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娜
Tinā,MOTHER
导演:Miki Magasiva
主演:Anapela Polataivao,Antonia Robinson,达利普·索地,Nicole Whippy
类型:电影地区:新西兰语言:英语,萨摩亚语年份:2025
简介:When grief-stricken Mareta (Anapela Polataivao) takes a substitute teaching role at an elite prep school, she forms a choir to unite the privileged yet disco..详细 >
【27th SIFF】我们有尊重、音乐和爱。
3.5 故事比较老套但我还是🥲(哭点低)
清晨微微有雾气的新西兰,蓝色的,看起来空气很清新
真挚动人,配乐和合唱满分。
关于创伤的老套故事,还杂糅了原住民和教育议题。但是人物命运的编排过于俗气,剧情早早失去悬念,技法又毫无亮点。平庸之作。
剧情和套路似曾相似,有些情节因为剪辑我看得似懂非懂(比如女主和她闺蜜在谈论什么,男生为什么要自杀,女主唱的左胳膊为什么会有伤),但第一次了解新西兰和萨摩亚文化,歌声也比较美妙。
最后大合唱,没有字幕,没有分心,专注在感受身边人的呼吸,也没忍住眼泪。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27th SIFF 17,今年电影节最后一部了,被蒂娜感动到,也被合唱团感动到,情节没有太多意料之外,但眼泪倒是没想到会这么多Btw ,CMG座位和空调都恰到好处,但要辱骂一下旁边搓头搓脸了一整场电影的臭苍蝇男!
熟悉的震后基督城,熟悉的死亡诗社画风。对新西兰岛裔群体的刻画很有温度,就是结尾Tinā下线得太突兀了。
以为是很粗糙的制作,没想到成片如此成熟,萨摩亚音乐太适合吟唱了。以及又是看电影学知识的一场,我原以为这是讲毛利文化的(毕竟一想到新西兰就想到毛利),没想到是讲萨摩亚人的,以及萨摩亚和毛利并非一系。整个合唱团往那儿一摆,差不多就是新西兰的demography
简单的故事,拍摄得中规中矩,不过对基督城的地震有了实感。
siff第二部。较差。作为剧情片,原本在剧情和群像塑造方面可以有很多想象力,结果呈现令人失望。剧情单薄,过渡生硬,人物弧光几乎没有,镜头语言单一,就是大特写来回切,令人尴尬,过多且不合时宜的配乐也让人出戏,除了合唱好听以外没什么可取之处,实在没必要硬抻120分钟。
4.3 or 4.4 很喜欢对于孩子们的刻画,和故事的设定。在一个原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的国家(NZ),却没有原民的精英私校。孩子们努力、克制,但是也叛逆,热心。我承认 师生设定的成长剧是我的soft spot。尤其是最后,Sophie穿上Puletasi,谣颂着有Samoan 风格的choir,自信的站在人前,袒露着伤疤,展现着自己的歌声,很难不为之动容。她接受了自己,站在这里不为什么,只为了感谢她的老师,为着不辜负她的期望,不辜负自己和大家的努力。Deduction 是剧情上的一些硬伤,Mareta 下线太突然。反派坏得有些脸谱(虽然我知道很多沙文主义的白痴就是这样的,但是描写略微缺乏深度)
如果不是生活在新西兰,我无疑会觉得片子陈词滥调,但是看着基督城的电车、那些天灾后遗的疼痛、板着脸的岛民、追逐的中学生,很多感觉又回访,似乎我也热诚地在合唱团里一次次融入过我那么不合时宜的声音
真好
siff2025// 剧情细节上有可打磨之处 但整体剧本仍然是好的 风景如画的基督城 如听仙乐的合唱 致敬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老师
多打一星给本地少数族裔电影大大的支持!剧情感觉不是很成熟,有一些细节和人物的塑造略显刻板(比如校董会里的反派),一些人物的行动逻辑也没有理顺(尤其Sophie),但是,是打动人的故事,也很愿意投入地看进去。整部电影非常非常新西兰,凭这点也很值得一看。
新西兰版《放牛班的春天》,但导演的风格更柔软。明明没有煽情,但怎么从第一分钟就哭到字幕,散场大家眼睛都红红肿肿
看到后面我都有点抓耳挠腮了,太俗了,一会儿丧女一会儿癌症一会儿自杀一会儿解散一会儿解雇,这位导演你苍白的人物塑造完全撑不起这么强的情节冲突
哭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