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快乐的村庄,即使处于斯大林独裁统治之下,他们依然快乐。
他们嘲笑共产主义,讽刺村庄的领导者,并为此乐而不疲。
在这个快乐的环境之下,兰库和玛兰相爱了,并要结婚。
可就在婚礼的前两天,一位哑巴老人的女儿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了。
她的手中握着苏联军队的勋章,衣服被撕烂。
众人伤心的将她埋葬,却看见她的尸体身披婚纱在眼前出现。
婚礼当天,他们被通知斯大林在前一晚去世,他们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婚礼也要取消。
在夜晚,他们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
虽然新娘的父亲已经尽力保持了仪式感,可是没有欢乐的乐声婚礼还是不完美的。
于是他们开始尽情欢乐。
而这短暂的欢乐带来的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新娘的父亲被当场打死,其余所有的男丁都被带走,并以叛国罪论处。
留下的,只有身披婚纱神情呆滞的新娘和老弱病残。
电影最后,导演采访已经耳聋的新娘,她什么都没听清,只说了一句,你们还想带走什么。
再想继续问下去,却只是发笑。
前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后人无法理解的,时间让我们选择了遗忘。
找了很久的资源都没有找到,于是只能在某视频上看删减版了,当时想看这个片子是因为片子有两个噱头,一是情色,咳咳,这不是重点,二是让好多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情节。
第一个已经非常无奈的无法感受了,所以只能着重感受第二点了。
这部影片就是《无声婚礼》
影片开场就是一个摄制组要找选题,到了一个村子,而村子就是摄制组其中一个成员的家乡,这个村子现在变成了寡妇村,而这个摄制组的成员就是这个村子里唯一的男性幸存者。
影片的开场是一种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时不时运用照片的形式定格,模拟相机视角,这部分的色调是偏冷的,表现的是现在这个村子的没落和萧条以及现在的社会情况在导演心里的态度。
这里出现的妓女衔接了影片,她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仍然是以放荡的语言和行动来面对世界,但是当真的触碰到她的时候,像触碰到的是那段记忆,让她本能的阻止一切冒犯。
嘴里的来者不拒和身体的极力排斥的反差是心理层面的最佳体现。
在车上,他们开玩笑的说的一句话却是意味深长:以前是个村庄,共产党人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深刻的讽刺了社会,共产主义带来的和资本主义带来的都是创伤。
影片从探寻村子为何变为寡妇村为线索,进入了当年的年代。
这时影片的色调就从冷调变成了暖调。
回忆的部分不叔就不详述了,不剧透。
不叔在这里主要想讲影片中的特色。
第一,色调。
回忆的部分其实是最残酷的,是揭示这个村子的悲剧和讽刺社会的,但是反而是在更残酷的部分运用暖色调,是一种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
第二,喜剧元素。
影片的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法都是用夸张的方法处理的,漫画般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和帧定格的剪辑手法加上各种捧哏式的“笑”的表演,都是反衬后面的悲剧,前面笑的有多大声,后面哭的就有多大声。
第三,重场戏。
这是戏剧情境的设定引起的重场戏,规定了婚礼不能被人发现便不能发出声音。
于是便有了这一段有机沉默的表演,影片用很多细节来使得节奏不拖沓。
1、放屁 2、苍蝇 3、老人的帕金森抖动 4、钟的叫声,扯下钟上的鸟 5、无声的乐队 6、传份子钱 7、传话 8、堵上小孩的嘴 9、桌下调情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这一段精彩的有机沉默,大家为了不发出声音,把所有餐具都包上了布,所有的餐具都上交,用手抓。
有机沉默类似于默片,默片中杰出的代表就有喜剧,自然而然使得这部分的喜剧感增强了许多。
不叔在看片子之前就知道肯定是悲剧了,所以在这场戏的时候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悲剧的产生,首先肯定不能是客人,因为客人是外因,一件事情的悲剧一定不能是外因作用,一定是内因为主导,所以一定是婚礼的主要人物引起的声响,果然,最后是因为父亲看到女儿跳舞的时候的眼神知道她对这个婚礼不满意,于是拍桌让大家都欢快起来,于是乐队开始了伴奏,大家开始了欢呼。
正是内因的作用使得悲剧色彩发挥了出来。
子弹射入父亲的身上,父亲心里想的是不破坏女儿的婚礼,想擦掉身上的血渍,结果越擦越多。
这个细节的力量很大。
第四,超现实主义--“三种疯”1、白衣少女白衣少女是一个拥有西方油画圣母影调的疯女人。
在不叔看来是哑巴的女儿,之前和男主发生过关系,而后来变成了唾弃自由恋爱的某种神一样的角色,反应了当时社会对于恋爱婚姻关系的封闭,而她最后被奸杀,也是一种讽刺,她说她能预知死亡和撒旦,她的诈尸可能是一种透露讯号或者救赎的方式,只不过跟生前一样,疯惯了,便没人再相信她的认真。
2、空中飞人这是个知识分子,死了以后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假翅膀带着自己飞上了天空,这个结局是好的,像大多数科学家一样,生前被认为是疯子,死后后人才知道他是天才。
天才只是因为太过有远见,人们只是因为无法理解便将天才认成了疯子。
3、马戏团这是最适合小矮人的归宿,找到了知己,便抛下一切跟她去。
--当孩子多好,长大了就会有一大堆麻烦事了--那为什么孩子们都想长大--因为他们傻这是电影里常用的成长类的台词。
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无不反应长大是痛苦的。
而马戏团是商业娱乐中的残次品,残缺与残缺的结合是一种自我妥协的适应。
第五,影片的结尾不叔在看完整个重场戏高潮戏之后都觉得没有泪点,直到最后。
影片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又回到现实的采访,村庄里最后幸存的男孩采访老妇人,老妇人脖子上的胎记说明她就是女主。
而她的回答:你们还想再拿走什么?
这个对社会的质问和这个身份加上这个年纪,足以煽动泪点,而这里导演又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是主题音乐的使用,从头到尾的主题音乐在这里起到升华的作用。
二是摄制组的笑声,他们对于老人听不清的嘲笑。
这个笑声反映了这个幸存的小男孩被社会同质化,这种悲哀用笑声来表现,以乐景写哀情。
最后的全景镜头更是神来之笔,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不知是穿着婚纱的女主还是那个疯女人,还是和当年的诈尸一样,不瞑目,依旧想要昭示这个社会正在毁灭,一直在腐朽。
影片的问题在于舞台剧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代入感,莫名的笑和奇怪的举动让人无法产生共情。
但是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处理手法的稚嫩也是瑕不掩瑜,而且影片的配乐值得回味。
喜欢文章就微信扫一下二维码关注一下啦。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烨烨影乐
小镇人物刻画的好形象,野蛮又淳朴,音乐特别美。
前半段的自由和淳朴才有后半段有爱又抗争的无声婚礼的情节吧。
感觉隐喻很多啊不太明白:比如户外电影突然来了马戏团;森林里花环姑娘的死亡又复活;小矮人跟着马戏团的矮人姑娘做永远的孩子了。
无声婚礼餐桌的那一段太细腻了,小心翼翼又满心欢喜,实在是美好又残酷,大雨到来后的欢愉以及军队突然而至的悲剧诞生,被摧毁后的粉色天空,飞在天上的天鹅,采访中的笑场,结尾的音乐太美了,伴着废墟的镜头带我们陷入沉思,值得深思的统治。
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兰库和玛拉马上就要举办一场婚礼。
值得一提的是,刚得知两人正在热恋时,双方父亲都非常生气。
甚至当场动手打了起来,觉得对方配不上。
当兰库喊出一定会娶玛拉时,两位父亲突然又喜极互拥,一口一个亲家,这操作令人猝不及防。
小村庄嘛,有人结婚自然是大事。
全村老小统统发动起来,有力出力,婚礼的一切都准备就绪。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家都翘首等待第二天的婚礼。
坏就坏在这个“东风”上,实在太欠了。
婚礼前一天晚上,苏联军官来报:斯大林同志去世,除了哀悼活动,禁止其他一切公众活动,违者按叛国罪处理。
当年因二战反法西斯而驻扎罗马尼亚的苏联军队一直没有撤离,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这些年早已在罗马尼亚建立了相当的威信。
斯大林死了,这下完蛋。
葬礼都不能办,别说热闹喜庆的婚礼了。
可村民们并不认同,不让明着来,那就暗搓搓得来呗。
于是夜色下,一场悄无声息的婚礼,在苏军眼皮底下偷偷进行。
杯子缠上抹布,乐器塞住发声口,所有的交流全靠手势+唇语。
可怜的孩子们管不住自己,只好都被堵住了嘴。
婚礼以一种诡异又创意的方式默默进行着。
如果你是新人,一定不满意这场婚礼,不让说话不让热闹,你跟我说这是结婚?
看到玛拉郁闷的脸色,老父亲于心不忍豁出去了,摔破酒杯站起来怒吼:尽情欢畅,祝福小两口!
一时,村民们high翻起来!
然而苏联的禁令不是开玩笑的,坦克说开进来就开进来,大兵蜂拥而至,男人们杀的杀绑的绑,玛拉的父亲也被军官一枪打死。
整个村子只剩下了一个男童。
这是一场婚礼,更是一场悲剧。
影片最荒诞的部分,就是婚礼上二十多分钟的静默。
人们一人对一人传递着给新人的祝福,即便最后进入新人耳朵的祝词早已变成了黄段子。
乐队奏着没有声音的乐曲,你知道这是结婚进行曲。
老头撅起屁股半天才坐回去,你知道这是沉默而悠扬的屁。
村民们没有说话,但脸上却都是笑容。
所有人都是这场默剧的出演者,肢体动作、变化的表情,还有角落里被捂住嘴的孩子,导演通过喜剧的方式,将当时荒诞的环境放大。
观众笑了,也为之后再也笑不出来的结局做好了转折的铺垫。
坦克推平小屋,男人被处理干净,洁白的婚纱洇出鲜血,这血是父亲的,是丈夫的,更是被压迫的自由。
回到影片开头,电视台一行人来到村子原来的地方,想要进行采访。
可一路上没碰到什么人,这里已经变成了寡妇村。
曾经明亮活泼的村庄败落,那片被兰库和玛拉亲热时压坏的油菜地长满杂草。
追逐打闹的女孩们坚守下来,成了穿着黑衣在远处驻足观望的老妇。
昔日的欢声笑语变成了今日电视台纪录片冷漠的素材。
导演残酷地将一切美好打得稀碎,也正是如此,那段历史才被演绎和铭记。
背后的村庄早已默不吭声,像极了那场无声的婚礼。
可我们都知道,无声不代表不存在。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这是一部有着沉重时代背景的电影,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影片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场荒诞的无声婚礼的过程,客观的映射出了当时社会下普通民众苦难桎梏的生活。
影片的故事线索简洁清晰,但却时刻充满着隐喻之意,将话剧夸张的肢体语言与电影流畅的叙事特点相结合,呈现出了一部发人深省的“黑喜剧片”,是一部难得的轻战争片。
故事发生在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中,要想看懂这部电影的矛盾点,需要先对时代背景有些了解。
罗马尼亚的原生政体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亲德国的国家,二战期间也是主要的德国仆从国之一,1945年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后,罗马尼亚便成了苏联俄国控制下的东欧八国之一,强制性的将政体改为社会主义共和制,影片中所处的1953年正是罗马尼亚深受苏联控制之时。
一个有故事的寡妇村影片开篇讲述的是一个倒卖纪录片的工作组,为了寻找纪录片所需要的新颖素材,找到称之为镇长的戈戈尼卡,一行人在戈戈尼卡的带领下前往拍摄地——一个在共产主义时期被因建工厂而摧毁了的一个村庄,现在人称寡妇村。
一路上剧组成员与戈戈尼卡在车上随意聊着天,让人不解的是大家的重点似乎并不是聊天的内容,而是时刻发出的夸张的、没有原由的笑声,当他们来到了拍摄地点时,碰见一位全身黑装老妇,攀谈过程中依然是夸张的笑声,笑声逐渐引来了更多的黑装老妇,她们远远的看着剧组人员,胆怯、质疑,在浮夸的笑声衬托下,显得极其弱势与无助,回到车上,戈戈尼卡向剧组说出了这个村庄的故事。
寡妇村的寡妇们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这也许是当时罗马尼亚千千万万个小村庄中的一个,影片初始,在极力营造一个民风淳朴,平静祥和的小村庄形象,但仍不容忽视的是村庄外围不远处有几辆军用坦克组成的武装部队,此时短暂的武装部队镜头的出现,在平静祥和的村庄对比下,显得极其突兀,这也正是本片的一个突出表现手法之一——反衬法。
如果细细深究,该片中基本每个镜头都能找到与之形成对比的呼应镜头,此处的武装部队也是影片后期剧情高潮部分的一个重要铺垫。
男主兰库和女主马拉尔是村庄里的一对青年男女,他们两彼此相爱着,时常会在野外偷欢,但由于没有正式结婚,女主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
村子里有个小酒吧,这个小酒吧可以说是整个村子的信息流通枢纽,镇长来小酒吧通知入党事宜,遭到众人奚落,大骂镇长是俄国的走狗,村民因土地被回收,自嘲要喝酒庆祝,大家在此肆无忌惮的说着玩笑话,哄笑声不断,看似欢快无比,但民众们对苏联俄国、对共和制的深恶痛绝更是显而易见。
被收走土地而自嘲的乌拉比小酒吧里,女主的父亲格里格雷遇到了男主的父亲乌拉比,格里格雷直接表达自己对兰库的不满,身为父亲的乌拉比对自己儿子的事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被激怒的格里格雷想要暴打乌拉比,被众人蜂拥拦下。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格里格雷暴躁的性格让他几次三番的要与人起肢体冲突,而每一次众人都在众人无比喧闹的劝解下被阻止,众人浮夸的反应,俨然是一部舞台剧的场景,画风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仔细一想,正是这种夸张的舞台剧的表现手法的运用,组合一些戏剧性的矛盾点,让观众在不明所以,急于寻找原由的时候,适时抛出聚焦点——“我会和她结婚!
”——兰库答应跟女主结婚,巧妙的将剧情推入了阶段性的进展环节。
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是精细的承接安排,导演对舞台剧效果的灵活运用给本片增色不少。
众人几次三番的蜂拥劝架全村人期待的一场婚礼接下来便是全村人欢喜筹备婚礼的时候,而就在临近婚礼日期的前几天,一个吉普赛马戏团来到了村庄,马戏团在很多欧洲影视文化里,一直是神秘、阴暗、死亡的象征,而此时出现的马戏团的出现,也像是在暗示着即将会有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
为了突出马戏团的隐喻作用,在看似欢快热闹的表演画面之外,却全程配着低沉悠洋的音乐,视听觉感官上的鲜明对比,让观众下意识的做好了接来将会发生意外的准备。
果不其然,紧接着哑巴的女儿斯马兰达死了,女孩死后手里紧紧握着一枚俄国士兵的军徽,大家都默认了女孩被俄国士兵奸杀的事实,也都心照不宣的不做任何反抗。
女孩的葬礼办的果断迅速,大家对女孩的死似乎没有太多的悲伤之感,这也放映了众人尽管对俄国深恶痛绝,但至于行动上也能是无奈的接受。
被奸杀的女孩女孩死后,不久就是男女主角的婚礼之日,村子里像是好久没有办喜事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场婚礼,大家都格外高兴,而就当婚礼进行了一半时,镇长带着一个俄国军官来了,原来军官是来通知,斯大林同志昨天晚上去世,为了悼念领袖的逝世,罗马尼亚全国上下需要7天内不允任何任何公众活动,还要降半旗,不符合规定者将按照叛国罪处置。
而此时婚礼的酒席都已经做好了,如果7天再举行婚礼,准备好的饭食都会坏掉,女主的爸爸格里格雷向军官恳请通融容,军官当场就拒绝了,眼看多说无益,格里格雷与声旁几位村民耳语几句后,便开始撤场婚礼。
夜幕降临之时,村民又陆陆续续聚集到婚礼现场,将白天撤下的婚礼饭食又开始摆上,当众人忙完落定后,大家都只是互相通过肢体动作和辨别嘴型来进行交流,原来他们是想躲避监控,在晚上举行一场无声的婚礼。
这场无声的婚礼描述得非常生动,用布裹着杯子以防碰杯发出声音、收起刀叉用手抓食、爷爷不得不克制自己敲桌腿的习惯……大家尽可能的阻止一切声音的发生,一场本该热闹非凡的婚礼,硬生生的没了任何声音,虽然大家彼此之间不发声,但每个人都在尽力的释放情绪,有耳语的、有唇语的、有做手势的,甚至连乐队都要煞有其事的做着演凑的动作,让这场长达10多分钟的婚礼场景,虽然没有任何台词,但还满屏的喜悦之情还是呼之欲出,狠狠的讽刺了形式主义的荒诞与无理。
婚礼后期,新娘看着被堵住嘴巴的小孩、被棉布包着的乐器、一张张极力抑制的笑脸……不禁当场委屈起来,正当众人一度淹没在了新娘的委屈情绪中时,天空传来了一阵雷鸣,终于父亲不忍看到女儿继续这般委屈的婚礼,拍案而起高喊:“尽情享乐,祝福小两口!
”当即乐队放声演奏,人们也跟着音乐跳起了舞,一场死气沉寂的无声婚礼瞬间变充满欢歌笑语,人们沉浸在尽情释放的欢乐中,殊不知一场悲剧正在向他们靠近。
死亡的气息正在众人放声祝福婚礼时,苏联的坦克部队破墙而入,当场开枪杀死了女主的父亲,格里格雷还没意识到自己中枪,不停的用手擦拭伤口处留出来你的血迹,像是视图在擦掉不小心滴在身上的红酒,然而残酷的事实让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然中枪,他踉跄的倒坐在了椅子上,突如其来的死亡让大家意识到的了事情的严重性,众人争相躲避哄散,但一切都是徒劳,士兵们迅速将所有的成年男性逮捕了起来,只剩下妇女和儿童,他们绝望的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而此时整个村庄就就只有妇女和唯一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小男孩,寡妇村便就是如此形成了,后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唯一幸存的小男孩就是影片开头带领纪录片剧组来采访镇长,而此时的镇长正在向剧组讲述着这个村庄的过往,像是个故事的转述者,事不关己的讲述着一切。
小时候的镇长影片最后,记者采访了一位寡妇,也就是本片的婚礼新娘,此时的女主已经年老体弱,听力衰弱的女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听不见记者说什么,却愤恨的说了句:“你们还想夺走什么!
”面对答非所问的女主,剧组成员们都忍俊不禁,之后又开始继续大笑了起来,与此时响起来的苍凉的背景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中曾多次安排有欢乐的场景配以悲凉的背景音乐,像是在不断提醒观众那些身在当局中人们的无知与迷茫,那段饱受战争与政治斗争残害的岁月,在现今人们看来已一去不复返,多数人有的只是对那段沉痛历史过往的冷漠和袖手旁观,甚至一些灾难的亲历者,竟也会五十步笑百步般的讥讽那些更显可怜的苦难者们,不禁让人暗自感伤现今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也更像是在提醒作为旁观者的人们要对历史谨怀敬畏之心,珍惜眼下来之不易的安定与和平,也只有铭记过往,心怀敬畏,才能始终坚定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决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救的最好姿态。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
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
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
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
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看完罗马尼亚电影《无声婚礼》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这么少人看过?
豆瓣上参与评分的人少的可怜,影评也都只言片语。
这种关注度与电影的精彩极不相称。
豆瓣上关于电影的一些评论也让人感到很失望,“原来罗马尼亚也是社会主义啊?
”、“电影比较夸张,看不出为什么恐惧”、“为了一顿婚宴而失去性命不值得”等等,还有一部分短评集中解释了电影风格与库斯图里卡相近,因为不是很了解两位导演,也不敢妄加评论。
罗马尼亚在社会主义时期,一直处于齐奥赛斯库的领导下,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统治最粗暴的可能真不是齐奥赛斯库,但是最露骨的肯定是他,四十多年的统治,政府和政党成了夫妻店、家族产业,这已经不是意识形态华丽外衣所能装饰的独裁统治了,简直是近乎一种裸奔着独裁统治。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小镇对政治嗤之以鼻,并且天天迷迷糊糊,酒气熏天。
戈尔巴乔夫说,苏联人睡醒喝酒、上班喝酒、下班喝酒、睡前喝酒,无时无刻不在饮酒(不是原话,大意),于是就出台了一个禁酒令,结果当年的伏特加产量急剧下降,由此使苏联经济更加凋敝。
真是一个荒唐的笑话。
愚蠢的镇长(党代表),几个闹哄哄的跟班,凶残的苏联人,几乎是当时很多东欧人对这些人的固有印象。
但是,他们毕竟处在这个天堂里,当苏联军人来通知他们斯大林去世,而不能主持婚礼时,女孩的父亲仍然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向苏联军人说明情况,希望能获准办了这场婚礼。
这就是极权统治的“魅力”,无声无息的穿透你的膝盖,你以为自己还能站起来,可是却使劲浑身力气跪了下去。
婚礼前半段虽然无声,但并非索然无味。
搞笑的桥段接连上演,后半段隐喻也耐人寻味。
当夫妻俩跳无伴奏舞蹈时,妻子看到了被用布条封住了嘴的几个孩子,顿时眼神就黯淡下来。
是谁封住了人们的嘴,限制了人们的声音?
我认为这是个很巧妙的隐喻。
妻子看到了这一幕后就失去了跳舞的兴趣,回到座位上沉默。
这时候一声惊雷,妻子的父亲狠拍桌子,音乐响起,人们载歌载舞,重新“发声”。
其实雷声也代表着唤起人们觉醒的一种力量,而不是像很多人说的因为雷雨声可以盖过音乐声,所以人们才敢发出声音。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
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
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
不得而知。
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
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
近年来,写普通人生活的书和小人物的回忆录也多了起来,让我们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
苏军破坏了一场无声的婚礼,一个阳光明媚的小村庄从此变得灰暗阴冷。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像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
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
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
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罗马尼亚最终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把罗马尼亚共产党赶下台,在枪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之后,随即宣布废除死刑。
历史已经迫不及待的把一些东西扫进垃圾堆。
但从历史中走过的人却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因为时代的更迭而变得失去了光彩,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如影片中记者那样放声大笑的理由。
如果我们这代人对几十年前的发生的事情都模模糊糊,甚至对过去的曲折理直气壮。
等我们经历的时代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后人,如何告诉他们今天的故事?
倒叙的方式,一个村庄被毁灭后留下了一些寡妇,缘由是被共产主义推平。
在推平前,村庄自己想办法进行婚礼,因为斯大林哀悼日期间不能有活动,于是在房子里进行无声的婚礼,没有语言声音音乐,大家敬酒吃东西鼓掌奏乐传话给钱等等,这些描绘地很生动。
但灾难就要来临,村庄被毁灭,男人被带走只剩下女人和小孩。
这个电影的风格比较独特,人物夸张的笑声、下流黄色的玩笑、逗趣的片段、人物表情等等都很生动,需要细细品味。
开头黑灰色的镜头,一个诡异的村庄。
故事的开始,大片绿色的树,黄色的草丛地。
人们的野蛮,醉醺醺,乱哄哄,奔放,看电影是人们脸上的泪,吉普赛人杂戏团,女孩的死去,无声婚礼,寂静下一颗颗激流涌动的内心……在强权专制下,用放肆的情欲表达情感,人与人之间不避讳直戳戳的调侃,没有文明的礼仪,富有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他们愿意用一场喜悦的婚礼,换取短暂的解放。
残酷的是,斯大林的死去,让他们短暂的喘息的机会都要夺取,一场无声的反抗,短暂的压抑的婚礼,荒诞的寂静,身躯之下,是被压抑的愤怒,无奈与渴望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婚礼,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当然不会,这根源的压迫造成的悲剧,会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的发生着。
不禁感叹,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一些人,却企图领导世界。
但谁是救世主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界,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妄想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命不由人,他们却勇敢去解放与反抗,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很勇敢,平凡却伟大着。
看完电影会有很多疑问,这种疑问有时是因为导演故意的要隐晦的表达些什么,有些是因为导演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根本上还是要表达,还有一种是所有人都有疑问,包括导演,这也是表达,而且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这是部烂片。
无声婚礼不是烂片,也是有很多寓意的,甚至只看海报就知道,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电影里超现实的部分,也就是见鬼了的部分,包括小仙女下凡和鸟人升天,就是为了这部分寓意服务,我一向不擅长分析寓意,这东西说多了总是容易分析成玄学,变成二次创作。
所以我要浅薄一些,不说寓意,只聊感情。
冯唐说美国往事里的生活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而对我来说,无声婚礼中的生活也挺让人向往的。
除去导演刻意的拍摄手法,让可能普通的小村庄美得像世外桃源,在两个小年轻光着身子起死回生的颤抖之前,影片开始掺着杂草和猛烈的阳光的油菜地,也同样会让人想到小时候光膀子在同样猛烈阳光下奔跑的夏天,那是我挨揍的童年。
我们假设童年总是金色的,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所以即使这个场景发生时旁边树上有围观的伙伴打断了野合,小姑娘慌忙中穿裙子时毫不吝啬的坦诚相待,让伙伴和观众都享受到了人体的美好,也并未让这个环节变得三级片起来。
油菜地里的野合,野合后的裸体,旁边还有少儿不宜的少儿在挖鼻孔和不是少儿的侏儒观望,想象起来画面诡异。
但当这一切都在阳光下,就成了诗经: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
这是一种会让人向往的生活,一个小村庄,大家都认识,见了面互相打打招呼,酒馆里去买灯油的大人们当然顺便喝点酒,捉个苍蝇玩个游戏,赢来的钱再买点酒大家喝。
酒馆里还有个天真的大哥哥,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还有个胖胖的阿姨,总让人忍不住去看看她。
大家互相开玩笑,一起揶揄村里最讨厌的那个人,随便谁抖个好机灵,所有人都笑得阳光颤动。
小伙儿小姑娘呢?
当然是干小年轻该干的事,在油菜地,在小树林,在谷仓,随时随地坏一下,在坏的节奏里,小伙说,周四,周四,周四,周四,结婚!
只要你能负起责,上一秒我还想打爆你的两个头,下一秒你就是我亲爱的儿子。
实际上作为一个在小村庄生活长大的人来说,我知道这些都是女装大叔婀娜的背影,美好的一面有多美好,另一面就有多残酷。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似悠然,其实也是苦中作乐。
田园生活和农村生活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无论生活在哪儿,当生活的全部意义只是为了保证能生存下去,那欢乐就注定只能存在于少数时候,就只可能是在烈日下暴晒一天后荷锄归的路上和家里,以及一年中不多的,自己家或村里谁家的大party。
从小我就喜欢凑热闹,喜欢期待热闹来临前的感觉,喜欢看平时板着脸严肃的人在热闹的那一天开玩笑或被开玩笑,喜欢在热闹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不成问题,所以我喜欢每一个节日, 每一次聚会,如果在这些热闹里我还扮演者重要角色,那简直让人疯狂!
婚礼肯定是热闹的,只是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农村才会在婚礼的时候送彩礼,然后三姑大姨在前一天来帮忙切菜绞肉搬桌子放板凳,好在婚礼当天大吃一顿。
没想到在遥远欧洲的黑海湖畔也是同一个梦想,当然不同也有,他们人不多,不用摆桌,都在一个长桌上,旁边还有现场乐队,看起来其乐也融融。
即使不看电影,你也会知道,无声婚礼最精彩热闹的部分就是婚礼无声的部分,在将近20分钟的婚礼时间里真的基本没什么声音,这似乎跟热闹相反,但过程中可能是分贝最大的几个意外:绵长的屁,无辜的苍蝇和更加无辜的报时鸟,让这个无声婚礼不仅不无聊,还有趣死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婉转悠扬的屁,这可能也说明了,屎尿屁的笑点永不过时,但如果用不好,还不如塞住。
当然有趣是相对的,小丑都是抑郁症,一部分有趣的事,只有在旁观的时候才觉得有趣。
所以当爽朗的罗马尼亚大爹看到新来的儿媳妇愁眉不展时,他拍案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如果需要点题的话,这就是说,最终,阳光还是洒进了这场婚礼。
即使后面跟着更大的乌云。
<完>
政治讽刺故事....我觉得有些一方面有些用力过度,另一方面讽刺得有点粗暴直接的感觉。
在疯狂而专制的年代,小人物的喜与悲,生或死都是无足轻重的。
今年看到最惊喜的影片。气质超绝。一个被共产主义者推平的村庄,一场反叛的婚礼,这里的雨水同我见过的所有暴雨一样凄厉,这里的泥土同那些腐臭的硫磺的气味喷涌而来,这里有一个整日酗酒的‘荡妇’,一个企图登上天空的浪荡儿,一对在庄稼地里纠缠的年轻人...这个村庄在书本里出现了无数次,粗砺,寒烈。又同一宿命地被毁坏。
评论区攻击共产主义攻击得真起劲,真是讽刺
xzd
在花田,在谷池,肆无忌惮的做爱,在极权的压抑中,可能唯有身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但独裁者的魔爪岂能因为自己肉体的嗝屁着凉而退缩,他的狗腿子还会在既有的权利下去泯灭人和性。二十分钟的婚礼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偶有的噪音成了笑点,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留下冤魂
婚礼那段太好笑了,哈哈哈,演员们的表现很精彩~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电影以似乎荒诞而超现实的形式叙说以欢笑包装下的悲剧。”前边的欢乐无羁和最后的独裁者的独断专横形成显明对比,震撼性更强。影片处处充满讽刺意味。PS:罗马尼亚人其实是欢乐无比、无拘无束的民族啊~~
2012.12.15
我们嬉皮笑脸的幸福被尴尬了,我们衣不遮体的性欲被性冷淡了,这是因为全世界的共产主义都疯狂的失恋了,,
“长大了就有伤心事了,还是永远做孩子好。-那么为什么孩子们都想长大?-他们傻呀。”
让我不自觉的想起了{地下}这部电影。
明明是个讽刺性的悲剧故事,导演却把每一个细节都讲的这么动人有趣。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冲破这个一党制的牢笼真正走上民主独立的道路。。
意识形态挂帅,无论极左还是极右,都像一个妈生的。
说美国是文明国家那真是天大笑话...现在哪有哪几个国家称得上文明...唉...东欧电影都没有以往那么有趣了,越来越套路。要说搞笑又不搞笑,说悲剧又没有真正的悲剧让人痛心。最后,让我们欢呼:资本主义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不理解,也并不觉得震撼,我看到的只有两个互有偏见的民族被迫在一个国家生活,心力不逮,难以摆脱
几个镜头很新颖,故事情节很夸张跟婚礼很是对比,
节奏真不好,尽管是处女作,可毛病也太多了
这个地方,以前是个村庄。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子,做度假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