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礼拜才看了清洁,在今年的戛纳如火如荼的时节。
记得去年看了电影频道戛纳的重播,张曼玉上去领奖,优雅的致谢,谢词提到她前夫的时候,画面很“善解人意”的切到他前夫Olivier ASSAYAS的画面。
张曼玉在台上风光,身上披挂着新男友公司产品葫芦状钻石佩饰,她的前夫则在台下揉搓着手,表情呈受惊状,局促而敏感。
她前夫的表现很有些上不得台面,总觉得像还没出阁的小姐,紧张时手里使劲的搅着丝绸帕子,低头不作声。
可能这作者电影导演习惯了台下的创作,不习惯做明星状的表演,(看颁奖礼上的落败者和取胜者的表情很有意思,经典的表演就是选美比赛里落败者满脸完美笑容和成功者拥抱,背地里骂了无数次人,今年OSCAR马丁西克塞斯落败于伊斯特伍德实在是让我惋惜,那表情让人心疼)附加加上了离婚后的合作获奖心里总是有种无奈的遗憾。
但是他实在是成就张曼玉再次走上戛纳舞台的幕后黑手。
《清洁》里张曼玉的造型和她最近的穿衣风格一脉相传,暗色服饰层叠但不缺乏一些点睛品使整套服饰感觉跳起来。
瘦女人需要一些简单但又品位的服饰扬长避短。
夹克配橘红帽子;开头蓝T-SHIRT上那乱抹的几条颜色;黑衣短裙配裤子不忘记一条红围巾挑出闷骚气质。
难忘的还是那一头烟花烫,刻意的自然凌乱,衬出无奈现实。
张曼玉演摇滚歌手,吸毒边缘化生存,在眼里几乎是和她多年终于历练出来的高贵气质有些不搭调。
大家脑袋里还晃悠着抑郁的阮玲玉,王家卫电影里张曼玉那姹紫嫣红的旗袍造型,(她刚出道时的傻大姐形象大家应该印象早就淡薄),看她颓废就有些难以接受。
影片开头喧闹的酒吧,摇滚歌手断裂的歌唱,我感到有些不适应。
这不是我觉得张曼玉应该出现的地方。
张曼玉和男友吵架过后,开车到河边,往血管里注入毒品,凄凉的躺着的时候,我才真正的开始排除刚开始的不适应,仔细看片。
张曼玉的此场戏演得好,她演吵架的时候,话说得生硬,表情有些做,现在躺在水边,表情才真正开始舒展起来。
独角戏,她的瘦胳膊都是可以演戏的,胳膊轻轻一晃,手势就多了颓唐无奈感。
此时我相信了Olivier ASSAYAS是比王家卫更能拍出张曼玉的好的导演。
夫妻养出来的默契,他能了解张曼玉是在表演比较闷骚,暗涌的角色才能出色。
此片子里,张曼玉以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姿态出现,life struggle。
我对能在30岁之后(除了已经成名的摇滚歌手)还能坚持摇滚理想的人表示佩服。
摇滚在我看来很大的可能是我不了解摇滚真谛,是以一种逃避的暴戾姿态对抗这个大家都需要妥协的世界。
当过气摇滚歌手的张曼玉和男友没有出头之日的时候,压抑的他们的争吵是不可避免,毒品也只能是在伤口上撒把盐。
他们的争吵过后俩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毒品,一个在床上死去,一个在安静的河边睡去复又醒来。
独自避世,逃离。
后来张曼玉曾经回答剧中的儿子问题,说,毒品,不像大家想得那样简单,有些时候,你不得不选择毒品。
她在清洁开始时候的避世态度表露无疑。
男友的死是转折,本来二人的忽略周围的独立构建的摇滚小世界被打破,张曼玉入狱,二人所一直漠视的世相百态战胜原来的小世界占了上风。
男友原来的合作者,岳父,儿子,前女友。
对出狱后的张曼玉来说,是生活选择了她,而不是她选择了生活。
妥协生涯正式开始。
落魄的摇滚歌手,没换自己的另类行头,但换了生存环境,生活轨道。
她找工作,穿制服在商店专柜打工,转头又换上自己衣服,迷茫的流离失所。
她没有自己的房子,失掉了男友,失掉了精神支柱,失掉了自己的世界,困难的挣扎的活着。
和电影外的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放荡不羁的流浪歌手,毕业改头换面,西装革履,朝九晚五,结婚生子,碌碌无为。
同样是妥协,张曼玉的挣扎比别人更有动力。
她的孩子是张曼玉回归妥协现实的幕后黑手。
她需要工作,戒毒,正常,才能挽回自己的孩子。
看到那一场她听说孩子不愿意见自己的时候,在火车站里无助的奔跑,心里有些难受。
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当作自己的生命支柱的时候,突然被否定,思想世界的突然坍塌,是怎样的打击。
她边跑边流泪,温暖的橘红色帽子都一下子忧郁起来。
下一个画面让我对剧中的张曼玉产生了尊敬,她竟然回来了,鼓起勇气不再逃离,重新面对现实,争取自己的孩子。
后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的坦率赢回了孩子的新。
一个法国式的怨女成功记,按照固定桥断,应该影片到现在皆大欢喜,打出了演职人员表。
峰回路转,张曼玉的第二次选择,去继续当摇滚歌手,还是现在窝囊的活着。
美国有MAZZY STAR(我爱MAZZY STAR,声音被折磨到变态的音乐,买得CD上的分类写着欧美另类唯美摇滚)的制作人在等她录音,这里有已经努力已久刚上轨道的生活等待她来经历。
她公公在这个问题上对她表示了很大的宽容。
剧终我们听到了她哑着嗓子歌唱,筋疲力尽的哭泣。
生活这是一个选择。
Olivier ASSAYAS的画面干净的紧,故事说得平静但完美。
Ps: EMILY这个名字在法语中短促有力,在英语中结尾音调的一上挑就温和可爱得的像小孩子的名字。
张曼玉剧中的名字是爱米丽http://dreaming.blogbus.com/logs/2005/05/1203336.html
原先萬分期待,結果有些失望。
獨挑大樑的張曼玉當然是全片中心,但除此之外好像無甚可觀。
故事在溫哥華、巴黎、倫敦、舊金山之間來回穿梭,可是——也許是我的偏見——總覺得阿薩亞斯的鏡頭只在巴黎最到位也最對味,其他城市不知哪裡不對勁,有種焦距沒對準似的空乏。
眾多角色也流於平面浮淺,就像在街頭人群中跟拍張曼玉的畫面一般,除了她之外的臉孔全是一片模糊——或者可以說,那些人物其實都是以女主角 Emily 的視角呈現*,都只存在於與她的相對關係裡:對她極不諒解的婆婆和丈夫友人,對她不念舊惡或舊情的昔日相識,對她寬恕包容的公公,對她陌生抗拒的兒子(後兩者的台詞又常頗為做作)。
聞天祥一篇影評(2004年十二月三日金馬搶鮮報)說到:「許多人都以為阿薩亞斯在本片的表現普通,唯有張曼玉收放自如的演技可觀;卻忽略了導演觀看這位女演員/前妻/片中角色的態度〔i.e. 相對於《迷離劫》時突顯甚至迷戀其東方性,此片已不再賣弄異國情調〕,才決定了本片最後的樣貌與觀點。
」雖然言之成理,但那畢竟是這部電影之外的脈絡,對評論它本身的成績只能做一部分參考吧。
-*這裡講的不是敘事觀點。
今天下午看了《清洁》,感觉很好。
虽然法国人拍的片子有很多情节看不太懂,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些比较模糊,字幕也有很多的错误,但是还是被张曼玉完全吸引了。
吸毒、丧夫、入狱、奔波、挣扎、困顿,这是个很富有挑战性的角色,她演来如此自然真切,完全没有不似一些老戏骨的油滑用力。
令人安慰的是对儿子的爱给了她重新振作的力量和勇气,公公的宽容信任、朋友的支持鼓励让她最终有了开始新生活的机会。
有些情节是满感人的,比如母子两人自然而然地谈到毒品,艾米莉居然没有闪烁其词,也没有为自己找一个顾左右而言他的借口,也许正是她的坦诚,她得到了儿子的谅解。
还有老阿贝尔实对艾米莉的鼓励:一切顺利的时候,勇敢是容易的,艰难的时候,勇敢是非常可贵的。
这些话对一个在困顿中努力挣扎的人是多么可贵啊。
总觉得张曼玉身上有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这种气质让她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时常听到关于她和梁朝伟的绯闻,私心里也觉得两人是绝配,可是这两人太像了,竟是不要在一起的比较好。
孤独的梁朝伟需要有点俗气的刘嘉玲来陪伴,她的烟火气息也许正是疗治孤独颓废的良药。
就像《新龙门客栈》里的周淮安、邱莫言,两个人都是那么矜持骄傲,在一起却不一定能给对方需要的温暖。
那么俗气那么妖艳的金镶玉与他们完全不是一路人,但是金镶玉却是最能让周淮安感觉轻松幸福的。
谁还能给张曼玉突破自己的机会?
是王家卫?
是徐克?
还是奥利维尔•阿萨亚斯?
有些电影和道理一样,在你经历过什么了解过什么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它想要表达的含义。
我总是懊悔自己曾经错过的好电影,细细想来,若是在当初上映时观看,以彼时的年纪却终是无法理解人物背后所表达的心境。
《清洁》是朋友极力推荐的一部旧片,习惯了以往王家卫镜头里的风姿绰约的她,这样一个几乎被生活击垮又坚定前行的摇滚女性,顿觉眼前一亮。
法国电影的情节跌宕与高潮总是极力克制的展现,并无撕心裂肺的嚎叫和深深映入脑海的画面。
她与男友争吵,独自驾车在河边注射毒品,那是一种绝望吧。
那么庞大的悲伤和失落,只能用片刻的欢愉来稀释。
而他却那么突如其来的死去。
她的生活,从此就变得不一样了。
入狱,失去孩子的抚养权,失业,无家可归。
那个风风火火的女人,她向生活妥协了。
她对着别人一次又一次的说,我仅仅是需要一份工作。
穿普通的制服,成为街头巷尾一个寻常甚至卑微的努力生活的人。
收敛自己过去的一切锋芒和尖锐。
他们爱摇滚,那些人因为摇滚成为一家人,他们是彼此爱着的。
所以她并不孤独,她的朋友们不仅仅给了她一个温暖的住处,还有一次又一次难得的试音机会。
她在等待儿子到来时,兴奋的眼里冒着光,他是她心中的希望。
小杰问她,你停止吸毒了吗?
她说,我不戒毒,就不能见你。
她从未对他说起她的艰辛和思念,她试探着在动物园里与他交谈,小心翼翼的。
她带他回家,他问她,你没有自己的家吗?
她说,这是朋友的房子。
然后去冰箱里煮一碗香甜的热巧克力。
我想,她是想说,虽然寄人篱下,但生活还另有甘甜吧。
结局是让人欣慰的,她的摇滚梦想终于有了希望,而小杰,也重新爱上自己曾憎恨过的妈妈。
纵使生活曾让我们遍体鳞伤,若心中有光,未来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张曼玉在戛纳封后,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清洁》这部法国电影。
但是当你为了张曼玉而去看这部电影,恐怕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当人人都夸张曼玉的演技多棒多棒,但是别忘了《清洁》终究是阿萨亚斯的作品,因为一个影后而忽视一个导演的存在,同样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演员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或许他可以为一部电影增辉不少,但是只有导演才清楚一部电影的意图和思想,演员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但不能脱离导演的控制。
更何况来自电影世家的阿萨亚斯,他的血液中怕也是流着作者电影的思想。
阿萨亚斯也是法国《电影手册》的编辑,他从小到大都受着“新浪潮”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从一个电影青年成长起来的。
他在坚持法国作者电影的原则上,学习着世界上多样的艺术电影,尤其对于东方电影的了解其实颇多。
还是一名电影青年的时候他就非常仰慕台湾的侯孝贤先生,曾经专门拍过侯孝贤的纪录片。
阿萨亚斯对华语电影的了解事实上由来已久,而且对于东方艺术电影的风格较为喜欢,因此我们在观赏《清洁》时,同样可以看得到一些侯式电影的细微痕迹,特别是某些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
张曼玉和阿萨亚斯婚姻的破裂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纷争,用张曼玉的话来说就是他对电影的关注比对她更多,这样一来对电影是好事,对女人就是件坏事了。
张曼玉的离去完全可以理解,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个在电影环境成长起来的狂热电影人。
因为张曼玉和阿萨亚斯曾经的婚姻关系,所以人们常常认为这是阿萨亚斯送给张曼玉的礼物,是为张曼玉度身定做的电影。
这种说法不无一点道理,但是阿萨亚斯并不会专门为张曼玉打造一部电影,有可能的就是在角色按排上将女主人公设为东方女性。
影片《清洁》的故事非常简单,对于一个母亲想争取回自己儿子的抚养权,经历了不少困苦。
事实上同类题材电影相当众多,对于亲情的渲染是一贯的主题。
但事实上阿萨亚斯也不可能回避亲情这一主题,但如果仅是这样而已,那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没什么特色而言。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阿萨亚斯还想表达一种摇滚人的现实状态,《清洁》中有非常多的摇滚音乐圈中相关人物的多面呈现。
吸食毒品其实是摇滚音乐的一种生存状态,它相当普遍,张曼玉在片中对她的儿子说:“父亲并不软弱,只是毒品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
”摇滚和毒品似乎是这些音乐人的一种慰藉,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痛苦就象是一种灵感的源泉。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不好,却仍然再做这样一件错误的事。
以阿萨亚斯的年龄恰好是经历那个摇滚最为狂热的时代,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摇滚乐迷,事实上那个年代的青年很少能不受到摇滚乐的影响。
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名字《清洁》,简洁而有力,这是一种朴素的风格,东方式的态度。
影片中的张曼玉饰演的艾莉丝是个典型的摇滚音乐人,和他丈夫李一起四处飘荡,永远在路上,孩子交给李的父母抚养。
阿萨亚斯在影片的某些细节交代都显示出颇为老到和大气,使整影片在阅读的过程非常顺畅,就象他们的孩子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点到。
最后在经历丈夫猝死,自己入狱等问题后,艾莉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于是“清洁”开始纳入主题,这样的清洁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痛改前非,导演阿萨亚斯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他只是抱着一种客观叙述的态度。
艾莉丝远离毒品的目的是为了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她找一些她不喜欢的工作也是同样的目的,作为一个摇滚乐者,事实上她并不想离开音乐。
影片的最末,艾莉丝开始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灌录自己的单曲,一切仿佛重回轨道。
但是有一个关于“清洁”的问题产生,就是艾莉丝在所有困难都解决的情况下,她会不会重新碰毒品,这恐怕是作为阿萨亚斯也难以回答得了的问题。
我喜欢《清洁》中那些对摇滚环境的描绘,艾莉丝回到巴黎开始寻找一些老朋友,圈内圈外的相关人物。
看似有些杂乱,却透射出现实的氛围。
比如当年的同性情人现在已功成名就,以及当年受她影响的乐迷们,包括寻找试音机会,被昔日的明星朋友拒绝等等,一个个镜头下构画出摇滚音乐圈的百态。
艾莉丝在圈子里似乎名声并不好,圈里人大都认为她拉了李的后腿,虽然还是有些人站出来帮助了她,但她依然非常的困顿。
阿萨亚斯将这样一个角色交给了自己的前妻张曼玉,因为他相信张曼玉的表演能力。
而张曼玉的表演也的确精彩,她受到普遍赞扬的主要因为她作为一个东方人能够在非母语的影片中表现得如此自如。
事实上张曼玉的表演方式也并非单纯地在表现一个西方人,她和阿萨亚斯同样考虑到了作为一个华人的传统背景。
张曼玉的对艾莉丝的演绎透射出一种东方式的内敛,当丈夫李死后,作为艾莉丝的痛苦并没有显得非常激烈,张曼玉总是会让艾莉丝一个人默默地哭,而非嚎啕大哭,而且极具控制力。
这是一种压抑,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传统中关于忍耐和节制的表现,张曼玉虽然在表演一个西方背景的华人,但在内在本质上还是表演着一个中国人。
当儿子的抚养权被李的父母拿走,而且让她不要来探望孩子,艾莉丝没有象西方人那样愤怒或者打官司来夺回抚养权。
而她表现得极其内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造来感动对方。
这是典型的东方处事态度,张曼玉对这种内敛式的表演把握得非常好。
包括她在唐人街餐厅打工等等都非常明确的彰显着她作为中国人的标签,尽管受着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无时不在骨子里对她施加影响。
《清洁》中的另一位演员尼克诺特的表演同样非常精彩,可以用经验老到来形容,也许到了某种境界演技几乎化为无形,举手投足完全自然。
作为他扮演的李的父亲事实上是一个调节着李母亲和艾莉丝之间关系的人物,他考虑长远,背负儿子死去和妻子患上绝症的痛苦,有条不紊的处理着一切事情。
尼克诺特让这个老人同样具有某种普通人的伟大。
影片给出的结尾还是比较落俗和美好的,张曼玉和儿子之间得到了沟通,她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又有了新的契机,一切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整部影片的故事平稳有序,没有太大的高潮,也没有太过个性化的风格出现,就象生活的流水般恬静。
也许这是一个导演日渐成熟的标志,一种反朴归真的表现。
从这一点上我越来越感觉有点象侯孝贤的映象风格,精致而稳重,个人认为影片《清洁》是东西方文化交溶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少有西方导演能如此渗透东方文化,并且融会贯通。
Emily是过气摇滚歌星Lee的妻子,本身也热爱音乐。
夫妻两人处在抑郁的事业低谷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只沉迷于毒品的快感。
一次夫妻吵架后,emily离家出走,次日回家时,却发现lee因吸毒过量而死,她自己也因藏毒被判入狱6 个月。
出狱后,emily为了她的儿子jay,并告别过去的记忆,决心重新开始。
换城市,戒毒,努力工作,并朝着自己热爱的音乐奋斗,希望能再回到音乐的路上。
一段很艰辛的日子,在摇滚圈,emily的名声并不好,圈内人都认为是她拖了lee的后腿,害死了lee。
更糟糕的是,她的儿子jay,在祖母的偏见教导下,也认为是emily杀死了父亲,对emily充满了抗拒。
唯一的希望是emily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也有同情并帮助她的人,陪她一起向前走。
生活终于渐渐出现转机,lee的父亲虽然还是不太相信 emily,但又自知年老无法长期抚养jay,他开始尝试让jay与emily接近,emily的爱终于打动了儿子。
因为朋友的帮助,emily 的音乐生活也开始有了起色。
虽然前路还是可见的艰难,但一切也许真的已开始好转。
80年代,亦舒评张;美则美矣,全无灵魂。
20多年过去,一双美丽杏眼已不再仅仅黑白分明,眼帘一抬一落,流转的尽是情绪语言。
《清洁》里的这个女子却又不是那个固定的华丽旗袍、杨柳腰肢的优雅符号,而是一个底层的奋力生存着的女人。
阿萨亚斯毕竟曾是张最亲近的人,emily的惶恐悲伤坚持和梦想,所有细腻敏锐的情绪,在屏幕上被分明地一层层剥开,真实自然,全无王家卫语言的隐晦。
我看这部片,就是为了看张如何凭此获得嘎纳的最佳女主角。
在看到 emily入狱时,我还未进入电影的状态,心里还想真是个典型法国味道电影,换个法国女主角说不定演得更出色,比如朱力叶比诺什,比如纽曼贝阿,比如伊莎贝尔于贝尔。
而后情节的展开,却慢慢地告诉你,这个角色emily,她只属于张。
清洁的获奖评语中有一句“层次感”,看来很恰当。
张是一道东方的茶,或许入口清淡,回味却幽远甘甜。
emily是处于西方社会的华人,无论外在环境如何西化,本质上都是一个相对内敛的东方人,整部电影完美地结合了内敛的东方气质和西方环境,就像emily 的哭泣,每一次都是人后的低声啜泣,尽力压制的悲伤却赤裸地袒露在屏幕上。
影片结尾的部分,在一切都终于有了转机后,emily仿佛透不过气来地,从录音室跑出来,那么混合了多种复杂情绪,充满宣泄而又压抑着声音的哭,如此贴近,仿佛是你认识的那个人,她就坐在你面前。
有三个译名:清洁、错得多美丽、错过又如何,各有各的好处,还是觉得清洁更干净妥帖些。
张在电影里留下了不少歌声,迷离低冷沉郁,好听。
ost曲目: 01 Brian Eno - An Ending (ascent) 02 Maggie Cheung - Strawberry Stain 03 Brian Eno - Taking Tiger Mountain 04 Tricky/Liz Densmore - Breakaway 05 Maggie Cheung - Down In The Light 06 Metric - Dead Disco 07 Brian Eno - Spider And I 08 The Notwist - Neon Golden 09 Maggie Cheung - Wait For Me 10 Britta Phillips / Dean Wareham - Knives From Bavaria 11 Maggie Cheung - She Can't Tell You 12 Metric - Dead Disco "clean" - live film version (Bonus Track)
当时看这部的时候很喜欢,但现在根本想不起来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借这个题目拍一下小林的一天。
起始镜头是躺在家里床上的小林在早上醒过来。
这个镜头像是白纸上的第一笔,要把影片的调子定下来。
肯定不能是低机位远景,或者俯拍远景,这两种比较像恐怖片或犯罪片。
可能还得是近景特写,能听清楚呼吸声的距离,给一个清晰侧面,窗外是夏季的天光,所以已经有点亮,照得清汗毛,但色温又传递出太阳还没热起来的样子。
早上这场的光其实不好拍。
所有看过日出的人们都有这个觉悟,正常起床的人们,已经醒在事情无可回转地发生过以后,升起的太阳带着近乎冷酷的表情高悬在那里。
最终的效果可能还得选角的时候再结合演员商量呈现方式。
我们这次联系的几位都是四十岁上下的有经验的男演员,可以拿这场戏试着去讨论一下,看谁更能理解我们这部片子的预期。
表现一个中年人日常的自然醒是不太容易的。
具体到小林身上,他本身就不是一个睡觉很熟的人,据说很累的时候会轻微有一些打呼噜,但咱们这个镜头拍的这天早上就是比较安静的一个卧室里一个没有那么熟睡的中年人带着没有充满电的状态醒过来。
青春片里经常能看到一些很浮夸的起床时刻表演,戏剧学院刚毕业的孩子们带着妆演高中生赖床,浮夸里带着一些能让人原谅的东西。
青春片的主题就是酣睡,然后鲤鱼打挺地爬起来。
小林这部肯定不能这么演。
到了他这个年纪,睡眠的恢复功能已经像手机电池一样衰减了。
我们的镜头语言要呈现出这种衰减。
耗电营业,又部分充满,这就是人生的清洁要传递的主题。
疲惫里透着韧劲,丧失里长出新生,损耗中得到点修补,第一场小林起床的戏就是要传递出这种感觉。
第二场是清晨起床后。
布景部门要花点心思,因为从这一部分起,环绕小林的这个室内环境就要大范围呈现了。
起床那场里可能只能看到枕头,凉席,小毯子,这些都往素色日常里走,不要弄得太悬浮,最好是从凉席里就能看出咱们的戏里要表达的倦怠和弹性(笑)。
不要有压力啊,道具组回头找几个色系咱们一起看看。
从床上起来的小林裸身在房间里进行各种活动,这一场基本就是这个思路。
当然,裸身拍可能不太现实,到时候可能得让男演员穿个内裤。
但我现在想不到穿个什么样的内裤,而且款式和花色不一样,呈现出的小林状况很不一样。
到时候看谈成了哪位吧,可以一起聊聊。
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还是裸身拍。
清洁嘛,就是要拍出一种自在感。
就是他不急于去依照惯性生活,不急着要遮挡或者行动,就是像静物一样有点发呆,没有罪感或者愤怒。
裸身的小林拿起桌子上的半杯隔夜的凉水一口气喝完。
特写可以给到握着杯子的手,或者吞咽冷水的喉咙。
有些国外的电影经常演人物灌咖啡或者打开冰箱喝冰水。
小林不会这么喝。
小林是一个喝凉白开的人物。
他不需要额外的添加或者处理,不需要额外的功能、气味、温度、内容。
凉白开就是传递清洁的一个很好的道具。
隔夜的凉白开还能被称为夜的溶剂(笑)。
小林扫了一眼墙上的静音钟表,可以给钟表一个特写,六点二十几。
不要那种床头闹钟,也不要数字显示的挂钟。
选那种圆盘的,把秒针去掉。
圆盘的时钟就是清洁本身,周而复始。
下一段是小林去冲澡。
这一段没有办法有任何交代,但从扫一眼时钟,到开始冲澡,要让观众通过我们的镜头和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时间还很充裕的这么一个印象。
理想情况下,对,我又要说理想情况下,淋浴这场戏也要给大特写。
不是那种最常见的拍个上半身裸露,洗发水打打泡沫,一转场洗完了那种。
那种没意思。
淋浴是现代城市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清洁方式,是我们这部电影的重要桥段。
要拍小林把淋浴关掉,指腹插进头发里揉搓泡沫。
这个要拍出AMSR的气氛。
可以考虑跟拍一滴水珠的下滑路径,比如从肩膀到腰再到屁股,或者从大腿到小腿。
剧本作者说,在理想世界里,一定要拍把包皮翻开清洗这个特写。
你们可以去问问他为什么对中年uncut男性清洗包皮这件事这么在意(笑)。
可能是为了冒犯吧。
有效的清洁就是一种冒犯行为,要把隐身的结构翻出来,把结构性污垢清洗掉(笑)。
上次讨论还有人说这部戏这么多场淋浴戏,怎么能拍得不色情。
这也是咱们要讨论的清洁的一部分。
能拍得健康又不色情,就是拍成了。
因为有很多淋浴戏的原因,好几个身材特别好的男演员咱都没去联系。
当然,也没有说联系的老师们身材不好的意思(笑)。
希望拍出来,大家一看,小林就是很普通的运动也没那么勤快,但也不胖的普通身材。
洗完,用毛巾擦干,就进下一场挑衣服的场景。
电影嘛,哪怕故事性单薄,戏剧张力肯定要充分。
咱们这部清洁虽然故事寡淡,张力上还是要下功夫。
选衣服这场,黑衬衣,黑裤子,黑皮鞋,都提前挑出来放沙发上,有经验的观众一看就大概能猜到小林可能要去参加葬礼,这个张力就起来了。
小林换好衣服,背起一个小黑包,把桌上一个白信封放包里。
信封给个近景,封面上印着花束和“沉痛悼念”字样,给还没意识到小林要去干什么的观众一个明确的指引。
夏季的一天,小林起床洗澡换衣服,要去参加葬礼,这么一个故事。
下一场是打车戏。
小林拿手机软件约了个车,站小区门口等车来,注意到离自己不远的电线杆处有一只猫。
流浪狗可能更常见,但总觉得猫比较符合清洁的调性(笑)。
找个有花色的猫,比如白色波斯猫有一只黑耳朵。
小林和猫不需要有交流。
车来了,小林坐上去,师傅说,“手机尾号是***”,小林说,“对”。
这是小林在这部片子里的第一次发声。
洗澡的时候可以在中途或者洗完以后叹口气。
那种干完了一件事松一口气,以及该干下一件事了叹一口气,兼而有之的叹气。
洗澡的时候是一天中最能理直气壮叹气的时候。
淋浴房里还有回声,叹气完成就感十足(笑)。
小林核对乘客信息,观众也终于确信主人公小林在这部电影里不是个哑巴(笑)。
接下来一路上,司机和小林没有任何一句对话。
车上镜头可以多拍点。
主干道红绿灯。
逐渐走到市郊更冷清的街道。
然后殡仪馆到了。
小林下车,看到熟人,大家简单打招呼,有工作人员过来组织大家排队,拿出一大托盘的小白花给大家佩戴。
小林把奠仪白信封交出去。
有哭着的被搀扶的家属们从小林和熟人们身边路过,带着小白花的大家都看着这些沉浸在眼泪里的人们。
时间差不多了,小林跟着大家进到灵堂,有工作人员主持告别仪式。
小林站在比较靠后的位置,看不太清水晶棺,但能清楚地看到遗像和背后大屏幕上的投影。
为了节省成本,咱们这次用了道具组小赵的照片(笑)。
感谢小赵(笑)!
照片拍得很好,一看就是好人缘,会被记得的长相(笑)。
用了几张小赵上学的照片,还有精修以后显得还不如本人帅的婚纱照单人像(笑),还让小赵和波斯猫合拍了几张。
对,就是上一场小区门口那只有黑耳朵的波斯猫同一窝的另一只猫,也还是白色黑耳朵,不过这两只猫黑的耳朵不一样。
老练的观众应该能从照片里看出来里面的猫和小林早上遇见那只猫的相似。
更老练一些的能看出来是两只差不多的猫,其实没啥关联。
几张照片一直滚动,猫也不时出现在屏幕上。
剧本里有一段是说,“小林心想,今天的人们痛哭,是因为觉得年轻的朋友辞世,分外令人惋惜。
但不管有多年轻,这些岁月,换算成一只猫,也已经是令人满意的陪伴的时间长度。
不如就把这个辞世的朋友想象成一只来报恩的猫,完成了它的使命,已经轻盈柔软地带着九条命回去了吧”。
但这一段左想右想没办法拍出来,目前觉得就先不拍了吧(笑)。
仪式开始,先是领导致辞,然后是朋友致辞,然后是家长致辞。
如果这部电影有泪点,那肯定就是这一场。
但也不用特意往煽情方向拍。
看着小赵年轻可爱的脸(笑),听三个人讲这个角色生前的事,即便观众对遗像里这个角色不了解,也能感受到一种告别的悲伤情绪。
小林也开始掉眼泪,一个特写。
三个讲述人的情绪浓烈肯定是不一样的。
领导官方一些。
朋友就更私人一些。
家长的悲痛更有烈度。
我们请到了郭老师来客串这个角色。
郭老师说他给这个五十多岁的父亲设计的底层性格是决不让人搀扶。
致辞过程中数次讲不下去,如雷轰顶,摇摇欲坠,但就是双手摆着拒绝旁边的人搀扶。
郭老师还是很有生活阅历的。
当然,我们最后请郭老师来客串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矮矮的(笑),试戏的时候,在体积和烈度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反差(笑)。
烈度本身就是一种清洁。
爆裂催生流转,暂时打破边界,将崇高引入美,将美归还于崇高。
期待小赵和郭老师的爆裂演出(笑)。
致辞完毕,所有人围绕水晶棺行走一周,与家人握手,仪式结束。
围绕水晶棺这个过程中,镜头特写小林。
观众肯定想要看水晶棺里的样子。
但镜头此时的作用就是死亡的作用。
能在水晶棺里看到的也已经不是小林所认识的那个被告别的人了。
所以镜头特写只给到掉眼泪的小林,绝不给到水晶棺里。
道具组说捏了一个变了形的小赵的脸,到时候放在水晶棺里,方便老师表演(笑)。
代表还没敲定的老师谢谢道具组(笑)。
走出告别大厅的小林和熟人简短打招呼。
很多作品里这个部分的男性都要抽烟。
咱们这部里小林不抽烟。
就像早上喝凉白开不喝咖啡一样。
这一点作者很坚持,认为抽烟就是不清洁(笑)。
充分尊重作者的想法。
背景里是告别厅家人的哭声,跟随小林背影的镜头要拍出一种哭红了眼睛的天光的感觉(笑)。
就是,不论多大的哭声,不带感情的太阳已经全面升起来了,拍出这种感觉。
从六点就爬起来沐浴更衣(还可以加一个刮胡子的场景,特写剃刀刮下胡茬,是成年男性的日常自我阉割),像是无可挽回地发生了很多事,实际上也才不过九点多,一种个体时间和抽象时间脱节后的轻微眩晕感,拍出这种感觉(笑)。
别害怕,这是我们导演组和后期剪辑师要琢磨的事情(笑)。
熟人在殡仪馆门前递给小林一个面包。
下一个镜头是小林回到家里。
小林把衣服脱下来,闻了闻上衣,脱到只剩内裤的地步,把脱下来的衣服丢去洗衣机。
这一场建议留一条内裤(笑)。
作者说,这里的逻辑是,小林此时的清洁,要表达的是以勤勉的生的姿态,将死的领域拦在家门外。
如果连内裤都脱下来一起丢进洗衣机,一是内外衣物不分离并不卫生(笑),二是这种更彻底的姿态太过厌世。
一个穿了一条内裤呆坐的成年男子还可能是悲伤和忧郁的,一个裸坐发呆的男人就过于让人警惕(笑)。
穿着内裤发了一会儿呆的小林在洗衣机的声音中去冲了淋浴,冲完发现下巴上有早上刮胡子划破的红印,已经肿起来了,对着镜子看了半天。
然后拍头发半干的小林半裸着开始吃同事给的面包。
这次可以配一杯热茶。
面包就是那种装在塑料袋里的配料表很复杂的面包,便利店里常见的那种。
剧本里还写,“小林在拆开面包前读了一下面包的配料表:红小豆,麦芽糖醇液,山梨糖醇,山梨酸钾,果葡糖浆,单双甘油脂肪酸脂,硬脂酰乳酸钠,丙酸钙,脱氢乙酸钠。
小林想了想这些东西被吃下去以后,会有多少随着火化被留在骨灰盒里”。
这一段也没办法拍,目前决定不拍了(笑)。
吃也是清洁的常见形式,全靠老师自由发挥演技。
然后是小林午睡的场景。
洗衣机里的衣服已经晾出来了。
要拍出午睡的小林和晾在绳上的衣服气质统一的效果。
睡醒以后的下午戏份准备安排小林接电话,裸身分享上午场景;套了件上衣接工作视频电话,裸下体办公;视频完打飞机;等天光全暗下来出门吃晚饭,在人来人往的拉面店里。
结尾的时候就拍吃饱了的小林在淡紫色的晚霞里往家走。
高楼显示出剪影。
无数盏小小的灯亮起。
愿疲惫的人们在夜里总是安眠,在宁静的休息中获得一些清洁的喘息。
张曼玉在《清洁》这个电影中表现出中年女人在受到人生打击时脸上的沧桑,让我记忆尤深。
它告诉我难受、压抑、窘迫仅仅是一个表情。
中年人的尴尬在于没有时间让你为自己的处境怅然若失。
虽然你很丧,必须努力去活下去,并且要在最煎熬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自己心里想做的事情,直到有一线契机,完成自我救赎。
被她的表演吸引。
当我在长途汽车上看到2004年Maggie夺奖的France film《clean》的时候,楞是坚持靠看仅仅看字幕看完了,太远又嘈杂实在听不清对白。
IMDB给了“clean”一个“7”,I love this number. IMDB还给了这样一句tagline:When you don't have a choice, you change。
电影的结尾其实不算结尾,孩子并没有完全爱上妈妈,妈妈也没有真的完全从吸毒里走出来,爷爷奶奶还没有确信儿媳有能力照顾好孙子,录音室更没有把握说新唱片一定会好起来,命运没有对妈妈maggie说你可以了。
一切结束于妈妈唱完“she can't tell you”之后,心情复杂的坐在窗边,看着San Francisco的夜景,心情复杂。
那一刻,属于电影之内的是妈妈仿佛有了新的希望,有了和孩子在一起的希望,哪怕孩子说加拿大的动物园比巴黎的好多了,属于电影之外的是我们的maggie作为一个演员的憧憬,她曾在HK辛苦十年,到了三十岁才磨炼出真正的演技才打动了时代和命运的心肠。
那个窗边的凝视...饱含演员自己和角色自己一切的深意。
她可能也是HK带给每个努力拼搏的人的最好样板。
maggie的丈夫在电影里吸毒过量死了,她出狱后住在朋友家里,有一个镜头,她躺在床上,极度伤心的说“我很想念他”。
我想,她最终会找到一个地方能够forget the woman she has been and accept her as the woman she longs to be....因为她足够坚强和面对自我,就像1987年她出演的《黄色故事》之后,应该再也没有想过放弃。
当人没有选择的时候,只能改变自我。
另:maggie据说居住在北京。
那是,HK熟人太多,外国又太远,北京公交车才4毛嘛。
一些人,让别人记住了她的名字,看她演出一幕幕场景 一些人,戏中的称呼被人们记住,看她经历一场场命运 maggie应该是后者
很一般的电影和表演
这部片有些沉闷 但的确把女主角的特征和情绪都表现的很好 可以说就是为了张曼玉而拍的 得奖也没什么意外 她很好的演出了一个经历丰富不是传统意义但依旧充满爱的一位母亲 演技很成熟了 但当就影片实在不能说喜欢 心中拿它和蓝色茉莉比了比 只能说在世界观和其他人物方面不是太优秀吧
张小姐语言秀
这就是鳗鱼追寻音乐梦想的那个片子么。。。怎么说呢,这个音色,是英音的原因么?怎么感觉跟她平时说话一点儿都不像,好难听。。。片子就一般般,浪女不仅不回头,还准备带着儿子一起浪,挺好(但这?戛纳影后?🙄不如王家卫的片子的里的她一根毛
Good performance from Cheung
絮絮叨叨亂七八糟的生活讓人看的犯睏,大片段長篇幅無意義的生活化對話
实至名归的影后啊,整体也不差,竟然选择如此平凡的故事,很有勇气,最后让人忘了本身的平凡。
演技剧本都太平庸,看到后半部分有点焦躁了
张曼玉的突破之作。
名字起得好!跟拍+虚焦呈现那无望感也够力的,只是那OST强差人意
纯流水账~各方面都是打工人想对付完手上的活,赶紧下班的状态…
张曼玉演的真好
05年第一次看是看不懂的 17年再看才体会Maggie的不易 当年的阮玲玉摘得柏林金熊还是传统的香港电影 Clean以英语法语为主的欧洲文艺电影并在戛纳封后 不是可以说而是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ut从剧本影片叙事到Maggie的表演方式处处都是迎合得奖目标去的 有些刻意了
张曼玉唱Mazzy Star
2008年11月20日
2.5 完全是张曼玉的三语种个人秀
06圣诞.XANADU家.
在艰苦的时候,勇敢是不易的
有些人就是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但是他们总能让人信服。
大失所望,甚至张曼玉的表演都撑不起戛纳影后,更别说剧本的漫天散漫了。无意义的手持是法国导演的癖好吗?难怪我是如此的受不了娄烨。无趣的一部张曼玉封山作,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