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反直觉的电影。
电影里有句台词说,拳击是一种逆向的运动。
你想向右移动,就要先扭动左脚踝;想要向前打出一记重拳,你必须先后退一步。
你要学会违背身体的自然本能,咬牙去忍受疼痛。
要打中别人,就得先学会挨打。
挨很多很多的打。
在某种意义上,这逆向的理论不仅剧透了电影,也剧透了生活的本质。
无常的,才是人生。
没有逻辑可言,却惨然得真实。
电影的片名和前半段欺骗了我,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洛奇》式的电影。
从无名街头里崛起的大龄女青年,严厉却不失温情的铁血教练,天将破晓前的晨练镜头,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与热血感染力。
是那种很典型的运动电影路线。
她从不被所有人看好,到站上万众之巅,饱含美式英雄的主旋律。
但从玛吉被蓝熊一拳偷袭击倒、砸向场边那张该死的板凳开始时,我的胃也像是被这部电影重重殴打了一拳。
运动生涯就此断送也就罢了,玛吉的命运比我所能设想到的残酷故事还要更加黑色。
脊椎断裂,高位截瘫,腿部坏死截肢,从此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命运像是一个不好笑的残忍玩笑,总让人觉得特别不公。
她明明距离成功,只差一步,只差一次回头。
而比所有人更难过痛苦的是玛吉的教练,如师如父的“Boss”弗兰基。
名为人生的拳击手,是如何将他击倒的?
家人的背弃冷落,多年爱徒的辞别,付出一切心血造就的“莫什库勒”的倒下,就像长夜里仅存的几盏蜡烛在人生末年时逐一熄灭,令人心碎。
这里不得不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演技实在太好了。
他的眼神、他的身形,他隐现在黑暗中脸上刀刻一样的纹路,即使什么也不用说,他光是站在那里,你都能感受到一个男人是如何由岁月与苦难浇筑而成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他没有拿过奥斯卡影帝,不是他的遗憾,而是奥斯卡的遗憾。
为了让这故事更充满摧毁性,电影还安排了玛吉吸血鬼一样的原生家庭的戏份。
当女主躺在病床上,连手指都无法动弹地虚度惨白光阴时,她的家人们却在环球影城玩乐。
当他们让玛吉用牙咬着签字转移财产时,我看见了什么是人性卑劣的下限。
还好玛吉没有签字。
她终于看清那些面孔的肮脏丑陋,选择让烂人们于无底泥潭中自生自灭,我才能稍微轻吐口气。
可那又能如何呢?
即使一时解气了,好人依旧于长夜时无声而殁,恶人仍在青天下昭昭而行。
我们愤怒,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该是这样的。
我们麻木,因为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电影里,废铁对弗兰基说,你要接受和习惯人无论如何都会死去这件事。
People die every day, frankie. Mopping floors, wash dishes. And you know what their last thought is? "i never got my shot." 这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离开,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庸碌无为,至少玛吉曾经拥有过辉煌闪耀的瞬间。
连玛吉自己也说,她听过无数人为她而欢呼,这是她在做餐厅服务员时做梦也不敢去想象的事。
但这些仍旧无法让观众、无法让我释怀,因为我们都知道,弗兰基和玛吉真正想要的,不是那些喧嚣的声名,不是擂台下的欢呼,不是电视报道,而只不过是一间小木屋、一块水果派、一抹来自家人的温暖罢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一切的本质是否都没有任何区别?
在拖地板洗盘子的生活中死去也好,在万人敬仰的盛名中死去也好,生命长河的尽头是否都只是殊途同归。
如若一切终归虚无,那么我们所追寻的人生意义到底有何意义?
毕竟当万古成空以后,再伟大的作为也将不被这世界记得。
最近在读《荒原狼》,里面一些充满虚无概念的字句时常像闪电掠袭过般让我深感共鸣。
“假如我有段时间既无欢乐也无病痛,需忍耐所谓单调无聊的好日子,我幼稚可笑的灵魂深处便会感到格外痛苦和难受……我宁愿忍受剧烈的疼痛在身上燃烧,也不愿感受这宜人的室温。
”我也总会为日复一日的平静日常而感到难以形容的愤怒与悲哀,尤其是当我借助书本或电影窥视另一重激昂人生、来自某个世界的投影时,这种感觉尤其更甚。
但看完电影以后,我想我多少有一些新的、或者老生常谈的感想了。
我看见很多人和我一样,感觉自己被这电影骗了,觉得它根本不励志。
可即使电影的故事如此惨烈,我依旧觉得,这是一部相当励志的电影。
因为励志不等于成功学,不一定要有光辉的结局,而是这个过程里,主角们贯彻生命之道的信念与精神。
无论是成为拳王站在世界顶点的洛奇,还是在擂台上燃烧成白灰的矢吹丈,或是擂台下带着种种不甘黯然离去的玛吉,他们都拥有同样炽热的心与灵魂。
人生之旅的终点不可捉摸、充满荒诞与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所以结局或许根本不重要,而是你如何在这段短暂旅途里以什么样的姿态和这个无情无理的世界去战斗。
即使瘫痪躺在病床上,玛吉也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仍然可以假装轻松地和弗兰基开汽车与飞机的玩笑。
她不断被否定、不断被打击,也从没有选择放弃。
到了最后的最后,玛吉看似选择放弃了生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用最无力的姿态,以自己最强硬的意志掌控自己的人生。
即使我自己难以做到,总在为生命里不可控的低谷与挫折(这占据了生活的大多数)而感到消极失意,我依然钦佩这样一种人。
他们不计结果地活着,只是不断地挣扎与战斗,挨很多很多的打,依旧能笑得出来。
这样的过程,我想比所有结果更励志。
在看本片时,我脑海中时常会想起《千钧一发》里文森特对他弟弟说过的一句话:“我和你不一样,我在游泳时,从不为往回游保存体力。
”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是站在水边踟蹰徘徊,却不敢踏入那片神秘未知的黑色水域,然后有一些人淹死了,换来的只是嘲笑。
但愿有一天,我也能有勇气孤注一掷地跳入那片水中。
这个片子乍一看,是个励志的片子,仔细一看,其实是个命运的片子。
我说的命运和最后结尾的反转没有关系。
女主生在美国,而且天生毅力惊人,力量出色,这是基本条件,而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于是她不仅不励志,还顺从了天意,选择努力去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出来,热爱只是表象,深层次的还是女主天生的毅力和对自己特点的了解,导演这一点不落俗套,不狗血,很多人误解以为女主是追求自己所爱,于是复出所以改变命运,错,她只是擦去落在命运上面厚厚的尘埃,看见真正的自己,如果她没有这个毅力,没有这个天资,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美国而是伊朗,今天就是天王老子来了,她也不可能成功,狗血和神剧,一字之差,就差之千里。
最后特别强调命运的就是她患病,那不是说她很可惜的 意思,快成功了,结果死掉了,那都是没经历过至亲离世的小年轻,真正人到中年心里都明白,谁都有一死,作者真正的意思是,她很幸运,她在死之前她发现了自己原本的可能性,并且为之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命运本来的面目,与之相比的是某种人一生碌碌无为,碌碌无为不是错误,但是人的一生不去看清自己本来的命运,这种人,比早死的她更可怜其实,所以导演特鸡贼,你们还嘲笑人家?
人家才是人生赢家,人家死之前搞明白自己的命运了,不是非要夺冠才是成功,人生的成功只有一种,就是知道自己命运本来的面目。
今天心情不好,又想看这部电影。
心里既想看又害怕,中间中断了好几次,不敢看下去。。。
因为我知道那残忍。。。
这是我第四次看。
当Maggie兴高采烈的带妈妈去看自己给她买的房子的时候,当车刚刚开进她的村子的时候,我就要哭了。。。。
没有人爱她。。。。
她把自己那么不易挣来的,那么值得骄傲的奖金,攒起来,给家里人买房子,可是没有人感激她,没有人关心她。。。
演到她和蓝熊比赛的时候,我真的不敢看啊!!
真害怕那一下。。。
当她满身插满管子,腿被据掉,躺在那里不能自主呼吸的时候,她说“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人们为我而欢呼,喊我的名字,我上过杂志,你以为这是我曾经梦想过得吗?
”。。。。
一个人,生在一个比偏僻更偏僻的地方,没人疼没人爱被嫌弃,30多岁了当服务员,吃客人剩下来的食物活着,坚持着做自己唯一喜欢做的事,最后一切在瞬间毁灭,她却说了那样一番话。。。
没有抱怨,没有后悔,而是感恩和感激。。。
当Frankie最终来到她面前,告诉她,莫·库什勒means my darling my blood。。。
她笑了,我想她是知道了还有人爱她。。。
在她生命的终点。。
这也是她唯一一次留下眼泪。。
而Maggie对于Frankie这个倔强的得不到女儿原谅的老头又是何等意义不想多说。。。
这就是我最爱的一部电影,每次看都痛彻心扉,心情降到谷底,却又让我觉得一切都很有意义。。。
痛就是意义。。
人们热爱暴力,他们会在车祸现场,减慢车速看死尸,就是这些人宣称他们热爱拳击。
他们根本不了解拳击是什么。
拳击有关于尊严,赢得自己的,同时剥夺对手的。
girl,tough is not enough.弗兰基总是喜欢说,拳击是种不自然的运动,因为拳击中的每样东西都是逆向的 ,有时,打出一记重拳的最好方法是退后一步。
但是退后太多,你就退出比赛了。
主啊,我想要的你都知道,所以我再重复也没有用。
有些人会说,对于一个拳手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热情。
而弗兰基会说,给我一个热情的拳手,我会让他知道什么叫鼻青脸肿。
他的左勾拳可以打飞一辆坦克,但他的心胸却像豆子一样小。
再怎么好闻的漂白液,它也还是漂白液。
这句话暗藏深意。
如果说拳击运动中有什么诀窍的话,那么这种诀窍就是不停战斗,超越耐力的极限,超越折断的肋骨,破裂的肾脏和脱落的视网膜。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只知道一件事,自己是个垃圾。
必须要有人跟你说实话,我讨厌自己是那个说实话的人。
有些话人们永远不愿意听。
至少我有个机会。
我去挥舞过我的拳头,没有人能说我没努力过。
你要迎着痛苦而上,而不是像有理智的人一样躲避 问题是,这是我唯一喜欢做的事情。
对于拳击这项运动我的年龄太大了,那我就一无所有了。
你满意了吧?
训练一名拳手,你必须在精神上把他们剥光。
死了再休息。
你不能只是让他们忘记以前知道的事情,而是从骨子里忘记。
拳手的身体了解拳手不知道的东西,那就是如何保护自己。
如果你能把他们彻底打败,那他们就不是拳手了。
麦琪总是喜欢刚一交手就把对手击倒。
全场齐声高呼“莫库什勒”的时候,燃爆了!
我现在除了你什么都没有了对,你还有我。
每个人,都会输的。
兰熊,相当具有压迫力。
只是搞不明白为啥安排和兰熊打。
求求你,不要求我。
太虐心了,虐死我算了!
现在她想死,而我只想把她留在我身边。
让她活下去,就是在杀死她。
你不需要,你不要插手,弗兰基。
把她交托给上帝。
她没有求上帝帮忙,她在求我帮忙。
无论你身上背负着什么罪,都不能和这个相提并论。
忘记上帝,天堂和地狱吧。
如果你那么做,你会迷失的。
深深地迷失,深到再也找不回自我了。
我想我已经是了。
每天都有人死去。
拖地的时候,刷碗的时候。
知道他们倒地之前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吗?
“我从来没有过机会”。
因为有你,让麦琪有了机会。
如果她今天就死去,你知道她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吗?
我觉得我干的不错。
我觉得心安理得。
然后他走出去,我觉得他什么都没有了。
我希望他是去找你了,再次请求你的原谅,但也许他心中什么都没有了,我只希望他能找到一个地方享受片刻的安宁,一个雪松和橡树环绕,比偏僻更偏僻的地方。
但那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希拉里·斯万克」,这是一个近些年有点销声匿迹的名字,甚至可能有一些新晋影迷压根就没听说这个演员。
但是时光倘若倒退十数年,她可是好莱坞绝对的实力派,两届奥斯卡加上两届金球奖影后得主,有这样履历的女演员可并不多见。
虽然希拉里·斯万克长相普通,称不上美女,不过演技着实出众。
值得一提的是,她获奖的两部电影都关乎「尊严」。
即便题材不同,但无论是《男孩不哭》里的性别角色错乱患者,抑或《百万美元宝贝》中的草根女拳手,都用生命的代价诠释了什么叫做尊严。
《百万美元宝贝》改编自F·X·图尔(原名杰瑞·博伊德)的短篇小说集《燃烧的绳索:来自角落的故事》中的一篇同名小说。
图尔是个类似海明威般的硬汉,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作为爱尔兰后裔,他当过擦鞋童、酒吧侍者、卡车司机,还到墨西哥做过斗牛士,在朝鲜战争时期则在美国海军服役。
49岁后来到洛杉矶开始了拳击手、拳击教练和拳手伤口处理员的生涯,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写下了这篇小说。
可惜的是,这部短篇小说集出版时,作者已经70岁高龄,并且还没来得及看到《百万美元宝贝》的梦想在银幕上实现,就于2002年9月死于心脏手术后的并发症。
直到本片囊括了奥斯卡的四个奖项,图尔才声名鹊起,令人嗟叹不已。
但仅有原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少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画龙点睛的修改,影片不可能会有最终呈现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东木老爷子能赢得最佳导演的缘由。
首先,他增设了黑人老拳手艾迪这个原作中不存在的人物,目的之一便是扩充电影的叙事力度。
《百万美元宝贝》采用了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叙述者即片中的人物,从他的视角出发,叙述其体验的世界。
艾迪就承担了这么个任务,影片用他写给男主角拳击教练弗兰基女儿的一封信拉开了故事的大幕。
由于艾迪既是叙述者,又是角色之一,他参与了弗兰基前半生的大部分经历,也见证了女主角麦琪学拳的过程。
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但使叙事更加全面和客观,亦能让观众更充分地体会到叙述者的主观情感,并形成心灵共鸣。
第二个目的与伊斯特伍德的另一个改动有关。
他对由他自己饰演的弗兰基作了一定程度的边缘化处理,包括性格乃至家庭关系。
原著中弗兰基的拳馆生意兴隆,他培养过许多知名拳手,同时家庭也十分幸福。
然而到了影片里,弗兰基的拳馆经营惨淡、门可罗雀,悉心培养的拳手也离他而去。
至于家庭生活方面,他与女儿的关系非常疏远,寄给女儿的信件也始终原封不动地被退回,装了满满一大摞。
独孤寂寞的他只能通过去教堂做礼拜和阅读诗歌抚慰心灵,即使他对宗教已然充满了幻灭。
因而,东木通过增设艾迪这个人物将弗兰基一部分的特征转移到了他的身上,比如原著中弗兰基左眼失明,而影片中则是艾迪;又如艾迪继承了原著中弗兰基温暖的一面,与弗兰克的冷漠形成了对比,特别还增加了他与弗兰克的互动和相处细节,对弗兰克这一人物的塑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曾说过:「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而取决于如何去处理内容。
」这句话用在《百万美元宝贝》上非常贴切。
经过伊斯特伍德的再创作,使得影片保持了脉络的清晰和简洁,并有了更加强大的故事线和角色,以及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本片以拳击运动作为叙事载体,因此自然有着体育类型电影积极向上、热血激情、画面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特点。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六次拳击比赛的场面,尤其是麦琪与「兰熊」的决战,大量中长焦镜头、特写和慢动作的运用,使场上拳手的激烈比拼和场下观众的群情激昂相互交织,构成了令人身临其境的比赛氛围。
而麦琪学拳的过程更是一部励志的草根奋斗史。
32岁的她几乎一无所有,在餐馆做着服务员,靠捡拾别人的残羹剩饭填饱肚子,省下的钱一部分用在练习拳击上,另一部分还要补贴不能给予她任何亲情和温暖的家庭。
与其窘困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对拳击运动的无比热情,虽然弗兰基教练一开始嫌她年纪太大,还是个女性,但麦琪从未想过放弃,在艾迪的鼓励下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终于用执着打动了弗兰基,并且一步步成长为拥有着强健身体与钢铁意志的出色拳手,甚至登上了拳王挑战赛的舞台。
但如果仅仅是一个冠军的成长史,那么《百万美元宝贝》势必落了俗套。
竞技场面和竞技结果不是体育电影的终极追求,正如东木自己所言:「我之所以对它感兴趣,是因为这不是一个真正的拳击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本片的成功因素之一便是它打破了一般体育电影的叙事范式,英雄并没有走向最终的胜利,而是失去了光环,跌落到了谷底。
麦琪就在即将获胜的时候,被对手卑鄙地突施暗算,因颈椎受损导致高位截瘫,之后连左腿也惨遭截肢。
更令她绝望的是家人的冷酷无情。
在她的奋斗过程中,她的家人从未给过她帮助和支持,反而她在挣到奖金后不忘给母亲买了一所房子,熟料母亲非但不领情,还抱怨这会影响到她失去救济金。
而当麦琪重伤瘫痪后,等来的却是家人叫她尽快签写遗书,以便划清财产,甚至因为她无法握笔,还强迫她用嘴咬着笔签字。
与之相反的是弗兰基和麦琪的感情。
两人都有着满是伤痕、无处皈依的内心,导演将麦琪与弗兰基的女儿并置,起到了移情和代替的作用。
麦琪的勇气与毅力深深感染了弗兰基,使他对女儿的父爱投射到了麦琪身上,同时影片中麦琪的父亲亦是缺位的,弗兰基即为天然的代替者。
弗兰基对麦琪的爱自始至终都表现得比较含蓄,正因如此,才愈加感人。
他每日陪在麦琪的病床边,为她朗读叶茨的诗句,流露出渴望与这位「女儿」远离尘嚣,去往田间小屋度过余生的梦想。
他曾在麦琪的战袍上绣了一个爱尔兰盖尔语的单词,可是他一直拒绝告诉她这个词的意思。
直到最后出于对她的怜爱,决定遵从她的意愿帮她结束生命时,压抑已久的情感再也无法克制,在她的耳边念出了迟到的译义:「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血肉!
」
除了人情味之外,影片最震撼人心的是麦琪对于生命和尊严的态度。
我们一定忘不了麦琪在病榻上绝望的眼神,也忘不了她毅然决然地企图咬舌自尽。
是啊,生命确实可贵,假如她不打拳也就不会躺在床上等死,但要是没有练拳击的话她可能就会一直在小饭馆里做个女招待,这种毫无价值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
麦琪执着地践行了从事拳击运动的梦想,并取得了成功,她在世界各地参赛、登上过杂志封面、挣到了足以帮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奖金,这样的生活是从前端盘子的她不敢想象的。
有了这样的经历,她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
与其毫无尊严地苟活,不如让生命就此划上句点,能够投入地活上一次就已经足够了。
麦琪的选择让本片超越了体育电影的范畴,不仅体现了体育运动对个人精神和意志的塑造,更有体育运动背后对人性尊严的反思,以及对悲悯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追求。
「英雄」的意义也不再是胜利、金牌或者荣誉,而是梦想、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百万美元宝贝》仿佛一本充满伤感而又余韵悠长的教科书,指导我们如何超越庸常的生活、如何应对生命和尊严,如何在看透了虚荣和浮华之后从容豁达地面对人生。
♑
“我有一个梦想。
”孤注一掷,只想成为职业拳手,三十一岁的女招待麦琪对着沙袋狠狠挥出一拳,漆黑的眼眸,盯住拳击训练馆老板的脸,一而再地、坚定地说。
“我有一个梦想。
”年迈孤独,经营着拳击训练馆的弗兰基,喃喃读诵叶芝的诗。
在想象中,那幽谷的小泥屋,和至爱骨肉的笑容,正向他展开。
“我有一个梦想。
”第二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希拉里.斯万克,站在领奖台上笑靥如花。
回顾星途奋斗的艰辛,现在事业如日中天的她,对于自己演绎的“麦琪”一角,内心颇有共鸣之处。
“我有一个梦想。
”好莱坞老牌导演伊斯特伍德,创造了众多西部片经典。
如今“老牛仔”已年过七旬,仍老当益壮地活跃于影坛,佳片连连,此次更凭《百万宝贝》一片成为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赢家。
伊斯特伍德说:“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希望和爱的电影。
”梦想、希望和爱,是一组被无数人说得滥俗的主题词,既可能仅仅是空洞、老套、抽象的概念,毫无益处,亦可能是沙漠里的泉水,寒夜里的火星,在关键时刻带来不可或缺的救助,感动得人们热泪盈眶。
最终效果如何,在银屏之上,要看导演们的功力。
银屏之下,则一切全看我们自己的选择。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情节简单,人物间的情感联系,也脉络清楚。
用以打动观众与奥斯卡评委的,是从影片本身,从剧中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某些东西。
这些东西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们也同时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
“这是生活中唯一让我感觉到自己活着的东西。
” “不要转身,不要放下手,永远记得保护自己。
”“你不可能让一个拳手认输。
”“我亲爱的,我的骨肉。
”情节平缓地向后推,一个个细节,一句句台词,慢慢触动观众的心。
当结束观看,将视线从那座光线黯淡布满尘埃的老训练馆中收回,女拳手麦琪的人生划上句点,我们的人生仍在继续,仍在面对那么多的矛盾和失落。
失眠午夜偶尔滑过思绪边缘的少年梦想:当一个雕塑家,或者跟着春天迁徙的养蜂人,朝九晚五地老板卖命的今天,回想起当年,失笑的同时还有些喟然吧。
当然也未必不曾奋斗过,结局却早已与当初南辕北辙,只有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寸心知。
每一个认真爱过的人,那些信任与依赖,欢喜与期待,然后是背叛和伤害,希望来了又去,爱怎么能够经久不坏?
只要活着,总得经历这些。
所以总会有些电影如《百万宝贝》这样,不动声色中搔到我们的痒处,甚至让我们隐隐痛起来。
故事是很惊人的 是很惊人的 一个得不到救赎的故事 又一个同样的问题 得不到救赎的究竟是死去的人 还是仍然活着的人 还..是所有的人从她倒在地上那一刻开始 我就一直处于巨大的震惊中就像[Mystic River]一样 电影结束以后我却处于一种失神的状态
一、Sad ending?Happy ending? 这部电影我大概八年前看过,唯一的印象就是悲剧,最后结尾残忍。
昨天再看一遍感受完全相反,这是一个Happy ending。
之前看,觉得麦琪应该获得冠军,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即使当时被对方一拳打进医院,也应该像《灵魂冲浪》一样身残志坚,然后打败对手,夺得第一。
可最终麦琪倒下、被锯腿、安乐死。
自己当时边哭边气愤,这就是导演想要传递的思想?
努力没法获得成功!
耍下三滥才能获得成功!
现在重新观看,发现其实麦琪是成功的。
努力—>成功,这是被拍烂的题材,很多人对这种题材都有很深的探讨,但鲜有人思考,假如努力—>没有成功,这又如何?
很悲伤的一个题材,但这也是必须要思考的题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一件事情的成功并非全部取决于人,天时、地理都必须契合才能够做成事情,就像很多伟大的画家、作家,都在死后n多年才获得关注,然后被奉为大神。
努力但没有成功,这种人生值得过吗?
电影告诉我们,值得!
因为人活着,努力奋斗可以并非为了最终的结果,麦琪并非为了冠军腰带而练习拳击,她仅仅是为了打拳击。
既然麦琪努力并非为了结果,便不会因为没有得到结果而悲伤,只会为了自己努力打拳的过程而感到开心。
所以她在最后面对死亡没有一丝遗憾,没有任何纠结,可能有的,只是感谢。
感谢你能够帮助我死亡,让我不用活着,却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所以,这是一个Happy ending。
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因为对照麦琪的人生会发现,自己活的多么羞愧。
即使自己能够活的比她长,那又能如何?
她能够在死时笑着闭上眼,想想这一生活的非常满意。
我会如何回忆?
二、中国式交往vs自尊、尊人 这部影片就像照妖镜,反映出自己身上的丑陋。
除了对于自己人生的羞愧以外,还有对于中国式人际交往的恶心。
什么是中国式的人际交往?
对于比自己厉害的人尽力装乖,对于比自己弱的人尽力踩压。
麦琪跟法兰基是如何交往的?
无论高低,都自尊、尊人。
1)拜师 麦琪从第一次见法兰基时就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你很优秀,但我也很优秀,所以你应该来训练我。
假如是中国电影,估计情节会是跪拜在地,老师您最厉害,我祈求您收我为徒。
2)老师做错事情 法兰基在中途把麦琪抛弃过一次,把她交给其他的经纪人,结果导致麦琪被当作垫脚石利用。
在这之后麦琪质问法兰基,他立马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中国电影中会如何?
恐怕徒弟不敢质问师傅,即使师傅做错了,内心有怨恨也绝不能表现在脸上。
这时旁人也会过来安慰一下自己,师傅可能是想要测试一下你的愿心……
3)面对自认为合理的要求 麦琪在进医院后希望获得死亡,为此想要获得法兰基的帮助。
这是她唯一的要求,并且法兰基也知道一直让麦琪活着,她会拥有多么痛苦的体验。
这个要求,于情于理都应该被接受,但法兰基因为宗教以及个人的情感不希望麦琪死去。
对于这唯一的心愿被拒绝,麦琪只是一言不发,然后思考办法,既然对方不能够帮我,那么就自己努力,不能动手,那就咬舌自尽,一次无法成功,再来第二次。
在中国电影会如何?
对于自认为合理的要求,做为自己最亲近的人居然不答应,怎么可以这样!
你太不为我考虑了!
一哭二闹。
但有趣的是,她认为对方太不为自己考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没有为对方考虑,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来帮助自己,更没有义务为了自己而放弃原则、信仰,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以上只是挑选其中的几个片段,整部电影中麦琪、法兰基、摩根之间的交流处处都能体现自尊、尊人,如麦琪在自己需要偷吃剩菜的时候,也不要法兰基的梨球,而要自己攒钱买一个;虽然法兰基是老板,摩根只是个打扫卫生的人,但法兰基对摩根发脾气后依然会道歉;麦琪在医院每天生活很难受的情况下,对待帮她擦身体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有礼貌…… 看完整部电影,会发现导演的主题并不是自尊、尊人的与人交往,导演都根本没有想要着重突出这一点,我看了很多影评对此也没有任何描述,而这,就是让人震惊之处。
中国电影也都没有突出人际交往要抬高上级,打压下级,但因我们生活中人际交往就是如此,所以导演也就自然而然让每个人这样交流。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导演没有刻意表达这种与人交往模式,也就是说,他们觉得正常的人际交往就是自尊、尊人。
有意思的是,假如我们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麦琪一样每一分每一秒都向自己的目标努力,无论是谁都会厌恶自己,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会非常难过,在这种情况下,没人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有尊严的,尊严都被自己亲自踩在了地上。
而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就更别谈尊重别人了。
[百万美元宝贝]是需要分成三部分来看的。
它的第一部分充斥着拳击电影的陈词滥调,有着女子版[洛奇]的架式,但没有任何精彩的拳击场面。
第二部分渐入佳境,细致描写了两位极度需要亲情滋润的主人公如何填补对方的缺失,并建立起父女般的关系,诚意有余可新意依旧欠奉。
然而作为全片精华的第三部分突然以一个惊人的斗转,使观众在阵脚大乱的同时毫无防备地遭遇到情感上的重创,想要在不破坏剧情神秘感的情况下完整表达内心所受的震撼几乎是不可能的。
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玛吉这个角色绝对是他作品中分量最重也最复杂的女性角色,在此之前能真正算上主要女主角的似乎只有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廊桥遗梦]里扮演的弗朗西斯卡。
玛吉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灰姑娘,在没有良好教育和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的绝境下,她只能在拳击上孤注一掷,对胜利的强烈渴求关乎尊严和忠诚而非名利。
她没有被刻意塑造成粗野凶悍,反而时常带给人清新恬静的感觉,其内心的种种情绪也是通过十分克制的肢体语言来传达的。
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坦然自若的伊斯特伍德没有对[百万美元宝贝]采取任何华而不实的虚伪修饰,他选择了用最简洁的表现手法去实现深微求远的艺术追求。
不要小瞧简洁二字,它往往就是质量优异的标志。
遗憾的是如今大多数电影都摒弃了这种品质,它们忙于用复杂的方式表现单一的思想
短评写不下了,虽然都是废话,但是我今天有点懒,不想选删哪几句去发了,嘿嘿我真的太吃东木这一套了,每次都搞得我从头哭到尾。
边擦眼泪还要边做作的大声叨叨:“妈的,好好哭哇!
”以前看过一遍,但是似乎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人的记忆力真的是很奇妙,脑容量就那么点样,好多事情,多重要的事情也会再也想不起来。
所以去年年底手机坏了,一年的照片都被搞没了,让我难过了好久。
因为好多事情,平日里忘了,可一看照片还是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
但是忘记也不能完全算一件坏事呀,好多事情都能有新的体验了。
每一次重看喜欢的电影,都能像看第一次那么喜欢。
每一段交流,都能像最初那样真诚。
想想很美好的,就像小孩儿一样,每天都是新的东西,时间过得好慢,只想长大。
但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也是会停滞的。
我们是需要忘记,但也需要想起的,虽然带来的那种消逝感是很让人不安的东西。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我八成也哭的很惨,但那种难过是因为无法接受的痛苦。
现在却是因为能够理解到一点,为什么主角他们会这样选择,所以被感动到难过。
我最近也在像小的时候那样,随性一点,想做什么想说什么,都会那样做,真的会快乐很多,虽然有时候会感觉自己脸皮真的超厚哈哈哈。
并且我真的好懒好慢吞吞,只有在简单的事情上会这样。
比如最近在勇于和现实生活中碰到的路人聊天,发现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哎!
但关于学习就没有那么大的行动力哈哈哈。
人真的比书本有趣多了。
(不,我就是懒,还爱找借口而已)
拥有纪录片一般真实冲击力的电影,人性中最隐秘的东西被挖掘的如此清晰。
"Mo cuishle,means"my darling,my blood.""
看这种没有任何特点的片简直是浪费时间。
结局不错,看不惯拳击类电影,两星半。
东木老爷不想拍一部简单的拳击励志片,而是要展示每个与生活搏击者的尊严。电影中并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拳击比赛,所向披靡的女主总是在第一回合就击败对手。人生总是无常,只肯给予刹那的辉煌。然而他不是loser,而是warroir。结束悲惨的人生,也是一种骄傲的选择,光这点就比其他拳击片立意深刻。
“在注定要输掉的人生下如何生活?拳击场上没有赢家:不管什么胜利都伴随着痛苦。而这或许正是某些人热爱拳击的原因:更真切地感受生之意义。很多人不知道生命是场必输的战役:你会痛,会老,会死,会失去一切。但你依然可以成为一个英雄。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励志的地方:它不讲胜利,它讲的是如何失败。
我没看懂啊,一般啊
真实而冷峻,深邃而动人。前半部分是让人热血沸腾又忍俊不禁的传统体育励志片,后半段急转直下,将影片从俗套中揪出,带向新境界。东木亲自作曲,配乐和剪辑十分简约,布光极为精妙(低调高反差,车内打光一段很新颖),三位主演都贡献了超凡的表演。关于梦想、生死、信仰,直击人心的情感。(9.5/10)
呃,初次一看是励志片,再一次是cult片,最后一看,原来是煽情片。
麦琪从始至终她总是微笑着,当她第一次见弗兰奇的时候,当弗兰奇不训练她的时候,当弗兰奇开始训练她的时候,当她比赛赢了的时候,当她受伤的时候,当她死前一刻的时候,她总是微笑着。
就像百元之恋,好好讲一个鲁瑟的底层女的奋斗故事不好吗。老白男东木先生的电影,总喜欢给自己撒上满身的荧光粉,通过一个毫无存在感的配角来衬托他的高大,不够的话再加上旁白。
想起高中汶川地震跟朋友讨论过你如果获救了但是残废了家人都不在,你会怎么办,当时朋友斩钉截铁的说,我会去死,因为社会容不下我了。不知道几年之后她的想法还会不会一样呢。
你想用一个人的人生去讲述成功还是失败?
我觉得它做为一部励志片太平缓了。
不是励志片而是伦理片。。。。
看到一篇短评说这部电影不是美国梦 我觉得哪怕她输了 这部电影还是彻头彻尾的美国梦 老摩根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 只是没人知道这个数字是多少 打三星是因为老摩根的一句话 他说拳击是一种不自然的运动 所有的击打都是逆向的
东木的电影是好的,东木的价值观真的让我头痛。东木真是一朵奇葩(非贬义)。
my darling, my blood.后半段,我哭到抽了。
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鸡汤片的虚伪性,但本质上还是鸡汤片,因为有摩根弗里曼这只大鸡骨头在里面。
妈的,一点都不励志,看得我郁闷!!!只给一星!一颗都不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