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风格非常迷人但是内容经不起推敲的哲学教授,他复杂,敏感,浪漫,楚楚动人,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胆小鬼,拥有真正的自毁倾向,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复杂敏感与浪漫深信不疑,愿意付出生命来证明:他用装有一颗子弹的左轮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扣动扳机,并对他的学生说,这是存在主义最好的释义。
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为了演一台戏到处抄袭。
可以说他为这台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拥有足以理解自己行为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几乎可以为他开脱虚伪的罪名——你可以说他只是堕落,而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堕落比虚伪要好多了。
但他是最虚伪的,他的堕落来源于对虚伪人生的诚挚奉献。
因此他为自己招来许多祸端,许多痛苦在他身上聚集。
他沉醉其中,痛苦成为卖弄的工具,堕落成为虚伪的手段。
他的一切都是一场秀。
把他得到杀人想法前的萎靡与拥有杀人想法后的亢奋切割开讨论是肤浅的。
第二次谋杀是谋杀的必然产物,但谋杀是他之前一切沉浸状态的必然产物。
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贯的叙事。
这个重要的连贯性是伍迪艾伦着意刻画的主旨——这不是一部关于堕落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虚伪的电影。
没有前半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虚伪——害怕承认谋杀不是虚伪,声称失去生活热情甚至在他人面前愿意高调自杀,然而不愿意在被曾经的崇拜者的鄙视中独自面对悲惨的结局,才是深深的虚伪。
把孤独当作座右铭,却无法接受被遗弃,才是真正的虚伪,才是伍迪艾伦想从每个人生命中挖掘的黑暗面。
要戳破他的虚伪一定要从他自鸣得意的生活哲学入手——他为自己建立一个似乎严丝合缝的哲学壁垒,但最终这道墙太矮了,他的水平太臭了。
人生与他粉饰的才华一样,迷人却经不起推敲。
不像一棵扎根深沉的大树,让人数不清阳光间的叶片,却像一株蒲公英,美丽的瞬间需要旁人的佐证,飞絮四散之后,什么都无法留下。
他虽然看上去拥有丰富的内心,却是最无法独处,最无法脱离他人注视的生活小丑。
他人是他生存的氧气,而他人也正是他的地狱。
他的哲学是弱小的,无法以一个智者的学识从向地狱的堕落中挣脱,也就是说,标榜孤独与智慧的他,害怕的除了真正的孤独,还有真正的智慧。
Emma Stone在结尾对他说,我没有足够的智识来反驳你的鬼理论,讽刺的是他自己,没有足够的智识却要维持一个智者的面目,把自己推下了他人的深渊。
如果他真的有一些智慧,他内心可能是明白自己的恐惧的——这种深切的虚伪,可能与他深切的自卑息息相关——这是唯一能让我们怜悯他的理由,因为我们有谁不害怕被遗弃和被耻笑呢?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保证很刺激接着继续努力让自己变成大老板养活更多员工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影响很多人的死活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还不快上
一个以行动为准则的人,必然会面对如何面对平庸愚蠢的世界的难题。
无力感、挫败感、空虚感,只有通过再次行动和征服去缓解。
然而并非治愈。
重新看了一遍,于是发现写好的评论并不妥帖。
本来我是有点嘲笑Abe的,面对生活的平淡枯燥无趣,缺少应对的手段,于是造就了这个可笑的下场。
但是,我又想了想,觉得,他就是每个人的缩影,当然我也在内。
不管他什么专业,什么地位,当你缺少掌控感、成就感、充实感的时候,人总是会陷入空虚、抑郁。
我今天晚上还在路上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对我个人来说,学设计,每天迎接各种挑战,设计出好的作品,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对手,冲撞的过程中突破自己,发现无知,然后碾碎它们。
能接触很多人,很多地方,了解很多过程、故事……这些固然很让人快乐、充实,但是终究人会慢慢习惯,适应,挑战会随着毕业、项目结束而终结,新的体验会随着次数增多而变得习以为常。
其实归根结底,人需要什么东西让自己专注,兴奋。
否则就要面对平淡和抑郁。
以及性冷淡。
片子分为前后两部分,抑郁中和抑郁结束后。
我会发现抑郁中的Abe更加生动、有魅力。
而杀了人的Abe整天嘻嘻哈哈像个傻子。
所以,抑郁也不是完全的坏事,起码,它让人看起来,不那么盲目乐观,缺心眼。
但女主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过于理性毫不浪漫的状态。
她喜欢Abe,更多是因为,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小姐突然发现忧郁的魅力。
我也不知道一个看起来毫不忧郁的人为什么会喜欢Abe,或者说,也就仅仅是一种喜欢吧。
伍迪艾伦并不善于呈现爱情的美好,他的片子里的爱情,都显得十分平常化。
但他很善于捕捉日常的人的心理体验的变化,而且拿捏的十分巧妙。
开片手法很简练,几段对话场景,就已经把主要人物勾勒的很生动了。
而且毫不费力。
中间过度铺垫几场戏一波叠一波直到最后实施计划,很稳。
亮点和高潮当然是要谋杀女主那一段,尤其是配乐基本已经到了最大音量,可笑的是,那竟然是现场,背景里面还有人们七七八八说话的声音……他是不想把任何东西严肃的说,或者他也不相信严肃的、呆板的说教或者烘托、渲染、煽情。
这也就是伍迪艾伦独到之处吧。
关于这个片子的结尾,荒诞,带着嘲讽。
但却让人反思,一个空虚抑郁的人,他费尽心力想要回到正常状态的挣扎、盲目和可怜可悲之处。
抑郁和快乐并非相对,你曾经感受到过多么强烈的快乐,你的抑郁几率就有多大。
晚上在雾霾里走回家的时候,我还在想,人活着不就是在消耗这浑身的生命力吗。
当你生命力满溢却挥霍不出去的时候,就会很抑郁。
要紧事还是赶紧遇到自己着迷的事情,着迷的人,着迷的风景。
但谁能那么幸运呢?
满腹经纶,一肚牢骚临近北美暑期档尾声,《终结者》和《蚁人》的热度刚过,《碟中谍5》和《新神奇四侠》又上,在被大片连番轰炸的院线里,有一部电影的海报上,既没有火爆的背景,也没有玩命儿的动作,更没有明星的露脸。
画面中只有一片看似平静的大海,远景下的一位中年男子背对大海而站,立足于坚实的海岸之上,手中紧紧地握着酒壶一枚,眼神笃定的注视着前方,像是头也不回的背弃了这片汪洋。
海报下方大大的写着片名《IRRATIONAL MAN》Writen and Directed by WOODY ALLEN。
这样简洁的画面,配上这样简单的文字排版,加上左上角,画面光源处罗列的,被闪耀的海浪衬托的四位主要演员名单:杰米·布莱克利,华金·菲尼克斯,帕克·波西,艾玛·斯通。
老爷子就这样,又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充满哲思的故事小品。
这部影片继嘎纳电影节展映后,7月底在多伦多地区,仅是小范围上映。
赶上周二的下午场, 影院里坐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黑漆漆的影院里,炯炯有神的盯着幕布,津津有味的品尝这道,每年一度的,艺术与思辨的盛宴。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关于整部电影的观感,还是要回到这张看似没有设计,但却用一个镜头画面,表达了全片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状态的宣传海报,不得不说,实在是高明之举。
片名的《无理之人》,已经点名了本片的主人公:Abe,是个无法用道理言说,甚至有些荒谬的人物角色。
作为一名哲学系聘请来的教授,学问虽高,威望不减,但是人到中年,对生活态度之消极,表现为终日喝着总也喝不够的酒,写着总也写不完的书,平日里挺着个大肚子,在校园里晃来晃去。
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人,内里却是一肚子牢骚,愤世嫉俗的混日子过活。
一边在课堂上教着哲思理论,一边在私下里念叨着生活的无趣。
这样一位顶尖的知识分子,已经将生活的本质看的过于透彻,注定是个孤独的男人,孤独到背弃了人生所有的热闹,坚定的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去追求,不追求名利,不追求金钱,也不追求情爱,就这样默默的等待,等待着每日被酒精迷醉,被生活蚕食。
这样的中产阶级在伍迪的笔下,角色从形象到对白都十分坚实,无论是将他归结为中产阶级的极端典型,还是透过他揭露中产阶级的通病,影片通过将两个极端,极端纯粹的哲思和极端消极的态度,同时放置在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上,为观者带来了一系列趣味的碰撞和鲜活的对比。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无理之人”,影片中通过女主角的出现,由艾玛·斯通饰演的Jill,一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女大学生,生生用自己的主观意念,为这位在她心目中才华横溢的哲学导师,解释通了他的一切。
从不羁的态度,消极的行为,到近乎疯狂的举动,都是源自于他年幼时期所经历的创伤和婚后经历的背叛,总之在她眼中,那都是生活的错和别人的错。
而片中的女配角,由帕克·波西饰演的Rita,先是为爱慕Abe的女性们打了前哨战,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同时铺垫了Abe对情爱和性的无感。
而这里也让人们看到Abe本身的矛盾,虽然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但是他却从不说不。
无论是对自己送上门来的女同事,还是主动邀约的女学生,还有自己并不想去参加的Party和自己本不想偷听的邻桌对话。
也正是这样的不拒绝,让他碰到了自己预言中的:“上帝会给每个人的那一次机会。
”于是,剧情从两条截然不同的女追男爱情戏,直转急下,开始了调侃式的犯罪喜剧路线。
全片在《The ‘In’ Crowd》的爵士韵律下,Abe突然从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被惊醒,发现竟然有一件,法律有局限,而舆论正义需要伸张的事情。
他觉得这是上天的使命,他的生活突然有了动力,他的存在也有了意义,于是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就横空出世了。
这里既有对现实社会法律与正义的鄙夷,也有对自我意识膨胀和轻视旁人的抨击。
故事的最后,Abe只看到了眼前上帝给自己的机会,却忽略了上帝也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
虽然Jill最后化身为正义的代表,嘴脸让人莫名的憎恶,但是,她也只是拿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宝贵的机会而已。
这样一位负面情绪爆棚的男导师,遇到了这样一位天真烂漫的女学生,当理性哲理遇上无脑爱情,当法律局限碰上舆论正义。
到底谁胜谁负,中间又会有怎样的诙谐与火花。
导演兼编剧的伍迪.艾伦总是能先让观众跟着主人公的话痨式旁白跌入沉闷的谷底,看似难以解扣的难题,突然间被一颗刻意外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让人的内心像失而复明一样,找到了乐观的出口,开始重新看待生活,再次转身面对生活,忽略那些丑陋,贪婪,自私与无趣的真像。
可惜有些人就是学不会,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也要学会欺骗回生活。
短暂的回归并不代表就此改变什么,无理的价值观和行为,注定了他的孤注一掷,早晚会被生活的汪洋吞没的结局,只不过一切来的太突然,太荒谬。
那一刻,所有人为之一惊,张开了下颚,久久不能闭合。
这样的一部戏剧小品,着实令人玩味。
伍迪老爷子每年的产出,即便被媒体和观众评说不一,但是他依然逍遥自在的写着自己的故事,拍着自己的电影,全然不顾舆论的左右。
对他来说,每年一部这样的作品就是每年一次的工作,例行公事,并没有奔着绝世经典的力作而苦大仇深的绞尽脑汁,而是早就看清了经典之作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想必他也是在继续等待着自己的那一次,上帝给的机会而已。
也许下一部作品就是了,所以,为什么不继续拍下去呢?
而我们又为什么不继续看下去呢?
2015年8月9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这里原本的标题应该是【骗P者】的【根本性】无能,后来想想,似乎【知识分子】在某些语境下,比【骗P者】更能黑,或者说更贴切,于是你懂的...这里说的【根本性】无能,大概说的是亚伯根本上是缺乏自控能力,也缺少与人共情的能力,虽然成天说着康德哲学、存在主义,向吉尔说着自己不知道是否编造出来的生死之交与曾经沧海的深情往事(估计跟不少的P友也说过),但当你窥视到他的心理活动时,大体上的他就只是如同一本行走在的哲学书一样,或者这么说: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如何将一个极度缺乏自控能力的人,用极致的方式来表达呢?
酗酒、酒驾、自毁,都太普通了,不太够力吧,所以,我更喜欢这部戏的一个核心创意:一个无理之人,为一个无关之人,杀一个无罪之人(法律上没有被定罪),仅仅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这种故事你叫罗翔老师都未必编的出来,而更厉害的是亚伯就从重振雄风,哦!
原来知识、写作、哲学、在这位知识分子的世界里,其实还抵不过性与杀戮的原始刺激,所以,知识分子就意味着高道德标准吗?
就意味着心理上的超脱吗?
而对于共情能力这件事,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今年大家流行说内卷、躺平、低欲,尽管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性,但也教人充满警惕,警惕过度的自我,会磨折了人的共情能力。
我觉得共情能力是一种人均天赋,这所谓人皆有恻隐之心,但随着心理上的不断蜷缩,我们似乎变得只关注自己内心需要,只管制造自我的颅内高潮,没有了接触,是身体上的,更是情感上的。
言归正传,说会亚伯,有时你会发现,当别人在跟他说话的时候,在他的世界里,往往只有自己的内心独白,他可以找别人去聆听他的寂寞,却听不进别人的诉求,自我内心的满足成为他唯一的需要,而肉体上的需要对他来说也可能只是顺便而已,心情好的时候来一发,心情不好,就索性低着头,功课都省得交那种,不知是可怜还是可悲。
而最大的无能,也是最黑色幽默的一点,就是亚伯“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首先,我们先不要被主角光环所影响,更不要被他的情场老手的人设所迷惑,说到底他只是一个,中年危机感满满却蜜汁自信,对自我存在认知障碍的大学老师而已。
他还是天真地以为,被他睡过几次的女学生或者女老师会被他PUA得不要不要的,就算杀人也为他叫好那种近乎于痴狂的崇拜,不料反手就要举报你,并把前男友勾搭回来,所以还是太小看茶碧池。
又或者是,误认为自己的完美谋杀计划简直天衣无缝,无人知晓;最好笑的是,自己仿佛就把自己当成一个职业杀手,赞叹着自己的杀人天分,谁料杀人不成竟被反杀...不愧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真把自己想成有主角光环了。
总体来说,一般般,不轻松,也不算幽默,少了点伍迪艾伦的刻薄劲,总是没那么满足,还是得让他自己演才能演出神髓。
PS:不过杰西艾森伯格倒是有那么一点影子在。
昨天学习被连轴转 今天晚上纠结了没多久(……想翻老片子出来看 后来保险起见看了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 反正他的片子好可以特好 坏也就在平均值差不到哪去意料之外 可能也是我很久没看他的片子了 就觉得很惊喜 难得有了明确节奏 也有了大起大伏 同时又不乏平缓手电筒的暗指充满寓意和讽刺 正如他一如既往而教授坠梯耶同时呼应了其观念 一个坏人的离开能让这个世界好一点 啊又是讽刺!
还有全程用轻松的态度音乐和场景来表示沉重以及反伦理等紧张波动情况 很符合他风格了 用钢琴课带音乐节奏也很妙我想对于伍迪艾伦要么讨厌要么喜欢我看来我是站喜欢了很久没有窝起来看电影了 也相对随机的选到了可以舒服的往下看感到惊喜的东西时不时放个假思考一下挺好 怀念暑假整天整天的播可以品的片子太舒服啦好的晚上!
nite
"With all this bullshit"是女主人公在得知Abe的确是杀人犯后表达不能用60年代法国哲学理解这次杀人事件时对哲学方法和哲学本身的评价,这部电影也是关于这些“bullshit”的讨论,所以情节上来说,最终的赢家就是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对哲学说出"With all this bullshit"这个判断的中产阶级们。
但是,本片中透露出创作者不同与以往的新的手法和新的认识,加上背后暗含的态度,或许可以引导我们发现另一个赢家。
新的东西主要如下:1.新的命题:突破爱情,转而哲学。
这是最总体的一点,不再像《解构爱情狂》里那样用哲学名次作为段子给爱情的情节服务,这次的爱情情节全都带着存在主义和纯粹理性概念的影子。
如两人在吵架时对世界认知暴露的鸿沟、背叛丈夫的女老师凭借自身感情对他人的影响,按照以往的风格,创作者应该会将这样情节中爱情的难以把握性进行“重点的浅化”(重点是指在电影内容上,浅化则是指意义上),比如提炼出两个段子或者特写伤心欲绝的表演,但这次绝对不是,以往可能会成为重点镜头的场景现在只是用台词一句带过,这反映出无敌艾伦想要表达东西的变化。
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片中床上Abe对Emma说的“我的人生焕然一新”(老派的伍迪艾伦)的时刻,镜头被给的极其短暂和平淡,而以往这经常会成为典型的无敌艾伦幽默。
2.新的高度:世界而不是彼此。
正如上面说的,男女之间的无理性只是整体世界无理性的一个触角,向上延伸必然会变成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不是停留在恋人絮语。
无敌艾伦在做,他也做到了。
3.新的主题词:误解。
对世界的理解这一全新的哲学命题(“世界是什么”)是第一次在无敌艾伦的电影中出现,并在本片中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始终,男主人公的死正是因为女主人公对自身世界理论中的那一套法制和公理的社会概念过于沉迷。
正如契科夫所说的手枪理论,Emma想要告发Abe的一刹那,当一件事情或者一丝感情存在,它往往会最终掌握全局;4.新的宣言:谋杀。
相比于《赛末点》的谋杀(虽然那场谋杀更偏向于衬托客体),本片的谋杀像一个投降的宣言,内容是最后中产阶级稳定的社会观念掩盖了一切,象征着自由和个人化的情感伴随着消失的旁白一起被投入黑暗的电梯井永不被人发现。
当然,这部电影的出现事实上一定几率地免除了我们现实世界中电梯井事件的力量。
finally,海报上仍然是男主角这一点,可能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伍迪艾伦像我说的这样一样保持着对个人化和精神的喜爱。
看来无论在爱情上还是世界观上,伍迪艾伦都能深刻地影响我。
当然,作为独占这个星球幽默80%的艺术家,本片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哲学就是语言的自慰;当你感觉对的时候一般他就对了(与《赛末点》中关于命运和客体模棱两可的把握,这句话体现的主客体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年前看完伍迪·艾伦的新片《无理之人》,大感老头功力不减,一如既往地大段台词,一如既往地绕来绕去,仿佛是总有说不完的话一般。
想想也着实为难主演此片的演员们了。
不过,看完以后,长久思索的一个问题是:谁是无理之人?
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男主角亚伯·卢卡斯教授吗?
看他没来由地就乱杀人,还差点把女主角也一并干掉,这么疯狂的人,当然就是片名标题中的“无理之人”啦。
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未免简单了些,照我看,片中三人都是“无理之人”。
1、“无理”的吉尼。
吉尼作为全片的女主角,同时也是站在作为反派男主对面的人,是以一个典型的非理性形象呈现的。
吉尼的非理性或反理性表现是双重的。
一方面,她在有男友、且明知自己爱着他、男友也爱着自己的情况下,却狂热地陷入对教授的迷恋中,这在道德上,是有违理性要求的;而另一方面,当她得知教授的罪恶时,又无法做到始终如一的遵从自己先前的决定。
这就是说,吉尼两次打破了理性的不矛盾律——爱着男友,就不应同时爱上教授;爱上教授,且教授的罪行并未被发现,就不应去揭发其罪恶。
如果要将吉尼的表现做个界定的话,应该是从“迷狂”转向“理性”。
事实上,影片一开始,就在营造着一种“迷狂”的气氛。
教授亚伯·卢卡斯在尚未踏上校园土地前,学生老师们都在谈论着这么一个“传奇人物”。
从主角的各类八卦消息中,甚至从亚伯在开车时打开酒壶的动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逐渐弥散开来的迷狂。
2、“无理”的丽塔。
丽塔的非理性表现与吉尼同样是用感性/感情来对抗理性,但也有些许不同。
丽塔以有夫之妇的身份,先是在欢迎会上极力暗示,又是在雨夜送酒,甚至委身于人,只是无奈亚伯教授的阳痿症未愈,让她的百般心计无处落脚。
要论起来,她的表现与吉尼对教授的痴迷,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丽塔的行为更多体现的是另一种的理性——逃避现有生活。
从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得知,丽塔不介意教授是否杀人,甚至愿与其远走他乡。
可也正是在此处,我们同样看到了,丽塔更深层的目的在于,逃避感情破碎的丈夫和无聊沉闷的学院生活。
也就是说,在丽塔身上,理性——不可发生婚外情(一种道德的理性)——遭到的反对,虽然表面上看是非理性,而实际却是更深的理性。
理性遭遇了自身的反对。
3、“无理”的亚伯亚伯教授的非理性与前两者不同,也是最为复杂的。
影片开场,亚伯对存在主义者有这么一段论述:“存在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直到你打他们的屁股”。
从他其后的行迹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位教授所持有的恰恰是他所谓的“存在主义”态度。
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倍感痛苦,根源在于,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只有我们建立了与虚无世界之间的联系,才能稍稍缓解那种与生俱来的痛苦。
有点佛家所言“色即是空”的味道。
海德格尔的逻辑在于,某件事物,乃至推及整个世界,对于某个个体的“意义”,都是由这个个体自己去建构的,举例而言,我用来写作的电脑,对我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用敲出这篇影评并且存储它,而一旦它坏了,或是我买了新的电脑,它对于我的“意义”就可能会归于零。
恐怕亚伯教授是深中其毒,这也就是为何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展现出如此颓废的形象。
感情低谷,加之身处新环境,他与周遭事物的联系,都亟待建立新的关系、赋予新的意义,否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而面对丽塔的投怀送抱、吉尼的热切仰慕,对亚伯来说,也仅仅是似曾相识,却不能将他拉回到一个有意义、尤其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世界中。
但是,当他在动起谋杀念头的一瞬间,并最终决定付诸实行时,他突然好了,就像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一丝微光,阳痿症好了,人变得开朗了,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变得融洽了,甚至开始了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抗拒的师生恋。
于是,策划杀人并施行它,就这样帮助亚伯找到了与这个虚无世界的联系。
然而,通过这样一种反道德方式建立的联系,显然是脆弱的。
莎士比亚曾言“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以罪恶将其巩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时间以来,颓废的亚伯似乎在用一种非理性来对抗理性,但是,当他毅然跳入以这个世界的联系之后,他便必须遵从世界的理性规律,要么背负起谋杀的责任,要么用另一件谋杀来掩饰这一件。
另一方面,亚伯也聪明利用了理性的漏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倾向于排除偶然性。
虽然,在影片中,并未展示探案的警察们是如何工作的,但是,我们从结果推想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定然是通过圈定嫌疑人,然后再逐步排查作案动机的大小、作案后的获益程度,以及诸如不在场证明、现场犯案的痕迹等。
这一系列的动作,归结为一点,即排除偶然性,最终确立一条从原因到结果的、清晰可见的逻辑链条。
而让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是,教授的做法让警察在第一步工作——确定嫌疑人——这一点上,就犯了打错,以致其后建立的推理关系统统无法成立。
邓晓芒曾说,在西方哲学历史上,理性主义是主流,而与此相应的,则是非理性主义成为一支重要的支流。
而当这条河流行至现代时,支流逐渐壮大,大有取主流而代之的趋势。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变迁,也有思想体系的演变。
理性对抗非理性,并非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决斗,而更可能是包含与融合。
应该说,伍迪·艾伦个人似乎总是很偏好此类神神叨叨的题材。
科纳尔和斯考伯曾经编过一本书,用以讨论哲学家们何以偏爱伍迪·艾伦,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老头的片子“有料”,足够哲学家们琢磨那么一阵子。
这是一套刻画人性的电影。
,教授是哲学系。
这是一个重点。
因为这方面的学者形男性都为女学生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学生发现了教授的秘密后,教授想杀死她,结果不幸掉在自己的陷阱里。
一直在幻想结局是女主掉进电梯死掉,教授带情妇去欧洲,完。
这样才更冷冰冰嘛。
教授有种对自身的要求过高从而感觉生活疲乏无趣在他看来很藐视所以厌恶自己的状态,正是这种觉得一切都是meaningless的表现跟大多数有理之人不同,所以有趣。
女主被教授吸引其实更多地是被一种浪漫主义化的形式所吸引,那种与大学教授恋爱的刺激感。
然而在形式上贴近法式存在主义样态的各种都非常危险,虚伪,飘渺,不负责任。
上一部魔力月光不是特别喜欢,本对这部不算期待,然而却意外发现蛮有趣,特别是后半部分设计小小惊喜,对吉尔的整个经历感同身受。
从少女对成熟男人的思慕和爱恋,到发现其真实本质,到对同龄且深爱自己的前男友的愧疚和反省,再到经历劫后幸存时的震惊和感慨(这里的心理感受很奇妙,是侥幸逃生的震惊和狂喜?
),之后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释然。
当一个人真正经历过,关于爱情和人生才真会有新认识。
爱情和人生都不如想象般的理想,以为自己能吃苦耐劳、以为自己能为爱献出一切、以为那个你爱的人完美无缺,即使是缺点也是优点,突显他的独特。
然而这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那句话真是经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最普通最平淡的爱情和人生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像影片中阿贝这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大学教授,在他没露出真面目前谁会知道他精神混乱、禽兽不如呢?
而天真如吉尔这样的女孩在幡然醒悟之前往往都是飞蛾扑火、迷恋深陷,不管亲人朋友怎样劝说,也全然不顾。
当隐约感觉不对的时候,也总是喜欢自欺欺人,选择视而不见,宁愿活在梦中。
但是梦终归会醒,一旦清醒过来,必然懊悔自己的愚钝无知,继而受伤,再后来感悟人生,云淡风轻。
故事脉络清晰完整,节奏轻快、色调亮丽。
艾玛和杰昆表现得都很到位,让人感觉他们就是影片中的那个人。
喜欢伍迪艾伦的影片,基本都是简单易懂,轻松幽默,欢快愉悦的音乐和气氛,却讲诉着关于生活和爱情的小小哲理。
好行,属于伍迪艾伦的风格,我觉得不错
第十部伍迪·艾伦,几十年间,伍迪·艾伦讨论的无外乎死亡,性,不道德行为,将之组合变形就是一部新电影。这部中的手电跟《赛末点》的戒指很像,但是男主这个角色太令人生厌了。
现在看老头的片子就是看一个小品,一段发生在中产阶级中平常中带着点反讽荒诞的轶事。当我已经被这无病呻吟的哲学教授搞得无聊时,他摇身一变成了想要实施完美犯罪的上进人士,这是看Woody Allen的乐趣,也会略显无趣。音乐太棒,有时声音大到盖过影片~
伍迪再希一点,中产怎么讽都不够
情节有趣。
边打扫卫生边看完的。节奏轻快,干脆利落。套路满满,full of cliche
哲学在生活面前就是bullshit。中产阶级在伍迪的意识里真是怎样讽刺都不够。出乎意料又理所当然的伍迪艾伦式风格,甚至华金都有点老头子的影子了,但让人更注意的是华金的肚子~
不好看,没有blue jasmine 好看
你们还正常吗?
毒杀法官,六十以上还能当法官。
最痴迷电影的时候没有看这一部。看之前一直以为台词会很复杂,看完不得不惊叹,伍迪艾伦是哲学圈之外把存在主义解释得最妙的那个人。那段主旋律音乐听完,感觉灰暗的世界观和大脑被按摩到了。
记得换台
一本正经充满哲学道理的杀人
赛末点式的电影没有赛末点优秀,但却触发了我的思考,阿贝无疑伸张了正义,至于无辜者被诬告,那是警察法官的错,而不是阿贝的错,因为阿贝所谋杀的法官破坏了法律,被破坏的法律没有必要遵守,当然如果你从来没遇到过那你很幸运,但当你生活中遇到那些恶心至极的畜生时你也想这么做,但你却没有阿贝的勇气,甚至连偷坏人的东西都不敢,很多时候反而是复仇的好人被做拿归案,因为他们受不了良心的谴谪,说回阿布,就如同今年的路易吉案一样,为民除害反被告发,不遵守法律怎么绳之以法?就像阿贝在电影里经常说的那句话其实就是马克思的"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什么时候杀一个坏人都变得有罪?西方的所谓"圣母"们会说,你凭什么审判他?你怎么定义他有罪?废话,他做了坏事,而且,如果这样你审判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
把《赛末点》搬出来再拍一次,跟《辣手摧花》的结局一模一样……同样的情节在《赛末点》里(主角是底层出生)是有说服力的,放在哲学教授身上,就有些刻意了。“平庸之恶”“存在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标签用在一个中产阶级身上还算有趣,放在一个哲学教授身上就显得很浅薄。
发现短评好多同样希望石头死的2333 btw凤凰你的肚子。。
作为一个哲学教授这想的未免也太简单了吧?以及对于所有的哲学理论都是蜻蜓点水,还不如不提...
一般吧
我一直在猜剧情会不会像Match Point那样发展...然后就结束了。觉得谈得太浅,唔够喉。
他再一次重申了他在Match Point的觀點,運氣決定你上天堂或下地獄,人生轉折就是機運與偶然所推動,哲學不過是打嘴砲的工具。什麼都諷刺了一點,但都不深入,感覺他近幾部甚有疲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