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越远离真相,好奇心越强,当一步步逼近、靠近事实时,好奇心渐渐消散,道德驱力逐渐加强。
窥视的愿望随着目光的推进被道德感取代,“注视”让我们看到、靠近和了解,并产生了道德关切,又因我们作为观众的巨大无力感,而感到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目光的伦理》李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电影的大背景是二战,战争的来临改变了一切。
因为战乱,女主玛莲娜相继失掉丈夫和父亲这两位男性的庇护,作为一个外来者,在以男权话语为主导的社会生存法则里,她就如一只绵羊般,只身行走在充满险恶的丛林中。
她孤立无援,也无可奈何。
玛莲娜的丈夫奔赴战场后,她前后多次在小镇的广场上走过,每一次都寓意着她人生中不同的境遇。
从第一次穿行广场开始,围绕着玛莲娜而持续产生的“话语”,逐渐将其塑造成了一名美丽的荡妇。
绝大部分时间,玛莲娜的人物形象不是存在于男孩儿的性幻想和跟踪尾随里,就是活在小镇男女的碎嘴之中,她并“不在场”,而镜头则总是在远处窥视着她。
镜头如同男孩儿的眼,如同小镇居民的眼,如同观众的眼,在这部缺少玛莲娜自身视角的电影里,她的美是“偷窥”和“多边视角”互为作用的结果,影片则是将其作为一种男性欲望的客体在描述,她就是一个缺席的“美”(性欲)的符号。
电影过去50多分钟后,女主玛莲娜才第一次在法庭集中说了些台词,但也只是被动地回答法官的询问。
第二次她正面说话,则是再次回到小镇,独自一人前往市场时与居民们及男孩儿进行的简短对话,不久影片便结束了。
在这近109分钟的影片时长里,我们看到的是“美”逐渐被诋毁、被占有、被毁灭、被凌辱践踏的全过程。
而观众和男孩儿随着摄影机知晓了全部,“我们”站在一旁,无能为力。
影片后面,男孩儿交给女主丈夫的匿名信,是男孩儿最大的勇气,最值得敬佩的行为,也正是观众于银幕之外的愿望。
由于时事的艰难和生活的重压,加之寄予律师身上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化为乌有,女主在众望所归中走向沉沦。
这天,她减短了发,染上了色,身着较之前暴露的衣服出现在了广场,她坐了下来,认命了。
四周的男人们争着为她点烟,那一刻,玛莲娜流了泪,男性的私欲和丑陋暴露无遗。
不管沉沦前后,她都是活在无休止的语言暴力之中,这暴力折射出男人的视淫和女人的无知及妒忌。
意大利战败后,语言的暴力在军民狂欢的激烈情绪中,上升为动作的暴力,我们在一连串快切镜头中,看到了“美”被彻底毁灭的残酷景象,如此粗暴且不容商量。
女人们心中憋着的一口气终于吐出来了,她们的行为仿佛在说明美是一个生来就错的东西。
这场对玛莲娜的“讨伐”是庸众的暴行,这镇上的男男女女一点点地把玛莲娜给毁掉了,过程看似漫不经心,其内在极其可怖。
这样丑陋的故事并不是“美丽传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个片名是对整体的反讽。
如果真有一丝美好的话,那也止步于男孩儿对女主的各种性幻想,这是一个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子,再正常不过的青涩行为。
即使在性幻想里,也是到处充满着“英雄主义”的痕迹,男孩儿将自己想象成电影史中著名作品里的男主,他不是英雄救美,就是使女主臣服于自己脚下。
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作为女性的玛莲娜在电影中“缺席”,整部电影里的女性都处在客体的“沉默之中”。
我们就可从男孩儿的性幻想里窥探到:围绕男权而建构起来的一系列看似自然而然的文化体系。
这正是电影所要说明批评的。
战后某一天,原本在众人看来,早就战死的玛莲娜丈夫突然出现在小镇上,他断了一条胳膊。
丈夫找回玛莲娜后,两人互相挽着在电影中最后一次走过广场,玛莲娜一身素装,脸上似乎苍老了一些,她做回了“妻子”这一社会角色。
最后一幕,经过多次幻想和偷窥之后,男孩儿第一次与玛莲娜有了交流,如此简短客套,这就是属于男孩儿的青春味道。
我们并不知小镇女人是否真心接纳玛莲娜的回来,更不知道男孩儿长大成人之后会不会将“正直”“勇敢”消磨掉,不自觉地被纳入到“男性世界”里,只知道作为观者的我们,在跟随人物一同“窥视”“评判”的时候,不论现实和银幕上,都要抱有一颗恻隐之心。
玛莲娜。
玛莲娜。
玛莲娜。
少年纯洁的性幻想对象。
一群小男生骑着车奋力前行就是为了多看她几眼。
她眉头紧锁,独自穿越这个小镇上所有男人的目光。
猥琐的,贪婪的,留恋的,爱慕的。
玛莲娜是女神。
所有男人都为之倾倒,有家室的,独身的,年轻的,老的,无一例外。
玛莲娜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其一,女人若是生得太漂亮了,必然是种灾难。
自古有红颜祸水一说。
总有君王沉迷美色因此误了前程毁了江山。
玛莲娜是个例外。
她的美丽外表祸害的只是她自己。
只因为她身在“寡妇”的处境。
男人都爱她,当然只是爱她的身体。
女人都恨她,多半是嫉妒心理作祟。
她不多言不多语,神情忧郁。
岛上所有流言蜚语都对她不利。
丢了工作,打了官司。
有律师挺身而出帮她赢了一仗,代价自然是一夜春宵。
不再有工作愿意要她,所以她不得不沦落为妓女。
要换得钱财,换得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一个“寡妇”,又失去了父亲,她的处境已经退到无路可退。
她剪了头发坐在广场上等着男人为她点一支烟的神情很凝重。
但是那些男人,大概是早就巴不得她快一点出来接客了。
少年罗纳多。
说他可爱也不是,不可爱也不是。
打从第一次看到玛莲娜,他就被深深吸引了。
目光总能穿透她的衣服,看到她的裸体。
思维总是天马行空,能想象各种场景,但是主角总是他和玛莲娜,并且也总是在亲热。
他跟踪她,每晚偷窥她的生活。
玛莲娜告诉我们的道理其二,就是这世界上,隐私总不是那么容易保留的。
所以即便在自己家,也请随时注意自己的穿着。
起码不要太裸露。
他在一次一次的跟踪,一次一次和她擦肩,一次一次夜晚从小洞里窥视之中独自建立起真实并且坚定的感情。
他看到律师强行脱下玛莲娜的衣服,竟然流下了眼泪。
残酷的现实压迫和摧残着他的神经。
他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她被人凌辱和欺负。
然而他很无力。
他没有勇气迈出保护她的那一步,或者说,没有资格。
硬生生地被人推开。
就好像在玛莲娜父亲的葬礼上,他不过想过去亲吻她的脸,却在靠近她的时候被硬生生推开。
最后一次,玛莲娜被所有女人拖到广场上毒打唾弃的时候,他依然是躲在人群中。
她将自己的身体包裹的严严实实准备离开。
惟独他认出了她。
骑着自行车目送她上了火车。
应该庆幸他从一开始对她锲而不舍的追逐。
不然就不会有人对玛莲娜的丈夫道出真相。
他终于勇敢了一回,虽然没有直面那个退伍的独臂军人。
当他已经长大,身边跟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女朋友时,玛莲娜挽着她的丈夫回到西西里。
他们神情淡然,不紧不慢地从广场中间穿过。
她衣着整洁,不施粉戴。
她的身体有发胖的迹象,也不如从前妖娆诱惑。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她身边有人和他在一起。
于是女人们不再嫉妒,对她说了早上好,热心地推销东西给她。
阮玲玉当初写下“人言可畏”的四个字用到这里是再合适不过。
好的坏的,都是那些人说的。
罗纳多对她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祝你好运。
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大概也体会不到什么特别的感觉。
只当是岛上所有的人,似乎都对她友好了起来。
少年第一次的爱恋总是最刻骨铭心。
他最后那一次长长的回眸,不用旁白,任何看客都该明白,她是他心底最不能忘怀的女人。
最后的最后,那个穿吊带丝袜,神情忧郁,魅惑妖冶又命途多舛的玛莲娜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传说。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时候,对这个被喜欢的人有什么好处呢?
玛莲娜倾国倾城,全西西里的老少男人都喜欢她,迷恋她,可是这种喜欢,不过是在她的倩影经过街道的时候,个个拿着贪婪的眼神狠狠的盯着她,舔着她,要么就是在暗地里议论她,在梦里yy她,于美人自己,有什么丁点的好处吗?
过分的美丽对同性意味着过分的侵略性,被同性排斥,在战争年代找不到工作,快要饿死,不得不出卖自己。
如果这一万个迷恋他的男人中只要有一个 是真的爱她的,即使家里 再怎么严,自己再怎么胆怯,偷偷给她送点吃的总可以吧?
美人需要点烟的时候一大堆围上来的男性脑袋献着殷勤,好多只递上来的火机跳动着躁动的火苗,全是荷尔蒙的挥发,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珍惜,玛莲娜满含泪水,她知道,被太多人喜欢对她而言是个灾难。
还好,导演给了我们女神一个不幸中的万幸,她的丈夫爱她,并且还活着,在玛莲娜遭遇如此重大的侮辱与毁坏之后,坚强的陪她回来,她已经不再美貌,但是她的丈夫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回来选择面对,原谅,昭示。
他的丈夫是真正爱她的人,玛莲娜未婚前,求婚的人想必也是踏破门槛的,女神的眼光是很好的,她选对了人。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的女孩或许也应该想想: 如果有很多人喜欢你,不一定全是好事,一定要擦亮眼睛,有时候那些喜欢不过是廉价递上的打火机,或者说的粗俗点有时候那些喜欢你的人不过就是想从你身上占点便宜,或者只是一些单薄的好感而已,在你真正陷入困难的时候,有几个能够发自诚心的无私的帮助你呢?
在你受到人生的重创的时候,哪怕有一个人你确定会一直陪着你站在你身边不离不弃,像玛莲娜的丈夫一样不为任何流言蜚语所动的保护你吗?
对风华绝代的玛莲娜而言,全岛的男人喜欢她,却只有一个敢爱她,那就是她的丈夫,而其他人,哪怕是号称只真正爱过她一个的男主角小男孩也只是暗恋并不敢光明正大的真正维护她,概率如此之低。
我们是没有玛莲娜那般风姿的普通人,我们的概率会更高吗?
真是不敢想啊,只能说愿岁月静好,不要有那么多考验对方是否真正爱你的严酷考题。
看完心里有隐隐的疼。
混乱的大时代中,人的丑恶暴露无遗。
那个美丽而略带孤傲的女子,有着淡淡的出世的味道。
她独立而干净地生活,只为守侯爱人的归来。
她是无辜的。
面对厄运,她选择了坚强。
面对伤害过她的人,她选择了宽容。
我敬佩这样的女子,也为她所受的磨难感到心疼。
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伊塔卡的奥德修斯出征特洛伊后的二十年中,他的美丽的妻子帕涅罗珀拒绝了百多位觊觎王位或美貌的求婚者,在丈夫阵亡的传言中枯守寂寞,白天织布,晚上则又拆线,将无尽的思念凄苦化作永远织不完的布帛。
玛蕾娜·斯科迪亚恰巧也曾是个裁缝,她的新婚丈夫被征召去了非洲打仗,而且不久就传来了阵亡的消息。
法西斯当局隆重地举行了追悼仪式,玛蕾娜却引人注目地缺席,因为悲痛是个人的情感,无需放大到光天化日之下,更不愿接受众人虚假同情下嫉恨的目光。
她在父亲住所的床塌上独自哭泣。
同样在《奥德修记》中,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正站在青春期迈向成人的门槛上,在化身的雅典娜的帮助下,他决心去寻找父亲,在磨难和考验中完成他的成人礼。
如果说奥德修斯的主题是回归,帕涅罗珀的是等待,那么忒勒玛科斯的则是成长。
当西西里小镇的人们为墨索里尼的宣战讲演而欢声雷动时,十二岁半的雷纳托·阿莫罗索得到了他平生的第一辆自行车,在当地,成人的阶梯有若干个台阶,比如自行车、比如穿长裤,等等。
与忒勒玛科斯一样,雷纳托和他的伙伴们都处在青春期的下半时,他们没有去广场凑热闹捧“领袖”的场,而是在海边大道边等待着,等待着女神的出现。
女神就是玛蕾娜,身材高挑丰满长发飘飘的她款步走来,如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走出了画布,也走进了雷纳托的青春幻想和白日梦中。
他旷课跟踪她,爬上大树偷窥她的住所,对诋毁她的人施行各种孩子气的报复。
晚上,他听着她在家里听的同样的浪漫歌曲,边将春宫画里的裸女想象成玛蕾娜,边SY。
为了不惊动楼下的父亲,他甚至给他嘎吱做响的床下的弹簧加了机油。
在他的白日梦中,他是泰山,是关山飞渡的牛仔,是从天而降的伞兵,拯救他的玛蕾娜并接受她的爱的回馈。
雷纳托·阿莫罗索的青春期就这样度过。
玛蕾娜,没有帕涅罗珀的财富和宫殿,却有着同样的坚贞和美丽,在小镇的芸芸众生中显得不寻常的美,超然物外。
她高扬着头带着希腊雕像女神般的眼神风情万种的走过小镇的广场街道。
对于小镇的男人,如天外犹物,每个人的梦中情人,YY的对象,他们眼睛直了,报纸拿反了,嘴巴也闭不上了,高跟鞋的哒哒声回荡在他们的脑海,久久不绝。
然而对于女人,则无疑是全民公敌,她们用轻蔑、仇恨、敌视、嫉妒的眼光向她宣战。
于是,流言四起,众声喧哗,三人成虎。
玛蕾娜顽强地生活在孤独的等候、思念和坚守之中,直到丈夫的噩耗传来。
雷纳托成了她暗中的守护者,他甚至与圣徒偶像达成“协议”,让其保护玛蕾娜直到他成人。
玛蕾娜的美丽和孤傲换来了小镇普遍的敌视,女人们拒绝卖食物给她,男人们则因为惧内而不敢雇佣她,当局也因为传言而断了她的津贴。
她的生计象意大利王国的战局一样每况愈下,日益维艰。
小镇的头面人物们垂涎于她的美丽,于是她的门前车马喧嚣,人们为了她甚至大打出手。
她被嫉妒的女人告上了法庭,但正如辩护律师所说她的唯一罪过就是她太美丽。
美的东西总是遭嫉恨的,总是被贪婪的眼光吞噬。
为了生存,玛蕾娜也不得不与人们周旋,但却坚守着底线。
然而,玛蕾娜纵然能够以坚定和拒绝来对付那些“来到伊塔卡的求婚者”,但却无法解决面包和盐的问题。
轰炸又夺走了她的唯一亲人她的父亲。
终于,她只能堕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雷纳托心痛欲绝,大病不起,神父和女巫都唤不回他的魂,只有他的父亲了解他的青春症侯的症结,把他带到了妓院,在飞机的轰鸣炸弹的火光中,长相酷似玛蕾娜的露比达帮他完成了男孩到男人的那一步,这一次不是白日梦。
西西里解放了,当年为“领袖”欢呼的人们热情地欢迎美军的到来。
清算开始了,但头面人物风光依旧。
女人们的复仇烈焰燃向了玛蕾娜。
她被拖出来,痛殴,并被剪掉了头发,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欧洲,头发是神圣的,对头发的侮辱就是对本人的侮辱,在中世纪迫害女巫的高潮中,女巫被处死前都要被先剪去头发,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她们用头发与撒旦做交易,法力也藏在头发里。
)人们这样清算自己的同胞,为了出气泄愤,也为了表明自己站在道德的高位。
(大概就是汉娜·阿伦特说的“恶的平庸”,“邪恶的人出于嫉妒而行动;这也许是出于对他们自己(如理查德三世)无过错而无好结果的愤恨,或者出于该隐的嫉妒,该隐杀死了亚伯,因为‘上帝只喜欢亚伯和他的献祭,而不关心该隐及其献祭。
’或者邪恶可能受到自身缺陷的怂恿(如麦克白)。
或者相反,由于纯粹善意而感到对邪恶的强烈憎恨”。
——阿伦特《心灵生活》) 与别处不同,这里是清一色的女人动手,男人旁观,他们没有勇气出来制止疯狂的妻子母亲们对这个可怜女人的暴行。
她被双重打击并被唾弃了。
这不由让人想起波兰诗人塔·鲁热维奇的诗《辫子》:“在流放中所有的妇女发辫被削掉……这些头发不再闪耀光泽不再被微风掀起不再由任何人的手或者雨水,嘴唇抚摸”只有雷纳托心如刀割,但他无能为力,他目送绝望的被侮辱的玛蕾娜乘火车离开,这声汽笛也宣告了他的青春期的完成。
他长大了,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女朋友。
玛蕾娜丈夫尼诺的意外回归,重新打开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他的帮助鼓励下,尼诺找到了玛蕾娜,并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昂着头不失尊严地回到了小镇。
小镇的女人们是最敏感的,她们发现玛蕾娜的眼角也有了皱纹人也胖了,她们伸出了手,重新接纳了降到凡间的她。
和解和宽恕终于驱逐了仇恨和嫉妒,玛蕾娜也平静地接受了曾经伤害她的人们的善意举动。
那一刻,我感到人类是有希望的。
正如南非的图图大主教所说:没有和解和宽恕,就没有未来。
这是一部成长记录,关于心灵和身体。
弗洛伊德主义者可以将其作为性欲冲动的典型个案;左派理论家会从中批评法西斯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女权运动分子则会把它当做斗争的檄文。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阐释。
卢卡契曾说,电影是无神世界的史诗。
对我而言,这部弥漫着青春期的腥热气息、地中海的灿烂阳光和略带感伤的电影不仅是史诗,更是寓言。
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性欲、关于责任、关于美、关于脆弱、关于坚守、关于嫉妒,以及,关于信念。
寓言来于生活,却超越具体历史,因而具有永恒观照的价值,青春遭遇美,影像叙述了有关成长的亘古寓言。
“后来我长大了,交过许多女孩子,她们总问我会牵记她们吗,我说会的,但那只是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候。
有一个人,甚至从来没有问过我的名字,我却会永远记住——玛蕾娜。
”影片的最后雷纳托说。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从一个13岁的少年视角来讲述一个失去丈夫的“寡妇”玛莲娜的生活。
因为玛莲娜非常美丽,她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优雅迷人,很容易吸引到男人们的目光。
玛莲娜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传来之后,小镇上的人们就开始蠢蠢欲动 从男人们开始,他们肆无忌惮的用低俗的语音讨论玛莲娜。
之后是女人们,因为嫉妒,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战争胜利后,一群女人们嘴里喊着“惩罚荡妇”把玛莲娜揪出来进行殴打,辱骂。
那些男人们也就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人站出来帮助玛莲娜。
殴打结束,她们又大喊着快滚,人性之恶,真的令人难以想象。
还有就是玛莲娜和断了手臂的丈夫重新回到小镇上时,人们一改从前的态度,当玛莲娜出来买菜时,她们热切的打着招呼,她们真的是因为愧疚吗?
还是不再年轻美丽的玛莲娜已经不值得她们去愤恨与谩骂了?
我不知道,也许只有她们自己心里清楚。
美丽不是原罪,丑陋的人性才是。
一、都是美丽惹的祸 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夏因妹喜而亡,商因妲已而灭,周因褒姒而崩,郑袖内惑使楚王蒙羞受辱,西施的软骨侵蚀了吴国社稷,始皇之霸业殒于三宫六院,项王的雄心溺于虞姬的蛾眉,飞燕妩媚,刘赘死于床笫之欢,玉环得宠,玄宗落逃奔至蜀地,江南的烟雨池阁皎月亭榭间亦缓缓敲响康乾盛世的丧钟……红颜,自古与福薄命浅、招致祸患相关联。
即便住在宁静偏远的小镇,玛莲娜也无法抵挡这如定理般的劫难,一如她无法遮掩那熠熠夺目的容颜。
寡妇门前是非多,流言蜚语传久了也便三人成虎,因为这世界上无聊的人们如同苍蝇一样,永远存在。
别期望什么流言止于智者的真理,智者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事实上,大多数人不过是在自己的角色里庸庸碌碌地讨生活,他们市井谄媚得寸进尺,一旦吃上顿饱饭,便四下张望,企图挖掘出些八卦偏门小道消息。
你害怕他们,逃避他们,却往往不知该怎么责怪他们,因为这无关乎道德修养,这只是他们在经受生活打磨时培养出的应激习性。
他们并没有错,无非是想让自己索然无味的狭窄生活里加些可以津津乐道的谈资。
向往丰富刺激,这是人的天性。
所以我看到,当玛莲娜重返故地,昔时那些撕打她,咒骂她,向她吐唾沫的女人,变得如同故人旧友,纷纷向她微笑,挽着她的胳臂,往她包里塞时兴的衣袜时,作为一个旁观者,心里都是五味陈杂的,可玛莲娜的脸仍是平静如湖,她丹唇微启,淡淡地说了句:“Bonjour(你好)”,那一刻,我觉得,玛莲娜慑人魅力还来自于她的智慧。
没有必要再为过往浪费现在来之不易的平静,已经重拾尊严,所以一笔勾销尽释前嫌,更何况,再动那段耻辱,也是对自己本心的二次凌迟。
二、那段不为人知盘踞於心的暗恋初见她,是在美丽的西西里海之滨,彼时的雷托纳还是个十三岁的青涩少年,看她远远迎面走来,对着自己奇妙的生理反应手足无措。
再后来,很多年过去,当年陪他一起骑单车争相追逐张望玛莲娜的那群少年已经走走散散,惟剩他一人,这么多年,偷偷地跟着,暗暗地帮着,默默地爱着。
初看这片子时,我一直在想,雷托纳的这份感情算是爱么?
无非是年少无知先入为主的倔强罢了。
后来,我看到雷托纳去唱片店买玛莲娜听的那张艾达维莉的《Ma L'Amore》,死皮赖脸地询问,费劲巴拉地描述,又谨小慎微地要店主当场试听,那种态度认真得近乎虔诚。
我看到,雷托纳在夜里,在课堂上,在海边,在无时无刻,念着玛莲娜,给她写着永远也不会寄出的情书。
海水拍打着岸边礁石,激起层层泡沫,浸濡那一团团被揉皱的情书,那是属于少年沉默如谜的大块忧伤。
我看到,雷托纳用自己毫无份量的微薄言行努力为玛莲娜辟谣。
他向出言冒犯的伙伴挥起并不硬实的拳头;向耶稣诚恳地乞求替他保护玛莲娜,待长大足够强壮,然后再由他接管。
他打断耶稣的胳膊,挥倒领袖墨索里尼的头像,再伟大神圣又有何用,连一点庇护都无法给予心爱的人。
我看到,雷托纳注视玛莲娜幸存而归的丈夫时,那种沉重的眼神。
他叹息着,写署名的匿名信告诉他玛莲娜的去处;他微笑着,看他登上远方寻找妻子的列车。
“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
大概这就算爱了吧,至少比镇里任何一个男人爱得都要真。
无法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无法给予什么至死不渝的承诺,连一个吻都不能够,只能假装擦肩不经意偶遇。
可我的每个飞机都是为你打的,我的每个春梦都是为你发的,我的每件坏事都是为你做的,除此之外,我不知还能如何。
我已经把我的整个世界献给你,用我的方式,用这个年纪的定义。
“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太早了,在学会爱之前陷入,在学会体谅前分手,在学会面对前结束”,有人如是感叹。
时间如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雷托纳和玛莲娜之间,让他们生命轨迹的步调永远无法调和。
当玛莲娜重返故地,他已经长成了男人。
看到她橘子散落一地时,可以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帮忙。
玛莲娜埋着头说句“谢谢”,甚至没有看他一眼,雷托纳手捧橘子轻轻放进她的袋子里,这细小的动作虽稍纵即逝,却仿佛用尽了这么多年没有表达出的温柔,仿佛他放下的不止是橘子,还有满腹郁积的心事。
“祝你好运”——这是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
他们都笑了,原来生活便是你纠结了许久,突然在某一瞬间释然。
我看着雷托纳奋力踩着单车背离玛莲娜而去,旁白响起,他必须使劲,才能逃离这段对玛莲娜的旧日爱恋。
“此后我又爱上过许多女人,每当她们紧紧拥抱着我,问我可曾记念起她们,我说是的,至少在当时是的,但唯一永远无法忘怀的,是那个从未问我的——玛莲娜”。
可能初恋永远是每个男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秘密,更何况,得不到的那个,永远是最好的。
三、因为脆弱 所以堕落几乎所有的犹太女人在回忆战争的时候,最让她们觉得羞辱的,不是纳粹和希特勒,而是她们在身处其中时,对德国人不计颜面抛弃尊严的取悦。
《苏菲的选择》中也提出了这一话题,即战后对人类劣根性的思考。
可在基本生存都无法进行时,奢谈尊严是可笑的,尤其是未亲身经历的人用礼义道德对此冠冕堂皇地妄加评论,更显得虚伪。
从玛莲娜,我常常联想到胡蝶,那个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电影皇后。
只是她面对的是更强大的压力——中国的盖世太保,军统局长——戴笠。
在那个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的年代,她从香港逃难至重庆。
面对一个在时局政界一手遮天的男人的追逼,如何才能保全自己,保全丈夫,保全事业?
她选择了屈服,却又做不到坦然。
丈夫的因病去世,戴笠的意外身亡,让她的心更着了伤痛,所以慢慢消沉,忍度余生。
玛莲娜的结局终究算是圆满的,虽经历了动荡波折。
战争的残忍之处不止在于它的血腥杀戮,还在于它让幸存的人自保之暇互相残杀。
在那个物资匮乏人心惶惶的时代,你无法再要求一个人去高尚,劣根性自然层层剥现。
高尚,只是在个人利益得以保障之后的装饰,它不属于赤裸裸的时代。
如同文革,让最老实敦厚的人做出最恶毒的事,而这不是一个人的错。
我们最后谁也怪不了,还好有时间,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这几天一直被《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震撼着,从前看过,大概还小,觉得没意思,快进着看完就关了电视。
前几天看了一遍,就停留在脑中,总是反复的想起来,想想就震撼。
它就像个巨大的隐喻,美丽与梦想,肮脏与毁灭。
那个西西里女人走在一条时光凝固的路上,那里拥挤了太多东西,肉欲的,崇拜的,怨恨的,渴望的。
一直走,扭动腰肢,然后走向消失与灭亡。
时间偷看一切,它会悄悄地为这些人加上一个注脚,这是一幕剧。
开始是道窄门,却越走越宽广,在同美丽的追随与搏斗中,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都拆穿了自己的秘密。
在人的诸多“生而不平等”中,外表是最容易被觉察的。
有人生来动人,有人生来丑陋。
过分的美丽就等于破坏了规则,于是大家用极端的、扭曲的、仇恨的方式去对抗这种天然的不平等。
太少人懂得宽容和欣赏,他们只会看得目瞪口呆,然后再深深记恨或者用口淫来消解不安。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平庸的人,那么所有人都帮你;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那么所有人都与你为敌。
就是这样。
玛莲娜的美貌是个躲不开的悲剧。
在战争年代,她是大家快感的唯一来源,议论她,意淫她,诋毁她,她是发泄的工具。
只有那个小男孩,那个无能为力却永远追随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眼睛是情欲的眼睛,却又是最纯洁的。
所谓的“不健康”其实是最正常最健康的。
相反,那些对于“淫乱”的仇恨,实际上是对“美丽”的仇恨,是丑恶的不能被揭露的。
就像面对一件稀世珍宝,任何人都想把玛莲娜占为己有。
对于美,人们总是太缺乏尊重。
那个有狐臭的律师,那个颐指气使的军官,玛莲娜的肉体是他们的天堂,却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他们的新娘。
好像美丽是种罪,招来无数是非,还要把身体变为公共的消费品。
到最后,一块面包都可以与这个如梦似幻的尤物缠绵。
太惨太感叹。
维利多是个善良执着的男孩,他也想占有这不可方物的女人,他把所有女人想象成玛莲娜,可是当玛莲娜走来,她就立刻高高在上起来,他尊重她,敬仰她。
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他把她幻想成一尊神,一个梦想,一个安乐窝。
他对她忠心耿耿,尽管他连与她讲话的勇气都没有。
我坚持认为这种感情是神圣的,包括当维利多隔着窗子去偷窥她的生活,发现玛莲娜有了别的男人,他的心碎了,他的幻想直接摔到了地面,我觉得他太可爱了,因为他经历的我也经历过,我理解那种感受。
于是我不自觉地会笑出来。
厄运笼罩着玛莲娜,战场上传来未婚夫战死的消息,没有人分担她的悲伤,父亲在战火里被埋进废墟,她丢了所有亲人。
她没有外表看起来的强大,她既不是女神又不是魔鬼,没有超能力。
外面的世界对她太危险,她想活就要拥抱危险。
去卖身,遭人唾骂已经无所谓了,只不过给那些人添了些口实而已。
可是这都不行,别人的丈夫还是会被她迷得五迷三道,女人们再不能忍受,要除掉这个妖精,她不是美吗,那就摧毁她。
说实在的,我不喜欢玛莲娜被人群围打的那个桥段,我不喜欢那样的表达。
但我还是震动了,我被那种声嘶力竭扯得心痛。
直到影片的结尾,她的丈夫回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公开的阴谋。
大家为了占有玛莲娜,编造她丈夫战死的谎言。
虽然玛莲娜的命运被公众强奸了,但她的内心一定是个处女。
幸好她的丈夫是个好男人,他去远方找到了玛莲娜,一年后,他们重回西西里。
玛莲娜胖了些,同样有了皱纹,镇上的居民稍稍感到了放心。
这时,玛莲娜注视着人群,很不熟练的说出一句“你好。
”她想得到她们的认可,只求个安稳。
她能做到的只有这些了。
在最后,维利多终于鼓起勇气像玛莲娜说出了他们之间唯一的台词:“祝你好运。
”有趣的是,我猜到了,这也是我想对她说的。
时间是个好人,他俯察万物。
把痕迹刻在每个人的脸上,所有事情都不言自明,他和每个人心照不宣。
它会把你的不堪封印在你的记忆里,腐蚀你自己。
再把美丽变成传说,让它永远飞扬。
草威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Renato Amoroso: From now on, I'll be at your side. Forever, I promise. Just give me time to grow up. 雷纳托阿莫罗索:从现在起,我就在你身边。
永远,我保证。
只要给我时间来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st lines] Renato Amoroso: Buona fortuna, signora Malèna. 雷纳托阿莫罗索:波那福,夫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其实我说的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也是我一大堆想看抽不出时间看的电影之一。
关于人性关于深度关于成长的那些影评已经写烂了,脱俗的哥当然不会老调重提,我真正想说的关于电影的只有一句话。
“我回来了。
都过去了。
”我多希望导演能安排一个黎诺和玛莲娜重逢的画面,黎诺说上面这句对白。
虽然狗血,但是肯定会感动我。
虽然,他们手挽着手走过熙熙攘攘的广场坦然的面对人们的各种目光,已经无声的证实了这句台词,但是我还是很想听到他说。
一个参战丢了一条手臂的男人,多年后回到家乡,没有任何的荣誉奖励,还被为之战斗的人民殴打,甚至自己的房子都沦为了难民栖身地。
他没有愤世嫉俗报复社会或者一蹶不振。
他毅然踏上了寻妻的征途,哪怕只是他仅结婚四个月的妻子,哪怕这个妻子已经成为人们口中说的荡妇娼妓,哪怕她风采不再,容颜衰老。
他依然要找回她,给她安定,护她周全。
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我相信他们婚礼上的誓言,越发觉得好多人走婚礼的过场荒谬可笑。
我相信他们这是伟大的爱情。
那个孩子,除了告诉黎诺真相和帮玛莲娜捡桔子,他没有为他的爱恋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那种青春的萌动,一笑了之吧。
至于男人的好色女人的嫉妒,我实在没什么好批评的,人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要不就是太有深度了我看不懂,有时候常常觉得个人的悲剧也不全是社会的错。马莲娜有一处值得女人学习,就是她把着装打扮做的如朝圣般有仪式感,恰恰不同于“女为悦己者容”的观念,然而她没有能力把美丽作为一种武器或者一种防备,所以最终还是沦为悲剧
看完好难过。当一个美丽女人失去了丈夫,男人们对她垂涎三尺,女人们对她口诛笔伐。为了养活肉体,她不得不出卖灵魂。丈夫归来,她似乎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善意,但这善意有多少是基于她本人呢?美丽从来不是罪过,可人心一直险恶。
莫妮卡贝努奇真是不负女神之名
美丽的莫妮卡贝鲁奇好惨啊!
最惊艳的两场戏🔸女主红色短发一袭黑色抹胸裙在广场被n个男人借火点烟(短发绝了)🔸战争胜利被几个八婆拖出来在广场围殴(触目惊心 不要太惨)女主最后跟丈夫一年后回到了小镇虽然看上去很有勇气但是穿着上明显保守了很多 哎~PS.小男孩不要太幸福😂
有的片子看了会忍不住想n刷,有的看了会后悔打开。其实也不是故事不好,主要是男性视角接受无能,平白地叫人恶心。女演员恨不得全裸出镜,咋你们男演员高贵些,是坤坤小了自卑吗?
懦弱到这种程度也好意思说是纯真的爱。真是气死人了。
重回小镇的他们,居然散发着英雄般的从容与高贵,仿佛那些来自群氓的所有偏狭与恶毒,根本从来不曾伤害到他们分毫。
对这部片子的推存只能说明现在的我们在极力推存猥琐的懦夫
说实话作为一部yy电影 真的很棒 虽然百分之五十都在拍美人 但是节奏叙事都很完整 是那种可以一口气看完的电影 唯一一个致命之处在于男主角 这个小男孩真的太猥琐了 各种行为虽然是剧本里写好的 但他演的让我觉得十分之恶心 我甚至想找找他还演过什么片 然后一定不要看 第一次如此讨厌一个主角 呕
世上最美好的是人心,最可怕的也是人心
你们怎么能爱那个画面,爱那个被恶言、歧见和诽谤强奸地体无完肤的女人对生命的妥协,太残忍了。是谁逼她做荡妇,又是谁希望她重新成为贞女,说真的,为什么到头来她仍然是个贞女?怜惜她的痛苦,再还给她男性自以为是的“原谅”,片尾简直是对全篇最大的反讽,讽刺这个男性观看、男性主宰、男性判决的世界。
呸。y人过于恶臭。人类快灭绝吧,真恶心。
感觉就像意大利版的《那些年...的女孩》一样。托纳多雷的电影院情节好深。除了战争背景和最常见的人性外也没什么可挖掘的了,无疑是三部曲中最弱的……好多人把这比作《黄金时代》,可陈清扬也不是迫于生计做妓女,从这点上倒不如说更像《绿化树》
不太喜欢!也不觉得这部片子里莫妮卡多漂亮,不太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追捧这部片子
其实我非常厌恶这个叙述的视角,一切都只是爱慕者中最无能为力的小男孩英雄救美的梦想。他旁观,他意淫,他迎面走去、擦肩而过、保持沉默,在一辈子的懦夫和一分钟的英雄间,懦夫是更方便的选择。不要看太多电影,会看坏脑子。尚未体会到玛琳娜的美,她已经成了一尊流泪的悲伤雕像,悲伤扼杀了她的美,只减不增。意大利为什么总是阳光明媚,仿佛一年四季是夏,遍地种满了橙花树。再浓烈的痛楚,也无损意大利。
所有人都想从她身上夺走什么,就连男孩也不例外,但男孩的情感已经是其中最不掺杂杂质的了,就如同男孩父亲所说,他很正常,他没有病,他只是需要xj。尽管如此男孩也不敢上前救她,尽管他已经幻想了很多次英雄救美的剧情,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战争的背景在剧情中最大的作用吧:战争的胜败代表了对与错。整部电影充斥着男性凝视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一个女人安全了是因为她的身边终于有了男人,而身边没有男人的她是任人宰割的。地球球花是真的美,对男孩父亲这个角色也比较有好感,他的立场比较暧昧,看上去是不支持法西斯的
我讨厌那个男孩子。或许他以为自己在一边忿忿不平地观察是悲悯的,却和那些推波助澜的施暴者没有差别。青春期的男孩子真猥琐,那些性幻想令人不适。我谈不上喜欢这部电影,我不喜欢见到美丽被玷污。她有什么错呢,她甚至是一个胆小怯懦的女性,唯一的不幸就是比人群出众太多了。嫉妒是女人不安的表现。
翻译过度的片名,其实是战争背景下,像Malèna这样的小人物的人物传记。镇上的女人嫉妒她的美丽,管不住自己的老公,残忍地伤害她;先后失去了自己的老公和父亲,走投无路,逼良为娼。结局还是太过理想化,动荡局势下的小人物,最后只会粉身碎骨,成为历史的一粒尘埃。小屁孩肮脏的幻想真可以省略,看的人生理不适,要是所有男人都像这小屁孩,人类估计早就灭绝了。
美妙的少年时期的性幻想啊,小伙子你早干嘛去了……小镇生活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