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之神以此为最最最!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四万万中华儿女付出巨大流血牺牲、付出血与火的考验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胜利!
两个孩子就把鬼子玩得团团转,一点都不好笑,这是对历史的嘲笑和轻蔑!
闻名于世的松山战役遗址上确实有娃娃兵纪念碑,每一个到此的人听了他们高山仰止的事迹,都会动容万分、鼻尖发酸——是啊,如果不是到了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何须还没有枪高的孩子浴血沙场、战死千人!
巍峨的青山,铭记了战火中的忠魂;呜咽的山风,吟唱着鲜血写就的诗篇!
两个小屁孩就把鬼子玩得团团转,这是对千名血洒松山的娃娃兵的侮辱!
“八年抗战”改称“十四年抗战”,不仅仅是更符合史实,更是教我们勿忘国耻!
还是以松山战役为例,敌我伤亡比例是1:6.2,就是每打死打伤1名敌人,我方伤亡6.2人!
电影好笑吗?
不好笑!
那是对历史的背叛!
难怪有网友调侃:“看了这么多的抗日神剧之后,我才明白,鬼子当年是花了8年时间,才从我们国家逃了出去。
”,试想,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我们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对于鬼子的认知都是这些电视电影上来的一些不真实的东西,会怎么样?
还会有人记得抗战的艰辛吗?
还有人会记得战争的可怕吗?
还有人会觉得敌人的残忍吗?
如果可以打负分,我想打负的四万万分,为艰苦卓绝投身十四年抗战的每一位国人扣一分!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早听说有这么一部抗日战争喜剧电影,惹得一帮傻X爱国青年竞相观看。
对这类题材我基本不太感兴趣,一方面源于小时候所受爱国主义教育过多,产生了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鬼子来了》所达到的空前高度,使其他充斥假、大、空三元素的抗日影片变得虚妄空洞,不值一提。
但我还是看了这部影片,某晚上无意中转到中央6,恰巧赶上后半集。
我想说在看到演职员表之前,任谁威逼利诱我也不会承认这是冯小宁的作品。
自来抗日影片有个臭毛病,尤其爱把正面人物塑造的无比高大,把日本鬼子则塑造成十恶不赦却又外强中干的形象。
这种人物设定误导了至少三代人,使国人总认为我们是靠着聪明才智和团结一心才战胜侵略者的。
如果这样的话你们觉得是否八年抗战有点儿长了呢?
最最恶心的是日本人的弱智化处理,不堪一击一推即倒,好像他妈的日本关东军都是一群废物,而让废物所奴役压迫的民族其智商便有待商榷了。
我无意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事实摆在眼前,无论遭受侵略还是抗战胜利都有其深厚及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自来所强加于你我的教育都一再表明抗战胜利和国民党、美国人、苏联人没有半毛钱关系,全是靠中国人小米加步枪生生打下来的。
这样的思想很危险,它一定程度上是“天朝上国”的优渥感的变种。
我们缺乏一种批判和自省精神,一味沉湎于泱泱大国的旧梦之中,鲜少剖析自己的灵魂。
“一百鬼子,两百伪军”,正式有哪部影片去正式探讨研究一下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有那么多的国人充当侵略者的走狗,将屠刀砍向同胞的脖颈呢?
当然这里伪军的成分更加复杂,其中有朝鲜人,还有一部分台湾人,从比例来讲中国告密者和叛徒的比例又远远低于二战期间的巴黎。
但话必须两说,影片不能只强调汉奸的罪有应得,而避开从自身上寻找症结。
看病不找病因,这病如何也是无法根治的。
似乎像我这种常看日本片的人没啥资格说些症结根治什么的话,不过我一向强调政治、艺术要分开,但冯小宁这部喜剧我觉得倒很难分开讨论。
从艺术来讲《举起手来》难有可取之处,据说它是向《虎口脱险》致敬的作品,这有点儿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致敬却拿不出与之相匹配的东西,反倒暴露出自己的短来。
《虎口脱险》虽然也有将德国兵弱智化的趋势,但毕竟不是一杆子打傻,而且靠着两个老顽童精湛的演技让影片妙趣横生。
《举起手来》又怎样?
合着裕仁派了一群横路敬二侵略中国,小日本们比着犯傻,潘长江演的日本兵更是唯恐别人不拿丫当傻比。
让傻比们侵略还跟丫死磕八年,究竟谁脑子有问题?
降低对手的智商以彰显自己的睿智是最最弱智的行为。
而且冯小宁的这部喜剧(与其说喜剧,不如说闹剧)严重缺乏新意,且不说其中大段模仿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影片的桥段,单就整部影片的构思也和多年前陈佩斯和姚二嘎主演的一部片子类似,说穿了无非资金的二次浪费。
另外从我所看的部分中发现,影片有不下四处以下三路为对象的搞笑桥段,其中一处更将镜头对准了驴的生殖器。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喜剧影片,势必将面向广大小学生播放,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下三路搞笑是否有待商榷。
从政治而言,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让人担忧。
当年拍过《红河谷》、《紫日》这样经典影片的冯小宁似乎在以当愤青为流行的社会里迷失了自己,他强加了诸多一相情愿在影片之中,“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信息无非一次武士道狂热精神的异地而生。
在歌舞升平的快乐生活中,我们渐渐忘却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痛,将辛苦得来的胜利归为理所应当,完全忽视了周遭潜在的威胁。
抗日战争胜利60年之际,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反省,而绝非举起手来的集体手淫。
手淫自己无非把一个爽字摆在脸上,却把好端端的身子淘空了。
等到别人卷土重来的时刻,恐怕早已手无缚鸡之力等着让人强暴,那时写在脸上的怕就不是那个“爽”了。
小时候看得时候觉得欢乐搞笑,但是长大后再看觉得这个是抹杀先辈的努力,最近看了很多谍战片,越来越写实越发现先辈的艰难。
现在的生活是先辈用血肉之躯拼出来的。
这部影片从头到尾虽然有说斗智斗勇但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意外导致敌人失败,并能有展现中国人是如何付出的,如果日本人都像影片,那么中国就不会被占那么久,历史从来都不应该拿来取乐和开玩笑的,先辈应该值得敬重。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这部电影无疑是及格线以上的,看的过程中,会跟着剧情自然地笑出来。
全剧没有一句台词的日本士兵(潘长江饰演),靠着罗圈腿、斗鸡眼,让人忍俊不禁。
两个娃娃兵,智慧的化身,调皮捣蛋中,将敌人各个击破,搞笑中让人大呼痛快。
就连公鸡、驴、猪在剧中的发挥,都是非常好看的喜剧元素。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喜剧的内核是清晰的,喜剧的表达方式也是顺其自然,不会显得尴尬。
在套上抗日战争的背景,看完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痛快、酣畅淋漓。
喜剧电影不能与真正的抗日电影正剧相比较,如果要看抗日正剧,本片无疑是不合适的,剧中体现的全是日本士官的愚笨、狼狈,我们的机智、好运。
但是关于抗日的元素里边也是比较全面的。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描述八路军勇抢火车,火拼日本士兵。
妇女老幼皆有,有娃娃兵、农民大叔、老奶奶、大学生,各个年龄段的,都参与到抗战中来,为抗战发挥自己的力量。
剧中日本走狗最终也被日本士兵踩到跌落悬崖,也象征着那个年代做日本人的鹰犬是没有好下场的,终究会被日本人抛弃。
结尾日本士兵的后代(潘长江饰演)在佛像面前忏悔战争带来的伤害,也是极佳的镜头。
虽然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剧中也反映出了抗战的一些元素,在轻松愉快中,引发些许的思考。
在一天的繁忙之后,看一部喜剧电影,放松身心,这部电影是够格的。
第一次看是小学1年级左右,第二次三次看还是小学,每每看都笑得前俯后仰。
有一种主题和特殊对象,笑就完事了,那个时候8,9 岁的我反正知道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评论里有篇说什么误导几代人,各种分析,忧国忧民的心操的,那时候谁会在乎国党共党,美化丑化,连我都骗不到,其他人安全的很
一句话,这就是一部把姿态放得低到地里去只求观众一笑的十分用心的喜剧电影。
这类电影多数都是为了给观众以一种轻松诙谐、幽默搞笑的视觉享受啦。
不过也难为了一些喜剧演员了,能做到这份上都不容易啊!
要是真正谈到严肃的战争的话,怎么会有这么逗的日军呢,能被平民耍的团团转,想想都不太可能!
看的时候心里很复杂,当看到里面潘长江的表演是忍不住想笑,但是想笑的同时发现他是一个侵略者,是来入侵我们的国家,残害我们的人民,又笑不出来了。
所以这就是这个电影的矛盾之处,战争是残酷的,是严肃的,不是拿来拍喜剧片的
举起手来 中的日军形象和《地道战》《小兵张嘎》里的日军形象有何两样?
皆是夸大的猥琐。
如果说当时那种极端拔高正面人物、丑化侵略者的形象是出于鼓舞民族自信心的考虑,那么半个世纪过去,是不是该有点变化了?
只愿意表现光明的一面,虚妄的高、大、全和不符合实际的贬低对手,本质上就是出于一种自卑和不自信。
满是通过埋汰敌人而抬高自己的潜意识美化,这种无形中的价值观更使角色虚空,进而逼剧情走向荒诞。
这般丑陋经年累月,如毒素在经脉中流淌,逐渐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合理,不应是本土电影所呈现的态度。
冯小宁的《举起手来》,通过羞辱日本人无下限的表现而搏观众的笑声,这种自我强大的意淫之法终究无法使本土电影真正强大,而只能沦为妇孺口中的浮云之谈。
原文作者自己说:欢迎转载、讨论。
我就放心的转贴过来了。
原文作者:吃葡萄不吐核桃皮原文地址:http://club.news.sohu.com/r-wordplay-556336-0-10-0.html前言:落后就要挨打,战争并不是人多、聪明就能以一敌十,“喜剧化”的抗战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抗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14年,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高达3000多万。
其实承认我们以前的落后并不可耻。
两三名游击队员就抢劫了鬼子重兵押运的军火列车,举起机关枪朝天上的飞机扫两下就能打下飞机,这些都是最近上演的冯小宁导演的战争喜剧大片《举起手来》里的"喜剧"场景,这些情节都有助于证明冯导"不笑可以退票"的水平,但我不得不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胜胜利60周年,以及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类似的喜剧化抗战的影片,不但达不到抗战纪念初衷,反而有误导青少年之嫌!
也许有人认为喜剧就是夸张,谁会去当真呢?
但是很"巧合"的是,当我们看电视、电影、小说,看到的最多的却是胜利大捷、全歼和侵略者的不堪一击,是看到英雄人物以一当十、当百,敌人成排成片的倒下,英雄却刀枪不如的巍然屹立,或者赚了几十倍的敌人的命"够本"的倒下。
其实从逻辑、甚至常识上我们已经能发现问题,我军的一颗手榴弹就能爆炸出“蘑菇云”,敌人的大炮也只能打出小坑坑,如果仅仅为了电影电视的视觉效果,这已经说不过去了,因为西方的电影电视作品同样场面宏大,但并没有张冠李戴。
可以发现的是,而与中国影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许多二战影片在展示胜利的同时,更注重展示战争的恐怖、血腥,让人们了解到,每一次的胜利都来之不易,是用不菲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那里,敌人也是顽强的,正义的一方几乎不可能能占到几倍甚至几十倍便宜的。
导演更需要说明的是,战争就是战争,不管哪一方胜利都是悲剧。
艺术家们强调的是:文学作品里的夸张有它的理由,但让国人不得不注意的是,这种只谈辉煌战果,不提己方损失的不敢正视历史做法甚至弥漫到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
比如对于敌我双方的伤亡却常常语焉不详,比如最常用的语句是,**大捷取得胜利,歼灭敌人**人,但自己一方的伤亡却不提。
而战争中其实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己方伤亡的人数与敌方持平,甚至数倍。
毕竟以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与日军差距太大,何来以一当十,如果日本人都是豆腐渣、纸糊的,何至于大半个中国都沦陷入敌手,几亿中国人沦为亡国奴?
看一段历史回忆录:举个例子,就连鬼子中了“埋伏”(特别强调是埋伏,我军是有备而战)的平型关大捷,敌人伤亡1000人左右,八路军伤亡也约为900人。
(因为敌人死不缴械,千余日军全部被击毙,我军伤亡也很严重。
据阮受贤回忆,115师约有900人伤亡,《抗战以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书认为:我团营干部五人负伤,以下近千人伤亡。
第5连百名壮士,凯旋时只剩30多人,连长曾贤生壮烈牺牲。
战斗极为残酷,独8旅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才更加认清,在装备水平不如日本侵略者的时候,八路军首先不是搞短兵相接、硬碰硬的阵地战,而是进行发动人民群众的游击战。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现在我们的青少年们更多耳濡目染的却是一些夸张的文学作品,他们从这些影视甚至历史作品中得到这样的错误印象:鬼子侵略有什么了不起,他们那么笨,咱中国人那么聪明,以一敌十轻容易就把他们打败了,他们甚至还会天真的认为打仗其实很好玩的!
但这不是真实的抗日战争的情况,如果真的这么容易,中国的抗日战争就不会艰苦卓绝的长达8年(如果从1931年开始算,长达14年),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高达3000多万。
就连我们一直信以为真的地道战、地雷战,其实已经有人指出,很大的夸张成分,据说地雷战中炸死的百姓远远多余日军,地道战也没有那么神奇!
(欢迎大家提供资料证明)对于冯小宁导演其他很多片子,都不错,笔者并不是对他有何过节,包括他拍摄的的战争喜剧大片《举起手来》,的确给老百姓带来久违的笑声,(毕竟在压力特别大的现代社会,要笑越来越难了),但是,如果都抱着对历史不严肃态度,抱着戏说的态度,甚至演变成为不敢正视历史,不敢正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那么我们是否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历史重演,我们重新“盼望”变成亡国奴,喜剧的去抗争?
而那时等待我们的将是战争残酷的流血和惊恐。
需要提醒的是,不敢正视历史的"喜剧化"抗战的后果,很可能造成青少年的"好战"和对战争的"游戏化"心态,这不但不利于青少年认识战争的残酷,而且也不利于让他们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和维护者。
欢迎转贴,讨论,引用。
高赞评论,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义正严辞和高冷老实。
绝口不谈电影本身,只谈影片头顶的帽子是正是歪。
“意淫”一词像是惊喜发现的文字瑰宝,争相运用,以便装点自己的影评门面。
“评价他人意淫”本身就是相当盲目双标行为。
对于英雄形象或是机敏人设的电影,我认为应当先一视同仁,而后再论长短。
不知高赞评论员是否假装忽视,像科幻英雄电影或是部分荒诞喜剧,乃至绝大部分商业娱乐片里,主人公往往莫名具有的主角光环,这些光环可以是出身显贵,可以是贵人相助,可以是天赋异禀,可以是各种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往往还能一人掌控影片节奏。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发现了:你这不是废话吗,你说的不就是一个片子通常具有的特点吗?
答对了!
焦点不聚集在主角身上,那还看什么劲?
甚至于说,本身大多数非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它或多或少就遵循这样的套路,不然你告诉编剧,怎么写?
你告诉导演,怎么拍?
只是这些套路的优劣在于,有的电影会适当对这些光环加以解释,以防止它出现得过于突兀;有的则胡乱设计,拿光环作为吸引观众的人设工具。
不妨反问自己,凭什么突然冒出来的罪犯,就具有戏耍整个警局的超高智商?
凭什么海外密训十年的年轻人,回国就能虐杀四方特工?
凭什么主角城市飙车横冲直撞,警察不把他依法拘留?
诸如此类所谓的bug,或是时髦的“意淫”情节难道不是比比皆是?
难道正在横扫每年的院线,并获得“高冷诚实”的评论员们交口称赞?
为何这时就不指着“意淫”的帽子痛骂了?
对于这些电影中的bug,又重新学会大度理解,理智看待了?
当我们麻木地习惯于接受英雄式电影就应该不拘小节,英雄就理应遭遇意外获得超能力或者人生转折,凡人就应当遭遇意外,而又不出意外地医院挂号或者并无神奇发生。
诸如此类的套路难道不正符合高赞评论中“令人恶心的意淫”么。
评论从来不应空穴来风,而应当有据可查。
写下这番话,并非抬高这部电影,也绝非嘲讽主角光环,而是奉劝众人放弃双标,切勿恍恍惚惚跟风,到头来套路了自己。
如此简单的纵向比较,对于其他“主角光环”明明笑而不语,偏又到了自家电影,自国历史上,却又如此地故作老实,跳脚痛骂。
看清自己吧,太多人才是自己口中“意淫”的主体,他们处事双标,却意淫着“义正严辞”。
同样矛盾的,还有敏感的侵略历史问题。
高赞评论员们的第二把尚方宝剑就是对于戏耍侵虐者,不合情不合理,甚至于上纲上线,还不尊重。
可要知道,我们自身乃至世界不就是一直在所谓的“意淫”中填充自豪感的吗?
团队中,我们高估自己的作用;历史中,我们高估对他国的文化影响力;相反地,他国又弱化我国的影响力,并且夸耀不属于自己的成就,夸张本没有那么传奇的故事。
这样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否认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但是评论员们开篇就拿这把巨大的尚方宝剑唯独针对一部小电影,未免有种“借刀杀人”的企图。
就故事设定而言,一开始电影就设定了这个喜剧发生的舞台——小山村。
试想,小山村驻守的兵力,你认为它会是某些人意淫的精锐么?
会是一定要武器装备,人才配置强得就不应该被戏耍的主力么?
稍作思考,舞台限定在小小的山村,小小的村民面对小小的普通部队,就给予了这场荒诞喜剧一定限度的可能性。
这一点情节的思考,应该给予理解,否则牛角尖如此一钻,那天下的电影倒是可以一笑而过。
其次影片的情节设置从未否定自己力量不敌侵略者。
片中的主人公至少没像大家崇拜的超级英雄那样,大大咧咧地走到敌军阵前,一拳一脚对抗飞机大炮。
相信大家都看过“猫捉老鼠”,其实本片就是这样一种比喻形式的搞笑,对方是猫,我是鼠,我从头到尾一定是躲躲藏藏,但是又偶出奇招的机灵鼠。
而片中也的确是这样安排主角的行为模式,即一定要行在暗出,以环境优势和奇招来弥补力量差距。
别来问我凭啥就这主角智商碾压,我还想问为啥所有的片子,焦点都在主角身上?
(废话,不然你两小时就看和一个平平无奇的人过着流水账式的生活?
)。
所以冷静吧,别看见脸上的芝麻就说别人是王麻子。
乱发帽子是不正确的行为,跟风点赞迟早会使你想这部电影一样荒诞。
影片的确戏说了战争期间敌我智商,但没有粗暴到凭空“意淫”,许多桥段是设计了限定条件来加成说服力的(话说为啥要在虚拟中寻求说服力,我也不想啊...可有人就要...)。
还是小学的时候,全校一起去的那种大会堂看的电影了,最近可能是东京的奥运会,点燃了大家的抗日精神,在爱奇艺上这部电影搜索很多,我就和侄女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还是那么好笑却又不那么好笑。
小时候,大会堂里总会发出一阵哄笑,在家看感觉没有那种氛围了,但它确实是一部好的片子。
里面的每一个人形象都很丰满。
赶驴的大叔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会误以为女学生的呼救是金菩萨变成人,会想要拉手榴弹和小日本同归于尽,会借着骂驴这件事来骂汉奸走狗。
他就是一个赶驴的村民。
说是实在的,一开始准备看这部电影是记忆里记得它很好笑,现在看了这部电影实在是一部好的抗战片,首先这里面没有绝对的有光环的主角,你会觉得下一步的情节设计的很自然又很好笑。
其次这里面没有特效,如果有那也很真实,我是完全没看出来。
吊打很多五毛特效的高成本电影。
这里面对日本人的刻画就比较简单了,总觉得是傻傻的,是一种丑角的形象。
也是比较符合的,总不能他们做了坏事还塑造成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吧(可能是日本自己的英雄吧)。
感觉自己写了几个观后感就江郎才尽了,行吧本来也没有才,但是电影确实是消遣时光的一个好影。
还是不要拿抗日战争开玩笑,如果日本鬼子都这么SB的话,为何会有八年抗战!?为了抗日中国人付出了多少血和泪!这简直是对抗日英雄的一种侮辱!
经典喜剧,各种梗到现在都还能用,看的时候还挺心疼潘长江饰演的那个,一心只想回家的日本兵的
这片为啥评分这么低,单纯来讲确实很好笑啊。
x
驴~
你让白痴一般的鬼子打了八年,到底谁白痴?
原来想给一星的,不过意淫的那么强多给一星吧
恶心到令人发指!
搜易代死奈……
第一次看的时候真觉得他是那时候最好的电影
意淫。这个极其尴尬、硬性咯吱的片子充分显示出我国掌握资源的娱乐业人士都是些多么没文化的土鳖。
冯小宁的紫日让人印象深刻
抗日神剧鼻祖
无聊...
我们能够给《虎口脱险》很高的评价,却对《举起手来》那么刻薄。冯小宁导演的本意就是娱乐娱乐,却被认为不真实不客观,只能说观众想要的太多了。要看严肃题材的大可看冯小宁导演的《战争子午线》、《紫日》以及《黄河绝恋》
比较早的神剧之一……
很好笑。
笑点只有一遍
哇哈哈哈
恶搞就恶搞日本人了,怎么了!看了让老百姓高兴就行,那些JJYY中国YY的愤愤们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