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犀利深刻,不过是内心嫉妒不安作祟。
影片开始我以为男主是个冷静睿智的观察者,克制而清醒。
全然没有发现这些所谓的观察里满是偏见,满是冷漠,满是妒火。
影片中以乐队、音乐剧为基底的炙热梦想与以艰难求职为背景的压抑现实碰撞出生活底色,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独自承受着自己的抉择。
用尽力气去维持表面上的得体,都是在不同道路上拼命活着的人,只是不同,没有优劣。
影片结尾对男主内心的揭示,形成强烈的反转,令我大为震惊。
震惊之余又觉得这就是人啊,最普普通通的人啊。
内心一闪而逝的念头,稀松平常,过了便过了,揪起来细细审视,才发现不堪丑陋得令人震撼。
即使最终揭露了男主阴暗的内心,我还是不讨厌这个角色。
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暗房,无法在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铺开来展览,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
所以才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要妄想探清别人的内心,毕竟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还没有摸透。
一片茫茫中,更不要对他人妄下定义。
自我反省,警钟长鸣。
一年求职季,光太郎举办了毕业演唱来道别自己的学生时代,拓人是个有各种求职经验的人,他比光太郎现实,他会用毫不留情的分析,来分析职场现状。
瑞月是光太郎的前女友。
瑞月带他们去楼上的同学那里。
五个人,他们聚在一起思考如何去求职。
在求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求职的原因。
但是在这场血腥的求职中,有人忘记了自己是谁。
只是在比较和关心别人取得的成果,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批判。
站在上帝视角,去关注别人的生活,却忘记关注自己的生活。
当拓人的推特小账号被瑞月看到之后,瑞月告诉他,她喜欢在大学里,埋头写剧本的那个人。
而现在的拓人已经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光太郎是浪漫主义,瑞月是现实主义,他们两个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那些站在上帝视角不屑于别人的成就的人。
怀抱着自己内心的佳作,一副傲慢的样子,才是失败者。
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们只是批判然后为自己不平。
里面有一个片段,有提到爱情。
瑞月再次向光太郎提出在一起,但是光太郎选择那份工作的原因就是要等以前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人,总是会记得自己长途跋涉去看的,却不会记得,长途跋涉来看自己的人,爱情就是如此无解。
我是谁很重要,如果不知道我是谁,那么这个社会便不会有你的容身之地。
最后瑞月对拓人的理解,我觉得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每个误入歧途的人,当他们知道自己做错的时候,需要的不是批判,而是一句,我知道,但是没关系。
可以重新再来。
在拓人中看到了自己。
焦虑的快要失去自己的自己。
但是其实。
只要一步一步朝着自己想要的去努力。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一下子有效果才是不正常。
看不到效果才是正常的。
只要不迷失自己都有机会。
求职只是一个工作而已,而自己却是最珍贵。
选择现实也好,选择理想也好。
但是最不该选择的是丢掉自己,去和他人比较。
最近越来越觉得,有些电影看上去是在看电影,其实是在看自己的人生,比如之前的《帕特森》,比如这部《何者》,演的似乎就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影片讲述了几个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故事。
看着朋友们相继都找到了工作,男主拓人却依然找不到,于是心理变得扭曲,在被和他一样找不到工作的理香揭穿自己小号上的黑暗吐槽后,直面自己,开始坦荡地面对求职。
影片的名字叫“何者”,何者的意思就是什么人,谁。
意思就是让我们在求职之前,首先问问自己,我是谁,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要做什么工作,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之后再去找工作。
其实不光是求职,甚至是高三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或者做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先这样问问自己。
和男主拓人一样,我也是个编剧,当然也只是我认为的编剧。
而且我和他一样,没什么作品,还眼高手低,自视甚高,总看不起别人,觉得明明自己这么优秀,却找不到好工作,而别人都那么不堪,却总是有那么好的机遇……所以觉得和他特别有共鸣,下面我也会站在我的角度,分析拓人的心态。
拓人是个编剧,而隆良是个自由撰稿人,其实两个人不光职业上有点相近,性格甚至人品也有很多相同点的。
比如他们都很虚伪,很难融入别人,给人一种自视甚高的感觉。
隆良在别人开会讨论求职的时候,自己拿一本书在那里看,他真的能看进去吗?
并不能,他还是很想参与,还好几次给瑞月提意见,问她的意愿。
而且他明明就在找工作,不过也一直找不到,却说自己看不上上班族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在扩宽人脉写专栏。
而拓人呢,片中好几次闪回,证明他和光太郎以及瑞雪三个人是好朋友,玩的很好,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把别人当做朋友!
在小号里吐槽人家,在浏览器里搜索他们入职的黑幕等。
很多人在大学或者高中时,都有那么一个几个人的团体,大家总是一块吃饭,有什么事也一起庆祝。
我大学时就有这么一个学习小组,三男三女,大家经常一起讨论作业,一起煮火锅聚餐之类的,是玩的很好的好朋友,可是和拓人一样,我觉得我没能真正把他们当做朋友,总觉得看不上别人,其实我才是真正应该被他们看不上的那个人吧!
拓人的虚伪,从第一次聚会时就看出来了,当时他说,求职像扑克牌一样,要欺骗,要吹牛之类的,虽然国内求职的确会这样,适当地美化一下自己的简历,将某些工作时间短的公司直接删掉,把另一个公司的时间拉长,把薪资写的高一点等等,但也不会太过,仅仅是为了找到工作,我们几乎每个人应该都这么做过。
但是拓人当时说话的时候,感觉完全是在欺诈,而不是适当地美化!
理香当时听到拓人的话后,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不满,但的确似乎不太赞同。
后面理香一直过不了在线测试,我觉得不光是她没有真正的好朋友的原因,而是因为她不喜欢这么虚伪吧?
毕竟前面也说了,她积极社交,应该会有很多朋友的,而且瑞雪不也是她的朋友吗,男朋友隆良,以及拓人和光太郎不也是朋友吗,她只是想靠自己的实力吧?
当然这也是我猜的,有可能她也没有把他们都当做朋友,所以不愿意找他们帮忙,毕竟找工作这种大事,既然找别人帮忙能过,为什么不找呢?
隆良不肯和银次合作,说是银次他们做的话剧都很烂,不追求质量,其实说不定是银次看不上他,没录用他吧?
更或者是,他根本没见到银次,只是在推特上瞎写的,没想到拓人认识银次,所以他只好把谎话圆了下来。
瑞雪说隆良的那一段,看似是在说隆良,其实也在说拓人,毕竟他们两个很相近,其实我感觉也是在说我,以及和拓人、隆良很像的所有人。
我们都觉得脑海里有很多自己觉得特牛逼的想法,却总是眼高手低没写出来,觉得总有一天会写出来的,可是你写啊!
你根本没写!
与其你这样等待了很久很久,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还不如银次那样,虽然明知道烂,但还是会一场一场用心努力地拍下去,相信总有一天会拍好的,也许那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但也一直在努力,不是吗?
拓人一开始找工作就不愿意找编剧类的工作,其实不是不想找,是在逃避吧!
如果自己擅长的都找不到,那不是更绝望了,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
我刚毕业的时候也一样,我是新闻学出身,也没什么编剧的经验,去找编剧的工作,根本找不到,所以去找策划,找编辑,只能先凑合着,曲线救国。
直到现在,所谓的编剧,也只是一些宣传片、短视频的编剧,不能真正称之为编剧。
但是我现在也已经像银次一样,在行动了,虽然觉得自己写不出很牛逼的剧本,可是我还是在写,写了几十个微电影剧本,好几个网剧、网大剧本,虽然没有人拍,但起码也在努力,可以用数量安慰自己,相信写的多了就好了,虽然可能到最后也写不好,但还是会坚持下去。
影片后来反转,看似内向沉稳的拓人,内心极度黑暗,觉得所有人都不行,其实根本是他自己不行。
当然了,一直被人否定,从来没有被人肯定过,内心慢慢变得黑暗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之前有段时间,三个月都找不到工作,当时心里也极度抓狂,何况拓人两年都找不到工作。
而理香呢?
说不定一开始她真的和拓人不一样,没他那么黑暗,但是到后来连续两年没找到工作,都要撑不下去崩溃了,内心也变得扭曲,像拓人一样了。
我当时找不到工作时,也觉得自己这么厉害,为什么会没有人用?
觉得那些薪资那么高的人,其实也不过如此,我明明比他们好,为什么混的不如他们?
但是我慢慢明白了,既然找不到工作,那真的是你的问题,也许是能力的问题,也许是性格的问题。
毕竟有些人的确很有才华,但是不擅长面试。
当然我更承认,其实我没什么才华,而且不擅长面试,性格也不行,所以混得这么惨也是应该的!
以前,甚至现在有时候,我也会经常时不时去刷一下自己的某一条说说,或者豆瓣影评,看看有没有点赞,涨了几个粉,等等……也会一条条地翻遍某个人空间的说说、微博、或者豆瓣、朋友圈等,觉得别人怎么那么厉害,过得怎么那么精彩,可是自己呢?
简直是一坨狗屎。
看着别人的人生,我也会羡慕,也会嫉妒,也会幻想他们肯定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
其实黑暗的不是他们的手段,是我的内心!
最后理香说的很对,置身事外,观察旁人,终究也是一事无成而已,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才会忍痛改变这个不堪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模样。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看到一段鸡汤式的演讲、看到一部励志电影、看到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当时总会下定决心告诉自己,我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要改变,否则这一辈子就要这样腐烂了,可是我们很快就忘了,依然没有改变!
我们和拓人、隆良一样,都自视甚高,不肯坦诚面对真实的自己。
明明找不到工作,却说是要写专栏;明明看不上别人,却还要和别人做好朋友……可是我们看看瑞雪和光太郎,瑞雪还要负责因为爸爸出轨而来投奔她的妈妈,所以她不找特别高大上的工作,也不求能升职,起码要能生活下去;光太郎就真的活得很像电视剧吗?
因为喜欢的女孩在国外,所以才进出版社,这样怎么了?
起码也是一种动力啊!
我并不觉得像电视剧!
而且就算像电视剧,只要是他想要的,他就去追求。
他们都坦然地面对普通的自己,难道不应该佩服吗?
拓人直到被理香揭露了自己的真实面目,依然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是看透所有人的编剧,其实他也仅仅是个身在其中的表演者。
所谓地看透了其他人,只是他自以为的看透了其他人,其实他根本就谁都没有看透,他连自己也没看透!
而其他人,并没有像他那样,摆出一副看透所有人的样子,但是他们已经看透了拓人!
现在我在公司,也经常有这种感觉,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上帝视觉的旁观者,似乎看透了每一个同事,他们的能力都是那么地低,我完全看不起!
但是或许我根本不是上帝视觉的旁观者,而是身在其中的一个,我根本没有看透他们,连自己也没看透,他们却看透了我!
拓人最后面试时说起银次,当时他们两个都想要创办自己的话剧社,可是他却觉得不可能,放弃了,而银次虽然觉得不可能,还是坚持下来了。
而现在,银次终于有了自己的话剧社,虽然作品很烂,但起码每个月都有新的作品。
而拓人呢?
求职了两年,依然找不到工作!
其实所有的不可能,都是靠一点点努力才变成可能的,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而不是好高骛远,像拓人那样。
也许瑞雪脚踏实地地工作,说不定哪天,突然就因为工作出色而升职了呢?
也许光太郎因为脚踏实地地工作,指不定哪一天,真的就会有出国出差的机会,能见到那个喜欢的女孩呢?
最后拓人、隆良都开始坦然面对自己,认真找工作了,我们也该坦诚面对自己了。
我们都以为看完了某个人说说、微博、豆瓣、朋友圈……就似乎已经认清了真正的他,其实我们只是认清了很小一部分的他,生活在网络上的他,真正的他是生活在现实里的他!
这一点,泽学长早就看透了,所以见到隆良的第一面,就看出了隆良和银次不一样,也看出了拓人太爱对别人下判断!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容易,虽然我也很想知道,那些薪资高的人是怎么能拿到那么高的薪资的,但是我知道我自己肯定还不具备拿高工资的资质,而既然我拿着这么一般的薪资,要么知足,享受当下,要么拼命努力,摆脱这种状况。
我以前很喜欢林夕写给杨千嬅的《少女的祈祷》里的一句歌词:从来未顺利遇上好景降临,如何能重拾信心。
觉得自己混的不好,不能怪自己,是这个世界对我不够友善。
现在才明白,世界对你友不友善不是世界决定的,是你自己决定的!
只要你够努力够坚强,所有的逆境,都会变成顺境!
最后奉劝那些沉迷说说、微博、微信、豆瓣、陌陌、探探、Blued、Zank等社交软件的人,真的要放下手机,放下那个遇见某个人就拯救自己人生的幻想,放下对别人人生的嫉妒与幻想,好好过好当下了。
你自己都过不好,还想两个人在一起会变得更好?
相信我,不会的,两个人腻在一起只会更颓废更懒惰!
你一味的嫉妒与幻想他人的生活,想变成他人,真的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除非你努力经营!
骚年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生活吧,如果贫穷,那就承认自己贫穷,如果平凡,那就面对自己的平凡,毕竟就算贫穷和平凡,也能过得幸福,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是一切的开始,只有面对了真实的自己,你才会有幸福的可能!
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投影,私心给四星吧。
欢迎关注纯原创图文:鱼纹
男主其实有所追求有所热爱,在面对现实生活的衡量后选择了普世观的选择,投入其他行业。
这样的选择没有对错,错在常人都易陷入的思绪和心态,我这样是否正确?
我这样是否有损失?
更是产生了嫉妒、冷漠、贬低、批判的情绪中。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总通过外界满足卑劣的自我,从不将视角对准自己。
要明白,自省,才能自明,自省,才能进步。
室友热爱乐队,明确自己无法靠它吃饭,因为内心的愿望选择了他说希望的职业。
女主没有明确渴望的工作内容,但明确知道拥有工作的价值,给女主生活带来的生存价值,所以不得不且主动的全身心投入。
我想人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件很重要也是很奢侈的事情。
可以是为了工资维持生存,可以为了梦想全力以赴,可以为了情怀接触某一个行业。
然“还在脑中的构想,无一是杰作。
”有时间去分析比较看别人,还不如花时间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哪怕姿态很难看,只有一步步努力,才能更接近理想的自己,再清醒的旁观,也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男主既然决定不走戏剧就应该通过努力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且有意义。
如果后悔就要有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
没有行动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愚蠢。
愿各位在认识自己中学会和解,在自我责任感中敢于做出选择,花时间去努力接近你想要的样子吧。
昨天入试考完,面试发挥不好心情低落。
发疯买了早上9点半的电影票。
想着上映首日赶快把半年前就在期待的《何者》看了。
进场后竟然发现初日的第一场竟然还有十多个人。
开始前依旧是广告,看了一下,今年再无期待的片子,今天看完不用再来电影院了。
何者开头部分就是个普通的青春励志奋斗片。
剧情也极为普通。
几个年轻人因求职而聚在一起。
昨天晚上喝了点酒,看得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前部分就靠主演们的颜值撑着着。
村花真是美啊。
前部分剧情虽然沉闷,但铺垫了不少伏笔,高潮大反转的时候倒也理所当然。
最后大量推特刷屏,又到了考日语水平的时候了。
说到底成年人的友情究竟是什么呢,细思细恐啊。
说到底生活就是一场戏啊。
有求职2年都没拿到内定,退出剧团后还暗暗期待别人也放弃,用上帝视角看人的人。
有父亲出轨导致母亲抑郁,被喜欢的人拒绝了两次,为了现实不能不面对现实的人。
有看重求职却飞奔去面试,交往三周不到就和男人同居,名片上强调自己担任过的职位自己名字却印在不起眼位置的人。
有从结束乐队后,为了能与那位笔译的心上人在职场相遇而只向出版公司求职的人。
有孤芳自赏,叫嚣着这个社会需要个体求职是随大流迷失自我,平时没事拿本书装逼却会提前一小时抵达面试地的人。
有放弃求职,为了想成立自己的剧团而每个月都推出舞台剧的人。
各种各样的角色,各种各样的人生。
在由各种各样的人来组成的社会里,なにものでもない(“你”什么都不是)。
说到底,现实不就是这样。
看takeru的角色有时感觉就像在照镜子。
心痛又心酸。
作为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阴暗面。
高潮部分,白富美和takeru飚戏,剧情可以间接概括为一个小写的撕逼。
然后高潮部分用舞台剧的方式,在舞台上以几个布景重新回顾了电影前部分几个主要细节。
台上谢幕,观众鼓掌后,才发现本是看戏的自己成了演戏的人,而在意的那个人却至始至终在座位上看戏。
村花的角色大概才是最“现实”活在“现实”里的人。
因为自己太现实而被甩,因为父母离婚而不得不现实,为了现实而不得只能向有福利待遇的大企业求职,无论职位高低只求能提供让母亲能搬来自己一起居住的职工公寓,只求一份没有外派的稳定工作。
她是5个人里最先拿到内定的人,也是最清醒认识到现实的那个人。
也知道自己身边的朋友在“演戏”,却没有像他们一样装作在“看戏”。
在别人在贬低男主角演过的戏剧的时候,她会一反平时低调沉默的样子去维护朋友。
“不知道你说这些用了多少时间思考,如果说出这些话没有经过大脑思考,那我希望你听我一言。
”就连反驳也是这样开头。
村花这个角色没有否定任何人,或者说这个角色只否定了自己。
“因为我太现实了,我不能去阻碍有憧憬人的他,所以我两次的表白都会被拒绝。
”电影最后是takeru的角色在求职面试上在一分钟内描述自己,他用断断续续的语言描述着自己那个还在坚持自己戏剧梦想的朋友。
一分钟内说不完,结束发言后,电影就此结束。
电影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主题曲唱完也没有彩蛋。
因结局而莫名其妙得心里不爽,我干脆离开电影院后去了趟书店,翻了翻原作的结局。
原作末尾写着“发言时间到了,面试人员兴致勃勃想继续听他继续说下去。
他结束发言,觉得这次面试肯定没戏了。
但是,似乎也没关系了。
”←大意。
总觉得电影结尾差一把火,没能燃起来。
片子就90多分钟,不长,最喜欢里面话剧形式再现剧情的那一幕。
里面穿插的主角朋友拍的话剧也是逗逼有趣。
这部电影简直是推特的广告片,片尾的赞助列表简直长到吓人……男主手机用的爱疯,各种公司企业,化妆协助还出现了sk2……来日本后从《食梦者》到《世界上如果猫消失》再到《何者》,总觉得找不到当年看《beck》时的感动了。
takeru从《电王》出道一晃十年,青涩单薄的少年成了a社的电影担当,但超越自我真难。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等你上剧了。
2017也是电影啊。
(过了一晚上想想其实有些情节设置是牵强的 但不影响我对这电影的喜爱也许是因为我才毕业两年 所以觉得拍摄得好真实呀 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同身受!
在大学里大家会加入各种喜欢的社团结交各类好友 这是多么快乐无忧无虑做喜欢的事就好啊 可是在面临找工作的抉择时 多少人放弃了内心真正所爱 我周围的朋友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不管是与自己同路的抑或是分道的 最终也都是“知交半零落” 我仍庆幸有一路共同成长三观契合至今保持联系的好友 但也隐隐担忧等我再次去读书后 会不会因为生活轨迹和大家都太不相同 因为同一个班的同学也都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太大 我会很怕自己交不到朋友呀 但总会在不同阶段遇到一些合拍的人吧 但愿如此 谁都不想在校园中孤单TAT关于电影里的几类人 我想他们就是折射了现实生活吧 有的人在求职时在职场上用一个个title去包装自己说着虚伪的话丢失了真诚;有的人因为现实问题不得不低头选择了能让自己站稳能有一定地位的工作;有的人为了自己内心的英雄主义梦想努力尝试将自己活成了主角;有的人所有的想法都只是在酝酿却没有魄力去落实还自以为是地看不起那些努力的人;有的人将梦想深藏心中但其实又厌恶这样随波逐流的自己;有的人坚持了内心的自我不再理会外界的声音。
很难去说我自己到底是哪一种人 因为电影中的这些角色在现实生活里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但我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种人 所以每一步都要留下这样的痕迹 这就够了(还有不得不说苏打的表演真的太有张力了 群戏中都是闪闪发光啊我真的很喜欢他!
有些人真是天生的演员!
我也想到周日和小象一起吃饭 她说我现在有变成熟 虽然戏谑说是以前过于傻。。
我俩说对于工作 要不就是我特别特别爱能完成自我实现从而带来“善”的回馈;要不就是我没那么爱但也不讨厌 一路晋升顺利得很。
两者至少其一 要是都没有 那我们图些啥呢。
说实话读书时候我从没觉得我和她有一天想法会如此一致 我删大学好友时候那会她还说我幼稚!
所以我现在相信有些东西就是烙印在我们灵魂之中 随着成长会慢慢外化 最后留下的拥有的一定是最珍贵的 希望我的朋友们都能天天开心做自己想做的小象和我说 现实的确很真实 看着那些和自己想法完全不同的同事们会想着 你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候 会有越来越高远的追求和目标 但如果自己的追求和很多人一样简单一些也许就很轻松很容易啦就没有这么多烦恼啊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无解的难题 可是我觉得我们的追求 也同样是“简单”的 因为它是纯粹的
好久之前就下了这个电影一直没有看,前一阵翻出来看,简直像是被劈了一刀,心里冷飕飕的,又堵得慌。
讽刺感透过屏幕扎在心上。
最近也听到过几次“请用一分钟介绍一下你自己”,就像之前只能140字以内的微博,写了长篇大论精简再精简的删掉,留下的只有干巴巴的主干,好些个情绪都留不下来,看着都令人焦躁。
总觉得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躲在阴影里,看着台上被光照着的小丑,安安全全的评价,实际上人家在台上万众瞩目,自己只能暗戳戳的发酵内心的阴暗,谁都不是。
真的,真的,太现实了。
光太郎说,“内定”真是个奇妙的词,真的是这样,让人瞬间就放松下来,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安定感,还是飘着的。
所以真的去做,去努力,才是真正安定下来的唯一出路。
真希望能像光太郎这样活得敞敞亮亮。
被揭穿后的那一段段小剧场简直惊艳,把一段段140字的推特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冲击力太强了。
那些个其乐融融的,欢笑的,安静的时间里,有人在俯视着并仰视着这一切。
“nanimono”这个名字真实的令人心酸。
二宫拓人仿佛是世界上很多人的浓缩版,像是常常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吐槽的我们自己。
佐藤健一开始面无表情的脸看着像是温吞,实际上是冷漠。
瑞月明明知道拓人暗地里是这样的但是没说,我真的很好奇光太郎的反应,估计会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吧,愤怒或是同情。
理香就如拓人分析的那样,从一开始把简历扣过去的那一刻就已经表现出性格来了。
她说她看了那个推特太多遍以至于要背下来了。
她说她不发推特就坚持不下去了,那么看拓人的小号也是坚持的动力之一吗,看到有人那样赤裸裸的讽刺自己,是不是就像被抽了一鞭子,又有了跑起来的力量?
二阶堂富美演得真的很绝,被发现后那段狠厉的话和无力的哭泣。
隆良自视甚高,直到被瑞月骂醒。
“脑子里的都是100分,但是不拿出来就只有0分”。
白日梦谁都会做,实际做出来就不容易。
所以即使是20分的东西也要先做出来再说。
讲真直到他眼镜拿下来我才看出来是冈田将生😂这电影当初冲着苏打下的,结果主角5人除了有村架纯其他全是熟人😂还有山田孝之的惊喜客串。
拼演技太刺激了。
虽然感觉像是被打了耳光,但是还是给个高分吧。
刚补完《何者》,觉得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后面高潮部分揭示社交网络背后的阴暗面,深度一下子上来了。
(富美谷歌的那个东西膝盖中箭)结合舞台剧的表现效果也很巧妙,虚拟和真实结合表现人物内心,分镜也做得很好。
然后我打开豆瓣:???
有吐槽了一句日本职场就打一星的?
还有说演员没经历过大学毕业演不好的wtf?
那演个尸体还得自己先s一遍咋滴。
我(研究生已毕业)觉得砂糖苏打富美都很好了,村花是僵硬了点但角色本身也是个没个性的乖乖女没太大毛病。
觉得这些上帝视角的群众就是翻版的男主。
还有掐头去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你说它拖沓[打脸]。
这都不是文艺片那挂的了,想想昨天看的《星丘》节奏比这慢三倍(果然被6.3伪烂片)那这帮人得疯。
害,球球你们还是去看qingchunyouni2那种每分钟给你喂一口shi的节目吧,おもしろいかな。
电影我给4⭐ 再加1⭐ 给配乐。
音乐阵容堪称豪华,八爷唱的主题曲(好像是米津さん唯一作曲不是自己的歌?
),中田康贵的sound track在还没看电影的时候就开始听了[good]还有苏打唱的忘れらんねえよ的两首插曲也棒(私心偏爱苏打版hhh)
前几天晚上又看了一遍,昨晚看了花絮和sp的采访。
砂糖的分析说的很清晰,让我又看明白了一些。
“我觉得这部作品也包容了人们思想中那些不能见光的部分,不仅去宽容它们,还施之以爱。
社会上不是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吗,像是普通人就要按照不知是谁决定的标准人生之路走下去,虽然普通人对此没有任何怀疑,会加油考试,加油求职。
但是隆良这样的人对社会的标准提出质疑,他是想坚守自我,强调自我,有点刺头的那类人。
隆良的怀疑是正确的,这种质疑没有错。
但是也有像光太郎和瑞月这样的,遵从社会的潜规则,不怀有任何疑问,努力生存的人们。
还有理香这样的,她不仅遵守规则,还会主动出击,下功夫包装自己,想比别人爬得更高。
而拓人就是像我刚才说的,分析着不同类型的人们,把他们归为不同种类,坚信着自己不属于任何一类的人。
”三浦导演在处理戏剧方面真的很上手,中间穿插着几个还是学生时期的片段,很青涩,又相当地有张力。
花絮中有提到,戏剧有个片段是坐着的一排人回答问题,当时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当演员”导演安排此处时并没有给剧本,那些回答问题的人说的是内心真实的答案。
不由地佩服这样的安排调度。
本来想去看少女的。
拖了一个月,直到何者上映。
不由分说先看这个吧。
作为一个明年3月毕业刚刚经历完就活的人来说,对于就活这件事,其实有很多话想说。
这篇影评还是有很多个人色彩。
不在讨论摄影手法和吐槽角色。
打了剧透,不过不是完整描述剧情的类型。
看电影之前要不要往下翻,大家自己决定。
不喜勿喷。
大概2个月没看电影。
跑过去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觉得最近小松菜奈和苏打真的好红好红。
题外话,没仔细看海报的我,看到电影里面苏打出来一惊。
---我是废话居然变短了的分割线-其实,这部电影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影片有一种几尽浮夸的手法明快而鲜艳的讲了一个就活这样一个故事。
对于打几分,我还是蛮犹豫的。
讲真,没有亲身经历只是观影的角度看,可能3星都嫌多。
可是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脑洞不一样,比如我并不讨厌砂糖的后面突然黑化,也不讨厌我所感受到的那种绝望和矛盾。
所以,5星也不是说不过去。
不过将心比心的说,如果我现在在上海的家里吃完晚饭嗑着瓜子抠着脚(误)对着B站看的话,估计我会睡着或者更加沉迷手机游戏和淘宝。
因为,很压抑,而且很没劲啊。
海报上6个人,除了友情出演的山田孝之以外,5个人都是就活的小伙伴。
(阿拉伯王子也算是吧,我觉得他推动了剧情)(PS就活=就职活动)看起来的人设是这样的:二宮拓人(砂糖)。
喜欢写剧本,话剧社主力。
神谷光太郎(苏打)。
拓人的室友。
乐队主唱。
田名部瑞月(有村)。
地味女子。
光太郎的前女友。
小早川理香(二阶堂)。
瑞月的朋友。
漂亮又友善。
宮本隆良(阿拉伯)。
理香的泡面头男朋友。
但其实是这样的:二宮拓人。
喜欢在推特上观察所有人。
有另一张脸的黑化大魔王。
神谷光太郎。
活的像电视剧主人公。
(我觉得他挺好的。
)田名部瑞月。
朴素的妹子。
(我觉得她也很好。
)小早川理香。
非常有竞争意识,自我意识过剩。
宮本隆良。
和理香的关系有点微妙的男女朋友。
自命不凡。
所以我个人觉得光太郎和瑞月还是很好很善良的宝宝。
恩。
剧里还有个重要角色乌丸。
虽然他没有露脸。
他是拓人以前的朋友,鄙视的对象,也是他想活成的样子。
我觉得此剧最大的亮点就是砂糖这种纠结又复杂的心理。
好了,先说回和电影剧情无关的事情。
就活。
日本是毕业前一年,就是大四一开始或者研究生第二年一开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就活运动。
这点和国内相似,但是不像国内的是,日本新毕业生最好找工作,而且,没有赶上这波潮流的话,就职的机会没有国内那么多。
很多公司,特别是大公司,都只在这一波时期招人。
这是背景介绍。
和电影里面那个合同演说会一样,黑压压的穿西装的学生。
所有人这时候都会染黑发,长发的女生必须扎马尾。
男生必须打领带。
所有人都把自己搞成了一个样子。
争先恐后的供企业挑选。
其实,我觉得就活真的是一件很摧残人意志的事情。
一开始心高气远,非大手企业不进的人,一直到后面变成就活浪人,随便谁收了我吧的那种心态。
一开始想好一定要做什么工作的人,最后不断受挫,只能妥协于谁要我我都去。
比如说我。
我的就活一开始也并不是很顺利。
在书类资料掉(就是理香写的entry sheet那玩意,虽然有一些容易被问到的可以复制黏贴,但是每个企业都有一大堆奇怪各异的主观问题要填,每份都要花好长时间)网测掉,笔试掉(我掉的都是时政新闻和作文),面试掉,这样一个过程的反复,渐渐地麻木了。
第一家不要我的企业发了邮件给我的时候,伤心了好久。
直到后来三面掉,都波澜不惊。
哦对了这点电影里也提到了。
一般性大多数公司,不过的时候都会发邮件(也有不通知的)。
【祝福你前途似锦】真的是被祝福的感觉自己没有前途了。
只有通过了进入下一轮面试的人,才会接到那个心心念念的电话。
真的每天都是煎熬。
我一共投了大概30几家公司吧。
一开始也只投了自己想去的业界。
直到7月份全军覆没,不得不手忙脚乱的开始投别的公司。
找工作看缘分,这一点也没错。
这种被人否定,不被人需要的感觉,真的是很差。
周围的朋友一个个都定下来了。
各种好公司。
只有你自己,感觉只有你特别差,不被人需要。
那时候的心理状态那么糟糕,却不得不自己振作起来面对下一份entry sheet。
宿醉失眠,第二天也不得不起来精心化妆,掩饰倦容去迎接下一场面试。
苏打说,内定真的是个奇妙的词语。
感觉你做的一切都被肯定了。
真的是这样。
在通过最终面试之后,日本的企业会给你个内定(或者内内定)的形式,承诺次年毕业以后让你进入他们公司。
相当于offer,虽然没有法律效应。
然后你就可以继续享受你最后的学生生活(或者痛苦于论文的摧残,比如我),结束就活这场运动。
大家都说,我们K大那么好的学校,就活应该很有优势。
其实并不。
看学历的公司并不多。
而且和国内相反,日本本科生反而比研究生有优势。
那种痛苦经历过的人就知道了。
(希望看了这篇影评的人谅解一下我之前几个月没怎么写影评。
哈哈哈哈。
)看你想要做什么。
如果只是想留在日本,做做百货店销售员,这并不难。
如果你想进大企业,或者想进那种看起来高端的行业,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这段痛苦。
我有朋友就活一开始就迅速的拿到好几家大手内定。
也有朋友现在还在苦于谁都不要他。
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经历了重新认识自我。
丢失自信,然后硬是把它找回来。
这个过程。
不过,其实我是不讨厌的。
标题这句话,请在一分钟内自我介绍。
我也听过无数次了。
电影一开头说了,中间又说了,最后也还是以这个场景结尾。
推特上面140个字,该怎么描述自己才能脱颖而出呢。
千篇一律的答案那么多,面试官怎么挑的人,其实我也想知道。
毕竟这种模范问题大家肯定都是有备而来烂熟于心的。
就活生和话剧团的人被问起这个问题,答的完全不一样。
一个走形式,一个走心。
面试就是个看谁走形式走得更像走心的过程吧。
就像苏打说,其实我只是和擅长料理的人一样,擅长就活而已。
瑞月先找到了工作。
大手。
估计就和NTT差不多。
(国内的话中国电信)然后一直玩世不恭没个正经的光太郎找到了工作。
中坚出版社。
就剩下拓人和理香了。
他们理所当然的开始焦躁了。
虽然这个心态我也经历过。
不过人和人还是有区别的,或者说电影和生活是有区别的。
至少不会去查别人的公司怎么怎么不好来博取心理平衡吧。
也不会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打断别人的话吧。
(这种其实日本企业最讨厌了肯定过不了)拓人在理香的电脑上看到她的搜索记录的时候,房间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前面说泡面头这个角色很推动剧情,怎么说呢。
他的出现让拓人开始渐渐地露出了另一张被他藏起来的脸。
你在心里想的就算是100分,你不表现出来,就和0分没有区别。
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旁观者的姿态,说我不想从属于任何组织。
喜欢在任何公开的地方po自己的交际圈多广,自己有多努力。
然后在一边对着这样的自己沾沾自喜。
不要瞧不起那些拼命展示的却只有20,30分的人。
之前被瑞月吼了以后,泡面头一脸诚恳的对拓人说,我准备开始就活了。
有什么就请你多指教,因为你是第二年了啊。
WTF啥,我听到了啥,第二年?!
然后剧情就在这里迎来了高潮。
拓人的黑化模式被这对情侣彻底开启了。
一层层剥落的看似友好的伪装,其实都有一个声音在一边嘲讽和鄙视。
这一段电影的处理我非常喜欢。
在推特上面打字,然后最后一个个场景都变成了舞台的画面。
显得滑稽又很可笑。
然后不知道为什么,透过荧幕,看着他的时候,觉得有点可悲又可怜。
虽然我常常自黑自己有圣母婊的倾向,但我很诚实,至少写字的时候不会装的很圣母。
嫉妒,羡慕,这种心情当然是有的。
当我的朋友在我全军覆没的时候拿到了某家超级大手的内定的时候,我也很郁闷。
为什么她能拿到?
她日语还没我好呢。
当然会这么想。
她能拿到我一定也可以。
可是为什么我还没拿到。
这种心情比较多。
另一个声音是,其实有人和我一样还没定下来,内心还是有一丝安心的。
这是内心丑陋的一面。
然而所幸我交友不慎,我的朋友都是那种希望大家都好的人。
现在想想,估计是物以类聚(喂)。
定下来的朋友全心的帮过我怎么改进自己的自我介绍。
所以当我定下来以后,我也对正在努力的朋友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了。
我觉得我不讨厌就活这个过程,很多也是因为我的朋友吧。
就算再丑陋的自己,都有人愿意伸出手来拉你一把。
我虽然不断地被拒绝,被祝福前途似锦,我还是没有绝望。
我也终于走到了阳光下面。
其实拓人也真的是有几个很好的朋友。
我是很喜欢光太郎的。
所以也能理解为啥瑞月喜欢他。
他活的就像一部漫画。
感觉他闪闪亮亮的,没有一点阴影。
他问拓人,为什么拓人就拿不到内定呢。
没有恶意的。
拓人无语。
瑞月说,被同一个人甩掉2次,好像反而不那么尴尬了。
拓人无语。
他习惯了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去客观的看着自己身边的一切。
说是客观,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安全的位置上。
他鄙视乌丸,其实他羡慕乌丸。
他想和他一样靠话剧活着,然而客观的小人说,这样是活不下去的。
所以他选择和大家一样就活,就没有掩饰自己的这种自命不凡。
他一直在刷网上黑乌丸的论坛,借此寻找心理安慰。
还好我没去看。
没有成为别人的笑柄。
我没有选错。
瑞月很有意思。
其实她早就知道了拓人另一个推特账户。
但她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什么。
甚至,她还会维护拓人。
虽然我对有村实在是无感,觉得她被女神化了。
但是她和理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没有说任何人不好。
甚至连光太郎活的和诗一样不切实际的跑去出版社,她也觉得是自己太现实了。
理香不一样。
虽然我挺喜欢二阶堂妹子的。
我也觉得她这个角色更加真实。
在她被拓人发现自己看不得瑞月好以后,毫不留情的揭穿了他。
很绝望。
很矛盾。
很挣扎。
有点急功近利,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和交往三个礼拜的人同居,家里都是那种饭店里才用的不实用的华丽的大盘子。
要面子,不服输。
然而不会去看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看戏的人变成了演戏的人,一点也没错。
看到这里突然有点难受。
因为感觉自己有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处境。
以为自己是上帝,结果掌声响起,发现自己正站在舞台的中央。
羞愧的想要逃出去。
其实第二年也没什么不好的。
日本企业其实比起背景更多是看你这个人的。
这句话怎么听起来又好又不好的。
去年有些影评提到的我前辈,日本人,去年毕业的时候已经留了一级。
去年他就活就不太顺利,直到年底(一般大部队8-9月就结束了)才找到一家小的投资公司。
我还有个前辈,中国人,日语有明显的口音。
第一年找工作失利,延毕一年(就是拓人的情况),去年毕业进了很好的大公司。
我现在的那家公司之前内定式也遇到一个日本妹子说是留级一年,因为去年工作找好了,结果论文没通过,没能毕业。
所以这些都不是理由。
我觉得。
中国人在日本活下去的确比日本人难,但是我身边的中国人,个个都是进入了一流企业。
甚至都比日本人要好。
那些阅人无数的人事们,早就在最开始的一分钟自我介绍的时候,就看出了你是个怎样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留学延毕一年,瑞月那么快就找到工作,理香找不到的原因吧。
想不到能看到的时候已经是拿到本命内定之后了,途中还接到了一社的内定电话。虽然还有2社未放手,一年来断断续续的就活终于可以结束,其中崩溃起伏睡不够觉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就活真是测试人心,有些人把你为es和面试放弃的睡眠和娱乐所做的努力归结为一句日语好,呵呵,无fuck说。
内心戏多到脱离题材,快进扫完。
若手实力派集体翻车…没有好好体验过大学生活真的一下子就能感觉出来
总的感觉是预告片和主题曲大过电影本身。就职和话剧是我去年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却没有很大的共鸣。展开地有点无聊,80分左右那段的话剧舞台表演形式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一段。
大学毕业要有这劲头,也不至于Who are u。
所以说有关注别人的功夫还不如努力提升自我,还有少上网少玩手机多读书。
艺术片,淡而无味,虽然最后的结局有点创意,但太刻意的感觉
最后把男主吐槽闪回整成舞台剧的那段真厉害。所以合着苏打跟村花演了一对好人有好报的傻白甜。三角恋着实没太必要,没看懂山田孝之演了个啥。
一堆明星也掩盖不了剧情的薄弱,村花真的不要演电影了,浮夸做作,几乎无情绪的流露,靠酷和抿嘴不能叫演技啊,姑娘!二阶堂,颜值忽高忽低,看不出来演技好还是坏,没啥存在感,黑化的莫名其妙。
1.总有人以为自己可以不被卷入西装革履中,还自视甚高,一副与众不同的智者模样,殊不知别人比你早一步看透现实,不愿意戳破你的一纸孤傲;2.不要仅凭几条140字的内容去评判一个人,就如你无法在1min中内就展现好自己;3.情绪暗涌,何者知晓。
东亚国家年轻人的共同命运 职场上不卷不行
有趣的部分却始终没展开来
前面可以,后面什么鬼
舞台剧手法的表现形式乃点睛之笔,现实与虚妄的交汇。谁还没个阴暗面呢?自视甚高藐视一切外在人和事,最终一事无成是自己,很大程度上,我和男主是一样的。
暗搓搓的佐藤健有点可爱
苏打真是太可爱了(重点错。最后20分钟的地方神转折,觉得没有白看那么长的铺垫。又黑暗又真实又让人鄙视的某刻的自己啊
求职题材竟然能拍成“心机男和心机女”的故事,是该说霓虹人真实呢还是说你们内心其实就是心机婊呢,阵容算是白瞎了。用推特小号大做文章这点真是看的很没意思,评论里说中枪的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及,都是大学毕业生了,心理却还病态的像初中小女生一样,对于这一点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半段惊喜的展开,把所有人都击中了吧。好奇这样人设的结局,不过戏中人是你我……
差点两星。剧本没问题,但是片子真是完美精确地展示了若手派各自的表演短板,村花和菅田将晖几乎一度看不下去,后期舞台形式算是挽回来一点,山田孝之挽回来一点,片尾曲挽回来一点,非常勉强地完成了原作任务。
后半段剧情和人物一样抽象,一个爱骂一个爱窥,想起一句话“具体的人太抽象了”,有些内向的人风评好单纯是因为不怎么说话,“何者”就像是奥德修斯“无人”,互联网这种魔戒成为精神下水道,也成为新世纪福音战士需要面对的时代新课题,太阳底下出新事了“你是不是觉得反正自己没找过工作,自己就比在公司上班的人更敏感更细腻,所以自己才不适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毕业生总是共享着相似的特征表现,但一一比对之后根本原因又完全不同,好奇哪部电影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原因不擅长使用英语来表达情绪(背后可能是没用英文思考的另一面没用英文感受)日本片常常有一种奇怪的缓慢感可能来自于传统美学(物哀?),如果把故事发生地和背景画面换成乡下风光这种前工业文明场景好像就不违和,但它出现在都市片(本片)甚至科幻片(哥斯拉)村花和菅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