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蔻茜所处时代,男女分校,女孩想打板球,必须要有队友,而男性想打,可以随时组队,蔻茜使用机灵的方法想组建团队,结果被老师一一劝退,这点让我非常不适。
整体来说,还是摆脱不了烘托男性的毛病,严母慈父又一次上映在荧幕中,对母亲前期的塑造非常糟糕,虽然后面母亲与女儿和解,但还是改不了女性必须依托男性的毛病--女儿打球时她仰望的是男人的面孔,这就emmmm,而且说带妈妈去旅行的诺言最后也被牺牲在父亲的“悲惨故事”下,像阵风一样什么也没有留下。
其次对进入国家队中蔻茜的生活,并没有表现出她对于板球的热爱,一昧描写队中的不和谐队友,被排挤现象,蔻茜本人也没有勤加练习,女教练离开队伍腾位置给男教练,前期内容有点多余,很多内容其实没什么用,之后也没有练习内容索性来了一波天赋异禀,不勤加练习哪有那么多天才,我是不太信的,更何况蔻茜并不是天才,她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梦想在逼迫自己前行,这点和影片介绍完全不符当然,看看板球挺好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的写不太出,建议自行体会
最近点映活动看了《印度女孩》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戏实在让人泪点与笑点同在,运动与感动齐舞的震撼感受,总体来说,我能给五分好评。
同时也对印度的情况了解了更多。
而我对印度的印象,一直都是女性地位长期处于低下备受不公对待的社会氛围场景,电影里不乏设计了一些励志感人情节,例如在如此不公压抑的环境,充满正能量的女主角如何逆天翻盘,例如女主学习板球带着的那一群男学生们。
我也从中更能体会到了,当女主母亲在面对流言蜚语时候。
所感受的内心压抑与无比愤怒。
不过庆幸的是,女主的父亲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印度男人,他尊重妻子爱护女儿,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还有小商店的老板,他是女主父亲的真心朋友,能敏锐察觉到女主父亲想轻生,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女主父亲重新振作起来,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印度贫民,又有多少能这样呢?
恐怕连正常生活都过不上,他们哪里还有闲心思管别人呢。
最后,我感觉美中不足的一点点是女主父亲的肤色,他是偏白的高种姓,在电影中饰演一个农民角色,多少与现实是有点存在违和,而女主跟女主母亲的角色,是与人物背景比较对口的。
印度女孩 (2018)7.22018 / 印度 / 剧情 运动 / 阿鲁拉贾·卡马拉吉 / 艾西瓦娅·拉杰什 萨嘉拉吉“别拦我,我要跑到飞!
”
之前跟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
她这位资深影迷说演员团队还是那帮熟悉的面孔。
我对印度电影研究不多,所以对演员关注不多,更多的是关注电影的情节和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分成两部分,同时也是两条线索。
第一部分是女主角,印度乡村地主的独生女寇茜有板球天赋,在家乡跟表哥堂哥一起打板球,家人从反对到到支持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寇茜进入国家队集训以后遇到的克服种种矛盾拿到冠军以及寇茜家里农作物失收被银行逼债惨遭变故最后因为寇茜夺冠起死回生的过程。
明线是寇倩从小孩子成长为板球冠军球员的道路,暗线则是她家的经济起伏。
我看到了几个点。
1.女权的抗争与反封建。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至少在印度农村,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殷实人家(小地主)的女孩读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好嫁,封建思想极其浓厚,寇倩为了能打板球,就只好采取各种办法,包括:自己练习、找女孩子组队(失败)、跟男孩子一起打球、说服父母等等。
最后,依靠父母的爱和财力,成功入选国家队集训。
2.资本主义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致命摧毁。
历史书上,总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比封建经济制度高,并且资本主义制度理应取代封建制度,可是,我并没有形象的感受,历史书上就只有三个字——“羊吃人”。
然后,看完这这个,我明白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确高,农药化肥种子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效率,然而,一场天灾下来,小农经济的从业者机会破产,资本就会张开血盆大口抄底农民的资产、土地,哪怕是寇倩爸爸这样的地主,也会面临资金链断裂、还不起贷款而破产,不得不出卖劳力。
3.资本主义下平民的逆袭渠道狭窄。
N年前,蝙蝠侠与蜘蛛侠的系列电影,就被网友总结为“富人靠学历,穷人靠变异。
”资本主义下,穷人很难依靠读书突破原生阶级,更多的是依靠美貌和天赋,去搞影视和体育,君不见好莱、宝莱坞多少穷苦人家出身的俊男美女,北美体坛多少底层出身的天才球员书写着自己的“美国梦”。
我想,要是寇倩没这个打板球的天赋,或者比赛比较倒霉,没拿到冠军,他们一家又会怎样呢?
全篇基调和《摔跤吧爸爸》类似,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并不饱满,可以说是一部爽剧。
内容囊括农民农业困境、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与现代思想的冲突、阶级壁垒。。
题材多样化,但是表达的都很细致,观众也更能清晰了解到这一些。
女孩能够成功,除了自己足够努力,还需要各种因素的加持;离不开全家人的帮助,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还需要一个伯乐,发现你的长处。
是否还记得年少时的梦想,小小的契机结下美丽的种子。
很多人中途都放弃或走向别的支路,能闷着头一直走的人越来越少。
看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闪回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两难境地,被阻拦的时候我有不撞南墙不回头吗?
被误解的时候我有抗争吗?
别人说我不行的时候,我有对自己有过动摇吗?
作为一个看客置身事外,这些都是“升级打怪”的关卡,但身处其中,我可能已经放弃过无数次了。
之前有接触过一个概念“人生游戏化”,即在非游戏的领域(这里指人生进程)中,采用游戏设计元素和游戏机制,使当局者能用以解决问题并增进当局者的贡献力。
板球是一场游戏,人生也是,我曾经想过如果把自己当作参与者,是不是可以更加冷静和坚定。
但是人生又毕竟不是一场游戏,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赢,那岂不是又只是为了一个结果而虚耗人生。
在寇茜回头看的时候,路过的一切感动、挣扎和情谊,才是她最想感谢的部分啊。
寇茜的板球人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她从家庭和兴趣那里汲取力量,强大自己后去给别人力量。
“如果想要什么,嘴上说说是得不到的,得拼命去抢。
”寇茜很完美地践行了这一点。
她像一柄锋利的剑,直指自己的目标。
过刚也易折,她的人生旅程也是不断和解的一生,和母亲、和队友,可能经历时十分痛苦,但这也是路途里的风景。
感谢一路的荆棘和玫瑰,更感谢无论何时都不动摇的自己。
希望我也可以永远做自己的最后一个粉丝。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比《摔跤吧爸爸》差太多。
结构太松散,叙述不紧凑,铺垫不充分。
故事虽简单却做的不精致。
尤其最后的点题:女孩得到世界冠军以后,说的是关于印度的农业问题。
这个转折有点尴尬,作品想把主题从一个女孩的奋斗引向对印度农民农村关注度的升华,想法很新颖的(不是老套的单纯表达父爱和励志),这种思考格局很大,但没有衔接好,真实而不有效。
作品真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却是:在面对女儿“叛逆”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敢不敢会不会能不能做出充分理解和信任,当所有的人都不看她的时候,父亲坚定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就成了女儿最大的情感动力。
怎样准确判断子女真正可能成才的天赋和优势,然后帮助她们在逆境中树立强大的信心,最后去战胜自己,证明自己?
这才是我们做父亲应该思考的……
不管是阿米尔汗的电影还是曾经《贫民百万富翁》还有无数优秀的印度电影每次看完一部都感觉到超正超强的三观和正能量《印度女孩》的剧情并不复杂主要是女主蔻茜的板球职业选手历程和爸爸的农业事业两条线蔻茜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走到国家队的故事非常励志但是有些意料之中 少了些惊喜这个故事主要反映了印度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而爸爸的故事线则更加深刻 让人心痛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因为地多 所以雇佣了很多村民一起做事但是责任越大 压力也就越大天气无常 农民就是靠天吃饭的一个职业我们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比较大但是印度政府未必可以很好的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电影的故事是圆满的 但是现实中应该有无数印度农民走投无路 看完真的挺难受 希望不管在哪里 贫富差距不要这么大
农村的女孩慢慢走向世界的舞台的故事 父亲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女儿的理想 母亲让女儿看到要成功必须得付出拼死的决心 父母的鼓励给与女孩坚定的意志 反对世俗思想 成功让女儿迈向属于自己的舞台 。
虽然和大多数印度电影一样带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风俗舞蹈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得一部励志片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激励我前进的电影出来
各位邻居们,建议有时间的话去看一下《印度女孩》吧!
特别是带着孩子去看,真的是非常励志!
感天动地!
我看着,眼泪不停的流着!
孩子也很激动,电影结束一个多小时了,还在不停的和我分享着他的感动和感触!
让他知道了拼搏的意义,和努力的方向!
这场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强][强][强][强][强]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故事——女孩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练习板球,挑战了村庄里对于体育的性别刻版印象,最终凭借努力进入国家队。
在此过程中,她收到了男运动员的嘲讽、母亲的反对,最终恰恰是母亲“拼命去争取”的人生姿态感染了她,让她勇敢追梦。
看这部电影之前,对板球一点也不了解,但是在影院里仍然能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和挑战。
在比赛之外,影片也刻画了农民的生活困境。
主人公在国家队临上场前,家里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蒙太奇的镜头来回切换,让主人公失去了比赛的动力,最后在教练的鼓励下(虽然那一段鼓励也有精英主义之嫌,但是在那个当下却是主人公帮助家庭和村庄唯一的办法),女孩通过胜利拯救了村庄。
但是我看完影片之后心里仍然是酸楚的。
她在获得胜利之后的那一段控诉“感言”,教练并没有翻译给其他的队员,因为教练也知道,个人在面对体制性的压迫是何等的无助。
不像《摔跤吧爸爸》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结局,这个影片抛给了观众和印度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存在一定的不完美,比如某些情绪的转折比较生硬,比如队友的爱慕之情,母亲对待主人公参加板球的态度从反对到鼓舞,还有曾经看不起她的队友最终与她和好,这些过渡上显得有些单薄。
但是它给我带来的省思是强烈的,个体似乎需要非常幸运和努力,才能够挣脱阶级和命运所带来的枷锁,但是又有多少人,有同样的幸运呢?
整体还行吧,没有跳舞环节,歌曲也是很洗脑了,最后的发言很棒,吃饱永远是第一要务嘛
男女性别对立,农村城市对立,农民和银行家对立,不是一部纯粹的热血体育片
好看,但不如摔跤
不仅聚焦女性平权问题,还涉及阶级壁垒、农民困境等。但整体故事遵循常见的励志电影模式,从梦想萌芽、遭遇挫折到最终成功,缺乏新颖的情节设计。有些情节衔接突兀,中间部分节奏变速过多显得不自然。
节奏飞快,结构混乱,印度最爱的跳舞都没了,音乐确还一样的多
还行吧,情绪拉太满了。
整个片子两条线:一条种植粮食养活全国的农民自己却家徒四壁甚至要贱卖土地、买农药自杀;一条女主在家人的支持下追逐板球梦想。唉,看印度电影时而感觉里面的故事真造孽啊。
父母真的太重要了,好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天才。
个人觉得还是有7分的虽然情节有些老套看似励志影片的背后,也是对社会弊病的探讨我觉得激动的热血的不说但是这个好爸爸是真的好开赛前那一刻,真的心酸了音乐和内容展现也很印度了还是可以的
真好。和摔跤爸爸不相上下 可以说是更燃,深刻探讨了印度的女权 阶层问题,表达节奏也好。就是这印度的片儿的时长 太累人了!
整体算一般吧,比之前摔跤吧爸爸之类的差多了,而且通片频繁而又聒噪的背景音乐真的是让人心烦
有摔跤吧珠玉在前这部板球女孩显然就略显粗糙和乏味 套路式的夺冠更符合亚洲宝宝们的体质。因为得到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这种荣耀与爸爸的眼泪挂钩、与妈妈的毒鸡汤挂钩、与干旱农业的没落家里被抵押的房子挂钩、与社会阶级的不公和银行体制的欺软怕硬挂钩 可它就是不与单纯的无关名次的个人喜欢有太大关系。也许拿起板球时间久了产生了热爱 但这种热爱的实现伴随的绝不是我本位的选择 参杂了太多愤怒和不忿 遇到完全不在意这些东西的人相比较 她用板球所实现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可笑。女孩要打板球说出那些看似振奋人心的口号还是要靠父权之口…这个东西既然还有探讨空间就意味着它现阶段仍然是个难以实现的问题…鼓励能看到这样的问题继续拍出来所以加一分 电影剩下的部分虽是照抄当年的满分答卷却也激不起太多鸡血情绪了
看多了,感觉太套路了,一贯作风。
真的很差。。前半部分的(性别问题)极差,只有最后的(阶级问题)能看,无论剧情,人物设定,拍摄手法,音乐,说教味台词,都是刻意的生搬硬造,人生指导者和帮助者都是男的,女的都在拖后腿,可见作者根本不懂女性问题,和摔跤吧爸爸也就差了10倍吧。说的不是普通的印地语,听的不太习惯.
题材太喜欢,女性+体育简直是最爱合集,不知道是不是删减减掉了农业土地的线,以至于最后的演讲不是很贴。
本来以为是一个体育励志的故事,原来故事的内核是对社会对控诉
“如果别人说你不行 不要相信他们 坚持✊” 赢了才有机会发声 最后她终于改变了很多 真好!
叙事节奏偏弱,很多都用MV来替代。板球比赛的观赏性一般。结尾女主的发言,还算加分。
只有赢了讲话才有人听我们确拍不出这样的影片?印度的热歌听起来,不错贴近生活拍出真实感然后在加点艺术印度反复用这样套路拍出好的影片
披着体育片外衣的反映社会农民困境的励志片,体育情节的节奏很快,剪辑有些凌乱。又看了一遍,太励志了!“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却用游戏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