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影片第一印象是很美,风景美,人美。
色彩的搭配,让我感到像是在法国电影中。
服装也很朴实,但也蕴含着美,纯朴的美。
演员的表演,感情真挚,几近完美,完全没有某些国产电视剧电影中那些完全不入戏的演员,哪怕是一个孩子都演得很好。
影片朴实,自然,犹如一位老人讲故事一般,舒缓细腻,波澜不惊,但却饱含真情,每个角色个性分明,爽朗的,泼辣的,天真的,隐忍的,拘谨的,热情的,杂然前陈活灵活现,毫无某些影视作品中千人一面的感觉!
给五颗星我觉得很值!
存个档,大二选修课作业 故事背景设置在1947年,正是国共内战第二阶段中期。
在“村里的男人都上了前线”的紧要关头,六姐妹挑起了光荣而艰巨的支前重担,为士兵们当向导、送弹药、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烙煎饼、烙煎饼、烙煎饼、借粮,继续烙煎饼。
影评当然也可以煽情地歌颂献身、纯粹、伟光正与爱党情怀。
基于本片早已收获赞誉不少,在此不加赘述。
"男默女泪主旋律红片",对此定位略有耳闻。
加之老师在放映前夕便已高能预警,在欣赏此片之前,连续三个晚上温习老片而沉溺于特殊心境的我,已经作好畅快淋漓一顿大哭的心理准备。
然而在感受过此片情感基调与手法后,悬着的心还是放下了。
片中几个小泪点的表现形式,与任何一部典型美式古老肥皂剧或爆米花片相比,都更加令人应接不暇。
奔跑必慢镜头,思念必一脸凄楚。
我人生体悟少你别蒙我。
冲进汹涌人潮中,必定遗世独立蓦然回首。
通常,这被允许通过美丽的镜头语言呈现,观众会有充分时间,细品主角姣好面容上细微却真实的急切、仓惶,静候双目相接的那一刻,心灵迸出的火花。
室外交谈必定咋咋呼呼。
这起到了一个极大的良性作用——音响坏了也无需担心音量不足。
演员不约而同以生命下了很大一盘棋,誓要逼死观影不专心者,让保护听力者及唇语爱好者无路可走。
经历了第三场艰苦战役的老医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般不了解严峻局面,仍本着呵护女性的立场只要“男人来献血”。
以献出个人光辉形象的代价为女主角的慢动作嘶吼、剧情的小高潮铺路,令人肃然起敬。
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时的情绪爆发,本以为是在描述极端高压残酷环境之下的崩溃,谁知镜头一转,无数姐妹们陆续起立,慷慨激昂,口称要亲自上前线。
这对抱有一丝正当的小人之心的观众造成了小冲击,进而对战争中毫无私心的献身精神有了更高的升华。
影片似乎热衷于重现类似数百年前典型士大夫们的气节。
剧中唯二反面角色,一是父爱如山,一是公众之敌资产阶级。
而正面角色们形象统一,为了胜利,牺牲了几乎一切个人利益。
人性并不是单一的脸谱,就像我们每个人无法看透的复杂人生一样。
本就极具主旋律、伟光正之嫌,为何还不深入发掘一番,以求平衡? 由此联想到前期的《斯大林格勒》,风评颇为不佳。
两片拥有不多的共同点:人物脸谱化、慢镜头用力过猛(但它好歹算不上矫情),以及描述战争角落闪烁的人性光辉。
《斯》的政治立场不够鲜明,导致它并不算作命题作文。
在两个民族间征服与反征服的利益之战中,除却体现战争的残酷,导演更抒发了“不论立场,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的唏嘘。
《沂蒙》中主角们的敌人实际上是自己的同胞,却体现得比面对外族入侵更加不共戴天。
主席高举解放全中国的旗号,轰轰烈烈地打了又停,停几年再打。
是非功过不便我等置喙,但无数同胞的牺牲与获得价值是否对等……再议。
此外,即便《斯大林格勒》拥有许多胜于《沂蒙》的方面,诸如精良的画面、克制的对白、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等《沂蒙》丝毫沾不上边的优势,而大致浏览影评,却满眼赞誉。
是内心共党情结作祟,是对民族同胞的怜惜与共鸣,或是我们其实对国产影片太过宽容?
即使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百花齐放的局面之下,仍然由衷期望命题作文的获胜者(疑似),能够按捺下胸中郭沫若式的澎湃情潮,将来自旁观者、祭奠者的敬意,恰如其分地端到观众眼前。
中国文明最重含蓄风雅与意境深远,只是曾经。
既然受众是早已逃离此审美倾向的中国观众,显然重要的不是拍出何等佳作,是必须要在这样一部话题之作面前站队,表现出足够的存在感。
红片按照这个思路继续发展下去,结局或许类似片尾装饰十分到位的灵堂,只剩下风中凌乱的洁白布幔与端正的一块牌匾。
剧情合理与否,自然不在担忧范围之内。
观影结束,人们津津乐道的也只会是哭湿了谁的衣袖。
什么样的电影是一部好电影,看完这部电影我并没有想到这部电影的立意,情节,表达的思想等等,我首先想到了临沂人。
有幸在临沂待过几年,忍住写写我认识的临沂人,我认识的临沂。
一、临沂人一贯的朴实。
为了解放事业,他们送子女上战场,她们送老公上战场,她们亲自上战场,他们拿出了仅有的粮食,他们没日没夜的做军鞋,烙煎饼。
他们不给你讲大道理,只要有需要,他们义无反顾。
二、临沂的土地依然美丽。
去过临沂的大洼,临沂的沂蒙山,竹泉村,临沂的沭河很美,临沂的山也很美,在临沂的土地上看景,景色宜人,呼吸,空气清新,听音,流水潺潺,鸟鸣动听。
三、临沂的美食够味。
栗子炖鸡,黑山羊,煎饼口味十足,尤其是煎饼,直接的支援了我们的解放战争。
煎饼嚼着劲道,有韧劲,也许吃惯了煎饼的临沂人特有的韧劲与朴实也是这么来的吧?
又叫,沂蒙六姐妹,属于主旋律电影,拍地很感人.题材来源于真实生活,让人感慨.有些场景很催人泪下,新媳妇为借粮支援前线,错过了见郎君一面;夜渡过河,女人们跳水架浮桥;亲亲热热的小曲唱着让哥哥去前线,明知,哥哥去了就回不来了.会让人心寒,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满门英烈就是一个”惨”字.亲家母的一句话,你以为烈士家属是好当的?片中的插曲<<我送哥哥去参军>>,根据剧情几次唱起,有欢快的,有悲伤的,有轻盈的,有惨烈的,很有功底.春风吹, 柳叶青, 我送哥哥去当兵, 哥哥你参军去前方, 我在后方生产忙, 冬有棉衣夏有粮, 请你把心放, 送哥哥到军营, 参加队伍真光荣... ...
常听到有一种说法: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地区的老百姓为解放战争所做出的贡献绝对是非常巨大和伟大的,其中耳熟能详的故事有“红嫂用乳汁喂饱了落单的解放军战士”、“妇女们集体在冰冷的河里搭人桥”等等。
而这部电影则是叙述并深度还原了“沂蒙山六姐妹”这一动人的历史故事。
这些沂蒙山的妇女同胞们不仅为前线的战士们摊煎饼、织军医、做棉鞋,有的还直接上前线抬担架、运弹药,甚至是直接同敌人打仗等。
她们各个英勇无畏、吃苦耐劳,真正体现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沂蒙山的各个动人的故事也充分诠释出了“军民鱼水情”,这些名人事迹会被永远铭记,永远怀念,永远致敬。
这个电影,住在隔壁家的大家有一个内部观影版,是他对象拿来的,他对象是武警官兵,到DOUBAN一看,评分这么高,早知道就拿来看看了,
看之前就知道,一定会哭的。
六个女人一样的、不一样的命运。
多么感激,到结尾的时候,她们都还活着。
其实是很平凡的故事,平凡的随便说起一个老区,可能都发生过。
我总忍不住想起来太行山脉上穷苦的百姓来,那里,也曾经拼死拼活的支持过部队的奋斗,支持过新中国的崛起。
后来,整个太行山脉无数流血流汗的地方,浓缩成了一个点——西柏坡纪念馆。
前两天坐车路过,第一次看到那个纪念馆,破、旧、小。
据说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当然了,原址已经被水淹了。
大洪水,太行山脉里的村落,不知淹了多少,那时候还年幼,只记得看着昔日清浅的河流一日暴涨,淹到了路上来,听人说里面的村子都不在了,好多人就那么被搀着黄沙的浪花吞了去。
不见了。
整个村子整个村子的,不见了。
后来,据说给了救济款。
分到每家每户,也就没多少了。
再后来,西柏坡发展起来了。
再回到电影了。
很多催泪的情节。
有两个地方觉得心酸的委屈。
一个是月芬从娘家向婆家奔跑,南成走在队伍里,一步三回头,却还是没等来他的新媳妇的时候。
一个是月芬向卫生员吼,你瞎了么,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战场杀鬼子去了!
其实,已经预示了最后那个结局。
满门忠烈。
“烈属光荣,可是烈属你以为好当啊”。
是的,不好当。
其实光荣的事情能被人看到的事情,都不好当。
背后的各种苦辣心酸,也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
没有当年那些满门忠烈的家庭,就没有现在的中国。
——虽然这是很多人瞧不上不喜欢的地方。
可是那些为此而牺牲的人,心里必还是欢喜着的。
从月芬和公鸡拜堂开始看的,刚开始只觉得愚昧,但是看到最后,大嫂的隐痛,老母亲的期盼、日夜赶制的煎饼、鞋子都在说明她想多做些东西,可以为再前线的儿子做些什么,只是她还不知道她的大儿子已经走了,当革命胜利时,看到的也只是满门忠烈,看的时候,心里想着,月芬等来的是丈夫的牺牲,但是心里又隐隐的希望是个好的结局
不知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就想起了那部魂断蓝桥,可能题材的原因吧,都有战争,爱情,还有生活-说得直白点,其实就是生计,过日子... 先说说战争。
魂断蓝桥是美国人讲英国人和德国人在法国的土地上打仗的故事,不过里面没有战场的镜头,没讲敌人有多坏有多该死,也没有讲姑娘嘱咐情郎上了战场要奋勇杀敌为国争光这种励志的狠话。
沂蒙六姐妹讲的是内战,也就是说,敌方的部队里也可能有她们的兄弟子侄,但在她们一方看来,战争是正义的,敌人的败亡是活该的。
再说说爱情。
魂断蓝桥的主题是爱情,凄美的爱情是这部传世电影留给所有观众的最深的印象,雨中拥吻的场景多年前就在我的脑海中扎下了根多年来挥之不去。
沂蒙六姐妹中也有爱情,有只见新娘不见新郎的爱情,还有癞蛤蟆惦记天鹅肉般的爱情,中式爱情显然不如英式爱情浪漫,可是在编剧和导演看来,这似乎不重要,我们的姑娘不仅不需要呢大衣高跟鞋,也不需要爱情的滋润,好像也不怎么有性欲… 最后说说日子。
男人战死了,可日子总得过下去。
英国姑娘在听闻心上人阵亡后万念俱灰,后来为生活所迫沦为了妓女。
可造化弄人,在车站拉客时,她碰见了亡者归来的夫君。
沦为妓女的她根本无法面对载誉归来的丈夫和丈夫所属的上流社会,寻死是她唯一的出路。
而我们同样年轻的姑娘在未曾谋面的丈夫牺牲后却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靠勤劳种地不但养活了自己,还收养了一堆娃娃。
导演想说明什么?
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片,我猜导演想表达的不是英国姑娘与中国姑娘结局不同是因为人家的姑娘好吃懒做,我们的姑娘更吃苦耐劳吧?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想表达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沂蒙六姐妹》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烟庄人民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村里几乎所有青壮男丁全部参军,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村民们为部队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她们竭尽所能支援前线,最后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她们纷纷赶赴前线,甚至为了让解放军渡河,她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桥梁,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
她们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在北电看的
真不赖,从破除主旋律偏见的角度看,比建国大业靠谱
拍得中规中矩,原型远比电影更残酷也更壮烈。09年的电影片尾她们都还健在,24年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时都已仙逝。馆内有一面满是支前女性的照片墙,每一个人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她们和战士们一样,在共和国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于临沂。
错过一次,看了两遍,记住一辈子。算不上特别好的作品,但是值得尊重。
台词、表演都是80年代的水准。
实在是有些粗糙了。。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整个故事很不完整,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主线剧情,都像是在一部电视剧中抽出一集或是一部电视剧的精彩回顾。。。
组团观看
那一声:“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前线了!”催人泪下啊!
整部戏都让我鼻子发酸,只是觉得好悲凉,主旋律里难得触及到些战争的伤痛的国产片。如果真有所谓“献礼片”,那就是《沂蒙六姐妹》了,献给那些人民……
因为那句“你瞎了吗”找来看的拍得情真意切
2010年BFA影片分析考题
主旋律电影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挺感动的。
虽然片子的思想还是在宣传那些个思想。。。但有的地方还是很感人的。。。战争年代有比战士更难的人----女人。
C-
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来看还是可以的,毕竟故事是在的,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太过主旋律化了,另外,实在是违背女权主义思想啊。
没想到沂蒙山小调能这么催人泪下 有种想去蒙阴县烟庄看看的冲动
陪外婆一起看的,还挺好的。
在各种商业运作和媒体炒作之下,一些垃圾电影往往吸引目光、占据荧幕、狂揽票房,即使事后被骂人家也达到了赚钱的目的,结果是一些好电影往往被人们忽视,这真是中国影迷的悲哀,也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非常非常的让人感动。
最后竟然一家三个都没了,人生真是不可预料,片尾字幕竟然是等六个人,每个人都名字都没写完全,非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