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女性,试想有一天晚上你加班或补习到很晚,一个人从地铁站出来后不得不走一条没有路灯的小路回家,不断有电瓶车和汽车打着刺眼的灯光朝你驶来,你只好躲到路的最边缘,等他们开过去。
车走了,小路又恢复黑暗,你注意到身后几米处一个戴着鸭舌帽的男子,低头边看手机边快速地走着,于是你感到有些慌张,连忙加快了步伐并时不时回头看看他离你有多远。
如果你是男性,试想有一天晚上你加班或补习到很晚,一个人从地铁站出来后不得不走一条没有路灯的小路回家,老板发信息给你告诉你方案还要再改一下,于是你加快脚步决定快点回家修改早点休息,过了一会你注意到前面有个女生不停地回头看你,明显有些惊慌,你感到很困惑,觉得自己看起来不像坏人啊。
影片三十多分钟的时候,两个女孩坐在开往纽约的巴士上,坐在她们边上的一个陌生男子试图和其中一个女孩攀谈,并要了她的电话,这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女孩有些犹豫和不安的神情,到站后,男子上前问她们:你们知道要去的地方吗?
女孩回答知道,男子走后,两个女孩看着对方,微微皱了皱眉。
大部分的男生也许很难理解,觉得我只是想认识一下她,和她聊了几句天,也挺有礼貌的,为什么她会表现地很冷漠呢?
有时候女性自己也会开始反思:我是不是表现得过于小心翼翼了,这样一点也不酷吧。
但是那些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新闻突然涌入你的脑海,你不得不长期处于一种警惕的状态。
影片的视角平和且细腻,比如奥秋躺在诊所的躺椅上,镜头对准她的肚子,上面的淤青一览无余,一只手给她肚子上涂上透明的耦合剂,她抬头看着一分一秒滴答着的时钟,再看向“天空”。
再比如地铁上,两个女孩分享着刚买的点心,你咬一口我的,我咬一口你的,短暂且平凡的快乐。
在第二个堕胎诊所,医务人员问了她一连串的问题,她一开始非常平静和不屑,“为什么要问我这个?
”她觉得自己不是无意识的牵线木偶、不是柔弱的羔羊,可问着问着,她却渐渐红润了眼眶开始啜泣。
医务人员的声音非常地温柔,但她问出的问题却尖锐地像把刀,奥秋的每个回答也似乎在滴着血。
整部影片弥漫着淡淡的蓝色,从影片的冷色调到Autumn的牛仔裤,Skylar的蓝色外套,Autumn的耳机线,再到Autumn在手术室换上的蓝色手术服……这是一部关于少女青春的忧伤故事,但也是一部关于女性反抗的斗争。
影片开始时Autumn在刺鼻钉时,先用火烧别针,再用冰块冰敷鼻子,最后刺穿了自己的鼻子。
这个看似消毒的画面却是这个讲述堕胎的故事里唯一一个见血的镜头,因为单单这一个镜头已悄然将一个少女经历冰与火的创伤后的全部血腥蕴于其中。
蓝色耳机线不可否认本片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而本片的高度在于不仅仅只是用两个女性角色讲述出的一个关于女孩青春伤痛的故事来影射整个社会现实,更在于对这种父权社会体系下对女性的扭曲塑造的反抗。
片中Autumn的父亲的变态形象便是对于这种父权体系批判的根本。
他对家中的那只母狗宠溺的抚摸,并用“you little slut”当做对其的赞美,即使Autumn的母亲让他停止他还满不在乎的说它喜欢这样。
此处的“slut”和片头一个男孩使Autumn在音乐会中难堪而大喊的那声“slut”的重合,象征着这个父权社会中男性不断对女性形象的一种内在塑造,并以此为乐,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对女性的“赞美”,因为女性喜欢这样?
充分将这种男性心理的扭曲表现出来,并将其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可视化。
除此之外,片中有非常多关于男性对女性骚扰的片段,包括来自上司的骚扰;来自顾客的骚扰;来自地铁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骚扰……女性在这个社会中受尽着伤害。
影片中对Autumn文胸背带的勒痕的特写,正是这个社会对女性伤害留下的印记。
而片中一段对于堕胎的看法的描述,也描绘了这个社会在如何塑造女性,使其成为一个符号化的女性符号,而磨灭其自我的存在标记。
在布鲁克林计划生育中心的那位女医师所代表的即是一种已然被父权体系所同化的一个女性形象。
她以自己是一个母亲自居,来强调孩子对于女性的美好,以此间接的劝阻Autumn堕胎。
她给Autumn观看的关于堕胎的“介绍视频”,视频是以一个男性专家的介绍开始的,这种男性符号意在反讽好似女性需要男性来告诉她们她们是什么样的人。
而这就是这个社会之中无处不在的男性对女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
视频的开始第一句便是你即将看到的视频揭开了“可怕的真相”的面具,并强调堕胎是一种暴力行为,视频的内容也无外乎是对堕胎的各种负面汇总。
这哪里是让你决定要不要堕胎,这分明就是告诉你,绝不堕胎!
这也是一种影片对阿尔塞都在意识形态分析的一次运用,他无处不在,他在你生来之后的各个环节里塑造你,使你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塑造了,而你还单纯的以为自己可以成为“自己”。
同时这里也提现着当代社会对于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包括Autumn怀孕后乱吃药企图避孕,以及捶打自己的肚子试图使其流产;但这种缺失不单单体现于这种教育本身的缺失,我们知道在美国其实已经开始普及性教育的知识,而这种缺失更体现在于“客观”的缺失,是一种撇开意识形态,正视女性地位的一种客观。
被自己打得淤青的肚子影片还加入了一场关于宗教游行的小插曲,无疑是从宗教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于堕胎的又一次丑化,在这个社会中堕胎包含了来自于太多方面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却始终由脆弱的女性来承担,甚至是这些尚未成年,甚至还不会坐地铁的小女孩来独自承担。
影片第一晚两个女孩在游戏厅开心的玩耍也正是想强调这一点,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成年人,她们还只是孩子啊。
讽刺的是圣玛丽也是个女性Autumn在保龄球馆给母亲打的那个电话,尽管母亲没有给她任何实质上的帮助,但也行仅仅是听到母亲的一句关心她便又充满了力量。
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支持她的后背呀,而承担这个角色的却同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小姑娘,和一个陌生的咨询员。
Autumn唯一关心的问题影片采用双女主叙事模式,无疑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参照系,而影片的发展也将围绕着两个女孩的互相参照对比展开。
Autumn和Skylar两个女孩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是Autumn更加没有主见,Skylar更独立自主。
但事实上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Skylar也逐渐步了Autumn的后尘。
Skylar最后用自己的吻换取了回程的车票,也许有人会与之与Autumn堕胎的境况相比,认为并不算什么。
但如果将这一切放在一个少女唯一的青春中来看,这又怎么能说轻如鸿毛呢?
而此时Autumn向Skylar伸出的手相信也对Skylar有极大的意义,此时的她多么需要一个温暖的后背啊。
是后背,更是不离不弃的承诺谈一谈影片中关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那段长镜头,Autumn的表演实在是太完美了。
她从一开始还能回答出选项,到后来开始感到不适,到最后已经无法做答,其实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显然答案已经不真实了,在这个父权体系的威压下,这简单的四个词她都无法做到坦诚,而她所受到的伤害,也非这简单四个词所可以概括的。
而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揭露让Autumn怀孕的男人是谁,是片头大喊slut的那个男孩,甚至是她的父亲?
都不重要了,在这个扭曲的社会中,所有男性都是幕后凶手。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在纽约三天两夜的不眠之行终于结束了,Autumn终于可以靠着车窗安稳的睡上一觉了。
可是在影片最后黑掉的屏幕之后,等待着她的还有来自父母的问询,偷商店钱的后果……她们还要继续抗争。
无论如何,先好好睡上这久违的一觉吧
原标题:BARRY JENKINS TELLS THE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STARS WHY THEY’RE THE MODERN-DAY THELMA AND LOUISE / 巴里·詹金斯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两位主演谈为何她们是今日的《末路狂花》,2020.5.7由《Interview》杂志发布。
原文地址:https://www.interviewmagazine.com/film/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barry-jenkins-sidney-flanagan-talia-ryder作者:Barry Jenkins,翻译:路米内
巴里·詹金斯(Barry Jenkins,美国导演,其自编自导的作品《月光男孩》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他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制片人之一。
下简称「BJ」):你们能看到我的虚拟背景吗?
塔莉娅·莱德(Talia Ryder,美国演员,出演过戏剧,《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她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饰演斯盖勒。
下简称「TR」):我正在看怎么设置呢。
我想弄一个在海滩的背景。
BJ:首先我得说明我不是记者,这次可能不如你们之前做过的其他访谈那么酷。
给你们一个心理准备。
不过现在终于通过网络见到真人还是挺酷的,由于在制作过程中我没在片场,所以之前没能见到你们。
很高兴认识你们。
最近怎么样?
茜德尼·弗拉尼根(Sidney Flanigan,美国音乐人、演员,《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也是她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饰演主角奥秋。
下简称「SF」):最近我都有点抓狂了,不过这段时间对思考一些问题来说大概也挺好的,比较安静。
BJ:有很意思,你俩之前可是乘着电影的火箭直冲云霄呢*。
片子在圣丹斯的反响很好,在柏林妈的就更厉害了。
现在你们不得不突然打住,反思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们是怎么回看过去几个月和这部电影相关的事情的,我挺好奇的。
你们会密切关注电影发布后人们的回应吗?
SF:没错。
这些对我而言完全就是神秘海域,尤其是在目前的状况下**。
有点儿像每天在公寓里,万物安宁,但与此同时因为电影的上线了又发生了很多事情。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反响出来,不过和团队一起出席首映式不同,很难切实地感受其中全部的东西、全部的能量。
不过有很多人在「INS」上给我留言说他们有多么喜欢这部片子,能获得这么多好评和支持真的很棒。
现在算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TR:我收到很多同龄女生发来的短信,她们说她们非常爱这部片子,还说此前从未看过这样的电影。
这真的很酷。
我本来以为在柏林和圣丹斯之后,我会回到学校回归日常状态,不过现在事情完全往另一个方向走了。
(*译者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2020年1月底在圣丹斯首映,次月在柏林获奖,3月登陆美国影院,不过由于新冠病毒爆发,4月初即上线各互联网视频点播平台。
**译者注:两位主演此时在纽约家中,指由于新冠肺炎爆发,纽约从3月起颁布全州限制令。
)BJ: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在你们读到伊莱扎*的剧本之前,你们是否晓得像电影里茜德尼这样的女孩子要经历的所有流程吗?
还是说这个故事其实是给你们上了一课?
SF:我绝对从片子里学到很多。
我意识到那种处境下人会遭到污名,不过我在纽约长大,从来没太担心过像电影里这般具体的藩篱。
我之前不知道在一些地方堕胎需要经过批准,你还得在法官面前证明自己的决定足够深思熟虑。
确实有很多女人为此长途奔波,然后各地也确实有一些误导女性、劝说她们不要堕胎的危机中心——搞清楚堕胎会遇到多少阻碍,这会令人发狂。
TR:我也学到很多。
我知道在保守的州女人堕胎是很难的,但之前我不晓得她们究竟会面临多少阻碍。
(*译者注:伊莱扎·希特曼(Eliza Hittman),《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导演、编剧。
)BJ:茜德尼,你要比塔莉亚年纪稍大一点,是么?
SF:是的,我21岁,塔莉娅18岁。
BJ:电影的头一小时有一点特别有意思,起先斯盖勒看起来是比奥秋大的。
斯盖勒有点像大姐姐,或者是堂姐。
然后到了结尾,奥秋终于结束旅程,双方位置似乎交换了。
我觉得在表演上这里你们做得特别有爱。
拍摄期间你们相互有多熟悉对方呢?
SF:我们在试镜的时候第一次见面,我觉得和塔莉娅非常合得来。
那时候伊莱扎离开了一会儿,我们坐在那里聊了一下,发现我们都是来自水牛城的。
有共同的家乡帮助我们建立了初步的连结,后来伊莱扎就给我们做了一些加强关系的练习。
她给我们日记本还有一些提示。
我们写下答案然后私下交换。
那种感觉是有一点沉重的,我觉得此后我们之间就没有区隔了。
我们放开了这种能力,完全和对方连结到一起,到了拍摄现场,我觉得已经和她很亲近了。
我很爱塔莉娅。
我觉得她人很好,认识她我很高兴。
TR:我在拍摄期间就觉得,假如这是我们身处的真实生活,我也会像斯盖勒保护奥秋一样去保护茜德尼。
BJ:我猜伊莱扎拍电影的方法对此也有影响。
尤其是作为电影人来看这部片子,我会感受到你们两个只身提着箱子漫游曼哈顿的心情。
如果我在凌晨3点看到你们两个提着箱子,我会想「天,得有人帮帮这些女孩。
」我知道很多背景里的人物都是真的,所以我想那是有意要把你们融在一起,在那里你们得抓牢彼此,因为伊莱扎不会过来对所有人说:「喂,这些是我的演员,不要找茬、不要瞎碰。
」跟这些不知道你们在拍电影的人一起,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世界中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SF:是有点怪怪的。
大多数情况下虽然摄影机离我们很近,但旁人都能看到,我觉得对纽约人而言这种情况还挺普通的。
人们不会真的驻足观看。
不过由于那是我第一次出镜,真的会感到像是异类。
让我感受到了角色在纽约的处境——「遇到所有的事物都是新的」,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BJ:那么塔莉娅,这部片之后你去到(斯皮尔伯格翻拍的)《西区故事》剧组,那和伊莱扎的剧组应该非常不同吧。
会让你有陌生感吗?
TR:这也是我演的第一部电影,所以我也感到很陌生。
我很幸运能去演《西区故事》,那里我没感到特别像异类。
在游行队伍旁进入计划生育中心的那场戏——我们必须抓紧对方走过去的那一刻是非常真实的,因为所有的抗议者都是真的,那些标语也不是捏造出来的。
所有这些就在我们跟前发生。
BJ:我今早又看了一遍电影,你们看对方的眼神特别有趣。
我喜欢演员用眼神交流的方式。
你们第一次去纽约然后坐地铁的时候真的是甜蜜一刻,斯盖勒看着奥秋,你可以从眼神里看出来斯盖勒试图确认奥秋她人没事儿。
所有这些给人很亲密的感觉。
这部电影涉及非常严肃的议题,但也像是一部关于友情的电影。
SF: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塔莉娅和我在戏外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所以才能跃然银幕之上。
TR:在排练阶段建立起我们之间的友谊真的很重要。
我们过各自的剧本和场景的时候,伊莱扎让茜德尼和我为对方化妆。
她说这会让拍这场戏的时候,创造出更亲密的情感纽带。
我从来没预料到这样子的排练方式,不过确实获益匪浅。
BJ:茜德尼,你在电影里唱了一首卡拉OK。
歌是你自己选的吗?
因为你本身也是个歌手/唱作人,你是按自己的风格去唱的吗?
SF:那首歌我是从一些选项里挑的,因为歌曲的版权很贵。
我记得我在供选名单里看到了那首歌(Gerry and the Pacemakers的《Don’t Catch You Crying》),一下子就觉得:「天呐,这歌我喜欢好多年头了。
」等到我要演唱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必要去表演,我本该要演出来的。
拍完第一条的时候,我记得摄影指导小声对伊莱扎说话,大概意思是说「她这么做不太符合人物的状态」。
所以伊莱扎说:「你得试试以更像奥秋的样子去唱。
」于是我做了一些改进。
BJ:塔莉娅,我很好奇你的衣柜。
你和伊莱扎是怎么确定斯盖勒的穿衣打扮的?
TR:试衣的时候我们有一些选择,不过都属于同一种风格。
我认为斯盖勒会想要更潮一点,通过着装来表达自己。
我想这个你在电影里是看不出来的,不过有几幕戏里,我穿着非常非常紧身的荧光色内衣。
我就觉得:「这太像斯盖勒了」,她是个很果敢的人。
BJ:就像想闯荡大都市的小镇少年。
SF:在「INS」上有我们在老家拍的女孩们的照片,其实戏服设计师从里面获得了不少灵感。
BJ:你俩都特年轻。
现在我要说一个名字,如果你们知道的话就告诉我:《塞尔玛和路易斯》(Thelma and Louise*)。
SF:有点耳熟,不过我对此了解不多。
我没有看过。
BJ:塔莉娅,你知道「塞尔玛和路易斯」是什么意思吗?
TR:好像知道,之前听说过。
真希望我知道更多。
BJ:《塞尔玛和路易斯》是一部90年代的电影,两个比你们大一点的女人开始了她们的旅程。
这部片很酷,我觉得你们应该去看看。
我不晓得对你们的同龄人来说怎么样,对我而言《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部电影就是今天的《末路狂花》。
包括你们上车以后遇见的那个傻小子,就像《末路狂花》的那个世界里出现的布拉德·皮特。
希望下回和你们聊天,你们已经看过《末路狂花》了。
(*译者注:《Thelma and Louise》,即1991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电影《末路狂花》,塞尔玛和路易斯是其中两位女性主角的名字。
)BJ:由此,我想来谈谈电影现在在视频点播平台(VOD)发布的事情。
我待在家里,茜德尼在家,塔莉娅在家,伊莱扎在家。
我觉得里面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因为我们不常看见对女性友情的描摹,尤其是关于你们这个年纪的。
现在,每个人都待在家里想有什么事可做、有什么东西可看。
这部电影可能是年轻人的好选择之一。
跟我说说影院首映之后的经历吧,你们在柏林,以及到现在影片在线上发布。
SF:有点像快速切换,因为我们参与了所有这些电影节、发布会,这令人激动。
我还记得在纽约的那周之后,我回家想要和家人朋友在水牛城里来场首映,我真的很期待,但现在看来我也不确定是否要继续放映。
之前有很多邮件往来。
我们会讨论「要不我们把人数减到100人」,不过到了放映的前一天结果又取消了。
TR:没有在影院上映还挺遗憾的,这是我们最初的打算。
就我个人而言,我想电影在大银幕上看要更好,在电影院里你是全神贯注不受手机或别的干扰的。
不过我还是希望电影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因为目前人们无事可做,堕胎法案又岌岌可危*。
人们甚至正利用病毒来限制女性的行动。
我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
(*译者注:指「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197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德州限制堕胎的法令违宪,进而承认美国女性的堕胎权。
但自2017年川普上任以来,主张反堕胎的势力或团体积极组织在各州通过例如「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的限制堕胎动议,以达到最终推翻「罗伊诉韦德案」判例的目的。
可参见:《反堕胎法案:〈使女的故事〉成了2019年的操作手册?
》。
后面所论及「利用病毒限制女性」,指3月中下旬,美国得克萨斯州等6州,将堕胎列入非必要手术。
)BJ:现在让我以路人的身份这么跟你说,而不是作为制片。
我经历了112天的制作期,没有去圣丹斯,没有去柏林,没有去任何试映。
所以我从来没在大银幕上看过这部电影。
我只在暗房的60英尺电视屏幕上看过,看起来还是好得不得了。
所以对于任何在家看片的人来说,它还是会好看到不行。
甚至远甚于此,几年前我拍了《月光男孩》……TR:打断一下,我很喜欢《月光男孩》。
SF:我也是。
BJ:谢谢你们。
我也喜欢《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有不少人跟我说,他们没有去电影院看《月光男孩》,是因为他们不想别人知道他们去看这部片。
TR:为什么呢?
BJ:因为他们不希望被别人推断、猜测或者认为是同性恋。
SF:喔!
BJ:同时我也觉得会有年轻女孩和茜德尼有相似的经历,可能去电影院看对她们来说不见得舒服,反而现在可以自己家里更舒服地看。
所以相信我,任何人用笔记本、手机、电视都可以看这部片,我真的相信通过这些方式人们会在影片中有所发现。
你们和伊莱扎所做的事情的分量,依然不亚于500座影院的体量。
为此感到自豪吧,好吗?
你们说呢?
SF:谢谢,谢谢你的表扬。
BJ:我有一个朋友去电影院里看了《月光男孩》,影厅里一共5个人,其中一个人看得痛哭流涕。
我的朋友他一直坐到演职人员表放完,灯光亮起,才站起来然后说了句「狗屁同志电影」才走。
为了以防万一有人看到他在那里。
SF:老天!
BJ:我们完成了作品让他有可能参与进来,但是他参与进来也并不感到舒服。
这和我在这部片子里的感觉类似。
塔莉娅,你也切中了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东西。
我们都在家里,人们唯一的所思所谈都是关于「2019冠状病毒病」。
不过同时发生的是,那些州正在试图限制如奥秋这样的女性的权利。
你们作为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和这个议题息息相关。
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SF:自从拍完电影回家,一直都是非常疯狂的体验,因为那时起我就开始看到「胎儿心跳法案」*的新闻,当时我就想:「天,我这才刚拍完一部关于堕胎的电影回到家呢,这离我听说最高法的判例才过去没多久。
」现在,「新冠」在继续,他们仍无情地要夺走生育自由。
这让女性感到非常无力。
所有这些父权制的东西,都很奇怪。
女人反抗了这么久,这场仗却像是无底洞。
女人一代代要背负创伤。
太沉重了。
所以这部电影,我感觉,会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切中时下的。
TR:我很同意。
能参与到这个故事里我感到很荣幸,也感到很重要。
伊莱扎说她不是要改变任何人的想法,或者发起一场暴动或别的什么,不过我希望那些或许不赞同堕胎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以后,真的能把片中人物当作人一样来感同身受。
那些不愿接受的人——我不认为因为他们的不了解会使得他们真的能有机会去共情,他们作出了种种预设。
我希望人们看完电影的时候能找到不一样的视角。
(*译者注:「胎儿心跳法案」或简称「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是指由美国反堕胎团体推行的限制堕胎法案,均以探测到胎儿心跳为限(怀孕6-7周)禁止此后女性堕胎。
至2019年,美国有数10个州开启了心跳法案的立法程序,有俄亥俄、乔治亚等4个州通过该法案(此外阿拉巴马州完全禁止堕胎)。
去年下半年,已通过限制堕胎的各州法案均遭到联邦法院的暂时搁置。
)BJ:我很好奇,对于第一次要演电影的人你们会有什么建议吗。
要做什么以及不要做什么——要是你们再拍一次,你们会做什么,又不会做什么?
SF:噢,伙计。
BJ:你这意思就像是说:「所有事我都做得很好。
」SF:我想我现在还在试着把握方向吧,因为有时候自己回看当时,真的觉得就像疾风闪电一样。
要是让我给自己提建议,可能我会说更相信自己一点,更自信一点,然后不要把自己和别人做太多比较。
BJ:好吧,我想问的就这么多了。
我可不会聊「跳梁小丑」(Insane Clown Posse)的事情。
我不会说的,不会说的。
SF:我要说清楚我可不是「跳梁小丑」的粉丝(juggalo*)。
我只是碰巧在一场粉丝婚礼上。
BJ:我就是想在最后逗你乐一乐,仅此而已。
(*译者注:Insane Clown Posse(跳梁小丑)80年代成立的美国金属说唱组合,他们的粉丝自称为「juggalo」,形成了一个说唱亚文化社群,比如粉丝之间的婚礼称为「juggalo wedding」。
而茜德尼和导演伊莱扎正是在这样一场朋友的婚礼上偶遇的。
)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深焦圆桌谈策划│深焦编辑部编辑│XL
2miao:大家好,感谢三位嘉宾来参加这次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圆桌。
影片拿到了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银熊奖——评审团大奖,片中饰演主角表亲的美少女演员塔莉娅·莱德(Talia Ryder)也给影片吸引了不少目光。
我是从题材和口碑两方面建立了对影片的期待,出资源之后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
首先,想了解大家对影片的整体评价。
舌老师和Tilda是去到了柏林,两位也可以谈谈影片大银幕观感,和这个评审团大奖是否实至名归。
舌在足矣:我当时在柏林其实没有看这部,因为想着可以回纽约马上去院线看,结果疫情爆发居家令出台以后,最后还是在家里用电视看的。
我并没有看过她之前的作品,但是单就这部来看,算是很典型的圣丹斯系美国独立片。
至于得奖方面,因为我很喜欢的《第一头牛》(First Cow, 2019),还有《日子》(Days, 2020)都颗粒无收,所以,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服的。
在家看这部片的感觉,还是很奇妙的。
因为我就在纽约,隔离在家,而这部片有差不多一半的篇幅,都是在纽约拍的外景,所以,第一印象就是一种熟悉感吧!
尤其是片里拖着那个大箱子到处跑、上下地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很多经历。
第一头牛(First Cow, 2019) 海报Tilda:《从不》应该是导演伊莱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三部长片里面,从完成度、作者风格、叙事流畅性等方面最好的一部吧。
片子格局虽然不大,但是胜在细腻真实,在柏林今年主竞赛的作品里面还是挺独树一帜的。
当时,我记得场刊分数也很高,所以,得奖在电影节期间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后,小屏幕和大银幕的观感区别,对于我来说,影片其实是比较叙事驱动的作品,所以,可能在视觉奇观上,并不会给观众带来太大的区别。
但是,希特曼也是那种比较喜欢用浅焦人脸大特写的导演,所以,可能大银幕看起来,那种逼仄感和压迫感更强。
圣丹斯系这点我复议。
她的第一部作品是少女压抑的性探索,第二部是少男的同性性欲探索,然后区域也都是纽约及纽约近郊,而且也都是在圣丹斯首映的,所以,从作者性上是连续的。
2miao:所以,会觉得希特曼是通过现有三部的作品,已经建立了个人的作者性?
可以再拓展一些来说吗?
Tilda:虽然,现在称之为电影作者,可能还有些言之过早,但是,作者性我觉得还是能看到一些端倪。
比如,在题材上的相近性(青春期性行为和精神状态、性欲层面的迷茫、流动的身份等等)、重复使用一些电影语言(浅焦特写、肢体部分的特写、较少使用背景音乐等)、对于特定城市景观的呈现、某些经常出现的意象(海滩、被风吹起的衣服和头发、蹦迪场所等等)。
2miao:而且,她的主角都是美国的青少年,来自大城市近郊或者普通小镇,他们都比较边缘,个性上也都相对沉默。
和我们经常看到的、开朗聒噪的青少年形象不太一样。
《从不》把主要的空间框定在室内和封闭的交通工具上,而对外部的纽约没有地标性的展现。
大家觉得影片在故事发生的空间选择上有什么特色?
舌老师是非常了解纽约的,去年和今年也出了不少体现纽约街区感的电影,会认为希特曼有做出不一样的感觉吗?
舌在足矣:我觉得这恰恰是影片的一个优点。
可能,大家一提到纽约想到的都是摩天大楼、大都市这样的印象。
但是实际上,在纽约街头,这种压抑感、逼仄感是非常强烈的。
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影片在纽约的部分,除了地铁和Planned Parenthood,几乎都是在42街的长途汽车站周围。
那里和时代广场只有一个街区之隔,可以说是纽约最人潮汹涌的地方,但也同样是异常冷漠的一个地方。
这点,我觉得她展现得很好。
Tilda:我看希特曼在林肯中心的Q&A上,说自己是看了2012年爱尔兰的印度裔女孩Savita Halappanavar,因为当地法律禁止堕胎而致死的新闻,而创作了一个treatment。
本来的故事,设定在爱尔兰。
但是,因为资金等拍摄条件问题,后来就改成了一个纽约的版本。
影片中的纽约车站,给我的直观感受就像一个不通风的迷宫,很好地展现小镇女孩初来大城市的迷失慌乱感。
再加上堕胎这样一种心境,男性们潜在会带给她们的伤害,有一种危机四伏的紧张感。
四月三周两天(4 luni, 3 săptămâni și 2 zile, 2007) 海报牧之:我之前也是没看过导演之前的作品,抛开文化背景的的话,第一感觉像一部自然主义风格的欧洲片。
最先联想到的是罗马尼亚的《四月三周两天》(4 luni, 3 săptămâni și 2 zile, 2007),这部片更没有那么冷峻、多了几分小清新。
关于空间设置的问题,我早上刚看了New Yorker的采访,导演说拍纽约时她一直想着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死囚越狱》(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 1956)。
为了凸显一个人从监狱解脱出来的一种非常具体的状态,把片中参加法国抵抗运动的主人公,拿来与本片作肢体和触觉上的类比。
可以说导演是刻意赋予了Autumn“摆脱”的决心的。
死囚越狱(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 1956) 海报2miao:我们再从细节处展开来,谈谈影片本身吧!
我想直接切入片中最重要的一场戏,也就是揭示片名用意的这场戏。
如果我没有观察错,这是女主角Autumn唯一一次有所哽咽和眼圈发红。
从头至尾,她都是相当隐忍和表情漠然的。
想问大家对这场戏的反应如何?
会受到情绪的感染吗?
我个人的感觉是,从头至尾,影片都没有刻意要求观众与Autumn产生共情,整体上是相当反煽情的,但在这里,还是会被一下击中。
舌在足矣:这场戏,确实是影片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
因为其实影片叙事上一直在藏:我们对女主和她cousin的背景了解并没有多少,胎儿的父亲是谁我们也不知道。
这场戏信息量很大。
不仅让我们一窥女主的成长故事,更直接将女主作为性侵受害者的身份点明了。
Tilda:肯定是有被感染,毕竟是题眼的桥段嘛!
而且(作为女性观众),之前我也有被感动到的细节,比如她给自己打鼻洞的那里,我立即能体会,那是她象征性地想夺回对自己身体的使用权的举动。
医生提问这场戏,我反而觉得医生的画外音是一个非常好的配角。
平静温和,是一种专业性的表现。
但这种冷静克制不评判的专业主义立场,可能是女孩在这一刻最需要的东西。
舌老师说的很对,很多信息,我其实看第二次才有领会。
比如,她说自己在一年内有两个性伴侣,而那个长期的性伴侣(可能是男友)并没有强迫她进行性行为。
那么,这是否暗示说她其实经历了被性侵?
她的性格暴躁、又行为不检的继父,是否和此有关?
这些留白让观众猜测。
但是越猜,觉得可能事实越惊心,反而就带给影片一种奇特的能量。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我也想对这点题的这场戏补充一些点评。
我觉得希特曼很主动地去建立和加强Autumn个人主体性。
她虽然是一个受害者,但她牢牢掌握着个人历史的讲述权。
这个寡言少语的冷面女孩,选择没有把过去的经历告诉面前的医生。
她同时回绝的是银幕之外观众的窥探欲望。
在此之前,她很坚决地不要肚子里的孩子,包括Tilda提到的打鼻洞的举动,都是在强调她自己的意志和决定。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那个时刻拖累两人的大箱子。
我在一篇导演采访里看到的解释是,希特曼是在杂志里读到过一篇有关前往纽约堕胎的女性的文章,其中提到,她们总是过度打包。
于是,她在影片中加了这样的设计:让两个年轻女孩带着大件行李。
希特曼本人也承认,这是对她们承担的重负的隐喻。
各位接受这个物理化、或者说视觉化“负担”的做法吗?
以及,她们究竟承担着怎么样的“重负”?
这个行李箱是否蕴含更多的解读空间?
会不会觉得这个设计太刻意了?
Tilda:希特曼这个解释还蛮有意思的。
确实从道理上,这样重装上阵完全解释不通。
但是,我有一点理解。
第一,她们肯定不是经常出远门的人,过度打包,说明她们对未知的旅途很焦虑;第二,就是决定做得很突然,她们也没有什么深思熟虑的时间,就随手一抓打了包。
舌在足矣:我觉得确实是有些刻意的。
因为,除去这个隐喻的解释,大箱子在影片叙事上,可以说完全讲不通。
通过第一次去诊所那段,我们就可以得知,其实,她们本来是想当日往返的。
影片后来拖了三天两夜,完全是意料之外。
那么,这样一个计划中一天的旅程,还拖着这么个累赘,实在是没有道理。
除去隐喻的作用,另一个作用就是推进故事发展。
比如,Skylar不得不独自去和Jasper去取钱的一个原因就是,Autumn要守着箱子。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对!
我也觉得这个道具,还是花了很大心思在用的。
而且,当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是Skylar来拖着箱子的,毫无怨言地为Autumn分担压力。
这也是在表现不付诸言语、以默默陪伴的形式存在的女性互助吧。
牧之:除了推进叙事和隐喻之外,那个沉重的箱子可能也代表了两个女孩脱离过去、独立的决心。
两人都是宾州乡村工人阶级的孩子,一次远行包涵了太多的可能性。
2miao:大家怎么看《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个片名?
Tilda:我记得,之前有个短评好像是说,《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个标题和《四月三周两天》有一种莫名对仗的感觉。
不知导演是否刻意为之。
当然,我没考证到导演本人的说法。
2miao:的确,好多人都评价《从不》是美版《四月三周两天》,或者《四月三周两天》的美式变奏。
牧之刚刚也提到了。
我本来准备最后再来问这个问题的,但这部金棕榈作品可真的是避不开呢!
有此片在前,我们对意外早孕和寻求堕胎的故事,似乎有了更严苛的评判标准。
要不,现在大家联想自己观影体验中看过的其他涉及青少年早孕的电影,来说下《从不》是做出了不同,还是没能突破这个有些陈旧、甚或泛滥的题材。
另外,牧之能不能展开谈谈,为什么会觉得《从不》像一部自然主义风格的欧洲片,“小清新”体现在何处呢?
朱诺(Juno, 2007) 海报Tilda:我还能想到的一个对标的作品是《朱诺》(Juno, 2007)。
不过,后者更像一个带有童话色彩的类型片,可能是未成年少女怀孕这个议题最完美的解决版本。
《从不》的突破性可能是叙事视角吧。
像2miao说的,隐去Autumn自我剖白的过程,是一种反窥淫欲的选择。
没有全知视角关注个体情绪状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叙事的特点之一。
但是,毕竟有《四月三周两天》这样的珠玉在前,《从不》的广度、深度和导演技法,肯定及不上前者。
但是,电影艺术又不是体育比赛。
我觉得包容女性作者的创作特点和声音,才是匹配本片的观影态度吧。
舌在足矣:《朱诺》不仅仅故事更有希望,或者说积极向上,全片的风格也是那种典型的美式青春片。
无论是那些典型的高中校园人物,还是充斥全片的摇滚流行歌。
从这个方面来讲,《朱诺》要小清新多了。
牧之:导演用大限度的自然光、写实感,描述出一个险恶的、近距离的纽约。
相比《四月三周两天》,少了宏大叙事的带入吧。
但是,承载性别政治和堕胎这样的沉重议题,这样的风格不够现实。
比如,片中出现的男性角色,在我看来是很符号化的。
片头唱“He’s Got the Power”的片段,就给影片定下了抗争基调。
这样的手法很聪明,但不够高明。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Tilda:男性角色符号化这点,我有一点不同意。
我觉得Jasper这个角色还挺值的玩味的。
他是代表父权的“坏人”吗?
好像也不完全是;他是女性的帮助者吗?
好像又图谋不轨。
还挺好奇大家对这个男性角色是怎么看待的。
舌在足矣:《四月三周两天》和本片对我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里面,尽管女性为了堕胎做出的牺牲更大,但更多的表现了女性角色的能动性和一种抗争;而《从不》,更多的还是去强调受害者的这样一个身份。
因此,我更喜欢《四月三周两天》,并且认为,《从不》就同题材来说,没有太多的突破。
男性符号化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刚刚2miao有提到,最近同样在纽约拍摄的电影。
我就想到了《小丑》(Joker, 2019)。
《小丑》里,为了表现上层阶级的丑恶,安排了一场小丑在地铁里被一群西装革履的“精英”们霸凌。
而在这部片里,同样是地铁里,同样是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对女主猥亵。
但作为一个纽约的居民,这两场戏都让我觉得很刻意、很出戏。
小丑(Joker, 2019) 剧照Tilda:我没有觉得《从不》在强调女性受害者的身份。
我觉得,这可能是观众的一种预设立场——“她们是受害者”。
小镇女孩在相对保守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包围下,做出一个自己去远处的大城市堕胎这个举动,不是一种个体的抗争吗?
反而,《四月三周两天》最后落在了两个女孩即便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成全了堕胎的举动,但是,她们都是体制的真实受害者,即便堕胎这个事件过去了,女主在男朋友家餐桌上,别人的对话侧面提示,她可能一生都会是这个体制的受害者,无法逃离。
请问舌在足矣,怎么解读Jasper这个角色的心理动机呢?
舌在足矣:影片里描述的这些男性形象,在现实里都是存在的。
但把影片所有男性形象全部按这样塑造,就是我前面说的把Autumn和Skylar设定为受害者。
包括前面牧之提到的开场的那首歌,歌词也是将女性置于一种男性凝视下无法自拔;而后,在Planned Parenthood里医生说了一句“I want to make sure you’re safe”,同样也是在暗示女主的受害者身份。
2miao:想回应一下舌在足矣 。
我每次一个人在纽约坐地铁,还是会感到不安的,奇奇怪怪什么人都有。
午夜场电影我是绝对不看的。
往往是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公共场所,我会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有更机敏的意识。
《小丑》里的情况,当然更为极端。
但《从不》里的深夜猥琐男,我觉得不是没有可能遇上的。
刻意之处,可能在于做出这个动作的是“西装革履”的男人,而不是住在车厢里的流浪汉。
前者更突破对猥琐男的固有印象吧。
或许,影片的抗争性也是在这里。
Tilda:西装革履也不一定都是精英吧。
华尔街也有柜台职员不是吗?
可能只是一个都市打工仔。
牧之:Jasper也是个和两位女主一样的迷惘的、缺乏存在认同感的青少年,他在试图接近女性的同时,感受不到真诚;同时,反过来又是被女性利用的“工具人”。
在强调性别叙事以外,是不是也冲淡了对立感,强调了女性主体性。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纽约地铁上遭遇的猥琐男,还有Autumn的继父和同学,超市店员和顾客,片中绝大多数的男性角色,都只是短暂的出现,非常功能性地,对Autumn和Skylar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骚扰和侮辱。
大家会觉得这种设计极端么?
特别想问问参与讨论的两位男性,是否会觉得受到冒犯?
Tilda:如果这样看,为什么我们不去问,之前电影中把女性角色完全设计成物化的客体,是不是一种极端的做法?
2miao:我觉得当然可以这么设问。
但我们讨论的影片是《从不》,这里功能性的角色是男性,用意也是相当明显的。
Tilda:这样设问,感觉有点太体贴男性观众的感受了。
好像女性题材的影片,得到justified的前提是问问男性观众,你们觉得这部影片中的男性形象塑造得真实不?
觉得不真实?
那肯定是女权立场偏见。
但是,或许,现实中一些女性的感受,就是来自不同阶层男性的“不善”;或许,他们做出不同程度的“侵犯”行为,是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2019) 海报舌在足矣:其实这种将男性角色边缘化、脸谱化的现象,在近几年的一些影片里还挺常见的。
去年的那部《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2019),几乎没有男性角色。
同意Tilda所说,Jasper的角色,我觉得就是为了表现这一点。
现实里,这样的男性其实很多。
他们可能没有直白赤裸的侵犯女性的言语和行为(比如,地铁猥琐男、表演slut男、超市经理),但会“死缠烂打”式的搭讪陌生女性。
然后,自以为提供了女性一些“好处”,就理所应当有和性有关的回报。
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让他人不舒服,并且觉得自己没有问题。
Tilda:恕我直言,影史上可能随手就能挑出一部几乎没有女性角色的作品,不乏大导演们。
这应该不能算是一个缺点吧。
或许,两性观众都可以试着拓宽自己的评价标准?
牧之:正是因为,过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被物化太严重,我们才不希望,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男性的窥视,把女性摆在被孤立和被压迫的身份立场。
符号化的表达是不具备普适性的,我个人是期待,看到电影里男性更多作为反思的形象的,而不是作为新的被异化孤立的客体。
包括前面提到的《燃烧女子的肖像》,过多的对立叙事只会强化意识形态冲突,女性的主体性会以牺牲创造力为代价而崛起。
男性看了不会觉得有失偏颇,只是会觉得单调。
不过,带着真诚的创作总是好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Tilda怎么看Skylar和Jasper的关系?
Tilda:我觉得Skylar肯定是不讨厌Jasper的,或许说,在另外的情境下,他们甚至会调情。
Skylar对他不是一味的敌意,不然,也不需要把手机号码留给他。
正如我之前说的,Jasper不是一个“恶人”,他是一个可以对别人伸出援手的青少年。
但是,他确实期待Skylar潜在的性回报。
Skylar第二天晚上找他,特意化了妆,暗示她在主动利用自己的性资源。
所以,两个人之间多少真情、多少利用,我真的没办法清楚地界定。
或许是牧之 所说的,一种迷惘、模糊、混沌的状态。
舌在足矣:当然不是缺点。
一个影片里有什么样的人物,没有什么样的人物,只要能够在导演的艺术表达里自圆其说就可以。
《燃烧女子的肖像》里,男性的缺位与影片里女性直接的姐妹情谊的力量的展现(同样是堕胎)息息相关。
但本片里,既然已经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去很好的刻画了一个“普通男生”所展现出来的、对女性的“不善”,再去脸谱化的塑造一堆男性形象,多少有点画蛇添足。
因为,前者代表的是一种日常的恶意,冲击远远大于那些刻意的恶意。
Tilda:我反而觉得,这展现的是来自不同层面和层次的男性“恶意”。
但我明白舌在足矣的意思。
2miao:片中Autumn去了不同的机构,经历了各种问询,这占到影片的很大篇幅。
大家怎么看影片对各类流程的详细展现?
这可能是影片最“美国”的一点?
舌在足矣:这个也是让我觉得,影片有点点肯·洛奇的调调在里面。
这种对官僚机构看似关心呵护实际上冷冰冰、机械的、甚至会对人造成二次伤害的机制的展现,都让我想到了他的一些桥段。
Tilda:我对这点倒没有特殊的感受,觉得可能是它写实性的一部分。
虽然,这部影片可以看做是去年美国反堕胎法案背景下的一个回应,但是,我觉得导演的用意,可能不是在批判这套体系,是展现小镇机构和纽约城机构的不同。
主人公达成目标需要经过怎样的真实流程,对于我这样没有类似经验的观众而言,好像纪录片一样,有一种传递信息的效果。
而对这套体系的批判,可能需要在观影之后观众去联想和延伸。
牧之: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也正是咨询人员的、冷静的专业性,才能让女主卸下心防吧,也许是暗示制度改革的必要呢!
毕竟16年大选以来,美国各州堕胎诊所数量骤减,宗教和保守势力的反堕胎抗议活动也更加频繁。
堕胎关乎女性身体控制权,但却和安乐死一样面临尖锐的道德问题。
抛开一切争议先不谈,只有更好的为“人”服务的体制,才能避免社会撕裂更加严重。
舌在足矣:影片里“让女主卸下心防”显然是失败的。
诊所曾表示,可以为她在纽约提供住宿,但被拒绝了。
沙滩鼠(Beach Rats, 2017) 海报2miao: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希特曼总是在启用新人演员。
《沙滩鼠》(Beach Rats, 2017)的男主角哈里斯·迪金森(Harris Dickinson)应该算是她捧出来的,现在好莱坞大制作和欧洲艺术片两开花。
饰演女主角Autumn的茜德尼·弗拉尼根(Sidney Flanigan)之前没有演出经验,是希特曼在帮别人做项目时发现的。
因为颜值出圈的塔莉娅·莱德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
大家会如何评价希特曼的选角和调教演员的能力?
Tilda:希特曼的主人公都有些相似,沉默寡言、情绪克制;或许,也倚重演员自身的特质(比如茜德尼本人也是唱作歌手)。
对于调教演员这点,我没啥结论,等着再看看她之后的作品。
舌在足矣:之前提到的那场“点题”的戏,一镜到底,女主展现出从平静、到不安、到崩溃,再加上她首登大银幕的背景,我觉得希特曼调教演员的能力可见一斑。
牧之:采用非职业演员,也许是继承新现实主义的传统?
毕竟,这样的题材,非职业或者新人演员更容易出彩。
两位女主在片尾吃面包那一段,好像是即兴表演吧。
那一段的情绪转折和表演就很自然,很升华主题。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
或者,有没有想提出来再讨论的问题?
Tilda:想回应一句牧之。
凝视与被凝视这个主题,可能对于女性主义电影创作者们而言,还没有完全探索和颠覆完成。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出现,可能算是这个门类主题的集大成之作。
当然,我也想看到形式和内容都更有创造力的女性表达。
但同时,我也支持在这个大势潮流之下的所有创作。
牧之:非常同意你的看法,Tilda Li 。
我最后想补充的一点是,片中呈现的社会和家庭里的冷暴力、霸凌和冒犯,有时其实是不分性别的。
把受到侵犯的客体,换成男性、或是任何弱势群体,其实也都成立。
讽刺是弱者的特权,也是对付强者的武器。
女性主义的电影需要跟随现实不断修正成型,期待看到量变产生质变,期待更多真诚的创作和表达。
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四星给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女性(医院),看sex education的时候,meave去医院堕胎的时候遇到的那个很肆意又脆弱的母亲,一定要喝自己喜欢味道的奶昔……那段让我很难过,坚强又脆弱的女性啊……不知道怎么描述,这部电影让我很抵触pregnant……有种女性的不幸是由此带来的感觉,虽然这是很二极管的言论,但我选择保留。
只是想贴一下很喜欢的博,没想到蛮早之前自己是看过推荐而且是想看的。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492568797315079伊丽莎·希特曼新作,人物拍摄和影像的质感很好,克制冷静的讲述两个女孩秘密堕胎的故事,聚焦于遭遇性侵后堕胎之旅中的个体本身,极简的手法,大部分融入在青春少女的日常内心白描中,怀孕?还是流产?真实的残酷,拍出了想哭的感觉。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是影片名,也是伤害程度的递进。
影片伴随大量的白描,探讨一个话题:关于堕胎权,是「胎儿生命优先权」,还是「女性基本人权」?这要看当事女性经历了什么?背后是不堪回首的伤害,还是爱情的意外?…女性有权处理自己的身体。
但,很多国家法律禁止堕胎,有的地方甚至颁布最严的「堕胎禁令」[即使遭受强奸或者乱伦的受害者也不得堕胎」。
没看影片之前,很难理解片名是什么意思。
大巴车上被陌生男人要电话,我遇到几次,把MP3调到最大音量,假装听不到对方在说啥;可惜没用啊,对方直接用手肘捅我,然后不得不摘下耳机问他有什么事吗?
-“留个电话吧。
”好奇怪啊,从上车起,我一直在听MP3,只知道邻座有人,连他长什么样子都不曾注意。
那时也只好用最蹩脚的方式去推脱:“我有对象了/结婚了。
” 对方:“不可能吧?
你看上去那么年轻...”、“你结婚了怎么没人陪你一块出来呢?
”我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回答陌生男人的追问,便继续戴上耳机;还好,对方没有再继续纠缠。
即便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很难不被一些人看作是在炫耀自己有魅力,但是,女性的魅力,实在不靠吸引异性来做定义。
影片反映出来的部分现实,微小,却扎得人很疼。
再来说到女孩去诊所检查,医生按照【惯例】要给她看胎儿的三维影像,听胎心,观看堕胎有多残忍的短片;而后,我才了解到,这些【惯例】都是pro-life搞出来的幺蛾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罗诉韦德:政治博弈》这部纪录片)虽然子宫在我们体内,但生育自由的权力从不掌握在我们手中。
pro-life过分强调未出生的婴儿也有人权,堕胎就是残害生命,推翻罗诉韦德案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强迫各州关闭堕胎诊所,要么你得在特定的时间内堕胎,堕胎费用又是高昂的。
现实很残酷,不过像影片中给我们提供了Girls Help Girls 的良好范例,“从不放弃,很少沮丧,有时疑惑,总是坚持。
”
昨天看完后,来豆瓣打分,啥都憋不出来。
今天讨论让我思如泉涌。
感谢推荐这部的M,和一起看的F、L、T。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一步女导演拍的很细腻很平淡也很戳心的电影。
我觉得最好的地方是没有太多堕胎的镜头,没有直接的“痛”,这太少见了。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堕胎片没有血腥镜头的,这里面最血腥的就是穿鼻环了,我感觉就是象征堕胎手术,同时也是女主下定决心堕胎的心理。
本片大部分女性角色都挺好的。
还有女主去的第一个诊所、看到的电视也很真实、很本地,就是为了出生率让“小妈妈”这个身份诞生。
(诞生是24年补的hhh哈哈哈哈哈哈哈哈22年3月写的,现在已经24年2月了,我才发现这条草稿箱,差不多都快忘记了。
一想,“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只能四个词来描述其实也是人文关怀缺失的提现,何况每个人的伐值都不同。
不过能堕胎,真好啊
影片一开始女主在学校演唱,然后被台下的男生用“荡妇”来羞辱。
但这时台下的家人无动于衷,我们就知道女主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家庭。
这也造成了女主怀孕之后不愿向家人寻求帮助,因为这一定是徒劳的,在女主去到纽约几天后,他的家人都没有给过她电话,唯一的电话也是女主打回去的。
可想而知,女主早已被家人鼓励和透明化。
影片可以说像美国版的《四月三周两天》,同样说的是女性在堕胎不合法的环境中,如何挣扎着做出艰难的决定。
一直到今天,美国很多地区堕胎都是非法的,影片真正要让人反思的是堕胎违法对女性造成的伤害和缺乏考量。
当然,这是一个很深的辩论,一方是说肚子的生命享有生命的权力,一方是想要争取女性更多的主动权。
但影片想要表达的远不止于此,故事虽然隐去要对女主负责的那个男人,但全片对男性的描写其实就已经变相的批判了当下男权社会的不公。
比如女主学校欺负女主的男生,女主家中冷热嘲讽女主的继父,超市变态亲吻女主和表妹收的店长,还有公车上认识的大学生模样的男生。
影片在第60分钟时,我们也终于知道这拗口的影片名字,是出自一份堕胎医疗的测试调查,女主在面对这些如同针扎的盘问时,看似坚韧的她最终还是落泪,问女主问题的虽然也是女性,但更像是机器人式的工作流程和咨询,起不到对女主任何帮助。
我们也从中看到女主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暴力对待导致了怀孕,虽然影片展示得很晦涩,导致这次女主怀孕似乎在强j与非强j中摇摆,但这些毋容置疑都是女主自己所要面临的困境。
这些如同日常缝隙中长出的野草,是我们能看见但我们从不重视,又很少反思,有时追究,总是遗忘的女性困境问题。
是的,这部影片不光说的是女性堕胎合法化的争辩,而是当今女性的困境。
影片最后,女主做完流产手术,和表妹坐车回家,影片结束,留给女主她们的问题和困境,没有一个能得到完美的解决,就如今天当下女性的难题。
很不女权但也很女权。
击溃女性的从来不是那些假大空的荒诞悲剧,而是平凡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揪心,骚扰、猥亵、侵犯、暴力。
Autumn试图自行流产捶打肚子那一段和诊所点题被询问那个长镜头都看得我几近生理不适,共情过于强烈以致于像被扔进一个容器里反复摩擦碾碎。
Girls help girls.我无数次以为Skylar就要因为一点点的矛盾堆积而放开Autumn的手但始终没有,她们沉默寡言但行动坚定而有力。
我想起昨晚听的毕设分享,一位考研社会学的学长介绍论文写作参考网站时,晦涩的语句中夹杂半句坦然而充满欣赏的“由一位伟大的女性所创建”。
我们要的很多吗,不,那为什么对于有些男性来说,学会平等和尊重就难于登天呢。
女性的身体永远由自己做主,任何遭遇的不适都不是空穴来风,不要轻易忽略那些日常生活中似乎习以为常的不适感。
BTW,原来性教育在所谓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的一言难尽。
如果相对民风保守的地区,性教育落后叠加反堕胎法律,该是多么恐怖的女性炼狱。
由衷希望女性在被问到是否有被暴力强迫等等一系列问题时,能平静诚恳地说never。
How far would this woman have had to travel to save her own life
一个好电影,要么绝对真实,要么足够深刻,要么有些有趣,我啥也没看出来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20211008 +
寡淡的银熊,蒙吉十几年前的金棕榈白拿了吗
pretty but boring. all i remember is the frence whore bath
感觉不如《四月三周两天》《正发生》,诊所误诊并且告诫主人公不要打胎,打胎是犯法。正规医院医院问主人公“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私人选择题勾起伤心往事,最后还是女同伴(girl help girl)利用自身女性身份问一男的借到了路费,讽刺至极。另外露阳怪,我就遇到过…
比隔壁鸟小姐的青春残酷的多却也真实的多
没啥看点,说是郭敬明拍的我都信,被强行解读。最惨的是那个凯子花了两千多就亲了个嘴看了看其他短评,还是被田女恶心到了。十七岁六个伴侣还是好女孩?被强迫就快点去报警,法治社会了,别整得自己多可怜。也别搁那装文艺,都是每个月少发几十工资就能跟领导撕破脸的俗人,千万别装圣母
想到《四月三周两天》,一位女孩为另一位女孩去忍受性剥削,现实平民版《朱诺》,
什么玩意儿啊,美国乡村少女堕胎指南么?某电影学院学生作业吧?
只有在出片名的时候有被打动
6/10。将少女所有的不易和迷茫都化作了纽约那迷宫般的城市图景,繁多的旋转门、指路牌和候车区以及蓝光闪烁下的唐人街商场,还有计生机构门外呼喊着反堕胎的天主教徒,完全想象得出这趟旅程的危险,唯有柱子后小秋伸出的手指紧紧钩住正在亲热的妹妹,才有一丝相助的暖意。几乎每个镜头都框住了预约堕胎的姐妹,暗喻着男性世界对少女身心有意无意的侵犯,譬如清账时趁机吻手的超市经理、顾客付钱时令人难堪的调情、地铁里把手伸进裤管的西装流氓。危机怀孕中心的保守派建议也令人愤怒,当中心的女士告诉小秋胎儿的心跳声多神奇,小秋只是沉默地将头从超声检测仪转向另一边的墙,社会环境没有展现给她什么包容,片子开头校园才艺秀上表演吉他后,餐厅里小秋把水泼向骂她荡妇的男生,和看着镜中的自己穿鼻洞,忍受疼痛的过程即是女性夺回身体自主权的抗争。
从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时落泪,总是沉默。
从不被爱,很少理解,有时沉默,总是伤害。
有很多戳我的点,看起来空气能见度极低的滤镜,耳鸣般的配乐,从表妹陪女主出发开始,一些伤口被扒开的安抚,一些心照不宣的忍让,一些男女交错的套路,一些女性间的相持,如果说正发生是带血的外伤,这部更偏向慢性炎症习惯后的麻木
剧情很单一,女二更漂亮
非常克制而真实,却也因此付出了一点点戏剧冲突上的代价。想想也真是讽刺,相对宜居的地方,往往缺少好的故事素材;而素材充裕的地方,又往往缺少了该有的声音。所有能被讲述的故事都不再可怕,因为真正恐怖的全是在黑暗中上演的默片。
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并非绝境的困境,也痛的不行。
不喜欢不是因为不支持主题,不是因为不支持诉说女性苦难与反反堕胎法案,只是单纯地觉得太刻意以至于笨拙了。原始困境每一个都设置的太极端,层层叠加式的悲剧真的具有普遍性与真实性吗?更不要试图与Lady Bird进行真实性的比较,那些共鸣微小而具体,我才更充满感激。
做自己承受不了的事,必然一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