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吧,不对,应该说她是个幸运的人。
我们实质上没有任何权力去定义一个人,因为我们不是创造人的人。
影片呈现的社会包容性给予一种希望,这不同于单纯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呈现,这是一种可复制的技术上的包容。
有点像Standards of Care for the Health of Transsexual的教学片,影片通过trans群体可能面对的不同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父亲)、社会关系(心理咨询师、医生、老师等),展现了普世价值语境下,我们每个人如何做好一个人。
虽然其中仍不免一些“规训”的观点,如父亲和医生讲的“应该”或“不应该”如何,但作为一个性别铁幕之下的东方人,Lara确实帮我更好地理解了SOC中地很多观点和技术支持。
举例来说,如阶梯性或者说最小伤害原则,有关transsexual文献中,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或者建议的原则,如使用激素或者声音改变。
影片中医生给予激素治疗、对于手术的讨论以及心理咨询师的支持,都不难看出这个原则的体现。
技术人员和家人于性别认同中要做的不是审判,而是技术、情感上的支持,如心理咨询师和父亲直接采用支持技术,表达“你就是个女孩”。
最后说一句,看到有豆友评价,影片在刻意地渲染一些苦难,我只想说,相对于国内的trans群体,那点事是白玉微瑕吧,Lara就是tm生活在理想国。
电影从劳拉(Lara)的芭蕾舞追梦之路和性别转化之路两条主线展开,在芭蕾舞追梦路上,Lara严格、敏感、坚毅,亦如生活中的她,对自己严格,较强的自尊心总是因现实中诸多不顺,变得沉默、性情多变以及敏感。
也许她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吧,所以选择了极端的选择,真想抱抱她,告诉她真的很棒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生活就是这样,经受苦难的时候会陷入偏执,好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话天就会塌下来,其实哪有,人生在世,失意十之八九,哪能事事天随人愿呢,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以及想说,如果坦诚一点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绝对的坦诚是不是真的能让人无坚不摧呢。
莫娣是一个被家人嫌弃的女人,她患有很严重的关节炎,被家人送去了姨妈家寄养,但寄人篱下的她过得很悲惨,有一天她看到有位渔夫招女佣,她立马决定去做女佣,开始渔夫也很嫌弃她,但是莫娣没有离去,她给渔夫做饭打扫屋子,有一天姨妈告诉她外面的人都说她是渔夫的情人,莫娣并没有在意,但也萌生了想嫁给渔夫的想法,莫娣的绘画天赋被别人发现,她开始给别人作画养活家里,但渔夫却担心有一天她要离开,二人争吵许多后释怀,更加了解了对方,但是患病的莫娣身体不如从前,甚至不能作画,在生命的最后,渔夫陪莫娣过完了最后一天。
真的很爱这种治愈向的电影,莫娣治愈了渔夫,渔夫也救赎了莫娣
很好的一部片子,推荐这部电影给我感触最大的点是我们需要一步步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影片中的男主“女主”——一位想成为芭蕾舞者的,更想成为一名女孩👧的男生,没有像一般电视剧或者电影那样,就用少的可怜的镜头描写主人公努力学习然后考上了理想大学,像我们一般普通人谁那么容易就考上清华北大啊,让人看着觉得无趣不真实,而这部影片的导演在影片中用大量的镜头诉说男主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者所做出的努力和流过的汗水,穿坏了一双双舞鞋脚一次次磨破又痊愈,又磨破又痊愈,让人感同身受,让我明白一切我们想要的都得靠自己去争取。
男主想成为一名女孩👧,简简单单的女孩,不想成为别人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也详细的展示了从男孩变成女孩必经之路,吃药💊,做手术等等,其中的痛苦和压力我们难以体会。
面对自己心仪的男生因为自己也是男儿身而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恋爱,让观影的我看着很心酸。
影片的结局让我很意外,药物的作用不明显,男主自己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不佳导致手术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可是他就是简单的想变成她,也许自己动手解决才能让故事圆满。
个人看法,影片真的很好,推荐看最后影片的结尾真的让我的心纠起来了
观影中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主角才16岁!
所有片中表现出的冷静,克制,隐忍,放在这个年纪前提下都太过度了。
也正因为这样,也更让人心疼。
就像每一个旋转中逼近的特写都预示着一点点接近体能底线的摔倒。
整片最大的张力,就在于时刻让观众都处在期待她好,和潜意识里明知不可避免的悲剧中拉扯。
就像那颗椅子底下只有观众能看到,并且知道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揪心,但仍有一丝希望在,所以更是欲罢不能。
只有在练习芭蕾和医院有关的情节中,还有泳池里,(泳池紧接着)是和芭蕾服一样纯净的天蓝;房间里,生日聚会,男孩家都是浓的化不开的橘红,前者单纯简单,是心之所向,后者,是不愿深陷又无法摆脱的现实。
所以当舞台变成深蓝时,也预示着纯净被混沌的侵蚀。
坐在舞台下的劳拉眼神表明了一切,失去芭蕾,也失去通过医学手段变成女生的希望(尽管是暂时的),她只好通过自己的手段,不冷静一次,爆发一次。
最后一次抱着弟弟入眠,暴风雨前的宁静,终点即将来临。
谁又忍心对她生气……最后,作为处女座,真想为导演和主角都大喊三声Bravo!
Bravo!!
Bravo!!!
如果要在2018年的电影中选一部最让我难忘的处女作,那我会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这部《女孩》,尽管还有两个月这一年才会结束,但我依然可以肯定,不会再有哪部处女作能超越《女孩》给我带来的观感。
这部早在今年五月就亮相戛纳电影节的比利时电影,在当时可以用惊艳四座来形容它映后的反响,各国媒体不但异口同声的夸赞这部电影,更有豆友戏称这部电影的导演,年轻帅气的卢卡斯.霍德特,会成为下一个戛纳电影节的“亲儿子”。
最终,这部电影也不负众望的摘得了戛纳影展中“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表演和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两项大奖。
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多伦多电影节上,我有幸在这部电影的北美首映礼上观看了影片,也绝对相信了戛纳电影节上它收货的赞美,绝非浪得虚名。
导演与主演亮相戛纳电影节电影的名字是《女孩》,但影片的主人公却是一个男儿身,主人公的名字是Lara,她是一个酷爱芭蕾舞的孩子,虽然她的生理特征是男性,但她的心理,却始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孩子。
由于她对于芭蕾的热爱,她要尽可能的保持身体线条的纤细才能跳好女生的动作,因此她不但要服用雌性激素,还要在每次练习舞蹈的时候,把男生的性器官用胶带缠住。
除了一个青春期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外,Lara平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练习芭蕾,以及定期去医生那里领取雌性激素并查询何时可以进行变性手术。
随着一天天的成长,Lara要面对的,是每时每刻如何抵抗自己变得更加男性话的身躯,因为她太想完成能让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芭蕾动作;尽管爸爸和家人都给予了Lara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关心,但为了跳好芭蕾舞,Lara还是要不断的与自己的身躯以及心灵抗争。
最终,为了能够真正以女儿身跳芭蕾,Lara还是做出了年轻人在偏执的时候会做出的傻事…
男儿身女儿心的Lara可以说,这部电影所塑造的主人公,是今年大银幕上最幸福也是最“不幸”的人。
她的幸与不幸都来自于她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内心无比坚定的相信自己是个女孩,这份属性的认同,有着无比珍贵也无法取代的意义;这份认同,是完全源自她最原始的心底,由内至外,不需要别人的评判。
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的身躯毕竟保有男孩的特征,因此她就不能完全的享有女生在舞蹈时那种得天独厚的自由。
她的幸与不幸,还自于她对于芭蕾舞如同痴迷一般的爱恋。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深爱到忘却一切痛苦的梦想,对于这个梦想的强烈追求,已经上升为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
这个信念,强大到一切都可以为之让步,也强大到让她可以克服所有阻碍,甚至不惜用最原始的手段克服生理的障碍,即便那种痛,让人无法言表。
可恰恰就是她要承受的这份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不幸”,男儿的身躯,需要她比芭蕾舞队的同龄人(无论男女),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她不但要承受用更多胶带缠裹脚趾、并跳折脚趾的疼痛,还要面对寝室里女生们对他男性身躯的好奇与嘲弄。
然而,她的这份不幸,也恰好源自她这份近乎偏执的信念。
为芭蕾不惜一切的主人公作为自己的处女座,导演卢卡斯.霍德特在整部影片中没有半点怯场的意思。
在交代故事的时候,他将主人公生活的诸多片段串联在一起,让观众跟随镜头,感受主人公面对自己身体时的矛盾和挣扎,虽然电影中有很多值得人感慨,甚至情绪崩溃的地方,但导演却都在最恰当的时候收住情绪,从不让人感到滥情或煽情,这份冷静与克制,对于一个新人导演,十分难能可贵。
另外,更难得的是,导演将这样一部LGBT题材的电影,拍出了一份内核平静如水、不卑不亢的特质;毕竟以trans-gender(变性人)为主人公的电影,都多少会从这个人群受到的不公以及自我在权益上的抗争做文章,最近的例子就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普通女人》;然而这部《女孩》恰恰没有这样做,它更加纯粹,更加简单,影片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无比清晰的认知,她无需别人的肯定,也从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也就使这部电影顿时充满了一份超凡脱俗的气质。
导演的颜值真的没谁了之前提到,这部电影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取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表演奖,这个奖项颁给这部电影的主演维克多.博斯特,绝对实至名归。
这个小男孩真的是这个角色最佳的人选,或者说,正是这个小演员精准透彻的演出,才让这部电影焕发出它独一无二的魅力。
维克多尚未发育完全的身躯本就纤瘦,再加上他白皙精致的脸部线条,都为他诠释这个角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除去外形的优势,维克多的表演也是十分生动,在动作和神态上,他不但把一个“女儿心”在青春期的害羞与腼腆呈现出来,还把“男儿身”带来困难时,这个角色本身的坚强和任性演绎的细致入微。
小主演是全片最让人欣喜的发现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两处:一处是主人公Lara由于脚趾被过度包裹并用力跳舞受到极大损害时,她要在舞蹈教室强忍住所有疼痛继续跳舞的神态和举止,明明已经疼到满头大汗,她依然在踟蹰着默默擦汗,并不断呼气,此刻她充满坚韧和恐惧眼神微颤,让人顿时心生怜悯。
第二处是电影的结尾,在经历了诸多痛苦之后的Lara,自信优雅的行走于地下通道间,你能从她轻轻上扬的嘴角和微微昂起的头颅间,感受到一份经历风雨之后的洒脱和自信,说实话,这个镜头可以列为2018最美的镜头之一。
最后,我真的要点名表扬这部电影里的爸爸,他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我见过最善解人意、对孩子报以最大温柔与理解的父亲。
电影中的爸爸,可能是今年最让人暖心的爸爸无论片中的小主人公Lara做出怎样的决定,爸爸这个角色在影片中都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不但跟Lara 一同见医生、咨询手术的事宜,还总在Lara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
如果这世界上所有LGBT人群的家人都如同这位爸爸一般,那这个世界绝对可以美好数百万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2018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位91年的帅哥导演摘得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以及“一种单元”大奖,他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叫《女孩》。
没看电影之前,注意力都被导演卢卡斯·德霍特吸引了。
大家调侃这没准就是下一个“戛纳亲儿子”。
卢卡斯和泽维尔·多兰有着一些相似的属性:欧洲现实主义范儿,年纪轻轻戛纳出道,故事聚焦LGBT,以及长得特别帅。
但看完《女孩》之后,这些花头都可以忽略了。
因为电影是真的厉害。
光凭它给人留下了仿佛真实存在的肉体痛感,就足够印象深刻。
主角Lara,15岁。
Lara的生理性别为男性,心理性别却是毋庸置疑的女性。
她不长的人生中有两个目标:跳好芭蕾舞,以及拥有一副女性的身体。
近年来,随着LGBT电影的发展,探讨的边界也变得宽阔。
和《女孩》更相近的,描写跨性别者的《普通女人》去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在此之前还有《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丹麦女孩》等,可以说是越来越被观众熟悉的题材。
但《女孩》依然找到了独特的叙事角度,并且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即某种可以使观众产生“通感”的疼痛。
这种疼痛既有心理层面,Lara与逐渐男性化的身体的激烈对抗;也有身体层面,因为对抗的结果往往是肉体折磨。
电影一开始,Lara在自己扎耳洞,因为想要加强女性气质。
这时候观众还感受不到刺痛感,只认识了她十分倔强、决绝的个性。
跳舞是她最大的梦想,但随着身体的自然发育,要做到像其他女孩一样轻盈柔韧,Lara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牺牲,包括流血的脚趾。
另外,在舞蹈课上为了掩饰男性器官,用胶带包裹的办法也给皮肤留下了红红的伤痕。
牺牲在执拗的个性下慢慢演变成自残,且这种出于和身体对抗的自残行为愈演愈烈,到最后彻底失控,Lara的生命和理智危在旦夕。
《女孩》将LGBT群体的痛苦,在Lara的身上外化于肉体,比任何嘴炮的说教都更加直接、深刻,让观众也能体会那种近乎绝望的挣扎。
如此残忍的内容,好在包裹在一个很温柔的外壳里。
与以往同类型故事区别显著,Lara的生活祥和,包容度极高,应该是说一个对弱势群体很友好的环境。
她没有歧视和欺凌,身边也不缺真正爱着她、扶持着她的人:她的父亲、家人,耐心辅导的心理医生、外科医生,舞蹈老师和同学均以平常心对待。
唯一给Lara造成内心痛苦的小插曲,是同学受好奇心驱使,一时失去了分寸,但也称不上恶意。
导演为主角创造了这样一种真空环境,以将所有关注点都放置在主角身上——她的内心挣扎,她的身体状况。
这样视角着实新颖,也让《女孩》找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突破口。
况且想想也对,大家总说,“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但对于LGBT人群、有身份认同危机的人群,假使整个世界将你温柔以待,也不代表一切都会变好。
在外界施加的痛苦之外,依然要面对“自我”这个人生中最大的障碍。
不过看得出导演对主角的保护,影片中有多个场景展现有爱的父亲、和睦的大家庭,甚至一起跳舞的女孩子与她分享更衣室和浴巾等不起眼的举动,从Lara角度看都会带上几分温度。
尤其是与父亲的相处,有格外温情的体现,也有青春叛逆期的拒绝交流等其他典型特征。
这点如前所述,在Lara的生活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因为她是跨性别者而有别于人的外界因素,为的是创造一个聚焦个人内心的真空环境。
甚至成长中对身体产生困惑、想要通过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等心态,也与每个青少年的经历大同小异,这是电影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基础。
只是,因为Lara的跨性别身份,她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剧烈,代价更加痛苦。
饰演Lara的演员维克多·波尔斯特表现出众,他自身的形象和气质与角色Lara高度重合。
这一点,《女孩》与去年戛纳另一部获奖电影《幸福的拉扎罗》一样,选对了角色,电影便成功了一半。
说Lara给人的感觉是百分之百的女孩,也得益于演员将少女的羞涩、倔强、自卑等神色表现得自然纯粹,没有丝毫做作。
几场芭蕾舞戏是最重要的部分,近景跟拍、动作细节捕捉等拍摄手法对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且从信心十足到逼近崩溃,几场相似的戏,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绪。
听说导演在选角时没有规定演员的性别,男性、女性、跨性别,都不在客观要求内,唯有“会跳芭蕾舞”这点是硬指标。
而当维克多·波尔斯特出现时,卢卡斯在瞬间便决定用他。
说到这个年纪轻轻,起点却很高的导演。
他的手法贴合欧洲现实主义电影,前上有达内兄弟奠定的基础影像语言。
镜像画面代表人物对自身的反思,技法屡见不鲜。
但除去这些基础项,反倒是他的掌控力在《女孩》中比较出彩。
电影前六十分钟细水长流,铺垫Lara生活的种种;后四十分钟矛盾汇聚,Lara的情绪起伏更剧烈,镜头也切得更细碎,直到梦想和对抗在同一时间陨落和爆发;最后,再用一个简短的镜头,拍自信洒脱的Lara大步走在地下通道里,展现她的涅槃重生。
整个电影的节奏舒适,脉络清晰。
总的来说,《女孩》远远超出了一般导演处女作的平均水准,独特视角下的LGBT议题不落俗套。
卢卡斯·德霍特这位金摄影机奖得主,未来相当可期。
感受是很痛,苦练芭蕾的变形流血的脚,撕掉隐私部位的胶带的身体疼痛,还有无时无刻不在自卑的内心疼痛。
mtf会因为别人的一句“你是他姐姐吗”而高兴,而这对普通女孩来说是无比寻常的一句话。
我记得跟ftm朋友出去玩的时候,老板娘问:“这是小弟还是小妹?
”我回答“小弟小弟”,结果他接下来的几分钟都笑嘻嘻的心情变好了很多。
自己的身体不属于自己,是羞耻的,怀着这种心情好像真的会处处碰壁,不敢用这样的身体和别人交往,还有像《酷儿快乐》里的知海说的那样:“假如两个人的关系出了问题必须分开的话,总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错了性别好像是上天对她/他们开的一个玩笑,却好像因为这个什么都搞错了。
还有那种孤身一人的无助感。
电影里拉娜的爸爸、弟弟、亲戚都支持她做她自己,但还是有许多事难以启齿,需要独自承受,旁人不能感同身受。
更别提那些被家人反对做手术的trans了。
普通的我们生来就是顺性别,而她/他们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都很难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她/他们真的比谁都勇敢、坚定、努力。
我真心希望所有trans都能成为想成为的人并且获得幸福。
真的是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没有过多的对话,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悲天悯人,没有自我怜悯,lara不喜欢大吵大闹,他也不会大哭大笑,他不满意的时候不会说话,不会歇斯底里,不高兴的时候他不会闹脾气,外表的温和在欺瞒身边的人,可是在屏幕外你强烈的感觉到了他的不安,他的隐忍,他的勇敢,和强大。
电影里几次我都有去拥抱他的冲动,想给他力量,几次想对着他说你真美,真的又美又惊艳。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力量和强大之处。
不做作不可以不过分不用力,但却能把一个人物强大的感染力渲染出来,传递出来,我觉得是厉害的。
看完之后很是感动,很多时候很多情绪过多的语言也没办法诠释,lara不说话,但是他的快乐和强颜欢笑我们都看得到,都心疼,都感受得到。
导演演员都好牛掰
Lara的胸很平。
那天他去上芭蕾舞课,结束后反锁厕所,脱掉衣裳,我才知道这件事。
不是女生日常自嘲的那种平,而是连A杯也差了老远,像十二三岁的小男孩。
顺着往下扒,没穿内裤,只在两腿之间缠了胶带,须得沾湿了手去揭,扯得肉皮生疼。
后来有一天他从睡梦中醒来,低头发现自己迎来了一场晨勃,把睡裤撑得像个帐篷,赶忙盖上被褥遮掩。
之后缠上胶带,将那个部位捂得严严实实。
尽管医生说不能这样,因为已经感染。
好在只要他配合,手术不日就能实施。
到时医生会将他的阴茎全部切除,以此造一个新的子宫和一个新的女性生殖器,并根据肠道组织决定其深度。
©️[女孩]是导演卢卡斯·德霍特的处女作,其于去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亮相,惊艳四座。
主演维克托·波尔斯特是个不折不扣的男儿身,但在片中饰演想变性成女孩子的Lara电影叫[女孩],讲的是男孩想变成女孩的心路历程。
里面有他对自己男性躯体的厌恶、同学的霸凌和包容的家庭,有为了练芭蕾伤痕累累的脚,更有他时而恐惧又时而坚毅的眼睛。
▼(注:为防阅读时产生混乱,本文中的“他”、“她”均为出生时的性别。
)很久很久以前,变性人被视为神明的化身。
比如古希腊神话里,爱神阿芙洛狄忒的儿子赫马佛洛狄忒斯,就是个有着女性性征的男性神灵。
©️壁画上的赫马佛洛狄忒斯,绘于公元1-50年,现藏于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可神话到底是神话,算不得数。
真要论起来,史上第一个变性人应当是古罗马的奴隶斯波洛斯。
公元67年,罗马皇帝尼禄爱上了16岁的奴隶斯波洛斯,无奈当时社会不允许有同性之爱,他便将斯波洛斯阉了,使之变性成女子,改名Sabina,并装扮成女皇的样子,与他成婚。
婚礼上,两人频繁热吻,毫不避讳。
到了洞房花烛夜,竟还玩起了角色扮演。
斯波洛斯扮丈夫,尼禄扮妻子,他还模仿那些初尝禁果的少女,大声叫床,佯装有破身之痛。
©️尼禄,罗马帝国第5任皇帝,一生娶了四个女人,最后一个就是本为男儿身的奴隶斯波洛斯,其时常佩戴标志着罗马皇帝妻子的徽章,与尼禄共同出入公共场合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一百多年后,罗马帝国第25任皇帝——埃拉伽巴路斯,一生三娶,强奸女祭司,同时又喜欢男人,尤其是运动员、奴隶、马夫这种下等男人。
后来他干脆画眼影、戴假发、着女装。
又觉不过瘾,便悬赏征集医生帮他变性,好容易成功,第一件事竟是跑去花门柳户做鸡。
还在皇宫里开辟了一条卖春街,“像娼妓一样站在门边,摇动门帘,娇声媚语招呼着路过的人。
”
©️据说,埃拉伽巴路斯非常爱美,曾采集玫瑰花瓣制造花瓣雨,最终导致宾客窒息。
讽刺的是如此一爱美之人,最后竟死在厕所里。
图为《埃拉伽巴路斯的玫瑰》但在大部分国家,变性人始于太监。
据史载,首个用太监当仆役的,是公元前21世纪的苏美尔人,其后有拜占庭人、奥斯曼人、印度人、波斯人和埃及人。
实在好用,既能担起一般女仆做不来的差事,又缺了一嘟噜好玩意儿,没法儿跟主子抢女人。
只是阉割之法异常残忍,动辄以生命做代价。
比如奥斯曼帝国,先从非洲购得6-10岁的黑奴,将那活儿用力向外扯,然后快刀切断,在伤口处堵上一团蘸了沸油的海绵球。
止血后,以抹了油膏的布子裹住全身,埋在热沙子里头,只露出脑袋。
死亡率70%,若有幸活下,将被以高价卖到伊斯坦布尔上流阶层的闺房里,服侍贵族名流。
©️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后宫,掌事太监(黑人)被称作“阿迦”,意思是“女子首领”
©️中世纪的阉割之法中国也舒服不到哪里去。
1870年,英国官员史汀德写道,清朝的净身过程是“先用白布或绷带扎紧下腹,以高温辣椒水清洗手术部位,再用镰刀状小刀整个切断。
后将白蜡针插进尿道,用浸过冷水的纸覆盖于伤口上,包扎。
”这还不算完。
晚清太监孙耀庭在自传《中国最后一个太监》里写道,“太监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防止有些人没阉干净,再给他们挨一刀,叫刷茬儿。
”
©️晚清四名太监合影,右起:长春宫太监张海亭、养心殿御前太监刘兴桥,养心殿东夹道带班太监王凤池,养心殿御前太监杨子真。
其中王凤池因为“长得比女孩儿还像女孩儿,是宫里有名的美人,深得溥仪宠爱,有一段时间两人形影不离”可到底是被阉割,如今看来,顶多算半个变性人,另一半是封建社会强加上的身份属性。
而性别是一种选择,不是属性。
真正做出这项选择的,或可说有Gender Dysphoria——“性别不安”的,是英国女人汉娜·斯内尔。
所谓“性别不安”,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的性别指定并不符合自己的性别认同,因此而遭受的痛苦。
1745年,汉娜·斯内尔22岁,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遂从姐夫那里借来一套男装,如花木兰一样变装从军,加入海军陆战队,上阵杀敌。
后来腹股沟中弹,她担心暴露出性别,指名要求由一位女医生取出子弹。
©️左图是汉娜·斯内尔的肖像,右图是当时《绅士》杂志关于她的报道法国外交官夏尔·博蒙也是如此。
1777年,他49岁,开始以女装示人,声称自打出生起就是女性,还要求法国政府承认他这一性别。
国王路易十六和法院依从了他,甚至出资为其准备了一个衣帽间,里头挂满了得体的女装。
©️虽没做变性手术,但这改变不了夏尔·博蒙后半生是女人的事实。
在此之前,有关他真实性别的彩券还曾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交易,博蒙也被邀请参与,但他拒绝了,认为脱了裤子验明正身会让人身败名裂。
赌注因此被弃。
图为画家托马斯·斯图尔特1792年绘制的博蒙肖像,现存于国家肖像馆1910年,德国性学家马格努斯·荷西菲尔德发表了一篇关于“异装癖”和“易性癖”的论文,首次提出可以用医学手段改变人类性别的想法。
9年后,他在柏林建了一座性学研究所——世界首家性诊所,专为变性者服务。
最著名的手术,是1931年为丹麦风景画家艾纳·莫恩斯·韦格纳变性成女人莉莉·艾尔伯。
先是切除睾丸和阴茎,再用阴囊重塑一个女性生殖器,后将另一个女人的子宫移植进去。
但因医疗水平落后,莉莉在术后第二天死于排异反应。
©️莉莉·艾尔伯,世界最早接受变性手术的人之一,一直渴望变成一个真正的女性。
1931年,他前后接受了5次手术,包括移植一个26岁女性的卵巢和子宫,希望以此获得生育能力,但最终失败荷兰媒体刊了这一消息,但很快被人遗忘。
直到2000年,作家大卫·埃伯肖夫据此事写了一本小说,取名《丹麦女孩》。
15年后,它的同名电影[丹麦女孩]上映,莉莉由埃迪·雷德梅恩饰演。
©️[丹麦女孩]中,男演员埃迪·雷德梅恩凭借莉莉一角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但无论成功与否,莉莉·艾尔伯都给了躲在黑暗里羞于见人的变性者以勇气,尤其是迈克尔·狄龙。
她原名叫劳拉,从小到大都喜爱穿男装。
1939年,她在伦敦查令十字医院接受了阴茎再造术,并通过服用睾酮补充剂阻止月经出血,最终切除子宫。
手术进行了13场之多,是世界首个女变男案例。
©️由女人变性成男人的迈克尔·狄龙,是第一个接受睾酮疗法的人到50年代,因为荷尔蒙疗法也就是人造激素的应用,变性手术突飞猛进,发展日趋成熟。
当时有个叫乔治·约根森的美国大兵去了一趟丹麦,2年后回国时,已变成一个叫克里斯汀的女人。
金发飘飘、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一派熟女的妩媚,笑起来却是天真又娇俏,像个性感尤物。
据说,他吃了一年的人造雌激素,让胸部发育,同时喉结变小、皮肤细腻,之后进行了下体改造。
几乎是一夜之间,他成了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持续数月不衰。
《纽约时报》称他是“变性人的典范,散发出的魅力赢得了数百万人的心”。
克里斯汀本人也四处演讲,鼓励人们活出自我。
有媒体恶意中伤,他优雅回应,“虽然我不能生孩子,但却能以女人的身体享受性爱,你可以把我看成一个切了子宫的女人嘛。
”此话一出,竟引得更多人不再视变性者为变态。
为克里斯汀主刀的医生Christian Hamburger也收到了多达465名美国变性者的信件,他们在信中明确表示有改变性别的愿望,渴盼做变性手术。
于是,1952年,Christian Hamburger在纽约和旧金山设立分院,变性手术自此走上规模化正轨。
©️克里斯汀一年后,中国台湾也迎来了这场“风暴”。
《联合报》头版头条,标题黑体加粗、大得惊人,“我国医学史上的创举,谢尖顺变性手术成功”。
继西方的克里斯汀小姐之后,又出一位谢尖顺小姐。
其表面看去已像一个女人了,头发蓄长,声音亦由粗糙变为尖细,谈吐与举止行动各方面,都已女性化了。
现在看到男人就有点害羞。
©️图片来自《中央日报》,原《联合报》资料已损坏彼时,谢尖顺还以为自己是国内唯一,后无来者,殊不知40年后,一个叫金星的人也接受了变性。
那是1995年,很多现代观念都尚未成型,金星躺在手术台上痛得撕心裂肺。
因怕麻药影响效果,他没有打,“肉皮翻开的一瞬间,钻心的疼,一个摄影记者看了当场就晕过去了。
”进行到第三阶段,连医生都看不下去,说“你的胸做完了,胡须和喉结也没了,别再做了”,但金星坚持,“医生,你不要开玩笑了,这算怎么回事。
”
©️金星早在青春期就接受了自己的女性意识,没做手术时就穿着大花裙子走街串巷,对性的意识非常清晰,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心理抗拒的情况下做了手术千禧年以后,变性者层出不穷,有超模莉雅·T、安德莉亚·皮吉斯,导演沃卓斯基姐妹,演员拉弗恩·考克斯,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布鲁斯·詹纳。
2015年,他以变性后的新身份凯特琳·詹纳登上《名利场》封面,下面一行字,写着“叫我凯特琳”。
他还用这个名字注册了一个新的推特账号,说,“如果我到死都瞒着这个秘密,什么都没做,那么死前躺在床上,我会对自己说,’你虚度了你的一生,你从没有面对过你自己。
’我不希望那样。
”
©️左图为奥运冠军布鲁斯·詹纳,右图是其变性后的新身份——凯特琳·詹纳在此期间,有关变性者的电影也陆续出现,比如[玫瑰少年]、[男孩别哭]、[穿越美国]和《姿态》。
比如[普通女人]里,接受男性生殖器切除术的玛丽娜。
[迷恋荷尔蒙]里,李佩斯饰演的变性舞者。
©️[迷恋荷尔蒙]还有[女孩],Lara送弟弟上幼儿园,老师问,“你是他姐姐吗?
”Lara迟疑了一秒,但很快笑着点头,语气干脆又轻快,“是,我是他姐姐。
”随后离开教室,踏过走廊,这5秒钟里,他两只手抓着背包带子,脸上始终挂着抑制不住的笑意。
就好像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女孩]可不就是认可?
敢于活出真实的自我,为此不惜经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勇气,当然值得被认可。
讽刺的是时至今日,金星微博评论区里,依然还是“你这个人妖”、“不男不女”的辱骂之词。
而就因为有这些辱骂,中国400多万跨性别者,有超十分之一的人曾尝试自杀。
该怎么说才好呢?
一个真正自由的时代,是不会用性别做戒尺的。
无论出生时什么样,每个人在性别上都是自由身,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生活。
每个人变性都是因自己想要,而不是为迎合社会的性别规范。
每个人都在意你的核,胜过你的壳。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跨性别主义者的影象化 但自宫又从某方面极端化了跨性别者的形象 看完让人又心疼又恶心
身为男人却渴望成为女人 又是梳小辫 又是穿女装 最后着急变性自宫了 但是你能说这种勇气是可嘉的吗?
中国有句老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节奏太慢了。而且这个变性之路还挺刻板印象的。另不断渲染跳芭蕾的难和苦,还有经常拍血我略不okay。优越中产白人眼中的苦吧,我看起来拍的角度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做个女孩到底要什么代价?全片将戏剧冲突淡化到极致,叙述很像达内兄弟,却克制更多。女孩,外表平淡如水,遮盖的却是波澜万丈。身体差异何需外界审定改变?结尾那一刹,不是惊愕,是选择真的的自我。Don't call me Victor,I'm Lara!卢卡斯·德霍特献出太出挑的处女作。
果然豆瓣对此类题材分外钟爱和宽容
我看的电影比较少,是不是只要同性电影就是高分,这个电影我认为就是度过了一个半小时的禅定模式!
现实主义(隐忍)与痛感直击(体验)互相缠斗到尾声,以一场非常“不负责任”的感官刺激对情感输出进行了暂时但突然的“截断”,且因此在观看上形成的威慑反射虽然确实能让导演在评论印象中立足,却也更多只是刹那式的留存,这幕戏安排在这儿是不合适的,未留给结局足够的呼吸空间,还是太理想化,亦将最后一镜前的所有戏份“轻视”。
墨镜裙子洗发水商家打广告找拉拉。水底那段美到窒息。剪刀咔嚓阴茎那一下整个巨幕厅仿佛没有了呼吸,这个男孩的盛世美颜没去电影院看真的是你们的损失。
有点啰嗦
反戏剧性的结构,用日常的重复承载起了层层递进的情感。每一场舞蹈,每一次自我审视,每一次家庭对话,情节看似非常相似,实际上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镜头多为手持长拍,增加了不少纪实感,频繁出现的特写镜头也方便进入主角私人化的内心世界。给弟弟穿衣服那段戏是整部片子里为数不多的剪辑节奏非常快的段落,或许是因为弟弟喊出了主角的男性原名,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主角的禁忌,不停的跳切则很好地表现出其心绪。主角的选角衬托出导演的眼光,第一个镜头出现的时候还真以为是个女生。这部作品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不敢说堪称惊艳,但在LGBT题材上,委实开创了一条有灵性的道路。
温柔而让人感到真实刺痛的变性之路。人们只看到了毛毛虫和蝴蝶,却没有想过卡在毛毛虫和蝴蝶之间的成长态。这是今年我觉得最纯正的LGBT电影,它对同志的属性构建完全来自于角色内在,与家人是否开明、社会是否支持无关。因为做自己,所以对痛苦甘之若饴。爸爸说“你会成为很多人的榜样”,她说我不想成为榜样,我只想做一个女孩。雌雄莫辩的美少年出演这个变性角色太惊艳了,喜欢她对镜子的每一次凝视...
剧本不错,导演擅于抓住演员的情绪,其实技法上还是欠缺的,并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导演独有的东西。[B-]
“艺术片也是有套路的。”可是这样甚至不能取悦于人的套路,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还是平淡了,但心理刻画很好,从建设到崩溃这个过程太抓人心了。
这什么初级剧本?全世界都温柔对待的人自己作自己??法克!抛开LGBT这就是一个中二病的自怨自艾。
对不起实在看不下去
太好看了,看的我心痛到幾乎心碎,全片的精神壓力大到我哭不出聲,只能緊閉嘴唇、握緊雙拳,痛苦地像是窒息般,太深刻了!作為導演處女座實在厲害的無話可說,選角也真的是太有眼光了!
引起不适
“有些事情是没法改变的” 第一次看到如此切实的讲述变性细节和心路历程的片子:初期注射荷尔蒙和服药,手术切除阴茎和全部海绵体,并用一部分阴茎做成阴蒂,然后尽量让阴道够深…最主要的:治疗无法逆转。今年的欧洲电影奖该片提名了最佳男主,难道不应该是女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