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这片土地上,总有一股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气质,这股气质就是老爷子身上的那种东西。
这种气质混合着辽阔黄土地的泥土气息,夹杂着西北土地特有的一些杂质,所以看着不像有些土地质感那么细腻绵软,人如果踩在脚下,还有点硌脚嘞。
这里的人们有着独有的执着,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扎实,就像百年老树对土地的渴望只能用树根紧紧扎在土地之中。
白鹤始终是贯穿全片的重要意象,片中读不懂的画面,比如为什么要塞烟囱?
为什么女儿把老爷子接过来一起过中秋节之后,又那么着急把他送回哥哥家?
为什么村里人割湖里的草时,老爷子奋力驱赶他们?
为什么孙子孙女把仙鹤说成是大鸟,老爷子一下子如此严肃?
一切都在片尾老爷子入土为安中找到了答案。
至于老爷子为何对仙鹤如此执着,矛盾根源在于农村要开始执行火葬以替代土葬。
结尾处孙子给老爷子挖了一个坑,让人痛心又欣慰,他欲驾鹤西去。
从入土以后,可以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两部都是天画画天资助的,也都在TIFF2012上映,我又是差不多连着两天看的,难免会做些对比。
整体评分的话我觉得差不多,因为两个电影其实很多地方来说是完全相反的。
焚尸人属于手法特别中国的,不论画面还是氛围,都是典型的中式艺术片,很沉重。
构图和颜色,都是高浓度而沉稳的,特别工整。
故事内敛而平缓,冲突都被缓缓的放出来(在保证速度不会太慢的同时),每步都很踏实。
而我乘白鹤去的手法几乎不像是一个国内导演拍的。
随意很多,而且氛围也一直轻松。
一个很容易被拍成太过煽情的剧本和题材,导演几乎是朝着反方向走,让人没有一处哭得出来的(因为稍一沉重小正太就会立即爆出笑点超可爱哈哈哈)。
故事线也随意的到处晃,直到最后十分钟,小孙子突然冒出的鬼主意和老爷子突然改变出的同意。
两部都以火葬/火葬场为切入点,讨论中国当代人对死亡的态度。
我个人感觉讨论的都蛮有深度,很棒的两个case-study。
虽然没感觉到需要满分的地步,但是4.x是绝对有了!
中国地下电影现在拍的其实很不错嘛。
:)
那个时代的悲剧太多了。
可又应该怎样去定义这样的“悲剧”,不过时过境迁,我们眼里的淡淡的遗憾而已。
在小农意识与工业文化的交叠中,他还是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结束自己的一生。
他宁愿如此,也没有勇气去尝试一个崭新的时代。
固守传统的死亡理想,终于在孙子的帮助下,实现了。
片子的铺垫略显的冗长与苍白,文字表达与图像表达的断层的确不能使之完美。
结尾那一片新鲜潮湿的土壤,与从天而降的一支羽毛,让这略显生涩的前奏终于有了另一种圆满的平静。
苏童故事里的人都是寂寞的,他们常常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去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脱节。
几乎他所有的小说里,都充满了一种跳跃的想象与优雅的抑郁。
在简洁利落的节奏里,引你坠入剧烈的高潮。
而电影,看起来总少了那种澎湃。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
苏童、余华,还有最近红火的莫言,他们的作品背景常常源自于动荡的时代。
女作家的作品常常流于表面的敏感,而男作家却能以更细腻的表达去呈现。
不曾经历过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惶惶不安,终是不能了解。
但愿那一支羽毛,能载着他的灵魂远去。
村头,老马和孙子轮流卖力地挖着坑,不一会平底变成了深坑,老马坐到坑底招呼孙子:来,把爷爷埋了。
两个孩子并不了解这个行为的后果,外孙女苗苗说:爷爷我们回家吃饭吧。
老马拿出冰糖给了孙子和外孙女,然后自己嘴里含了一颗,平静的等待着尘土将自己掩埋。
老马70岁了,是村里有名的木匠,和搭档老曹开了个棺材铺,老人一手绝活是在棺材上面画仙鹤,在他看来,仙鹤能承载离去人的灵魂,躯体入土为安,灵魂驾鹤仙去。
老曹料到自己将要离去,两位老人精心为自己准备好了官才,谁曾想国家下了火葬的规定,各村逐渐执行,来打棺材得越来越少,老马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要走的时候没有办法入土为安,化成一缕轻烟,随风飘散。
这个执念让他夜不能寐,看到寥寥升起的炊烟,老马指使孙子爬上屋顶用草将烟筒堵住。
中秋节,女儿翠花来接老马去过节,来到村头在一群聊天的老人中看到自己抽烟的老爸,一开口就是:咋还在抽烟呢。
来到女儿家,看到外孙女苗苗很是高兴,他陪苗苗玩耍,教苗苗画仙鹤,苗苗说自己看过这种鸟,带着老马来到了水塘前,原来那不是仙鹤而是一种水鸟。
老马和苗苗聊到了S亡这个话题,问苗苗你们村里的人S了都怎么办的,苗苗说还是土葬,并带老马到野外,看着一个个土包,老马心里的担心放下了,他拿起树枝画了一个大大的圆,仿佛预订了一般,打算在女儿家住下。
女儿觉察到了老父亲的异常,跟哥哥通了电话就把老马送回家了,在农村,父亲在女儿家过世,儿子是要受到非议的,老马的希望又落空了。
回到家老马就得到一个让他沉重的消息:他的老搭档老曹走了,家里人悄悄地将老曹埋在了自己的玉米地里,老马来到老曹的分头,伤痛之余又有点羡慕,老曹终于入土可以安心走了。
好景不长,老曹的事被人传了出去,村长带着人来挖坟,老曹的家人百般阻拦,村里人也跟着说情,也许是为了杀鸡骇猴,最终也没能阻拦住,老马远远的看着老曹被挖出来拉走了,心里更加添堵,回去看着烟囱的寥寥轻烟,自己爬上屋顶堵住了烟囱。
从那以后老马神情恍惚,常常坐在村头的大树下发呆,跟女儿说自己看到了仙鹤,子女们都不相信,觉得老马老眼昏花将水鸟看成了仙鹤,但老马对仙鹤的执念越来越深,坚信水塘有仙鹤,村民割芦苇他要阻止,村民抓鸭子他也呵斥,芦苇还是被割了,变成了鱼塘,大家都说他画了一辈子仙鹤走火入魔了。
老马没有人可以倾诉,想到自己百年以后不能入土为安,不禁老泪纵横,孙子和外孙女见状,上来陪爷爷说话,老马说自己以后会变成一缕轻烟,孙子为老马擦着眼泪安慰:乖,人死是不会变成烟的。
孙子还给老马出了一个馊主意:你可以躲起来呀,让他们找不到你。
无心的话却让老马眼前一亮,萌生了那个想法。
爷孙俩立刻实施,轮流开始挖坑,最终实现了自己入土为安的想法。
只是这让自己的孙子和孙女,长大以后该如何面对自己当年的行为呢?
影片改编于苏童的同名短篇小说《告诉他们,我乘黄鹤去了》,改编没有失去原味反而更加出彩,以仙鹤贯穿始终,描绘了老思想和新观念的冲突,土葬和火葬的真实博弈,然而影片色调明丽,蓝蓝的天、绿色的水田、大片绿色的水田,伴随着甘肃的方言,全素人演员的本色演出,老人和孩子诙谐而纯真的对话,冲淡了全片哀伤的基调。
结局到底如何,影片的开放式留给观众去想象,象征美好吉祥的仙鹤到底有没有来,对我们也许并不重要,但对于老马却是代表了对传统的坚持,对土地无限的眷恋。
生前,人不能照自己的心愿活着,已经是一种悲哀,离开这个世界,却依然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走的方式,这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懷著Death wish的馬新春在老搭檔老曹的棺材上最後一次畫了仙鶴。
紅底兒,黑白兩色的仙鶴展翅,正是馱著人走的意象。
在偏遠的甘西北農村,老曹後人沒能保住的棺材,給馬新春預示了被毀滅的死亡。
這是電影里唯一一幕來自外界的粗暴。
馬新春不喜歡火化,害怕隨煙而逝,所以見著煙囪就要堵,所以要處心積慮地尋找自己的死亡之路。
仙鶴不僅是他一生的縮寫,更是他期望的歸宿。
孫子的純良,正好是執行者的最佳人選。
拋開女兒、兒子這些成年人,馬新春在天真的兒童那裡找到寄託。
回應沙地上意外的“埋”,孫兒完成了爺爺的託付。
節奏穩當,色彩飽滿,音樂恰當、不擾、隱忍。
演員群體加分,導演值得期待。
我觉得电影想要表达的想法很好,老一辈人与时代的变迁。
导致两者格格不入。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也就成历史了。
历史是由后人回忆的。
而主角的老人的对土葬的执着是对自己与他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上的坚守,当然也是一种固执、迂腐。
而影片里面有人强制已经土葬的死人,再挖出来,不顾其亲人的反对,送去火葬场。
象征着新时代观念对旧时代观念的不择手段的摧残。
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这一代替的过程要潜移默化而不是如影片一样不择手段。
而影片中的仙鹤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本就是虚构的,主角对虚无缥缈的仙鹤的追求与坚守,和结尾荒诞的结局向呼应。
另人深思,仙鹤的传说在如何美丽神秘,终究是虚构的,追求虚无得到的终究是荒诞的,可笑的。
这告诉我们人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黄粱一梦罢了。
但是影片的过于注重意识形态,主角情感变换的表达太少,剧情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作品表达的内容。
造成有想法,没手法。
有时候感觉也挺有意思,小孩子哭着说孙悟空要被关五百年,不就是和咖啡馆里人们被火车吓跑了一样吗,经过时间的推移,有些东西被刻在骨子里,但也消失了一些电影的奇异。
非专业演员拍成这样真的挺好,孙子和孙女都很有灵气 。
寻找仙鹤 ,有了仙鹤就能埋在槽子湖旁边。
实行火葬, 不再有棺材。
小孩子的游戏, 暗喻土葬。
越是寻找死后的生活 就是对现实的更加绝望。
割草的那段戏 ,异化界限 ,老人走向心灵的死亡。
阻止割草, 阻止捉鸭子,阻止一切 一种荒诞 运镜与音乐 大片绿色 走向诡异。
“他们还要欢闹好多年 我却快死了”烟雾的凝视 死亡象征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整体拍的非常的精致。
我不认为这部影片主要想讲述土葬和火葬的冲突,这只是一个载体,只有对现实充满绝望的人才会对死亡报以幻想,土葬也是,厚葬也是。
孙子给爷爷挖坟,看似荒诞,实际上正是每一辈后代亲手把前人推向死亡,然后如此反复循环,以来构成这个世界。
堵烟囱相呼应 孩子是觉得好玩 老人是恐惧死亡的表现化中国无数的农民为了农民为了国家付出一切,却决定不了自己死亡后的归宿。
复杂的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悲哀。
《庆祝无意义》里写道“你的性别不是你自己选择的,还有你眼睛的颜色,你所处的世纪。
你的国家,你的母亲,重要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选择的。
一个人只对无关紧要的事拥有权利。
” 不置可否。
不过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还有“死生亦大矣”这么一句话。
是的,我们仍旧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我们仍旧可以选择如何死。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择死的故事。
看之前以为是个大闷片,甚至做好了会睡着的准备。
结果没想到,直至片尾曲结束我还在面对屏幕发愣。
嗯,很负责任地说,这部片子你尽可放心的睡,醒来了有惊喜。
充满灵气的长镜头,愣是把大西北拍出了烟泽水乡的感觉;悠扬的长调把夕阳拉的无限长;浓郁的乡土方言,明丽的色调,稍稍填补了沉重的主题;一年四季都在呼吸的泥土则暗示着最后的归处⋯⋯ 电影一开头,就是老人在描画棺材上的仙鹤。
传统文化里有驾鹤西去这种说法,不过随着村里火化政策的推行,棺材几乎很少人用了。
老人是不希望火化的。
这种想法,从传统观念中来,从自小的教育环境中来,也是从老人内心深处对土地的归属感中来。
村里有的老人为了不火葬,偷偷下葬。
唢呐也不吹了,仪式也不办了,就怕被人听到要给拉到火葬场去。
结果,在秋季的大丰收中,坟包被发现,要给刨出来火葬⋯⋯ 这时强制推行的火化政策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
政策是个好政策,但不得当的推行手段总会遇到感性的阻碍。
老人怕了,儿子女儿都决定待老人死后就拉去火葬。
于是老人幼稚地数次用稻草堵住家里冒白烟的烟囱,哪怕屋里烟熏火燎。
只是因为这烟囱的白烟和火葬场的一样,老人家就怕死后什么都没了,只化作青烟散了。
这时老人不想火化的想法就慢慢根植心底,变成对仙鹤的执念。
据说,人死了,埋到土里,仙鹤就会架着那人上天去。
⋯⋯ “爷爷,再埋不了了,再埋你真的就透不过气了” “再埋一掀,回去了就给他们说,我乘白鹤走了。
” 伴随着往生咒的欢快曲调,老人自此长眠于大地。
是因为死的方式是自己所希望的吧,所以才会那么安心。
写于最后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对火葬和土葬都没有特别的需求,甚至是海葬都可以,但是个人认为天葬还是略难接受。
我私心是想着,等到死了,就火化,然后把骨灰做成钻石的。
置身大西北甘肃,体会风土人情,走进关于死亡新旧观念的碰撞,感受迟暮之人对于死后尊严的最后坚守。
老人笔下画了一辈子的白鹤,最终也将成为老人最安稳的归宿,孙子天真地把爷爷亲手埋葬只为了完成爷爷的梦想。
导演将新与旧,生与死,希望与失望,新生与迟暮揉进了这样一部影片,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
影片最主要的思想就是老一辈人“入土为安”的观念。
影片中的小村子,世代实行着土葬的传统,老许画了一辈子的白鹤,他坚信人死后会随着白鹤西去。
影片开头就以老马画棺材的镜头为起点,预示了老人与白鹤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后文老人最后的归宿做铺垫。
全片中老马始终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无论是对自己的同龄人,还是对小孩子,他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是对付小孩子他也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他不离手的冰糖。
而电影对于童真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
小孩子们肆无忌惮的嬉戏玩耍,在沙坑玩埋人憋气游戏,包括影片中外孙女苗苗甚至都不知道蜜蜂会蛰人,徒手去抓,以及影片结尾孙子智娃把老马活埋,还以为是完成了爷爷的梦想。
这些无不都体现了属于孩童的甚至有些愚蠢的天真和烂漫,而这也侧面反应了大西北农村教育的落后,也为爷爷执着要土葬,埋下了思想陈旧的伏笔。
影片充满朴实的叙事的同时,也兼顾情节性。
爷爷听闻外孙女所在的村子还在实行土葬,便瞬间高兴了起来,看着土地上一个个隆起的土堆,这让老马感到心中的踏实。
可后来还是被接回了自己家,希望破灭。
而后来他昔日搭档老曹死后,被偷偷埋在了自家玉米地,却还是被政府发现,甚至不顾家人阻拦,硬生生的把人从土里挖出来强行火葬。
而这一幕幕被老马看在眼里,希望再次破灭。
白鹤这个意象可谓是贯穿全片,在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白鹤的身影,墙上的挂画,椅背上的图案,孙女看的动画片,棺材上的绘画...这也是本片的精神内涵所在。
老人不过是想尘归尘土归土,入土为安,想要乘着心中的白鹤西去。
可奈何时代变迁,人事皆非,他并不能如愿以偿。
所以才会采取影片结尾那种最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老马看来,不能土葬,比死亡更加难以承受。
全片对于情感的描写显得十分克制,在纯朴的写实中又夹杂着浪漫的色彩和诗意的风格。
而全片最矛盾的就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活,却没资格选择如何去死。
这种无奈就如同老人无力阻挠人们破坏水塘,无力打破世俗的条条框框,无力对抗新的政策。
可最终他还是用最极端的方式,挽留了死亡的尊严。
故事也像是我的童年,我三爷爷给我讲述的鬼神世界,我在麦垛上度过的每一个夏天。
小时候,父亲每个暑假都带我回老家,总要不遗余力给我讲故乡的风土人情,而那个时候我最怕的是回家以后要将这些写成作文。
后来,几年才能陪父亲回一次家,多半也只是清明节的时候回去。
由于老家长时间没有人住了,有一次回去的时候,靠山的两间由于山水的侵蚀已经倒塌,院子里也长满了杂草,堂屋的屋檐下,一溜的鸽子窝。
我记得恰好在我爸站在院子里时,我从大门里给他照了张相,这一切都照进了那张照片里,野草没过了他的腰,满目的荒凉。
后来,渐渐明白他对我讲述他童年的故事,乡间的小路,门前栽的大榆树,只是希望这份故乡的情怀能有个寄托,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懂得。
有一次上坟,我爸说起他以后可能就不一定能埋在这片地里,因为子孙离得远了,像他每年来祭祀都很难,再何况是我,然后又念叨着“祖宗虽远,祭祀不得不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说不知道我以后要去哪里,要离我们近点才好。
现在的老家,几乎没有什么亲人了,年轻人们也纷纷离开,荒瘠的土地渐渐覆盖上了草丛灌木,也淹没了埋在山坳深处的坟滩。
现在的我,只能记着,在黄河远上,那里曾有我的一个家。
说他好吧,故事讲了什么电影名字已经告诉我们了说他不好吧,把电影拍的像那个73岁的老人电影的色调滤镜很出色,但仍让人昏昏欲睡让孙子把自己埋了真的无力吐槽
名字的確美,美得我忍不住爲了名字去看了。但這部戲好恐怖啊!結局尤其恐怖!死亡,是必然的,模糊的。我們不能選擇死亡,但我們能選擇如何面對。色調扣一分,太鄉土氣息了好麼!
表演业余到让人很难入戏,配乐一响就打乱刚进入的节奏。
虽然我差点睡着(pia自己一下),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片。非专业演员这样出彩让那些所谓的专业演员情以何堪!!!色彩浓烈,堵烟囱、小孩子玩沙堆、上层来人挖坟等细节铺垫都很到位,唯一的缺点是节奏太慢。哦,还有,每次稻田出现的时候我都感觉眼睛被射了一箭……
湖里那段最好最灵。
分了二次才看完这大闷片,一句话概括就是孙子活埋了他爷爷。
没拍出感觉。
呵呵,又是导演又是编剧又是制片又是美术,演员都是家人,说着西北话很辛苦地演了一场。放着像杭盖一样的摇滚,说着活埋的话题,摄影估计拍风景的起家的,拍数字格式反正只是浪费电和内存。这样的心态独立电影能起来就怪了!
所以天画画天是跟火葬这个话题干上了么Orz 手法比起焚尸人要随性很多,然后话题虽然同样沉重但氛围却走轻松路线。最后结尾一个闷棍啊成功上位成为至今为止今年tiff最wtf的结尾,没有之一。 话说国内的非专业演员尼玛都比专业的好好多倍还是怎么着!这个和焚尸人里面的演技都碉堡了!脱帽致敬!
虽然是个大闷片但是我看着挺惊喜的。编剧那一栏没看到苏童的名字反倒是在监制那一栏看到了苏童的名字,回来把小说找出来看了。很沉重的故事,几处笑点都是由对生死没太大观念的小孩引发。整体节奏上挺好的,看原小说后发现改编能做到这个程度也真心很不容易啊。
煮鹤焚琴,是敢于正视真正的自我和欲望。
文艺片确实都这么拍,渲染意境的铺垫留白和固定长镜头都很够水准,就是故事背景的单薄和太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路子让它本该有的诗意、荒诞和讽刺大打折扣。片中一些细节铺垫和传统文化里大家熟悉的民间文化及传说都成了隐喻符号,赋予了故事新的意境和解读,这点着实让人惊艳了一把。★★★
农耕文明中,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庄稼人最终都是想入土为安,而不是入“火”为安。驾鹤西去,是一种精神追求。如果可以,我也想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每年清明回家都有土葬的祖坟会被基建刨开的担忧,但是被活埋着实不愿接受
三星半,看完之后心里惆怅半天,那句听见泥土在叹息的话从看小说的时候就盘旋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荒诞,心酸兼而有之,如果前半部分再凝练一些就好了。可是后来又想,年老的日子不就是那种缓慢到一分一秒数着过,就是觉得每一天的日子都很漫长,又觉得自己错了。小河的音乐十分棒,导演是不是佛教徒@金
故事缺乏懸念推進,顏色也略嫌喧賓奪主,奪去角色的光采。
男孩看到孙悟空被压下去了后哭出声来,我才回味过来,我从没有为孙悟空哭过。
什么玩意儿
到结尾想起了爷爷奶奶,哭肿了眼睛
补签。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