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价值观,文艺虚伪的救赎感。
形成了一颗巧克力模样的屎,或者说一颗屎味的巧克力。
男主可以坦然杀人、打女人、欺负残疾人、打爆偶遇男人的眼睛,但是执行任务的时候误杀小孩,就痛苦纠结得想要自杀。
然后一群人还点赞说好啊,真有人性原则,杀手界的良心!
呸。
这跟一边吃猪头一般恨不得把吃狗的人碎尸万段,跟吹爆民国踩爆当今的人,一样弱智。
弱就弱智在,树立了道德上一种“绝对错误”和“绝对正确”,其实二者本质上并不遥远。
C说:混乱不靠谱的信念也是信念啊!
我说:假如一个人被灌输“吃毛豆是邪恶”的思想,有一天他无意中吃了一颗毛豆,痛苦万分想自杀。
作为旁观者,你是哈哈大笑并且批评这个理念的引导者和信仰者呢?
还是夸他真有原则好感动?
C说:可是这不是吃豆,这是杀小孩。
我说:作为杀手杀人不就是跟吃豆似的吗?
你看他对成年人多么不合理暴力得理所当然,黄豆绿豆红豆都吃,就是误吃毛豆就崩溃?
这不好笑吗?
何况毛豆不就是幼年黄豆么。
C说:我明白了…可我还是喜欢那种感觉,看了电影我都想去布鲁日旅游。
……是的,在布鲁日”这个名字也令人恶心,好像一个冷酷的人轻而易举被一个城市的纯洁美好给唤醒、救赎了似的。
这和小清新粉草原青海湖觉得只有那里才能唤醒自我如出一辙。
这么说吧,魏晋以来,中国人总是相信山水能陶冶性情,洗涤尘世中沾染的污浊,事实上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从来没有哪座山、哪条河、哪个小城能救赎灵魂,无非是给人一种“我是自由的美好的”错觉,而空洞的眼神、混乱的价值观、苍白的灵魂,造过的孽……不会有一丝改变。
相比之下,胖子队友“宁可死也不杀兄弟”的信念要靠谱得多了。
其实最开始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后来我却越来越觉得这怎么可能是一部喜剧片?
不过每看3分钟我都还是会很确定说这就是一部喜剧片,但是事实上它压根就不是一部喜剧片。
布鲁日是个好地方,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很棒的中古城镇,一般来说看到这种环境都会联想到古装魔幻爱情之类的东西,杀手和布鲁日的感觉好像联系不到一起。
所以,其实来到这里的这几个家伙根本就不是杀手。
心怀愧疚的脆弱的喜欢自由自在的囧脸Ray一向倒霉,生气的时候照样大打出手;一本正经重情重义的Ken其实应该去找个博物馆职位,心地善良临死还不忘让广场上的行人当心;Harry言出必行虽然满口爆粪却对自己的原则恪守到傻逼的境界,追杀的时候还掏出地图让大家汗一把。
但是孤独的远去,真枪实弹的追逐和血肉模糊的死亡却俨然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个几个家伙其实都不应该是杀手,但是他们是一群爷们儿,他们的世界是爷们儿的世界,只不过更加悲伤、温柔和脆弱一些,混合了枪火与泪水。
第二个逗号后面的东西是McDonagh自己说的。
囧脸、硬币、达姆弹。
可是这帮家伙酷毙了。
---当然最酷的是达姆弹,虽然有点穿帮。
---这样爷们儿的悲情可能让你些许苦闷,那么你还是放下来把它当作喜剧来看吧,至少这个走路遍地踩巧合的剧本还是很喜剧的,你可能会说:我靠!
他就那么刚好死在那儿了!
英式幽默的笑点在于你得是个有文化的人,否则你自己才是笑点。
英式的恶搞和美式的行为恶搞本质上不同,基本英国电影的开涮文化是文化开涮,譬如加拿大人美国人比利时人的桥段,譬如黑人和白人要开开战了或许是黑矮人和白矮人要开战了的桥段,不过像“中国护送员”那句台词实在是不知道该让人自豪还是让人石化……本来我想把标题写成《囧脸和他的朋友们》,因为我们就可以看到的每一个有镜头的角色都是有性格的,不会像某些电影里用一个5秒的特写在一个龙套身上直到龙套说完“Ohshit!
”之后被怪兽喀嚓干掉,那种只有一个镜头戏份却拥有长达5秒特写的龙套实在让人智商疲软,相比之下一个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妓女都有亮点台词。
你看,我甚至还能记得起那个妓女是来自阿姆斯特丹!
英国和爱尔兰人的幽默真不是盖的。
整部影片的幽默筋骨,让人想起希区柯克深入骨髓的悬疑腔调,大势已定,情节就是个信手拈来。
果然,导演动动小指,就笑的你内脏疼。
结局却可以用悲壮来形容,雷误杀小男孩因自责要自尽,布用生命保护朋友。
哈利杀了违背“不杀妇孺”原则的雷之后,因自己杀了男孩(其实是侏儒),吞枪自杀。
所有的错误和情义,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用生命买单。
诸位,你们配得上人类对正人君子的敬意。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请坚持并丰富自己,路漫漫其修也远,待汝上下而求索。
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在此之前惊艳了我。
平庸是灵魂的污垢, 科尔曼断指拒庸友, 他要拒绝平庸,洗刷灵魂。
在此,对所有敬重灵魂的人表示敬意, 今天就刷你的《三块广告牌》。
我代表希区柯克看好你,期待新作。
我並不想隱瞞一開始我對這個片子是充滿叻不屑。
覺得好無聊。
比利時噠一個小城鎮和殺手能扯上甚麼關係。
也許是被美式警匪片薰陶噠看甚麼清淡噠片子都覺得沒味道。
但到最後一幕伏地魔兩槍三命噠結束自己噠生命時我才明白。
這才是英國人想要表達噠。
像個紳士一樣活著。
像個紳士一樣死去。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
本片中Harry噠才會因為面子特意離開倫敦來到童話一般噠Bruges。
這個電影把英國男人噠傲慢、偏見、固執、正直全都表現出來。
歐洲噠味道就是無論多美好多幸福都會帶有一絲中世紀噠黑暗和血腥。
雷和肯,两个冷酷的杀手在布鲁日渡假。
雷,傻中带衰的年轻杀手,在误杀一名男孩后愧疚而无法自拔;肯,深沉而宽厚的中老年杀手,像个慈爱的老大哥。
哈利,他们的老板,一个满嘴脏话废话连天又神经质的黑帮老大,安排两人强制休假。
影片开始,两个杀手一边观光,一边絮絮叨叨回首不堪往事,互吐苦水互相安慰;雷遇到了美丽的女子,逐步陷入爱河;一切如同一个寻常浪漫的假期;可其实,假期只是一个阴谋,哈利安排两人渡假,是让肯杀了雷;肯难以抉择,一面是杀手的职业操守,一面是兄弟情深,如何取舍?
雷也遇到两难,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而对生命心灰意冷,可温馨的爱情又让他开始对人生报着希望,走在生与死的边缘,他犹豫不决。
所有的矛盾和冲突最后一同爆发……这是部黑色幽默的影片,中世纪的古城,悠然而冷静的画面,无厘头的对白,滑稽又深沉的剧情,让人在一抿微笑后,感到一丝伤感,一缕忧伤,一切都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评了五星,隆重推荐。
摘录了部分经典对白:肯和雷在广场湖边谈心:肯:我杀了人,不是很多人,他们大多不是好人,除了一个人。
雷:谁?
肯:这个人是丹尼阿里邦的哥哥,他只是想保护弟弟,就像我们会做的一样。
他只是卖棒棒糖的,他拿着瓶子向我走来,你会怎么样?
……我杀了他。
雷:我的理解是,抱歉,如果拿着玻璃瓶,那就是致命武器,他自找的。
肯:我心里也那么想,我也知道他是想保护弟弟。
雷:我知道,但他拿着瓶子,或许会杀了你,这是你死我活的境地,如果他赤手空拳就另当别论。
肯:从技术上说,空手也能杀人,手也可以是致命武器,如果他会空手道呢?
雷:你说他是卖帮帮糖!
为什么卖棒棒糖的学空手道?
肯:我只是假设!
雷:他多大岁数?
肯:大概……50。
雷:50岁卖棒棒糖的老人他妈的学什么空手道?
难道他是卖棒棒糖的中国人?
天!
肯,我只想说 ……肯:我知道……肯告诉雷要杀他后:肯:来到布鲁日,是想给你留下最后美好的回忆。
雷:到布鲁日?
(雷苦思冥想)或许在巴哈马还行,为什么是布鲁日?
肯:……我猜……是便宜。
哈利给肯的电话留言:Number one,u aren’t in when I fucking told u to be in!Number two,why doesn’t this hotel have phone with fucking voicemail,and not I have to leave messages with the fucking receptionist?Number three,u better fucking be in tomorrow night when I fucking call again or there’ll be fucking hell to pay ,I ‘m fucking telling u。
HARRY第一, 我他妈叫你在旅馆等你却不在!
第二, 为什么这个旅馆没有他妈的留言机?
害我不得不让那他妈的接线员留言。
第三, 明天晚上我他妈再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最好他妈的在,否则就他妈的见鬼吧,我他妈的告诉你。
哈利雷和哈利在旅馆里对决,怀孕的店主玛丽卡在中间:雷:玛丽,让他上来,没事!
哈利,答应我,让她离开再开枪!
哈利:我发誓,她不离开我不开枪。
玛丽:我那里也不会去,这是我的旅馆,(转向哈利)要滚的是你!
雷和哈利左右为难。
哈利:我猜你也有枪对么?
雷:对。
哈利:那怎么办?
我们不能这样呆一晚上。
玛丽:为什么你们不放下枪回家去?
哈利:别傻了!
这是枪战!
1,柯林的表演有学习德尼罗的倾向,既不出彩,也无差错;2,港化,无间团队可以翻拍,or老杜的作坊也成;3,事关救赎、荣誉,色调和音乐都很出位,关注编导Martin McDonagh钢琴流水的忧郁ost中,Luke Kelly 的 On Raglan Road 冷不丁的安魂曲般的流出,恰到好处的点缀和烘托到大陆某个秀美的城镇翻拍吧,呵呵 PS:http://www.hooleys.com/Luke%20Kelly%20-%20On%20Raglan%20Road.mp3On Raglan Road on an Autumn Day,I saw her first and knewThat her dark hair would weave a snareThat I may one day rue.I saw the danger, yet I walkedAlong the enchanted wayAnd I said let grief be a falling leafAt the dawning of the day.On Grafton Street in November,We tripped lightly along the ledgeOf a deep ravine where can be seenThe worst of passions pledged.The Queen of Hearts still baking tartsAnd I not making hay,Well I loved too much; by such and suchIs happiness thrown away.I gave her the gifts of the mind.I gave her the secret signThat's known to all the artists who haveKnown true Gods of Sound and Time.With word and tint I did not stint.I gave her reams of poems to sayWith her own dark hair and her own name thereLike the clouds over fields of May.On a quiet street where old ghosts meet,I see her walking now away from me,So hurriedly. My reason must allow,For I have wooed, not as I shouldA creature made of clay.When the angel woos the clay, he'll loseHis wings at the dawn of the day.
两个杀手,血迹斑斑,背负着自身的罪孽在布鲁日度假旅行。
年轻的杀手雷忧心忡忡满脸抑郁,年长的杀手肯轻松惬意略带思绪。
抑郁也罢,轻松也好,既然已抽身来到古雅的小镇,何不享受一下血腥职业生涯中难得的自由?
可剧情陡转直下,虽想悠游自在,“自由”二字却注定和他们无缘,乃是他们为之沦陷的噩梦:肯接到老板哈里的命令,要他杀掉雷,而肯不愿意使命令成为现实,于是大费周章,甚至丢掉性命;雷则一直心神意乱,困扰在误杀孩童的梦魇中脱不开身。
影片在二人懒懒散散的神游闲逛中刻画出他们的不自由,一个被迫去做不情愿做的事情,一个因心事而悲苦愁情不得安宁。
在布鲁日的冬日阳光下,他们要经历何种的周游,才能摆脱自身的阴霾?
除去高矮胖瘦,英俊臃肿这些体貌特征,电影用简洁略带情绪化的对话告诉我们,雷和肯的处世心态也不一样。
于肯而言,他不相信什么,但相信活着就要做一个好人,要遵循善的规则做事,比如最基本的扶老携幼。
雷马上接着说,扶老携幼?
在这个世道上,说不定那个你搀扶的老太婆还要怪你把她的东西提坏了呢。
他没什么善的观念,也没有什么信仰,也许他只有一个八字眉,永远挂在愁苦的脸上。
曾有两种自由观念在西方先后出现,古希腊柏拉图一派讲的是,自由关键在于拥有善。
人把握住了善,行动就得到了自由。
肯杀人,但他认为所杀的都是坏人,除去一个无辜者,那是为救自己兄弟而被肯杀死的男人。
在片尾哈里追杀而来,面对欲杀雷的哈里,肯陷入了一个轮回,他现在就成了为保护兄弟雷不被杀而反被杀手残害的人。
他之所以要去阻止哈里,那是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否能够从往日的罪恶中解脱出来,至少在拯救雷的过程中,他能得到自由。
但这种对自由的看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有可能不清楚什么是善?
更有甚者本身就不是为拥有善而行动的,那这些人的行为还能不能得到自由?
肯认为自己是持守“善”的,可难道把坏人通通杀掉就能算善?
所以肯口中所言的“善”,定义并不清晰,他唯一坚持的不过是他自己给善下的定义。
片尾另一个相似的轮回更好的阐释出:若有的人所行之事本不以善为主旨,那此类行为将会产生多么可笑又可怕的现实。
这发生在哈里和雷之间,哈里认为雷误杀小孩应该死,因为这是拟定好了的规则。
而哈里杀雷时,无意间杀死了在场的侏儒,并将侏儒误认为小孩,按照自己所言的规则,他饮弹而亡。
当然,哈里的自尽绝非成仁之举,而只是死守被抽掉“善”的观念后徒留下的僵硬条款。
这是对失去灵魂的律法规则的绝妙嘲讽,它既不能迎来善,又无法避免恶,只能让彼此深陷在你来我往的同态复仇和冤冤相报中。
从肯到哈里,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确没有认识善和拥有善的能力,他们的行动怎么能称得上是自由?
于是便有了善外在于人的观念,这就是基督教的自由观,由神学家奥古斯丁率先写出。
他说,我们自身是无法把握住真理和善的,除非代表它们的上帝向我们显现,自由只能在于真理自身的给予,也就是在信仰神的恩典中才能享有自由。
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布鲁日即是在基督教中。
伯尔曼的恢弘巨著《宗教与革命》中有一章名为“城市法”,在讲述11、12世纪出现的新城市时,特别提到了布鲁日。
他说,这些城市不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但与它们完全相同的城市却从来不曾有过。
虽然,诸多的历史学家为这样一批城市在当时的出现提出了历史、经济、军事方面的因素,但伯尔曼还是添加上了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宗教因素”和“法律因素”。
因为这些城市的建立都是宗教意义上的联合,是依靠相同的宗教价值和宗教仪式而结合起来的区域组织。
这时兴建的城市,无论精神还是特性都源于基督教教会。
布鲁日的建立来自于当时腓力伯爵所授予的特许状,在此基础上它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市法律,甚至这些律法和规则都充满了改革现实和拯救俗世的宗教情怀。
借由伯尔曼的论述,我们来看看两个杀手在假期中游览的布鲁日。
两人对于游玩经过短暂争论后,雷跟着肯来到了杀手观光的第一站:“耶稣之血教堂”。
在幽暗的教堂中,烛光映射出雷的心事满怀和肯的敬畏虔诚。
第一站的用意或许在此:十字军的骑士带回耶稣死亡的血,而耶稣的死亡即所谓的“道成肉身”,在宗教意义上象征着耶稣用肉身代替世上的人承担了罪,而此后的世间众人就用信仰基督教来换取末日审判之时的救赎。
接下的画面是一幕幕鲜血淋淋的宗教油画。
油画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为其所犯下的罪孽而所要承担的种种痛苦和报应。
雷和肯最后在一副油画面前停下,那正是“末日审判”。
这一路的游览表现出雷既在自身的经历中纠结折磨,又完全忽视了走出困境应有的道路。
他对肃穆的教堂满不在乎正是因为他的救赎观念异常淡薄。
当他看到油画的惨烈场景时能激起心中恐惧,可对其中的蕴义则又全然不知。
接下来雷回忆起误杀幼童的场景,编导将其编排的极具宗教意味。
杀人的地点安排在教堂,时间布置为告诫之时,被杀者是神父,误杀者是正在祈祷的小孩,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站在了基督教的极端对立面。
雷的不自由,正是因为不懂行善的他忽略了“信仰”。
这类自由观念正是强调自由别无他法,只能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神的恩典中得救。
对于信仰,雷似乎天生就是个绝缘体,对于罪过,他又有一步一惊心的敏感。
他能在教堂中毫不在意的嘲讽,却又在清晨薄雾中想起犯下的罪孽直掉眼泪;面对肯大谈教堂历史时漫不经心诙谐以对,而看到剥皮割肉的油画却又感到了受刑般的创痛。
虽然,在电影中的他喝酒泡妞打架斗殴饮酒吸毒,随性所至无所不做。
可一看见他那永远拧上发条的八字眉,任谁都知道,他拥有的是揪心苦闷而不是澄明自由。
在最后中枪的喃喃自语中,雷终于意识到这该死的布鲁日正是他末日审判后的炼狱。
当他在教堂中犯下后悔不已的恶行,却来到被宗教包裹一切的城镇里消磨时光,因为自身的罪恶,他在这里所有的际遇都转变成了铭心苦痛的受难与惩罚!
怪不得从始至终,他对布鲁日的态度是fuck到底。
在布鲁日,杀手当然没有假期,杀手只能去面壁。
在布鲁日,爱情也并非遗忘愧疚往事的途径,金发女郎的美丽与温情掩盖不了她是毒贩和抢劫犯的本质。
在布鲁日,想一劳永逸的解脱,自杀却无法成功,因为别人的枪永远比自己的快准狠。
在布鲁日,就算坐上逃亡的列车远离,结果仍旧要被阴差阳错的带回。
在布鲁日,雷连最后死亡的姿态与场景都是他所犯罪孽的重现。
这如宛如圣城又似鬼域的布鲁日,如此荒诞,如此扯淡,甚至连最后的落幕也是迷惑与茫然。
在弥留时刻的雷一边咒骂布鲁日,一边他低语他不想死。
这个瞬间,他说他灵光乍现,那是他正开始接近自由呢,还是更加远离了自由?
虽然我对电影评分不高,故事在我看来是典型的欧洲装大尾巴狼类型,且又是俩愚蠢爱尔兰人制造笑料,不爱不爱。
但是,作为城市探索指南,本片非常优秀。
需要去探索布鲁日的可以先观影。
1. 布鲁日钟楼(Belfry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科林·法瑞尔饰)和肯(布莱丹·格里森饰)在钟楼顶部的场景。
背景:布鲁日钟楼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高83米,拥有366级台阶。
登上钟楼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
2. 布鲁日市场广场(Market Square)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广场上散步,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市场广场是布鲁日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色彩缤纷的中世纪建筑和露天咖啡馆。
3. 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电影场景:雷和肯参观教堂,讨论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
背景:圣母教堂是布鲁日最高的建筑之一,拥有世界著名的米开朗基罗雕塑。
4. 爱之湖公园(Minnewater Park)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公园里散步,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爱之湖公园是布鲁日最浪漫的地方之一,以其宁静的湖泊和美丽的花园而闻名。
5. 布鲁日运河(Bruges Canal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运河边拍摄,展示了布鲁日的水道美景。
背景:布鲁日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其运河系统是城市的主要特色之一。
6. 格鲁特胡斯博物馆(Gruuthuse Museum)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博物馆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格鲁特胡斯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展示了布鲁日的艺术和历史。
7. 圣血教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电影场景:雷和肯在教堂外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圣血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以其保存的圣血 relic 而闻名。
8. 布鲁日市政厅(City Hall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市政厅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布鲁日市政厅是比利时最古老的市政厅之一,建于14世纪。
9. 布鲁日啤酒厂(De Halve Maan Brewery)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啤酒厂参观,品尝当地啤酒。
背景:De Halve Maan 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啤酒厂之一,提供啤酒 tours 和品尝。
10. 布鲁日街道(Bruges Street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布鲁日的狭窄街道上拍摄,展示了城市的中世纪魅力。
背景:布鲁日的街道充满了历史,是探索城市的理想方式。
出戏看过很久了,一直向人推荐说好说好。
除了几个英国来的人心领神会以外,别处好象都沉了大海。
于是我决定很没眼色地,痛说一说怎么个好法儿。
顺手推广一下我顶喜欢的英国电影。
象所有其它的英国电影一样,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电影里露的甭管大脸小脸,总是那些英国的脸。
半部哈里波特都出现了:主角之一的老杀手是疯眼汉 Brendan Gleeson,黑帮老板是伏地魔Ralph Fiennes,年轻杀手闯下大祸的project,被杀的神父是斯内普Alan Rickman。
全世界的人都有偏见,或者说,叫stereotypes。
英国人也不例外。
可是英国人的stereotype编派得特别生动。
白象一样庞大的美国一家三口,极度环保的加拿大人,比利时旅游景点的售票员不可理喻的无礼,阿姆斯特丹出名的满街都是妓女。
老人热爱中世纪艺术,年轻人只对美女感兴趣。
这些陈腐旧套如果放到好莱坞,也不过是多发一遍霉而已;在英国人手里就全都不同了。
英国人不讲扼杀创意的极度政治正确。
一点都不奇怪:从维多利亚时代风气幸存下来的文化,还有什么伪善没见过,不敢嘲笑的?
喜剧片看得多,黑色幽默也看得多,但是象In Bruges这样,一秒钟让人哭一秒钟让人笑的喜剧片还真的不多见。
到电影渐渐进入紧张的时候,肝肠胃肺都拧到了一起。
老杀手死去的一刻我真的马上要哭出来,一分钟以后黑帮老板诅咒一声掏出地图,我又要笑喷了。
如是几次三番,从开头笑到最后。
可是灯光明亮走出电影院,如果刚好有记者问我:你认为这是喜剧片吗?
我可能答不出,揉揉红肿的眼睛。
很多美国电影为了抓人眼球,总是弄一个耸人听闻的开头,外星人都思不来的故事结构,再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匆匆把所有情节和人物从四面八方收拢来,生硬地用钢丝拧在一起,让人在电影结束时生出咒骂“How dare you..."的冲动。
In Bruges完全不是。
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从开头到场结尾丝毫未变。
混黑社会的几个男人,开旅馆的正怀着孕的老板娘,打心眼里讨厌外国人外地人的售票员,阴柔有钱的比利时枪贩子和他不争气混街头的蠢儿子。
然而写电影的人把他们象七巧板一样拼成一出纵横来去的电影,处处用榫头严密地衔接起来。
比起来,好莱坞电影根本是没揉开的,夹着生面疙瘩的面团。
我尤其喜欢的是剧中人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不一定非是高大全人物才有,刘慧芳那就不能算人格魅力,那是“神格”,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讲,恐怕要叫“雷格”。
人格魅力就是,某个人身上那一点让人心生感动或欣赏的东西,就是人有时候不会放弃的一点坚持、固执或者宽容。
现在流行的是分斤拨两世界观,理直气壮声称自己平生至爱是真金白银,把一切都折算成现金现美金(最近风头不好,可能要换现欧元),是相当时髦的人格。
并不是我清高,而是人们普遍高估了经济砝码在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重量,尤其是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早已免于冻饿之苦的年代。
中国古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现实中钱甚至不能使活人不怄气。
年轻杀手误伤男孩以后的懊悔,老杀手对年轻杀手的爱护,冷血且有情绪控制问题的黑帮老板的坚持原则,怀孕的女旅馆老板的勇敢,都让人觉得他们活生生的能随时走近来。
年轻杀手第一晚去和漂亮女孩约会,一粒扣子解开又系上,系上又解开,如是三番。
老杀手看在肚里,又好笑又体谅。
黑帮老板和老杀手决斗前在街头酒馆对酌,背后笑话卖枪的比利时人是在家里练瑜珈的。
那轻松的朋友一刻稍纵即逝,然而没了它就完全不能解释后面的情节发展。
当然所有的英国电影里我百看不厌的是那些人都穿得那么齐整。
他们的西服和大衣完美合身,不象美国人的裤子总垮着,肩膀总耸着,领子总张着。
电影结束以后,我念念不忘的是旅店女老板美丽的奶油白色大衣和桃红围巾,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一定要买一件。
总的来说,这世上,只有你决定你自己可以成为谁。
流浪者、杀手、僧侣、圣徒、海盗、窃贼、酒保、诗人、乐手……酷或不酷,美或不美。
这是你。
天而生之,命运使然。
而当然这又不全是你,随着岁月,你不再那么锋锐,决然,一往无前,像是什么都无法阻拦。
简言之,你变钝了,不再通透,不再凌厉与峭拔,不再与世事作对,时光的尘灰覆住躯体,外壳鲜美亮丽,不是诗人,不是杀手,不是妓女与圣者。
然而在尘灰之下,你的内核发着幽暗独特的光,让诗篇产生,让歌曲吟咏。
你没有逝去,只是敛息,与世界共存。
这是本质,冥冥一种“道”,没有什么可以改变。
而这则故事,讲的就是每个人心中那点“道”。
——因在一次任务的执行中失手错杀男童,以至险些饮弹自赎的杀手雷蒙。
雷蒙的前辈兼搭档,因不忍执行枪杀雷蒙的任务而试图放其逃遁的杀手肯。
无法忍受男童的误死,坚持要雷蒙以生命付出代价的幕后联系人哈利。
门票只收5欧整,规行矩步分毫不少却因此被暴打一顿的小人物售票员。
面对持枪凶人也夷然无惧誓要保护住客的旅馆孕妇老板娘。
你看,我们通常以这样的身份却做着那样的事,身不由己,无法沾捉。
这世上的人千千万,各各区分以肤色、国别、种族与语言,但真正使自己所以为自己的,到底是心内那团幽幽光芒。
那些生于它的人,也终将死于它。
故事发生在比利时布鲁日,此地有完美欧域韵律,灰墙瓦顶,爬山虎匍匐蔓生,维多利亚式样街灯,运河穿行城郭,偶见天鹅凫游。
塔楼尖顶在千年的流风中耸峙,古教堂里甚至传说遗有基督圣血,随岁月干涸复又充盈。
阴云静静下压,沟壑沧桑似老者脸庞,而起雾之时,甚至如同仙境美丽。
如你所见,这里实在是太适合发生点儿什么,关乎自由与宁静,缘起与缘灭,超脱与堕落,关乎爱,与死。
故事很妙,冠以杀手之名——我想杀手的迷人之处即在于这个群体的边缘性以及超越性,充斥暴力美学,游走于生死,浪掷性命与性情,其大雅却恰恰源自于大俗——对金钱孜孜不倦的讫求。
然而电影却并不因此倚为圭臬,当然不,它的特出之处正在于不对这个族群做边缘化处理,而是使其融合化归于人群,笑怒嗔骂,贪惧欣悲,有情一如万众。
然而太糟糕了,因这个族群一旦开始牵念动情,则必死无疑,没有例外。
总的来说,男主人公雷蒙十足是俗人一个。
絮叨,磨叽,挑三拣四,吊儿郎当,看到胖子会满脸恶趣味地大声嚷嚷“a bunch of fucking elephants!”。
然而可爱起来呢也是真可爱,紧张时咬一咬手指,八字眉斜斜撇,脸上的表情塌陷又犹疑,分明还是个孩子。
而我犹记得那一幕——雷蒙同肯坐在游乐车上,内疚折磨得他哭出来,他低下头,肩膀抖抖索索,在肯怀里蜷缩一如蒙童“我杀死了一个小男孩!
”。
而在肯低声抚慰过后,雷蒙抬起头来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要当什么,医生?
”抽抽鼻子,再加一句“得考试呢!
”哗,绝倒。
是的,英国人就是有这么一重特质,带一种原则性的神经质,哪怕要逗你笑也必须静悄悄不动声色,这是独一份儿的,西装革履的英式幽默。
影片在最后二十分钟进入高潮,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线索俱都汇聚碰撞,真是精彩的收梢——雷蒙和哈利在布鲁日绵长阒静的巷道里奔逐,夜色掩映,一丝人影也无,镜头哗啦啦扫过街巷,逐渐开始有夜雪萧杀而落,街灯在石板路上泊出亮痕,静静酝酿着死意。
终于他被一记子弹命中腹部,血液濡湿衬衫,不停歇,跌跌撞撞向前跑。
是要跑到哪儿去呢?
前方一片空茫,戴着怪物面具的人在眼前晃动,世界在眼前晃动,未来塌陷在脚下,晚了,晚了,即使得见哈利饮弹而眠,也终究晚了。
古镇天空幽深难测,唯有白色细雪飘落,覆上面颊,犹如一枚枚冰凉吻痕。
雷蒙最终永远停驻于此,这个他表现得万般厌弃的地方,fucking Bruges。
但我觉得,其实这已然是最合衬的死法。
每个人都殉于自身之道,也算死得其所罢。
不然呢?
死于一世惊心的隐痛,死于晦暗冰冷的牢狱,抑或死于自身巨大而呼啸有风的空洞?
况且这里到底是这样美,完美欧域韵律,灰墙瓦顶,爬山虎匍匐蔓生,维多利亚式样街灯,运河穿行城郭,偶见天鹅凫游。
而起雾之时,甚至如同仙境美丽。
而他也终于能够找到一块土地,静谧并且安详地,像植物那样静静生长。
Bruges算是好地方。适合去死。
典型英国啰嗦傻B电影
困也是种幽默
昏昏欲睡
刚开始5分钟我就已经开始讨厌克林发瑞尔了 垃圾片
其实没那么好看,一系列无厘头的巧合导致三个杀手各自走向宿命的终点。ps:原声很好听。
無聊之極
这片子主题很另类。虽然是展现人性的片子,但依然没感觉到很给力。btw:比利时布鲁日风景很优美。好的影片不能单纯的从得分上看出,很难免会有曲高和寡的情况,但垃圾片正好相反。
英国的黑色幽默。。。。P.S:旅店里的黑白片是《TOUCH OF EVIL》
麦克多纳的长片处女作······
三个演员搭得怪怪的。肯颈大动脉被打爆AND跳完楼还能讲上两句话,雷捱了那么多枪(小矮子都被爆头了)居然还能那么清醒……
实在不喜欢这种气氛
男主角好呆……
完全看不出味道,白信了这么高评分,还是得相信自己的感觉。
看不明白的黑色幽默
竟然有三个演员都演过哈利波特,我汗死,这是这短期时间里看过最好的喜剧,台词很有味道,虽然喋喋不休,人设绝对的讽刺,又不落俗套,笑中带泪,而且直接导致。。。我不讨厌科林·法瑞尔了,我汗死~~
Colin Farrell哭起来,还往别人怀里窜真可爱
太文艺了,也太牵强了,实际很没意思。
弱智到爆!
看了半小时看不下去了,满嘴骂人脏话和美丽的风景格格不入,没看出电影优点,科林眉毛也太显眼了,看得挺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