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器
Metronom,严密监视的派对(台),派对有罪(港)
导演:亚历山德鲁·贝尔克
主演:Mara Bugarin,Serban Lazarovici,弗拉德·伊凡诺夫,Mihai Calin,Andreea Bibiri,Mara Vicol,Alina Berzunteanu,Mihnea Moldoveanu,Andrei Miercure,Mariuca Bosnea,Eduard Chimac,Marius Boboc,Tiberius Zave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22
简介:听摇滚乐是罪的年代,罗马尼亚青年只能在家里闭门派对,抓住稍纵即逝的放纵与自由。十七岁的安娜,得知男友将移民他方,情绪跌落低谷,不顾母亲反对,参加犯禁派对。偷偷收听西方广播,心仪电台节目却无法点唱,于是联手写信。没料到秘密警察上门拉人,勾结外国的罪名如何担当?亚历山德鲁·贝尔克首部剧情长片,细致重塑七十年代氛围,捕..详细 >
看完还觉得挺平庸,但是想了一天,还是蛮zz惊悚的,跟真实遇到一样,当时很难察觉,事后才知道自己完蛋了。
收听敌台?这个太熟悉了。。。
我没有想到故事的走向会往这样的方向去发展,不过想想故事发生在那样的一个极权社会和年代,再不合理的事情都有了合理发生的土壤,当我和影片中的人物在前半段一起沉浸在派对播放的音乐之下,沉浸在女生青春懵懂时期的爱情纠葛的惆怅情绪的时候,铁幕会把任何关于人性的自由的灵动的东西碾压得粉碎,那些我们自认为再正常不过的人的生活表达,都将成为被编织的呈堂证供而反过来讲自己连带着自我的灵魂踩碎,别放出的人们不知道事情有没有结束,不知道还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再被找麻烦,但这样的未知的恐惧不就是统治者维持自身统治的有力武器吗,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得到了毕业考试的机会,任何飘扬的思绪都抵不过统治机器对你最基本生存与生活的胁迫,那在广场上的欢声笑语与自由讨论,不过是在这牢笼里的放风时间罢了。
大门和摇滚乐害了多少人(bushi。以为是青春疼痛结果是叛逆与背叛,最后什么都没写出来,and life goes on.
坎城一種注目最佳導演;坦白說看不出導演的特別之處。倒是35毫米底片與大量手持鏡頭、傳統視訊比例,60-70年代搖滾音樂營造出那個「封閉」時代的印記;自白書的那段寫實的令人發寒。除此之外,對於鐵幕時期的東歐側寫,只憑自由歐洲電台的書信;沒有煙硝的愛情啊!
如何让一群本来对它感到愤怒的青年变为为它服务的秘密警察。主题是挺不错的,但是导演的功力还是太稚嫩了,而比其更稚嫩的是女主演的演技。(摇头
开场第一个镜头就震撼,走过成为远景两人接吻。四比三画幅也构图正好。东欧青年在政治压迫下的迷茫与反思。
铁幕下压抑的青春,每个人都是任意摆布的旗子,你可能是受害者,你也可能成为帮凶。
2023.3.9 观看于多伦多TIFF Lightbox Cinema5 D8。浅显,过于轻巧,但敢于讨论和记录反映。情绪变化,青春期,恋爱之根。摇滚和自由思想。政治威胁,家庭绑架。
影片近乎粗暴地分为两部分,冷冽且有力。
全片最舒服的就是叙事节奏,开场两个人就带着观众走进故事里了,但是重要的两场情爱戏拍的很差,掉了不少情绪。女主的表演也是业余的有点出戏,真的撑不住。
个人感觉比甘草披萨好看男主这是在做什么,真的不理解女主这是在做什么,真的不理解朋友和恋人之间用背叛羁绊者秘密警察,派遣任务,唯命是从,美好未来绝
最后一段床戏大可不必
本片出现彻底宣告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结束(早就?),几乎致敬了罗新重要电影的各种桥段,编导一通尝试并未进入女主的精神世界。影片最大问题是女主状态与影片背景无法对位,前半部根本没有一个在齐奥塞斯库时期下人物应有的状态,编导只抓取了嬉皮精神来描绘年轻人,却缺乏对肃杀环境的描写,这也使得下半场意料之中的场面来的并不自然,而女主即使经历了“灵魂洗礼”,出来的状态还是要做爱要做爱,几乎把恋爱脑演到最后一刻,没有压抑的苦痛,自然就没有释放的快感。编导用年轻人的生命力对冲崇高肃穆雕像的手法本就落了俗套,正如全片各种致敬,没看到什么新的东西。《冷战》后流行把已经反思过的东西再反思一遍,但这届功力实在不咋地,总在用个人情绪代大潮起落,如果对外部和视角没有新的认知,太容易陷入自恋黑洞,哪怕学习一下《沉默的教室》呢
就是没有太明白为什么非要做爱
#hkiff47 代入感蠻強的,並且會讓我想到王佳芝
今日踩的第一个大雷,各位戛纳前线记者的品位真的堪忧。
想打开的门打不开,想寄出的信寄不到,收听欧洲电台不重要,通过当前的毕业考才最重要。教法律的父亲跪下来求我,你却不识抬举。选择让你当叛徒,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年轻人疾呼要做爱不要作战,独裁政府却在洗脑去作战别相爱。自由是禁忌,派对是罪过,朋友与恋人彼此背叛,我们便都有光明的未来。
满眼都是泥国,在讲政治对人压迫的青春片
记录时代的小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