的,有些也是别有用心的。
对于这些,渔夫下了判断后,直接举弓。
也不知道,这样“得罪客户”的事儿,渔夫经常做,竟然还有客户。
自从被少年觉醒后,女孩的心思有了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哪个不渴望外面的世界呢。
如果,不能出去,那必然是要闹别扭。
等到少年再次过来,一切都无法回头。
渔夫知道,自己“结婚”的梦破碎了。
提前撕日历也罢,寻死觅活也罢,终究阻止不了女孩奔赴自由的世界。
这个女孩,究竟是被渔夫拐带回来的,还是渔夫好心的收养,故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少年来时,确实是带着女孩亲身父母寻子的证据。
这一场养育,或许本身就有点“动机不良”的意思。
可是,毕竟渔夫也养育了女孩十几年。
如今,辛苦养大的白菜,要被猪拱了,多少有点过不去吧。
不过,渔夫毕竟不是什么杀人狂魔,道德底线还是有的。
既然只能选择放手,那就放得彻底一些。
自己的梦碎了,生活没有了“奔头”,不如自行了断。
只是,女孩还是不忍心。
这个养育自己长大的渔夫,心底里其实也是有了羁绊。
他,无非是想要一个婚礼,那就给他吧,这大概不是哪吒那套削骨剔肉的决绝,而是在满足一个老人无奈的执念。
故事拍得相当文艺,“二胡”也凄凉得恰当好处,还是可以一看的。
《弓》。
金基德最享誉盛名的电影之一。
一部如同默片一般沉静的电影。
两个主人公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
无意陈述情节,评述的已经相当多了。
再次关乎隐匿,与逃离。
《空房子》中的金基德成功地隐匿。
《时间》中的金基德被隐匿折磨得失去了身份。
他仍不清楚隐匿是否是最恰当的方式。
《弓》应该是在两部电影之前吧。
我以为他在《弓》中已经得到了答案。
他第一次为希望选择了一条非隐匿的路径。
然而从后面的两部来看,这只是他妄图肢解思想,或者在不同侧面说服自己的片断而已。
一个挣扎的人。
在逃离与坚守的中间地带往复奔波,却不知自己究竟更希冀哪个彼岸。
看完《弓》的时候,我特别想飞奔到碟店里把金基德的所有电影全都买下来!
又想起那次在民生挑碟,H尧说她把金基德的所有片子都买齐了,当时把我羡慕得不行。
今天看了电影之后真想跟她全部借来看。
不过又一想,我这人是无比贪婪的,喜欢的书啊,碟啊什么的从来不会跟人借。
只因为我想霸占,所以我自己一定会买。
那我什么时候能买呢?
估计这礼拜不行了,不愿意单纯为了买碟而跑到桂林路。
周末人还特别多。
下个礼拜吧,周四回家坐到桂林路下车就得了。
恩,先这么定吧。
总之,我一定要把他电影收齐,尽量收齐。
我喜欢金基德我变态嘛?
反正我一直没敢跟人说我喜欢他电影,怕人怀疑我不正常。
哈哈,我正常,特别正常,我怕什么呀?
切!
说一下《弓》吧。
其实我也说不出什么,正如金基德的电影一样,语言是很乏味的,他坚信笑与哭才是最好的情感表达。
因为人类的活动是没有撒谎可言的。
它们都是诚实的,无论这些行为是否符合是非标准。
看他电影不用累个半死读字幕,可以把全部心思放在镜头发展上,这是我喜欢金基德最初的原因。
他是一个以边缘题材起家的导演。
金基德向来不会只表现正常的情感冲突,他总是把它的极致放大给你看。
为了突出这样的效果,他在电影里往往把很多不必要的东西都大刀阔斧地删除。
比如社会背景、现实的生活环境、人物的名字、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对白。
《弓》里面,迷恋极端的金基德再次讲述了一个极端的故事:海上漂浮的船里,生活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少女,两人靠用小船把客人接到船上钓鱼来为生。
少女是老人十年前收养的,他准备等她满17岁就与她结婚,可有一天,船上突然来了一位英俊少年,少女的心开始如春水般荡漾……也许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
而电影里,他想表现的是,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
所以他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
而老人对少女的禁锢,看起来却是那么的绝望。
金基德的电影向来都有两大偏执,其一,他喜欢把人物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漂流欲室》是个孤绝的小岛,《空房间》他选择一个寂寥的房间,而这一次,他把主人公放在一艘漂流的渔船上;其二,封闭的空间里,他的电影都会产生一段畸恋,本片讲的就是一对祖孙之间的不伦之恋。
金基德对表现残忍的暴力有着永不厌倦的偏好,当少女在把玩两个鱼钩的时候,我有点痛苦的闭上双眼,口里说“不是吧?
又玩鱼钩?
”,看过《漂流欲室》的人会明白我的所指。
好在她只是玩弄了一下。
而用弓箭射人的大腿,才算是《弓》里最为严重的暴力。
另一个残忍的画面,则是老人把缆绳套到自己的脖子上,那痛苦到了极致的神情,真残忍得让人不能看下去。
至于性,对于金基德的电影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老人给少女洗澡的画面非常暧昧,到最后少女独自表演的性爱戏,虽然在尺度之内,但真的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普普通通的一张弓,在金基德的镜头下焕发出奇幻之美。
在他看来,弓是一个防止入侵者的有力杀人武器,一件表达灵魂声音的乐器,一种传递内心情绪张弛的语言。
甚至,他还在影片的最后特别加上了字幕:力与美宛若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这就是《弓》,一个天才导演仅用了17天就拍成的电影。
这个画家出身的导演,靠写剧本成名。
他的电影从未离开过畸恋、仇杀、孤独、绝望和卑微。
从默默无闻到赢得国际声誉,由无法公映到一流电影节的频繁邀请。
金基德已经成功的走到了大众面前。
如今,他是最具争议的韩国导演。
他浓厚的悲观论调为好莱坞所深恶痛绝,而他以他惊世骇俗的影像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的电影,更关注的是生成悲剧的原因,以及被大众视野忽略的各种边缘人。
这样看来,他其实无比悲悯、脆弱。
远不像被传媒定性的那样。
如果你怀着好奇心与优越感逛动物园一样围观金基德,那才是真正的残酷!
太闷了了了。欣赏不来啊啊啊。艺术片果然不是我的菜。文艺片同上。
1.控制欲与叛逆;2.人人皆有贪欲;3.性爱独角戏,那是两个世界的交媾;4.来自过去时空的箭;5.主角得了说句话会死的诅咒。
金基德真是个变态,我好恨男人眼里的电影。一个少女被禁锢在船上就是为了满足一个能当她爷爷的人17岁娶她的欲望,好不容易离开还被老头自杀骗了回来举行婚礼,哪怕性无能跳海了也要化成箭掠夺少女的性,完成男人眼里少女的成人礼。她需要这样的成人礼吗,男人眼里她到底是什么?蛊惑男人犯罪、清纯淫荡的海妖,最后禽兽他们当了,还要让少女心甘情愿一脸满足。少女对老头不过是养育之恩的眷恋,还要被扭曲利用成恋父的禁忌爱情,欺负她说不出话罢了。外面有那么广阔的天地,除了男人带着色情意味的凝视,她的人生不止于此。那把弓就应该被砸烂了丢进海里。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女导演会怎么拍,我觉得少女应该不再是一个只被摆弄的哑巴海妖。
感觉不好,张力上明显不如前作
装了好大一个b。
很怪的复杂情愫在里面
原声极棒。对白少。漂流欲室的延续。我欲入定。。
不露点,没意思
为什么金基德的电影总要加一个"情色"的标签?
我又看了一遍三夫吗
凉风有信,待你年已及笄便嫁娶;秋月无边,待我拉破奚琴便分离。孤船培育了一段禁绝之恋,老人刻算着日期准备着人生最重要的仪式,少女顾盼间眼角眉梢皆是澄净。闯入的少年带着随身听,为双眸注入柔情。极简的笔触描绘禁脔的爱欲,克制的意象寓意情欲的觉醒。秋千绳索缠绕情弓之弦,庆贺少女的成人礼。
老头为何就这样去了呢?这是真爱吗?弓的音乐不错。片里是藏传佛教?
挺莫名其妙的片,我承认我不喜欢金基德的片。
配乐真不错。制作还是很用心的
“Strength and a beautiful sound like in the tautness of a bow.I want to live like this until the day I die.”爱是自私是占有。得不到的迫切想得到,得到后放手却又如此轻松。
有点好看的同时非常囧。
很神圣的感觉
音乐不错
这种孤独忧伤神话色彩的调子说不出的感觉太合我心了,配乐太好听了。 有灵气的电影
固执的老头;诡异的微笑;愤怒的弓箭;超现实的结局。好变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