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第一人

First Man,第一人,登月先锋(台),爱月之人(豆友译名)

主演:瑞恩·高斯林,克莱尔·芙伊,杰森·克拉克,凯尔·钱德勒,寇瑞·斯托尔,派屈克·福吉特,克里斯托弗·阿波特,塞伦·希德,奥莉维亚·汉密尔顿,巴勃罗·施瑞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日本语言:英语年份:2018

《登月第一人》剧照

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1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2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3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4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5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6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13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14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15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16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17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18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19登月第一人 剧照 NO.20

《登月第一人》剧情介绍

登月第一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将聚焦美国传奇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平,重点讲述他在1961-1969年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月者的过程,同时也展现出人类在这次史上最危险的宇宙探索征途中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国家与个体牺牲。 影片根据詹姆斯·汉森的传记作品《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人生》改编而成。 尼尔·阿姆斯特朗,是人类历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他1930年出生,2012年逝世,是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宇航员。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服役时,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个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成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燃烧的亡魂洛基第二季芝加哥急救第六季通道孩童姿势热血男儿2失踪女孩发展受阻第四季一年十二个男人致命切割狩矢警部系列6燃烧的新娘超能造梦明朗少女成功记劫后余生侠捕国宝疑云江湖医生无赖汉13次驱魔胡老四守灵魔影大师与卿行混乱之子第六季蜘蛛侠:莲寂静夜这就是我们:布鲁克林圣徒队天龙八部超级大骗子凤凰四重奏黄金大逃狱

《登月第一人》长篇影评

 1 ) 演技炸裂,高司令要靠这片拿大奖?

奥斯卡种子选手来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钱老板转载请注明出处有一句话,全人类都知道: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出自人类史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男人——尼尔·阿姆斯特朗。

有关他的影视的作品,早已多如牛毛。

但最近的一部新片颠覆了我对这位航天英雄的认知。

这部最有资格拍成传奇的电影,却跳出来唱了反调:再伟大的英雄,也不过只是普通人而已——《登月第一人》First man

本片的阵容堪称梦幻。

男主瑞恩·高斯林,人称高司令,文艺片出身的他是出了名的演技好、颜值高。

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子茬、举手投足的文艺范,都让他成为了无数人想睡的男神。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女主克莱尔·芙伊,也是妥妥的实力派。

就在前不久,她凭借Netflix热播剧《王冠》拿下了艾美奖最佳女主。

至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更称得上是美国当代导演中的天才。

出道至今只拍了4部长片,一部比一部牛逼。

《爆裂鼓手》,众多影迷心中的神作,入选豆瓣TOP250,在各大电影节斩获奖项、提名共计21项。

《爱乐之城》,则在整个好莱坞掀起了一场复古浪漫的怀旧之风。

年仅32岁的查泽雷,也凭借此片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

最新的这部《第一人》,也是来势汹汹。

不仅被选作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还被提名了金狮奖。

又在素有“奥斯卡风向标”的好莱坞电影节上斩获年度导演、年度剪辑以及年度配乐三项大奖。

堪称最强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讲述的是尼尔·阿姆斯特朗(以下简称“尼尔”)从参选宇航员到登月之间发生的故事。

在进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之前,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试飞员。

生活虽然波澜不惊,但也算美满和谐,有稳定的工作,也有爱他的家人。

直到1961年,尼尔的女儿被查出脑内携有恶性肿瘤。

次年,女儿去世。

这件事让本就少言寡语的尼尔变得更加沉默,终日忧心忡忡。

公司考虑到他的状态,没有让他马上回到工作中来。

就在这时,尼尔偶然间看到了NASA的宇航员招聘启事,他决定去试一试。

他急需忘掉过去,重新开始。

他的妻子珍妮特(克莱尔·芙伊 饰)也是如此。

尼尔面试通过选拔的当晚,两个人都开心得哭了。

登月计划的一开始,正如夫妇两所希望的那样,一切都是崭新的。

繁重冗杂的理论课程、无休止的高难度训练......

基本上,宇航员们的日常就是累到瘫痪、吐到虚脱。

每天回到家,尼尔还念念不忘白天上的课。

虽然累死累活,但夫妇俩总算有了新的话题可以聊,生活不再死气沉沉。

然而,随着登月计划的进展,事情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

整个NASA都知道登月计划有着很大的危险性,因为大部分实验都是崭新且未知的。

可以说,在尼尔的这段生命历程里,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死亡,不仅在工作上,也在生活上。

工作方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实验事故时有发生。

随之而来的很有可能是宇航员不幸殒命的噩耗。

这是所有参与计划人员都知道的事情,也是他们必须要承受的压力之一。

尼尔当然也知道。

只是当事故真的发生之时,他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去接受。

最严重的一次惨剧发生在1967年1月27日。

三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在进行例行测试的时候,由于导线短路,瞬间被烧死在充满活氧的指令舱内。

其中的爱德华是尼尔的邻居,也是他的好友。

前几天两人还在对酒当歌,转瞬间却天人相隔。

事实上,就连尼尔自己都好几次差点出事:在“双子星8号”(主要任务是测试与“阿金纳”母船进行对接)的任务中,尼尔乘坐的航天器突然无故开始旋转,最高时速达到了每秒一周。

如果不是尼尔冷静的决断,用75%的燃料来阻止翻滚,可能早已命丧太空。

在适应登月舱的一次训练中,他乘坐的机器突然失灵,当场坠毁。

事后研究表明,如果尼尔晚0.5秒逃生,他的降落伞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打开。

这些如今看起来似乎戏剧性十足的故事,在当时,却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故。

对尼尔来说,工作上的危险还在其次,生活方面的压力却让他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死亡的阴影不仅笼罩着尼尔,也笼罩着他的家庭。

自从事故出现之后,除了照顾孩子,珍妮特每天都在担心与纠结中度过。

每次尼尔出勤,她都守着实时广播胆战心惊。

后来邻居爱德华的意外逝世,更是让她倍感焦虑,她担心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寡妇。

她想要的是一个安稳的家庭和人生,但现如今的尼尔给不了她这个,以后也不大可能。

夫妇间的隔阂无形中变得越来越深。

与此同时,尼尔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第一次参加同事葬礼的时候,他就恍惚间看见了女儿的幻影。

记忆和现实的交汇让他猝不及防,他不顾礼仪,中途逃离。

后来,在登月前的最后一晚,尼尔甚至没有勇气去和家人告别。

他只能不停地假装收拾行李,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尼尔已经准备好了失去一切:家人、朋友、还有他自己。

因为回不来的可能性,实在是太高了。

在登月计划背后堆砌着的牺牲与代价,远不止令人痛心的资金消耗和人员损失。

为了将人类的幻想变成现实,那些义无反顾的宇航员们,抛弃了他们拥有的一切。

正是注意到了这点,导演才选取了与以往太空片迥然不同的方式,来讲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一方面,为了表现尼尔的主观感受,片中对航空时的全景展现极为克制。

大部分的情况下,你听到的、看到的,会和尼尔的所见所闻差不多。

晃得你想吐的太空舱。

一扇小小的观景窗。

大量的手持摄影、主观镜头和细节特写,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导演所需要的纪实质感,也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这种体验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直面尼尔的恐惧。

每一次的升空,尼尔都紧闭双唇,目不转睛地盯着远方依稀可见的月亮。

他怕吗?

当然怕。

他怕回不来,他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家人。

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是因为他无所畏惧,而恰恰是因为他怕得要死,仍然义无反顾地做了常人不敢做的事。

当然,少量的全景展示并不是意味着偷工减料,有关航天活动的所有操作、场景,导演都尽可能地做到了还原。

导演对于复古和真实的要求,远远高于航空片中常见的科技感。

也正因为如此,几个关键性的全景点缀就显得异常珍贵,突出了登月的波澜壮阔、史诗气魄。

阿波罗11号一飞冲天的画面,简直不要太爽。

另一方面,本片没有过多地展示登月计划的活动,只是在关键的几个事件点上作了截取。

影片的更多戏份,还是放在了尼尔的日常生活中,着重描绘他私人的生命体验。

大量的生活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却更好地帮助影片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航天英雄形象。

为此,导演不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曾多次请教尼尔的家人。

可惜,导演的煞费苦心,观众并不领情。

影片在美国上映后,被众多网友痛批“不爱国”。

因为影片中并没有特别展现登月后的“插国旗”一幕,而这正是导演故意做的“去政治化表达”。

他用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展现尼尔面对的困难与艰辛。

到头来,却还不如一秒钟国旗特写带来的群体亢奋。

NASA公布的“插国旗”照片至少我相信,当尼尔站在月球遥望地球的时候,令人泪目的是人类对真理、对未知飞蛾扑火般的探索精神。

而不是穿越了38万公里,为了插一面国旗而已。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钱老板(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2 ) 《登月第一人》 ,探索者不会因牺牲而止步,因为总有人仰望星空

在地球亿万年的岁月中,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这一事件,无论怎么夸大它的意义都不为过。

电影以近乎于写实纪录片的角度,描绘了美苏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在太空开展军备竞赛,最终由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这一事件宣告美国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的故事。

影片前半部分主要从微观上讲述了阿姆斯特朗的家庭、工作,以及从宏观上介绍了阿波罗计划诞生的背景和艰难的进展。

开篇便是阿姆斯特朗作为飞行员途中遇到意外状况,最后成功化解,但随后画风一转,女儿因病离世,阿姆斯特朗泣不成声,塑造起一个看重家庭有血有肉的飞行员形象。

而同时展开的是美苏冷战时期,两国太空军备竞赛,却屡次由苏联拔得头筹的时代背景。

为了在这场战争中不被对方压垮,美国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登陆月球。

但是要知道当时人类刚踏入太空不久,不过是在近地轨道运行,而月球远在380000公里以外,考虑到地球半径6800公里,为了表达这种距离感,影片用两块小小的黑板来呈现。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圆圈代表地球,然后从此处开始画一条长长的线,直到尽头,又拼接一块黑板后才停止,然后画上月球。

这条长长的线,可以说非常直观,且让人震撼。

我们惊叹于登上月球这一伟大的事件,但也只有宏观的感受,对于其中的技术含量及凶险程度并不了解。

影片就通过多次失败试验来展示这一点,比如发射失败,着陆失败等等,当然,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阿波罗11号最终试验阶段,三名宇航员进入模拟仓后,因为意外火花遇到氧气爆燃,从而发生爆炸,三人全部牺牲这一事件。

我们也近距离的感触到,科研并不是一项安全的事业。

从他们呼喊的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而我们也明白,试验这个阶段尚且可以呼救,真正的太空里,离地球几十万公里外,又能找谁求助呢?

而科学之外的是群众的声音,舆论的压力。

科研,尤其是航天领域,花费都是天文数字,民众显然不愿意国家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做这些没有结果的事。

重重压力之下,给阿波罗11号的任务戴上了不容有失的枷锁。

发射进入到最后的准备阶段,阿姆斯特朗需要离家前往基地。

而他却一言不发的埋头收拾东西。

妻子知道这些动作毫无意义,只是用来躲避与亲人离别,甚至可能永别的悲伤。

但既然如此,更不应该有遗憾。

于是妻子说服了阿姆斯特朗,与孩子们坐下来交谈几分钟,孩子问“你这次回来的概率多大?

不能是0吧?

”他微微点头。

这是一项谁都无法预知结果的任务,他想要安慰孩子,但更不想欺骗孩子。

等到离开时,并不像很多影视里一样,两人拥抱热吻,然后依依不舍的分开。

阿姆斯特朗出奇的平静的离开了家,或许与登月这件事相比,家庭微不足道,但他作为航天员,也是清楚自己的使命所在,只是暂时的把个人情感埋在心底罢了。

后面的故事便举世皆知了。

阿波罗11号顺利升空,并在太空中飞行了4天之后,成功登月,阿姆斯特朗在脚踩在月球表面后说出了那句名言:“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这个围绕地球旋转了几十亿年的卫星,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歌颂赞美、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研究的星球,人类文明仰望了几千年的月亮,终于烙下了人类的脚印。

回顾本片,虽然是记录的人类首次登月这一重大事件,但却有较多的笔墨放在了宇航员的个人情感上,包括对女儿,对妻子,对儿子,以及对同事朋友的感情。

这些感情没有太多的台词去体现,更多是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来展现,这也更考验演员的功底。

从这个角度讲,本片女主人公,几乎唯一的女性角色,阿姆斯特朗的妻子就表演得非常成功。

在丈夫投身于伟大事业时,是她默默撑起了这个家庭,对于不善表达的丈夫,她主动连接起了父母于孩子的纽带。

在丈夫外出执行任务时,她总是忐忑不安,又十分专注的从收音机里倾听着最新的消息。

在得不到信息的时候,和听闻有任务失败时,她也会显得非常暴躁,在得知任务顺利完成后,她又会真情流露,喜笑颜开。

这很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妻子的立场和心态,因为对别人来说是一次任务的成功与失败,或者说自己交的税有没有打水漂,而对于她来说,阿姆斯特朗就是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是这个家的一片天,她不能失去他。

每个人都有向往星辰大海的自由,也有脚踏实地的权利。

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是他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而每一步对于他的妻子和孩子来说,都是步步惊心,都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幸运的是,阿姆斯特朗他们得以成功完成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航天员和工作人员牺牲在这一事业上。

过去有很多,将来也会有。

而探索者不会因此止步。

因为总有人要仰望星空。

 3 ) 查泽雷在当今好莱坞中是一位具有作者意识的导演

查泽雷的前两部作品都是跟音乐有关的题材,被埋没的天才鼓手,在好莱坞逐梦的青年男女,经历挫折后,最终迎来成功。

影片里的主人公在外人看来功成名就,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实质上他们在通往所谓“成功”路上却无奈放弃了宝贵的价值观、爱情、家庭等等,《爆裂鼓手》里走火入魔对名利执着的鼓手,《爱乐之城》里最终错失彼此的男女主角,莫不如此。

而在这部新作的剧本里依然塑造了具有类似命运轨迹的角色,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位真实的人物: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登月的宇航员。

通常这类经典人物传记题材,剧本往往重点刻画他们刻苦钻研技术,展现不怕失败的开拓精神,不顾一切全心投入登月计划,尽可能突出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

再加上这个太空宇航员的人物,好莱坞最擅长在科幻太空类型上大展拳脚,炫目的特效画面和惊心动魄的火箭升空场面必然少不了。

然而,查泽雷并没有完全遵照这个惯用的模式去展开叙事,刚才提到的只是剧中部分的情节;他另辟蹊径选择用宇航员的家庭生活作为切入点,不动声色地缓慢剖开他真实可信的心理状态,逐渐祛除掉他身上的伟大光环,还原出他作为丈夫/父亲的平凡人身份,让观众深入了解他在事业与家庭两者之间做出的艰难平衡与痛苦抉择。

影片用两次葬礼来铺垫主人公事业上面对飘忽不定的无常命运,而家庭和亲情的牵绊更在他每一次驾驶航天火箭的场景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极其局限的太空舱内空间,窗外闪现的风景,主人公的呼吸声,跟地面工作人员的通话声,尽管台词不多却能有效彰显出作为一名丈夫/父亲,他对这个平凡身份的重视程度。

这种以家庭为重心的刻画更延续至情节高潮部分。

众所周知,主人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他是首位踏足月球上的宇航员。

除了那些意料中熟悉的登月画面,导演还加入一个真假难辨的细节:他将逝去女儿的手链埋葬在陨石坑里。

这个细节毫不突兀,反而更能凸现亲情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他想尽办法弥补对太太和子女的感情缺失。

在世人看来他是伟大的登月英雄,现实中却是家庭的失意者,没能完全尽到丈夫/父亲的责任。

导演用家庭亲情伦理剧的叙事手法,大大拓展了传统人物传记片的表现形式,令这个原本严肃老套的类型得以崭新的角度呈现。

而主题依然跟导演之前两部作品保持着令人的相似之处:主人公最终成为人生大赢家,却在通往所谓“成功”路上无奈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

于是,整部影片保持着压抑而低落的格调也就不难理解了,包括高潮的处理也如此。

影片并没有在主人公登月成功返航后的喜悦气氛中圆满落幕,反而是妻子与在隔离室的丈夫两人隔着玻璃的落寞情景里收尾。

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也跟《爱乐之城》最后一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作品再次证明了查泽雷在当今好莱坞中是一位具有作者意识的导演,无论是什么故事题材,他都能用自己的叙事手法来表达出准确的观点。

 4 ) 阿姆斯特朗不是CPer,他只是在挑战一个人的极限

看完电影,我去喝酒了,喝的不是很清醒,但还是有很多话要说.之前,我有一次去福建武夷山,去过的朋友可能知道,那里有一个荒废十多年的景点,叫大王峰,基本上人迹罕至.不凑巧的是,我在途中遇到了几个外国姑娘,她们绕开了很多热门旅游山峰,径直去攀登了这座废弃的景区山峰,我跟在后面以至于速度太慢跟丢了.可是,在攀登的过程里,这其实就是一座绝山,登上山顶只能从悬崖的间隙里爬上去,人在悬崖相交的缝隙里攀行,所以,在这次旅途里,我不得不佩服外国人的勇于探索和冒险精神.麦哲伦,现在想想,他是多么大的勇气,环球航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说一句国人不爱听的话,大家都比较怂.这种怂从骨子里长出来,害怕冒险,讨厌不稳定,不能忍受风险.其实,这种价值观念硬是要分一个上下的话,落后国家落后的原因就是不敢去尝试不可能的事情.赫兹和牛顿等等这些现代物理学的计量单位,没有一个中国的.断不了舍离,想来想去那个chance有多少,交换的砝码是多少.落后就是落后,不能创造就是不能创造,人怂就是人怂,这是事实,不可否认,所以说阿姆斯特朗登的不是月,其实是人类挑战的极限高峰,而且并不是所有创造伟大功绩的人都是优秀共产党员或者新长征突击手.我从武夷山旅途回来,惊诧于曾经置身自己于险境,但从此更愿意探索和冒险,关于月亮,还真是有一些缘分,夜里曾在北京的时候,爬上一座荒山,拍摄了月亮的照片,我更加认为了没有经过探险和冒险的事情都不值得珍视,没有冒险也不足以谈人生.附上我拍摄月亮的照片,惊诧于阿姆斯特朗真的登上去了.

拍摄的第一张月亮照

满月的时候,第二次去拍摄

月亮,无论如何拍到的就是这个角度,它的背面确实看不到.

 5 ) 当我站在月球上的时候,一切仿佛都凝固了

今天周日,本来打算去邻近的AMC电影院看lady gaga的新片A Star Is Born,但是惊喜的发现居然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达米恩查泽雷的新片,First Man(登月第一人)居然也上映了,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场电影,之前对其早有所耳闻,可是无奈票都卖光了,所以只好打车去了另外一家AMC,两个多小时目不转睛地看完了这部电影,心里五味杂陈。

达米恩查泽雷大概是那种你每次看他电影之前,都会满怀期待的那种导演。

今年33岁的达米恩年少有为,2014年的他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爆裂鼓手(Whiplash),这部电影我整整看了三遍,直到今天我依旧忘不了它给我带来的冲击;之后是爱乐之城(La la land),差一点捧到奥斯卡最佳电影,不过我一直坚信这个头衔一直离查泽雷不远,今天看完这部登月第一人,我感觉到这部电影绝对有机会拿到明年的Best Picture.电影站在人类历史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角度,重现了登月整个过程。

作为达米恩的好搭档,瑞恩高斯林在电影中扮演阿姆斯特朗本人,克莱尔芙伊则扮演阿姆斯特朗的妻子Janet. 与其说电影本身是站在阿姆斯特朗的角度叙述,不如说是站在阿姆斯特朗家庭的角度。

作为一部传记片,家庭,亲情永远都是一块儿好的材料去雕刻琢磨,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从电影开始,就用影像交代了阿姆斯特朗年幼身患癌症的女儿,Karen. 她在整部电影中都是一个象征,当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表面,将手里带有Karen名字的prayer手环扔到月球上时,我感觉到整个电影院一片寂静,我也没控制住眼泪。

一部好的传记片不能大的篡改历史事实,但也不能缺少元素与象征,这部电影里阿姆斯特朗的女儿Karen就是一个象征。

去年十二月上映的I,Tonya似乎在这方面也没输,它强调了Tonya畸形的童年,只不过在后半段略微乏力。

而这部很多人期待已久的登月第一人上映两天在IMDb上的分数也降到了7.7,豆瓣上现在也只有7.9,大大低于查泽雷的平均水平。

问题是出在哪里了呢?

大部分人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惊喜,的确这部电影确实让我略微失望。

当我们看着电影中的阿姆斯特朗站在阿波罗里时我们知道他会活下来;当阿姆斯特朗的妻子跑去失去丈夫的邻居时,看到的只是一个面容憔悴的,刚失去丈夫的妻子。

我们总是希望在电影里期待一些Unexpected stuffs,不过作为对于人类历史登月第一人的尊重,这部电影几乎完全按照Jame.R.Hansen为阿姆斯特朗写的传记,First Man:The Life of Neil A.Armstrong改编。

而电影里对于原型的还原也恰到好处。

真实的阿姆斯特朗和妻子还有孩子们

电影中的阿姆斯特朗夫妇(剧照)虽然电影的剧情是大概按照人人都知道历史推进的,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元素(毕竟是查泽雷啊!

)。

当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时,这时穿插进来了一些阿姆斯特朗和家人,妻子,儿子,女儿(Karen)的片段,他们在河边郊游,阳光刺眼夺目。

小Karen趴在阿姆斯特朗的肩上,指着黄昏中的月亮,这是镜头突然转换到月球表面,只有孤零零的阿姆斯特朗一人,他站在那里,在月球表面,这个人类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崇拜神往的地方,它距离我们永远不可及,但这一刻,那一刻,阿姆斯特朗在上面,在它的表面,一切都凝固了,一切都停下来了。

电影的结局同样令人动人,阿姆斯特朗回地球之后,因为害怕带有外星病毒而要隔离一个月,他的妻子Janet隔着玻璃深情地望着他,他们动人地望着对方,电影就此嘎然而止。

其实说一些题外话,现实中,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之后,因为名气变大而变得孤僻,常常望着Karen的旧照片发呆,人生不是电影,最让人难过的是,1994年,阿姆斯特朗和生活了38年的妻子Janet离婚了,几年后又和一位叫做Carol Held Knight的女人结婚了。

2012年8月25日,载入人类历史的阿姆斯特朗与世长辞,对于他,这一次一切又凝固了,不同于在月球表面那一次,这一次,一切永远的凝固了。

我给这部电影打5星/5星,电影本身4颗星,然而在登月四十多年后,阿姆斯特朗逝世后5年还能看到这样一部如此高质量的传记片,我觉得它值得五颗星。

因为前两部音乐电影而成名的查泽雷这一次在配乐上也没有让人失望,下面是Spotify上这部电影的配乐Playlist,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一下: https://open.spotify.com/user/i21rz9j995ph6l12fx14idpng/playlist/0bz1wkMQzfeRPyclXiNGHL?si=nJ2apHGzSgeuHLSanSJ89w最后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关注我写杂文的公众号:Andysspace,本人目前17岁,正在美国读高中。

 6 ) 《登月第一人》影评

获2019年第91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不同于主旋律,影片重点描绘了阿姆斯特朗从1961年到1969年7月21日登月成功之间时间段他的情感、家庭;事业和社会压力等,爱女去世的悲伤;测试过程中屡屡出现事故,同事一个接一个牺牲;妻子接近崩溃的情感;屡次失败后,全美近一半人反对登月计划烧钱的社会压力。

六十年代技术落后、宇航员在太空中居然要考目测和手工计算报告状况、仪器故障频出,影片第一次重大事故后,他凭借优秀的能力和经验、冷静的头脑死里逃生,却要面对公众对其是否有操作失误的质疑,看得好压抑;测试过程中螺丝钉故障、太空舱里居然有苍蝇,设备总是出现莫名故障,都看的人心里发慌;即将出发开启登月行程前几个小时,妻子和他吵架“我受够了!

”,我看的好窝火,女人你就这样让你男人带着情绪的压力去执行特大任务?

最后他终于登上了月球,印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在这个离家庭最远、但离女儿最近的地方,他把女儿的手链留在了陨坑里,也像埋葬了过去无法释怀的悲伤。

没有插旗、没有慷慨激昂,你看到的只是活生生一个人,只不过他成了英雄

 7 ) 登月第一人:如果你去了月亮上,你还会孤单吗?

压迫性的轰鸣开篇,仿佛“敦刻尔克”的音效附体,奠定全片异常压抑的基调;机械罗盘上忽上忽下的笨拙数字,渲染着焦躁与不安;60年代简陋科技下粗糙金属扭曲变形的声音,仿佛每一下都是死神在敲门;无所可见的遮蔽式主观视角,看不见历史的全貌却跟随个体的目光瞥见浓烈的悲伤。

以完全私人化的方式讲大事件中的小个体,历史与个人,谁是谁舞台上的背景,谁又是谁舞台中的主角?

那不是科技理性发展的耀眼飞跃,那不过是荒谬政治一不小心的副产品;那也不是英雄的热血加冕,那是一个抱着必死的心笃定有去无回的人却一不小心成为传奇的巨大讽刺和人生对渺小个人的极致残忍。

世界只记得你一个脚步的光芒,无人关心你深重如山的悲伤。

人类纵使能跨越月地的漫长距离,仍跨不过人心的绵远悲凉。

抛开音乐舒适区的查泽雷,用小视角描摹大人心,叙事功力可圈可点。

飞行器测试场景的临场性呈现,女儿治疗与去世的巨大留白,家庭与朋友段落的寥寥数笔,摄影、剪辑、音效、配乐,前半段几乎处处满分。

但随着背景资料的一再加入和剪辑越来越失衡,阻碍了前半段一直郁积的情感继续顺畅地表达,从而导致后半段尤其是近结尾处最应爆发处反而无法喷涌而出,反高潮的剧情设计却让情感丢失了落脚点,流到一半的泪水突然被风吹干了,只留下半部杰作,甚是怅惘。

 8 ) 「登月第一人」细节中勾起好奇心

前段时间,刘慈欣在荣获「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时候,发表了一段演讲。

刘慈欣发表演讲他讲到“在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

在IT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

”然后,也对现如今的科幻作品,进行了悲观的点评,提到“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这段演讲发人深省,也让自己重新审视为什么那么喜欢科幻电影?

曾几何时,总觉得那些轰炸眼球的特效,才是让自己掏钱买票进入影厅的唯一动力。

不过回头再看,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并不是漫威系的超级英雄,而是那些能开启你无限思考的《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降临》……

2001太空漫游沉浸在影像中,去感受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挑战自身已有的认知维度,来满足自己无限的好奇心。

正如《登月第一人》中,当高司令被问到太空飞行的重要性时,他说到:太空飞行并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

它能让我们看清一些东西,一些也许之前就应该,现在才能够看清的东西。

不过,这部电影显然并不能激起太多人的好奇心,因为它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传记片,故事的核心聚焦的是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脚印的尼尔·阿姆斯特朗。

关于电影的剧情,并没有太多可以讲述的,像这种全人类关注的事件,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要比电影承载的更多。

《登月第一人》其实更多的是在描述,在满足好奇心的道路上,那些让人焦虑的“细节”。

以往的科幻作品,为了保证戏剧冲突,总会截取一些重大的事件,并进行放大。

而这部电影的重点刻画对象,则是无处不在的“细节”。

《登月第一人》纪录片式的主观视角,让那些在以往科幻作品中被忽略的元素,变得既熟悉又陌生,飞船上的一颗颗螺丝钉看得十分清楚、升空过程中耳边听到金属的碰撞声、脚底下的舱体与空气摩擦变得通红……你可以跟阿姆斯特朗一起,感受到自己身处的危险和灰飞烟灭的压力。

正如导演所说,“He wanted it to feel immersive and realistic like a documentary” ,为了营造电影纪录片式的真实感,采取了各种方法。

整部电影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有时候也会故意做出虚焦的效果,让影像更具有说服力。

为了拍出头盔上完美的反光效果,剧组弃用绿幕,在X-15模型机前面,搭建了一个180度的LED大屏。

剧组也会找到之前的录像,进行画面制式的调整和二次调色,从而跟电影其他镜头相匹配。

历史影像

电影镜头即便是登月这样的重头戏,也没有使用绿幕,在一个采石场完成了拍摄。

而电影,也在这种波澜不惊中,复刻了整个人类登月的历史。

看到有评论说,高司令在电影中始终是一个机器人表情,和电影一样波澜不惊。

不过试想,一个情绪很不稳定的人,NASA会让他飞去太空执行任务吗?

正是这样的特质,才让阿姆斯特朗成为一个伟大的宇航员,虽然也因此与观众产生了距离感。

而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那一脚,不仅满足了全人类的好奇心,更让好奇心放大。

他让我们把视角投入到了更加浩瀚的星空,人类好奇心最好的去向和归宿。

最后,电影的结尾很有意思,跟导演之前的《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一样,都是两个主人公相视无言的镜头。

 9 ) “登月”和“第一”都不是重点,关键是“人”

影片气氛非常隐忍和克制,甚至有些沉重,但却很对我的胃口。

阿姆斯特朗的三次飞行任务,都刻意强化了座舱内的憋仄、拥挤和压抑。

镜头在狭小的空间里转换,与此同时,是无休止的震颤、浓重的喘息、金属摩擦的异响和舱外飞溅的火光。

观众亦彷佛一同置身于这个黑暗与颤抖的斗室之内,感受着孤独,感受着痛苦,感受着恐惧。

飞向太空,对于我等看客来说只是一场秀。

但对于太空人,却是一次赌上生死的未知旅程,杨利伟也曾在升空过程中遭遇共振濒临死亡。

在双子星任务火箭升空一段,影片的视角锁定在太空舱内,表现形式极具灾难片风格,进入太空后两人相视一笑,分明是一场劫后余生。

第一次看时口不能言,第二次便忍不住流下泪来。

我们都知道,成为一名英雄很难;而现在我们看到了,成为一名英雄很难。

太空的辽阔、壮丽、深邃和宁静,无论看多少次都仍然让人沉醉。

土星升空和鹰号着陆的两个大场面音乐出色。

尤其是着陆过程中“警报-目光-月面”的剪辑和BGM共同营造的紧张感,看到人呼吸停滞。

打开舱门一刻万籁具寂,月球上的画面引人入胜。

已经数不清全片给了阿姆斯特朗的眼睛多少个镜头,从最初的游移,到沉稳,到在黑暗中也依然闪着坚毅的光。

这部影片重点不是“登月”,而是“人”。

月球上苍茫寂静,只有阿姆斯特朗回望地球的孤独身影。

在那个无人注视地方,他不再是一个英雄,而只是一个父亲。

喜欢结尾一幕,没有话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8分,181220@北京

 10 ) 月边的曼彻斯特,挂羊卖狗的幻想。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或许是悲凉的,但绝不是如此悲伤的。

这无疑是一部挂着【登月事件羊头】却贩卖着【作者纯幻想狗肉】的电影。

阿姆斯特朗被幻想成不幸忧郁的男子,高斯林则用一副不高兴的表情贯穿始末。

称赞高斯林演技如何的观众,哪怕稍用下注意力去对比表情变化也不会得出谬赞的结论。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时间去着墨作者根据他人传记揣测虚构出的夫妻对白与家庭琐事。

试图用每个男人背后的女人以及家庭故事去铺垫出电影主人公悲伤的底色。

野心所在,似乎想塑造出《星际穿越》马修麦康纳式主人公那种深刻充沛的患失情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连《降临》的主人公刻画深度都没达到,呈现出一种枯燥娇柔的寡淡。

手持晃动镜头的使用并未拉近人物与现实的距离,反而带来一种梦呓般虚假的失焦。

甚至为了迎合高斯林的人物心境,创作者将阿波罗11号在艳阳午后的发射场景置换成了暮色暗沉,但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2019年的《星际探索》算是一部喧宾夺主的片子,以太空尺度的背景去演绎人的爱,亲情与孤独。

一厢情愿地放大渺小的人类情感而对太空不见敬畏之心。

但在氛围营造上,本片甚至还远不及《星际探索》。

结尾一处倒有些意思,那就是即便你去了月球,在女人面前,那又怎样。

俄式电影在叙述前苏联的大事件与英雄时,常会陷入一种大而空的史诗感而无法走进个体。

使得人们无法与银幕中的人物内心产生该有的共情,出现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美式电影有时候则过度醉心于搭建个体,甚至不惜超额,越界挪用搭建其他叙事的材料。

遇到技法高明的造梦师能掌控此消彼长,在反木桶理论下有时会诞出佳作。

而显然,《登月第一人》属于此消彼未长,作者抛弃的部分未能弥补作者醉心的部分。

被牺牲掉的【震撼场景与失衡叙事】并未换来【人物内心的立体生辉与真实可信】。

在经历了冗长味同嚼蜡的蓄力铺垫,期待已久的太空重头戏展现也未能力挽狂澜。

当然不乏有人会喜欢在月坑丢下死去女儿手环如此了却心结的罗曼蒂克表达。

但这完全无法祢衡电影整体表现的不尽人意,大部分涣散得如同一潭死水。

我向来不厌恶温吞闷抑的作品,但如果沉静的河底没有石头,于无声处不闻惊雷,倒不如自言自语。

若要真想了解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内心,与其去看别人对他的漂浮幻想再加工,不如去看当事人的纪录片访谈和写的书。

本片更多的东西,无关探索,无关登月,甚至存疑下,也无关阿姆斯特朗……创作者只是在如此宏大的主题下用两个多小时去书写一个男人的丧亲之痛。

或许将背景置换成任何普通人的家庭故事,都会有更好的呈现,亦或许创作者只是想沾登月的光而不想买登月的账。

冠以登月第一人的标题也只是一种宏大的装潢罢了。

抬头仰望星空时当有敬畏之心,故而我相信所有尘世情感到了浩瀚的宇宙亦将不值一提。

人生的悲欢琐事在地上演演就行了,别老把它带到天上去,更别提月球了。

所以,请别用《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本子去拍《登月第一人》这样的片子了。

《登月第一人》短评

本以为会拍得荡气回肠,没想到看完后毫无回味。整部电影还不如一闪而过的肯尼迪的演讲有感染力,最大的惊喜反而是配乐。

5分钟前
  • 阿基米德追上龟
  • 还行

很喜欢这份独特的平静,和一流的梦幻感。不是让你相信他要展现的东西有多么真实、多么壮阔激动人心,而是带给观众类似VR环境般的第一视角,让你朦朦胧胧、紧张不安的,一起做个太空梦。登上月球和制造登月的电影,也是从一个梦到达另外一个。

8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3.5,一如上部《爱乐之城》,影片同样以某种高潮的姿态开篇,《登月第一人》优点完全在于通过幽深逼仄空间展现的宇宙一角,及看上去杂乱无章的手持镜头。查泽雷属于那个过去的旧好莱坞,家庭—男性英雄主义的年轻代言,他有意地令影片看起来更加沉稳,在减少之前两部长片近乎炫技般的锋芒之后,却暴露了他在叙事层面上的不合格,和对于时间跨度处理上的漏洞,直接影响到影片节奏。《爱乐》发生在一年之内尚可,而跨度增大之后,我们所看到的,仅剩下一部1960——1969的大事年表,而不是传记电影。最后30分钟,所有戏剧冲突皆已完全闭合,影片专注起行动本身,这时,影片才真正地开始精彩起来。

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這是不一樣的查澤雷,但對於人性執念的理想選擇始終不變,堅守家庭或成為人類奔月的最後希望,也一圓自己的夢想。頭尾非常精彩,手持攝影,太空艙內的緊縮,密閉空間只能探向黑夜,操弄著不靈光的搖桿,時時刻刻都在賭自身性命。唯愛兩場,是首次出航與妻子跳舞,及兒子詢問會再回來嗎?開頭喪女和背負女兒太空夢想,將一串手環留在了月球上。這不再只是人類的一大步,而是阿姆斯壯對自己有所交代放下的願望。查澤雷依然善用結尾,月球第一人,也是昔日太空夢想的最後希望,儘管中段漫長,但意有感受到對上月球屢屢失敗的喪氣,及阿姆斯壯往昔戰友一一犧牲,而自己只能無盡等待,直到最終成為登月先鋒。宿命、夢想、孤獨開創者,遠方的地球,腳下的月球。隔著玻璃,指尖輕碰,我回來了。不是太空紀事電影,而是一位第一人稱的英雄傳記電影。打開遮罩哭泣

14分钟前
  • thinpony
  • 推荐

查泽雷依然是掌控节奏的天才,宇航员第一视角无比震撼,航天技术的细节拍摄非常细腻,配乐让整个情境又更荡气回肠了几分。查泽雷总不忘在大气壮阔的氛围里加点浪漫与小煽情,可我就吃这一套啊。一部在电影节展映期间能够一天一场、场场爆满的电影,不负众望。

17分钟前
  • Boléro
  • 推荐

达米安总是喜欢在最后狠狠地来那么一记情感的撞击,也总是喜欢在前半段游移不定顾此失彼。

21分钟前
  • L'automne
  • 还行

3.5 做对了很多也做错了很多。从很私人的角度来讲登月,出色的音效设计、手持摄影和大量主观视角尽量缩短观众和角色之间的距离,使得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任务都拍得惊心动魄特别抓人,但又在情感表达时显得过犹不及,最后的煽情大招也落入俗套。而通过加入家庭和社会的视角展现对这项任务的反思,增添了层次感但也一定程度削弱了情感内核的力量。应该能拿到不少奥斯卡技术奖项提名,音效摄影配乐剪辑都很好。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难看

28分钟前
  • 浅山
  • 很差

大家与小家之间的切换。这电影很烂,不是烂在技法、故事,而是烂在“俗”。不管是大场面的太空内外景还是回归家庭的小景别都毫无新意可言,没有任何创新以及导演的个人特色。二,俗在导演的目的性,传记电影基本就是冲着得奖去的,威尼斯一无所获,我希望奥斯卡,它也得不到奖。放弃了以往所有作品的灵魂,徒留一张功利性的皮,有点恶心。

31分钟前
  • 较怂
  • 很差

3.5 1.儿子邀请父亲玩耍,是对父亲角色在生活缺席的请求(或许还有一丝对过世女儿过分关注的不喜?),但父子同框与父女同框的次数/时间似乎相差不大,差距立显;而宛如记者招待会的餐桌告别(父亲邀请儿子),则是对此前请求的回应,模糊信号中自然解读出悲剧意味,是惭愧、不舍和责任的情感杂冗混合体。2.儿子询问去外面(outside)玩耍,从语义上呼应父亲工作(操纵与允许),而从个人上看,父亲的行为是对死亡和生活一种逃避(如临走前收拾行李箱),儿子的询问同样包含着对“内部”生活不满想要释放的天性;最后父亲将女儿信物留在月球,实现内外部界限“消融”,即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分离始终不可避免。3.高司令的睫毛太(脏话)美了,像蝴蝶一样!

34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除了音效【剪辑】以外,其它没有任何惊喜的地方,高司令让人捉急的演技对人物本来就浅薄的个人感情内核毫无助益和提升,NASA和家庭生活也完全脱节,人物都没啥精气神,过目即忘。除了公关奥斯卡,完全没有拍的必要。

3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较差

爱乐之人 哈哈哈哈 看的我在电影院狂睡了好久 好舒服。。 节奏太慢了,太像纪录片了

38分钟前
  • 常在我心
  • 较差

不同于《爱乐之城》,更有一点《爆裂鼓手》的风格。大量手持和特写,虽然有些地方看的实在有点晕,但是整体上让观众更能接近角色,感受角色对家庭和梦想的抉择。胶片摄影很赞,有些构图有些前人的影子,结尾登月,摄影更加体现人物的孤独,特别提及配乐,非常非常好听,非常非常直击人物内心,这一点就比其他的传记类型电影要做得好得太多,期待颁奖季能拿几个奖。入围十佳。

40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拍的太美了,咋那么会拍,阿姆斯特朗在经历了激动人心的登月之后平安归来,按流程,回家之前需要隔离30天,但三周后妻子即获准探望,你知道这肯定就是最后一场戏,你想知道他们谁会先开口,会说什么,两人见面了,隔着一面玻璃,都不说话,电影结束。整部电影拍的就像一首长诗。

41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极为私人的特写和主观镜头、胶片的颗粒感与浑浑噩噩的知觉构成了更为微妙的观影体验,是一种戛然而止的美。前半段稍显冗长,但最终震撼到我的还是登月一段,拍得太过恢弘,完完全全的身历其境,几乎令人窒息。至少我是完全被这个题材戳到了。

44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脱离了音乐歌舞片的沙泽勒有种找不着北的感觉。电影的主角还是跟他前面几作类似,为了梦想与追求的男人执意继续甚至一意孤行,不惜伤害家人与普通人的幸福。这或放在一个虚构的普通人身上可以说得通,但阿姆斯特朗是登月的宇航员,完全脱离社会大环境和政治讨论专注个人内心的讲法只会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扁平(他对女儿的爱也会显得更加突兀)。终究,他不是在做一个普通人会去做的事啊。在两个多小时后,这个伟大的登月第一人形象,观众很难有更多的认识,他还是一个陌生的、甚至难以理解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疯狂的手持镜头试图贴近主角的内心世界就显得非常晕了。登月段落还不错,音效总体也不错,就是配乐感觉像是拉拉兰弃曲重编…

4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数字拍摄却故意做成八十年代录影带的低清质感,后期加的满屏噪点和胶片鬼影,都不知道怎么过的审查,我要是真的有光致癫痫,我的遗言怕是——别叫救护车我叫不起。家庭线又臭又长却啥都没讲清,前一秒女儿下葬后一秒老婆大肚,镜头再一转新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反而阿波罗在奔向月球途中的场景一点没有

52分钟前
  • 俺也想治啐扭逼
  • 较差

太无聊了!要不是想看看ryan我估计前几分钟就挺不下去了 最后看到一半实在不想浪费时间。

55分钟前
  • 小次
  • 很差

这种距离主角很遥远的疏离感恰恰符合了人类征服太空的虚无感,各种克制又消极,最终抵达了浪漫主义悲情。没有壮阔,只有孤独。

57分钟前
  • 庚金少女
  • 力荐

政治正确已经进化到朴素的反国家主义了诶

60分钟前
  • 雪月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