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对肥胖充满了歧视。
我们知道我们不能改变周遭,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当我们违背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同时也丢掉了自己。
这部电影好像是在看我自己,我很喜欢美食也喜欢研究美食,家里也会换着花样的做我想吃的。
所以从七八岁开始胖,一直高中毕业毕业190几斤。
从小受到过嘲笑,欺负就连老师也会欺负我,虽然我已经习惯慢慢表现得也不在乎这些。
其实内心一直都很自卑,我认为食物是最能给我安全感也不会歧视我,吃东西也成了我发泄的方法。
到大学以后才开始一点点减肥,曾经剪掉六十斤,当然是通过节食等一系列不健康的方法。
减掉的肉也带走了我的快乐,我开始变得焦躁,抑郁这一切知道现在还围绕着我,看到食物的那种罪恶感,让我不断抑制自己,爆发了暴食症。
进行暴食催吐,复胖,节食的死循环,现在体重150斤的我还在噩梦里。
当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是哭惨了,实在是真实的写照。
我希望这个社会对我们多一些宽容,可以不喜欢但请不要伤害我们。
这部电影懂得人自然看得懂,看不懂的人请绕行。
在此重申:可以不喜欢但请不要伤害我们。
本文首发于 声色犬马k 微信公众号,严禁转发,翻版。
《大饿》讲的是一个胖女孩减肥的故事,胖女孩因为身型问题处处被歧视,打篮球的小孩会嘲笑她,被隔壁的大爷非礼时也会被嘲笑怎么会看上你这种胖子,甚至连自己的妈妈也会在意女孩体型要让她去减肥。
《大饿》刻画了一个30岁的女性在减肥道路上的彷徨、痛苦、坚持。
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阿娟面对周遭的危机所反映出的是对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以及私密情感的脆弱性,在家庭、事业、爱情中都遇到了瓶颈,伴随而来的身份标签也被一一否定,影片呈现出了主体对于多元文化价值的呼吁,以及其所表露出的现实意义。
影片中,30岁,105公斤的阿娟总因庞大的体型招来异样眼光及种种的不便。
以减肥为引,探讨边缘人群在社会压力下的生活现状,电影《大饿》因此获得了国际新导演竞赛最佳影片提名。
因为过度肥胖,阿娟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多的困扰,以及各种歧视,原本活得很快乐的她,变得越来越消沉。
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过于肥胖的阿娟开始减肥,她开始坚持锻炼,开始节食;她努力地寻求改变,却因为效果不明显,不仅被减肥机构警告。
《大饿》这部电影的女一号人设并不讨喜,才华有限,颜值有限,身材也有限。
连奇迹也没有在这位平庸的胖女孩身上发生。
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成千上万普通的女孩子吗?
阿娟浑身上下好像都不符合社会主流精英价值观,但她的所作所为,所经历的生活又确实是当代胖女孩的生活缩影。
纪录了这个社会的「微霸凌」:「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
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改变世界太难了,还是从改变自己比较容易吧!
」对自己的身体,没有认同、没有安全感,是这个时代的男男女女都在面对的难题。
于是,有些胖女孩决定,我可以开朗一点、善良一点,又或者搞笑一点,去迎合人们的需要。
以自己严格的审美观,去评断他人是否「完美」?
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
为什么剧情不会把她导向减肥成功?
为什么呢?
我觉得是电影在呼吁我们不要因为“瘦即美”去减肥。
否则到最后,我们会失去最重要的东西。
就据我在百度上看到的调查报告显示:68%以上的大学生减肥是因为“瘦了好看”这个理念。
“以瘦为美”的观念在大批的媒体传播下,太过于深入人心。
整个社会都在鼓吹变美、变瘦、变好看,而媒介正在不断地加深我们的刻板印象。
"我的脸上有没有痘痘,我的体重是多少,我的腰是不是太粗了"...外在的标准成了女性审视自己是否美丽的原则,尽管我们知道内在美很重要,但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去追求外表。
我们先被外界监视,进而自我判断和否定。
适当减肥是有益于健康,但一味的以只要减肥就是变美这一扭曲的思维去强加给自己身上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洗脑,美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当然减肥不需要与美进行挂钩。
在许知远自己做的访谈类节目“十三邀”里,他说到: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许知远之所以要带上“偏见”是因为他只是通过“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别人,了解这个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反思,这只是他看“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不足以全面的了解他人和社会,所以他是带着“偏见”,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偏见,甚至可以说成见,无处不在。
我们经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样的俗语一方面是证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换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一种“偏见”呢?
细心观察一下,我们这个社会对残疾的人,对有过犯罪前科的人(那些屡教不改的、穷凶极恶的除外),对“罪犯”的家人,对有心理疾病的人,对肥胖的人等等,无一不充满各种各样的“偏见”。
今天我要说的电影-《大饿》,讲述的,就是整个社会对一个“胖子”充满各种恶意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叫“姜映娟”,因为身体肥胖,从小就没少被嘲笑和捉弄,包括她的母亲,在她很努力的报名瘦身课程,很努力的节食,参加各种锻炼为减肥但外形变化不大的时候,不但没有鼓励和关心,反而质问她: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另一个故事就在我身边,今年学校安排带“艺体班”,就是把所有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这样方便管理和安排课程。
今天老师们在班上所有科任教师的微信群里闲聊,一个老师说:张同学今天告诉我说从今往后他要努力好好学习。
然后我们其他几名老师纷纷表示这一点都不可信。
原因:他已经几次三番,几次三番打“嘴炮”,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已经严重透支我们的信任,是以都表示不相信;其次,其实我们又何尝没有带着“偏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呢?
且抛开他们本身文化成绩有多惨不忍睹,行为习惯有多么差强人意,他们也还是一群孩子,成绩差?
没问题,多督促,多指导;行为习惯差?
不着急,慢慢一点一滴的纠正。
这不也就正是教育的目之所在么?
说回到电影《大饿》,支线情节还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在姜映娟妈妈所办的幼儿园里的一个“性别错乱”的小男孩,在姜映娟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大胆的穿上女装出去逛街和上台表演,虽然最后还是被他妈妈气急败坏的阻止,但起码也还是完成他的心愿;另一个是“阳光快递”的小哥,也算得上是姜映娟的男盆友,他曾经也是一个大胖子,现在却廋成一道闪电,而付出的代价是再也不能好好的吃饭,品尝天下美食,因为他用的手段是“催吐”,在用餐过后把所有吃的东西全部吐出来,既折磨身体又折磨心灵。
影片为什么要拍这两个角色和支线,当然还是为映衬女主,映衬出她对这个对胖子或者“弱势群体”充满种种恶意的社会的反抗和挣扎,大胆鼓励那个男孩子去完成心愿,反衬她自己,就连想把自己的形象和亲手制作的美食印在她妈妈办的幼儿园的宣传手册上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而“快递小哥”的表面“阳光”,背地里却用着非常的手段在保持体形来反衬她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她根本没办法用摆脱肥胖的控制。
影片另一个情节是,她回家的一个午后,对门的一个老伯也刚好回来,在快要进门的时候,突然一把抱住她,大意就是说她这么胖,肯定没人喜欢,一定很寂寞,然后对她进行调戏,结果被她一把推下楼梯,老伯的妻子赶来的时候,还责怪女主,恶毒的咒骂,人身攻击,说女主这么胖,她老公怎么可能看得上,一定是她主动勾引云云。
还好快递小哥刚好送快递来,目睹整个过程,可以为女主作证,事件以对门那家人搬走收场,算是女主对抗这个充满恶意社会的一次胜利。
从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噬罪者》到《谁是被害者》,再到电影《大饿》,感谢台湾省的影视剧工作人员们能够,也敢于把目光聚焦在这些社会问题上,聚焦于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并且给我们呈现出这么多经典的,能够引起大家关注和反思这些问题的影视剧作品。
当大家都来关注,重视这些问题,回归到“人性”本身的时候,这个社会很多的问题应该也就会迎刃而解。
晚安鞠躬下台!
“那么你觉得让别人选你,是因为你便宜吗”,男教练说出这句话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反鸡汤文学还得是湾湾!
明明是一个励志故事,但是阳光很少,风雨很多,身材肥胖受到别人冷眼,还要遭受猥琐老头的欺负,就算自己是弱势的一方,但是因为外形原因还是备受白眼!
以为真心遇到一个阳光帅气又励志的男孩子,但是他也是为了不回到那个受伤的世界也在催吐减肥。
一个有着自己性格的小孩子,因为世俗不能做自己。
结尾虽然很难过,但是又很真实,减肥哪有这么顺利,心想事成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努力就有很高的回报吗。
看完这部电影,正好触到了我一直以来想写一点关于身材和肥胖的东西,一直没有落笔。
这次正好是个机会,可以写一写一个胖子的观后感。
瘦的人其实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会长得那么胖,也不能理解人怎么可以毫无节制地吃成猪的样子。
因为不理解,就会厌恶,或者本能地躲避。
其实很多人在没意识到这是歧视的时候已经在歧视了。
比如我小时候英语不错,觉得背单词是件很容易的事。
老师发下来一篇作业,要背下来的单词大概30几个,我可能看几遍就会了。
但是有的人天生就是不擅长背东西,那些单词就是记不住,背了忘,忘了背,很痛苦。
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想,一定是他笨,或者是懒,不然怎么可能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记不住?
但后来发现有些人,很勤快,也很努力,但还是记不住。
我就不再瞧不起那些努力而仍没有进步的人。
印象很深有一次,我问我爸,为啥有人考了难么多次英语四六级还考不过?
那么简单不是应该一次就过吗?
我爸很不屑的说:那是因为你英语好,如果考个高数四六级,你试试。
我马上就闭嘴了,难易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胖,不是一种病,我觉得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心理上的缺失。
外界的不认同,或者自己需要一个途径或者发泄口,就寻向了食物。
毕竟和很多事情比起来,吃是很容易的。
吃吃就胖了,没有自控力,又开始变得越来越丧。
就像瘦的人喜欢运动,运动之后感觉很清爽,然后坚持运动越来越瘦。
我是一个胖子,根据BMI指数,我属于肥胖了。
虽然脸长得比较小,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但我还是一个胖子。
不过我始终觉得,如果一个人25岁以前胖,或者怎么样可以归咎于原生家庭啦,或者是外部歧视啦等等环境原因;那是因为还没能力改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一个人25岁以后都长大了,仍然肥胖,那什么原因都不是原因,就是自己的原因。
要么馋,要么懒,要么又馋又懒,饮食不健康。
我现在换了个思路,不再声讨那些难听的绰号,或者是成长过程中因为胖被伤害的经历。
我想把胖和那些标签分离。
有时候胖,其实真的就是饮食和运动没管理好。
节食并不能变瘦,减掉的只是水分。
人一旦开始正常饮食了,马上就会胖回来,并且会反弹的更厉害。
拔罐减肥可以瘦,但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把人身体的阳气都耗没了,人就会变虚弱。
还有人不能长期控制,都是低热量的饮食,会让人感觉低落,所以每周要有一顿高热量的欺骗餐。
要瘦主要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晚上减少热量的摄入,并且要运动,来提高代谢率。
运动一开始觉得很难,坚持下去就没那么难,形成习惯就更容易了。
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减肥成功,或者一下子就暴瘦,那都是不切实际,而且不健康的 我现在还是个胖子,不过我会健康饮食,并且每天坚持运动。
当我不想着一夜暴瘦的时候,我每天都有平常心去吃,去运动,自然而然一个月就瘦了10斤。
中途也没耽误我偶尔中午吃一顿炸鸡,披萨或者火锅。
这样坚持下去,变成瘦子只是时间问题。
不要急。
目标是冬天的时候减到100斤以下。
好想抱抱那个胖胖的小可爱,其实有时候胖子真的很难,很不容易的。
一个爱的眼神,而不是居高临下的逼她成为“更好的自己”更重要。
你为什么减肥?
那些掷地有声的理由其实都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契机。
真正想变瘦一定是没有理由,自己想改变,才会真的有改变。
所以我不再迷信一夜暴瘦,也不相信健身房的私教推荐。
因为真正想改变一定是内因起作用,而不是为了谁,或者为了什么。
不要幻想瘦了生活就有什么飞跃,并不会。
瘦子的烦恼也不少,只是没有肉多这一项而已。
抱抱,明天会更好,好啦我要去吃菜了
电影里多次出现这个物品,相信是有意为之。
鱼缸里的金鱼美则美矣,却被束缚在方寸之地,它的美丽也不过是人类刻意安排的杂交、选培。
我们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有意识的抱团,排挤那些和团体不一样的人群:笨蛋、胖子。
这种偏见被大多数人无意识带入成人社会,某些习惯这种偏见的人更是将其视为幽默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宽容真是一个稀少的品质,理解一个人却很难,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结尾学员、路人的言语都在印证这点。
电影里的快递小哥人设真的很有意思,他应该做了胃绕道手术。
他与女主角间交流似乎带走一种别样的心理:像一个被招安的土匪(没有贬义)去看望曾经的兄弟,你看我现在混的怎么样?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快递小哥极力展示优越感的同时,唯恐女主角发现自己的背后一面。
被发现后选择了逃避。
小宇则映照着女主角的童年、家境。
女主角则是从怀疑到接受,最终被规则同化。
但是同化后的结果真的好吗?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
当然,电影最后还是给了一份不错的结局,两辆车子和谐并排行驶在美丽的街道,减肥中心似乎也有所收敛。
女主最后失去了味觉,正像很多人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质。
当一个社会制定出好与不好的区分后,人们很自然的鄙视不好的人群,并报以“这是不努力的结果”的话语来鄙视这类人群。
引人向善固然很棒,但是能不能给予困境中的人们一点同情,不要再以“不好好学习就要当乞丐”来教育孩子。
2021#029评分怎么会这么低?
难道这部电影拍得不好嘛?
可能是大家都没经历过这种痛所以没有感觉吧吧,但作为一个青春期胖过的女孩,我真觉得片中展现出来的对肥胖女性的恶意太真实了。
小时候因为胖和丑被问题少年嘲笑、被全班同学孤立的时候我真的想像女主一样绝望地大喊一句:“我胖我自己的,到底碍着你们什么了?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即使现在我体重恢复正常了可是青春期的阴影还是缠着我,我除了早餐之外不吃碳水,晚上几乎不进食,常年活在一种极度饥饿的状态中,直到后来因为抑郁症彻底失去了胃口(但还是会很饿)。
东亚社会,或者人类社会这种对肥胖人士的恶意简直毫无来由又令人气愤,而它的反面就是对女性苛刻而恶毒的身材规训,把女人往虚弱、手无缚鸡之力的方向塑造。
希望有一天我能摆脱这种焦虑健康地活着,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容得下不一样的颜色,希望所有女性都能获得解放。
P.S异装癖小男孩那段太感人了吧,lgbt人士手动点赞。
2019年,在疫情未来临之前,在我国宝岛台湾的火热季夏,有这样一部小众的影片悄悄上映。
它是导演谢沛如的院线处女作,却一举获得2019年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竞赛观众票选奖,并入选2019釜山国际影展亚洲电影之窗单元。
影片女主角“其貌不扬”,却一战成名,不仅斩获2019年台北电影奖最佳新演员奖,同时也入围了第56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
这部小众影片就是《大饿》,它通过讲述一位胖女孩减重的经历,深层次地揭露出社会各界对“肥胖人士”的偏见,扛起“反歧视”电影的大旗。
故事中女主角的名字叫做阿娟,她30岁,体重105公斤。
她擅长厨艺,在妈妈的教育机构当一名厨师。
因为身材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遭到了很多歧视,例如小朋友们都叫她“大恐龙老师”;邻居李老头对阿娟“袭胸”,围观群众却嘲讽她不配。
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对阿娟感到“羞耻”,认为她的“胖”是因为她不努力,不上进。
在阿娟30岁生日时,她满心欢喜地期待妈妈的生日礼物,却等来一套减重课程。
《大饿》截图在减了十公斤后,阿娟进入了“平台期”,受店员怂恿,她进行了“胃绕道”手术,但手术的副作用让她失去了味觉,作为一名热爱美食的厨师,失去赖以为生的味觉,是极其残忍的。
阿娟在痛苦中挣扎,反思自己手术的正确性;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中,渐渐接纳了自己的身体。
最终,阿娟战胜了符合社会期待的所谓“美好的自我”,重获新生。
这部影片对“胖子”所处社会处境的刻画与展现十分细致,从“大恐龙老师”、“猪头”的称号,到“她不配被袭胸”的道德质问,这些侮辱性的词汇,是我们社会对“胖子”群体的刻板标签,充斥着冰冷的恶意与虚伪的道德。
在当下,每个“胖子”行走在路上,不仅会承受陌生目光的羞辱,还遭受到关于品行与生活作风的猜疑指责。
这种外貌羞辱与品性指责,是“服美役”潮流下价值观的沦灭。
所幸,这部影片打破了传统“减肥类影片”的刻板情节设定——不是所有的胖子都是“潜力股”,也不是所有“胖子”瘦下来就可以成为“万人迷”。
《大饿》截图减肥是合理饮食,健康作息,慢慢接纳自己身体的过程。
瘦不是评价身材的唯一标准,健康才是。
同样,“白瘦美”也不是评判女性的唯一的指标。
美是多样性的,真正的美丽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一颗善良又坚定的心。
如果你是一个胖子,请同自己的身体和解。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胖子,请多给他们一点关心。
春天来了,多吃点健康的绿菜和新鲜的鸡蛋,去户外晒晒太阳吧。
一年好事由春始。
春天,是昂扬着蓬勃绿意的季节,也是是重新认识世界的季节。
最后所有女孩们胖也美,瘦也美因为我们本来就很美。
看完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小宇妈妈的话:“难道就没有想过小宇这样会活的很辛苦吗?
这么乖的一个孩子,你给他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然后再让他失望。
”大娟只是想小宇可以快乐一点儿,所以鼓励他做自己,因为没有对他人生负责的义务,大娟可以让小宇快乐的穿着裙子走在阳光下。
不知道等到二十年后大娟看到小宇像她一样艰难的获得社会认同时,痛苦的挣扎时会不会后悔。
开始小宇说妈妈看到他异装很难过我以为是他的行为不被妈妈接受,但是妈妈的话让我戳心的意识到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可以随心所以的做自己吗?
妈妈为了保护小宇,只能让他从小开始装作“正常”,适应社会,这样以后就可以活的不那么辛苦。
大娟的痛苦来自周围人的嘲笑,无时无刻不在的 body shame 让她无处藏身。
以瘦为美,以胖为耻仿佛是刻在大众的心里,一个人丰满的身材好像是他懒惰,不求上进的证据。
这是为什么呀?
像我们这样的胖子只能无力的控诉社会审美的单一。
我研究生期间从89斤胖到了125斤,在我125斤的时候,身边所有人都说我太胖了,要趁着年轻赶紧瘦呀,瘦点儿好看等等等等。
可是有趣的是在我原来89斤时没有人说我瘦呀好看呀,好像瘦是天经地义,胖是十恶不赦。
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本科的时候瘦是因为穷,生活费来源于打工收入,我每天把伙食费控制到10元以内。
研究生的时候,我有了补助可以随心所欲的吃东西了,我每周都出去大吃大喝一通,我长的每一块肉都是我快乐的见证。
所以我不想瘦回去。
我只想说我的身材我自己决定,我想瘦就瘦,想胖就胖,关你什么事。
我胖起来不是因为我没有自制力,就是老子喜欢。
我希望可以洒脱的活着,但是多多少少免不了受到外部的影响,我还好意志坚定内心铜墙铁壁,但是没那么坚定的人呐不就被这世界吵的改变自己。
人人都想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时代的呐喊,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
去百度搜索,百度给出的描述是:该片讲述了有着一颗热情的心与精湛的厨艺的“大恐龙”老师姜映娟因为丰腴圆润的身形而饱受歧视,积极减重的故事。
饱受歧视很准确,但是积极减重这里,我想打个问号。
105公斤、如今三十岁的女主角是幼稚园的厨师,幼稚园的主任是她的妈妈。
母亲嫌弃、超市购物被嫌、挤公交让座被嫌、被幼稚园的小朋友取绰号开玩笑、捡球被小孩子捉弄被砸鸡蛋……不管影片故事的进度如何,这些情节都始终会出来刷一下存在感,让人无法忽视。
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女主角的困扰。
如果说以上那些困扰形成了一个炸弹,那么母亲为女主角报了一个减重班作为女主角的生日礼物则是导火索,点燃导火索的一缕火苗则是女主角和快递小哥小吴的互生好感。
小吴以前也因为体重而困扰,现在的小吴已经瘦下来了。
总之,女主开始了减重班减重之旅。
减肥班带着女主运动,后来给女主角推荐辅助产品,在女主角节食运动等都没有效果时进一步推荐减重手术。
她发现快递小哥小吴在使用催吐的方式保持身材,之后送快递的人就换了一个。
女主角去找小哥,小哥在朋友面前装和她不熟。
在快递小哥小吴对朋友称呼她为客户,并且同时幼稚园宣传单上没有放上说好的自己的照片(幼稚园的主任、女主角的妈妈之前答应女主角会放上厨师,也就是女主角的照片)之后,女主角决定去做手术了。
手术完,女主角味觉失常。
她是一个厨师。
结局她砸了减重班的店,和自己和解,不再纠结减重。
我感觉影片还有一个故事线,是幼稚园的学生小宇。
结尾女主角送了小宇一顶蓝色的长假发。
我去查,发现影片未删减版是90分钟,我看的是80分钟。
我猜小宇应该是喜欢穿女装或者认为自己是女生一类的,他和女主角一样容易接收到来自周围的恶意。
女主角送给小宇假发,也是在给予小宇支持和鼓励吧。
回到开头,我为什么觉得在“积极减重”这里应该打一个问号呢?
我认为“积极”包含主动、开心、乐意去做的意思。
看一看女主角的减重之旅,女主角是疲惫的、压抑的,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前期与快递小哥相处、或者和小宇一起的时候有过昙花一现的开心。
结局女主角的笑容才更真实、更灿烂。
影片因为有时间等的限制,情节上会夸张一些,细节会放大。
但艺术源自生活。
现实中也是真的会有人面对着周围人的恶意、被亲朋嫌弃。
我自己不算大多数人严重的好身材,但是也在健康体重范围之内。
我自己说想减肥的时候周围的朋友家人会说,我现在这样很好看,控制体重就行,不需要减肥,如果想减肥一定要用健康的方式。
我想,如果女主角周围的环境不是给她输入“你很胖、很恶心、拿不出手,所以要减肥”的恶意,而是“大体重影响到你的健康,所以要控制体重”的好意并鼓励,女主角不至于如此痛苦,如此压抑,在因为减重遭了很多的罪之后,才想明白。
结局虽然女主角想通了,战胜了心中那个小人,但是也因为手术失去了厨师赖以生存的味觉。
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能抗住环境压力的人,在面对相同的情况时我大概率会像小哥说的一样,“改变世界真的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比较快一点。
”但是我永远羡慕和钦佩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
反鸡汤反自律,大众的认知未必需要你去附和,不论是身材还是癖好,拥抱自己与自己和解比重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潜能重要太多。看到塑形教练称重视瞬间严肃的脸,简直是所有社会课程里所有教练的训斥严苛表情,令人深恶痛绝。
评论里都在遗憾这不是一部励志片,难道与胖有关的都必须是励志片吗??看不懂可以多来几遍,不要那么轻易暴露自己的无知~
你如何看待世界,你会如何定义自我。
看这片子相当理解的一件事是,胖子如果为了外界其他人其他事而开始减肥那真的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一切支撑信仰都可能在下一秒坍塌,很虚拟,只有为了自己才是健康的发展啊ಥ_ಥ蓝头发异装小男孩的情节被删了,只能猜到大概情节,教人接纳本来的自己吗?好弱啊。。至于小吴,我好像突然能在生活里找到对应的人了欸。。。。。我是不会再去抠吐了的!!。。
加上被删减的6分
确实有空间 但我很喜欢
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管好他自己,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完美”,凭什么你定义的“完美”才是“完美”,去他妈最完美的自己啦!每一种人都值得被尊重!
人们多多少少都有不想面对或者面对了也解决不了的事,想不被打扰的活着成了难题,明明没有伤害任何人,为何主动释放出恶意的人不做检讨?有个影评说的挺好,外卖小哥妥协,女主挣扎,小孩子懵懂,明天问题能解决么?不知道,但终归自己能和自己和解。
在台中看的,看完之后发现竟然就是在台中拍的,大多数胖子所遭受的挫败感,大多源自身边人所谓的爱,他们不停让你瘦,可是,瘦就可以过上美好生活吗?不爱我们的还是不爱我们啊,去他妈的美好生活吧。
某些提及「热辣滚烫」的是不是本身自己也存在刻板印象呢,「热辣滚烫」中其实并未展现过多因肥胖带来的歧视,减肥和学拳击一样呗,都不是终极目的。当然减肥短期内成功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有些许不现实了,我们最后可能还是会因为肥胖被取各种外号,会因为喝酒呕吐觉得不堪其扰,会因为异装癖得不到父母理解…现实没有那么美好。(当然减肥还是有必要的,真不健康,过于肥胖不仅会被取外号,还会经常去医院挂号。)
一点也不好看,再加上被总局那群脑残剪得支离破碎的,重要剧情都没了。白白浪费时间了。大家一起诅咒总局人生娃被剪小鸡鸡。
做了胃肠手术,试过运动减肥,所以最后还是没有瘦身成功。现实中是不会有那个阳光快递小哥的。
中点以前很完美,涉及的问题触达也很准确,包括男孩是催吐一族对于女主的打击👊也很准确,整体我觉得是从小宇上台跳舞开始垮掉的,因为那个舞蹈我觉得是作为女孩上台都不妥的,故意政治正确其实还挺不能让人信服的,结尾我觉得收的过于理想化了,但是我也想不出来这种题材结尾要怎么写才可以…
很好,不是励志电影,也没有鸡汤。现实总是很残酷,总之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的有色眼镜。说真的,我也不喜欢胖子,胖子当朋友还行吧,亲密关系绝对无法接受。我也被这个社会的审美影响了……
前半部分比较好看,周杰伦鼓励女主的部分真的很甜。后面看的有点乱,看评论才知道是异装癖小男孩儿的故事,但我觉得讲了一通,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这是什么骗子电影啊?
很多人都说胖一点没关系不歧视胖子,但是很多人都不想变胖。就是这么回事。
出轨行为皆是原罪
丑和胖缺一不可
有着台湾片特有的轻松自然,表达顺畅镜头干净没有拖沓是本片的特点。内核是做本来的自己,不要试图通过改变自身来迎合外界眼光。这个态度还是要赞一个的。
前半段特别好,简直人间真实。后半段有点走文艺风,希望阿娟和浩仁可以成为相互支撑的挚友。就是生活很残酷,还好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