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活着》这么优秀的小说居然会有如此优秀的电视剧。
对我来说,《福贵》电视剧改编已经实现了对原著《活着》的超越。
要知道,现在的电视剧改编不糟蹋原著就不错了,谈何还原、超越。
这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悲惨的家庭故事,也不仅仅是传递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电视剧的改编更是讲述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村历史,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这是史诗级的作品,虽然不宏大,但足够震撼人心。
它没有道德宣讲,没有输出价值观,以福贵的一生为视角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底色。
《活着》原著和《福贵》,我更推荐《福贵》。
编剧的神级改编,演员的出色功底,都令我折服。
这让我相信,中国是能拍出好的作品的。
《富贵》是《活着》的电视剧版 内容有删减 有增加 怎么说呢 这里的富贵很珍贵 他虽有少爷的脾气 (多半是宠出来的) 但他没有明显的等级观念 他说“下人也是人啊” 他不过把对他爱护 尊敬他是少爷 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这种观念的形成不能全归罪于他 他爹老来得子 但绝不宠溺 一身正气?
地教育他 富贵受到诬陷时 他说“(他)混是混 但绝不是个贼” 这是个会跳花鼓戏的富贵 当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 嘲弄他只会跳花鼓戏要饭时 他不在乎 我行我素 他是个有趣的人 他本性不坏 骨子里是个朴厚的人 年轻时他教家珍跳花鼓戏 老了他骑车带家珍去社里跳花鼓戏 再后来 家珍病了 他背她去社里 让她看他跳花鼓戏 一如初遇般逗她开心 她说“要你背我 这多不好” 他就腼腆地对人笑笑 走上好几里山路背她去县城为她抓药 背她去社里 又恍然想起那年他带她穿过小树林 她随他去他家粮仓 学跳花鼓戏 还好那时够无畏 不惧人言 还好那时家珍有勇气 不顾世俗眼光嫁给富贵 一切苦难都带来几分善 张爱玲曾说 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 经得起风雨 却经不起平凡 他和她历经苦难和平淡 仍相守一生 就很好 今天不谈政治 就谈会情
还记得第一次看《福贵》的时候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候跟着爸妈一起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到现在长大了,拜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这部书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温了一遍这部电视剧,不禁使人热泪盈眶,感触颇深。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电视剧《福贵》通过讲述地主徐福贵跌跌宕宕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饱经沧桑的福贵,经历了磨难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少爷到最后一无所有的孤寡老人,在送走了儿子、女儿、老婆的他最后只有孤零零地与老牛为伴,然而他依旧是那样乐观且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电视剧中则更是通过多次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与福贵乐观豁达的心境相衬托,着重突出了活着的意义。
即便经历过再多的磨难,生活给予我们再多的伤痛,也依然要有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的勇气。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本身就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大意义。
还好电视剧的最后,编剧保留了苦根的存在,不至于让福贵一个人孤苦伶仃, 徐家也还留有最后一份希望。
“他能把我们老徐家的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我知道他准能。
”或许终有一日能有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的那天,我们相信他能做到。
电视剧《福贵》所处的时代历经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新中国成立时期的重大事件,有人说福贵身上有那个时代的缩影,有人说福贵是时代的产物,但就我来说对于类似于福贵这样的农民的来说,远离城市的他们,有的只有“上面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遵从,他们远离政治中心,他们不懂文化,他们最关心的就只是粮食的收成问题,就只是一日三餐的温饱而已。
对于我们来说,对于类似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福贵就是好好活着。
就像片尾歌词唱得那样:“福贵啊,福贵,谁福谁贵。
福在那无求,贵在实惠。
花鼓声声唱江南丝雨,喜怒哀乐听小乔流水。
五福临门是天上的花朵,大富大贵那只是铁树的花蕊。
福贵啊,福贵,啥叫福贵,福在平安,贵在滋味。
莫道是天上神仙就好,活在人间实在最美。
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11年前了,今天偶尔翻到,心头一震,很多情节依然历历在目,《福贵》,原来我还记得你!
《福贵》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这部小说还改编了同名电影《活着》。
今天,我不谈小说,也不评电影,只说说我10年后还记忆犹新的这部《福贵》,这个福贵。
徐福贵,地主徐老爷的独子,徐少爷,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喜欢男扮女装唱花鼓灯的无赖,偏偏娶了城里粮仓老板陈掌柜的女儿,上过洋学堂的眉清目秀的淑女陈家珍。
娶妻生子后的徐福贵依然本性不改,不只贪玩,还好赌,直到赌光百亩贡田和全部家产,气死了老爹才醒悟,生活原来可以两个样。
从少爷到佃户,徐福贵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为母亲买药途中被抓壮丁,死里逃生后回来,母亲已不在,女儿凤霞生病后变聋哑,儿子有庆帮人输血过多死在了医院。
女婿二喜在做爹的当晚掉进河里再也没有爬上来,女儿凤霞随后在工地出事而亡,妻子家珍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犯了软骨病,也先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外孙苦根和一头老牛陪他活着。
(小说里连苦根也吃豆子被撑死,结局悲到透凉彻骨,没有给福贵任何活着的希望。
) 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福贵的一生也跟着艰难起落,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只要活着,就是快乐。
这部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不必论述,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虽没经历,但并不遥远,也不陌生。
说说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和片段吧。
一个是福贵家村口的那段只能容一个人过的独木桥样的河坝,出村进城都要经过它。
福贵进城跳花鼓灯、福贵迎娶家珍、福贵挑着一担铜钱还赌债、有庆上学后不归路、二喜失足处……这条狭窄河坝几乎贯穿了福贵的一生,每次经过都是小心翼翼、颤颤巍巍,仿佛一不小心就活不了命。
一条河坝,一辈人生,再窄也要小心走,再难也要认真过。
二是两个情节。
年轻时还是少爷的福贵,逃学、逃打都是家里的长工名叫长根的背着他跑,连走路都懒得走,活生生一个娇生惯养、不学无术的泼皮。
中年福贵,家破父亡,食不果腹时,毫不犹豫地背起了逃荒行乞投奔他的长根,告诉他:“有我吃的,就不会少你一口”。
无论是他背你,还是你背他,感动我的不只是你们之间的主仆情分,而是你们都还活着。
三是一块红手帕。
家珍临终前从怀里掏出一块红手帕,这是福贵当年跳花鼓灯时留给她的,家珍说“我现在知道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块手帕给我,你是留给我擦眼泪的”。
凄风苦雨几十年,为他生儿育女,又一个个失去,少爷也好,无赖也罢,富贵也好,贫穷也罢,这个女人就这样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跟了他一辈子!
福贵说“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
福贵又跳起了花鼓灯,阴暗的小屋里,从窗口照进的光正好打在那块红手帕上,格外耀眼……
这部剧我不只看了一次,对于颜控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
首先我看了好几遍余华的小说《活着》,心里梗了好久。
后来知道拍了电影和电视剧,电影没看,注意到这部电视剧是男主角长得像我爸……剧拍得非常真实,虽然富贵这一辈子的经历可以说是很不真实,但拍出来了那个年代一系列的各种大事。
各个演员演技就不说了一个字棒,剧情基本按照小说还原,没有逻辑硬伤,看起来平淡中透着绝望,就像我们自己操蛋的生活,福贵这样一辈子悲剧笼罩,还是得努力活著。
希望中国多一些这样的电视剧,多一点这样的演员。
超喜欢男主陈创,哮天犬黄眉大王和福贵演得都超级好!!!
长得还像我爸,爱了爱了。
小时候电视上看过,那时也就十来岁,看不懂,只知道福贵败家,一辈子都在埋葬亲人,很凄惨。
后来老婆在读余华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在细雨中呼喊》,聊到一些情节,忽然想起这部根据余华老师《活着》改编的电视剧,便找了资源,四天时间追完。
重温下来,这部剧就是底层农民视角下的近现代史。
福贵作为地主家的败家子,生在20世纪初期,个人估计大概是二三十年代。
1945年,抗战胜利。
结婚5年左右(依据:5年贡米契约到期),少爷福贵让胖妓女背着去给岳父请安&借钱赌钱,遇到抗战胜利,国军进城。
1945-1946年,解放战争。
败光家产后不久,遇上解放战争,福贵进城请大夫,结果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被迫跟着部队走了两年多,终于被解放军围困,投降后靠着解放军团长给的两块银元路费,这才回家和亲人团聚。
这时差不多1948-1949年。
1949年,渡江战役。
福贵正在种田,就听说解放军打过长江了,这是渡江战役。
然后炮火声没响多久,解放军真的来了,划成份,以1946年为界线,败光家产的福贵就成了贫农,分到五亩地。
接着抓到搞垮福贵的新地主龙二,砰砰五枪直接枪毙,龙二死前对福贵说:“我是替你死的。
”这句话成了福贵心里的阴影。
1958年,人民公社化。
福贵所在的徐家川开展公社化运动,村民粮食交公,共同劳作,吃大食堂。
福贵还把儿子养的两只羊送到公社,儿子舍不得,天天去公社放羊割草。
紧接着全民大炼钢铁,没有铁矿石,福贵就出了个馊主意:既然都吃大食堂,自家的锅没用,各家各户把锅砸了炼钢。
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
北方自然灾害,南方各省又攀比虚报粮食产量,于是南方粮食都被运到北方去,原本产粮的南方省份,大批农民逃荒,福贵跟着村民出去跳花鼓灯讨粮。
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告一段落,救济粮运来了,但是福贵的老丈人因为把口粮都给了福贵的儿子女儿,自己没舍得吃,攥着窝头饿死了。
1961-1962年(估计,依据:福贵儿子是1946年败光家产后出生的,这一年他15岁。
而且有提到别的老师还没回来,学校里只有体育老师,说明是饥荒刚结束不久)福贵15岁的儿子跟着去医院献血救产妇,因为护士和医院的疏忽,福贵儿子抽血过度死亡。
1964年,农业学大寨,徐家川村民修梯田。
1966年,文化大革命。
福贵被工作队重新划成漏网地主,后来因为儿子被医院抽血害死,福贵以受害者家属身份参加批斗会,结果被工作队以漏网地主身份抓起来批斗,然后村里每天干活前,都要形式主义的搞一下“地头批斗会”,打倒地主福贵,福贵演得很卖力,大家伙都看着乐。
1976年,“四人帮”倒台,福贵女儿曾经的初恋当了副县长,副县长给福贵平反,恢复名誉。
并否定徐家川学大寨修梯田的必要性。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副县长让村民专心种原有的贡米田,因此被免职,回到徐家川和村民种地,夜里召开村民秘密会议,副县长、福贵老两口以及参会村民17人在保证书上签名,地处安徽(依据:福贵儿子的省体校录取通知书上,学校名就是安徽省……)的偏僻山村徐家川,开创性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上是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签字)。
小的时候和姥姥看过这部电视剧,那个时候只觉得花鼓灯真热闹,家珍真好看,有庆和凤霞很可怜,也遗憾为什么凤霞和胡老师不能终成眷属。
长大之后听很多人提起《活着》这部小说,才知道原来就是福贵的故事。
一个晚上看完了小说,还没有从福贵的世界里走出来,然后又去看了电影,也不够,又二刷了福贵的电视剧。
原来十几年之后再看,才能看懂福贵一家的心酸,才能看懂有庆多懂事,看懂凤霞有多美。
才在二喜走了之后看着家珍抱着他一句句的呼唤里痛哭流涕。
看着最后一幕夕阳下祖孙三人的背影,想到小说里只有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觉得真好,小说好,电视剧也真好,谢谢陈创老师能让余华老师笔下的福贵活了过来,谢谢编剧老师没有让福贵只剩自己
和我想的一样,凤霞在后来的剧情成为了主要人物了。
时间线上看,跃进☞饥荒☞文革 二愣子在这期间成为重要的人物。
跃进人民公社让这个懒汉活得滋润起来。
精彩之处就藏在细节。
从二楞觉出“隔三差五吃红烧肉”是个骗局到二楞略带自得的公开说出自己偷米的事,再到文革二楞参加造反。
作者都是借他之口,表达自己的意图。
“红烧肉骗局”是平均主义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错。
“偷米”看似是二楞个人的事,但我想作品更想表达的是“造反有理”。
“参与造反”则是说那些个所谓的造反派全都是混混。
至于凤霞,十多集后开始变成花瓶,吸引人看下去。
这么多集穿插着讲凤霞的感情。
胡老师,杀猪的,卖秤的,省城来的舞蹈专家,再到最后的二喜。
这几个人有轻有重,点到为止挺不错。
那个舞蹈专家和凤霞多般配啊,可惜了啊。
至于二喜,作者应该挺看好这种老实本分的人。
二喜的死我也预料到了,因为之前家珍有提到子弹无眼,我本以为二喜会因为造反派火并死掉,没想到会被淹死。
胡老师是这几个人着墨最多的,眼看着胡老师和凤霞就要成了,突然因为有庆的事,胡老师逃了。
不明所以的又回来了,和二喜抢凤霞,这段我觉得处理的不好。
但也表明了作者态度。
一个爱你的人(二喜)和一个你爱的人(胡老师)之间的世纪难题,很明显作者偏向了选一个爱你的人。
最后说两个感动到我的点,一个是家珍他爹陈掌柜被饿死在米铺前,虽是老故事,但重在情真意切。
还有一个是家珍离开时说的那些话,很感动很感动。
现在还记得结局,最后就只剩下福贵和小孙子。
女儿,儿子可以说都是死于非命啊,特别是小儿子,分明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却因为救人给人献血,自己失血过多死在了医院,本来可以有望成为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啊。
生活真的太残忍了,几乎每次都是在看得到希望的时候,又给这一家人带来重击。
拍的真的很好,感觉就像是经历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代人的故事,其中的是是非非,谁对谁错又怎么能说的清楚呢?
每一个都是可怜人啊,所求多么简单,只是能够活着,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剧啊,和平不易,珍惜当下。
我认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更应该叫《家珍》。
过去看《活着》,我总是倾向于批判和控诉,更多的是愤懑与悲哀。
现在看《活着》,我却看出了一些坚韧、勇气和坦然。
毕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着。
活着不是等死,不是逆来顺受,不是犬儒保身。
活着,就是人生的全部。
最近,“二舅”爆红于网络又逐渐烟消云散,让我重新想起这部《活着》。
活着当然不是歌颂苦难、赋予苦难一种“崇高美”的意义。
可余华老师序言自述中,《活着》也不是为了批判和宣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
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这可能是我们看待“二舅”、试图评价他人人生时一种可能的态度,超然与同情。
超然使我们不局限于是非判断、不急于惩恶扬善,同情使我们不忘记鲜活生命的遭遇并可以试着理解这种境遇。
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周国平老师所说过的一句话:“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后来,我把这句话改为:人会同情别人,因为物伤其类。
人终究不会同情任何人,因为殊途同归。
人有同情心,同情心是道德的根基;但同情心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永远理解他人。
在这种有限同情心的基础上,我们对他人人生意义作出的所有评价,对那个被评价的人大概都是误读甚或曲解。
无论我们如何深刻地尝试去“挖掘”、“理解”、“分析”、“研究”他人,收获的大概还是不同位面的“自我”。
这是研究他者的意义:他山之石,镜中世界,照亮自我。
这也印证了同情心的有限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价交换。
所以,“评价”他人,如果不是信口开河或哗众取宠,在我看来,真是一件难以负责的价值判断。
超然同样是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因为人总是会不自觉的代入自我:虽然是旁观者,虽然是不同的人生,却可能代入到他者的人生中,由此产生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与批判。
而一旦代入进某种特定的角色、情感、心境,我们的同情增加了,对事物的判断基础却模糊了。
一旦我们用强烈的态度急于为“二舅”作出更多的解读、质疑、辩解,我们离真实的“二舅”就越远,而离我们自己塑造的那个“二舅”越近。
我们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也就对“二舅”本人愈发无意义。
我们所爱所恨的,是自己营造的虚像,只不过取名为“二舅”罢了——那么我们对“二舅”的同情,还是真实的吗?
是同情“二舅”,还是同情我们想象中的“二舅”,抑或,同情我们自己呢?
过于超然,就会漠然旁观;过于同情,就会模糊虚实。
超然与同情的心态,当然不是评价他人的唯一坦途,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最佳路径”。
可比起极化的两极对立、迫不及待的凶狠撕咬,是不是不失为“第三条道路”呢?
家珍是个好女人,福贵能痛改前非还不错,可是改变一个人容易,社会改变也容易,我们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却这么难!活着不容易,有尊严地活着更不容易!余华现实主义巨作!
个人觉得,这是余华《活着》目前最好的改编,比张艺谋的电影还要好的多。当时还小,不知道谁叫余华,也没看过《活着》,但这部电视剧真的催人泪下。
一点不比电影差 却罕为人知 因为这个电视剧去看的书 拍的真好 📖写的更好
画蛇添足,罗里吧嗦。二十集的剧情硬是要凑个三十多集。
我承认这种事实真的存在,承认那十几年黑暗历史不可原谅,且还会轮回但好人,印在他们每个人的命运上,苦自己,利他人到头来谁也没得好,都觉得亏欠作者只陈述了悲剧,但并没有启发得救之法,哪怕只是思想上,他们的命运也不会如此悲哀。至少这种思想,现在不会那么多人再循环历史
补标。小时候和家人在电视上看的
很可能不喜欢看余华
葛大爷珠玉在前无法比拟啊
虽然有葛优的珠玉在前,但是陈创版本的真的很好看,除了凤霞的感情戏有点拉,不过说实话为了水剧情或者拉路人这点来说,我还是能接受的,只要不悔原著立意的改编都是我能接受改编,在这之前对陈老师的印象就是哮天犬,看的时候却只记得他就是福贵,完全不会串戏,这个剧最好的除了主演就是最后苦根吃豆子那里,我真的看的时候心都快跳出来了,还好导演做人,可能导演也觉得福贵太苦了吧,把苦根给他留下了,做个念想,还好有苦根,不然我真的无法原谅余华😭😭😭
小时候看过,总感觉好伤感
除了在演技上尚欠润色,此作几乎全面超过了电影版《活着》
我不管什么忠于原著,相对来说电影版还是好有那么一条线,电视剧版太拖沓演员演技不好剧情漏洞太多。陈创也就适合演演败家之前的那个大少爷,后面真不适合他演,大部分时间是他三四十岁的时光让人感觉他比胡老师,卖猪肉的还有二喜还要年轻的多。还有剧情转折太厉害,比如胡老师回来之后凤霞结婚那段真是稀里糊涂。时间跨度上也不对,凤霞比有庆大四岁,有庆一直是那个小男孩扮演9岁的样子,而凤霞已经17岁了。后来的大跃进是58年,文革是66-76年这期间这么长一段时间了人物还是停留在最初。最重要的是敢于拍出了那个年代的故事其他的不管演员演技多差,什么剧情上的漏洞都不重要了。另外最后说一句,凤霞演的真好。
看得气不打一出来,福贵就是个丧门星!
陪奶奶看
看原著和电影版《活着》,只觉得看一群人的人生,大起大落、朴实波折,剧版太漫长而事无巨细了,简直钝刀子割肉,看得我堵得慌,尤其是友庆去世那里。而且年轻人化老年妆也演不出老年人感来,换老戏骨不好吗。
小时候的电视剧,晚间档,一集不落全看完的。难怪看活着的书的时候特脸熟。比电影更贴近原著。就是老年版的福贵演的略做作。男孩割草喂羊的镜头印象超深。
太闷了,不是一般的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真觉得看不下去,把人都写得那么愚昧
如果能给负分的话…可惜不能。
以平凡的人的经历体现出了不平凡的历史真实和人生内涵,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存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性的真善美。
真的是看着让人窝火的一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