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特别想知道,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了哪里。
可惜导演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然后一个镜头,蒙丹看着学校,抽着烟。
什么意思呢?
这个人物铺陈那么多,是什么作用呢?
在60名孩子的群像中,一个唱歌最好的、一个最小的、一个蒙丹,三个人占的篇幅最大(其他次重要人物包括让门卫大叔受伤的孩子、偷钱的孩子)用意何在?
(有些孩子教育也是教育不好的?
导演大费篇幅,只为做一个反面教材?
)回看蒙丹事件的回顾:
1,背景:蒙丹从圣菲亚少管所带过来,对他在更自由环境的适应能力做研究 。
智力图表上分为充分、正常、稍次、轻度弱智、中度弱智、深度弱智、白痴,看图显示,蒙丹整体处于正常偏上(不知道此测试横轴是否标识年龄,皮内西蒙测试,心理学和懂法语的小伙伴可以帮忙看一下,此处腾讯翻译是否准确),以图表上的数据看,蒙丹的智力一直处于正常偏上的水平。
能读书、写字。
但是被作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作为科学实验的实验品,考察他是如何融入普通群体或者说他是否能够融入普通群体。
(根据一个测试,这个孩子倾向于暴力、寄生、破坏和。。。。。。
说谎成性,说谎这个特性还被特别特别强调了一下)分析:在此我们要分辨一下,是真的如此还是被说成如此,在最开始学监先生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说这里的孩子也是各种问题儿童。
(池塘之底,再教育问题少年的学校)而且非常重要的,特别强调的说谎成性,可以说在人物出场的那一刻他已经被定调。
(然而说谎是可以通过某项测试完成的么?
即使在现在,也是需要测谎仪根据心跳、汗液分泌等多种方式才能判定,而且准确性至今并未得到百分之百的认证。
)2,问题:蒙丹的成长1)老师说,如果你不遵守规则(吸烟),就有你好看;然后,他故意吸了一口,挑衅的看向学监。
2)老师问,你会唱歌吗?
他说,我会,但是你不会喜欢。。。。
然后唱起了黄色小调儿。。。
有些得意的“我早和你说了”。。。
然后老师并没有理会说你还有一副不错的男中音嗓音。。。
然后他一脸被冒犯的表情逼近老师“一副什么嗓音?
” (孩子的成长里,由此可见一斑,没有人会跟他好好说话;往往是侮辱的词汇多过赞美,所以当他听到一个没听过的词儿是,便直觉的当成是一个骂人的话)
3)和莫杭治的打架——结果自然是关了禁闭老师说,在给你们父母的信里,可以告诉他们让每个月来探望他们。
在这里我们留意一下三个孩子的回答。
蒙丹说:我老头子,我都不愿意见他。
老师说没准莫杭治想见他妈妈,然后蒙丹回了一句,在这里翻译可能有点点问题,按剧情猜想这里大概蒙丹说的可能是“那他还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意思大概是说,他还是被丢在这里),所以莫杭治会回头恨恨的盯着他。
和莫杭治的交流,一开始是以蒙丹自己的方式向对方示好,递香烟、我会保护你;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觉得莫杭治是同类。
有父母,但是父母不管自己,把自己丢在类似少管所、问题少年学校这样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快活。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揣测,蒙丹的身世大体是:父亲有问题(酗酒家暴或者其他,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是让他不想见的父亲,而父亲本身对孩子也没有关心)、母亲可能是从事特殊职业的(为谋生也好、为自己快活也好,从蒙丹熟练的唱黄色小调儿,我们大概可以揣测一二,从小看着母亲做这种职业、从嫖客嘴里学着那些小调),慢慢长大的蒙丹在街面上混迹,他所知道的交朋友的方法,就是一起抽烟一起喝酒,他所知道的对话就是威胁“谁再笑我就让你好看”(从这句话里大概也可以揣测,在他原生的圈子里,别的小朋友也是经常嘲笑他的)
4)勒索小佩皮诺,然后在食堂偷吃香肠喝酒在他的人生里,恃强凌弱、勒索赚钱,就是靠这样的生存之道活下来的。
然后,在少管所里(或者其他的管制学校里),表面为你好背地里使绊子的学监大概就是他曾经遇到过的,因为别人对自己好,信任了别人,却被背叛,少年冲动一怒之下刺伤了以前的学监。
大概就是他暴力倾向测评的由来之地。
然而当这里的学监,因为他欺负佩皮诺,而站出来的时候,大概是被震撼到了。
在这里,学监已经不只是一个老师的身份,有么有很像一个父亲,一个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父亲,才会带着愤怒、克制、去让坏孩子远离自己的孩子,才会说出无论如何我要好好保护他、不许你伤害他的這些话。
蒙丹这次没有反驳,被老师的愤怒镇住了、或者被这种像父亲一样的保护震动了,他的视线从直视,慢慢看向了下方。
在直视的眼神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一开始那样的挑衅、戾气;而眼神向下,在行为学上,这是一种认错或者屈服的表现。
3,爆发事件先是作为引子,他进入另一位老师的房间偷手表(偷?
或者好奇?
正如孩子们进入学监老师的房间里撬开了锁拿走了他的乐谱,不知在这里是否是前后的一种对应。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句话学监老师说“等一等” “等什么”“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
其实从这里,猜想,蒙丹是在转变中。
他,已经成为合唱团的一员,已经慢慢在参与到改变的过程中。
然而,一次犯错就会一辈子犯错。
大多数人是这么看待他的,15天的禁闭,蒙丹在想什么?
想变好就变好了?
反正也没人相信你。
我也想像莫杭治一样唱歌。
那又有什么用,你已经是一个坏人了。
黑暗的禁闭室里,两个自我的拔河、争执,哪一种占了上风?
背过光去的脸上,是失望还是绝望?
然后他趁跑步的机会跑了。
(其实莫杭治也偷偷跑出去过,但是学监说不管怎样不管他去了哪反正他回来了)蒙丹为了什么?
去了哪里?
是随歌声飞向了外面更自由的地方?
(下图虽然是影片后面发生的,但孩子们的心里起的变化是不是一样的呢?
)
总之非常不巧的是,这个时候10万法郎没有了。
校长报了警。
警察抓到他送回了学校,校长打了半个多小时,一次次的从头再来“钱在哪里?
谁偷的?
”蒙丹一直在说“不知道、不是我”。
最后一次从头再来,蒙丹身体在发抖,眼神变了,不再回答直接卡住了校长的脖子。
在老师们救下校长后,校长说“叫警察来,他已经承认了。
”承认了的犯罪,就不再只是问题少年,从后面我们知道他要被送进监狱。
最后回望这一笑,是什么呢?
个人觉得,这个笑容是这个角色整部电影里非常明朗的一笑。
(可以和开始把烟圈吐在老师脸上是的那个笑做个对比)
事实证明,一切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
因为被控偷窃,蒙丹被关进了监狱。
面对事实,校长怎么说的,即使他没干这事儿,迟早也会犯事儿。
(社会大概也是这样看这些孩子,可怕的决定论)但这个结论,同样推翻了之前对蒙丹的一切描述。
是先入为主的认定这个孩子就是有问题的?
还是真的有问题。
所谓的说谎成性和偷东西,在这一刻都变得值得怀疑起来。
最最经典的法国名著,悲惨世界的冉阿让,还记得那个故事吗?
改变他一生的事件,偷了教堂的烛台,警察把他抓住带过去的时候,神父说是送给他的。
(看到这里,这个故事又再次跳出来,是不是很像?
或者说是不是类似的故事)
冒烟的学校、蒙丹的背影、吹了一口香烟。。。。。。
这一切叠加就意味着是蒙丹烧了学校吗?
得出这一结论,是不是就和那位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一样了呢?
因为是坏孩子、所以为了报复烧掉学校?
本该在警察局的蒙丹,后天就要被送到第莫度(大概是监狱名)的蒙丹,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呢?
应该是被释放了。
学监去了哪里?
真的是去森林捉迷藏?
这个答案太荒诞,荒诞到一看就是随便编的理由。
校长不在孩子们不用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什么?
说“我有更好的主意”(也许就是去给孩子们上更重要的人生一课,公正、诚实)真正的原因,大概是学监带着孩子们,去了当地的警察局,说明了情况。
(大概也带着那些找到的现金)那么在有人证(自首的小朋友)与物证(并不是蒙丹偷走,反而还在学校的现金)的情况下,蒙丹被释放了。
学校着火大概真的只是巧合。
放牛班的春天,看简介是个相当老套的故事,一个善良的老师来到了问题儿童学校碰上了一个个难缠的学生,一个粗暴只为追求名利的校长,然后他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发现了一个歌唱天才等等,但就是一个这么老套的故事却又那么温馨,倔强沉默却深爱着母亲的皮埃尔,可爱有点懦弱有点笨固执等待着父母的星期六佩皮诺等,庆幸他们遇上了马修,一个好老师,用爱 理解 耐心还有帮助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其实最爱皮埃尔那段,失意的马修来到了学校看到了默默站在门口等待的星期六,可爱得很笨的星期六终于等到了一个会保护他关心他的家人.
先说说影片给我最深刻的一幕吧,影片最后的纸飞机和稚嫩的不停挥舞的小手。
大概是在初中时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当时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看的,一直到最近,去接上幼儿园的小侄子放学,看到满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飞满了纸飞机充满着叫笑声,突然眼前就和记忆里的画面重合了,然后就有了最近的一次重温,感觉自己的灵魂被清澈的童声合唱洗涤了一般,并且深深体会到了一个良师对人生是多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会有多大呢,片中老师马修对这些在池塘之底生活着的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挖掘每个人的长处,用爱包容与理解,慢慢的磨掉他们的棱角,这正是一些失意之人渴望的,或许是安慰,又或许是关爱。
举个例子,初中时我的成绩还算不错,唯独英语脱了后腿,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喜欢,不喜欢这门课程,英语对于我来讲就是负担,至于原因,大抵来自英语老师,我的三观基本上和老师完全相反,他说往东我就想西,彼此看不惯对方,上英语课听到他用尴尬的口语授课就心里厌恶,长时间积累下来,造成了英语的脱节,但是如果有一个我喜欢的老师授课,那结果必然相反,也许未来也会有很大变数。
这就是一个人的力量,潜移默化可以改变许多,世界上没有一人是一无是处的,但愿意挖掘,愿意包容的伯乐却寥寥无几,我想,马修老师的大爱不是每个人都有,但至少,我们可以多一点包容和理解,眼里多看到些他人的闪光点,有时,不经意间,命运的轨迹就发生了改变。
重温后的想法,以上。
看完电影后,感觉心里异常的宁静,听不到周围的一切除了那犹如来自天籁的童音合唱,还有一股莫名的悸动。
音乐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人类的纯真本性与美妙的音乐自然的融合,即使在灰暗和困苦的日子里,仍然让人生充满阳光和希望,犹如置身于温暖和煦、生机勃勃的春天。
那抑扬顿挫的歌声里洋溢着马修老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自己对音乐的执着,更有着对生命的歌颂和礼赞。
这样的老师真好
本片主要运用音乐来叙事。
音乐就是这部影片的核心。
例如开头部分主人公指挥的乐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称作是影片的前奏序曲。
影片还利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蒙丹出现时所响起的宁静又带着邪恶,就如同蒙丹本人一样。
本片通过音乐来表达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里面的原创音乐也使得情节衔接更加的紧密。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不错的老师。
他最后用音乐让孩子最后在处事和性格方面产生了质的变化。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马修,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感动了无数人。
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因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马修式的教育,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
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任由你品评褒贬,它却矜持孤傲的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事不关己。
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没始没终的循环,催化剂是电影。
此时的我反刍般回味着那个100多分钟。
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克雷芒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学校任教——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暴躁。
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
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
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很宽泛的主题,但是,消沉灰暗到积极明朗的转变由不得我无动于衷。
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象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
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
音乐的确功不可没,简单的跌宕成就了剧烈的变化。
若是马修换做画家、球手,或者其他什么职位呢,孩子们应该也会很美,爱,才是至根本的语言。
或者之前出现或者合作中生成,渐渐就成了依靠信赖,颜色似乎都清新起来。
电影中总是成就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让我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
写这段文字时,一直放着电影音乐,还是会轻易陷入宛如天籁的合唱中,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讲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马修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自己。
电影中马修老师与院长不同,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
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场合维护着孩子们。
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接受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老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不可否认,马修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帮助孩子们,没有私心,有的对工作的热情。
与之相对比的是院长的行为,院长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迁与仕途。
尤其是最后院长在回答是自己创建的合唱团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院长的卑鄙,而马修老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
力荐!
马修用音乐拯救了一群问题少年。
我相信音乐有这种力量。
我和女儿一起欣赏了这部碟。
女儿偏巧是学合唱的,所以我们在欣赏情节之外,也花了点时间点评小男生们的演唱技巧。
比如,当马修将这个那个分到了女低音、女中音部时,我俩都呵呵笑出了声。
哈哈,好玩的很。
一般赖皮大王乖乖地被歌声俘虏了灵魂。
当初送孩子去学唱歌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替她做出了选择。
她学歌的地方是一座英国爵士留下的建筑,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当第一次在这座辉煌的建筑、明亮的大厅里听着孩子们唱着轻盈美妙的歌声,我感觉心都融化在了歌声里,感受到每一寸肌肤都受到了阳光的亲吻。
这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多次与我相遇,所以我相信歌声的魔力。
在这部电影里,我再次体会到了这种幸福的感觉。
尤其是当马修离开“池塘之底”,在天使般的歌声中,孩子们从窗口扔出一个个亲自签名的纸飞机为他送行,马修一步步回头,一双双波浪般的小手在窗口挥舞,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充盈了泪水。
如果你喜欢孩子们的歌声,你喜欢孩子,或者你碰巧是位父亲或者母亲,那我都隆重向你推荐这部电影!
而我在看完借来的片子后,准备立刻买来作为收藏。
BTW,又听说这部电影中的歌曲都是小演员们亲自演绎的,真是令人惊叹!
马修老师喜欢莫杭治母亲这段恋情,可能大家都觉得有点可惜。
其实影片一开始也暗示了一些东西的,不妨想想,莫杭治母亲去世不久,佩皮诺就拜访了莫杭治。
佩皮诺是最后陪在马修身边的人,他的拜访一定是接受了马修的临终前的托付,说明马修也应该是刚离开人世不久。
想到这里,多少有点心酸,其实莫杭治母亲也是对马修老师有好感的,两人虽然没能在一起,不过编剧却安排了两人离世时间相近,想必两人在天堂能相遇吧。
(1)他始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学生着想,他懂得换位思考,他是相信那些孩子本性是善良的,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2)他善于发现并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而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终身成就动机的来源。皮诶尔就是在他的耐心和鼓励下才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3)他懂得去尊重和理解孩子,他的教育是具有长远建设性的。遇到孩子犯错,他首先是弄清楚犯错动机而不是惩罚批评。那么愿意扯掉偏见的滤光片,以真诚的心去面对内心火热的孩子们的马修,用自己的音乐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在唱歌时候完全的展现出来,他们渐渐收敛了年少的锋芒,懂得了感激与爱。莫杭治在公爵夫人观看的那场合唱表演中,有一个眼神令人欣慰,那是一种自豪、被谅解之后的快乐与感激混杂的心情,嘴角上扬的微笑便说明了一切。
还是很套路的温情电影嘛
不如死亡诗社一是比死亡诗社晚了十五年但是拍摄手法不如后者二是没有Oh, my captain那种震撼
从评价看应该是一个很棒的片子,然而个人感觉只是还好,或许是因为对音乐缺乏好感吧
普普通通,就这么炒作到9分以上了……离谱开门
音乐比电影好。
主角是个好人,但是电影好在哪里呢?
250圣经太多虚高
大学时一个人在电脑前看的,很喜欢那个温柔的结尾。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沐浴在阳光下的皮埃尔母亲眼角的皱纹,特别美。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不让我讨厌的男性看女性的视角。
为什么好老师只在电影里存在…
温情什么的。我一直在努力不要接触。眼泪很有限。不愿随意洒出。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次觉得是垃圾电影,今天再一看还是垃圾。真是理想化的进程,怎么前位老师被刀捅,到了这位老师就不捅刀子了?逻辑呢?再说了最后男主的成功不还是依靠于母亲的支持吗?启蒙老师叭叭两嘴巴就能改变人一生了?笑话
我真觉得死亡诗社比这个强多了。。。
不知为何描写师生情的电影总能赢得人们更多的赞誉,每当片中即将产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总会有一个“坏人”忽然间良心发现,或者是出现一个意外事件,从而让矛盾很轻易就化解了。一切都来得太过戏剧性,很机缘巧合,却实在是很假很突兀,无法让人信服~~
音乐比电影还要好
电影是什么?可以是造梦机器或者反映现实的利器。经典影片有种扑面而来的无敌魅力,它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却让你度过了生命中无从体会的精彩时光。小不点实在萌化了,念法语台词时习惯性上扬嘴角,别人合唱时百无聊赖坐在半人高的讲台,最后抱着玩偶带着行李勇敢地说走就走。音乐拯救灵魂,纸飞机真美。
没有听见天堂那部电影那样震撼
无感,可能我从小到大遇到的都是好老师吧。另外,人物性格设计完全崩塌
大年三十在CCTV6电影频道和家里人一起看,更加脉脉温情和心头涌动。
lovely film. somewhat cliche theme: music brings out the innocence and sweetness of unruly kids. devoted teacher. unreasonable school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