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在悠悠鸟上看到了《麦田》这部剧作,不想它会如此的感人肺腑,但却在意料之外地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认为它是一部很成功的影视作品,剧中透露出来的淡淡的忧情很难不让人去思考一些最为本能的人性幻灭!
故事情节我就不再此赘言了,希望看到这篇帖子的网友亲自观看!
归于它的成功之处,我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它未曾像《建国大业》,《风声》那样做过如此大的灌人心田般地浩瀚渲染,也为经媒体的任意煽风点火肆意炒作,但却收获了令人可观的票房!
2.它不曾把高投入作为其谋求高票房的手段,但却像《士兵突击》一样令人为之震撼!
3.导演采取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麦田,贯穿剧中,至始至终,一开场便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田,令人处于一种宏大的场景之中,实现了小笔调大场面的理想诉求,实为令人心悦!
悠悠的曲调,淡淡的曲子,再配上这幅绝美的画卷,足可以净化人心!
4.再则,我最为成功的就是剧中人物的刻画,真知灼见,洞察人性!
由范冰冰主演的赵国城主剧葱夫人骊,一改以前的妖艳之美而为一个淡定从容识大体稳健而能为自己的子民谋利益的女主人,她在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可称之为她在演艺圈中的一次突破和飞跃,就像陈坤在《建国大业》中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苏有朋在《风声》中扮演一样!
还有秦国的两个逃兵暇和辄!
暇,一个英勇的秦国锐士,但在秦国灭亡了赵国之后,却想着一地的麦子亦然逃出兵营回家收庄稼!
而辄则是一个贪婪的奸诈之徒,胆小如鼠,迷恋于享受!
我们来看一段他们在赵国的一段对话-辄:把难看的老的女人都杀掉,留下最年轻最漂亮的,成为我的女人!
不,是成为咋俩的女人。
咋俩留下来过公侯的日子!
暇:我回去报信,你把想杀的都杀了!
辄:不不不,你是秦国的锐士,杀人的活你比我顺手 暇:是你狗日的想要过公侯的日子,对吧?
辄:对呀,我也是为你好啊 暇:我就想回家收庄稼 辄:别走别走,让一步!
足可以看到一个卑贱贪婪的辄!
而暇则是一个正义之士,或者说在他的骨子里就有着一种与邪恶相抗行的力量,杀死强盗解救了赵国的夫人,又在秦国攻来之时本可以逃之夭夭与妻儿团聚完成最朴素的人生追求---回家收庄稼,却以一名秦国人的身份救出了骊夫人!
他的人性完成了一次复活的过程,就像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聂赫留朵夫一样从罪恶的梦幻中醒来!
以上只是鄙人的一些粗疏的见解,有感而发!
至少中国的电影事业在进步,一批批优秀的影人在发挥他们演艺的极致,塑造更完美的形象!
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优秀影视作品!
2009/10/27
(以下为妞妞口述,小满中士记录,没有删节。
后半部分由小满中士提问,妞妞回答。
全部内容均没有他人提示。
)<麦田>好的地方在那两个男的一个一直是说“我是秦国人我是秦国人”,那个男的说“在我们逃出去之前我们是赵国人。
”范冰冰她们那些女的还把那两个人灌醉了酒让他们睡觉。
那两个男的想自己说瞎话想让那些赵国人觉得是自己胜利了其实是秦国人胜利了。
而且他们赵国的那些去打仗的男的也都死了。
给秦国打仗的那些人还喊“秦王万岁秦王万万岁!”那些在自己国家种地的那些人还以为是赵国一夜杀死了40万秦国人。
最后那两个从秦国来的逃兵也想杀他们秦国来的一些人中的一个大官。
到最后他们种地的时候,一看好像要下雨了,他们想快点,那些从秦国来的人都跑了。
留在赵国种地的那些人还没把麦子收完呢。
那两个来赵国的人睡完觉以后醒来还说“我满身都是宝贝,我在秦国是个贵族”赵国人说“就你还是贵族呢,你身上连块石头都没有”。
最后他从身上掏出玉的那个链,范冰冰一看是她以前那个他们自己的玉佩。
那个睡完觉醒来的人还迷迷糊糊地说:“你看完还给我”。
范冰冰没有还给她。
问:这个电影里你觉得谁演得最好?
答:迷迷糊糊的那个秦国逃兵。
问:哪个场面你印象最深?
答:一大片麦子的场面,还有夜里打仗的那段。
问:你觉得那两个逃兵是不是好人?
为什么?
答:一半好一半坏。
因为有一个逃兵还想回去收麦子,那个人抓他想让他留下在赵国打仗,但是他们俩跑了。
问:范冰冰演得怎么样?
答:还行吧。
问:让你印象深刻的还有哪个人?
答:那些留下来等着收麦子的那些女人。
反映战争的惨烈和对人性的摧毁,大多数电影会采用震耳欲聋的炮声、撕心裂肺的呐喊、刀光剑影、血脉喷张、乌起码黑摇晃不止的镜头等手法。
集结号、拯救大兵瑞恩甚至Transformer无不如此。
而麦田却从另一个角度,同样展示了战争的无情以及对人性的折磨。
秦赵长平之战,坑埋数十万将士。
如此震撼血腥的战争,影片里却几乎没有多少冷兵器肉搏,摇旗呐喊、血流成河的场面。
取而代之的是如画的麦田,市井的城镇,一群没了爷们的娘们。
影片里为数不多的两位男性主人公还都是衣衫褴褛、光着屁股乱跑的逃兵……仅仅靠这些元素,麦田同样为我们呈现了那场战争对民生的摧毁,甚至更敏感,更细微。
战争带走了所有的男丁,剩下的女人们只能扛起男人留下的担子,种麦子、收麦子。
但苦累得不是身体,而是脑子里的那根筋。
时时刻刻要想着自己的男人是否还活着,什么时候能回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盼的神经都出了毛病。
哪怕听到一个战场的地点都能叽叽喳喳兴奋半天。
她们对男人的渴望如此之强烈,甚至两个陌生的男子出现都能给她们带来无比的享受。
她们贪婪的闻着这两个锒铛男人身上的酒臭味,摸着他们那脏兮兮、肥腻腻的身体。
恨不得把这两个男人吃了。
试想如果没有战争,如此褴褛的两个男人出现在城里时,哪个女人会正眼看他们一眼呢?
骊是一城之主的女人,自然不能像他人一样如此直接裸露的放荡自己的情欲。
但她同样迫不及待的把两个男子请来为她讲述战场的情况,同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幻想着与城主的肌肤之亲。
她高贵、坚强、矜持,有礼节。
但她内心深处那种因男人出征而留出来的企盼与欲望不比门外那些粗鲁的娘们们少一丝少一分。
再来看两位男主。
秦人,战争胜利的一方。
可是又好到哪里去么?
一个疯疯癫癫,贪生怕死。
另一个虽是万人中的锐士,却也同样当了逃兵。
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回家收麦子。
可就是为了实现这么一个简单的农夫的梦想,他要当逃兵,要时刻提防着背后射来的箭,砍过来的刀,冒着诛九族的危险,要欺骗。
不敢挺身昂头的走,只能鬼鬼祟祟的爬。
不能理直气壮的说,只能小心翼翼的骗。
他勇猛、锐利,但内心却对战争无比耻恶。
他想的只是踏踏实实的去收麦子,收他的粮食。
他想的不是把冰刃扎进他人的身体,他想得是踏踏实实的活。
影片的配乐是一大亮点,揪人心魄的弦乐几乎贯穿了影片的始末。
把战争中后方家属那种紧张、焦虑、恐惧、企盼复杂混合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甚至影片里刻意而为的蝇虫之声也对气氛的烘托起了奇妙的作用,表达出了人物不安、焦虑的心里。
也许很多人会遗憾这部影片没有预想中的大场面,没有一个完整、流畅、有始有终的故事主干。
但我想这正是导演所要展现的另一个角度的战争。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硝烟,没有血流成河。
只有一群割麦子的男人、女人。
就像他在影片结尾写的,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战争,但骊和暇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
是啊,小人物为什么要战争呢?
他们不想当英雄,不想当锐士。
他们想的只是安安心心伺候自己的男人,踏踏实实收获自己的麦子,没事打打酱油就好了。
最后感谢豆瓣组织的观影活动,第一次参加,还抽中了海报,很高兴。
8排5座,交个作业,留个纪念:)
陈导想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得与失、欲望与惩罚的故事,结果有了《无极》何导想讲一个故事,一个比双旗镇刀客更有厚重感、一个比天地英雄更深刻、一个公元前反战花儿青年、一个关于谎言最终会被揭穿的故事,结果有了《埋汰》。
我很理解这二位都想讲好故事的意思,很理解电剪子之下无完裙的意思,很理解大锤子之下无完卵的意思,但绝大多数群众都喜欢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
绝对有人哭着喊着骂版权保护,骂互联网,骂divx,rmvb,emule...让现在随便薅一群众都能辨析一下塔可夫斯基和巴赞,口儿那叫一个叼。
没辙。
暂且臆测一下何导到底想说什么罢。
电影学习班上,老师反复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具备三个代表性,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不能因为思想性而生硬,也不能因为艺术性而让观众不知所云。
(老师没有强调观赏性,估计是因为绝大多数国产电影都没有观赏性)于是乎,一个好汉三个帮,一部电影三个爹,再怎么说也得把这些都代表足了。
主题先行,1 仿照赛金花“大豆“:无论人事变迁,大豆仍旧是大豆——差不多能用,但用大麦替换大豆——那玩意没画面表现力;2 仿照萝卜托贝尼尼,谎言拯救世界。
但放这儿就不合适了,改改,得,结尾吊死个骗子;3 七武士保护村民,你没看见海报都跟撒马癞似的,不过找七个人……娘的,人呐?
都见大爷去了?!
算了,找个制片人充男2罢,就是他娘的忘了让那孙子减肥了;形式辅助1 画面一定要漂亮,从七品桂冠那片子,就是让刘大官人扛刀把子熬过四季的,不错,照那路子来一个,找一温带平原种点麦子;2 演员一定要招人,赶紧白读一下,看看谁的排名在前面,呦,范姨儿成啊,档期有么?
不用见大爷?
志文也成,就是有点各色,艹,那直接把丫写死3 长平一定要大场面,可听说陈可辛那长毛片子被总急评议了,说”过于血芯“,得,狠狠心,剪辑时哥们多ctrl+v几回罢4 激情戏得有。
但上线档期不允许太劲爆的,算了,群众们意会罢,想看那些的家里也有盘,两口子看的时候锁好门就行了。
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吧,反正看过大爷有听过风声儿的这8天也没地儿去,看一个是一个罢。
(换票时前面群众的表述如此)
她,只是一个女人。
尽管温柔地劝诫着老奶奶,接受了她的抱怨,尽管是丈夫走后的一城之主,需要安抚全城上下,尽管会为在伤感、激动的时候自己的泪水掩饰,尽管会在强盗进城时,柔弱地上前说些没有分量的狠话,可她,终究是个女人。
而且,是个想有个肩膀依靠的女人。
孤单地守着空房,孤单地护着城民,孤单地等待着,都只是希望她的丈夫归来,一如其他平凡的城中女人。
她是柔弱的,也是不安的,就如小鸟,又如浮萍,在有人陪伴时,可以无比强大,尽心欢颜,在没人陪伴时,孤寂就像墨,一点点沁渗在心里,她能抓住得,仅是席上有丈夫气味的一塌薄被。
不要说什么男人就是女人的天,也不要说什么夫权至上,在那一刻,或说她的一生,不过是想和自己的男人有个稳定、温暖的家,可以平和,可以平淡,但只要心安。
其实,城里所有的女人,都不过如此。
她们,只不过是些女人。
看见城里仅有的两个男人,做出了一切她们可以做的事情。
可以说她们世俗,可以说她们浅薄,但她们要的就是一个男人,一个自己的男人。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个家。
女人要的不过是一个家。
可惜,她们都生不逢时。
在战争年代,没有野心,不要求美艳倾城,从而权倾四海;没有野性,不会在局势或处境不利时,奋起一击;她们就只能走现在的这一条路。
生活便如一片树叶,被动地卷入战争的漩涡,难以抽离。
事实上,她们不过是一朵朵淡淡的小花,不惊艳,不香郁,只想固守着自己的芬芳。
可惜,战争从来没有独善其身,战场也不喜欢花朵。
---题外话:还记得当年想看《天地英雄》,各种原因未遂,怨念甚久。
于是,那年我的生日礼物便是何平的dvd。
可惜,影片更让我怨念,一出舍利显灵打破了所有的美好。
今年,何平终于讲了个完整的故事,可看完后我很压抑,说不上来是为了什么……然而,不得不提的是,景色很优美,演员都演的很到位,至少我看出了每个角色的特点,不生硬,不做作。
《麦田》导演何平不是传统意义的第五代导演,他并非78级那波学院派,而是在西影厂实践出来的熟练工。
很明显,缺少一纸文凭,在中国这片凡事迂腐而刻薄的土地上多少有点儿低人一等。
而通观何平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则更易看出,何平的那股混不吝的劲头与当今的那些第五代“大师”确有不同,其前两部作品《川岛芳子》与《双旗镇刀客》在题材上与《一个与八个》之类的第五代出师之作简直是南辕北辙,如果不论何平的拍摄手法,他似乎是为数不多的在第五代中拥有较强“类型片”想法的导演。
从《川岛芳子》的中日“苏菲抉择”式矛盾到横空出世的国产第一西部武侠片《双旗镇刀客》,何平在冲破电影题材的禁忌上已然是那个年代的急先锋。
但从电影内容本身来说,何平的电影却始终透露出一股“人格分裂”式的压抑情绪,《川岛芳子》是最典型的身份疑云,而《双旗镇刀客》是将一个少年架空到冷酷的西部世界中,《天地英雄》中的姜文则是一位在权力与人性的角力中出走的逃荒者。
而到如今的《麦田》,则演变为无比强大的性压抑,不分男女弗远国界,通通充斥着“力比多”的能量聚源。
这一点何平确实不如第五代的张艺谋,后者在早期作品《红高粱》中便已将积压数年的文化与性压抑释放于“我爷爷”与“我奶奶”的一次野合之中,更遑论十几年后他所毫无顾忌展现出的恋乳癖;而何平却仿佛滞步于70年代,那种大革命后的逼仄环境中似乎还无处不在的压抑简直渗入骨髓。
《麦田》究竟讲了什么故事?
简而化之就是两个战胜国的逃兵:黄觉饰演的暇与杜家毅饰演的辄,俩人误入了战败国,而战败国的男人几乎已经死伤殆尽,全城剩下的只有妇孺,而两个男人则在这个女儿国里上演了一出悲喜剧。
这部电影咋看下似乎有相当多的主题:家园情结,反战,女权……而实际上,这些主题都相当难以自圆其说,只是蒙着面具在顾左右而言他:黄觉饰演的秦国锐士暇从叛逃开始,嘴里就叨念着要回家收庄稼,这似乎是许多反战电影中常有的“恋家”角色,用以反衬凸显出战争的无用与残酷;而杜家毅饰演的逃兵辄则是在电影中充当插科打诨的“二打六”角色,相当于各种迪士尼电影中主角身边的吉祥物;赵国潞邑城主夫人范冰冰则仿佛是一个相当有气节有胆识的烈女,作为“女儿国”的代表,她与城中其余的女子显然不同,她相当自持的姿态让所有为两个逃兵着迷的女人们甘于俯首称臣。
而故事的结局却是,黄觉竟然不知为什么而无厘头地爱上了范冰冰,而毅然放弃了“回家收庄稼”的伟大“理想”;小丑式的杜家毅则死相惨烈;而范冰冰也因为夫君剧葱大人战死沙场而近乎歇斯底里,拔剑欲自行了决。
换个角度看,逆转的结局除了表达出无常意味,也反映出这三人不一而同的性压抑景况。
和大卫芬奇之类的电影相似,暇与辄不过只是一个逃兵的两种人格而已(暂用A和B代替),本质上他俩是一个人:A人格强悍,理性,恋家;B人格懦弱,感性,性欲强,A人格进了女儿国以后就竭尽全力欲逃出生天,寻尽一切办法希望满足家园情结;而B人格却在女人包围中使其懦性更加放大,虽然贪生怕死,却相当希冀过上声色犬马的皇帝生活。
A人格在全片中一直对范冰冰显示出相当不屑一顾的冷感,并且伴随着相当自制的道德焦虑,是“性压抑”的主体;而B人格则最好就是把全城的美女都据为己有,用下半身说话,但他显然只是个小配角,“性欲”正被A人格所压制。
而当结尾B人格的代表杜家毅死亡后,“力比多”终于全部转嫁到A人格上,A人格的代表黄觉突然转性,瞬间从无能男变成了直男,冒着生命危险回城拯救范冰冰,“性压抑”导致的性力量最终战胜了“家园情结”、“道德焦虑”以及“生死恐惧”,他以不怕死不回家的态度完成了高潮部分的“英雄救美”,其悠然间爆棚的威武凛然姿态仿佛是一款“男人阳刚”式的宣传广告一般,让人无法不叹服。
而向来被多数中国男人口诛笔伐,却是更多中国男人内心性幻想对象的范冰冰,在《麦田》中上演了一场“一个寡妇的心理变革”:从期待丈夫生还到“寡妇”身份的最终确立,范冰冰的恋夫情绪自始自终看起来是以性为主导的荷尔蒙活动。
电影对于她与剧葱大人的感情线没有过多描述,他们不过是新婚燕尔,但范冰冰在扭曲自慰中反映出来的暧昧影像,却仿佛更能令人信服;而在其他的女性群众以及两个精壮男人面前,她则要表现出贞节牌坊式的性冷感,这便是她另外一个痛苦的根源。
所以当范冰冰最终发现盼夫的结果成为了无法挽回的“性压抑”(剧葱大人战死沙场),这个角色才终于疯狂了起来。
除却在电影主题和结局的换位上,笔者觉得《麦田》有些暧昧和不明就里外,其整体的制作确实带有第五代一贯持有的精良水准。
而《麦田》的故事虽设定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画面却刻意制造出相当梦幻的质感,更像是一个虚拟的年代所发生的传奇故事。
在整个第五代导演之中,何平也算是在美学上别树一帜的人物,其使用的摄影师马德林赵晓时等人,也不同于顾长卫那些第五代摄影师,从荒漠到金黄色的麦田,从场景的迁移上,何平也完成了美学的进一步深化和进步。
希望除却本身的美学价值外,《麦田》在大片云集的档期中也能在票房方面获得成功。
(网易专稿,转载注明)
从小时候看《战国故事》起,就对纸上谈兵的赵括和长平之战的血腥印象深刻。
9月21日在望京星美看了《麦田》,并见到了那些“割麦子”的真人。
方了了这二十来年的心愿。
故事活了,历史就在眼前,而且颇有惊艳。
也许有人说本片形式大于内容,但对于一部象征主义的电影来说,这本来就是它的特色。
况且,对于一个情节虚构影片来说,形式感带来的多样解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了视觉文本的观赏性。
场景构图十分讲究,有人看出“最后的镜头类似于文森特.梵高的遗作《群鸦》,范冰冰与活着的孩子们沿着蜿蜒的麦田小径走向未知的远方”,我看出群妇在昏黄灯光下簇拥着两个秦国人——她们以为的救世主——颇有向乔托·迪·邦多纳之《哀悼基督》致敬的意味。
还有大量的俯瞰视角,人如蝼蚁、如布朗粒子,同样的集体无意识。
本片讲了普世的故事,其中贵族、农民、奴隶的阶层特点放在两千年前的希腊依然成立,故事亦然。
当时的中产阶级农民老实本分只想麦收,贵族要维系既有的秩序并勇担责任,只有奴隶在苟活之余、试图推翻秩序,翻身做主。
本片传达的反战情绪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个故事最令我震动的是所有人处于沧桑巨变而不自知,他们盲信自己期望的事物,所以巫师会被“气死”(扮演者王姬语)。
赵人以为自己赢了,其实已近灭国;秦人以为这是最后一战,其实更加惨烈的战斗在等待他们。
所有的剧中人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但导演知道,观众也知道——四十年后,六国毕、四海一,再过十来年,天下再乱。
这也是片尾城主夫人追向孩子的动因。
现实无可留恋,未来方可期盼。
*************************针对有朋友提出的“金木水火土(日子)是什么意思” 试着回答一下: 根据中国古人的五行理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伴随着五钟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也产生变化,其间不但人的命运受到影响,宇宙万物也在此过程中循环不已。
对应于本片,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
影片中指代长平之战。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
影片中指二秦兵逃至赵国伊甸园。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
影片中指二人与城中女眷的互动。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
影片中指流寇的插曲。
“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影片中指一切归于正常,并开始孕育新的希望。
免费观影活动结束的那天上午,我才无意中发现这个活动,并马上点击参加。
本来确实没报什么希望,因为本人在类似抽奖这种活动中一向运气不佳。
但是当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第一批名单中的时候,我确信自己要开始转运了。
言归正传,既然是写作业,就要贯彻一个主题,那就是“和谐”。
所以我决定客观滴回忆一下昨晚滴电影。
首先我想说,我貌似了解了那么一点儿导演的意图。
两个侥幸活命的逃兵,遭遇一城饥渴的老弱妇孺;双方在侦察与反侦察之余,同力击退了一群趁火打劫的强盗。
导演在男二号的处理上,颇受红色英勇勋章中对人性求生本能的刻画的影响。
影片结尾处,Qin united China, but the mundane characters' fate remained unknown. 好一句赤果果的主旨句:电影通过非战争主体在战争中的遭遇,揭示了导演反战的思想。
其次,电影里的风景和色彩确实很美,颇有向张导儿学习的感觉。
麦田的颜色很正,深得我心,尤其是在海报里看起来,完美无缺。
实际上,正是受了这色彩的蛊惑,我才义无反顾的走进影院。
还要感谢导演对两具无头尸体的处理,没吓到胆小的我,导演的确很和平。
这类文艺片或者说是实验派的东西,是比较适合在小剧院里给一些每天都挺深刻地在思考人生的小资们欣赏的。
谈故事谈情节或者谈表演,对这个电影来说,是不应该的。
导演讲的不是故事,导演是在表现矛盾表现心理表现荒涎,所以你要有这方面的修养才行。
如果看完电影你就去翻书想知道“长平之战”是怎么回事,那这部电影你就白看了。
这绝对不算主旋律电影,它不歌颂美好、不揭示人性,也不逗乐、也不纪实。
就好像一个心理学家,比如弗洛伊德之流的,在通过一个夸张的表演,来给你解释一个心理学或者说社会学里的一个名词。
就是这么一个电影,归为教学片比较合适。
听说当年的《地雷战》、《地道战》也是教学片,但不是社会学科的,而是实用科学方面,所以拍的就有意思多了。
何平是张艺谋的同学,那几个人对这类反传统的电影一直情有独钟,他们是那一代人里比较爱思考的人,而且思考的都是一些比较宏大的主题。
但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对人性的关心和朴素情感的关注,却是他们总也把握不好的。
比如老谋子的那个《有话好好说》想表现的也是普通人情感的交流和冲突,可给你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言不由衷。
可同样主题的那个奥斯卡电影《撞车Crash》,给人心里带来的触动就完全不一样了。
《麦田》走的是荒诞路线,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战争本来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但演员的表演手法的荒诞似乎是形式大于意义,所来才找来范冰冰和黄觉的组合,因此荒诞这一外衣不知是掩饰其表演的真功夫,才是成全了演员们的本色演出。
关于影片背景选在“长平之战”,应该也是一个宣传的噱头,史书上记载的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而且此战的意义是加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同时还为中国贡献出“纸上谈兵”的这么一个成语。
而编剧推出秦国锐士逃兵回家收麦子这一场,无非想告诉观众,其实战胜国的勇猛兵士也有厌战的情绪,并有杀人封爵还不如回家收麦子实在的人生原则,由此可见这位锐士的思想觉悟还是很高的,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还是特权阶级,老百姓不过去他们的棋子,所以特权阶级才会用诛九族,连十里的酷刑来防止兵勇作逃兵。
影片发展到两个秦国逃兵进入赵国小城潞邑,使人不禁想起韩国影片《欢迎来到冬莫村》,不过韩国这部影片由于朝鲜战争的背景,人物的刻画要比《麦田》更立体化,故事情节的铺垫也更加复杂化,到最后也更使人记忆深刻,更有好感。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两者的不同,《麦田》是用荒诞表现荒诞,《欢迎来到冬莫村》则是用现实拯救荒诞,至于孰优孰劣,观众自己看看就知道了。
本人不怎么喜欢范冰冰,所以评价时要做到绝对客观是一件很难的事。
而这次看《麦田》,对范姐的演出也只是定位在花瓶的期望值。
不过这次何导手下的范姐尚未洗尽铅华,已是化作望夫石,成孤城之嫠妇,所以雨天思春的一场戏,看起来令人浑身难受,胜似AV表演的前奏,但又有令人不可原谅的假高潮。
而黄觉与杜家毅与众女人的打打闹闹,犹如今日女粉丝机场接某男明星,恶俗地难以忍受,以前只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如今在何导的眼中才知晓赵国多风流倜傥之寡妇,大开眼界,受教了。
影片中的“女人”和“五行日”,我粗浅地解读为“人类的繁衍”和“自然的延续”。
战争代表人类的毁灭,而女人和麦子则是人类的生命延续的希望。
潞邑城里的赵国人一死,其女人收获的麦子随之也失去了对于人的价值,而“五行”意味大自然的并没有因人的行为而停滞,而作为自然界中一片望不到边际的金色麦田是令人惬意的景象。
开头感觉剧情应该有些独特 加上这名字还有海报感觉会是好电影 但是后来一直到结束整个剧情都不明所以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东西。。。
王志文的后背捆着电风扇
不是,这主题是什么?反战吗?一个武艺高强却一心想回家收麦子的锐士?影片的冲击力并不好片子的音乐超好。古琴真是太好了
从头到尾都是两个男人在唠叨和一群女人在聒噪,很奇怪为什么不出现淫乱情况
黄觉松软的肥屁股裹在很现代的丁字裤里,很噱很悲哀;但即使是这样的男人,女人也是离开不了的啊。
看完这片 我佩服我自己
想要表达什么?
何平还是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 前半段不错 后面一塌糊涂
操。。。
第五代崛起于黄土地里的高粱地,如今倒在了满是菊花的麦田里。听范冰冰的话:还是回家种庄稼吧。
寡妇围观丁字裤,城嫂捣腾红床单
有种七武士的影子。想去额尔古纳 。
浓厚的舞台剧风格,寓言似的故事,就是看的时候有点困
豆瓣短评太经典了!!!“冰冰的自慰意淫戏拍得跟痛经似的。” “王志文的后背捆着电风扇”;回到正题,第一个高潮在酒后描述赵国如何打败秦国;第二个高潮是玉佩的发现;只是之后的结尾实在太仓促,冰同学发现玉佩之后就变成鬼了。。。。
第二次看这部影片,延续了第一次的好感。有种单纯的好笑,里面的人物都很简单,单纯和善良,那群妇女竭斯底里的表演是亮点,范冰冰在里面有种唯美到朴素的优雅,比她浓妆艳抹好多了。可惜这部影片去年埋藏在建国大业和风声之中,是部有种寓言色彩的影片,看着笑着却忍不住惆怅起来----。
据说取景地在内蒙古,那流水绕孤村的麦田真美。
周星驰说了,美女需要对比。其实电影亦然。就此片和什么杜拉拉升职记比,好上不知几百倍,就剧情而感嘛:一,那个年代还没有汉奸一说,看看志文哥死的,那叫一个骨气;二,解释并不代表理解,以前无法想象纳姆老师的逻辑,自此片后,我很是自责,错怪了母系氏族的公主纳姆老师。。。三,黄觉是男二号。
好久以前看的 真的觉得还不错啊
2010.12.25 @ Home说不出的烂 要像平常的国产大烂片 您就乐呵乐呵傻笑笑得了 这片除了摄影有点看头之外 我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那些笑点都像泡了屎一样让人笑不出来
如果能沉下心来坚持把它看完,也会是一部很受用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