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只有在本国才有重男轻女的陋习,是佩儿是个坚强可爱的女孩儿,她的勇敢和意志最终让她成为一名实至名归的鲸骑士。
她跟鲸一样属于那片深遂蔚蓝大海。
标签:新西兰 | 毛利 | 土著民族 | 风俗文化 | 儿童 | 自然 动物 |一部取材自毛利土著族文化习俗的本土影片,被新西兰电影界封为经典必参之作,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不论是你的语言老师或是大学必修亦或你周围的kiwi们,首当其冲地都会向你推荐这部影片。
此片不论是从立意还是效果上,都可谓相当成功。
随着故事渐循渐进,不由发觉自己一颗浮躁的心已被影片的节奏渐渐抚平……毛利文化在故事情节中也可略见一斑,作为了解当地源土著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精神风貌的切入,这也是本片成功取胜的一大看点...<本影评待深入补记>
不到两小时的电影,短评写不下了。。
想了想多费点心思直接写影评吧,重要的也许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思考过程。
除了部分重要角色的外貌比较出众,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关于古老部落的纪录片,民族文化搭配上毛利语有别样的神秘色彩。
影片中鲸和海洋的镜头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蓝色星球》。
柯洛(祖父)这个形象完全就是父权制观念的缩印,他的愤怒和沉默不仅是个人情绪,更是整个文化和社会体系的映射。
他们觉得自己承担着传承和养育的使命,而柯洛则是承受着来自传统的沉重负担。
但如果你要问他们“一定得是男孩吗?
女孩为什么不行?
”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会说一直如此、从来如此。
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思考过。
摔杯子的剧情让我觉得果然是这样,这种场景真的太典型了。
男性气质让他们能轻易获得比女性更高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带给他们责任和压力。
他们被束缚在“强大”的框架里,羞于表达自己,愤怒成为了他们唯一可以正当表达的情绪。
发泄过后留下满地狼藉给女性,这是他们特有的权利——至少“家务”不需要男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参与。
而女性则不得不收拾残局、承担后果。
他们无法直面自己的痛苦和脆弱,只能用暴力或愤怒去掩盖,最终却把这些情绪残留物丢给女性消化。
我觉得这也可以引入女性主义理论的社会AB面【男性可以在A(公共)B(家庭)面自由穿梭 而女性则只能留在B面】当然我讲的不详细,概念是这样的。
祖母类似于传统家庭中的女性长辈形象,这个角色很微妙,既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之一,又是某种程度上的缓冲者。
她并不像柯洛那样顽固地坚持“领袖必须是男性”,但她也没有正面反抗这个观念,只是试图在已有框架内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她跟派(女主)说的“柯洛很痛苦”,其实也反映出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待——女性往往被教导去理解、去宽容、去承受,那么谁来理解女性的痛苦呢?
她们可能大多是出于善意,可这种善意往往又成为了压迫女性的另一种方式。
不过单论角色,我认为她是支持派的,不然她也不会引导派去找叔叔学习以及将鲸齿交给祖父。
这也算是这个角色对于传统父权另一种形式的反抗。
现实就未必如此了。
派的成长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打破这种循环,她并没有直接去推翻什么,而是用行动去证明自己。
她沉稳又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她一直渴望被祖父认可,她也尝试了,却始终换不来祖父的支持,直到她决定不再等待认可,而是主动去证明自己。
影片的最后,柯洛终于承认了她的能力,也是她一直希望的。
这个角色最终还是没有完全脱离父权制的影响,她依然希望被承认和接受。
(注意:这不是批判 成为女性主义者不仅是和外部的厌女抗争 更要与自己的厌女症抗争 在父权社会的影响下 没有人能做到完全不“厌女” 无须为此自责羞愧 更没必要因为被指出而感到恼怒) 无论如何,她已然成为了变革的种子,撬动土壤只是时间问题。
剧情还挺简单俗套的,但我更倾向于感受人物的塑造。
尽管优秀但因为是“次子”所以被祖父忽略的叔叔;“长子”也就是从小被期望承担相同使命却向往不同人生的爸爸;还有向自己父亲寻求认可、不被允许哭泣,被迫迎合男性气质的朋友。
而柯洛,同样作为“长子”继承了领袖的位置,看似拥有权力,但是也被迫遵循一个自己未必认同的规则,没有选择的权利。
不单是女性受压迫,男也们无一不是父权制度下的受害者,这就是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存在的意义。
派这个角色塑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不仅仅是“个人”得到了突破,而是承载着以上角色的期许和同样被压迫的命运完成了飞跃。
这就是鲸骑士最吸引我的地方。
接下来就是看短评发现的问题: 1.这太扯了吧,现在已经实行男女平等,早就不会有这种观念了,看了感觉很荒唐,让人生气。
首先,你究竟是未见过还是未细心发现?
这些人也从未思考,一旦脑海里稍微灌入女性主义相关的内容,光滑的海面就会沸腾。
只会大声叫唤什么挑起性别对立。
最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孩子随母姓还是父多?
为什么便利店收银台能正大光明摆放T和烟而作为必需品卫生巾却要在最角落积灰甚至没有售卖?
为什么女性求职普遍比男性困难,平均工资却低于男性?
为什么只有女性会被要求平衡家庭和事业?
太多太多了。。
“从来如此,便对吗?
” 在我们知道“他们”和“她们”的用法时,就已经被灌输“男性能代表人类,而女性只是人类的子集”这个父权核心思想了。
(我又忘了把“她”放在前面。。
留做警示) 跟美好的电影不同,现实父权思想根深蒂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这种思想很难改变,这样的环境下女性主义甚至很难被接受,被允许存在。
这也是女性主义面临的一大课题,而女性主义要做也是一直做的就是代代相传,直至父权制崩塌瓦解,这种思想也及将不复存在。
女性主义从来不是只属于一代人的斗争,而是一场持续性的,跨时代的社会变革。
你并不孤单。
2.派从头到尾都没有表现出愤怒和怨恨,跟那些“激女”不一样。
那她是“好女权”了。
这种人也只看到了表面,并未理解女权主义的核心。
事实上女主完全有权利去愤怒,去嘶吼。
只是她选择了温和的方式。
将“女权”草率划分为“好女权”和“坏女权”及其本质还是在给父权制注血——父权制惯用操控手段,将女性划分为“圣女(好女人)”和“昌伎(坏女人)”两种极端,制造对立,将女性内部割裂,以达成削弱其力量的目的。
事实上无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永远不要为证明自己跟所谓的“坏女人”或“坏女权”不同而与其割席。
与其自证不如打破这种规则,拒绝这套游戏。
女权即平权 个人的即政治的 未来的路会很长,但我相信总有一天。
至少我不会助长父权制的气焰,如果能成为“女巫”的一部分就更好了。
这部电影还是有可以提升的地方,但,我要打五星。
新西兰电影,景色非常美,深邃的大海,明朗的蓝天,画面赏心悦目十分治愈。
关于部落名族的故事,也是关于成长与理解的故事,一个12岁女孩的表演当真让人印象深刻,萝莉一般可爱天真之下,又有着女王的风范。
她的天赋和能力被忽略,可她却能用她的勇气和执着给了自己一个最坚定完满的人生答卷。
电影的故事内容非常棒,情节完整而又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纯净水国度,善良的民族,细腻而温柔。
之前的爷爷越是抗拒传授孙女技能,到最后就越是对愧疚的泪流不止,也许这也是对墨守成规的传统的一种突破,也许故事情节有些简单,但是关于亲情,关于自然,原始淳朴,万物有灵,充满人性光辉,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电影《鲸骑士》是一部由新西兰导演妮琪·卡罗执导,根据新西兰作家、毛利人威蒂·伊哈摩尔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佳作。
影片以新西兰吉斯本和旺格拉的壮丽自然风光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关于传承与变革、成长与牺牲的传奇故事。
它不仅在视觉和情感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更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关于性别平等、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的广泛思考。
一、叙事线条影片的故事从毛利人深信的古老传说开始:他们的祖先派凯亚骑着鲸鱼带领族人来到新西兰的一座滨海小村庄。
在这个小村庄里,酋长一职历来由家中长子继承,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然而,这一传统在一次不幸的分娩中被打破:酋长的长子波鲁朗伊的夫人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但男婴夭折,女婴取名为“小派”(Pai)。
这一变故不仅让波鲁朗伊痛失爱妻和儿子,也让他和家族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小派在祖父柯洛(Koro)的坚持和祖母的照顾下逐渐长大。
尽管她热爱自己的族人,但始终无法获得祖父的认可,因为柯洛一直希望有一个孙子来继承酋长之位。
随着小派的成长,她逐渐展现出了对传统的热爱和超越性别的才能。
在一次关键的选拔中,小派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证明了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的酋长。
最终,她骑着鲸鱼离开,不仅展示了个人的牺牲精神,也体现了与祖先的连接。
二、深刻启示1. 性别平等的挑战影片最深刻的启示之一是对性别平等的探讨。
在传统观念中,鲸骑士一直是男性的角色,而小派的梦想和挑战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仅赢得了族人的尊重,也引发了观众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小派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机会,我们应该摒弃性别刻板印象,鼓励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2. 文化传承与变革影片还深刻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关系。
作为毛利部落的一员,小派对自己部落的文化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情感。
她的追梦之旅激励着社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并重视传统的价值观。
然而,她并没有盲目地坚守传统,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推动了文化的变革和发展。
小派的故事告诉我们,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3. 家庭与代际关系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和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小派与祖父柯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源于对酋长之位的争夺,更源于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不同理解。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通过小派的坚持和努力,以及柯洛的内心悔过,两人最终实现了和解和相互理解。
这一情节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也引发了我们对代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4.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影片还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小派与鲸鱼的亲密关系,不仅体现了她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也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联系。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村民们共同拯救搁浅的鲸鱼,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
这一情节不仅让观众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也呼吁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三、不足之处首先,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有时过于煽情,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有些虚假和刻意。
其次,影片在探讨性别平等和文化传承等主题时,虽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但并未深入挖掘这些主题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根源。
此外,影片在结尾部分的处理上略显仓促,没有充分展现小派成为酋长后的具体行动和影响。
总之,《鲸骑士》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启示的佳作,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和奋斗历程,更看到了一个民族和文化的传承与变革之路。
——摘自公众号“公务员树洞”
In the ways of the ancients. She found a hope for the future.Whale Rider《鲸骑士》,一个有关新西兰原住毛利人传统与矛盾的故事,透过一个十二岁女孩纯真执拗的心,沉入那片神秘海洋,深深打动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观众。
一个女孩,一个民族,一个传统,一个矛盾,一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观念,一种信仰,一份坚持,一份力量,一份亲情,一段传说,一个守护……故事带有很深的神奇色彩,非常励志,它借助精神层面的力量、隐含的奥秘,产生永恒向上的动力。
辽阔的大海,遥远的呼唤,一个岛上的毛利人,他们的祖先是骑鲸而来的。
古老的民族,自然有着传统的家长制度,必然有一个长者管理着整个村落。
继承和发展成为一种使命,而与之对立和发生摩擦的就是新时代的不断前进与更替。
酋长一直执拗必须长子和男子才能继承酋长角色。
但是酋长的长子却因为妻子难产、双胞龙凤胎儿子的夭折而远走他方。
小女孩派凯娅是龙凤胎存活下来的女孩,身上有一股不服输、坚定的韧性,也有着通大自然的神秘灵性,她勇敢打破传统,坚信自己能成为酋长的接班人,并为之而不断刻苦训练自己的体魄和领导能力。
但是,因为派凯娅是女孩子,酋长一直固执己见,阻止派凯娅的一切努力。
酋长为了培养接班人,开办学校,传授一个首领应该具备的所有本领,学校只教授男孩子。
结果,男孩子们却找不回酋长抛到海里的鲸齿骨牌,让酋长深深地预感到后继无人。
鲸感知到酋长的深深苦恼,也仿佛是听到了祖先的召唤,成群游上岸来“寻找归路”。
同一时刻,派凯娅在晚会上含泪朗诵着献给酋长祖父的诗篇,祖父却怔怔地看着游上岸来的鲸群,无比悲痛。
人们听闻,纷纷奔向海边,在酋长、酋长次子的指挥下,想尽办法欲把鲸群引回大海,却无果。
这时,派凯娅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当酋长的魄力,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头鲸深情地交流,温情地抚摸、安慰着它,并像祖先那样骑在鲸的背上,向着海洋深处游回,成功带领着鲸群回到大海……酋长祖父手中握着派凯娅从海中找回的鲸齿骨牌,此刻深深地震撼和懊悔,终于承认了孙女具备了一个首领应有的勇气和胆识。
派凯娅神奇地成为了一个少女酋长。
电影里,有新西兰纯净透明的天色、连绵起伏的绿色山野和亘古幽深神秘的海洋,代代相传的毛利人部族与大自然深情交流的吟唱和呼唤,传统的寻觅和部精神的固守,以及游弋在南太平洋深处的巨鲸,宏大深沉的情感就蕴藏在远离现代城市喧嚣的浪涛之间,仿佛要冲破现代社会禁锢人心的牢笼,唤起我们对于心灵深处纯净的向往。
刚看完电影,其实早知道它是一部很缓慢很抒情的片子,这样的片子我是很难的坐下来看的。
但不久出现的女主角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觉,似乎给我以充分的理由,要耐心的看下去。
女主角确实很漂亮,竟然能给我一种安静的力量,我很吃惊,的确!
之前看过她的《基督诞生》,他似乎长大不少,更加成熟了,还是一种很安静很欣赏的感觉……我会记下这个名字:凯萨·卡斯特·尤伊斯 Keisha Castle-Hughes另一方面,电影也引导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传统文化该怎么继承。
无论怎么说,它还是让我们满怀希望的
看了很久也看过多次的电影。
细腻的情感线串起平铺直叙的故事,喜欢此种无波无澜却很细腻的片子,用心而不是仅用眼去看。
她的眼神很美。
以前看综艺的时候看过一些关于毛利人的表演,那时候不太了解只是觉得很滑稽很好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叔叔的吐舌头依然觉得很搞笑,可是看到爷爷那么认真、那么严肃地展示时突然觉得很可敬,在他身上看到了力量、传承、不朽。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到大城市的人,对于传统与风俗的消逝还是深有体会的。
20几岁的时候每次逢年过节看到乡人去祭祀、去供奉、去拜神会觉得很封建很迷信,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意识到这是我们的根啊,我们怎么可以忘记根本呢?
那些想要摆脱传统习俗的人往往是从年轻人开始,而电影中最先开始的则是爸爸。
刚生下双胞胎的母亲就去逝了,还带走作为家族未来的男婴儿,留下了对爷爷毫无用处的女孩,父亲接受不了这个悲痛的事实,接受不了父亲的偏见和固执,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地方,放弃了自己未来酋长的责任,对他来说这个责任太过于古老,已经不值得去维护和坚持。
作为家族未来的新鲜血液也并不怎么看中家族的光荣,他们并不想停留在这里,外面有更广阔的天空,有更新鲜的事物等待着去探寻,而他们有这种思想也是从父辈或者更年长的年轻人那里学来的,显然,过去的传统已经在分崩离析。
作为爷爷的伴侣本应该最支持丈夫的事业,可是奶奶其实也在慢慢的不再坚持该坚持的规矩,女人应该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去生育,而不该去做有害健康的事情,比如吸烟,可是奶奶却和朋友们聚众吸烟。
奶奶也不那么坚持一定要男孙去继承家族古老的使命,为了孙女也敢于挑战丈夫的威严、挑战酋长的禁忌。
失意的叔叔虽然表面上畏惧父亲的威严,可是背后却已经不再毕恭毕敬的仰望自己的父亲,父亲严禁女子学习一切继承者的东西,可是他偏偏乐意教侄女她所想学的一切,格斗、寻找鲸齿等。
整个村庄好像没有人再执着于家族的信条,可是作为酉长的爷爷却努力维持着一切。
他坚持自己的长子生育长孙,即便放弃优秀的二儿子、伤害自己心爱的孙女;他费心费力的去教导年轻的一辈,以身作则,即便挨了后辈的打、丢掉了自己尊严的象征鲸齿。
可是老天总是不让人如意,看着离去的儿子、资质平庸的年轻人,他心力憔悴。
家族的使命,历史的传统,年久的习俗,这些需要老一辈人去坚持和把控,老一辈从前人接过棒,他们也想要传递到下一代。
传统、习俗、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它们会经过演变、会经过筛选、需要吸收新东西,老人们负责旧事物优良的传承,而年轻人则需要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
它们虽然没有生命,可是它们也需要养分,一味地墨守陈规它们会枯竭,注入新鲜的血液能让它们以一种新的姿态继续存活、遗传。
公众号:三横兰
记得电影中祖父的称呼是paka吧。
这个老酋长一直对自己的孙女有一种沉默的爱,正是这份爱让他很痛苦,他也一定希望派是个男孩,他心里最清楚派是多么聪明。
直到祖先神鲸险些带走他的孩子,他才明白自己一直被蒙上了眼睛。
而派对paka的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带着祖先的宽容与无私,那种“叛逆”更像是灵魂里召唤出的使命,不可违背。
电影让我想起了我的祖父,我是他的小孙女,他对我的爱超过了对待他孙子的爱,像母亲说的,似乎我就是祖父期盼来的女孩,有一种感情就是命中注定的。
片子的后半部我一直面对着屏幕的老人频频落泪,我很想念那个骑着单车带着我的老人,我们曾经也像派和她的paka一样一起度过放学回家的那段时光,长大后才知道那些已是无价的幸福……
后半截比前面好。男主老爷爷演技更好一点就更好了
曾经 我看着看着在半夜里 落泪,无关情啊、爱的,自然质朴的一部电影
传统与现代,我们苦苦寻求他们的平衡
记得看过,记得最后一个情景,还不错吧,关于人与动物的电影
没看懂。为女权而女权的导演。
好久好久之前看的 女主角长得好像我同学的
女孩居然真的骑鲸鱼,居然没有淹死……太扯了
鲸是最美的动物
里面的座头鲸太假。
成出电影的叙事节奏真系唔系一般慢,印象最深刻的系最后出现的新西兰版爬龙舟。哈哈~~
当然,每个年轻人都有艘尚未完成的船,一艘心中的船,他们或曾坚信可以乘着它冲开一切风浪。
泛好莱坞片,受好莱坞毒害明显。老头是个傻×,而且不会演戏。亮点是救鲸那场戏,还算精彩;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十分靓丽的小姑娘。不忍给三星,虽然只有三星的水准。20110123,23:40
One young girl dared to confront the past, change the present and determine the future少数民族风俗电影
我就没看懂这个电影到底想表达些什么,虽然老师出的题目我都答的很好~~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问过千万遍,再问千万遍。
很神奇的文化!!谁说酋长就非得是男的!
印象最深的是在海上迎风飞荡的酋长面具,一瞬间爆发的力量足以让我们无所畏惧。或许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里,都需要一种殉葬式的牺牲,在这种仪式中我们懂得了牺牲的含义,也完满的’成全了自己。
澳式口音印象颇深
原本的卖点应该还是毛利文明,但观感一如既往是一派失意的英雄片套路。作为一部自然片来说凭借新西兰的绝美风光可称尚佳,作为女权片励志片而言只能说了了,作为故事片单纯凭借如此冗长噪杂冲突无力的剧情而言观感不佳。
这电影久闻大名,看完后发现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它的故事,而是毛利族的民俗民风、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以及和现代社会的融合、冲突、发展,关于它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