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以来,国内对于外国引进电影的翻译虽然提不上出色,至少还算正常,除了对于政治以及种族等等问题模凌两可的翻译之外完全不会妨碍或者扭曲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但是那些自作聪明的字幕工作者似乎不拘泥于单纯的翻译,而开始对于电影的字幕翻译加入了不少的中国元素。
其实说到了这里,我对于中国元素的融入是没有太多意见的,到底电影是一个有地域性的东西,很多外国人的逗笑方式并不一定能够被国人所理解,而用中国式的语言诠释其幽默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有一个词形容现在的国内官方的字幕翻译特别贴切,那就是过犹不及。
至少在我看来,电影的字幕是一个重在理解以及还原的东西,我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不光是在享受电影本身带给我们的乐趣,更多的还是它的地域性的文化冲击以及那种冲击之后带来的文化的包容性。
字幕的翻译应该精准并且在不改变与原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让国人更好理解的修改。
可是,最近的两部电影,《黑衣人3》以及《马达加斯加3》中的字幕人员真的有一点走火入魔了。
这两年“接地气”这个词火了起来,并且已经不光光被运用在了电影之中。
在这两部之中,类似于“凤姐”、“地沟油”、“hold住”等等的网络用词以及流行语相继出现,虽然带来了很多中国式的幽默,但是却离影片台词的原意以及异国的逗笑方式越来越远。
我在观看这两部电影的时候感到最气愤的地方就是很多原本很出彩的小幽默以及美国式表达方式被硬生生地翻译成了简单粗暴、让人哭笑不得的无聊文字,而在《马达加斯加3》中,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在我看来,适度的中国式翻译会在顾及影片台词原意的情况加增加影片对于观众的亲切程度,并且消除某些文化上的隔阂,而以上两部电影的翻译不过就是劣质的中国式的无聊玩笑,让很多原本出色的,聪明的语言显得低级无趣,说实话,如果非要运用这些低级到不行的幽默,为什么不放在国产电影里面大书特书,而非要在引进片中肆意出现呢?
中国现在的网络热点基本上是“审丑”,大量的奇葩以及社会上的负面新闻占据了我们的视野,而对于那些美好的,充满了创意和积极的东西却一直在被忽视着。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一方面代表着网民的智慧与幽默,但也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现在人的思维的消极以及那种毫无底线的娱乐精神,而这一点在现在越加泛滥,把无知当智慧,把无聊当乐趣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主流,不知道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发展必要的过程。
正是这些大量的玩笑式的话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得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其渗透,现在连电影的字幕都不放过,这真的让我作恶。
我现在感到最可悲的就是,中国很大一部分电影人的存在让中国电影变成了笑柄,现在就连翻译人员也开始学习他们了,我还希望这只是你们对观众开的一个小玩笑。
本片效果80分,字幕翻译0分!
$9.99 Genres: Soundtrack, Music Released: Jun 05, 2012 ℗ 2012 Interscope Records1New York City Surprise2Gonna Make You Sweat (Everybody Dance Now)3Wannabe4Game On 5Hot in Herre 6We No Speak Americano7Light the Hoop On Fire!8Fur Power!9Non je ne regrette rien 10Love Always Comes As a Surprise11Rescue Stefano12Firework13Afro Circus / I Like to Move ItBooklet Digital Booklet - Madagascar 3DL: http://11'5.com/file/ancy4ojg
导演还是前两部的埃里克•达尼尔,编剧则加上了操刀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诺亚•鲍姆巴赫,后者向来以对美式中产阶级生活淋漓辛辣的讽刺见长,由他来跟“马达加斯加”系列品牌的创立者达尼尔联袂,当然有理由让我们对这部梦工厂的动画大片多了几分期待。
现在看来,“达尼尔+鲍姆巴赫”的组合没让观众们失望,整部影片不仅画面养眼,而且角色性格丰富,剧情跌宕起伏——对于一部暑期档的“合家欢”爆米花动画片,这还不够么?
咱们就别老惦记着从里头挖掘什么深邃的思想了吧。
四只从纽约中央公园动物园里逃出来的动物,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一路远涉重洋到了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在途中亦展开了若干奇妙的冒险经历——这个故事内核的意旨其实很明显,那四只笑料百出的动物,正是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生活的“纽约客”们的喻体,对于在北美大都市里生活的中产白领们来说,城市就像是他们自己的牢笼,用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类动物园”,所以,在城市里生活得久了,难免想逃出去。
不过,逃得久了,似乎又想再返回来。
虽然从追求“自由”和“自然”的“本真”人性来说,逃出牢笼才是生命应有的归宿,但是,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多半也会卒于斯的城市人来说,真的能在远离城市的乡野之间找到生命的真谛并且怡然自得?
从爱默生、梭罗再到E•B•怀特,我们能在美国当代文化史中找到一条脉络清晰的崇尚回归“自然”的生态价值观线索,但对他们在当下的绝大多数读者——其中许多人也是《马达加斯加3》的目标观众——而言,这些“采菊东篱下”的描述,只不过是为了延宕城市生活的魅力所炮制出来的心灵鸡汤,在城市里厮混得久了,就跑到远方去旅旅游、露露营,再不济的,就看看《马达加斯加3》,疲倦的心情放松了,也好在回到那钢筋水泥的牢笼里去继续自得其乐——当然,跟那些作家们的抒情文字不同,《马达加斯加3》是一部满含着戏谑和恶搞的喜剧大作(片中有大量戏仿《罗马假日》《盗梦空间》《碟中谍》《尽情游戏》等片的段落)。
所以,《马达加斯加3》在编剧上面临着一个价值观的陷阱,对这四只好不容易逃出纽约的动物来说,似是而非的“乡愁”就像是渴望被监禁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为了从非洲回到美国,四位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参加了一个在欧洲巡游的马戏团(有点像《九品芝麻官》的桥段),九死一生的逃过了法国动物侦缉队的追捕(终极对决的场面很炫),最终,当他们来到中央公园动物园的铁门前,还是决定留在了“外面”——马戏团不算是“野外”,但比起完全人造的中央公园,还是要“自然”许多。
作为一部3D动画,《马达加斯加3》的立体效果很不错,画面构图也都充分体现了3D的优势,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奇观场景。
此外,影片的中文字幕配译也非常大胆,什么“赵本山”、“小沈阳”、“地沟油”、“爱情买卖”这些流行语一股脑和盘托出,闹是挺闹腾,但对于影片原意的传达和中产格调的体现,都有不小的伤害。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6月18日第20期)
文/是俊 这是《马达加斯加》系列里最鸡血的一部,从头到尾都有兴奋点。
事实上这一类的影片,比如冰河世纪、比如各种总动员,模式大都类似,都是一个奇特组合的团队去完成某个不靠谱任务的故事,旅途中埋藏各种爆点。
好的动画片需要有抓人的角色,旧而不俗的情节,最重要是编剧灵光闪现的细节。
这些马3统统都有。
其实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更像蓝天工作室的《 里约大冒险》,但低龄一些,安全又欢乐。
“impossible”是这类动画的核心命题,也是最大优势。
动画演员是不死的,他们被车碾、被炸弹轰,被坠机,被暴力殴打,却依靠那异次元的纳米材质身体满血复活,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省下的NG成本可以再拍十部大片。
动画的场景是无所不能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资金里做一个无限的盘子。
从罗马到伦敦,从伦敦到纽约,途中有激情火爆的飙车作战,有金碧辉煌的马戏汇演。
那场演出的舞美简直亮瞎了我的眼。
能够在这个世界体验现实世界不允许尝试的设想,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不死的主角在华丽的背景里花样叠出做着“impossible”的事——这简直是一部嗲翻了的《 碟中谍》好嘛!
《马达加斯加》的角色很有异域风情。
美国的狮子,非洲的斑马,意大利的海狮,俄罗斯的老虎,还有人气最高的“苏联”企鹅。
口音有时候杂得像英语中的鸟语,好难想象国配版会怎样诠释这些方言。
狮子的角色像美国队长,古典主义美男子,以形象和思想占据领导地位,观念很老套,机能也没特长。
企鹅特工队则像钢铁侠,头脑发达的拜金资本家,掌握大量高科技机械,协作战斗力超强,但裸着的时候显得好弱。
这里面狮子和豹搞暧昧,老鼠和熊有爱情,河马重新认识了青梅竹马的长颈鹿,海狮和斑马怎么看都像在搅基。
我相信纯洁的小朋友会把这些都扭曲成可爱动物们的真挚友谊的,才不是什么老师教的乱伦呢!
╭(╯^╰)╮!
《马达加斯加3》让人看得很开心,某些时刻似乎回归到一种不管不顾、闭着眼睛去冲动的童真状态。
这轻松也伴随着一些感伤。
很喜欢他们为伦敦设计的那一场马戏表演,当整个舞台立体起来的时候我忍不住要内牛满面。
马3有两个伤感的立意,埋的不浅。
一是人的动物化和动物人性化的对立,影片的结局把这一点刻画得很露骨。
另一点也是最让我伤心的一点,其实动物们最初的理想只是单纯的想回家而已啊!
有数不清的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却盲目选择了这陌生又搞怪的一场冒险,并且最后因爱上这种生活而抛弃了那个最初的梦。
我于是可耻地扯上了自己的梦想,其实生活可以更嗲的。
最后,3D挺棒的。
这样闹哄哄的浮夸电影适合去影院观看。
只看过前两部的一部片花,以为就是部很低幼的动画系列。
机缘巧合看了第三部,没想到剧本真心深刻……3D效果非常赞,整个故事亮点不断,笑料不少。
仔细想想,还非常励志,超越自己,突破自己,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120805夜1306
看着绚丽的马戏表演配着水果姐的firework,心里突然喷汹出一股强烈的冲动,我也想跟自己说,这就是梦想,是找寻自我,请你也跟他们一样地勇敢去追寻。
为什么有这么深切的感觉?
也许是我正打算抛下家里的工作,跑去可怕的魔都去追求所谓自我。
最初是一个男人,慢慢地发现这是关于自我,我是什么人,我要干什么,我想有什么样的生活。
稳定的工作,找个好对象,然后过稳定的一生,这些到最后还是说服不了我。
就像铁罐里的蒸汽,拼命压制它的结果它会以更强烈的能量喷发。
我侧过身看着电影院里的同学,一个医生,一个老师,一个垄断企业员工,我问自己,今天就看到结尾的生活,稳定,真的要吗?
也许一辈子连一个firework都不会有,一刻火花四溅的时间都没有,当然都只是也许。
黑暗前的黎明总是特别漫长,做选择前的生活总是特别纠结,但是希望几个月过后的我回过来看到以上的话,是充满希望的对自己说加油,而不是无奈的一声叹息。
诚然已经忘了《马1》和《马2》的剧情,在去电影院之前和同事们讨论了很久,仿佛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回忆前两部的大体全貌。
或许是我的记性不好,或许是我们同事的记性也不好,但我只知道的是,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出现在《机器人总动员》、《千与千寻》这样真正顶级的动画片上的。
唯一能记起来的,恐怕就是这个系列中那四只无所不能的企鹅,拥有着特工一样的判断力、策划力、执行力。
马达加斯加企鹅之于《马达加斯加》系列,就像那只喜欢松果的松鼠之于《冰河世纪》一样,是配角精彩过主角、让主角沦为跑龙套的典型作品。
只不过在《马3》中,四只企鹅的表演虽然精彩依旧,但已尽显江河日下之势,因为观众已经熟悉这个套路了。
俗话说得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又有道是,同样的招数对付圣斗士是没用的。
对虚构出来的圣斗士都如此,何况我们真人乎?
《马3》的情节相比以往,相比其他优秀的作品可谓有点支离破碎。
在一个并不十分充分的动机下,四个主角想要回到纽约,于是开始了这场冒险。
而冒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一位动物标本收集者兼强力女警官的追杀,第二是来源于一个失去目标、动力的马戏团,他们要在借助马戏团前往纽约的同时,顺便帮助马戏团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线索,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味。
如果说前者看上去是那样的激烈、爽爆,仿佛绝顶辣椒的味道的话,那么后者就是有些煽情、忧郁,涉及心灵成长的午后的红茶,给人暖暖的感觉。
然而,《马3》却把这两种味道对在了一起。
或许你会感到,新的味道很独特,很耐品,但我的感觉是新的味道很怪异,哪个也不纯粹,谁都想突出自己,最后搞成了大杂烩。
如果说女警官一定要对动物们赶尽杀绝,仅只是出于其收藏标本的爱好的话,那这个设定未免略显浅薄了。
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爱好,是否是小时候受到了动物的伤害因此以收藏标本的方式来进行变相复仇,如果能挖掘到这一层,或许会触及更深层次的人性问题。
这样她就不再是影片中一个纯恶的象征了,而是一个有着深层次动机的人,是一个更为立体的人。
这样深层次动机的存在,也会为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解决与女警官彼此之间的矛盾提供途径。
换句话说,一个要砍狮子头的人,如果最后不是被动物们搞得跟落汤鸡一样一无是处,而是彻底良心发现,被动物们所感化,解开了几十年胸中的那个扣,与动物们重归于好,这不是一个更好的结局么?
只有这样,才能让辣椒的背后也体现出温情的红茶的一面,才能让女警官的对抗主题与马戏团的成长主题相得益彰地互相促进。
再来说说马戏团的线索。
从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的信任,到知情后的受伤感,再到重拾彼此间的信任;从为了自己的目的不得已而欺骗对方,到这种欺骗被暴露、自己在被抛弃的同时受到良心的谴责,再到双方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团结合作解决难题;美国动画大片经常出现的心理成长路线被再次演绎了一遍。
所有的关键节点以及在关键节点处的台词、重量级发言,都像是在走过场一样,完整但却毫无新意地把这套惯常的模式再讲一次。
对于马戏团成员来说,重新找回原先的信心甚至连一次失败都没有经历;对于主人公们来说,在帮助马戏团找回信心的时候自己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精神收获。
这或许是源于,马戏团只是一条分支的线索,它与女警官的线索是并行的,影片最终是要以女警官为终极BOSS的,因此无暇在马戏团上刻画太深入的缘故。
影片中比较精彩的部分,是对高科技马戏的一段动画描写,想象力丰富、动画的味道很浓,有点迪士尼经典影片《小飞象》中一段迷幻动画的描写。
这或许也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让人感到有原创性的段落吧。
从影片一般的质量以及水准上来预测,高开低走几乎已成定局。
上次去电影院看动画片是什么时候了呢?
是和他在一起看蓝精灵吧,确实是很平淡的一部片子,没什么印象了。
上一次在电影院看动画片哭得不能自已是什么时候了呢?
是玩具总动员三,第一次看3D电影,上大学前最后一次和妈妈一起看,恰恰好主题还是关于成长和放手,看到男主角终于长大,看到他和那些一起陪着他成长的玩具终于挥手说再见,最后那几分钟的蒙太奇赚足了我的眼泪。
似乎扯得有点远,这次的马达加斯加三,是我在终于考完一堆想考的不想考的会考的不会考的试之后给自己奖励的糖果,想在电影院里笑的疯疯癫癫的,结果还是哭的一塌糊涂,就在电影院爆发出一阵阵笑声的时候,似乎我的泪点真的有点低了。
三之前,我对这个系列似乎没有什么好感,好像是在家时莫名其妙地看过第一部,印象中就是一群动物吵吵闹闹,就连企鹅都让我看的云里雾里。
然而决定去看还是在复习期间看了三的预告片,被那个五彩斑斓的斑马戳中了笑点,还有那首燃到爆的firework。
电影一开始就戳泪点,艾利克斯的生日,河马的自由女神,长颈鹿的大桥,那一座用沙子堆起来的纽约城。
不管是这样的友情,还是那载着的满满满满的对家的思念都是我心里无法触碰的柔软,结果电影的一开始,就注定会一直牵扯着那个角落。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老套的闯欧洲碰见大boss被马戏团拯救拯救马戏团,顺便一提,大boss很有反派的范儿,飞天入地无所不能,尤其喜欢她涂口红的那份拽劲儿,我心目中的女强人就该是这种style。
然后就是全片最高潮(我认为),也是我眼泪掉的最厉害的地方——那一场美的我无法形容的马戏。
从伟大力战胜对火焰的心魔开始,从那个闪耀着的旋转舞台散发着七彩光束开始,从火焰鞋在漆黑的夜空里留下耀眼的痕迹开始,我的眼泪就没有停过。
firework的音乐那么应景,随着节奏,花豹美女和艾利克斯完美默契的空中飞人,长颈鹿和河马的动感十足的钢丝街舞,还有那些四射的焰火,不同的光芒映照着马戏团每个成员同样的笑脸。
他们用这样一场美的不真实的马戏换来经纪人的认可回美国的车票和我廉价的泪水,不论是作为马戏团成员的它们还是作为电影角色的它们,都成功了。
成功得以至于之后那场动物园的解救的梗失去了作为结尾本应具备的震撼与惊喜之感,虽然最后的喷气背包,空中飞人,给全世界小孩的气球都和之前无意的谎言相互照应,看出了电影的用心。
不知道为什么,动画片总是让我哭,不论是冰河世纪系列,玩具总动员系列,以及后来补上的马达加斯加二,无一例外。
在被光环照耀的各种主角终于历经千辛万苦打败各种恶魔获得各种胜利激动人心的音乐各种响起时,屏幕前的我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还咧着嘴巴笑。
Tal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喜极而泣是一种对快乐的高峰体验。
所以,那么俗套的梗,那么简单的胜利,那么显而易见的道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温暖终会驱散寒冷,轻而易举地就让我体验到了最高层次的快乐。
很欣慰,摸爬滚打了20年的我,经历了不公见过了黑暗的我,还可以保留着这么纯粹的心。
相信这个世界简单的美好。
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童话?
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动画片?
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希望需要简单的温暖,告诉你只要敢爱,就不会寒冷。
就像结尾,艾利克斯和动物们终于勇敢地对那个安逸轻松的动物园生活说再见,踏上属于他们自己精彩刺激的旅程。
你也可以的吧。
鼓起勇气,挣脱困着你的牢笼,做那个你一直以来想做的自己。
“我们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走出动物园”人生的快乐,只有自知,看不来的,只有实实在在用手触摸到了,才知道什么滋味。
创造的快乐永远胜过欣赏的快乐,参与的快乐永远胜过观众的快乐,动物园外的快乐永远胜过在里面的快乐,他们的快乐永远胜过我们的快乐,他们指创造这场视觉盛宴的每个人,动画、配音、音乐、剪辑、编导、摄像、灯光、字幕、后期制作。
他们的快乐不仅是可以分到亮人票房中的一杯羹,在制作这幅作品过程里的每一刻,透过电脑屏幕,他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的乐观、幽默驱散人们的苦闷、麻木(即使是只限在影院里);他们的激情在点燃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哪怕只有一时,像最后动物园里的那个“哇呼!
”的女人);他们的想象力可以让每个人临境其中,呆傻着笑脸(呆傻在漆黑的影院里,望着美奂的银幕天空),不觉所在;他们在动物园外多年的感受可以有机会在此汇聚成一部电影,全都爆发出来!
展示给全世界的人,从动物园外他们的伙伴,到悠闲、安逸但也在慢慢沉睡中的欧洲人,从辛苦忙碌到麻木无知觉,被女朋友或老公的责任催促得没办法才在周末的午后爬起来,拖着慵懒的身躯走进电影院的中国人,到内战连年、战火漫天,只有闭上眼睛才能找到安宁的东欧、亚洲、非洲人,他们坐在电影院里,看到这动物园外创造的一切,都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每一个人......一直没走出动物园的我们,有幸在默默流逝的某天夜晚,突然看到这场恩赐的盛宴,看着离开动物园的狮子们神话一般在天空中飞舞,看着他们尽情陶醉的表情,坚定的自信,忘我的快乐,我们明白,我们错了......原来,“让自己整天卖力地上窜下跳,做各种搞笑的动作,取悦他们,并且该听话的时候就表现百般的顺从,来谋求动物园里一个稳定的位置,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原来那只是在动物园里的我们能看到的幸福!
原来头顶的天空不只是那样一个圆圈,她还更广阔......,然而我们已无力改变,我们陷得太深,只希望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能过上“人”的生活,然而我们却还在为他们创造和我们现在一样的世界!
然而到底经历了怎样一段绚丽的人生,能让狮子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让人遐想.....让人神往......我一直有种观点:人是骗不了人的。
你没有过那样的体会,你怎么可以感染我们?
怎么可以创造出那样打动人心的作品?
维持行为的高尚和思想的肮脏是太难的一件事,绝难做到,更何况要长久地。
没有过走出动物园的感受,怎么可能创造出《马达加斯加》《阿凡达》《哈利波特》?
一切认为美国人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剥削,不过是更巧妙地达到他们的意图的人。
我只能说,动物园里的人,怎么能体会动物园外的快乐?
然而走出电影院,他们眼里的,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而我们,走出影院,迎面而来的依然是那个我们无力改变亦不能接受的现实世界!
(骤然的兴奋会在百步内完全消退,我看见同场出来的一个女孩,走出电梯门的时候,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甩开胳膊大踏步走着,我也跟着很有精神,但不出多久,已见她毫无精神地走在城市的夜里......)也许世上本没有希望,走得人多了也变成了希望。
美国怎样成为现在这样一个积极有活力的民族呢?
他们怎样走出了老欧洲人的困境呢?
他们从来不用面对中国人要面对的周而复始、天天不变的工作和生活吗?
很难想象哪个人不用面对每天重复发生的事,可美国人为什么还会不断地创造出那么多优秀而有新意的电影、音乐、文学、科技?
各种不同的理论探究和实物层出不穷。
我觉得任何看似不能克服的困难得以实现,都在于人们曾努力改变过,并将这种“改变”转化成一种习惯。
变成一个积极的民族也是如此,年青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这样一个个现实故事在培养着美国人的积极心态。
美国是一个由一个个曾经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和受着前人事迹的鼓舞,正在努力改变着自己命运的人组成的国家。
生活最美好的状态在未知+希望组成的状态,就像无意中闯出动物园,身处未知世界并一心怀着回去的希望的日子。
也像檫了香波,瞳仁里印着曾经让自己身败名裂的小火圈,但对自己充满希望的时刻。
今年感兴趣的片子不像去年那么多,所以去电影院的次数比去年少了许多。
今年6月以来,我觉得可看的片子也就只有《黑衣人》《007》《马3》。
《黑衣人3》上个礼拜已经看过了,现在《马3》也已经上映,再不去,等到下线就不爽了。
所以昨天赶快跑去看了。
总体上讲,与第二部比起来要好一些,但与第一部相比的话,还是要差一些。
不过这就足够了,至少迎来了反弹。
这次,大反派变成了人类,而且是打不死的小强。
动物们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基本上,该有的都有了。
3D效果还行,比去年的《蓝精灵》强多了,这次是在民乐园万达看的,估计看imax会更爽。
不过整个场子里观影者不超过20人,这倒比较给力。
配乐依旧很棒,尤其是kitty perry的《firework》,那段应该是全片的高潮了。
片尾还是那首熟悉的《let's move it》,真是百听不厌啊。
之后播放字幕的时候有首《love always comes as a surprise》听着很有感觉。
唯一不足的是字幕,据说《黑衣人3》和本片是同一人翻译的,真是糟蹋完《黑衣人3》又来糟蹋《马3》,什么样的网络用语都用上了,这种风格刚开始可能还会觉得比较新鲜,比较有意思,次数多了,就不那么好玩了。
希望下次看片,不要又是此人翻译。
罗嗦了一大堆,想看的去电影院看吧,保证你拥有90多分钟的快乐时光。
有部分剧透,嘿嘿最后附送高清海报。
3D效果很好,别的没什么了
笑死我了
这一星不是给电影而是给水果的firework,在电影院看过两次3D动画了,蓝精灵明显好看太多太多了
这个3可以作为终结了。。。
难道只有我觉得这部电影很一般嘛。。。。
就。。。挺好笑的吧 配乐挺好听的
quite a show for kids =)
笑点的堆砌而已,期待皮克斯
无聊。。
哎呀好欢乐!!
看到中途不想看了
劇情狗血,吐槽生硬,3D再減一星
打发时间随便看看
桑尼亚出现的时候我笑喷了..感觉比 2好看
not my taste.
I LIKE TO MOVE IT, MOVE IT
从头笑到尾~神级字幕组啊!哇咔咔咔咔~~P.S:松江真心便宜,才25呢!
很搞笑,儿子一直在乐。
浪费我52块钱团购,狗血的字幕组!
完全无逻辑的脑残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