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不是影评,只是观影和聊天记录。
“编剧太无能了!
”是女儿的原话。
10分她只给5分,所以实际上是豆瓣的2.5星,但看在老雷和老华的份上,我四舍五入,给3星。
(具体换算的讨论见回复)看这个片子是早就和女儿说好的活动,正好在她感恩节放假回家期间去看。
本来准备看下午2:30的一场,结果她中午大吃一顿后睡午觉,两点钟叫她,她哼哼了一声,像是半夜里。
于是让她继续睡,改看3:45那场。
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担心她肚子饿,上车前塞给她一个坚果巧克力甜筒。
影院外的停车场几乎满了,她疑问:这片子这么火啊?
我看IMDB上评价一般啊。
我笑道:不是来看 《角斗士2》的,而是来看 Moana 2 (海洋奇缘)的,这周首映。
买票时正好Moana 2散场,走出来无数小孩,她说我说得没错,我问她要不要再择时安排一场Moana 2,因为我还记得第一集她看得很开心的样子。
她说不用,迪斯尼出了名的擅长搞砸续集。
看片时她还挺投入的,太血腥的地方手指遮眼,露出一条缝。
当华盛顿对男主说“我会让你杀死将军”时,她侧过头来轻声说:感觉他(男主)是将军的儿子。
我事先略知剧情,回答说:You're almost right。
没想到电影一结束刚走出来,她连连摇头说这片子不行,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在预料之中,比如政变会走漏消息,华盛顿会弑君,男主不会杀将军但将军会死,男主他娘要死于华盛顿之手最后才能俩人对决,然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拥立新主……编辑太无能了,一扭屁股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大意)!
看她那么气的样子,我说你给几分啊?
她怒道:5分(10分满分)!
我说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这么长的片子居然没有安排男女感情戏,也许这是评分不高的原因?
她答道:我不在乎男女感情戏,但如此机械的故事,真是浪费了那么好的演员、那么大的场面!
我说故事是老套的王子复仇记,老雷大概喜欢这个编剧,他还写了拿破仑剧本,也不咋的。
她叹道:情节机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言也不行,有的地方想幽默但不好笑,有的地方义正词严却让我觉得可笑,比如男主最后在两军阵前的长篇独白……我说谈到王子复仇记,也许编剧无论情节和语言都在借鉴莎士比亚?
她答道:不是这么个借鉴法,编剧无论是编故事还是组织语言,都缺乏天分和创意。
听她说这么好的演员,我说:演员很好么?
我都没怎么看过他们的片子。
她说那是因为我落伍了,无论是保罗·麦斯卡,还是佩德罗·帕斯卡,现在都是大“网红”。
我问为什么俩人那么红?
她大笑道:Because they are hot!说这“双卡”性感,也是没想到。
我说:保罗·麦斯卡性感么?
我看这片子里他都壮得有点胖了!
不说6-pack,也得muscular一点吧?
她笑道:你那是东亚审美,KPop明星就是精瘦型,美国人还是喜欢buff。
我问:这里buff是beef up的意思? 她说差不多。
我接着问佩德罗·帕斯卡为什么性感,她说老美对性感的理解比较多样, blond可以性感, 佩德罗·帕斯卡这样的也可以,而且他演的剧,比如最近的《最后生还者》很火。
我说我最近正好看了个在中国留学过的美国女生谈中美审美差异,不少美国人眼里的性感美人,比如Lucy Liu,不少中国人认为既不性感也不美。
一听我说这个,她说起前些时候和妈妈的一次争论。
妈妈不爱看电影,也不关心明星,有次俩人出去玩,看到赞达亚的大幅广告像,她告诉这就是沙丘的女主。
妈妈说不觉得赞达亚漂亮,然后她也说妈妈是东亚审美,赞达亚在老美眼里,无论哪个角度都是大美人。
我听了大笑,问她觉得东亚人以什么样的女性为美,她答道:Gentle and pale(柔和白)!
一琢磨她还真说中了,金庸小说里的女主都是肌肤胜雪,与肌肤褐得发亮的赞达亚完全是两个两个类型。
无论是双儿还是小昭和阿朱,大概都是老金心目中的理想温柔型,赞达亚和Lucy Liu则是大女主。
我说我不是冲着演员和故事来的,我是冲着导演来的,老头今年都87岁了。
她答道:ridley scott我知道,他是我一共知道六个导演中的一个。
我让她列出来给我听听都有谁,她答道:ridley scott,christopher nolan,james cameron,steven spielberg,greta gerwig,还有一个名字中有m的印度人。
我说:印度人?
她说是啊,专门拍悬疑片的。
我恍然大悟告诉她:他叫M. Night Shyamalan,中文“沙马兰”,sand horse orchid。
她说就是他。
我笑道:你的电影知识很丰富哦。
她没听出我的嘲讽,答道:我还行吧,我的朋友们都根本不看电影。
我觉得可能很多人没有看懂《角斗士2》相信很多人都对丹泽尔华盛顿的角色马克里努斯最后为什么冲到两军阵前颇为不解,觉得好蠢,是一大败笔。
我想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以身入局,胜天半子。
建议大家首先放弃所谓罗马历史对标的这个人物最终称王的这个问题,因为这部影片毕竟只是借用了一些历史人物关系讨巧偷懒创作,不必由此确定他的心理就一定与某个历史人物完全一致,这个人物的塑造确实可以很自由。
那么,接下来回想马克里努斯这个角色的言行,他不止一次提到,战胜敌人不要成为敌人。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哈,别挑,拱手!
公主的死,你再回想下,当他站在竞技场的中心等待被处决时,她其实很平和,他并没有表现出担心儿子也死掉的恐惧。
要知道从我们表面知悉的信息看,她并不知道军队已经被调动,绝地反击将要开始。
他给儿子戒指是为了认亲?
你有没有想过,这枚戒指其实是兵符?
马克里努斯是知道王子身份的,他完全可在任何机会下除掉他,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他甚至可以收买一个奴隶角斗士放在王子身边随时动手,他为什么不?
而偏偏却有个队医照顾王子?
要知道这个队医知道他是王子的时候瞳孔都没放大,是你你不惊讶吗?
国王问马克里努斯必须杀了公主吗?
他说必须死,否则骚乱不断,但他很清楚,只要公主一死,就真的乱了。
那他不是应该要么准备好跑要么随时准备杀唯一王位继承人?
他怎么这么老谋深算,却上演往两军阵前逃跑的戏码?
他的箭射向了公主,却没有射王子,为什么?
他真的只是为了乱吗?
他的目的真的是乱了罗马?
他也能背出王子背的“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是止戈,是和平。
他真正的恨究竟是恨罗马还是恨战争?
马克里努斯是角斗士出身,最后决斗,他的每一刀都扎在铠甲上,且没有刺透铠甲,他只会扎这一个技能吗?
这一切都好蠢是吧?
但你换个视角,如果公主和马克里努斯都在为新王登基而献身呢?
马克里努斯说了,光有血统那是不够的,差什么?
差平定暴乱平定纷争平定权斗的能力和功绩呀!
那么,我,马克里努斯在两军阵前,为你完成这最后一步!
诚然,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尤其是结构,太差劲了,所以没有完全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东西来,观众的满意度就非常的低。
但如果你意识到了这部戏的主角其实可能是以身入局的马克里努斯,有些不足你多少会原谅些。
1.男主没气质没特点,第一部罗素·克劳本身的身份是将军,性格沉稳,眼神坚定,有大将风度所以角斗士们和竞技场观众喜欢他听他的可以理解。。。
你再看看这男主,本身就是个小兵,身材不突出相貌大众化为什么能指挥角斗士莫名其妙没有信服力。
还有那个将军,我的天呀,你看看胳膊那肥肉,一点线条都没有,再看他窝囊相!
特别是救男主时被伏击时低头转身想遛!!
我靠什么玩意!
2.第一部是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故事,而这部就是流水账,什么都有什么都草草带过!
和第一部一样也是开场一场战斗,然后竞技场几场竞技,正好可以用来对比,第二部每场战斗时间短,音乐毫无代入感!
不血腥,特别是对手那叫一个弱!
其中搞笑的是一个大壮骑在犀牛上,手持一把小斧子,这个斧子很像刺客信条男主腰上带的那种小玩意,斧刃还没家用菜刀长呢!!
可怜巴巴的打死一个角斗后就被弄死了!
真没想到这么期待的一部片子就是这么个东西!!
我原本以为国内的编剧都死绝了看来好莱坞的也死的差不多了!!
还得是雷德利·斯科特,在打造大银幕奇观和震撼视效上功力不减,开场的海战和片尾的两军对垒、以及斗兽场变鲨鱼池教人看了上头。
受益于雷导的强迫症,坚持实景拍摄,1:1还原古罗马竞技场、元老院和街市,观众得以沉浸式进入古罗马的方寸纤毫,体验在《将死之人》等CG全包片里得不到的物理实感。
可惜剧作上了无新意,还是那个悲剧开场、复仇驱动以及在角斗场内为自由而战的故事结构。
说到底,如果没点偷懒的想法,谁会拍续集呢,毕竟有“只要没坏,就别去修”的效率原则,因此,也该做好了要被观众摁在解剖台上找不同的心理建设了。
总体而言,人物的性格弧线都欠缺力道,新男主保罗·麦斯卡的成长历程缺乏一条强有力的情感主线来推动,无法像罗素·克劳一样扛起整部电影;抢了所有戏的丹泽尔·华盛顿动机不明,上台与下台都荒谬至极;老母亲露西拉是个工具人,像第一部一样哀伤,也犯着和第一部一样错误;继父将军佩德罗·帕斯卡是前任的低配版,动用亲王来演实在有点浪费;而两个勾了熊猫眼线的疯王都活像是吸血鬼或者毒虫,只知道他们像所有罗马人一样耽于派对和斗兽场,至于他们如何将罗马拖入绝境未提及……CG略嫌滥用,大战犀牛和狒狒狗(?
)的场面令人出戏,画风从历史史诗瞬间切换到太空科幻,角斗士大战外星人?
雷老绝对是电影界的当代奇才,这些年快闪式的尝试了各种风格,罗生门式的《最后的决斗》,真实罪案剧《古弛家族》,被低估的传记史诗《拿破仑》,至于《角斗士2》算是一次班师回朝,策马在自己的老路上抚古追昔。
上一部《角斗士》上映的时候,我才读初中。
《角斗士2》上映的时候,我学生的娃儿都差不多读初中了。
今天周末,新上映的影片很多,但是我和老婆还是选择了带7岁的孩子看这部R级片。
在这里也提醒各位宝妈宝爸,这部电影有许多血腥镜头:砍头、砍手、身首异处......我们家小朋友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都觉得头昏、脚软、晕血。
故事的套路是老的:被压迫的人总有反抗的勇气;哪怕死去也要拥有追求自由的荣耀。
你说它是王子复仇记也好,你说它是俄狄浦斯情结也好。
主角路奇乌斯一个人把两个故事都诠释完了。
也许,西方戏剧,特别是古典戏剧永远绕不开这两个主题。
不过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把这两个主题诠释得很棒。
节奏不紧不慢,虽然我们都知道王子最后会复仇成功,但是我们还是能静下心来看王子怎样复仇。
父亲死了,弑继父也是弑父。
命运的悲剧,总要有人承担。
两个半小时,并不觉得漫长,我们一家包场,也是一种特别的观影体验。
荣耀与勇气,是受压迫者内心自然而然迸发出的力量与向往。
王侯将相,不一定有种。
但尊严与自由,必然与鲜血为伴。
就算不谈什么罗马梦、暴君误国、还人民自由等空洞又别扭的口号有多让人腻味,光是整个谋权和复仇的具体治斗过程,都幼稚到了三流网文都不屑这么写。
抛开那些时而带有文学气质的台词,演员富有古典悲剧气息的表演,剧情框架跟70年代那种邵氏黑帮片没啥两样,一杆子捅穿毫不拐弯。
别说它对历史还原有多少,根本以此来讨论历史都是对它的一种抬举。
尽管当年1的谋略部分也远算不上繁复,至少以爆米花电影的标准还过得去,而本片的文戏连作为角斗期间的过渡都不称职。
别告诉我加长版会让这一切改观,明眼人都看得出这绝不是《天国王朝》剧场版,现在也不是2005年。
那么强行压智,只图个感官刺激呢?
很遗憾也难以如愿。
全片战斗刺激呈依次下降趋势。
开场船队攻城,是放在任何时代都一流的史诗大战阵。
进入角斗戏后也有几次不错的打斗,与猿猴厮杀,智胜犀牛冲撞,以及别出心裁地在角斗场中开战船。
但所有的好招都在前半段用完,剩下的武戏加起来甚至都不如保罗·麦斯卡小试身手跟某个龙套的比拳,或是在国王宴会上的生死斗让人心跳加速。
跟将军的单挑草草了事可以理解,但作为高潮的揭竿而起都那么疲惫敷衍,而最后的决斗宛如两个加班到深夜的社畜,满脸写着“干完咱们就能下班啦”。
对比1马克西姆与康茂德的角斗,把情绪和悬念耐心维持最后一刻,本片早早泄了劲却不得不给个像样的交代,那股疲态令人难过,年迈的丹泽尔·华盛顿也挥不动刀。
通过《拿破仑》和本片,我们悲伤地看到曾经的大师雷德利·斯科特失去了艺术的分寸。
这不妨碍剪出漂亮的预告片,但所有漂亮也只能留在预告片中。
如今的雷老电影,就像一个年迈的武师,每一记拳脚都功架十足,但打在对手身上已经不伤分毫。
就像一个失去号召力的演说家,声调依然慷慨,手势依然激昂,眼神依然坚定,但舌尖流泻的内容却已全是陈腔滥调,再无法激起当年让受众痴迷的那份心潮澎湃。
影片开场的跨海攻城战以爆炸、火攻、箭雨和肉搏的密集冲击拉开序幕,将观众瞬间拉入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场。
战船全速冲刺与城池陷落的场景,展现了雷德利·斯科特对大规模动作调度的掌控力。
路奇乌斯 罗马竞技场的角斗戏码血腥升级,猛兽撕咬、断肢特写、骑犀牛对战、角斗船战等猎奇设计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猎奇性与暴力美学并存,符合R级片的硬核定位。
阿卡修斯 角斗规则延续前作的“至死方休”,主角汉诺(或卢修斯)从被迫厮杀到反杀求生的过程,既凸显个体的求生意志,也暗合罗马竞技文化的野蛮性。
马克里努斯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政客马克里努斯成为亮点,其“奴隶的自由是拥有自己的奴隶”等台词直指权力本质。
他利用角斗士作为政治筹码的设定,映射了罗马帝国权力阶层的腐败与权谋。
作为前作主角马克西姆斯之子,卢修斯从贵族沦为奴隶,在角斗中觉醒并继承父亲遗志,其复仇线虽被诟病仓促,但“棋子变棋手”的转变仍具戏剧张力。
主演保罗·麦斯卡将卢修斯从天真到坚毅的转变演绎得层次分明,其面对爱人惨死时的绝望与角斗中的爆发力可圈可点。
马克里努斯一角凭借阴鸷气场与复杂动机成为全片最具记忆点的角色,华盛顿的表演被赞“为续作注入灵魂。
一、英雄叙事的解构:从理想主义到虚无主义的坠落《角斗士2》以颠覆前作的姿态,将古罗马的荣耀与血腥转化为一场关于权力异化的黑色寓言。
前作中马克西姆斯以肉身践行奥勒留的共和理想,其死亡带有殉道者的崇高性;而续集主角路奇乌斯(保罗·麦斯卡饰)的复仇之路,则深陷道德虚无的泥潭。
当他被迫与暴君卡拉卡拉合作推翻另一暴君时,影片撕碎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童话,暴露出政治博弈中永恒的肮脏性。
斯科特在此展现的,是一个理想主义消亡后的荒诞世界:奴隶出身的马克里努斯(丹泽尔·华盛顿饰)教育新主人“奴隶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拥有奴隶”,彻底解构了前作对自由意志的浪漫想象。
二、暴力美学的悖论:奇观化呈现与情感抽离影片以升级的视觉奇观挑战观众的感官极限——洪水漫灌的角斗场、CG犀牛的横冲直撞、与狒狒的生死搏杀,无不彰显好莱坞工业的顶级特效水准。
但这种技术狂欢恰成双刃剑:当斯科特用每秒48帧的高清镜头展示剑刃刺入胸膛的血浆喷溅时,暴力不再是承载悲剧重量的叙事工具,而沦为纯粹的消费景观。
唯有路奇乌斯与阿卡修斯(佩德罗·帕斯卡饰)的冷兵器对决,因摒弃特效回归原始张力,成为全片唯一具有情感重量的段落。
这种割裂暴露出导演的创作困境:既要满足当代观众对“爽片”的期待,又试图保留史诗片的庄严感。
三、历史真实的戏谑:错位时空中的权力寓言斯科特对历史考据的肆意篡改——将咖啡、报纸、梅毒提前两千年植入古罗马——绝非无知,而是刻意构建的错位隐喻。
穿裙猴子与竞技场海战等荒诞设定,实质是将古罗马转化为当代社会的镜像剧场:暴民围观角斗士厮杀,与短视频时代消费暴力奇观的观众形成互文;卡拉卡拉兄弟荒诞的共治,暗合民粹政治中的表演性统治。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手法,既是对传统史诗片严肃性的挑衅,也构成对现实政治的尖刻反讽:当路奇乌斯高呼“重建罗马共和”时,银幕内外都清楚这不过是又一场权力游戏的广告词。
四、男性气质的重构:从荷尔蒙图腾到破碎主体罗素·克劳在前作中塑造的“原始阳刚”形象,曾被《欲望都市》视为女性欲望的终极投射;而保罗·麦斯卡诠释的路奇乌斯,则是后MeToo时代的新型英雄。
他肌肉虬结却眼神脆弱,愤怒时“像母乳一样流出”(马克里努斯语),这种雌雄同体的气质颠覆了传统硬汉范式。
当他在暴君面前朗诵维吉尔的诗,用文化资本对抗暴力资本时,斯科特实际上在追问:在一个价值崩解的时代,古典教育能否成为抵御野蛮的精神堡垒?
可惜影片未能深入挖掘这一命题,最终让路奇乌斯沦为政治投机者的棋子。
总结:史诗电影的黄昏与重生之痛《角斗士2》如同一面破碎的青铜镜,既映照出古典史诗片的黄昏,也折射出超英时代宏大叙事的转型阵痛。
它用2.2亿美元堆砌的视觉奇观,证明好莱坞仍能制造票房神话;但其专业口碑与大众评分的倒挂(影评人盛赞/观众评分B),则暴露出普通观众对“思想性娱乐”的消化不良。
当斯科特让87岁的自己化作银幕上的老角斗士,在血与沙中发出“你们没有被逗乐吗”的诘问时,这既是导演对电影工业现状的自嘲,也是对观众审美异化的悲鸣。
影片的终极启示或许在于:真正的角斗不在竞技场,而在古典叙事如何在与短视频、算法推荐的搏杀中,守住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
Could they really restore the "Roman dream"?我很怀疑这一点。
一方面豪强兼并导致城市贫民取代有产者公民,军团兵员构成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另一方面国家内战不断、外战连跪,只有强力军头才能坐稳位置。
在这个背景下,空谈“罗马梦”真的有用吗?
在当时这个局面,【谁坐上帝位真的有区别吗?
】雷导在角斗士1的基础上,试图给观众带来更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
尽管海上攻城战让人更容易联想到阿基米德的叙拉古,尽管萨拉米斯海战复演应该出现在战神广场而不是大竞技场(古典时代防水,您值得拥有),但雷导还是通过BGM和闪回让人联想起连他自己都难以逾越的角斗士1,nice try. 然而这个时代的观众,已经看过美剧罗马、看过美剧斯巴达克斯、看过角斗士1;所以除了视觉奇观,【这个电影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更站反派,because he just like to watch the world burn. He's more pure than 王子,much more pure than him.P.S. 雷导让努米比亚在古典时代速攀配重式抛石机(Trebuchet),大概是在为他的《天国王朝2:萨拉丁征服》预热吧?
如果他真能讲好这个故事的话,倒也挺值得期待的,就怕他在好莱坞现有的工业体系内没这个能力。
紧赶慢赶,终于在电影《角斗士2》上映第一天看完了全片,本片于11月22日在中国和美国同步上映,距离2000年上映的《角斗士》已经过去了二十四年,“罗马竞技场”的故事开启了新的篇章。
老国王去世十六年后,阿卡修斯(佩德罗·帕斯卡饰)成为了受万人敬仰的将军,当他再次为罗马帝国和国王征战殖民了非洲的努米底亚后,带回了一个名为汉诺(保罗·麦斯卡饰)的奴隶。
当汉诺被选中进入罗马竞技场,为自由、为“勇气和荣耀”而战时,他是罗马帝国王子路奇乌斯的身份被揭开,多年前他因政变流落他乡的真相浮出水面,而如今他又能否推翻bao君、带领人民使罗马成为理想中的帝国呢?
电影《角斗士2》是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回归执导,保罗·麦斯卡、佩德罗·帕斯卡、丹泽尔·华盛顿、康妮·尼尔森、约瑟夫·奎恩、弗莱德·赫钦格等人主演的动作片。
本片片头重现了《角斗士》中主要角色的形象,瞬间唤醒了我对第一部的记忆,《角斗士》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视效、最佳音响、最佳服装等多个奖项和提名。
作为续集,本片带给观众的仍然是让人身临其境的服化道设计、辉煌又宏大的罗马帝国场景、热血又bao力的战争打斗场面、演员们入木三分的演技、精湛的叙事等等。
史诗级巨制“归来”,绝对不能错过。
我很喜欢影片中的一句台词:“bao力,也是一门通用的语言。
”导演将sha伐的血腥场面直接呈现到大银幕,比如,刀刃一次次从脖颈划过,血液喷涌而出;角斗士殊死搏斗中奋力砍下敌人头颅;人兽决斗时鲜红的血液染红沙地、在水里晕开……评级为R级的影片,能一刀未剪的在内地影院上映,真的不多见。
如此大尺度的血腥bao力画面带给观众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肾上腺素飙升,让人观影结束之后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罗马竞技场是宏伟大气的,但在皇权暴政下,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疾病缠身的穷苦百姓成为了它的背景,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贪婪和虚荣,极尽各种手段对百姓进行压迫和剥削,竞技场上残酷的厮sha也成了Zheng治家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人类永远不会汲取教训,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罗马帝国上层权利交替,有过繁华,走过衰落,历史长河不断沉浮,无论多少次举起刀剑抗争,人终究无法逃脱自身命运。
男主还能再丑点再挫点么?确定是第一部男主亲生的?70岁的华盛顿颜值甩他一条街。
很久没有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冷兵器工程场面了,开头攻城一幕很赞,再加上IMAX厅效果的加持,真的很震撼。然后罗马城的场景,带我们瞥见一些万城之城的辉煌。BGM响起来,带着曾经的Strength and honour一起回来,罗马还是那个罗马。辉煌与残暴集于一身。手摸麦浪罗马逝去的是十六年。然后想起了我买了还没有下下来的奥德赛。。
过瘾啊!两个半小时,心潮澎湃,眼睛忙碌且享受。开篇长达10分钟的攻城+海战,既有宏大视野,亦有冷兵器近身血腥肉搏,千军万马万箭齐发的混乱中兼顾到细节的精微与生动,谁说雷导宝刀已老?战争戏场面与镜头调度自如,气势排山倒海,看得我想站起来鼓掌,赞美电影工业的伟大。城邦戏美术、景观、时代还原、画面质感从未掉过链子。荒蛮、力量、刚猛血气…经由巨幕压顶而来。“奴隶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拥有自己的奴隶”,两千多年前西塞罗的言说,放在今日仍是响当当的警句。勇气、荣耀、智慧、权谋、宿命,暴君、英雄、战士、宵小、野心家…画面下暗流涌动,古罗马时代各色人等鲜活登场如一部磅礴的史诗绘卷。历史迷、军事迷、战争片迷统统进影院啊,海天盛筵,吃得很好!【雷老啊,我可要买票了,你必须给我好看!
tiff2024.TOHOシネマズ日比谷//电影本身来说,个人认为完全不输于第一部,通过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战争,带到奴隶和角斗士,再到罗马帝国的政治和阴谋,再加上一个王子复仇的内里,2个半小时的片长来说,剧情上和情感上都可以称得上是非常饱满和宏伟的。配乐和美术方面也相当精湛和到位,视听效果极佳。个人观感出发,不足的地方主要有3个。一是特效在部分场面中显得有些粗糙(特别是海战的部分)。二是人物内心的变化太唐突,剧情走向上就缺乏了说服力。三是文戏的部分剪辑显得有些乱,镜头来回切换的过快,就有些浪费咱单叔的表演了。//从《训练日》到《伸冤人》,丹泽尔·华盛顿一直都是我最喜爱的演员之一,能看到这场带舞台挨拶的全球首映真的是近几年里最棒的观影体验了。///2024.11.20 二刷
第一部的低配复刻版——个人认为这算是对这部电影的客观描述。有第一部的模板打底,它当然不会难看到哪里去,但也没法好看到哪里去……至此,我只想对这部给第一部的老角色和这一部的新角色几乎送遍了盒饭的续集问一句,拍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该不会是在这个空飘飘的“罗马梦”里,寄托某些导演虚幻而没有底气的幻想吧?
最近几年新电影里少有的看的特别顺眼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第一部的情怀,而是真的拍出了好久没有看到过的波澜壮阔的感觉。
PP工具人啊,在两个半钟的电影还剩下40分钟时就下线了,我还看什么!我其实完全不想看主角的落难皇子复仇记,我只想看花白头发的Acacius将军,他在努米底亚身先士卒,他在战后面对堆积的尸骸紧皱眉头(英勇跟厌恶战争的屠杀本质有矛盾吗),他在被推到竞技场观众席前台致辞时说,我不会演说,我只是个军人,“I'm a soldier”,soldier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悲剧,soldier是帝国征伐的工具,如果一位soldier拒绝当工具,想保持一点良心,那他们的悲剧就降临了。没有一位正直淳朴的军人善于搞阴谋政变,虽然那时代军事寡头弑君自立是常见戏码。所以失败是正常的,即使不是电影里这样儿戏般的失败。感谢PP至少还提供了一个能引发我情绪的看点。ps电影设定他是Maximus的旧友和崇拜者,又把旧友的老路走了一遍,同样下场,他还娶了人家留下的露西拉😂
雷德利·斯科特居然等了24年之久才想起来拍续集,而这续集故事的时间点较之《角斗士》却只向后推了16年?此事的谐趣程度,甚至可能超过了竞技场变海洋馆、角斗士变角斗湿,以及那个谁可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地演了一个大反派……两星半。
情节上跟第一部角斗士有衔接,同时也包含了雷德利斯科特对罗马理想社会模型的愿望,总体上来说也算得上是借古喻今,一个帝国总是会有各种危机,包括独裁和篡位,但是一个理想的罗马社会也是有良好道德传统,人们会用自己公民的选择去最终挑选正义而非愚忠到底。路奇乌斯是上一部电影主角马克西蒙斯的儿子,也是马克西蒙斯自由理念的继承者,同样是理想主义的践行者。他反击获胜的方式是诈败让对方轻敌,然后夺命一击将对手击杀。 路奇乌斯同时也具有领袖气质,他父亲拒绝带领奴隶们反抗,而路奇乌斯则设计带着奴隶们冲出牢笼,差点趁乱杀掉一个罗马皇帝。在《角斗士II》中能看到理想主义者,投降的现实派,机会主义者和实干家,同样能见腐朽和腐朽之下修复的生命力。
“政治追随权力,而战争是男人最大的的春药。”实在是,一些很陈旧的主题,也厌倦了这类直男叙事,永远的阴谋、争夺、复仇和牺牲,制作华美掩盖不了剧情的无趣和思想的空洞。
坏了,雷老爷子又来兜售他的💩诗了
无需任何现代议题的加持 就是最传统最动人的英雄气概;真把Discovery纪录片里描述的竞技场水战给拍出来了 留下一首老汉的经典吟唱
你们都在逗我玩?这烂片,这烂剧本,烂桥段,烂逻辑,漏洞百出的东西,有6.7分?除以2,3.35分比较合适吧?
好莱坞正在无限接近国产大片水平
在恐龙都和小狗小猫一样满地跑的当下,如果再拿老虎出来就没法成立了,老雷这次选择猿猴,犀牛和角斗场海战肯定也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量。动画片靠着蜘蛛侠和双城之战冲出了一条新路,真人电影在视觉上还能不能有质的突破,只能交给未来了。
十星
雷德利这部就只剩下些小聪明,甚至完全不关注罗马历史,也不关注谁是马克·奥勒留。路奇乌斯作为与奥勒留“两帝共治”的代表,只是简单引用了这个名字;奥勒留作为哲学王的实现、斯多亚的顶峰,只是简调侃般提到其“罗马梦”;同样为罗马皇帝的卡拉卡拉或是马克里努斯,都被描写成舞台剧般的角色或只是一笔带过。或许只有两方对阵的主题延续到了最后:奴隶/角斗士双方在角斗场的你死我活,兄弟之间的内部斗争(从建国初的罗慕路斯与雷慕斯,到此时此刻的卡拉卡拉与盖塔),强行的亲子关系矛盾,到最终到军队双方的握手言和——路奇乌斯就此成为了替代古希腊众神的存在,他确实是一个完美诠释“hero”的角色,头顶老套陈旧且漏洞百出的主角光环。
老头又又又拍电影骂人,但正因为他连一般社会人也不喜欢,还正义于民不是他想要的,主题就变得虚伪别扭,毁了这部电影。
……Why? WHY!!??
现在对好莱坞大片的要求也只是不智障不政治正确再整点大场面我就可以给4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