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把包拯变成傻子就是一个巨大的、致命的错误。
可以看出导演想加一些搞笑元素上去,但是你TMD搞笑水平真的完全不行啊!!!
别画蛇添足了好吗!!!
别加流行元素上去了好么!!!!!!
我知道你们想吸引年轻的受众,但这感觉很恶心很不论不类知道么!
第1、2部多淳朴多好,第3部简直就是四不像。
推理过程无聊之极,差点让人睡着。
有人说看了很感动来着?
不好意思,我只是觉得这催泪的技术跟催笑的技术一样烂得不可救药。
有时还讲什么人生大道理,拜托!!!
别不务正业好么!!!
前把剧情做好了可以么!!!
1、推理能力削弱这一部的公孙策虽增强了“博学”、“文采”的特点,但查证、推理和破案能力被严重削弱,除了博古通今和出口成章之外显得像个白痴(还引申出了新特点“爱卖弄”),在包拯查到已经有些许眉目的时候也不能与他心灵相通,等到要指证凶手的时候公孙策依然是一头雾水的围观群众样子,说得最多的口头禅居然是“不知道”;相对应的,虽然少包经典之处之一就是“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可能是由于这部推理节奏大大放缓,在等待真相浮出水面的期间,观众只能看一些插科打诨的桥段,令人感觉大部分时候包公孙二人都毫无头绪甚至有闲心谈情说爱,而等到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才靠旁人(通常是小蛮)一句无心之语突然想到线索之间的关联,悬疑和紧张感大打折扣。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错,只是这种提示过于集中在某一人或某几人身上,会显得角色的观察能力下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铁三角的关系疏离展昭与公孙策和包拯二人显得很生疏、客气,不像是一起经历了多场生死的伙伴,哪怕是展昭偶尔嘴贫也救不回这种疏离感,或者说没有了以前那种小弟弟对大哥哥的崇拜的氛围,我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3、包拯和公孙策的情感之路包拯和公孙策明明都是做府尹、礼部侍郎的人了,阿策自己就是庐州府尹的公子,应该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却还像没见过漂亮姑娘似的,见一个爱一个;少年包拯也是天鸿书院的书生一名,只是还保留了一点顽皮的少年心性,不是对所有娇蛮任性的人都会纵容,小蛮/柴丝言这个角色简直莫名其妙到了极点,从身世到使命都槽点无数,包拯居然对其全然包容甚至芳心暗许(?
),最后一案包拯居然还因为无法接受小蛮的死,不理老娘好友,不管社稷百姓,放任自己酗酒哭闹,你这大宋第一聪明人的脸面何在?!
但因为我实在对阳策真香,所以后来认真想想,阿策从第1、2部里对姑娘避而不及,到现在会主动出击,也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长:情窦初开时喜欢常雨,后来慢慢喜欢上飞燕,再后来被湘湘的执着和付出而感动,到现在会与文才相配的小风筝心有灵犀(木兰属于变数,不提),与他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心境际遇是相匹配的(自我安慰……4、角色特征包拯最大的特点“黑”及其外号“黑炭”,在这部几乎不怎么被提起,连至亲至爱的包大娘也不再亲昵地叫着“包黑炭”而是改叫平平无奇的“儿子”,包拯本人更是用一个傻了吧唧的“大包”指代自己,想事情就要吃大包子、不吃就想不出来这种设定更是令人觉得探案如儿戏,反正我是接受不了虽然说了这么多不好的地方,但对这一部我还是要说:泉策和阳策在公孙策世界里平分秋色,都是艳绝四方的存在!
国产悬疑推理电视剧我基本都看过,这真是第一部让我看着生气的。。
无关演员,无关推理情节,就单单的台词就能让我尴尬死。。
主角们动不动就打闹说着“去死啊”,女主高频率的无理取闹,和主角团三句不离谈恋爱。。
我承认,悬疑剧很容易太沉重,所以需要调节气氛,但是40%都是这种嬉闹,让少包显得如此低俗,同时也让剧情显得拖沓。。
人物之间的友谊和爱情的塑造是需要建立在人物本身之上的。
一名礼部侍郎,一位天下第一聪明人,为何语言如此粗俗?
真的是败于台词。。
小蛮虽出身贵族,但是毕竟在妓院当过厨子,还想要隐瞒身份,所以语言行为可以理解。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取闹,很容易败光观众好感。
再者,这样强行利用大篇幅尴尬的对白来刻画人物之间的感情,再最后试图突出大悲,只能让想要沉浸在剧中的观众感到唐突。。
有人可能会说,你不喜欢就不要看啊,但是这部的作案手法和推理情节其实都很棒,演员也很棒。
作案手法新奇,作案动机也合理,解密关键也很前卫(比如男扮女装,两个凶手)。
这些闪光点被尴尬的台词和拖沓的剧情所掩盖,真是。。
让我更气。。。
这篇文章写于2011年,我上大一,二刷完包3的时候。
以下是正文:还记得许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很久了,大概,六年前吧,我刚看完《少年包青天3》,心里的感觉无以名状。
似乎从结局的那一刻起,我心里的什么东西就被永远的改变了,什么东西印在了我心里,难以抹去。
那时候我才刚上初二,那是一个星期天,只有我和发小两个人在教室,其他的同学还没来。
发小在做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天的我一改往日的活泼与欢笑,而是一直沉默着,心里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鼓胀着,快要刺破我的胸膛。
大概才刚刚下午两点,天晴的刚刚好。
我搬了个凳子站在教室的窗边,我就站在凳子上,用手撑着窗台,一直往下望。
我心里反复想的只有一句话,跳下去,只有跳下去你才能解脱。
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保持那个姿势足足两个小时。
奇怪的是,其实当时的我心里并没有什么极其痛苦的事情,甚至连足以让我痛苦的事情都没有。
家庭很完满,父母很爱我,成绩很优异。
可是我不开心,我很不开心,仿佛只有跳下去才能够得到解脱。
在那两个小时里,我望着楼下的水泥地面发呆,心里想了很多事情。
例如,如果我跳下去结果将会是怎样,给我自己带来的后果会是怎样,给学校呢,给老师同学呢,给家人呢。
想的我有些怕了,但是我最怕的,是跳下去不会死。
那样的话,痛苦是无尽的。
就在我想问题的时候,大包和小蛮的影子一直在闪现。
画面里,那是一个晚上,京城的街道上,夜很黑,很静。
小蛮和大包就那样对视着,笑着。
我觉得他们是在等我,等我回去,这儿不是我的家,那里才是,我要跳下去,跳下去就可以回去了。
可是,如果回去了,我是谁呢?
是小蛮?
不,我喜欢小蛮,但我不能做小蛮,小蛮是大包的,而我只能做个观众。
小风筝?
小狸?
那就更不可能。
我只能是我。
在这里我还能有个身份可以依托,可是如果回去呢?
我什么也不是,我谁也不可以做。
我越想越怕了,于是从凳子上下来,眨眨花了的眼,揉揉酸了的胳膊,坐在座位上开始上自习。
一切都很平静,可是我的心绝不是。
那一个星期,我不断地在纸上划,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以后的很长时间,我忘了这四个字我是从哪学来的,直到最近我再次看,才发现,那是火贺半藏在给小狸的离言中说道,长风万里,不如归去。
慢慢地,就这么过去了,心也随着时间慢慢平息,可是那个星期天的下午,那些细枝末节,我一直记得,永生难忘。
前一阵子,我又想起来了当时的感受,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看完之后,我会有想自杀的念头呢,为什么?
于是我决定重看少包,为了找寻我年少时震撼的感觉,以及为所有的谜题画个句号。
就在我在网上搜索视频时,一个人的影评使我恍然大悟。
那是在三大神器中少将军的一句话。
他说,在东瀛有一个传说,只要你心诚,你跳下崖便不会死,相反,会看到未来的路。
整部戏的细节我忘了,甚至这句话我也忘了,可是这句话却牢牢地摄住了我,那是因为,看见未来的路,这是多么诱惑。
在东瀛,少夫人已经试过了,她在万念俱灰中选择了跳崖,可是她并没有死,她在崖下呆了一天一夜,黄昏的时候,她看到了夕阳,心里忽然就通透了,她看清楚了,她明白了自己未来的路。
就像迦叶尊者拈花一笑一样,她顿悟了。
我也多么渴望自己能够顿悟。
是的,我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是没有不开心的事,就等于开心吗?
不是的。
就像大包最后向小蛮说的话一样,百年终老,七十者稀,混混沌沌,一辈子很快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一位老师笃信佛法,记得和他聊天时他曾经说过,平淡,一切皆是平淡。
看似已经了然了,已经看穿一切,可是并不是。
他说佛法不是迷信,而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
他不看除了佛法以外的任何书籍。
其实在我看来,他的行为就是迷信。
迷信者,先迷之而后信,即是用障眼法迷住你的心窍,然后让你相信。
迷信并不是个贬义,那些一味相信科学的人也是迷信,是迷信科学。
世间障眼法太多,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
那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
你说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吗?
大多数人说它是真的他就是真的吗?
所有人说它是真的他就是真的吗?
那如果所有人都错了呢?!
世间处处有障眼法,如果你一生都在致力于拨开障眼法找寻真相,那么你也是迷信了,你是迷“真”之信。
所以我们无法不迷信,真真假假,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每个人都在迷信。
迷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仰。
有信仰之人追求平淡的生活,那叫做淡泊,无信仰之人过着平淡的生活,那是浑噩。
百度百科上说,少包三引起了诸多争议,褒贬不一,我看过许多网上的评论,褒的少,贬的多。
他们贬的地方不一而足,其实他们所说我都理解,可我并不想多评论什么,因为真真假假,各有见地而已。
记得有一个人说,既然公孙策展昭他们知道包拯会选择跳崖,为什么不早拦着他呢?
假。
其实,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包拯已经顿悟了。
对于包拯来说,他的存在威胁到皇上的帝位,他的存在会使小蛮不甘心安分地做一个皇后,所以这崖他必须跳。
可是包拯有信仰,他有着对真理的执着,这种执着是无论生或死都不会被撼动的,所以在他心里,虽死无憾。
我也曾经想过,为什么我只喜欢包三,而不喜欢一二呢?
因为在第三部里面,有感情。
是的,是人就会有感情。
就像若水所崇尚的道一样,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这就是自然。
对他(她)喜欢便有了感情,这也是自然。
自然是最好的生存之道,自然不需要多想什么,根据本能去做就可以了,这就是道。
包拯,公孙策,展昭。
小蛮,小风筝,小狸。
他们都是普通人,是人就会有感情,正是这份自然感动了我。
在包三里面,爱是不需要说出口的。
你知我知,便可以了。
整部戏中,除了公孙策对小风筝表白之时说的那句“我爱你”,剩下的没有一个爱字。
可是爱就在他们中间。
从一开始公孙策爱上其实是一个男人的木兰,他只是说,木兰,解决完这一切就跟我走吧,我会一生一世对你好。
后来展昭对小狸的感情,都被那句“只要你好”所涵盖。
其实爱着的人还需要别的什么呢?
只要你好,就足够了。
大包和小蛮从一开始的打打闹闹,到后来包拯的情窦初开故意疏离,再到后来两人无比亲密,也只是包拯的那句,你永远都是我的家人。
当他们最后回到京城时,包拯突然的一句“等到皇上大婚之后,我们回庐州,马上成亲”着实让人感动。
爱无需言语,抬眼相望,便明了一切。
如果说小风筝像个精灵的话,那么若水就是兰,淡泊高雅的兰。
整部戏最出彩的就是这两个女子。
从小在江湖上行骗,却才识过人,有犀利的言语,也有睿智的目光。
我只能说,公孙策败在了她的手里。
她是断了线的小风筝,永远无拘无束,公孙策抓不住她,只能一生跟在她后面跑,围在她身边转。
一个男人一生有如此女子相伴,人生已无憾矣。
公孙策与耶律良才都曾对她说过,你是我见过的女子当中,最懂得书画的。
可是耶律良才最终还是输了,虽都是翩翩佳公子,可那句“姑娘为谁风露立中宵?
”却比不上“姑娘为何对月轻叹他妈的呢?
”其实,不是因为谁先谁后导致的谁赢谁输,而是因为公孙策像是含苞的花,他因为自己的傲气,因为顾全大局,因为种种一直将自己的心蕊包裹起来。
可耶律良才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心裸露在风中,让人一眼就能看穿。
说白了,就是遮遮掩掩才更有味道。
公孙和小风筝的爱是很公平的,你来我往,谁不曾赢,也不曾输,一局一局下来,各种韵味都包含其中。
所以当公孙策向小风筝表白时,才会那么撼动人心。
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珍贵。
而耶律,从一开始就矮上一局,他越是对小风筝好,其实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因为爱情,从来不是缘于谁对谁有多么好。
上善若水,若水,人如其名,逍遥,清雅,淡泊。
用一句很白话的词来说,就是“非常道。
”或许她并不懂得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是她就自然地那么做了。
她说,自然,就是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甚至连天下众生苦苦寻求的天芒,她也认为不如沙漠里的一朵红花珍贵。
其实不就是这样么?
价值都是人界定的,人非自然。
沙漠里的红花极其稀少,有什么会比它更珍贵呢?
可是淡泊的若水最后还是恋上了包拯,本来对她来说,生是无所恋的,死是无所惧的,可是她爱上了包拯,她不想死,她舍不得。
若水的单纯让每一个人都无法不喜欢,可只有包拯与他同样单纯。
庞太师曾说,什么都不懂的人,单纯是因为无知,可包拯,则是有一颗赤子之心。
包拯的赤子之心就是若水的自然,若水就像沙漠里的清泉,虽然染上了血,可是很快就冲刷干净了。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好人与坏人分得特别清楚,总是崇拜好人,鄙视坏人。
可是总觉得,在这部戏里面,是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的。
其实我是觉得,小蛮对庞统是有些动心的吧,至少,她懂他。
她知道庞统不是个坏人,他坏也坏的光明磊落,坏也坏的潇洒。
正是这份潇洒让他有非凡的气质,非鼠辈所能及。
他谋权叛变,并不是觊觎皇位,而是认为天下乃有才之人所得之,他是对自己的才能有着足够的自信。
他虽败犹荣。
后来他说,包拯,如果你当皇帝,我一定不谋反。
庞统恨包拯,两人之间的比试,他从不以卑鄙之法得之,他和包拯,是英雄惜英雄。
其实包三,认真看的话,是会让人心寒的。
纳西族的婆婆曾说过,脸谱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铃铃最初带着京城名妓玲儿的脸谱,后来又戴着刘夫人的脸谱,直到她从内到外都变成了刘夫人,她的脸谱摘不掉了,柴郡主戴着小蛮的脸谱,她摘不下来,也不想摘掉。
人生在世,谁没有戴着脸谱呢?
和这些人相处时戴的是一种脸谱,换一些人,又是另一种脸谱,人们总是戴着形形色色的脸谱来隐藏最真实的自己,可最后脸谱摘不下来了,真的变成了假,假的变成了真,久而久之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了,人们全都迷失了。
所以纳西族的人选择在丛林里隐居,每天吸吸香草,没有欺骗,因为他们的脸谱就画在外面,他们展现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婆婆还说过,梦是人心底里最真实的显示。
人会欺人,会自欺,可梦不会。
于是做坏事着常有噩梦。
包拯和公孙策梦见的都是自己最渴望的东西,展昭则梦见了他最恐惧的事。
所以说梦其实是上天的恩赐。
当你迷失了,梦会帮你找回自己。
就看你自己,有没有直面梦境的勇气。
从一开始的峰蝶之恋,到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然后是脸谱杀人,然后是凤凰勾魂,然后天芒现杀灭央。
包拯在一步一步解开谜底的同时也揭开了最不可思议的真相。
原来一切都是假的,从头到尾都错了,错的十分彻底。
可是包拯,面对着欺骗自己的皇上,还是选择了忠。
他说,包拯不遗憾生在乱世,包拯也不喜欢乱世,包拯只希望天下和平。
他为了天下和平,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
其实皇上才是最大的失败者,用尽心机,筹谋三载,到头来只得到了一个空盒子。
包拯仍是包拯,他还是澄澈的,即使被骗被伤害,只要他一心向善,他还是快乐的,可作恶者却不得不永久的拥有那份失落和不安。
昔日青涩的皇上终于变得成熟了,成熟并没有错,可他却利用成熟做了最大最大的错事。
他欺骗了最忠于自己的人,利用了百姓苍生,最后被揭穿,到头都是一场空,皆是自作自受。
其实我还是想看看,少夫人那时候在崖下看到的夕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也能心里变得清明了吗?
少将军死了又复活了,可其实活着的并不是他,而是无止。
因为灵魂已经转变了。
看过那么多故事,我在想,是不是非要经历一些大的创伤,才能真正变得清明呢?
可那样到底值不值得呢。
曾经的我以为这儿就是我的归属,可现在我觉得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归属感。
这样的话,是不是不理这幅臭皮囊就好了呢?
也许只需要好好呵护自己的灵魂,给它最自然的滋养,那么随处都可以是归宿了。
故事的开头是在双喜镇,故事的结尾大包和小蛮又回到了双喜镇。
这正应了那句话,首尾互相连,起始亦是终。
他们的故事已经结束,我还活在故事里不愿醒来。
一开始是比较抗拒看这部的,里面的几个案子都可以算是童年阴影,比如面具和凤凰飞天,后来看了第二部便想补完少包系列,于是便选择了第三部。
先说缺点,节奏拖沓,解谜和揭露真相过程注水比较多,配角处处插话,就不能让包拯一次性说完,硬生生水多了不知道多少分钟;其次,角色属性不平衡,编剧似乎为了突出包拯的推理能力而严重削弱了公孙策的断案能力,然而包拯在破案过程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关键线索全靠小蛮提醒,前两部二人旗鼓相当,这一部不知道编剧这么安排意欲何为;其三,前七集的包拯严重引人不适,能理解包拯变傻了,但我不能接受邓超把变傻的包拯演得像个弱智!
邓超果然不适合演喜剧,后面严肃起来还是可以看见演员功力的。
说完缺点说优点。
剧情上首尾呼应,从一开始就埋下众多伏笔,到后面也能一一自圆其说,这一点真的很优秀。
几乎贯穿全剧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碰撞,给这部剧增加了厚度,特别是将军夫人说的“死未必是坏事”,直接呼应了结局包拯坠崖重生回到双喜镇(虽然可能只是编剧留给观众的美好幻想)。
角色阐释上,赵阳的公孙策可以说是完成得超绝,台词、对白、眼神、身段、气质和颜值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公孙策,和任泉的公孙策一样成为经典,并实现了角色内核的继承与延续,由布衣公子到入朝为官,青涩变为稳重,这其中的转变可谓是一眼明了;邓超除了前七集“装疯卖傻”让人不适和破案必吃大包的古怪设定外,后期破案时的的凌厉眼神和抑扬顿挫的台词都是比较赏心悦目的,而且比前两季更有血有肉,像个凡人(虽然有些过分接地气导致角色微崩)。
立意内核上,其实比前两部更高了。
这一季的主题词应该算是“成长”和“面具”吧。
这里的成长是无奈的,皇帝大了,城府极深,从第一集就开始算计提防自己的知己包拯;公孙策入朝为官,投身于政治,便不得不抛弃天真,心怀大局和天下,以少数人的利益换取大多数人的太平,虽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却收获了满怀的无奈;包拯在第三季可谓是很惨,发现天芒秘密被逼坠崖失忆变傻,从第一集开始就受到欺骗和皇帝的监视,随着天芒秘密的揭开,他不得不去面对一直以来遭受的欺骗和天下大局系于他一人的残酷现实。
就算最后所有谜底揭开,他也要面对皇帝的猜忌“只要有你包拯,天下就不会太平”,所以他无奈,告别了亲朋好友,独自迎接死亡以换取天下太平。
从某种层面上说,包拯的悲剧源于他对真相的固执追求和绝对的公正无私,很多案件如果他不执着于追凶,其实可以得到世俗眼中的“圆满”,但是我们都知道包拯不是这样的人,他一生的追求就是破案找到真相,这一部的包拯更是为了真相而丧失了大部分的“大局观”,虽说令人扼腕,但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世事也是如此,哪有可能一举两得。
说到面具,这部剧几乎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只不过有人死了才能摘下来,有人已经和面具融为一体,再也摘不下来了。
其实这部剧的佛道气息和宿命感还是很重的,比起前两部的青涩和意气风发,这部剧更处处透露着无奈,可以看出历时五年,编剧的心境变了,笔下的人物也更加成熟了。
这种人物的延续感和现实感,是我喜欢少包三的原因之一。
这一部的感情线偏多,可能会让人有些不耐,但看懂了这些交错的情感,才能理解后面人物的选择。
我小时候看这部少年包青天关注的只是恐怖奇幻的剧情,对人物并没什么品读,现在长大了回看少包三,渐渐理解了很多剧情和人物设置,但还是有一些地方不能完全透彻,可能过十年再来回味这部,又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慨。
只能说,少时不懂少包三,再懂已是沧桑人。
谢谢剧组为我创造了一场迷离的梦。
多年之后才把第三部补完,可以说没想到那么震撼。
关于类型。
对于从小就看金田一,到后面的侦探学院Q,还有老不死的柯南的我,其实关注的已经不是案件编得多精妙,反正只要是有抄的都是不如原创。
其实少包就不只是悬疑剧,少包1出来就是悬疑,武打,偶像(尔康当时也很偶像),言情,搞笑,惊悚,。。。
所以少包就是少包,不应纠着案件手法的优劣而评论,还有很多元素可看,我们毕竟只是来看热闹的,猜的人比不上编的人,因为我们是感受,而作者是创造。
关于主线。
比起第一部的狸猫换太子的主线,第二部不说了,第三部其实更有看头:千年的神物,无间道,左右政变,审案审到皇帝,抢女人抢到皇帝头上。。。
以天芒为主线,多少争斗,多少生命,终究是非成败转头空。
关于结构。
少包2后沉寂几年后才出品的第三部,故事结构完整丰满,环环相扣,形散神聚,可以说编剧开了大脑洞,也是蛮拼的。
1.以男主变傻开场展开故事交代背景,挖了几个大坑。
(关键是开篇就把策策给腐了,不能直视啊。
)2.接着神器的出现,延伸寻宝的线索,点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不仅是每一个凶手的映照,到后来知道无间道真相的包拯,还是包围太庙、知道辽军来犯、面对太师到来的庞统,还有苍白无力的赵祯,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念之间。
3.刘夫人的面谱即是女主的面谱,其实早有呼应。
两人都是被安排出去的卧底,却都爱上了要监视的人,面谱摘不下来了。
不同的是刘夫人选择不摘,最后死在旧爱的眼泪和刀下;女主摘下了,面谱下的脸却已变成面谱一样。
还有的是,每个凶手被揭穿之前不都是带着面谱么。
4.金大夫其实对男主女主带来了正能量,只要有爱,还有什么隔阂呢。
师徒关系、巨大年龄差的爱情即使是现在年代看来也是不能被广泛接受,何况那时的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这种伦理爱情的冲击估计只有同时代的神雕侠侣才可比。
一个老头都能有勇气(虽然结局好惨),何况男主女主,管他什么皇帝老子。
5.到了土城时,故事就成了标准的寻宝死同伴的剧情,直接把发散的收回来,甚至来个群英会,大宋的(开场就死。。
),东瀛的(萝莉虐哭),大辽(重要情敌),棒子的(虽然是个逗逼),西夏的(丰富一下来源,呼应第一个故事),还有设定比较吊的守护者(寻宝故事里的守护者通常杀人),就是这样把剧情推向主线高潮。
6.最后,大案命案要案在身,审案审到巅峰,不审皇帝王爷不过瘾。
当太祖黄袍出来时,故事主因就出来了:庞统也要来个黄袍加身。
天芒最后也出来了,空,历史就是这么沧桑。
关于叙述。
叙述被批评最多就是拖沓,前面说了,这是多元素类型的剧,不能只是发展剧情啊,有空也要让展少侠打打架,3个男主3对CP也要谈情,甚至男主们也要腐一下(如包策、庞策、包展,包庞,策策木兰,等等。。。
),也要留点时间言情一下,搞笑一下。
穿插故事里头,其实做得够好了。
关于造型。
比起第2部还是差点。
而且偏爱辫子,风月楼的那群造型不忍直视,两个女主也毁了。
展少侠的离子烫充满杀马特的感觉,庞统真心帅。
关于男主。
我不是邓超黑,也不是粉。
觉得比起尔康差,表情张力不足,台词整天“不知道”这是闹哪样。
反而刚开始傻了的时候演技更好。
关于女主。
脸有点宽,其实还算好看,演技也不错,被给位挑剔的看官批的一败涂地。
如果看惯了现在的锥子脸大美瞳,才会发现当年的女主美得自然,其实挺可爱,只是设定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关于策策。
太腐了,都不好意思说下去。
一把软声俨然小受。。。
不过确实搞笑,对于这部剧演技已经到位了。
如果是任泉的反而难以搞笑起来。
关于插曲。
神曲作为插曲,十分好用。
boss战士可以播,感情戏告白了可以播,凶手自杀后躺在包拯面前讲遗言时也可以播。。。。。
只是邓超翻唱弱爆了。
只能说这部剧让人有太多感触了,最后两集已经哭晕。
除了僵尸2、天龙八部外,这确实是让我不舍得结局的电视剧。
泪停了,想到下笔写点什么。
当我还沉浸在“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这句话时,忽然之间看到了一直不想那么快看到的结局。
然后,泪如雨落。
心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发出钝响,疼痛不已。
]为什么会哭,是为了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还是早知悲剧的宿命却仍然抑制不住的相爱。
大概都包括了。
看《少年包青天1,2》时,没有流过一滴泪,因为除了离奇的案件,并没有值得我哭泣的爱情。
而《少年包青天3》中,有了真正的爱情,不再青涩,不再暧昧,只是爱,用尽生命去爱。
包拯与小蛮的爱,公孙策与小风筝的爱,展昭与小狸的爱。
三种境界,却都是感人至深。
大包,这是小蛮独有的称呼,那种爱,蔓延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温暖人心,纠缠入骨。
却没想过,命运早已为小蛮安排了她特定的道路。
当可爱刁蛮的小蛮变回即将成为皇后的柴郡主时,情,何以堪?
想起一句话,爱,直至成伤。
包拯伤了,伤到为了一个女孩去死。
因为他爱了,刻骨铭心。
这也许是戏说,是夸张。
可却打动了我。
爱情,就是一种可以让人伤到体无完肤,鲜血淋漓却仍然食之若蜜,契而不舍。
而爱情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守望。
不去占有,不去争夺,致使希望她过的好。
包拯明白,小蛮是他永远得不到的,不能相守的人。
但是还是奋不顾身的爱了。
最后,选择了成全与守望。
飞入悬崖,只是为爱。
爱,有时候不用相守,也可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为爱而生的包拯,不再严肃,伟大。
却更加感人。
也许他还火着。
结尾处,又是双喜镇,又是风月楼,又是无理取闹的小蛮和傻大包。
原来一切可以仍然这么美好。
原来爱从未离开。
心有多大,爱有多大,奇迹有多大。
1.第一案结束第二案开始玩,包拯一行人也回了京城,包大娘也来了,包大娘说小蛮有贵气,包拯说明明是傻气。
2.第二案中伽叶寺带面纱的东瀛夫人原话说你不是个小丫头,还说要带小蛮回东瀛3.第三案开始,包拯一行人误入西陵族居住的森林,西陵族婆婆说小蛮带了面具(ps.请注意这个凶巴巴的西陵族婆婆的预言字字诛心,一语成谶。
她说展昭的晴天娃娃会找到它的娘亲,最后小狸因为火贺派死了师傅和师傅逼不得已回到东瀛振兴她们火贺派。
她说公孙策的心会被丢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最后小风筝因为公孙策的选择黯然神伤于是和耶律去了遥远的大辽,公孙策一个人受心的折磨。
她要小蛮脱下她的面具,小蛮身为郡主戴久了小蛮的面具便爱上了包拯。
她说包拯只会带来死亡,这点确实是真的。
)4.西陵王面具这案,包拯因为洗了香草做了梦看到小蛮胴体所以清醒以后一直躲避小蛮,小蛮为此吃醋,误以为包拯忘了她生日,然后跟踪庞统结果扭伤了脚。
小蛮对庞统说她要嫁第一中的第一,庞统问那你不会要嫁给皇上吧,小蛮说不知道。
5.西陵王面具这一案,“死去”的刘巡抚夫人(也就是庞统派去刘义身边的卧底名妓玲儿)对包拯说小蛮不简单,还说包拯不懂女人心。
—————————————分割线持续更新中其实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但是还是想整理一下有关小蛮身份的伏笔。
这对好虐,每次看每次都会哭死。
___________________2022.3留,后来我不更新的原因是又看到最后两个案子了,越到后面越悲伤,小蛮也越来越不开心了,我不敢看了。
等我什么时候又想刷完后面的,我再更吧。
说是七年,其实也就六年稍多。
当初应该是学业“繁重”而没有精力看吧。
如今总算是将这部电视剧看完了。
总的来说,在现今这个能看的电视剧资源极度匮乏的时候,补一补遗还是不错的。
本作明显的情节漏洞与Bug还是没什么,虽然部分内容显得牵强。
而且其实整部剧情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说物件展开,这点感觉比起前两部也许可以算是一种突破吧。
不过重点要说的是,这部剧第一章给人的印象是特别的腐,有点受不了,之后几章还算回归正常,不过在最后一章有小爆发了一下,当然这个不是重点。
剧中的三位男主角,个人感觉还是不错,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不足。
而关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戏又似乎过多,毕竟【包青天】这个招牌一直被塑造为悬疑而非偶像剧,但三对的结局还是令人满意的。
这里还是吐槽一下公孙每次验尸的时候总是那句“不是死于窒息”。
剧中也老是出现什么“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这种似是而非的道理,让人听着有点不舒服,但是对比的“面具”就使人能够轻易接受,也许是本剧本来就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的吧,个人觉得“面具”主题还算是比较深刻的,能给人留下印象。
然后就是再提一提包1里穿越的沈良,此人好像是那什么耶律两兄弟的大哥??
还真是无语,穿越也就算了,穿越后连阵营都换了。。
顺带也提一提包2里的王朝,穿越于包1里的卓云。
然后就没什么特别想说明的了,虽然开始受不了邓超的傻样,不过习惯后还是挺可爱的,小蛮和小风筝也挺惹人恋爱,公孙策也是温文如玉且不失幽默,展昭的发型就不评价了。。
最后就是在剧中插入的调侃太多了点,调侃贵精不贵多。
前些日子又重温了少年包青天。
包3里面的案件还是很精彩的,不过里面穿插了很多搞笑和言情的片段,拖了很多时间。
包3里面没有太多很恐怖的镜头,我觉得最可怕的片段是木兰突然说一句“对不起,公孙大哥”和刘义突然从棺材爬出来。
对于剧中的角色,包拯说话的语气有点夸张,比如重出江湖解说案情的时候,他说到“于是他干脆就不开口,索性就让自己变成一个哑巴,这样就可以天衣无缝。
是吗,木兰?
不是。
马回峰!
”的时候,感觉说话的语气特别奇怪,当时我的朋友还说包拯怎么就这么恨这个哑巴。
公孙策是一个翩翩公子的形象,喜欢卖弄自己的博学,包拯解说案情的时候还会说上几句,还有就是验尸的时候总是要说死者不是死于窒息。
展昭少侠武功很强,能打得过展昭的人不是很多。
女主角里面,小蛮性格野蛮,却也容易动情,小风筝是个才女,心中有自己的苦闷,特点也很突出。
配角里面,耶律俊才,西陵的刘管家和凤凰镇的捕头都是搞笑的角色,使得电视剧少了些紧张的氛围,但是也感觉拖延时间。
看完包3之后,我就看了包1.和很多观众一样,包1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包1除了戏班子那个没有包拯参与的案子之外,其他的都是6集一个案子,剧情发展得很快。
第一个案子,包拯揭发凶手非常突然,而且沈良问包拯杀人动机的时候,包拯最后说“因为你是辽人!
”然后拉开沈良衣袖露出他的纹身,显得十分霸气。
相比之下,包3的第一个案子,是包拯拼出了木字之后,大家问木字表示什么,然后包拯指着木兰说“凶手就是你”,这个表现力就没有这么强了。
包1的案子比包3显得更恐怖,听说有拍摄角度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剧中的场景,比如血祭坛里面的诅咒,隐逸村的干尸,每次看见包拯等人在夜间或者暗处行动的时候都觉得有点害怕。
剧中的角色都显得个性鲜明。
包拯和公孙策都是才子,包拯更稳重一些,公孙策才气更为突出。
包大娘是个医生,也是个验尸人员,对包拯和公孙策都有很大的帮助。
展昭是从血祭坛那个案件开始出现的,那时候还是个小孩,比较容易冲动。
凌楚楚的出场是从她救了包拯,从竹竿上跳下开始,此后她走出竹林后,就一直跟随包拯。
她轻功极强,武功也可以,而且还能照顾包拯,是一个温柔的女侠的形象。
庞飞燕是一个调皮,任性的女子。
她从皇宫中出来,从小被娇惯了,对包拯和公孙策,开始都是对着吵,但后来都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虽然她是庞太师的女儿,但是她却有一种正义感。
全剧最后,一行人骑马向观众们告别,画面非常和谐。
最后谈一下我正在看的包2.我觉得包2的第一个案子还不错,但接下来的义薄云天和卧虎藏龙两部都有点混乱,它们都是混进了几个小案件,有点破坏了主线的逻辑。
我刚刚看完了偷天换日那个案子,感觉案子偏长,查卢有涯的死因的时候,查了好几个人,最后才查出了真相,期间还出现了管家的弟弟,还有冯永吉的两个债主的出现,在剧中的作用也不明显。
至于包2的人物,包拯的演员换了,样子变了,感觉还可以,不过很多人的评价都是说这个包拯好像是在背书。
公孙策从英雄本色那个案子的末尾眼睛瞎了,直到偷天换日的最后才好,但是依然有很高的水平,还和陆湘湘一起破了金龙寺里面的案子。
同时,公孙策对包拯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感情也更深了。
小蜻蜓很有特点的女子,轻功很强,还是神偷和越狱高手,在偷天换日那个案子里面还是主角。
她总是觉得包拯要整她,但是对包拯还是很好。
陆湘湘是公孙策的未婚妻,很欣赏公孙策,对他一片深情,在她的坚持之下,终于把公孙策的眼病治好。
但有时两个人的性格合不来,在查乔泰的案子的时候故意捣乱,结果和小蜻蜓被关在了同一个牢房。
花公公是三廉王的下人,在查出贪污案的真相后,开始佩服包拯,和包拯,公孙策他们一起参与查案,爱说歇后语。
王朝,马汉等人佩服包拯,最后投靠了包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觉得少年包青天系列中,第1部最为经典,也是拍得最好的。
包3剧情很新鲜,特点有很大的变化,也还是不错的一个片子。
包2和包1联系得比较好,不过感觉有点混乱,可能要表达的观点也有点不同,它的重点应该是突出一个好官的形象吧。
怪异君解说看完了第三部,真让我看估计从一开始傻大包我就看不下去了。我明白编剧各种抄袭之外还埋了各种伏笔前后对应,可是什么悬崖铁定不死人,牛头人皇上之类的设定也太傻缺了吧。
不得不说,这部的案子真的都蛮经典的,没有那么容易看破,看的时候很过瘾
我不太喜欢这一个版本的,服装造型变化太大。不过剧情还不错。
我觉得少包3被严重低估了,至少比第二部强太多了。第三部的案子都非常奇,恐怖悬疑都十分在线,虽然也都很扯哈哈哈,作案手法甚至都不可以完成,但好在案子够棒,比垃圾第二部强,第二部不用看就知道谁是凶手。这一部还讲佛儒道等思想融入进去,就是感情线太烦,罗里吧嗦的,那个小蛮烦死了,还有一个就是结局有点乱,很不合理,让人不舒服,总之,第三部还是很不错的,比第二部强。
居然看完了这版公孙策和小风筝的cut,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对还念念不忘。我可以!告白那一段真的很有感觉!
其实这版还蛮好看的…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
前几集包拯装疯卖傻喊着想吃大包的时候很想把他掐死。
这几天吃饭的时候靠着🍺站的30分钟速读视频给补完了,怎么说呢,明明抄了一大堆的🇯🇵推理小说,在怎样对待🇯🇵的这个问题上仍然是emmmmmm,看到那个伽耶寺的时候已经尴尬癌爆发了……
烂导演烂编剧烂演员
第一案拍的太劝退了,拿装傻当有趣尬死我了,查案过程拖拖拉拉磨磨唧唧,解谜时候还吵吵闹闹加注水对白。邓超总是一副装比表情,看着还不如陆毅顺眼。
这是智障版的包拯么..
我接受这版的包拯和公孙策,周杰和邓超三部的包拯均能胜任,周杰更胜一筹,陆毅则只能演第二部的。邓超演正常人演技是特别好的,但一演傻子(参考他所有的喜剧,包括本剧)和癫狂之人(参考影)就收不住了,不适合演喜剧。本剧的败笔在于爱情线太多,喜剧部分过多,案件抻得太长各种注水。杨蓉的角色还是挺可爱的,差一点就能赶上庞三小姐了。对比前两部,本剧的特点在于置景更真实了,第一部的景很简单更注重案件现场的表现,很多房子一看就是摄影棚里的。第三部背景变写实了,但案件却玄幻了,大漠的阴兵倒立的鬼影蓝色的龙这些案子很不真实。最后,配乐主题曲全变了,诡异的氛围完全没了,实在是一大败笔。
大结局那会儿赶上开学一直没看成,导致这么多年忘不了,但是再打开看就不是之前追剧的感觉了。当时特别特别喜欢女主角小蛮。
这部是少年包青天最好看的一部了,共孙策意外地很萌呢
公孙公子确实不错,那小白脸,那眼睛.......“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谁能告诉我,为何这一部如此令人发指。完美集合了第一部(三观不太正的嘴遁)和第二部(节奏慢出蜗牛)各自最大的缺点于一身,阿门啊。一个为了真相啥都可以不顾的人怎么就成了宰相之才,后面还成了天子之才。编剧对政治到底是有什么误解。为什么破案不能好好破,非要搞个天下情怀。前面两部我就不说了,到这直接公审的地步啊!我宋和平还得靠大辽,然后你告诉我这叫会计谋?!一口血吐不出来。我一直搞不懂赵祯怎么着编剧了,三部一部比一部黑得狠啊!已经如此儿戏了,然后还有为爱痴狂。这一部的感情戏真的又拖节奏又没有逻辑。坦白讲少包三部都在换女性角色,说白了就是因为这是真实存在人物,不好搞西皮。所以前两部都点到为止,甚至都没有明说喜欢。而这一部真的要死要活(字面意义)啊。BGM放成mv,原来这里是鼻祖啊!
少年包123全看完了 这部真是最烂的一部。
邓超 is a shabi
邓超版的还不如第二部,这一次连故事都有些不走心,感觉像是在捞情怀。
结局把我整无语了,仁宗被黑出翔,先不说他和柴郡主差了辈,当众被爆黑料还被绿,他真这么能算计还能放过在场的人?反派强行退休?他脑子这么好使竟然培养不出自己人要女人出马?皇帝身边没人还不立刻造反要等四十集?编剧自以为牛逼实际眼高手低一堆bug。包拯跳崖又死不去?亲朋百姓都不重要女人最重要?第一部包大娘说得好啊还不如生头猪有餐饱。现在查案谈恋爱被吐槽注水,你这全员恋爱脑反而吹神剧,粉丝不要脸;邓超演不过周杰可以理解,但还不如陆毅我就不懂了,除了喜剧演得糟糕,他眼神里的冷漠和腹黑是我最不能接受的,跟个反派似的,跟他一比陆毅还至少一脸正气;笑点也很无聊,最讨厌他们一直嘲笑公孙策喜欢男人,木兰也是你们的朋友,三翻四次拿死去朋友开玩笑你们怎么好意思说得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