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片子用了一种蓝色的冷色调滤镜,拍出了那种冷清冷酷阴冷的感觉,就是说大自然不是人类的谁,就是那样存在的,我们互相存在,但是大自然不施舍你分毫。
我还很喜欢里面的固定镜头,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发现羊崽没了,那个镜头就只是固定在走廊尽头,拍摄着三个房间和楼梯,然后我们就看他们在那走来走去。
我也很喜欢整个片子安静的感觉,这种与商业电影的反常就会促使观众思考:这个不一样诶,为什么不一样诶?
要讲啥呢?
上次看这种安静的片子还是《Sun》& 《彼女》,但是那些剧情有高潮,有代入感,觉得是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能也赖我再没看之前就知道剧的走向和结局,所以对我来说没有新意。
这个片子剧情非常平淡薄弱,完全没有情节高潮抓人的地方。
细细想来,就一个疑惑:这样都能拍电影么?
感觉电影不应该是这样,不应该就是讲述这么一个单薄的故事。
整个故事结构如果做一个30分钟的短片的话就感觉刚刚完美。
尽管100多分钟有点长,里面有些镜头是可以琢磨的。
比如很多的风景镜头,联想起导演的想法,这些镜头就是自然,联想起电影里选农民夫妻,可以说是代表大自然,并且通过这些镜头不断表明人类对比大自然的渺小,不断阐述着导演的思想: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尚未知道的超自然力量。
比如很多谜底不给我们展示,都是通过人物表情。
刚开始为什么抱了羊崽回去,我们不知道,直到看到羊崽穿了衣服,才发现哦原来是这样。
比如女主和哥哥的情况特殊,我们不知道,直到看到大家喝多了之后女主和哥哥的身体边际感减少了以及女主说羊崽是礼物,是新开始,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们俩可能之前有过什么。
比如最后女主茫然的凝视,是女主的疑惑,也是导演想带给我们让我们思考的疑惑。
从东南亚的《南巫》、《灵媒》到好莱坞的《老去》,再到这部被港台翻译成《羊惧》的冰岛电影,2021年备受关注的恐怖片接连扑街。
这部《羊惧》还获得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提名,但看的过程极度催眠,1.5倍速依然是强烈的助眠神器。
除了半人半羊的小孩这个创意比较新颖,其他方面毫无可看性。
如果有严重的失眠,建议用这部电影代替安眠药和热牛奶。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电影开始,一个没有露出形象的怪物强X了冰岛某偏远农牧民家的母羊3115号。
随后这户农牧民夫妻玛丽亚(Maria)和英格瓦(Ingvar)在为这只分娩母羊接生时,发现它生下了一只半人半羊的幼崽。
这对夫妻并没有被吓到,反而把这个小怪物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开始抚养。
他们还没等羊妈妈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把它从真正的母亲,也就是3115号母羊身边夺走。
玛丽亚和英格瓦之所以立刻把半人半羊崽当作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之前有个叫艾达(Ada)的孩子,但是死了。
丧子之后,夫妻二人的关系非常冰冷,而这只半人半羊崽的到来填补了二人心理上的空虚。
他们把它视为上帝赐予的礼物,并仍以曾经失去的女儿的名字艾达给它起了名字。
在夫妻二人照顾艾达的过程中,艾达真正的母亲,也就是那只3115号母羊不断地哀嚎,还从羊圈跑出来站在门口,想要回自己的孩子。
这只母羊几次三番这样的举动激怒了玛丽亚,作为一个牧民,3115号母羊只不过是她养的众多只羊中的一只。
她是人,而它只是一只羊。
玛丽亚毫不犹豫地用枪打死了3115号母羊,没想到在繁衍与养育本能面前,一个如此普通的女性也会在私欲的驱动下,进行杀戮。
在玛丽亚杀死母羊这场戏时,有个小细节,就是玛丽亚用枪打中母羊的位置是在眉心,而玛丽亚在洗去这次屠杀的血污时,同样在眉心有一块奇怪的血迹。
虽然不知道这处细节是不是有意为之,但按常理来说,女主枪杀了一只羊,再把这只羊埋了,额头这个位置不太可能会碰到血迹。
而电影给了这个同样位置的血迹很长时间的镜头,似乎在暗示玛丽亚自己的命运,失去孩子,最终也会被更强大的力量杀死。
玛丽亚杀死母羊的行为正好被偷偷回来借住的大伯(丈夫英格瓦的哥哥)佩图尔看到。
丈夫的哥哥佩图尔曾经的是玩摇滚的乐手,还屡次和玛丽亚调情,而且从台词也可以推测出二人之前确实发生过关系。
很多解读把佩图尔这个角色类比成电影最后出现的潘神,因为潘神是牧神,司羊群和牧羊人,特点就是好色,并且擅长音乐。
这一解释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可惜的是电影也没有深挖佩图尔这个角色,除了表现他和弟媳玛丽亚有染,也没什么其他可解读的。
随着艾达和佩图尔的到来,以及两人(羊)之间的相互接纳,给这个之前冷冷清清的家带来人气,家中出现久违的热闹,大家一起看球赛、喝酒,欢声笑语不断。
玛丽亚和丈夫还产生了久违的激情。
但好景不长,丈夫的哥哥佩图尔不能总住在这里,而且他和玛丽亚还有暧昧关系。
就在玛丽亚送佩图尔坐大巴车离开的同时,前面那个没有露出形象的半人半羊怪物,也就是艾达真正的生父也用枪打死了丈夫英格瓦。
这个半人半羊怪的形象就是西方神话中潘神的样子。
电影至此形成了这样一个结尾:即人类养母杀死了羊崽自然的生母,而自然的生父又报复杀死了羊崽的养父,使玛丽亚失去了全部。
玛丽亚在电影结尾既失去了丈夫,又再次失去孩子艾达,同时还失去了偷情的对象佩图尔,独自一人在风中凌乱。
电影结束。
这部电影是导演瓦尔迪马尔·约翰逊的长片处女作,当然也存在很多长片处女作共有的问题。
电影的镜头确实很美,但故事就像冰岛的空气一样稀薄,全片几乎没有几句台词,语焉不详。
观众看过之后对其中羊的符号、佩图尔所代表的符号,还有最后出现的潘神形象,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其实这部电影看不看得懂也无关紧要,因为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结尾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如果强行解读,从目前电影给出的一些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融合了西方宗教民俗、民间传说,以及导演自己世界观和自我表达的作品。
首先从女主的名字玛丽亚和其中一款海报来看,女主很明显代表了圣母的形象。
下图左侧是著名的《西斯廷圣母》像,右侧是这部电影的海报。
羔羊这个意象也根本不用讨论,只要稍微知道一点基督教风俗,就知道羔羊其中一个含义是代表了耶稣。
羔羊这个形象在基督教里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代表了很多东西,具体到本片带有一种圣母子的关系。
关于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海报上还有一个小字,正写的是“Mother”这个单词,反写的是“Nature”这个单词。
有人把这里的“Nature”简单解释为“自然”,但这样解释可能会不太全面。
电影不仅宣扬了所谓环保理念,“Nature”本身也有天性和秉性的意思,更多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导演和女主劳米·拉佩斯在采访中已经解释过,这部电影其实想表达的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横加劫夺(玛丽亚抢了羊崽作为自己的孩子),还把羊崽的生母杀死,然而自然其实有更强大的力量,它报复了想成为母亲也就是一切主宰的玛丽亚。
同时玛丽亚作为上帝之母,其实也就代表整个人类。
当然,这也基于导演和主演采访得出的一种解释,相信每个观众看完电影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END-
不管影评怎么潘神,怎么北欧,什么隐喻等等。
都逃不过一个叙事乏力的事实。
电影的节奏很不好,很多的费戏。
节奏慢不说,还玩票。
要不是看在这个导演挺懂画面颜色和构图,2星都给不上。
这个小羊人和这对夫妇其实就够个电影了,再加个养大伯子的费戏,实在是不可理喻。
那有没有他,当什么事呢?
脱离这个三角恋的线。
跟这个潘神的主线几乎没有关系。
唯一的优点就是画面。
找的地方好,用广角拍出来,真的盖。
群山之间的一栋小房子。
定格的窗框,自然的斑驳。
充满了时间的印记。
清晰可见群山顶的雾气云层。
住在这里一定是很悠远惬意的。
除了放羊就是种地。
去趟镇里赶集都费劲。
(羊崽)这部电影里,唯美的画面,极简的风格里,上演了大量的隐喻。
英格瓦:“听说现在都能时空旅行了。
”玛丽娅:“哦!怎么做到的?
”英格瓦答道“还没有,只是理论上的,只是理论上说可行。
”玛丽娅“那得有人去研究怎么具体操作。
”英格瓦“或许吧!现在我倒是不着急想看到未来,我对此时此地的生活很满意。
”玛丽娅“我觉得可能做到,回到过去吧!”英格瓦“嗯,那倒是。
”玛丽亚和英格瓦在餐桌上的这段谈话确实很有深意呢。
玛丽亚对时空旅行的向往,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过去失去女儿的深深悔恨和痛苦,她可能幻想着如果能回到过去,就能避免那场悲剧,重新拥有女儿。
当羊首人身的羊崽诞生时,它们先是一脸惊慌后,竟然有点暗喜,彼此眼神交流间,又默契地决定了什么,刚出生的羊崽被它们抱走。
她对羊崽的接纳和抚养,表面上是一种母爱的体现,但实际上也包含了一种自私的掠夺行为。
她把羊崽当作自己失去孩子的替代品,还为羊崽取名为艾达,艾达正是它们女儿的名字,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内心的伤痛和空缺。
(当玛丽娅抱着羊崽.哼唱着摇篮曲的这一慕)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母羊时不时的在窗外呼唤着羊崽时,母羊的这种行为充分的体现了它对羊崽深深的母爱和不舍,而它们却对这种自然的母爱进行践踏和剥夺。
母羊最终被玛丽亚射杀,则更加凸显了这种掠夺的残酷和无情。
第二篇章当“英格瓦”领着“皮特”进屋时,对着“玛丽娅”说“有客人来了。
"玛丽娅说道“是吗?
”当“皮特”出现在“玛丽娅”面前时,她说道“你又来了。
”皮特“看到你真好。
”玛丽娅“坐吧。
”他回道“谢谢。
”从两人这段简短的对话和语气氛围中,不难看出,它们以前应该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还有一短话,展现出皮特对玛丽娅的爱昧。
当玛丽娅问皮特“要来点咖啡吗?
”皮特“要。
”他伸出了手,触摸了玛丽娅的脸。
她说道“别这么做!”皮特“我看到了你昨晚洗澡了,你没关门,是不是希望我溜进来偷看你?
”从皮特偷看玛丽娅洗澡,以及两人的对话和皮特的行为,皮特还趁着哥哥英格瓦酒醉挑逗玛丽娅,就这几点就已经充分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这种欲望与他对摇滚音乐的痴迷,与(潘神)的形象不谋而合。
潘神作为西方神话中的形象,羊首人身。
而皮特(潘神)?
那艾达呢?
无疑是潘神的孩子。
隐喻中,艾达就是皮特与玛丽娅不伦的产物。
当玛丽娅抱着羊崽,唱起摇篮曲时,英格瓦看她的眼神,很是奇怪。
他在车上的痛哭,或许……他是为了维系家庭,也为了妻子,逼迫自己咽下委屈,去爱上这个“他人的孩子”。
潘神所用的猎枪看似是英格瓦自家的,暗示着英格瓦家庭的悲剧与皮特(潘神)的介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24 公司制作和发行的电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有别于传统的暴力血浆和吓人的俗套,往往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仲夏夜惊魂》《遗传厄运》《灯塔》《圣人莫德》等等,莫不如此。
而今年这部来自冰岛导演的惊悚题材《羊崽》同样不例外,曾入围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并拿下原创奖。
看过冰岛电影的朋友一定会对独树一帜的风景地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部导演处女作同样在此不遗余力。
全片充斥着荒凉冷峻的自然风光和空旷寂寥的环境,遗憾地,这个故事的情节就和它的风光背景一样寡淡稀薄。
影片讲述在圣诞节前夕,一对丧子的牧羊人夫妇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一个半人半羊的婴孩。
他们把她带回家当作女儿般抚养,羊崽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而未知的恐怖力量正在摧毁他们。
这个荒诞的故事因有神话传说的暗示足以引申出各类奇怪的解读,诸如结尾出现的羊神、三个角色的名字等。
不过,情节太过单薄,仅仅是短片内容的延长,引入大量冰岛风光的空镜头和含义不明的角色(男主的哥哥)来拉长篇幅,导致节奏过于缓慢和沉闷。
实质上,这仍然是一对夫妇如何走出丧子阴影的常见叙事框架(时光机、婴儿床、女儿墓碑);导演往其中填充进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
天真可爱的半羊人造型、温情脉脉的家庭气氛均在明示人与动物和平共处带来的生态和平。
不论人类出于何种居心粗暴虐杀动物,只会招致如影片结局般血腥惊悚的后果。
这个意外反转的结局意味深长,凸显出寓言意味,也强调了人类残忍猎杀动物带来的可怕影响。
《羊崽》,2021年冰岛上映的恐怖电影。
看介绍我还以为是《贪吃树》那种类型的,结果烂片一部。
故事大概讲述了一对丧子的年轻夫妇接生了一个长着羊头人身的婴儿,他们把其当作上天的馈赠,把它当作自己的小孩养育的故事。
很无聊,特别无聊,相当无聊。
电影一共一个小时四十六分钟,前面一个半小时全部在讲一家三口(包括小羊人)幸福快乐平淡的生活,回忆过去,顺带着讲了一下女主跟男主哥哥婚外情的事情,平静得像一潭死水,毫无波动,非常平淡。
导演不会觉得加一点男女主的梦境和女主出于对小羊人的占有欲,把小羊人的母亲(一只纯种母羊)杀掉的情节,就会让整个剧情变得有意思吧?
电影全片充斥着一股性冷淡风,我不知道是不是北欧的电影都这样,但是我真的欣赏不来,我觉得就是纯纯地在浪费时间,要是想不看睡着还得归功于突然发出噪音的拖拉机,哈哈。
最后十分钟就像是神经病一样,毫无预兆地出现一个成年羊人“啪”一下把男主给杀了,把小羊人抢走了。
不是你?
啊??
这个剧情和你前面拍的那一大堆日常生活,有一丁点关系吗???
请问?????
一定要屎里淘金的话,我也大概能结合其他影评看出电影想要拍的主题。
总的来说就是上天赐予男女主羊人小孩作为礼物,但女主对小羊人产生了病态的占有欲,不满意母羊来看自己孩子的行为,于是杀死了母羊。
这引起了潘神的愤怒,于是现身射杀男主抢走小羊人。
至于为什么不杀女主而杀死男主,我觉得也许是因为,女主出于占有欲杀死了小羊母亲,潘神为了让女主也感受这种失去至亲之痛所以杀了男主(?
那么问题来了,这关狗狗什么事呢?
为什么要杀狗狗呢?
狗狗不是无辜的吗???
真的神金。
我不管导演想要借着神话表达什么思想,借由一家三口和哥哥之间的关系、以及男女主的梦境隐喻什么,这些都改变不了这是一部相当无聊的电影的事实,而且我对男女主的家长里短并不感兴趣。
十分钟就能呈现出来的剧情,硬控了我一个小时四十六分钟,我实在是不能接受。
让我感到痛苦的是,豆瓣评分最低只能打一星,哈哈。
算了,这一星就当是我给小羊人的吧,小羊人还是挺可爱的,它出场的为数不多的镜头算是这部电影唯一的看点了。
豆瓣评分5.9分,理解不了为什么这么高。
我只想说两个字——快逃!!!
本来以为是恐怖片的,抱着害怕又隐隐期待的心情看完的时候,有种失落的感觉。
但总体上我还是挺喜欢的,冷硬的山,缭绕的雾,既能利落干活又能安静读书的玛利亚...以上种种元素都很吸引我。
感觉影片中有种对人和动物的探讨,当我们把人类世界的违法犯罪行为施加到动物身上时,比如剪羊的耳朵,抢走羊的孩子,杀死一只羊,会有负罪感吗?
而当我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我似乎也轻易地接受了主角们的行为,因为他们是专门养羊的,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日常小事罢了,可因为一件事情惯常发生,就不再对它加以审视,这样对吗?
电影中小羊和夫妇俩的温馨相处也表明,人和动物的感情是相通的,但当他们进行一些更为复杂的人类活动时,比如看球、听音乐、跳舞,小羊因理解不了而转身逃离,这又表明,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壁垒。
我觉得夫妇俩之所以一开始就接受半人半羊的存在并把它带回家养,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旷野之中,平时除了彼此,再没有可说话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人的社会性不再占主导,与之相反的是“动物性”的频繁出现,所以他们接受了小羊并把它当做孩子养。
羊崽上映之前的tag是恐怖片,作为惊悚电影,他实在不惊悚。
冰岛电影一贯的蓝色调,是忧郁而寒冷的。
(剧透)最开始我还以为是男主跑到羊圈里造了个🐏孩儿😓(没仔细看又没啥对白,事实证明我想的真的离谱),最终这个半人半羊还能耍猎枪的玩意儿的出场也就是影片最大的败笔,没啥伏笔(你说🐏孩儿不是伏笔吗?
我这之前不是想偏了吗)突然出现,为了惩罚人类的贪婪索取冷血无情而设计出来的形象着实套路又无聊,不能让人胆寒也不能引人深思。
唯一我觉得影片有点意思的就是对仗的结构吧。
我觉得女主杀了🐏妈是因为她认为一个孩子不能有两个母亲,所以影片安排半人羊杀了男主,同理这个🐏孩儿不能有两个父亲。
到了结尾🐏孩儿的生命又回到了一个标准的结构,留下了心碎和死亡。
这个片剧情非常简单,留白也很多,所以评分不高意料之中。
女主演技张力太强了,感觉处处都是戏。
小羊崽艾达非常可爱啊,就真的,非常治愈,一点也不诡异,我不喜欢看见评论老说吃她。。。。
看着就想抱着她亲亲亲以及应该涉及到北欧神话了,我不太熟,但也应该和夺取与偿还的关系有关。
查了一下,应该就是以潘神的形象做打底,包括角色名的隐喻也很明显,Petur对应Pan,Maria对应Maria,Ada的词源搜了一下是希伯来语中的Adha,相关词组Eid al-Adha,宰牲节,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因为阿拉伯语与希伯来语同属于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差不多是可以对应上的。
最后亨德尔的萨拉班德437出来,尘埃落定的终局。
人还是不要试图碰属于神的造物,隐隐约约有这个感觉。
我看讨论里有豆友说这是神话,的确,因为它留白太多,又非常简单,就像爸爸给羊崽讲的故事一样,从头到尾一根线,但却可以构建出很多解读。
看完感觉就知道这部影片会有很多解读,以下是自己的一些看法。。
1、羊、白色、反色是黑、暗示黑人或少数族裔。
2、小羊男在卧室看的那副照片,骑马牧羊群、暗示殖民史。
3、男女主收养小羊男暗示欧洲移民的怀柔政策。
4、成年羊男枪杀男主带走小羊男暗示影片创作者对此政策终将失败的判断。
5、开头时光机对话可以理解为男女主倾向于更‘纯粹’的过去。
仅为个人猜测的一种解读、本人非种族主义者。。
羊仔真的乖萌,女主弹的那段钢琴很美,神来之笔
可惜剧情不讨喜或者说吸引太低 倒是镜头还不错
这么低的评分震惊我了,这种娓娓道来的“慢”个人还是挺喜欢的。抛开事后被科普了小到三角恋大到人类种族甚至人与自然的矛盾引申不说,观影过程中低俗的我其实结尾之前一直有点怀疑影片暗示丈夫和羊有一腿(我有罪)而妻子这么顺滑接受了羊崽崽看来也未必是坚信生殖隔离而是跟大伯哥不清不楚,甚至以为是不是要来个混乱伦理戏码了(我庸俗,怎么就忘了这是性冷淡冰岛电影不是开脑洞法国电影了)。直到最后真相大白,从代孕母羊到可爱狗狗到清白包容的丈夫,死的全是最无辜的角色,从结局讲,报复论似乎也没太报复对地方…肤浅的我因为这心目中直降一星,这点会不会也是总评分这么低的原因之一呢~另从冰岛毛衣的图案从《公羊》到《羊崽》都没换过,真是相当单一的生活了,哈哈哈哈~
我不管A24必属精品 非常寓言故事的结局 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最易懂的故事
可能就是东西方审美差异?当羊爸爸具像出镜的时候,这片在我这就满盘皆输了。
这尼玛是真·高开低走 建议只保留chapter1…
有被《羊惧》这个又名笑到。给羊崽戴花圈那幕真是梦回《仲夏夜惊魂》。潘神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没搞懂。
错怪爸爸了,原来x羊的犯人另有其人
【3.0】为了获得羊崽的抚养权,女主角击毙了羊崽的生母。抛开人对大自然得寸进尺毫无感激的索取的批判,倘若把羊看作是不同人种或社群的比喻,影片亦可视为一部蕴含了种族/社群仇恨的社会寓言。这个剧本的优势即在于,极简、留白解放了情节的释义。但不管是从何种角度阐释,羊崽的“羊头人身”都毫无疑问是影片的最大败笔,只有以羊崽的“正常”为前提,这出寓言才能完美地写就。
说得对,撒旦半人羊出场的一瞬间,一切隐喻与铺垫,一切空灵的雾与沉默的山脉,都功亏一篑
非常有意思,但对比影片中那么多可以做文章的细节,这个结尾是不是太不开放了!
快进到羊汉开枪
就这种片我竟然能看完!!
画面够孤独够清冷。痛失爱女的夫妻,得到了一个半羊半人的新女儿,将所有爱移植到它的身上。全程看得懵,等结束了,谜底也晦涩难懂。当成悬疑故事来看还是蛮有吸引力的。你杀了我羊老婆,我就杀你老公,一命抵一命。
7分,就是受不了明明可以救偏要抱着抒发情感,哪时候最应该做的是包扎止血叫救护车。电影完美诠释了杀母取子,最后咎由自取。你可以看作大自然母亲,也能看做人类母亲。
处处是隐喻,得看你怎么联想了…
节奏太慢,剧情还行
0701
做作,为何怎,隐喻又如何
冰岛风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