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十分大师-大提琴篇,十分钟后:提琴魅力,十分钟,年华老去(下)

主演: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Amit Arroz,Mark Long,Alexandra Staden,多米尼克·韦斯特,毕碧安娜·贝格,伊尔姆·赫尔曼,鲁道夫·霍辛斯基,Jean-Luc Nancy,Ana Samardzija,阿莱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法国语言:英语,匈牙利语,法语,德语年份: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0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师们的命题作文,八位电影大师用各自的手法为我们解读了时间的含义。 贝纳多•贝托鲁奇在印度寓言中寻找答案,10分钟恋爱、结婚、生子,生活如水;迈克尔•菲吉斯将屏幕分成四块,让灵魂回望10分钟,把楼梯作为生死通道;伊利•曼佐的镜头下,老去的电影明星回顾黑白电影的片段,10分钟,已是好几个人生;......最后,让•吕克•戈达尔选择了10个“最后的几分钟”,试图告诉人们时间的真相,也让人思索,时间的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仙踪乐园毒恋~毒过了头就会变成恋爱~大块头有大智慧神统记不露脸的老板零八三七吉伯特拒蛋行动这有外星人暮光·巴黎2.43清阴高校男子排球部森林民宿定时之恋妄想症雪崩布鲁克林内战前怪咖!文主厨这个世界温柔的冷漠黑衣女人内向的老板杨德财征婚天才少年之暴风山庄盾牌第四季情义我心知无职转生Ⅱ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Part.1荒野迷案第一季手术直播间云边有个小卖部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送我上青云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长篇影评

 1 )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的影评

作为2002年戛纳电影节开幕礼,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投资,邀请世界上15位著名导演根据自己对“10分钟,年华老去”这一命题的理解,各自拍摄10分钟电影短片。

《十分钟年华老去》这部新千年对电影历史本身的一个缩影回顾,带着对时间与历史这个永恒的沉重的命题,却做出了一份可以载入历史的答卷。

而对于十分钟这个时间概念,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而对于人与时间的关系,这或许是最好的诠释了。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大提琴篇中,浑厚的大提琴音乐贯彻整个电影的始末。

音乐作为人类生活文化不可抹灭的必需品,是对流逝了再也无法回头的时间做出的记忆式的奠定。

似水年华,悄然老去,我们会以怎样的期待面对我们的明天呢?

十分钟之后,看似只是漫长的生命中最短暂的瞬间,却也可以改变许多让人难以想象的东西。

十分钟的岁月又飞速般的消逝,一如朱自清的《匆匆》:“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十分钟年华老去》以光影与声乐作为时间最重要的元素,无可厚非地让人觉得这就是导演们对时间、对生命、对电影的尊重。

时间的思索是永无境止的路,生命是由无数个十分钟构成。

我们的生命不停止我们的人生便在过去和未来中徜徉。

大提琴篇中,八位导演拍出了八种不同的角度。

就让我们在前六位的短片中,先静静地思索人生。

第一部:《水的故事》 导演:(意大利)贝纳多·贝托鲁奇在黑白的画面中,一位偷渡来到意大利的印度人,由于一时的好奇心,看着同来的一个老者来到牛圈前,坐下休息吹笛。

帮老者打水时,听着笛声跟随着自己的心声走到湖水旁。

然后在这碰到了一个摩托车熄火的意大利女人。

他和姑娘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安定的幸福生活。

一天,他刚买的新车跌进了河里,所幸全家平安。

这时候,如当初听着笛声而去那样,听着笛声飘来,寻音而至。

在牛棚前的大树下遇到了老者。

似乎觉悟到了什么,他激动地跪下。

身边的景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镜头一转,附近偷渡来时的路已通了铁轨,火车隆隆地驶过。

在这个故事里,水,音乐,人,贯彻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成为了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元素。

.导演用暗喻的手法,以故事中各种各样的水:清澈的湖水,香甜的酒水,洗澡时的自来水,孕含新生的羊水,车跌进去的河水,暗喻了主人公人生的各个阶段。

而其中,还有两处性器官与水的暗示,而两次都以成长变化紧密相关。

一次在刚到意大利姑娘家的印度男子洗澡时沿着水搓澡的肥皂碰到了内裤,镜头一转,他和她喝着喜酒结婚了。

第二次在婚礼的喜庆中,新娘子羊水破了,镜头一转,他们的小孩长大了。

音乐,在影片中,参杂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故事的氛围。

老者的笛声,男子对女子求爱的歌声,结婚时欢快的舞曲,小孩唱的印度歌,男子驾车时的印度曲,最后又是老者的笛声。

在影片中,所有的音乐都是时间流逝的一种象征。

最后是人。

人作为消费时间的载体,这也是比不可少的。

印度男子,神秘老者,意大利姑娘,还有姑娘的妹妹和小孩,都是不同的社会与不同的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而对于时间,对于历史,这是最直白也是最隐性的关系了。

虽然说这是一个“水的故事”,但我更觉得这就是一个“黄粱一梦”的翻版。

印度男子在最后一刻的大彻大悟隐含了东方独有的哲思,让人记忆犹新。

第二部:《关于时间2》 导演:(英国)迈克·菲吉斯这个片子的银幕分成平均分成了4块,同时间里演绎着四分钟的人生片段。

在四个块面中,一开始各自都没有联系。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物关系渐渐呈现。

也渐渐让人不禁赞叹导演拍摄手法的高超。

一个男人的一生是如何与其父母紧密相关联的。

但其中,两位来人的镜头让人不由的思索他们的一生就这样的结束了,有着怎样的含义在其中?

最后两位老人坦然的面对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脸上即使从容也是无奈。

第三部:《一瞬间》 导演:(捷克)伊利·曼佐“它印象般地传达了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并缅怀了流逝的美好时光。

”(豆瓣影评)导演像是一位画家,生动地描绘出了捷克著名演员鲁道夫的一生。

有人评论,鲁道夫是幸运的。

他被缪斯女神眷顾着,能让他的一生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长存在胶片和视野里。

我们可以跟随镜头目睹着岁月在鲁道夫脸上凿出的印痕。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鲁道夫在晚年时期仍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钟爱让人不禁觉得,这也是时间给予他的一种伤痛,让人惋惜而无奈。

十分钟的回忆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残酷的。

无奈与珍惜并存,至少,在此刻是让人留恋的。

最后的片段是这样的清新与美丽:“拿着球拍,蹬着单车的清纯女孩从果园外掠过,老人羡慕地注视着,惊鸿一瞥间,他被栏杆铁丝挂了一下,熟透地了的苹果从树上坠下,打到了他的头。

‘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更为漫长......’”就如影片最后的字幕那样写道,“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挽救一切。

”第四部:《十分钟后》 导演:(匈牙利)伊斯特凡·萨伯在这个影片中,很好的诠释了在十分钟里,一个家庭的破裂,一个瞬间是怎样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从故事一出场,乏味枯燥的英文教学节目就一直持续这发出令人心烦的单词声。

影片中的女主人一脸兴致勃勃地跟随着节目边念单词边布置与丈夫结婚周年的烛光晚餐。

其间,女主人曾换过节目,出现她与丈夫以前的烛光晚餐录像。

这不禁让人思索,丈夫与她的关系到底是怎样。

随着丈夫喝酒归来,这层关系就一目明了了,辛辛苦苦地布置的晚餐被丈夫很随意的破坏掉,看到这些反而大发脾气。

伴随着英文节目又开始持续念着枯燥的单词,丈夫吵闹,对妻子拳打脚踢,可妻子却一如既往地好脾气,努力地安抚喝醉酒还发酒疯的男人。

其实从影片中可以找到丈夫与妻子感情破裂很深的根源所在。

如果没有这个根源,就很难会有现在这种局面:妻子与丈夫结婚多年一直保持着重复的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或许从表面上看妻子是想要改变些什么——重新做蛋糕,学习当时最流行的英语。

可是,作为一位家庭主妇,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若是单调,枯燥,令人乏味,那想必然的丈夫是绝对会远离她的。

并且,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出,结婚多年,却膝下无子。

这是一个家庭破裂的必然因了。

所以,十分钟演绎的一个场景,其实也就是她一生的写照。

杯具也必然成为了悲剧——丈夫偶然被妻子不小心刺中去了医院,妻子被带到警局。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美国恐怖经典作品——《闪灵》,故事中的男主人因为女主人的生活逼压之下而发疯要砍死自己的妻儿。

一个好的家庭,一定要一个好的女主人来维持生活。

时间在生活当中,可以改变很多,也可以维持很多。

第五部:面对南希 导演:(法国)克莱尔·丹尼斯在这一段落的影片中,对于那些如果不是对哲学很感兴趣的观众来说,这是可以直接跳过去的一个段落。

这个段落描写的是相遇欧洲的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Jean-Luc Nancy,在一列告诉列车上和他的学生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

同听这位教授讲课的还有一位站在车厢外,凝望着窗外风景的黑人。

在这里,并没有交代黑人与教授还有那位女学生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对于黑人而言,南希教授所传达的哲学思想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他的面部表情冷漠,毫不在乎教授的话,而对于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女学生来说,南希哲学性的思考,可能会给她带来莫大的启发。

在火车上,看似很随意的谈话中,隐含了严肃深刻的哲学命题:在十分钟的时间里,南希教授作为唯一的哲学阐述者,他所面对的受众其实不仅仅只是女学生和黑人,还有影像机前的观众。

《面对南希》其实更进一步的层次来说就是——面对哲学,面对文化,或者面对历史。

每位观众面对南希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而作为“同样的人,都在同一辆的列车上,寻找着自己的终点。

”列车作为时间,穿越了十分钟里能够穿越的空间,承载的看似时候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导演却十分用心地把它作为电影的题材严肃的表现出来,其实就是这一段落影片的精彩之处。

在列车最后的时间里,黑人进来了,说:“快到站了!

”南希与女学生的谈话也就结束。

“时间结束了一切。

”第六部:启迪 导演:(德国)沃尔克·施隆多夫“时间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就将德国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利利乌斯关于时间的询问搬到屏幕上,以苍蝇的视角来展开对时间的理解:“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

”与此同时,镜头也巧妙地符合着画外音,让观众能感受到哲人观念里这种时间的确切存在。

作为一位观众,随着音乐的深入,漫长的镜头里出现着如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斑斓的湖泊景象,随后就是一家人来湖边野营时发生的一些事儿了。

在这样如画的镜头中,旁白的内容逐渐深入主题:“过去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的现在就是沉思,未来的现在就是展望。

”苍蝇就像是一位哲学家,关注着这一家人,也影响着这一家人。

在最后,因一位年迈的老者触电而死结束了故事,同样触电死去的还有这只苍蝇。

时间的戛然而止,让人思索着最后的旁白:“这一切发生在一天里,却像在我们一生的事情一样。

向上帝坦白,我还不知道时间为何物,渴求上帝给我指引,给我启迪。

 2 ) 十分钟,年华老去

大汗淋漓,十分钟年华老去。

因为突发事件,这个周末被毁了,平白无故多出的一天,不知该如何打发,做什么都心有不甘,只得看着它从指缝间溜走。

看《十分钟年华老去》,中途作罢,15位风格各异的导演讲述15个故事,每个故事10分钟,混杂着各种的语言,充斥着各种的画面,黑白的、鲜艳的、四格的、摇摆不定…… 今天我也同样摇摆不定,不知道到底该干些什么是好,一事无成,只是,相较于10分钟前,我已经老去……

 3 ) 十分钟,我回不去的北京

没了干活的心思。

想起柜子里头压箱底还有几张dvd,翻出来看打发时间。

韩国小电影实在没有看的心情,月亮小丑太长需要认真看显然我不能。

十分钟年华老去。

这个似乎适合。

10分钟而已。

前头的断断续续看了,不甚懂得。

或者懂的只是我的自以为是。

看了半天,生涩的各类语言,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还有些杂七杂八。

陈凯歌的名字忽然出现。

100 flowers hidden deep百花深处百花深处……宽街奔西 地安门街奔北 在这鼓楼左手的一条胡同就是 冯远征说其实故事挺恶搞一个傻呵呵的黑眼圈冯远征整一前朝遗老非常认真的玩笑一把搬家公司耿乐青瓷花瓶雕花屋檐铜铃紫檀木衣橱相声般的饶舌音看见那些没看见的没看见那些应该看见的以前的过去了就过去了过去的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十分钟年华老去十分钟的年华我就老去了承认我不认识的平安大道承认我不认识的北京在我把北京的地图量踱出来之后我却丢了北京当我编辑了北京小青年常用词语手册我发现没人和我边说边笑关机。

拿出碟子放回原地。

再掏出来,开机,再看一次。

继续被段子逗乐继续被自己潮湿

 4 ) 十分鐘後-導演高達段落

高達吸引我的原因,若果是說我像個迷哥迷姐一般崇拜高達也無所謂,當你看到那些好萊屋非好萊屋電影的內容物總千篇一律,或者在講小情小愛,作者的無病呻吟(這我得承認我最會這樣),甚至寄託希望在遙遠未可知的遠古或未來之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像高達這樣的人願意以攝影機來紀錄/直視,並且用一把形而上的剪刀來面對這個世界的醜陋。

八零後出生的台灣一代包含我在內面對的生活只有如何打扮的漂亮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何讓別人認同我喜歡我跟我交配,卻沒有人真正討論過要為社會不公平事件發聲,而戰爭是一直持續發聲的(雖我們總從電視上看著殘酷/真偽不明的戰爭影像)。

我要質疑的是,這個世界很弔詭,大家都愛譴責戰爭,嘴裡說著討厭戰爭種族歧視等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但我們卻繼續製造(或虛擬)出這些影像,繼續放任忽視爾後麻痺自己,然後繼續製造更多這樣的影像merde!那麼,我試著用文字耙梳這十分鐘裡的各篇章當畫面上的火光映照在老人與女孩身上之時,女孩以稚嫩的聲音質問普羅米修斯(或說是人)點燃火把的意義為何?老人忽明忽暗的表情述說著「或許是因為世界缺乏光亮,所以才需要火把,好”趨趕走某些東西”,也將某些“遺失的東西帶回來”。

特別是面對著群眾的時候,我總認為這很重要…」1. DE LA LEUNESSE ( of the youth )關於青春(年輕時代)高達選用了他早期拍攝的影片一重要母題,六零年代女性自主的甦醒映現。

戲裡的女主角/戲外高達的老婆安娜卡列妮那(最後的片段影像the immortal也將出現)選擇了一把殺死男人的槍,並槍擊了尚皮耶雷歐(四百擊男主角安端),造成其死亡(而雷歐在死前居然叫喊著”母親”)2. DU COURAGE ( of the courage )關於勇氣A片裡女人或被迫地面對陽具喝尿,當然表面上很容易詮釋成權力傾圮的性別兩端,但爾後卻又接上畫外音的槍聲,一女人屍體斜躺其上,緊接著又援引紀錄片段森林小徑上被吊死的群眾為拼貼文本,一種由遠古至今女性臣屬男性關係又衍生出更多人與人間複雜的權利鬥爭與壓迫糾葛。

此段出現了大量戰爭中槍砲與轟炸聲,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死刑的宣判,令那臣屬一方無力地接受結束。

3. DE LA PENSEE ( of the thought ) 關於思想棄置於垃圾袋的書本,描寫著快樂的某書段落,劇中女人質疑說著「pourquoi(why),我丟棄/背叛了快樂這個想法,於是我再無法擁有快樂”」高達且回應「好多書都被當成垃圾丟棄,看起來都還很新。

很顯然它們或許已全然放棄了自己。

一旦你放棄了,它(快樂)將永不復返。

垃圾車就是它最後的家。

」就像高達一直秉持著的理念,這一百年來累積了如此多的影像,文字創作(化為書本或者其他藝術創作皆然),但我們卻不曾駐足審視或者好好利用這些東西來觀視我們人類,或者觀視自我,而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影像的創作一直以來都跟人有關,所有的影像也都是在觀者心中被定義著。

或許過多的資訊(卻同時地過度一致)雖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選擇,卻同時也阻礙人們好好的停下腳步來慢慢地看/聽一些前人或者過去已發生過,不論是好與壞的歷史。

4. DE LA MEMOIRE ( of the memory )關於記憶這段我看到第一個畫面眼淚就不自覺煽情地流了出來。

就像亞倫雷奈在夜與霧中援引集中營紀錄片影像,高達的<<電影史>>裡也一直援引著被餓死或被殺死的猶太兒童,被丟上火車的情景。

諷刺的是,電影第一次在巴黎的大咖啡廳grand café放映時,播放的影像片名也叫做火車進站,卻到了二次大戰,火車這一作為工業革命,世界一度相信會越來越”摩登(modern)。

當然我知道高達並非是為了一種自溺的傷感而消費這樣的影像。

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無論是史上有名或者被消滅著的屠殺歷史)這樣慘痛的片段卻與”火車”這樣代表著現代美好物件居然成了一種強烈具諷刺的畫面。

於是,高達在該段落尾聲的字幕寫下一語雙關的強烈批判【戰爭將永不終止 / 戰爭使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們不再呼吸(it will never expire)】DE L’AMOUR ( of love ) 關於愛言傳不如自己意會,我只能轉述著高達”筆”下愛情的模樣書寫...一段愛情流行歌曲唱著,「告訴我你不離開我,過去種種將於此時停止」。

驟然一段畫外音打斷「那些過去了的與所有的過往,結束吧!! 這是你我樂曲的終章,再見,再見!! 我什麼都沒有,都沒有了。

早在你告訴我之前我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但我希望你別步上後塵,不能這麼做,即使這是命運/終點。

」DU SILENCE (of the silence)關於緘默一段新浪潮時期向黑色電影致敬的橋段,那燃燒的手(而手在本片爾後仍會成為一受難的象徵),組合成一組被迫/自願所造成的緘默,鏡頭游移於槍(力量)與上了手銬纖弱的手臂之間,火從一種啟蒙象徵成為令人受苦難的器具,或許那希臘羅馬神話裡為了人們偷取火種,受罰在高加索山上受苦普羅米修斯也會哭泣吧。

DE L’HISTOIRE ( of the history )關於歷史中景被夕陽映照的女人,畫外音朗誦著二十世紀重要的女性作家Virginia Wolf的小說< >(註一)的最終章裡Bernard(也是作者自己)所述說的「你是誰?

我是誰?

我們的大腦和感覺有著隨時出現的靈光一現,我們在對抗什麼?

如何與這洪流對抗?

什麼可以永恆存在呢?

喔!死亡!!」”。

浪潮如白晝與夜晚一般起落,一波波似時光流逝般無情,著白衣的女人橫躺於石頭上,鏡頭令人聯想到柏格曼的<<假面>>與<<第七封印>>中的犧牲與苦痛。

高達沉重地說著「be gone forever.(永遠消逝吧)」DE LA PEUR ( of fear )關於恐懼滿面是血的兒童與砲兵陣地(塞拉耶佛戰爭?),這樣的一組鏡頭似乎強烈卻又過於簡單的控訴戰爭的非人性,而高達意有所指地提出下列一番話語「殘酷的戰爭。

這般如此常見的影像卻深藏著恐怖。

cruety, war. But it’s the vision we often see and the horror just lies in it.」。

就像蘇珊宋塔在<<觀視他人痛苦>>一書中告誡著,別忘記我們在觀視這些受害者影像的當頭我們觀視的是那些人真正的痛楚,雖然那些恐懼都內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卻輕易地讓自己在觀看中麻痺了。

段落末那橫躺著的身體緊握的雙手又再次形成一受苦難的象徵,那隻緊握的手離我們這麼近,卻那麼輕易的能夠被忽視。

他這麼說著「如果我能逃離或拒絕,我寧可相信這是虛假的 if I can escape and reject, if I can...I would rather believe this is just fake.」DE L’ETERNEL ( of the enternal/forever )關於永恆我們跟隨著耶穌的信徒,觀視著耶穌的手活生生地被釘穿在十字架上,我們如此無情的觀視,像極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凌遲考>>(註二)裡受千刀萬剮的罪人一般。

黑白的影像直視著不能被直視的太陽,那死亡淒厲的吶喊我怎麼樣都揮之不去。

但高達告訴我們,這是”不朽VIVRE SA VIE ( immortal) ”,值得Anna Karina(註三)為他哭泣。

DU CINEMA ( of the movie )關於電影不好意思這邊一上字幕我就哭了,想起高達<<電影史>>裡4B高達自傳的部分。

想起他是這麼的鍾愛電影,當它認識,愛上電影,並將電影視之為創作工具,或許也能就畫面上跳動的銀幕畫蛇添足的這麼說吧,只有高達,才能這麼恣意揮灑與捕捉這一張舞台上頑皮的銀幕吧。

DERNIERE VISION ( the last image )末段落,影像似乎又迴圈到開頭那女孩與老人對話,而火光這次不照射老人與少女改映照著類似洞穴壁畫,老人與少女的對話似仍朗誦著尼采的話語,而話語是這麼說著的…「SOIR, DIT IL 他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T ELLE 她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SENT ILS 他們說著 夜如此地深沉」後記 : 這十分鐘的影像對我而言是很驚人也很感動的,但我卻很羞愧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及於心理感受的,更別說是高達創作時所援引而成的更豐富影像。

但我嘗試著書寫並刻印”到目前為止我所能體認到”的高達…註一 : virginia wolf 破報介紹 http://pots.tw/node/596註二 :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廻音》以一張由法國軍隊於1904年左右(或1905)在中國拍攝的「凌遲」行刑現場的歷史照片為根據,重新詮釋在歷史的過程中,主體與他者相互觀看的權力關係。

陳界仁也曾於1996年以電腦數位修相的方式,詮釋過這張凌遲照片(《本生圖》Genealogy of Self)。

本篇引自網站 http://chenchiehjen.net/projects/post_2.html註三 : 高達前妻,<<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Karina

 5 ) 十分钟年华老去。下。

Bernardo Bertolucci 《Histoire d'eaux》(意大利) Mike Figgis 《About Time 2》(美国)Jirí Menzel 《One Moment》(捷克)István Szabó 《Ten Minutes After》(匈牙利)Claire Denis 《Vers Nancy》(法国)Volker Schlondorff 《The Enlightenment》(德国)Michael Radford 《Addicted to the Stars》(英国)Jean-Luc Godard 《Dans le Noir du Temps》(法国)1. Histoire d'eaux 水的故事东方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同的肤色和语言。

他离开吹笛的老人,遇见她。

相识相爱,结婚生子。

从最初的一杯清水,到婚宴上的酒,到妻子产前破了的羊水,到最后男人回到老人面前跪地掩面而流下的泪水。

不是很喜欢这个短片。

除了片末老人悠扬的笛声。

生活充满起落和际遇,不同地域不同言语的人们相遇并且共同生活。

平淡平凡,看透风景,细水长流。

也许这便是这一段十分钟所代表的含义。

2. About Time 2 关于时间2说实话,不甚喜欢。

或者说,对于Mike Figgis的四格漫画式影片,看起来觉得眼花和头晕。

我不知道目光究竟应该集中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将目光分别扩散到屏幕的四个方向去捕捉和看清楚究竟每一格里面究竟在放什么。

结果就是,我的眼睛集中在四格中央的黑点上,然后每一格都没有看完看清。

依稀记得的是一些片段。

走廊与楼梯里高跟鞋清脆的奔跑声,老人们呼唤孩子名字的殷切,孩子们年少的局促,女人欢笑的红唇与指尖流淌出的清脆钢琴旋律,情欲的亲吻和缠绵……可是,我实在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多么惭愧。

笑。

3. One Moment 瞬间这部短片的色彩有着清新淡然的田园风格。

Menzel运用了捷克演员Rudolf Hrusinsky一生中拍摄的诸多影片的剪辑拼接成了这一段十分钟。

他在院子的苹果树下小憩,朦胧中见到自己。

年少时候的身影缓缓走来。

黑白、泛黄再到彩色的一个个片段;英俊年轻、瘦长挺拔,成熟坚毅、魁梧强壮,再到松弛苍老却平静的同一张脸。

一生里他饰演了那么多不同的角色,有过那么多的辉煌与荣耀。

他隔着铁丝网看见两个女孩。

年轻写在脸上,肆意欢笑,短裙在风中飘扬,光滑纤长的腿在阳光里显得白皙而性感。

他看她们骑车而过,逐渐消失。

一个熟透的红苹果掉落在他的头上。

十分钟。

往昔的成就与今昔的垂暮。

不可挽回的老去与对年轻风华的眷恋。

一切在苹果掉落的瞬间,嘎然而止。

4. Ten Minutes After 十分钟后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英语教学的节目。

女人正在为结婚纪念日准备着丰富的晚餐。

精美餐具,烛台佳肴,香槟蛋糕,还有摄像机。

一切准备就绪,她等待着丈夫的归来以及两人甜蜜幸福的庆祝。

门铃响了,女人殷切地跑去开门,却看见醉酒后神志不清的丈夫。

进屋后他不停地找酒,跌跌撞撞并且粗暴地吼叫和推搡。

她没有生气,只是劝着他并且替他脱鞋宽衣希望他可以睡去。

但男人是愤怒的。

片中没有交代男人酒醉与暴躁的理由。

只是她无法安抚并且使他平静下来,反而愈发地令他狂躁,渐渐丧失了最后的理智。

他卡住了她的脖子,她在挣扎与慌乱中,用刀刺向了自己的丈夫。

十分钟。

结婚纪念的精心准备一片狼藉,甜蜜温馨被扭打和流血所取代。

丈夫被送去医院,警察在现场要求做笔录。

电视里英语教学节目依然在继续,柜子上一张张印证着曾经共同欢乐时光的照片,寂静无声。

5. Vers Nancy 面对南希不得不佩服Claire Denis,居然可以请来Jean-Luc Nancy这个享有盛誉的哲学家,更令人佩服的是,他让这位著名哲学家用了整整十分钟时间坐在火车里,展开了一场一对一的问答讲座,关于“介入”的意识形态,关于进入一个陌生地域的“挣脱”,关于时间、地点与自身交错转换的哲学思考。

专业的学术性话语冗长晦涩。

女孩崇敬的眼神与身后黑人男子抽烟远眺的漫不经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火车还有十分钟即将到站。

男人回到座位。

他不经意地说,你们谈得真是兴致盎然。

Nancy点头。

他答:“但是,时间结束一切”。

6. The Enlightenment 启迪旁白来自一只小小的苍蝇。

从它的口中缓缓地讲出Aurelius Augustinus这位基督神学大师对于时间的自问与论述。

镜头忽高忽低摇曳不定,这是苍蝇飞行的轨迹。

湖畔林间有一家人在野炊烧烤。

人们的轻松闲散与旁白的哲理内涵相去甚远。

一边讨论着过去、现在与将来,讨论着时间在点上的短暂与的永恒,而另一边则是嬉笑歌舞,尽情欢乐。

不同的肤色与不同的年纪,男女老幼,酒后小小的不和谐,平凡生活与真实家庭。

而当苍蝇飞近正在烤肉的父亲时,他本能地举起铁勺挥舞驱赶,却勾到了上方的电线。

瞬间,生命便消逝。

接下来的情形是可以想象的。

慌乱、哭泣、悲痛。

欢乐被这些字眼取代,家庭不再完整。

片子结束在苍蝇撞上灭蝇灯的一瞬。

旁白结束,蓝色的灯光变得模糊而斑斓,色彩融合在一起缓缓回归到黑暗。

十分钟,一切的欢笑与惬意,任何的哲理与自省,都只是瞬间的逝灭。

7. Addicted to the Stars 沉溺于星具有科幻的意味,从地球出发,穿越了时空,又来到80年后的地球。

此去经年,物是人非。

机器与真人无异,城市翻天覆地,没有人行走,修女抽烟亦不行善。

男人在夜里找到自己的家。

推开门去,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

眼前已是白发垂暮的老人,满脸皱纹,话语不清。

自己仍是出发时的模样,正当壮年。

父与子,相对无言感慨万千。

他出发前的照片还在,身着宇航服,牵着十来岁的儿子,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他带给他外星球的石头,然后不得不离去。

走到门口的时候,老人缓缓地叫他爸爸。

他说,爸爸,我爱你。

他回过头来,百感交集。

他说,我也爱你。

话毕,他只身踏着清冷的街,于天色渐白的凌晨回到基地。

十分钟,时间给这对父子开了这样大的玩笑。

孩子从童颜等到鹤发,漫长的一生对于父亲而言不过是短暂的瞬间。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一生等待着的父爱与亲情,都因这一声苍老的“我爱你”,而显得格外悲怆与温馨,亦是感人至深。

8. Dans le Noir du Temps 在时间的黑暗中写到这最后一部短片,Jean-Luc Godard的十分钟。

涵盖了太多太多太多的东西,让一切的语言和文字都黯然失色,变得平乏和贫瘠。

拼贴、旁白、旧质的胶片、黑白与暗黄的色彩交错,开片的暗夜与剧终时的烛光,伴随着一部又一部名片佳作的片段。

青春、勇气、思想、记忆、长存、爱情、沉默、故事、恐惧、永恒。

最终回归到电影。

画面的交替更迭伴随着旁白柔缓的磁性声音,让人看到一些清晰而陈旧的记忆影像。

青春与幽怨,狂躁与沉静,政治与世界,战争与杀戮,善与恶,生与死。

人类生存中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影片里面被一一呈现。

时间的长河里,一切只是沧海一粟。

可是分明在这短暂的十分钟的影像里,我们看见了Godard对于和平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无声呐喊与呼唤。

--生命是一条河。

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改变命运,每一个十分钟都在使年华老去。

弹指间刹那芳华。

一生那么长,又那么短。

人类究竟可以做些什么?

十五位导演各自有十分钟的答案。

而我们的答案,又在哪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的画面色彩与音乐。

一部部短片间隔时候沉静的水流,导演各自运用的黑白或昏黄或明快的色彩,时而沧桑时而现代。

配合着小号的高亢明亮与大提琴的委婉低沉,宛见时间长河缓缓流逝。

不知此片是否有OST,如此看片之余若亦得原声来听,便真正完美了。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3474895.html

 6 ) 十分钟年华老去

十分钟年华老去   我对情节掌握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就说一下我的感悟吧   人生就是由有限个十分钟组成,一个又一个的十分钟带走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生命气息   我不懂音乐,但在片尾,当大提琴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沧桑时,一个渐渐老去的面容缓慢而及时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有一种震撼的力量,年华流走的那种惊恐与失落突然涌上了我的心头。

  十分钟的感情和纪念和决裂,这些人生的碎片深深地触动着我。

十分钟,足以摧毁一段美好的感情一个绚丽的人生。

这部电影让我不由得想象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的十分钟,读一篇文章,和朋友聊天,和家人吃一顿饭,听一首歌。。。

十分钟,平凡却如此珍贵,以至于失去后用不可得。

事实上,我么能有多少个十分钟能无怨无悔呢?

  突然就萌发了珍惜光阴的感想。

不断涌动的湖泊般的水面像岁月诱人的外表,。

可一旦到了生命的极限,十分钟都很奢侈,想到生命终了的那一刻,尘世的那些纷纷绕绕又何足挂齿?

有句话叫“乐在当下”。

  过去不是最美好的,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未来也不是最美好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抵达,所以过好当前的每一分钟把!

心情一直很沉重,也夹杂着一些释然,青春仍握在我手中,我仍有一大把时间可以经营。

十分钟,年华老去。

历史 现在 未来 都在上演

 7 ) 十分鐘後-導演高達段落

高達吸引我的原因,若果是說我像個迷哥迷姐一般崇拜高達也無所謂,當你看到那些好萊屋非好萊屋電影的內容物總千篇一律,或者在講小情小愛,作者的無病呻吟(這我得承認我最會這樣),甚至寄託希望在遙遠未可知的遠古或未來之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像高達這樣的人願意以攝影機來紀錄/直視,並且用一把形而上的剪刀來面對這個世界的醜陋。

八零後出生的台灣一代包含我在內面對的生活只有如何打扮的漂亮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何讓別人認同我喜歡我跟我交配,卻沒有人真正討論過要為社會不公平事件發聲,而戰爭是一直持續發聲的(雖我們總從電視上看著殘酷/真偽不明的戰爭影像)。

我要質疑的是,這個世界很弔詭,大家都愛譴責戰爭,嘴裡說著討厭戰爭種族歧視等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但我們卻繼續製造(或虛擬)出這些影像,繼續放任忽視爾後麻痺自己,然後繼續製造更多這樣的影像。

merde !那麼,我試著用文字耙梳這十分鐘裡的各篇章當畫面上的火光映照在老人與女孩身上之時,女孩以稚嫩的聲音質問普羅米修斯(或說是人)點燃火把的意義為何?老人忽明忽暗的表情述說著「或許是因為世界缺乏光亮,所以才需要火把,好”趨趕走某些東西”,也將某些“遺失的東西帶回來”。

特別是面對著群眾的時候,我總認為這很重要…」1. DE LA LEUNESSE ( of the youth )關於青春(年輕時代)高達選用了他早期拍攝的影片一重要母題,六零年代女性自主的甦醒映現。

戲裡的女主角/戲外高達的老婆安娜卡列妮那(最後的片段影像the immortal也將出現)選擇了一把殺死男人的槍,並槍擊了尚皮耶雷歐(四百擊男主角安端),造成其死亡(而雷歐在死前居然叫喊著”母親”)2. DU COURAGE ( of the courage )關於勇氣A片裡女人或被迫地面對陽具喝尿,當然表面上很容易詮釋成權力傾圮的性別兩端,但爾後卻又接上畫外音的槍聲,一女人屍體斜躺其上,緊接著又援引紀錄片段森林小徑上被吊死的群眾為拼貼文本,一種由遠古至今女性臣屬男性關係又衍生出更多人與人間複雜的權利鬥爭與壓迫糾葛。

此段出現了大量戰爭中槍砲與轟炸聲,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死刑的宣判,令那臣屬一方無力地接受結束。

3. DE LA PENSEE ( of the thought ) 關於思想棄置於垃圾袋的書本,描寫著快樂的某書段落,劇中女人質疑說著「pourquoi(why),我丟棄/背叛了快樂這個想法,於是我再無法擁有快樂”」高達且回應「好多書都被當成垃圾丟棄,看起來都還很新。

很顯然它們或許已全然放棄了自己。

一旦你放棄了,它(快樂)將永不復返。

垃圾車就是它最後的家。

」就像高達一直秉持著的理念,這一百年來累積了如此多的影像,文字創作(化為書本或者其他藝術創作皆然),但我們卻不曾駐足審視或者好好利用這些東西來觀視我們人類,或者觀視自我,而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影像的創作一直以來都跟人有關,所有的影像也都是在觀者心中被定義著。

或許過多的資訊(卻同時地過度一致)雖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選擇,卻同時也阻礙人們好好的停下腳步來慢慢地看/聽一些前人或者過去已發生過,不論是好與壞的歷史。

4. DE LA MEMOIRE ( of the memory )關於記憶這段我看到第一個畫面眼淚就不自覺煽情地流了出來。

就像亞倫雷奈在夜與霧中援引集中營紀錄片影像,高達的<<電影史>>裡也一直援引著被餓死或被殺死的猶太兒童,被丟上火車的情景。

諷刺的是,電影第一次在巴黎的大咖啡廳grand café放映時,播放的影像片名也叫做火車進站,卻到了二次大戰,火車這一作為工業革命,世界一度相信會越來越”摩登(modern)。

當然我知道高達並非是為了一種自溺的傷感而消費這樣的影像。

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無論是史上有名或者被消滅著的屠殺歷史)這樣慘痛的片段卻與”火車”這樣代表著現代美好物件居然成了一種強烈具諷刺的畫面。

於是,高達在該段落尾聲的字幕寫下一語雙關的強烈批判【戰爭將永不終止 / 戰爭使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們不再呼吸(it will never expire)】DE L’AMOUR ( of love ) 關於愛言傳不如自己意會,我只能轉述著高達”筆”下愛情的模樣書寫...一段愛情流行歌曲唱著,「告訴我你不離開我,過去種種將於此時停止」。

驟然一段畫外音打斷「那些過去了的與所有的過往,結束吧!! 這是你我樂曲的終章,再見,再見!! 我什麼都沒有,都沒有了。

早在你告訴我之前我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但我希望你別步上後塵,不能這麼做,即使這是命運/終點。

」DU SILENCE (of the silence)關於緘默一段新浪潮時期向黑色電影致敬的橋段,那燃燒的手(而手在本片爾後仍會成為一受難的象徵),組合成一組被迫/自願所造成的緘默,鏡頭游移於槍(力量)與上了手銬纖弱的手臂之間,火從一種啟蒙象徵成為令人受苦難的器具,或許那希臘羅馬神話裡為了人們偷取火種,受罰在高加索山上受苦普羅米修斯也會哭泣吧。

DE L’HISTOIRE ( of the history )關於歷史中景被夕陽映照的女人,畫外音朗誦著二十世紀重要的女性作家Virginia Wolf的小說< >(註一)的最終章裡Bernard(也是作者自己)所述說的「你是誰?

我是誰?

我們的大腦和感覺有著隨時出現的靈光一現,我們在對抗什麼?

如何與這洪流對抗?

什麼可以永恆存在呢?

喔!死亡!!」”。

浪潮如白晝與夜晚一般起落,一波波似時光流逝般無情,著白衣的女人橫躺於石頭上,鏡頭令人聯想到柏格曼的<<假面>>與<<第七封印>>中的犧牲與苦痛。

高達沉重地說著「be gone forever.(永遠消逝吧)」DE LA PEUR ( of fear )關於恐懼滿面是血的兒童與砲兵陣地(塞拉耶佛戰爭?),這樣的一組鏡頭似乎強烈卻又過於簡單的控訴戰爭的非人性,而高達意有所指地提出下列一番話語「殘酷的戰爭。

這般如此常見的影像卻深藏著恐怖。

cruety, war. But it’s the vision we often see and the horror just lies in it.」。

就像蘇珊宋塔在<<觀視他人痛苦>>一書中告誡著,別忘記我們在觀視這些受害者影像的當頭我們觀視的是那些人真正的痛楚,雖然那些恐懼都內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卻輕易地讓自己在觀看中麻痺了。

段落末那橫躺著的身體緊握的雙手又再次形成一受苦難的象徵,那隻緊握的手離我們這麼近,卻那麼輕易的能夠被忽視。

他這麼說著「如果我能逃離或拒絕,我寧可相信這是虛假的 if I can escape and reject, if I can...I would rather believe this is just fake.」DE L’ETERNEL ( of the enternal/forever )關於永恆我們跟隨著耶穌的信徒,觀視著耶穌的手活生生地被釘穿在十字架上,我們如此無情的觀視,像極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凌遲考>>(註二)裡受千刀萬剮的罪人一般。

黑白的影像直視著不能被直視的太陽,那死亡淒厲的吶喊我怎麼樣都揮之不去。

但高達告訴我們,這是”不朽VIVRE SA VIE ( immortal) ”,值得Anna Karina(註三)為他哭泣。

DU CINEMA ( of the movie )關於電影不好意思這邊一上字幕我就哭了,想起高達<<電影史>>裡4B高達自傳的部分。

想起他是這麼的鍾愛電影,當它認識,愛上電影,並將電影視之為創作工具,或許也能就畫面上跳動的銀幕畫蛇添足的這麼說吧,只有高達,才能這麼恣意揮灑與捕捉這一張舞台上頑皮的銀幕吧。

DERNIERE VISION ( the last image )末段落,影像似乎又迴圈到開頭那女孩與老人對話,而火光這次不照射老人與少女改映照著類似洞穴壁畫,老人與少女的對話似仍朗誦著尼采的話語,而話語是這麼說著的…「SOIR, DIT IL 他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T ELLE 她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SENT ILS 他們說著 夜如此地深沉」後記 : 這十分鐘的影像對我而言是很驚人也很感動的,但我卻很羞愧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及於心理感受的,更別說是高達創作時所援引而成的更豐富影像。

但我嘗試著書寫並刻印”到目前為止我所能體認到”的高達…註一 : virginia wolf 破報介紹 http://pots.tw/node/596註二 :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廻音》以一張由法國軍隊於1904年左右(或1905)在中國拍攝的「凌遲」行刑現場的歷史照片為根據,重新詮釋在歷史的過程中,主體與他者相互觀看的權力關係。

陳界仁也曾於1996年以電腦數位修相的方式,詮釋過這張凌遲照片(《本生圖》Genealogy of Self)。

本篇引自網站 : http://chenchiehjen.net/projects/post_2.html註三 : 高達前妻,<<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Karina

 8 ) 十分钟年华老去

今天如同昨天,无穷循环,摇篮轻轻摇动,给人间带来激情,以及忧乐悲欢 ―――惠特曼 时间之手,摇动着历史的摇篮,年华似水,格里菲斯的晚辈们,一直没有忘记时间这个主题,2000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公司力邀全球15位顶级导演演绎这一个肉身无可回避的话题,激情永在的灵魂却无法阻止肌体衰老的自然规律,在他们的影像里无一不流露出这样的感慨。

影片分成"小号"与"大提琴两篇,内容涉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话题,以及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简评】 年华老去,电影大师如斯言: "大提琴" 篇共有7部作品,独立成章,讲述时间对记忆的侵蚀和时间的无情流逝。

他的故事十分浅显,讲述了一个人有关后半生的旅程的轮回过程,以水的概念为介入点,有着水波长流,生命皆空的东方式的禅意,在一个爱情故事中加进了岁月的印记,湖水、纯水、酒水、泪水和喜悦的羊水都是这个亚裔男子记录生命旅程的标记,贝尔托鲁奇在这部影片里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可能性,影片以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对比和交融告诉我们的世界和她人世界沟通的可能性。

当他经历一切回到他来路的树旁,那个吹笛的老人早已知晓他的归来,并一语道破人生只是一个起起落落后回家的过程,这种东方式的思维是贝尔托鲁奇几部东方片之后必然的产物。

恒河之水默默流淌,我们只是历史中无法刻记的一瞬。

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美国)《关于时间2》 知道迈克·菲吉斯是因为他导演的《远离赌城》,他探索境遇里人的沦落和因此无力改变的绝望让人心痛有声。

而《关于时间2》是一部关于作家意象世界的故事。

他以流行漫画版四格画面的形式发展剧情,同样表达着对逝去世界的感慨。

战争的轰鸣在钢琴曲里异常刺耳,年迈的人只能静静等待发生,昔日的孩子将是明天的老人,平行和交叉的四格画面让我们反思着拥有过的和逐渐失去的人与事。

人的一生就像黑白图像里的老人呼唤,我们在挣扎和躲藏里老去、麻木。

我们曾经牢记的一切,在某一天将模糊不清,我们呼唤着亲人,其实我们在试图唤醒自己的记忆。

伊利·曼佐Jiri Menzel(捷克) 《瞬间》 只要上了一定的年龄看这个片断必然会联想的自己,只是我们没有Rudolf Hrusinsky(中国人熟悉的捷克电影《好兵帅克》的主演)那般的幸运,我们拥有的只是不再清晰的相片,而他因为缪斯女神的宠爱让他的一生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长存在胶片和视野里。

导演伊利·曼佐拍摄的《瞬间》以鲁道夫拍摄过的影片素材剪辑出了这个关于一生流逝的故事,我们跟着镜头目睹岁月在鲁道夫脸上凿出的印痕,但是,同时我们也感知着老人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钟爱。

导演的聪明在于他的构思,在于他能够捕捉到这种人生必由之路的命题,让观众有着"逝者如斯"的慨叹。

黑白和彩色的胶片里包含的不仅是一个演员成功的路程,也同时反映了捷克的人文的历史,遗憾的是大多数影片我们不知出自哪部影片,我们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无法跟着主人公的情感行走,只是导演的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我们可懂。

生命,就是鲁道夫在苹果树下的回忆。

慢慢老去只是躯体,激情依旧,我们精神的旅途上永远年轻。

伊斯特凡·萨伯 Istvan Szabo(匈牙利) 《十分钟后》 萨伯的名字和他的一系列史诗般的电影联系以及它们的奖项连在一起,他的影片《靡菲斯特》曾经在我国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

《十分钟后》是有着完整的情节平淡故事,它讲述偶然力量在人生命中起着的作用,一个等待丈夫回来欢度结婚纪念日的妻子收拾好已经一切,但是她没有引来丈夫的鲜花,相反,满身酒气的丈夫搅乱了温馨的晚餐,其后,在和撒酒疯的丈夫争执中失手刺伤了他,当警察带她回家笔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墙上的照片,微笑仍然,但是,不再从前。

这个片断是比较中庸的,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偶然性作用下的改变,是最容易弄懂的故事。

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法国) 《面对南希》 法国人电影的特色就是絮叨,这个段落描写的是享誉欧洲的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Jean-Luc Nancy在一列高速列车上和他的学生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

内容都是关于介入的话题,教授喋喋不休和学生聊了十分钟,内容关及存在、介入、移民、独立性和融入的问题,语言在列车高速的行驶中传扬,窗外是欧洲大陆稍纵即逝的景色。

地球的过客们一直想改变历史,但是,历史的终点上不会有人类的影子,沉默是最好的敬意,当我们在发生里无能为力。

他们哲学式的话语对于车上那位凝望田野的黑人兄弟而言,只是发生着的过去,就观众而言,这个段落是最枯燥、乏味的,单调的场景和让人望而生畏的思辨式的话题,如果你对哲学毫无兴趣,建议你直接跳过这个段落。

克莱尔·丹尼斯对普通观众而言真可谓是《日烦夜烦》。

我们都在同一辆的列车上,寻找着自己的终点。

人声是历史瞬间的留存,只有大地永在,默默记存所有的发生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德国)《启迪》 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时期的四杰之一,他拍摄了一系列站在批判立场上的电影,他对德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进程进行精辟的分析,特别是1978年的《铁皮鼓》和1983年的《斯万的爱情(追忆逝水流年)》这两部名著的成功改变,让喜欢文艺的观众刮目相看,也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这次拍摄的《启迪》这个片断,故事来自古代(354~430)基督教神学大师之一奥里利乌斯Aurelius Augustinus关于时间的询问,施隆多夫将古代大师对时间表述的冥思苦想化为了视觉语言,而他以苍蝇的视角关注一家人的野炊是十分有意思的。

旁白简直象绕口令在往昔、现在、未来这些时间命题里反反复复的咏叹,在没有确定的点上随着历史漂流,显然陷入了时间不可论的泥潭。

河水再一次担负了流逝的意象,电影在这个短篇里加了许多时间对历史作用的意象,比如黑人融入了白人的家庭,而接下来关头党的出现增加了不和谐的成分,一家人的野炊因外一次触电的意外而中止了欢乐,而那只有着哲学"头脑"的苍蝇也因为撞上了捕蝇灯停止了它在历史中的使命。

昨天已经远去,在我们目送它远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承担发生;今天正在进行,在我们进入世界的时刻,我们理应尽情欢乐;明天尚未来临,让夜色种下希望,我们不必过于担忧。

存在,永远是合理的。

迈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英国)《沉溺于星》 时间旅行的主题,早在卢米·艾尔的年代就有,这个段落记录了一次太空80年的旅行和地球时间10钟的关系,故事传统而无新意,只是验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主题。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dard 《在时间的黑暗中》 《在时间的黑暗中》一如他的风格,以拼贴的手法,以字幕介入、影片的旧胶片为媒介、旁白组成了大师对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为主题,追忆生命告别的方式。

这种貌似随意的自由拼贴,却有着导演对人类生与死的探索和理解,而片中也出现了大师的经典之作《小兵》和《赖活》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隧道。

看到女主角哀怨的目光,而死亡集中营中睁着眼睛、骨瘦如柴的尸体和尸身上的虫子让我们明白大师的心事… 人类,在走向前方的路上,往往忽视了共存的天条。

影像留下人类瞬间的感怀,人类却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沉默,大师和我们都在灵魂的列车上,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

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逝去,唯有音乐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记存。

"小号" 篇共有8部作品,由爵士乐大师Miles Davis 的冥想JAZZ串引下,讲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欢离合。

阿基.郭利斯马基 Aki Kaurismaki(芬兰)《狗没有地狱》 这是一个最有故事性的段落,讲述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车的故事,他是谁,影片没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这个意象有着必然的政治读解,而他给女友的戒指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和意志的坚决。

郭利斯马基以车窗外的黑夜和车上的灯火通明为参照,人物的情感被深藏在沉默寡言之后,这不仅是爱的旅途,也是一次心灵对意识形态的皈依。

导演以《狗没有地狱》的隐语表达了他的政治观念,历史中的小人物永远只能被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此段落最大的特色是它的音乐性,音乐渲染了剧情也有机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很是抢眼。

如果我们登上了列车,我们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在昨天的结果里我们等待黑夜过尽的黎明。

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西班牙)《生命线》 艾里斯以1940年6月28日一个西班牙小村落宁静、安详的下午发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为故事的开始,给我们讲述了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以钟摆的摆动、墙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溅落、人的呼吸、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

而以圣母像和报纸上的纳粹军人的照片为前后呼应。

预示着安宁的脆弱和世界的动荡。

也给寻常人安宁的生活里抹上了一丝阴影,但是,影片最后孩子单纯、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类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这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人带来的春天,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孩子听的,但是,她也祝福着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我们。

整个片段音乐充满了恬静之美和景色之美,是最值得回味的一章。

影片中一个半大孩子手腕上自画的手表,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童年,孩子在心灵的聆听里慢慢长大。

在长大中我们懂得生活。

孩子的世界曾经是我们的昨天,只要我们还能见到孩子的笑容,请你相信,只要我们放弃仇恨和怨气,明天一定美好。

沃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 (德国) 《几千年前》 赫尔佐格是德国新电影的旗手,他以哲学化和浓烈的思辨色彩给世界影坛留下理性的思考。

他的主题往往是文明对"野蛮"冲撞过程中所导致的后果与不幸,他的主角往往是一些进行人力与天意的对抗的狂人,以他们的故事警示着人类的徒劳。

《几千年前》是一个人类学的主题,白人探险队给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带来"文明"的福音,同时也带来他们没有过的疾病和困惑,也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

多年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论理观和生活观已经开始转变,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经让他们远离了传统,而他们部落的明天也因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为种群的往昔,他们的家园随着他们孩子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心而渐渐远去,同时,带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人类,因为文明的产生、分工的不同而变得迟钝和懒惰。

我们善意地去改变他人的境遇有着太多想当然的成分,天道给每一种生活方式留下足够的合理性,自以为是的文明人啊!

请你止步。

我们应当明白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才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天道的质问,你可听到。

只有部落酋长手中的文明象征"闹钟"嘀哒依然,我们已经对自然失却了理解力,这是进步,还是无奈?

吉姆·贾木许Jim Jamusch (美国)《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贾木许被称为美国独立电影宗师,他的代表作《离魂异客》曾经震惊世界影坛,他以作品关注的是不同时空人对境遇的理解。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是一部关于因为车祸让一个女演员滞留在救援车上短短十分钟的故事,从表面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导演还是通过救援组织许多为女演员服务不同肤色的面孔,解构了地球是个村落的思想,瞬间可以到达的通讯,中国快餐,音乐的世界性这些话题电影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出来。

而女演员的服饰也表明了历史的反复性,有着间离的效果。

此章中规中距,勉强及格。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距离托那12英里》 温德斯十分喜欢在路上和天使的主题,因为那最能表述人类孤独的心境和内心渴望帮助的心愿。

他的《咫尺天涯》和《德州·巴黎》就是这样的代表。

他因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凯特而获救,颂扬了人心的善意和帮助的可贵性,影片的配乐是后车库(Post-Grunge)乐队Eels ,音乐的狂噪和抒情的完美结合使得如同风光片的这个段落有了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而摄影的精致更是达到了极限,可称为微型的文德斯招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德斯在其中客串了戴绿帽子医生一角,露了一小脸。

段落的最终是磨难之后的温馨,当他在医院睁开眼睛: 看见了他的救命恩人凯特,凯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样。

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我们将被掠夺》 这个黑人一如既往的愤世嫉俗,这次他的题材是关于美国选举的。

斯帕克·李以纪录片的访谈的手法直击戈尔幕僚的心态,并以对·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的最后十分钟回顾,揭示政客的内心世界。

紧张的气氛让人身临其境,因为我对政治不敢兴趣,所以一笔带过。

时间不是属于政客的,时间属于人民。

政治本来就没有准则,老李你还是拍拍你的黑人兄弟吧! 陈凯歌(中国)《百花深处》 凯歌老矣,而老的标志就是怀旧。

乔迁到高楼大厦是百姓们的愿望,在现代化名义下传统正在推土机下呻吟,而游子的晚归,找寻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寻找祖宗的根,这种没落的感怀是文化的回忆,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建设里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因此失去了什么?

晃动的中国结在残垣断壁斗大的"拆"字边那么扎眼,冯先生的手势里有着老北京的身段。

时间的流逝有的不再记起,冯先生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欲哭无泪的苍凉哪一个字可以担当?!

凯歌以虚拟的搬动衬着写实的音效,以传统的音乐传递了心碎的剧痛。

就像历史的古瓷瓶在他们的手中"碎"了,哀怨的笛声是民众记忆的挽歌,百花胡同的梦境,搁在心上生疼!

清脆的檐铃在土中再现,心中的院落在电脑中重建。

可,现实是高速路上飘扬着轻浮、恶俗的歌声,是冯先生疯了,还是我们自己没有了北。

在国粹的声腔里,冯先生独自在时空穿越,那悲凉的眼神,知者几人。

凯歌的片段,让人思索 无言。

【碟评】 比如陈凯歌认为时间是个轮回之圈,斯派克.李认为时间在乎的你是谁?

而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则谦逊地表示要做的更好。

不尽相同的回答表达了导演的世界观和他们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知以及他们段落所关涉的理念。

文德斯的段落我们看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说戏。

同时,我们在他和男主角的交流中感知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谦虚精神。

文德斯是用传统的摄影机拍摄的,整段的画面犹如一部出色的风光片,我们甚至能够感受热浪向我们滚滚而来。

在其中你也可以了解到驾车场面是这样拍摄的,十分有趣。

匈牙利的老导演萨伯在拍摄过程中事事亲范,显示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而手提摄影机的灵活性使得它可以无限接近演员,让肢体语言和表情带动一种"乐极生悲"的情绪,在片场,萨伯一直是乐呵呵的,一个讨人喜欢的好老头。

迈克·菲吉斯的拍摄方式是现代性的,他用DV 拍摄了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再通过后期复杂的剪辑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同一时刻的发生,他自己也讲完成这部作品靠的是集体的智慧,确实,素材在导演不同的构思里有着迥然不同的构架,在眼花缭乱的四格画面里,我们看到的是导演捕捉瞬间的努力,尽管每一次的记录我们留下的只是远去的年华。

这个段落的意义在于他试图描绘存在和逝去的瞬间截面。

西班牙的维克多·艾里斯段落是最为温馨和富有人情味的,特别是导演轻轻抱起触碰孩子的一幕充满着人性的暖意,传统的叙事里导演以孩子寄托着对明天的希望,孩子的成长正是岁月的前行,十分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匹配。

伊利·曼佐用了那么多的素材剪辑了一个生命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15人中他是最用功的,因为他的工作量不会少于任何人,年轻到年老的在时间长河的记忆,或许组接在一起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戈达尔的招牌是哲理,我们在花絮里看见了他案头工作的细致,他特别提到那张将死之人的脸,表明着他对人生意义的最后理解。

施隆多夫一节最值得一看的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有着印象派的余韵,他以色调来对应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未来是独特的视觉享受。

凯歌一段,如果没有冯远征的出色表演将逊色不少,片末电脑虚拟的四合院是一个生长在北京的导演内心的寄托,一种类似冯先生的没落感。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卡夫卡.陆) 于寒鸦精舍

 9 ) How do you explain TIME in ten minutes (trumpet&amp;Cello, Schloendoff, Wenders and Herzog)

Time is an abstract concept that we can experience it but can hardly tell. Time is something invisible but when it meets lenses, what can we see?Ten Minutes older trumpet/ cello is a collection of 15 directors' work of their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 of time. In this collection, Wim Wenders, Wener Herzog and Volker Schleondoff use their own contemplation and lives to explain the question “what is time”.Wim Wenders signed himself down in this work as usual, the remarkable elements in this work is still highways, music,men and cars. The story he is telling is about a man who got heart attack during the driving. The plot is quiet simple but the way Wenders tells the story is quiet interesting.The story start with a trouble, and the aim is quiet clear—find the hospital. Then the obstacles come—no one can help, and the man knows he can do nothing but go to the hospital himself.When he finally reaches the hospital, the story was finished successfully. Wenders gets rid of the trouble of the impossibility to tell a big story in this way---tell a tiny story which has a simple plot.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is quiet cool and out of control.“Here we go”, he said, then the adventure began with Eels's song Souljacker part1. Here we have to spend some words to talk about this song. Souljacker is a song mixed with anger and Rock, which led people into something special, free and crazy. The scenery we see in the film changed with the melody, it changed the color and the sight is distorted. It looks like Dali's pictures. When you see the windmills, you will feel like stuck into something –That's time. Time becomes slower like what Einstein described 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the song changes into another Eels song 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 a soft song describes man's dream .The song creates a warm and peaceful atmosphere like going back to home or being shined by the grace of the Lord. And then, the car stops, and he gets his second life.Something special in this part is that Wenders visualizes time, and man's struggle in time. He described the color and the amazing distortion of time from the sight of an patient. From my own angle, Wenders marked himself significantly with Highway and Rock'n roll music. Werner Herzog also be himself in this collection. Documentary is what he is famous for so that's the only documentary in this collection. Herzog never do a simple documentary which shoot from a journalist angle---for assure the balance and fact, it avoids any point of view. Herzog made his documentary into an “Author documentary” which show his own thought of world and concept.He choose a disappearing tribe to represent time. How they found the tribe, what it was like and how it looks like now and future, that's the simple clue of this documentary. The tribe hid in the forest and they even killed white people who live in their domain.Something unbelievable is that this tribe accepted the crew as well as accepted the gift and medical care. Soon they were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y dressed like us--- do not be naked any more, they went to the big cities, watched TV, even had sex with two white ladies. They accepted those new things without any pain. However, those “gift” killed the tribe---The dream of the new generation is to be a good citizen of a big city, and they prefer to speak Portuguese. Language is the last part of a culture. In the Franco-Prussian War, Arthas was banned from French---culture hegemony started from killing a language—However, the tribe threw their language away voluntarily. The new time swallowed old time softly, old things died like being suffocated in a sweet dream.However, they are scarred by the past---they still can't understand what's time. They do not need the clock and can't understand it at all. What is time? Why time is so important. In a modern society, punctual is a virtue. But this virtue do not have a long history in our society: Time was emphasized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Efficiency is a race with time, the more product you make in certain time, the more profit you gain. But in a tribe, the only thing they need to know is “the face of sun and moon.” The standard of efficiency in the tribe is whether you can feed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Compared to them, “What you need is less than what you expect” is a maxim to our lives.The in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ime demonstrate that time is an artificial concept. People always need something to locate themselves, we made meridian and parallel to locate ourselves and we need time to fix us on the time dimensionality. What a pity, we are resist of the freedom of floating in nihility.The final film is from Volk Schlondolf. Schlondolf is a director who can shoot something gigantic, and his work has strong insinuate of time. Like the Tin Drum, he use the eyes of a boy who resist to grow up to observe an epoch of time and human nature. He used a lot of metaphors to build up his own concept.The clip Enlightenment is an unique work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1: View angle and the movement of camera.2: The setting of monologue.3: The setting of the climax.The director set the the camera as the eyes of an mosquito. Mosquito is something almost invisible. Also, it is an outsider which hold no power and no status to things on air. But it's free, when it travels from river side to the forest. Though it's a view sight from an insect, it seems that it choose what to see and whom to observe. Because the viewer is something that can fly, so the camera twist in angles that out of rules. It just move freely, but steady. It makes the viewer get some power to chose the scenery. The firm shoot seems to add some spiritual to the viewer—it is not an ephemeral insect which has no intelligence. It is subjective but with firm will. At that moment, it seems that the viewer is not a mosquito any more, it's the God. However, God never interfere people's affair, it just observe and let things happen. The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 and the special optic angle model the attitude The setting of the monologue is the other “outsider”. The voice has no control of the happening issue, also, it comes from a ancient famous bishop called Augustinus who wrote a book called Confession. Confession is a book that Augustinus confessed himself to the Lord. Augustinus' thought of time is very philosophic. He talks about his confusion of the malposition feeling of time that caused by the unequality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incorporeal experience of time. And the monologue also cause the malposition feeling of the image and the voice. The magical feeling of “malposition” makes the concept of time subliming and solid.The dramatical ending form two death, one is the man in the film and the other is the death of the “observer”, the mosquito. The man's death seems to prove the fragile of the concept of time. You can never “occupy” time. You have no power on time like you have no power to the sudden death. Though Herzog shows that time is an artificial concept, however, Schleondoff used his lenses to show his rejection. From Schleondoff's view, the essence of time is abstract and transeunt, only the concept of time is man made. It seems a power that force history flows, society changes and our lives pass. At the end of the film, The dimension malposition was discarded. “You my God brings me enlightenment, you will be my lantern.I'll come toward your light.You, my God will make my darkness bright, and brighter and brighter...” There comes to a grinding halt, with the death of the witness.The end of our time is death. But our time died, the time of others will continue. “There will be no present if there isn't something exist.” said Augustinus. Our deaths cause us lose the present of our time. But we changed into the past time of others. When you question about which one of the three directors describe time best.I think it's hard to tell. They showed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and their feature and character. Wenders succeeded in visualizing time, Herzog did a good job in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itive society and modern society (including comparing the state of people living under two conditions of society. ) Also he showed his own concept that time is an artificial concept. Schleondoff created a malposition scene by using some common material. He fixed the material together and creating the feeling of “uncomfortable”. He created an atmosphere for people to get involve into his speculation.From my own point of view, Schloendoff did the best job to describe the abstract concept. He did this short film in an philosophic way, that is excavating essence out of huge chaos. Also, he demised the right of speculating and describing time to audience.“I do confess my lord that I don't yet know what time is.” Schloendoff is the only director who tell audience “I don't know yet.” That's really brave. What schloendoff showed is Time in philosophy which create a good chain to tie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other two directors though showed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concept, they just stop at a stage which is some place farer from the surface of an issue or object, they didn't actually touched the confusion of time. They answer the question in an easier way which is finding something which had experienced or was experiencing the confusion or the problem of time to show what time is. They didn't face the question itself. So I think their work still has some more way to go.

 10 ) 单说《百花深处》

陈凯歌的一个短片子《百花深处》,英文译名“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以前曾经在某个课堂上看过,今天看《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短片集,又重温了一遍。

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翻天覆地的古城。

拆迁废弃的荒地上,只余一个留恋不去的“疯子”,还有一棵老树,在夕阳里,静静地孤独地见证时光老去。

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短且深。

京片子、古乐、叫人苦笑的幽默,反映出变迁背后的深深无奈和痛惜。

最后用动画表现的一段幻影仿佛梦境一样唯美,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们失去的又何止于此呢……恰好今天又看了上期《南》上写陈丹青的一篇文章,陈提到对北京、上海等城市建设的置疑,指出中国城市谈不上“建筑景观”,只有“行政景观”。

在高楼大厦堆积起来的“政绩”中,有多少是真正考虑城市本身的呢?

大概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也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不像日本人从什么东西上都造出个“神灵”,从这一点说,中国人确实是个非常之现实的民族。

但是,这种没有约束力的“无畏”不见得是件好事,极端之时,甚至可能转化为野蛮和反人性……说远了。

“百花深处”,是北京一个老胡同。

第一次看这个名字,就觉着奇。

前面两个字是艳俗的,后面两个字却又显得深沉,把前面的“艳”活生生地压回去了,留有一点余香,反倒别有一番韵味。

与它有关的,还有陈升的一首歌《北京一夜》,也是首老歌,女京腔和摩登的流行音放在一起,倒也有点意思。

那歌中写道——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北京一夜可别喝太多酒,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北京一夜你会留下许多情,不要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ps:在网上找了“百花深处”胡同的资料——“百花深处”的名字得自一个典故,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种菜为业。

数年后,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

当时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

张氏夫妇死后,花园荒芜,遗迹无处可寻。

这个地方变成小胡同,但百花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据说真的是一条普通到了极点的胡同,那条胡同狭而长,两旁是用碎砖砌的墙,墙壁上可以看见一些泛着青绿色的青苔,阳光下千年的岁月在青石板的小巷中仿佛从未存在过。

http://watercolor.blogchina.com/4082509.html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短评

大师就拍这么个玩意儿?也就是没有负分,不然我给负100分!又闷又乱,竟然这么高的分!?还科幻片,科幻个锤子🔨!

6分钟前
  • 活豪
  • 很差

看得有些随意,不过用十分钟表现时光的流逝是很见导演的表达和喜好和功力的一个命题。不同风格、不同文化、不同摄影、不同语言收集一处,一次性观赏时适应起有些困难。总共十五部,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四部——贝托鲁奇的;迈克尔·雷德福的;维克多·埃利斯的斯派克·李的。

8分钟前
  • 想翔
  • 还行

在看的过程中我不断放空 啊 我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 ˇˍˇ )

9分钟前
  • 青心白
  • 还行

他们花时间探讨“时间”本身,提出的问题悬而未决。“时间”说:你不了解我正如一本摊开的书。

11分钟前
  • 郁郁结结
  • 推荐

为什么会有克莱尔·丹尼斯导的...她这么嫩

15分钟前
  • Cambrian
  • 还行

我承认自己期望太高了,可以不这么沉闷吗困死了。

20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十几部大师的短片集,有几部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发福的老年人在宁静的果园里躺在地上睡着了,梦境中,他回到了年轻时,片子以MTV式的慢镜头,闪现了一位年轻帅气的年轻人的活力朝气的人生片段,最后一颗苹果掉下,老人醒了,若有所思。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青春的流逝

21分钟前
  • Zack
  • 力荐

文艺的超过了我的承受,确实有些地方没看懂。不过,十分钟的年华,瞬间即永恒。值得多看几遍。最后一个可以给五星。。

24分钟前
  • 不吃馒头争口气
  • 推荐

除了刺杀了丈夫的那段,当时第一观感是居然没有血流出来咩?其它片段完全不着剧情故事-_-||大师们,恕我浅薄无知吧。

29分钟前
  • 朴树的那些花儿
  • 很差

时间:唯一我们无法改变的。。。人生中太多的拐点。。

32分钟前
  • kindsos
  • 力荐

在赫尔辛基的白雪皑皑中沐浴西贝柳斯,在孔苏埃格拉的风车下想象堂吉诃德,在莱比锡的空旷街市超验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回敬惠特曼的哪里哪里,在北京的百花深处触动着历史的尘埃。十分钟,年华似水,匆匆过客

3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cello篇故作深沉的很多,有几位对这个题材的控制很勉强

38分钟前
  • 扑向剑刃的轻风
  • 较差

主题沉重,发挥空间又不大,于是总体感觉很沉闷...感觉不如“小号篇”容易看进去。

40分钟前
  • leon mai
  • 还行

恐怖,最后那个,“他说黑暗,他说黑暗,他们说黑暗”

43分钟前
  • 猪头山太子
  • 推荐

大师面对命题作文所表现的也只能是禁锢了的自由思想

47分钟前
  • 忘忧草
  • 还行

今年短篇集中比较“高级”的一个

49分钟前
  • Mathilda
  • 力荐

感觉还不如小号篇 雷德福和戈达尔不错

53分钟前
  • 我TM是党员
  • 还行

同学们够钟交作业了!

58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较差

大提琴篇里的都没太懂

1小时前
  • 云云忘忧
  • 较差

。。。。。变化。。

1小时前
  • 梨!神经被拔~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