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德普的这次的表演真的很棒,气场很强大,说是德普个人秀并不过分存在感极强, 几次的细微表情做的很到位,几场戏让人觉得不寒而栗,特别是与康纳利老婆的那场对手戏, 还有之前预告片中的那个讨论牛排的戏。
谁要再说德普只会带着浓妆演逗逼 那真是没啥意思了 纯黑子。
但可惜整部电影做的并不完美, 特别是角色上的单调 。
先说巴尔杰 电影的最后审讯室中他的手下说他就是一个恶棍 ,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本人的观点, 总之导演着重于塑造他的狠,特别是对于告密者的狠 电影中有多场杀人戏, 可是过程的重复性太强了 ,有大概三次杀人戏都是白毛先安抚对方再将其干掉, 不得不说有点单调 。
当那个女的进了别墅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会发生什么 。
对于巴尔杰其他方面的刻画有些不足, 虽然也展现了作为人父 儿子 兄长的的一面, 但内容太少了,都是在平常不过的事,还有巴尔杰与其他黑帮的纷争和巴尔杰除杀人以外的其他犯罪事件都做的太笼统。
康纳利这个角色给我的印象就是没完没了的向同事,上级 ,检察官解释巴尔杰没犯罪 我们该利用他 除此以外就是和巴尔杰不痛不痒的对手戏 和东窗事发后谁也说服不了的落魄 ,给演员发挥的空间太少 不过乔尔埃哲顿演的确实出彩 。
至于其余的一概角色皆为脸谱话包括卷福在内。
本来还以为巴尔杰母亲葬礼后 在客厅里 三位演技高手要飙戏了 结果康纳利居然离开了。
所以在角色塑造上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剧情方面导演选择了用比较纪实的手法拍电影 ,不动声色的平铺直叙 有种冰凉真实的感觉 ,但剧情本身太过平淡,似乎所有的惊爆点全放在了杀人戏上,对于美国司法的问题 ,线人合法性的问题挖掘的不够深 ,该有的倒是都有但缺乏重点,似乎导演把该演的都拍出来让观众自己找重点 。
总的来说本片还是值得一看的,画面很精致配乐也可以,但对于德普影迷 黑帮片爱好者外的观众来说真不能保证你们不睡着或是中途玩手机。
这不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黑帮片,而是一部很写实的电影 所以电影的平淡似乎有了理由,因为真实的生活兴许就是这样,但电影毕竟是电影 需要戏剧性需要张力,而编剧的表现只能给及格,因为除了正常叙事外看不到他们的点睛之笔冲奥的话 德普最多提个名吧 角色本身受限获奖可能性不大。
#Black Mass# #黑色弥撒#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都会罩上传奇色彩,不过这部根据美国波士顿黑帮头目#James Joseph Bulger#改编的影片,除了#Johnny Depp#的表演霸气侧漏外,在叙事方面出奇的闷,长达两个小时的片长都是用重要的事件来组成,并没有具体到一个事件的详细描述。
不管怎样,真实传奇的故事作为蓝本总会令人兴奋。
Black Mass
《BLACK MASS》~德普很久没有这样正常的演了,其实上次的《贵族大盗》德普演得很认真,细节很到位,但是由于那种风格已经保持太久了,审美疲劳了吧,所以评价不高。
这次的德普,整部片子里基本只要一个表情[偷笑]已经把黑大佬演得很到位,到位但不出彩,也可能是他的一次过渡吧,另一个新的开始[微笑]~导演斯科特·库伯,这部是述实的电影,剧情上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东西,可是导演在镜头转换衔接处,或用音乐、或用连贯的镜头推移方法和速度、或是切换处直接抓住演员演绎的表现特色性格的一些小彪技,特别引人注意,特别的好。
值得期待下一次的作品~
比较老牌(也可以说手法老套)类型片,叙事流畅、质感尚可。
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这个时期确实该多演点“另类”大叔,很多乖戾的气质会自然作用于角色,但影片加成不大,奥斯卡影帝虽然现在处于前五战线,在我看来其实还是可提可不提的边缘。
不过他人缘好,可观其后续进展。
配角亮点不多,喜欢的彼得·萨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戏份太少,朱诺·坦普尔 Juno Temple如今只能配些屌丝女实在可惜。
从九、十月份开始,颁奖季日益临近,瞄准奥斯卡的影片就逐渐发力并陆续上线了。
在奥斯卡这样一个名利场,投其所好就成了许多以奥斯卡为目标的电影共同的一个策略。
学院口味短时间内的稳定性造就了一些影片浓郁的“学院风”,当然“学院风”并非一个贬义词,虽有形态相似,但仍是品质的代名词。
藏不住的“奥斯卡”野心《黑色弥撒》绝对在电影筹备阶段就是奔着拿奖去的。
黑色电影,现实主义题材,零瑕疵的摄影与声音,《建国大业》般的明星用法,试图挖掘人性深度的设置,约翰尼·德普的无限卖力,全部的全部都是摆好了架势要讨学院欢心。
只可惜所有的一切都显得还不错,过于的均衡让人看不到任何亮点,反而吐槽声让人忘却了它在视听上的精致。
更为让腐女们失望的是,约翰尼·德普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基情并未如期上演,漫天的差评就怪不得谁了。
也许,太过于奥斯卡化就是它的失误所在。
学院的老爷爷们固然有他们陈腐的口味,但把口味转化成创作中的标准就束缚了表达的自然。
当剧本改编于真实故事时,生活常态的真实和无处不在的细节就容易把影片拖向沉闷的边缘,毕竟电影呈现的是戏剧,紧凑与起幅才会成为良好观影体验的来源。
12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一直以一种向纪实文学致敬的心态呈现细节,以偏向生活流的方式控制节奏,所以绝大多数观众完全没有读出他的意图,感受到的就是冗长与拖沓。
这样的情形下,即便摄影、声音、音乐再怎么进行“外在发力”,依然改变不了其内在沉闷。
别忘了,它不是文青喜欢的欧洲调调,它是个纯种的美国电影,走的是商业院线。
另外,真实故事改编剧本共同要面对的困难就是故事发展缺乏推动力,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惯常操作是有一个核心力量贯穿影片始终去推动情节发展,而真实的生活往往是没有这样的推动力的,假如编剧与导演没有对真实故事很好的提取,整体影片框架就会偏散。
拧巴成“教父”的“杰克船长”虽然德普并未像李奥纳多那样苦逼,但作为已经提名三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红毯陪走男星”,他一定很懂小李的玻璃心。
所以这次《黑色弥撒》能明显看出德普的发力。
一丝不苟的秃顶发型,冷峻的面容,时刻都在“凹”的衣着和墨镜,句句话似乎都要杀人的语调和咬字。
但不知为何,他嘴角每次扬起的弧线都会让我不由自主地脑补出他仿佛在镜头外翘起的兰花指。
没办法,杰克船长的遗毒太深。
不过客观的来说,德普这次的表演呈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虽然没有达到“神级”的层次,但倘若遇到奥斯卡的“小年”,完全有机会冲一冲影帝。
只可惜这次电影的整体坑了他。
德普饰演的“白毛”是个从街头小头目发迹的黑帮老大,他不是“教父”,他甚至很多次杀人都要自己动手,导演对这样一个人物的定位本应是着墨于“决心出人头地的精神病患者”,并且“精神病”本就是德普所擅长的。
然而不幸的是,导演和编剧都跑偏了,他们把太多属于“教父”的关键词不假思索的堆砌在“白毛”身上,例如死去的儿子、家庭的温情和街头噬血的对比,就差那个杀人前无处不在的橙子了。
于是德普为了更像“教父”,从头到尾都是刻意的压着在演,似乎想用外在的收敛制造更大的内在喷薄。
本应更“精神病化”的“白毛”,悲催的被拧巴成了有点像“教父”的“杰克船长”。
《十二宫》的低配版无论怎么看,《黑色弥撒》都和《十二宫》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豆瓣6.6和7.2的评分对比显而易见,它也只是个低配版。
首先它们都是黑色电影,阴暗的摄影基调把带有死亡气息的黑色氛围演绎的非常透彻。
其次二者都改编自真实故事,结尾都没有什么力度,一个只是给出了十二宫杀手的暗示性猜测,一个是用字幕说明了每个人的结局,虽然都是虎头蛇尾,但明显《十二宫》高级一点,带有些许开放式意味。
整体影片的结构上,就像前面所说的,真实故事改编剧本容易结构偏散,但《十二宫》较好的处理了这个问题,它把原著小说作者Robert Graysmith作为角色安插在了影片之中,很好的构成了行文线索,所有的情节、细节都有原著小说作者在其中连接,通俗来讲就是这个角色切切实实在其中干事了,他的存在推动了故事发展,这样结构就非常紧凑。
而《黑色弥撒》虽然也用了类似手法,把对“冬山帮”成员的审讯穿插在其中,但这种穿插总会让人怀疑是补救式的补拍——结构段落的连接有些破碎,通过刻意设置的辅线去弥补其中的不足。
与此同时,《十二宫》更快的推进节奏也比《黑色弥撒》更为让电影显得精彩。
不管从何种角度看,《黑色弥撒》都像是在完成拼贴与组装,把该有的都拿出来、放进去,然后就完成任务。
外在看来品质很高,实际呈现差强人意。
其实“本是‘杰克船长’,却非要装‘教父’”这句话并非单单指德普的表演,整部影片给人的都是这样拧巴的感觉,本来可以发挥特色,却偏要弄得似乎很厚重一般,迎合学院的胃口。
如果是德普粉丝,可以一遍遍看下去不觉厌烦。
而单独站在电影爱好者的角度来评价,不得不说斯考特库伯这次可谓是严重失手。
这部影片大概一开始就是冲着冲奖来拍,无论是题材、选角、拍摄手法还是节奏,都可谓是中规中矩地将一切撸奖元素叠加在一起。
然而经典不是简单的做菜放调味料,靠投机取巧的手法也无法拯救太过平庸的原料。
人物传记向来是奥奖如同必须政治正确一样病态执念的题材,且陷入了越是催眠越是经典的奇特状况。
但作为一部横跨了传奇犯罪和心理悬疑题材的、讲诉著名罪犯头子“白毛”巴尔杰的作品,将其单纯地当做人物传记来拍绝对是巨大的失策。
我能理解影片将绝大部分的篇幅处理为独角戏,以期表现“白毛”这个罪犯的恐怖邪恶和其微弱人性的一面。
巴尔杰在犯罪上有着天生领袖的创意和勇气,多疑敏感深藏不露,对身边的人从不信任说杀就杀。
无论是餐桌谈话的阴冷柔情天生残忍并存,还是掐手下妻子脖子时的病态冷酷多疑,以及多处表演绝妙的处理叛徒桥段,每一段单独截出来都可谓是演技爆表完全hold住令人不寒而栗。
而本片也聪明地将德普绝妙的表演直接截出作为预告,这可谓是吸引人的妙招。
本片预售首周的良好表现也证实了这一点——观众已经太久没有看过德普曾经可以称得上是天赋的严肃演技了。
而一旦正式上映,哪怕是德普堪称完美的表演也不能拯救整部影片苍白平庸的事实。
后续票房跌幅超预期、演员好评而影片差评的普遍观影体验只能说是意料之中。
作为一部完整的真实犯罪改编电影,不知道导演是出于什么考量将其拍成完完全全平庸无波澜的个人纪录片。
既没有可以与主角在气场上抗衡的对立人物,也没有可以支撑主角形象的侧面人物——将BC和乔尔艾哲顿两位颇具天赋的演员换成路人甲乙也不会有任何区别。
更不用说在剧情选择上的严重失误——不是对这位美国历史上排前列的罪犯有所了解的观众,看完影片甚至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什么罪。
成功的犯罪题材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群戏,哪怕主角是在相关题材作品上从不失手的约翰尼德普,也不可能通过个人表演解救一部独角戏烂剧本。
同时,必须要庆幸本片主角是没有失手的德普叔,将imdb和烂番茄的评分保在了好评区域。
且由于戏烂人不烂所以可一看的广泛评价,没有让本片成为华纳今年赔到脱裤子的又一力作。
总而言之,如果是对表演有丝毫兴趣,或者对德普叔许久不见的教科书一般的天赋演技有所期许,又不执念于作品本身的观众,这部影片推荐一看。
叫人紧张到背脊一凉的一幕,不是在德普饰演的“白毛”巴尔杰用来福枪轰人轰得稀巴烂的时刻,也不在巴尔杰不动声色地勒死一个人的时刻,而在他走上友人康纳利的妻子的房间门口,一脸邪魅地用不紧不慢地口吻“训斥”这个吓得直哆嗦的可怜女人的时刻。
这一幕没有血腥场面,没有冰冷武器出镜,只有一张沉静的脸,一双看不透的眼神,以及一只遒劲有力看不到丝毫温柔的手。
约翰·德普以这样的方式演绎了一个十足的恶棍,以不怒自威之态,将一个内心冰冷的“魔鬼”呈现在银幕上,呈现于片中只想在房中静一静(远离这些坏人)的康纳利妻子面前,然后用几句徐徐而出的话语,将寒意渗透出银幕,将恐惧弥漫于康纳利妻子的房间,令人毛骨悚然,背脊一凉。
《黑色弥撒》里最叫人紧张到背脊一凉的一幕,不是在德普饰演的“白毛”巴尔杰用来福枪轰人轰得稀巴烂的时刻,也不在巴尔杰不动声色地勒死一个人的时刻,而在他走上友人康纳利的妻子的房间门口,一脸邪魅地用不紧不慢地口吻“训斥”这个吓得直哆嗦的可怜女人的时刻。
这一幕没有血腥场面,没有冰冷武器出镜,只有一张沉静的脸,一双看不透的眼神,以及一只遒劲有力看不到丝毫温柔的手。
约翰·德普以这样的方式演绎了一个十足的恶棍,以不怒自威之态,将一个内心冰冷的“魔鬼”呈现在银幕上,呈现于片中只想在房中静一静(远离这些坏人)的康纳利妻子面前,然后用几句徐徐而出的话语,将寒意渗透出银幕,将恐惧弥漫于康纳利妻子的房间,令人毛骨悚然,背脊一凉。
国内观众很容易就会在这一刻想起一部电视剧,是的,正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而这部电影另一个叫人寒意十足的地方在于,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改编自纪实文学《黑弥撒:FBI和爱尔兰黑帮不光彩合作的真实故事》。
约翰·德普饰演的这位叫詹姆斯·约瑟夫·巴尔杰的“人物”,是一名生于一九二九年九月的生于爱尔兰裔美国人。
在波士顿成长,家境贫寒。
在50年代混迹黑道,小有所成,成为当地一个叫“冬日帮”的大佬。
但由于当时的波士顿最有权势的不是政府,也不是“冬日帮”,而是意大利黑帮。
为了所谓的双方利益,在1975年,巴尔杰投靠美国联邦调查局。
一方面,联邦调查局的官员通过他提供的情报获取打黑政绩,一方面,巴尔杰本人则借联邦调查局这把利剑兵不血刃地清除对手,迅速在黑道做大。
有趣的是,他的弟弟,民主党人威廉·巴尔杰却在同一时期里,游弋于政坛,并步步高升。
整个巴尔杰一家在波士顿黑白两道一时权势熏天,甚至罗织了一个覆盖各级执法部门的庞大关系网。
当年联邦调查局负责发展巴尔杰为内线的警官约翰·康纳利(巴尔杰的发小)也被巴尔杰拉下水。
通过这些手段的使用,波士顿南部地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都呈现出一派“警匪一家”的黑暗景象。
随着媒体对巴尔杰罪行的披露,美国缉毒署、麻省警方、波士顿市警方组建的联合办案小组开始追查詹姆斯巴尔杰的犯罪行为,FBI为了挽回名誉也开始追查,但巴尔杰提前一年就听到风声,在转移好财产后与女友从容出逃,直至2011年才落网。
基本上,影片《黑色弥撒》的剧情发展,很大程度上都遵循了真实事件的脉络。
警匪之间的勾当,黑帮势力的恶行,几乎都有所展现。
但要说这片子水准如何,在没有美女诱惑的情况下,你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真的,不怎么样......至少,远低于预期。
该怎么说呢,如果我们按照导演斯科特·库珀一贯的风格来衡量的话,这部电影似乎又一次继承了他在《逃出熔炉》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宁可平淡缓慢,也不高潮跌宕”的做法。
整部电影就像一个盖上了一层滤镜的法制纪录片,尽管有一些倒叙手法的应用,尽管有不少的暴力场面,却愣是没有一丝叫人热血沸腾的“黑帮+警匪”电影的味道。
就好比将一盘本该饱含麻辣味道的麻辣香锅原料搞成了一碗清汤大杂烩,实在不是那个味道。
要知道,大伙看这部电影,多半就是冲着“黑帮”那股劲头来的,结果看半天,除了几个略狠的暴力镜头之外,其他都平庸无比,毫无畅爽之味。
剧情的设置、节奏的控制、音乐的配合,都没有达到一部“黑帮+警匪”题材所应有的水准,难免叫人昏睡之余,大感失望。
但幸好还有约翰·德普。
先抛开他在影片中的表现不说,单就他为了这部电影所作出的在形象上的牺牲,就不难看出他对这个角色所寄予的野心有多大:至少,如果奥斯卡影帝总是亲睐于“毁形象”的艺术献身者的话,那德普这次想要捧一个小金人的野心还是很显然的。
要知道,我们以往所熟悉的约翰·德普,大多数时候都是潇洒不羁帅气带感的。
而这次,在电影《黑色弥撒》里,他的造型成了这幅样子:苍白而近乎谢顶的头发,浓郁却泛白的眉毛,皮肤虽说白嫩,却难掩沧桑味道,加上一副大肚腩所凸显的臃肿身材,再匹配上一双犀利而带着邪恶的双眼,永远一副暗藏心机的冷峻表情,让你除了感到毛骨悚然的恐惧之外,丝毫联想不起与帅气有关的字眼。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承认约翰·德普为这个角色的巨大牺牲,这其中所包含的野心值得理解,这其中包含的职业态度更是值得尊敬。
我们也很欣慰地看到,德普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无疑是可圈可点的。
无论是实施暴力时的稳准狠,还是流淌坏水时的不动声色,亦或是暗藏杀机时的一脸镇定与从容,这些着重于表情的戏份都需要很扎实的演技去表现。
约翰·德普抛开了在《加勒比海盗》里的那种疯癫,甩开了在《超验骇客》里的莫名其妙,扎扎实实地拿捏起角色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将一个近乎魔鬼的黑帮罪犯演绎得恰到好处,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最叫人印象深刻的戏除了开头提到的“和康纳利妻子的对话”之外,另两场戏都出现在桌子上。
一场是他饰演的巴尔杰和同伙们于街边“闲聊”的戏,有个手下想将一箱子钱交给他,触到了他无法接受的那根线,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愤怒和不悦,只是很平静地叫手下给到另外一个人。
然后又用冷峻的威严逼着另一个人带着钱走人,吓得对方不知所措。
另一场则是在警官康纳利的家里,他们四人围坐在餐桌上,本来还算轻松的吃饭氛围里,巴尔杰突然十分冷酷地追着对方的警官莫里斯追问“牛排秘方”,并透过这个所谓的秘方,质疑莫里斯是否会轻易地出卖他们。
约翰·德普始终不温不怒,目光灼人,表情冷峻,将一种可怕的感觉传递到画面内外,既吓到了里头的莫里斯,也让观看者看得紧张不已。
可以说,电影《黑色弥撒》就像是约翰·德普的一个独角戏,他支撑了电影,让电影不至于沦为毫无看点的平庸之作。
但又不能完全说是约翰·德普的个人秀,要知道,这部电影有着不少群像,每一个角色似乎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在于角色本身的特殊性,而在于每个演员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演技。
不过话又说回来,影片的水准虽然一般,但其包裹的内涵还是令人警醒和深思的。
警匪之间的利用手段与利益关系,似乎在告诫观众:不要轻易和魔鬼进行交易。
否则,片尾打出的字幕也交代了,那位和巴尔杰勾搭的警官约翰·康纳利,最后被判了四十年监禁,判得比黑帮罪犯还重。
至于奥斯卡是否会给约翰·德普一座小金人,还真不好说,要知道,我们的“准影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德普还是有得一拼哦。
就看评委们是否也认同约翰·德普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了,因为,严格地讲,他有些地方的表演,有些用力过猛了......。
哎呀,还是期望他拿一座小金人吧!
人家都那么拼了!
哈哈PS:文字为作者原创,首发于知乎专栏,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谢谢。
个人公众号【木易的岛】持续更新中,欢迎交流。
1、Jimmy:你的人生会不断经历麻烦,你得从中学习,重点在于,你不是因为打了这鼠辈一拳才惹上麻烦的,你惹上麻烦,是因为你打了这鼠辈一拳,又被别人看到。
Wife:小孩子不应该这么被教育。
Jimmy:不,我就该这么教他。
你要学到的是,重点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是何时何地做的,还有跟谁一起做。
儿子:我懂了,打别人要在没人看见时打。
Jimmy:完全正确。
没人看见就等于没发生过。
2、Jimmy:你想打我吗?
但你最好一次把我摆平,不然等我起身,我会杀了你。
eat you.Boy1:别担心,我来看着他。
Jimmy:我看起来很担心吗?
3、警长:Hey,你们这些南波士顿人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同志情谊?
4、FBI1:蒜蓉加一点酱油。
5、FBI1:你听的懂政风处的事吗?
德普、卷福、坏警察等一干角色逐次粉墨登场,但,都缺乏一些层次递进感,毕竟是跨度将近20年的故事,人物的命运及相互间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编剧并没有把这点表现得明显。
比如可以以三兄弟每次家庭聚餐为一个段落点。
尤其德普的角色,从一个胡同串子到南城大哥,总是在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社交圈子、跟班配置等各方面,有一些升级或变化吧,并没有。
私信揣度着导演是想塑造当时的人物群像,所以并没有更多地着力刻画德普,导致了这个主人公的观感有些单一,就是一个狠,而缺乏了一些立体的血肉的表达(母亲及孩子的离世并没有使人物更加立体起来)音乐、美术、摄影都不错,但编剧有些差强人意。
作为观众我其实是很体贴的,从不苛求改编者非得一条条回到现场去核对。但,你们拍得他妈的是波士顿爱尔兰黑帮吗?去读两本丹尼斯·勒翰的畅销书会死吗会死吗会死吗?
我還以為能看到德普和卷福過癮飆戲呢,結果倆人同時出場都不多……敘事什麼的太一般,悶而且沒啥意思,基本屬於看完記不住的。三顆星都給德普吧,這個角色我倒是不討厭。
看困一地 白瞎了学美音的卷福
强大的卡司,结果演出一锅没盐味的乱炖。老套得不想看,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真的。
啊啊啊我好想看本马达搞那个白毛片啊啊
导演对这个故事似乎毫无情感,正负…哪怕对细节的苛求皆无,你拍它作甚??
预算:5300万首周末票房:2263万北美票房:6257万全球票房:9977万上映日期:15.09.18上映周数:11周分级:R最高院线数:3188北美最高排名:2
真实改编,无甚精彩之处。人物原型: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itey_Bulger
徳普演技确实很好,也很真实的还原了人物,但是剧情就……
冷峻严肃的叙事风格还要能够产生激烈的矛盾吸引人,要么靠氛围和情绪的精确调动,要么靠对话和细节的严密铺陈。可惜本片在这两点都不出彩,于是观众普遍的感觉就是“闷”。且不说浪费了牛叉闪闪的演员阵容,更可惜的是浪费了德普逆天的演技啊!#德普多少年来没有演技这么好过了#
白毛的瘋狂在其幼子夭折之後,FBI的縱容也難辭其咎
约翰尼挺努力的改变自己无奈自己个性太强标签化了这个水平已经算是突破了
头套和牙
本剧最大问题就是,感觉德普靠着小FBI的忽悠就上去了,小FBI罩不住了就一下子完了,这是波士顿Crime King的人生还是幼儿园打架?一直说德普做大了可惜根本没发现啊!从头到尾就是杀杀杀,做大之后还亲自杀人真大丈夫?把BC撇的干干净净谁信啊!为德普的ass多加一颗
这么好的素材和卡司,值得一个更优秀的编剧和导演。6
约翰尼·德普 黑帮 剧情 美国电影
三星。黑帮老大身边没一个靠谱的帮手。老大也真是的,目光短视,不断给自己掘坟。看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三星半。
唉……题材不错,可是怎么拍成这样了……要不是为了我普叔肯定睡着,这死气沉沉的黑帮片。
。
还不错,只是在美国黑帮片当中,不出色,而且不是很热血,没有港片和棒子片同类型的好看。我希望我能看完世上每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的电影,都是一个感动,或者是任何一种感情,甚至胜过了一个人的一生,喜欢电影,加我QQ 364155401,互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