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些影评,都给这说情怀啊,动作啊,这毛病那毛病的挑,我真的很无语,不想给星,别找借口抹黑。
明明是一部配乐极好,柔和了国产写实,港台优点,国外片子,黑色幽默,的一部好片子,愣是被一帮情怀傻逼评的宝刀已老,廉颇久以。
我觉得好看,剧情好,结尾少了点,别的,拿出去那也是好好的大片。
怎么就三星了?
国产烂片还不够多么?
好好的片子不值得鼓励下么?
傻逼情怀们。
死去吧
看了。
其实里面很多助演我都很喜欢,踩单车送快递的元华,调解纠纷的元秋,当警察的元彪,还有坐在木椅上晒太阳的三个老头(徐老、光头佬和那谁)。
看海报以为是动作片,看了大半部分觉得是文艺片,但在最后二十分钟又打了起来。
还是可以看的,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老头。
但前面铺叙地不够好,感觉前轻后重了,有点使人分裂。
叙事的方式也比较松弛,人物的交错也较为突兀。
世界哪有那么多的一见钟情,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的无缘无故。
无巧不成书,你起码要让它巧得合情合理啊!
韩国翻拍香港电影《跟踪》拍出的《监视者》,将其完全韩国化,将原作的风格化作品拍出了节奏感极强的商业警匪电影。
而韩国电影《大叔》在前,《我的特工爷爷》根据这个IP却只拍出了两星的水准,因此楼主在评价上还要再扣一星。
最近楼主就指望着“你见过的最丑家装”这个热评过活,发现大多数长辈们在家装上的审美出奇的一致:炫酷跑马灯,山水竹林大屏风,土豪金电视墙,七彩灯光带。
而作为本电影自导自演的洪金宝,就出现了类似长辈们家装审美的这个问题:整部电影老气横秋,稀稀拉拉就如同一位垂老的老人。
作为一部以“特工”和“爷爷”的电影,“特工”基本少的可怜,全片就两场打戏,而在这仅有的两场打戏中,除了洪金宝招招拆人手臂之外,就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而在拆人手臂中还要加上类似于《北斗神拳》的特效,告诉观众你看他的手臂被拆断了,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在现在高速镜头慢动作年代下,《我的特工爷爷》还偏执的保留了80年代港片砍人的慢镜头,让人观影感受大打折扣。
除掉了“特工”,就只剩下了看“爷爷”的日常起居,所以这也是让人感觉整部电影老气横秋的最大问题。
同时,影片还存在着人物情感不到位,黑帮战斗力弱,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的问题。
韩版《大叔》中大家都想让元彬赶快把那群人都弄死。
而影片中,刘德华作为冲突点,完全就是在作死,害人害己,最终被黑帮捅死竟然让人觉得这种人死了还是好,而黑帮一直扮演“萌萌哒”的气质,让观众无法对其恨之入骨,最后洪金宝冲进去殴打小朋友也不会让我们有大快人心的感觉。
奈何,影片宣发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在预告片上给我们看完了所有可看的点,在影片海报上也设计了一干黑西装,力图打造一种冷峻凌冽的气质。
但是这也只能骗更多观众入场,无法改变电影整体。
不过,这也够了。
洪金寶撲心搏命噉自導自演,既然係打溫情牌嘅喇,暴力就過咗啲,係咪會嚇親小朋友啫?
洪爺大把年紀都打得咁辛苦,真係威,又有咁多老相識傾情助陣,就算故仔有啲乜缺憾,亦都無謂喇。
第一次見到劉德華死得咁窩囊淒慘,諗嚟若然唔係洪爺嘅电影,佢都未必肯犧牲形象嘅。
P.S. 00後小姑娘眉宇間頗有啲Maggie同埋Gigi嘅感覺,小小年紀,古靈精怪,將來可成大器。
常常听人说,功夫片已死,虽然很不愿承认,但,也赞同。
看惯了好莱坞的特效大片,又怎么回得去从前真摔真打、简单粗暴的场面呢?
<图片1>最重要的是,那群能够真摔真打的人,他们都老了。
从京剧班子到龙虎武师,到武术指导,再到演员、导演,这群人几乎见证了京剧的衰落,尔后见证功夫片的衰落。
<图片2>《提防小手》时,洪金宝要从四楼的露台往楼下的货车上跳,然后跃入车内,如果跳跃的位置稍有差错,车板就会把他剖开。
没有替身,没有特效,他自己亲自上阵。
<图片3>他说,若那次不跳,以后他就不会跳了,因为可能就再也不敢跳了。
洪金宝也正是凭着这股狠劲,造时势。
不像西方电影的严谨,计算风速,测量风险。
这群功夫英雄们,只凭胆识,从半空跃下,看一看高度,够胆,就跳。
<图片4>英雄,都是被打出来的功夫英雄,年轻时漂亮、巾帼不让须眉的元秋,“逃兵总司令”洪金宝,“筋斗王”元华,还有捱打最多的元楼——成龙。
<图片5>同样是犯错,别人被打五下,他被打十下。
因为他是师父的干儿子,师父不能让大家觉得自己徇私枉法,于是成龙捱打最多,现在,最红的也正是他。
所以,打,何尝不是在无形中传授功力呢。
生死各安天命,打死无怨,这种条件苛刻的合约是六十年代拜师学艺前要签署的,没办法,为了解决温饱,就学习京剧,练功夫。
<图片7>我对香港功夫片的记忆,就是家乡的地方电影频道,24小时都在播放着的各种港片,父亲喜欢看,于是打开电视也就跟着一起看。
小时候觉得《鬼打鬼》好笑又吓人,也一度被电视上每天都跳来跳去的僵尸吓到做噩梦不敢直视任何似衣柜的物体,总觉得会跑出来几具僵尸,跳来跳去。
<图片8>小孩子嘛,对洪金宝的印象,就是他不言情,不一脸正派装腔作势,看他的电影,好笑、轻松,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惊喜,独特、天马行空。
观影时还不懂什么电影艺术,仅仅是觉得看得很开心,为了娱乐。
<图片9>比如《提防小手》里最经典的那段,洪大哥重演卓别林的面包舞(后来他凭此片与麦嘉(《最佳拍档》)齐获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看了只觉得欢喜。
电影《赞先生与找钱华》那时,人们喜欢看功夫片,全是真功夫,没有太多花巧的动作。
七小福,他们有基本功,能吃苦,不断努力学习,后才成为叱咤一时的动作巨星。
但他们总有退下来的一天,可能就是此刻。
而没有了他们曾经受过的那些训练,又还有谁能成为他们的接班人呢?
<图片11>想想,还是有些难过,何况我还不是完完全全的功夫片迷。
有时觉得,不仅是这群人老了,可能也的确是因为我们都已经不爱看那样的功夫片了。
我们想要更多的大场面,不是翻几个筋斗跳楼跳海,不是没枪没弹的打斗。
想要更多的视觉呈现,更或者是要人,好看。
特效,我们不可能超过好莱坞,但中国功夫,是全世界都认同和热爱的。
功夫加特效,依然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去设计,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优势。
<图片12>我又要提到李安的《卧虎藏龙》了。
好莱坞顶级后期制作都对其很感兴趣,问李安是怎么做出来的打斗场面,李安说:“我们是低科技的,土法炼钢,他高科技反而搞不清楚。
”从前拍功夫片,两台摄影机跟拍算是豪华配置了,而好莱坞向来是多台摄影机同时拍摄,各有特点,毕竟香港功夫片用一两台摄影机逐个角度去拍,也拍出了一代人的记忆。
<图片13>未来的功夫片会是怎样?
还会有下一个黄金时代吗?
也许吧,一切皆有可能,就像曾经热爱幕后,宁愿做一流武师也不做九流明星的元彪,后来也成为了功夫明星啊,红遍日本。
<图片14><图片15>功夫片是很美丽的童话故事,伴着许多人成长至今,我是女孩子,可能感触并没有男生多。
但我相信,七小福、功夫片,就是伴随很多人成长的童话故事,一直很美丽。
<图片16>《我的特工爷爷》,全片没有枪,只有亲自上阵的洪金宝,真打真摔。
我想很多港片迷、功夫片迷们看完电影都会想哭,因为不知道“特工爷爷”洪金宝,他还能打多久,因为不知道七小福、“最佳拍档”麦嘉、石天…这些记忆中的童话故事,还能讲多久?
<图片17><图片18><图片19>
每年我们都在谈情怀,每年我们的期望都被情怀打击得支离破碎。
今年轮到了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得主,从李小龙时代一直打到2016的洪金宝。
悄然间,洪金宝入行已经超过40年了。
也就是说,自入行的1971年算起,71年出生的那代人,孩子都已经上大学谈恋爱开房啪啪啪了。
作为香港电影届最优秀的动作指导之一,洪金宝在40年间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欲,经典作品数不胜数,而他更是少数在美国能拥有自己主演的TV show的香港演员,真真正正的,写入电影史册的大哥大。
但这并不能保证《我的特工爷爷》是部好电影。
在消费主力人群为20-25岁的电影市场上,主演加客串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油条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又有多少吸引力,并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范围。
比起徐克、洪金宝、七小福,离开大银幕多年的麦嘉和石天究竟有多少人认识和激动,也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范围。
虽然这几个人,每一个单拎出来都能写一大本书出来。
再絮絮叨叨80年代新艺城大战邵氏嘉禾,《最佳拍档》对垒《五福星》的盛况,就显得老套,啰嗦,不合时宜了。
80年代,也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
而80年代生人的孩子都上小学了。
为表示对长者们的崇敬之情,我情愿为他们的个人介绍留白。
麦嘉:石天:徐克:洪金宝:七小福:以及香港电影:<图片1>Time is a f**king bitch.香港电影的长者们,不约而同地在香港回归前后开始慢慢淡出圈子。
而徐克和洪金宝则和其他人一样,走上了漫长的北上之路,在10年的摸索期浪费了时光,才迎来了又一个10年的生机盎然。
但这个新的10年,和香港电影的黄金30年比起来,真的是差太远了。
《我的特工爷爷》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
在制作公司的名字中,我们又见到了江志强和安乐的名字。
安乐系的“港产电影”已经基本上脱离了香港本位,甚至干脆放弃了合拍的思想,完完全全地成为了内地电影的一个奇怪分支,显而易见地,也收获了相应的市场与“口碑”。
但对于当下的香港电影来说,其作用还不如太阳娱乐。
至于《我的特工爷爷》,其风格和安乐系如出一辙。
从创作伊始就极大地倒向了内地,香港电影人融(嵌)入其中,制作精良而又倍显机械。
剧本来自北影节,故事设定在中国的最北边,却找了一帮已经老到并不出生在香港的香港人来担纲导演和主演,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这部电影的话,会发现《我的特工爷爷》每个要素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但合到一起就连骨头都拧巴得吱呀作响,存在着巨大的错位感。
除了三场动作戏,本片的剧本和故事都平平无奇,了无新意——看似及格,但略微想一想,就会发现无数的不合情理和逻辑混乱,表现力和人物塑造都很差;爵士风情的配乐单独听着还是很悦耳,然而和画面的匹配程度极差,造成了情绪的割裂和不连贯,更放大了剧本的漏洞和不切实际,堪称是本片的最大败笔;除了反派的一以贯之的脸谱化,演员们的表演无可指摘。
然而,第一男主洪金宝低到可怜的台词量,在莫名和多余的画外音映衬下显得生分和一头雾水;电影的节奏感也颇显奇葩,70%以上的原因还是要归咎于糟糕的配乐,另外30%只能从洪金宝自己身上找补了。
毕竟,洪金宝上一次执导电影,还要数到1997年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和《一个好人》。
算不上是什么好片子,而且也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
Again,1997年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经上大学谈恋爱开房啪啪啪了。
年轻的新手编剧写就的剧本,碰上多年未执导筒的外地导演,这一次,完全碰撞不出火花,脑萎缩一样地难以调动情绪,显得干涩,行将就木和力不从心。
简单的故事仿佛在漫长的修改期中并没有得到丰满,反而更显出了设计的羸弱。
人物关系极弱并且严重缺乏说服力,叙事彻底碎片化,剪辑更是糟糕——双额头的开场简直是挑战耐心。
至于动作戏,设计仍在,但奈何身体硬件实在跟不上,导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显得小家子气毫无气势,中景远景全部被近景特写取代,没有力度,而且掉帧,着实尴尬。
大量的高度暴力镜头,却紧接着就是PG级的笑话。
喜剧?
正剧?
明明有着更好的选择和可能性,却偏偏走在最糟糕的路上。
《我的特工爷爷》的遗憾表现,让人怀疑最终剪辑权是否还在洪金宝手里。
简直就像是大学,啊不,老年大学的毕业作品一样,即生涩又老态龙钟。
对于这样一部奇怪的电影,恐怕只有不知道这帮老头子究竟何人的新新一代才会感到满意。
<图片2>这样的情景不是第一次见,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陈勋奇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惨案,历历在目。
港产片究竟如何才能在新时代保住特色?
对于陈木胜和郑保瑞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吃了亏还能爬起来,他们还有更多机会,也逐渐找到了合适的方向。
但对于老人家来说,岁月无几,思想僵化,这是个无法解决的大难题。
相见不如怀念,着是一句颇为心痛的话语。
<图片3>
最开始抱着期待的心情等这部片子,以为是一部温情的电影。
然而,然而像读了一篇小学课文一样,迷迷糊糊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最好就升华主题点明中心,恍惚看的是举起手来。
老人还是那个老人,韶华易逝,曾经的大英雄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窘状,丢失了至亲的老人也像一个孩子,在李春华身上寻找缺失的亲情,小女孩天真漫烂很打动人心。
但是剧情经不起一点脑细胞思考,跨国大案也在没有任何情节下就草草收场,刘德华也是为了为了自己的冲动置亲人于不顾,很是任性啊。
小女孩回家看到房子被炸掉也是很开心的样子。
反正看过之后什么也记不住,拖沓的剧情,一个又一个的慢镜头,靠几段音乐就拉开温情镜头。
一个老头大战几波悍匪只是因为一个乌龙,神化成不死战神啊。
也不明白老人为什么回这个小镇,为什么要租房子,为什么要有旁白,是不是觉得我傻没旁白我看不懂呢!
朴仙女还是值一颗星的。
看过最烂的电影吧,遗憾浪费了这么久,感谢刘德华又奉献了一个和富春山居图一样的电影。
顺便说一句妹子一眼彭于晏也没看到.明明是老人与海,最后感觉全是臭虾味。
看片之前,其实并没有多少期待。
前面总体感觉叙事有点拖沓,许多可以用故事来推动的地方,偏要用旁白,设定中主角和其他角色的关联太弱,主角行为被动,故事难免松懈。
此外,洪金宝爷爷东北老特工感觉对应不太起来,难以入戏。
但是这部,是我今年唯一一部完整看完制作人员表以后,仍然不愿意离开的片子。
这个电影讲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而他们从来不会去电影的。
而观众如果不懂老人,是不会明白剧中为什么钥匙明明挂在胸前,却全忘了,然后去找铁丝捅门的。
也是不会懂为什么明明有录音笔,但是却怎么也学不会录音的。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小学二年级,我和外公的关系很好。
他带着我去爬山。
我那时在小城市,走到郊区就会有野山。
爬山并没有路,要经过许多荆棘。
我是孩子,脚步慢,而且怕扎。
外公大约50多岁,带着小孩子的我,爬到山顶,一路花了大约几个小时。
采几个路边的很小的野果,告诉我他们的名字,然后来到山顶的空地,就地坐下吃。
记得当时山顶风很大。
小时候的自己不懂天高地厚,也不知道礼貌,我说:要是有一天我带着我的外孙来到这里,外公的骨头都可以用来敲鼓了吧。
没想到的是,我外公一点没觉得被冒犯,反而哈哈哈大笑笑个不停。
那是当然啦,那我的骨头当然可以敲鼓了!
回到家里,他逢人便说这段故事,感觉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是为我而骄傲的,丝毫没有觉得冒犯。
我每次回家见到他,他都非常高兴的说起这段趣事,其实有时候我都快忘了,但每次他一提起,我也就记起来了。
后来,我就慢慢的长大了,去到了现在生活的城市,学习,毕业,工作,结婚。
外公也慢慢的老了,他得了电影中,主角患的AD(埃尔兹海默症,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一开始,他记不清一些简单的事情,常常记不得要吃什么饭,要干什么,但是我少有的几次回家,感觉他好像变化很小。
他每次依然会谈起小时候爬山的时候,骨头敲鼓的趣事。
他依然记得。
不同点,只是路上走的时候,身边需要跟着人了。
后来,各种原因,我隔了几年,才又终于回家。
妈妈说外公已经需要人来整日陪护照顾了。
他现在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得有人在害他,觉得危险不安全,也都不认识了许多人。
见到他是在宴席上,他被许多人簇拥着,但是感觉眼睛有些无神。
我上前去,别人问他记不记得我是谁,他想了一会儿,说,我怎么会不记得他,我外孙我当然记得啊。
但是,让我有些意外的,这次,他没有再提起骨头敲鼓的事情了。
这些记忆都是片段的,他是共产党员,年轻的时候是国家的公务员,那个时候这个国家刚刚建立,他在一个县的农业局,上任的时候,没有车,他一个人挑着扁担,走了几十里路,去赴任。
其实,这个国家是他们那一代人建立的,但是现在却把一个相对好的结果,留给我们这代人乘凉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实在是……又想到一个片段,刚结婚的那年回去,外婆见到我们,她准备了红包,但是她没有准备其他的特别的礼物,于是她当即取下自己戴着的金耳环,放在红色的盒子里,硬是送给了我们。
想起给了我们那么多的老人,只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老人,这个物质年代,许多尊敬老人的传统都没有了,老人们在许多地方都成为了实际上不受欢迎的人。
他们常常有口臭,卫生也不是很好,腿脚不灵便,听力也需要你大声说话才能听清,总是忘记事情,有的时候脾气如同小孩子。
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想睡的时候,却有可能在椅子上坐着就睡着了。
当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么?
其实需要想想,人总是会变老的啊,如果我们老的那天,别人轻视我们,我们该怎么想呢?
影片虽然是功夫商业片,却有种平淡如水的日常感。
看到后面,才突然觉得洪金宝和小孙女之间的互动为什么用旁白反而比较好,因为整个故事,主角只是静静的经历,小女孩也好,黑帮火拼也好,主角都像极了老人这个群体的状态,他们想要做一些事情,只是自己却没了年轻时候的能力。
但是如同影片所歌颂的,他们身上的那份正气和良知,还有纯真的爱,造出了一种观众都想要去相信的奇迹。
最后,她回来了,我觉得那刻我比主角都要高兴。
之后他把一切都忘了,连女儿都忘了,但唯独记得她。
打戏非常好。
没有想到的好。
洪金宝一人撂倒所有人,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
片子前段节奏确实一般,但是后面准确的拉了回来。
片中刘德华被黑帮抓住,家门前挑脚筋那段极其真实,可以说是和现在某些电影的无病呻吟和故作紧张没有生活阅历的故事剧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徐克、石天和麦嘉三个人在阳光下让开位置给洪金宝,让人有种微笑的感慨。
或许这是一种老者的自嘲吧。
其实也多少有种香港电影落寞的叹息。
影片结束,眼里充满泪水,洪金宝宝刀未老,但就算字幕走完,我也不想要离开影院。
我想到好多人,兴趣盎然的说着骨头敲鼓的事情的外公,摘下耳环送给我的外婆,还有爷爷奶奶,老外婆……他们都老了给了我那么多的,渐渐老去的长辈们。
AD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因为如果知道那么多的事情在将来都会一件一件忘记的话,人是会多么的难过。
何况这种病总是与衰老并行。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是啊,我感谢洪金宝,在这种题材下做出这样的片子。
这种片子的票房因为题材的限制,我实在难以想象会很好。
而且对于大量的观影观众,因为经历限制,也难以感同身受。
但是他做出了这个片,这是一个渐渐的老去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悲伤的,绝望的,连主角自己到最后都不记得的故事,但是主角因为爱和责任,选择了坦然的面对,有一种生命的宇宙的美感。
是啊,在黄昏的时候,那种秋叶之美。
豆瓣评分5.6。
我会怎么给分呢?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导演 7.5前半段节奏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但是故事整体很紧凑,细节也很可信 7表演:看到许多香港电影人的集体文艺范演出,且各路英雄客串,小女孩的表演极传神,洪金宝的卖力动作演出 8 黄昏的秋叶之美,给老年人群体(这可不是《一切都好》里面那个父亲的老年危机,这片讲述出来的真正痛苦和坦然的态度,让人感动) 9总评7.9分值得去看曾经和老人一起生活过的话,看起来会比较能够代入献给有勇敢和爱同在的那个特工爷爷的人物形象献给所有如同秋叶般静美的老去的人们我内心深处其实给这个片要再加0.5分
退休军官老丁(洪金宝 饰)因“健忘症”弄丢孙女,内疚回到老家。
邻居小女孩春花(陈沛妍 饰)成为他的慰藉。
可女孩的父亲(刘德华 饰)无意卷入了当地黑帮团伙的争斗中。
老丁为营救春花挺身而出,也寻回那份作为军人的骄傲和弥补作为爷爷的过错。
支持!
电影里再聚齐这帮人恐怕是不可能了,跟想象的不一样,不玩情怀只写实,退休老干部的黄昏生涯,孤寂身影漂泊,欲扬先抑模式,江湖残酷与亲情氛围的对比,只令最后一场大战燃爆。
打斗不多但都是技术性击倒,洪金宝动作设计还是牛,全是反关节。
麦嘉石天徐克又逗又污, 彭于晏东北话好萌。
中俄边境一堆子香港人。
抢完包不赶紧回去保护自己宝贝女儿。
老头子敢单挑匪徒。
你那种钓鱼方法是哪国的?
日本的吧。
失忆外带外国黑帮,太多太乱。
刘德华,模特一样亮晶晶的皮夹克。
导演你怎么当得,不能劝劝刘天王。
这电影配乐非常出戏。
就这个剧本还是打磨过无数次的,真是不可思议。
电影院,洪金宝的打戏可以刘德华够帅--可惜剧情水皮
超棒的爷爷,排出了还不错的片子。讲实话剧情真心一般,觉得很多东西都没啥必要,但洪老爷子的打斗场面真心没说的,超级棒。再加上七小福的聚首再再加上华仔的演义,还有超级多的明星跑了龙套,绝对对得起四分的评分。配音感觉怪怪的,全是东北味感觉怪怪的(即使我是东北的,还是感觉怪怪的)
一个发生在假东北的超现实香港功夫片,然而我觉得所有假的部分都不重要,故事完整,环境统一,重点是洪金宝太赞。
海报很炫酷 内容很平实 元素很杂糅 助演阵容强大 打戏也挺棒的!
这竟然是一部试图回归“情义”的合拍片,半数以上的老演员,一个一个数老演员,似水流年,英雄迟暮,老丁空有一身“功夫”,也无能为力,多像是香港电影的一个隐喻啊,大势已去,只能在合拍片里偷生,但气势还是有的。拼到底,“情怀”在。香港电影最终会留下什么,谁知道呢?老人也有英雄梦想。三星。
故事编的真够呛,让黑帮大哥说“吓死宝宝了”是干嘛,加的这点喜剧调子和洪金宝的呆滞表演放在一起太撕裂了,小姑娘也不好看,全片就“IKnowIKnowIKnowIKnow”的那首歌挺好听,另外俄罗斯部分的城市风光也可以看看
既然角色得了老年痴呆,所以这么面目僵硬我觉得也还说得过去,这种片子你苛求逻辑和情节有啥意义呢?毕竟能看到七小福什么的再聚银幕也不容易了,况且关节技的打斗也真是不错的,情怀和打斗都不错。
和“特工”没啥关系。剧作差,信息量太少。想说的其实是得了健忘症的老人试图在一种新的爷孙关系寻求自我救赎的故事,奔的是悲情的路子。黑帮火并没必要,可以学《老爷车》,找一个更好的冲突,丰富两对爷孙的相处细节和勾连。动作设计还可以但又太少,力不从心与为求快速制敌的奇招频出挺不错。
真心不好看,那个傻逼旁白听的我好尴尬。一群香港同胞为啥非得说东北话。开头的片头曲我以为是用美图秀秀做的,片尾彩蛋还算用心。
很一般,,,,,,不够煽情不够亲民,爷爷情绪铺垫少,孙女不够力推动那份爷孙情,论救赎就更加薄弱了,华仔包办打酱油和片尾曲!!!!
可能由于第一次做导演的原因,在题材不错阵容强大的前提下,剧情和剪辑都不太流畅,故事讲的并不漂亮,比较遗憾。
4星作品,最大的bug是洪金宝的演技,去一星。摄影太加分了,配乐也有亮色,道具组实在配置,一众演员熟脸很多却也安插得刚好不出戏,近身格斗很有底子。
刘德华第38次在电影中死掉
温情的部分,细节细腻动人;武打的部分,拳拳入骨带劲;各路明星惊喜龙套。不错的电影,别总把明星扎堆当作烂片,抛开偏见,这部电影确实不错!
东北小镇,俄罗斯,粤语,香港演员,一种奇怪的组合
从小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洪金宝(元龙).元华.刘德华.元庭(吴明才).石天麦嘉徐克.元秋.元宝.元彪,都是一群60多的爷爷级老演员了,是真老了,虽然很自私,他们也会很辛苦,但是,请再拍一些电影吧,现在都是中国大陆电影,港片也只能来怀念了。
一星,献给主角和龙套们,感谢他们陪我度过的无聊光景。
徐克客串是一个亮点,华仔之前只在暗战里面get到了帅点!
剧情基本靠旁白推动,逻辑都喂了狗,剪辑还拖后腿。煽动情怀的群星客串除了让人感慨一下港片式微也然并卵了。
阵容很强大,洪金宝这么大年纪身体那么胖居然还这么能打,加一星。总的来说没有想象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