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有不原谅的理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诉过我。
我轻率给予的原谅是虚假的。
在需要手术的伤口上只是缠上了一层纱布,我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
我所收到的痛苦不是给那些给予原谅的人看的,而是给那些给别人带来伤痛的人看的。
这样我的痛苦才有意义。
”应该忏悔的是那些带来伤害的人,而不是祈求受到伤害的人终于可以原谅。
今天偶然看到乔妹的〈今天〉,看完以后感觉如同当时听到乔妹和玄彬分手一样感觉很沉重,看完后久久不愿意说话,只想找个地方痛哭一场。
剧中的乔妹饰演的一个失去未婚夫的女人,因信仰原因原谅加害自己未婚夫的人,同时辞去工作去拍摄与她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家属的记录片,原本的意愿是希望大家都能去原谅那些犯错的人,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谓的原谅只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而并非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而且对于受害的人原谅,许多的加害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犯的错内疚,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受害人家属造成的伤害,而且因为自己的原谅,给加害自己未婚夫的人写请愿书,结果造成另一个家庭失去最亲人的家人,对于自己的原谅而产生对他人的伤害,乔妹陷入深深的自责中,而对失去求未婚夫的痛苦更让她痛不欲生。
很喜欢乔妹,一直是她的铁杆粉丝,每一部电视或电影,没有一点娇柔做作,每一个痛苦的表情都拿捏得如此到位,那种绝望的神情,那种无法抑制的痛让每一个人内心无法淡定。
再想想片中的思想,或许正中因为中国人只注重商业效果,而缺少从内心和真实的角度却审视问题,拍出来的电影总是那种俗不可奈的套路与思想,永远不如外国电影吸引人。
想想内心沉重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此片真的很虐心,可却也是真实的反映,因为很多原因,我们不停的想告诉自己宽容,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对于给自己生活带来痛苦的人,当你做出所谓的原谅,大家会对你歌功颂德,会觉得大爱,可是这件事对受害人造的痛苦呢,安慰之后,所有的痛苦还是要受害人自己承担,就如同大家不停的讲大道理告诉身边每个受伤害的“你要坚强,这才是你应当做的。
”是啊,大道理谁又不知道呢,谁又不知道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存在着,必须要活下去因为地球不会因为少了一个人而停止转动,可是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们是否又可以做到坚强呢。
对于原谅与惩罚,乔妹疑惑过,为自己并不是出自己内心的意愿而痛苦着,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愿去面对真实发生过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便象鸵鸟害怕风暴的来临便把自己的头埋时沙子里,以为这样风暴就可以不来,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乔妹一直告诉自己应当原谅那个加害者,所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所谓大爱人故事,所以害怕知道那个加害者的消息,用这些行为来麻痹自己,强迫自己告诉自己原谅那个人是件正确的事。
当她发现加害人并没有因为她的原谅而改过自新,反而杀害另一个更无辜的家庭里,发现大部分加害者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宽容而觉得自己犯错,而心存内疚,最后痛苦的反而是那些试图原谅加害人的受害人家属时她崩溃了。
以前看德兰修女传时心里特别感动,时常在想,社会上既然会有如此博爱之人,为自己内心的小狭隘而自责,在生活中,当受到伤害时,也觉得应当象里面的乔妹先的行为一样原谅伤害我们的人,象德兰修女一样关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当真的受到伤害时,会象乔妹一样告诫自己要宽容,要宽恕,应该用爱去感化伤害我们的人,所以即使受到伤害,也要微笑面对伤害自己的人。
可自己受伤的内心呢,或许只有自己明白伤痛对自己的影响会有多深,多强烈。
当明白自己所谓的原谓只是一种傻傻的代表行为,而加害人去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伤害,而怡然自得时,那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大家经常会说“要学会放下”,可这放下的过程要多长呢,又要谁能知道呢,有时大家也会无所谓的说“又何必在意一句没有意义的”对不起”。
伤害了人,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痛苦,出来后连一句“对不起”我怎么去原谅,当因为失丈夫被杀害自己日子苦得不行,而得知对方不仅自己提出减刑而且出为后和自己人过得很好对自己杀害的人的家属一句对不起都有没的时,小店铺女人心里面的怨恨深深的刺痛了乔妹。
池敏的死让我也很难过,伤害人有两种行为,一种是把这种伤害加在别人身上,另一种是加害在自己身上。
对于池敏的家人,我深深的怨恨着每个人,对于一个孩子,即使做错了事可那种往死里打的行为我无法原谅,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试图为他们找一个原谅他们的理由,就象池敏让她爸与她做亲子鉴定,告诉爸爸:如果告诉我,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这样打我,我也不会这么恨你,我这样做只是想减少对的你恨,因为你是爸爸”看到这,泪了满面,是啊,我多想原谅你,让我找到一个不恨你的理由,我的亲人,是啊,曾经我也是多么强烈这样想过,当恨到用弄跨自己的身体而对抗家人时,池敏内心痛到这样一个境地啊,不过或许这种痛也深深的体会吧,年轻的我也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自己的家人,或许真的是恨到一种极至,但对于传统的观念家长打小孩子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而小孩打大人就是一种极度不孝吧,所以当恨到一种极致的时候就会用伤害自己来逃离这种痛苦,来逃离所面对的一切。
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有的人,可以原谅,而有的人却应该让他们受到惩罚,只有他们深切的体会到他们加害的别人身人的那种痛时,他们才会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才会珍惜每一个生命,才会使更多的人免于受害。
看了今天这部电影,感觉自始至终,编剧似乎想通过女主来引导人们解读如何用“善”。
有些人经常宣传人心要向“善”,这个“善”字怎么理解?
儒释道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善”,个人认为,并不简单是指伦理逻辑上的善,更多是指我们要尽力保持一个生态系统良好平衡运行的愿力。
比如如何用“善”对待一个有罪的人,有些歪嘴和尚修行者理解的善就是用爱感化,宽恕这个人的罪行,包容他。
其实上帝的意思并不是酱样紫的。
犯过罪的人,如果不罚惩,会使得这个犯罪没有了边界意识,反而这个犯罪更享受不断冲突新的边界不断残害他人带来的新的刺激快感,而享受快感也是一种人性本能。
因此再犯更严重对他人伤害更大罪行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如果此时用包容宽恕他罪行的方法,势必会破化整个人群生态系统的平衡良好运行。
而此时“善”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惩罚,而不是宽恕。
这样才能挽救这个人,也保护了更多可能会受到伤害的他人,维护人类生命权利生态的良好运行,这时的“善”更多的含义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维持公平、正义,即人类人权。
有些弱智又会反驳,为什么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叫他的信徒不要用仇恨,而是要用善与爱去宽恕害他的敌人,那是因为耶稣不这样劝导,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流血冲突,他的信徒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武器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能被人鱼肉。
如果有压倒性强大的优势的话,可能是另一种表达?
像现在的美国,以人类的人权自由的名义揍你屁屁,上帝是个非常有前瞻性的人,帮他的后人设计了一套很好的逻辑。
世间很多人,因为自己的理解水平能力低下,胡乱地传播自以为是的“善”,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那些因为自己理解水平低下,而胡乱用自以为是的“善”,更是可耻的,有时,从某些方面来说,说是一种助纣为虐的犯罪也不为过。
众人口口相传的善的含义,更像1+1=2,道理逻辑简单粗暴,一般容易快速传播。
但真正对人类帮助更大的微积分、离散数学、拓扑学等却往往很多人说不上道,“善”这个字或许也是酱样紫的情况。
首先,要说一句豆瓣简介名字写错了,犯人是泰浩,智敏是朋友家妹妹。
然后再来说说电影,一开始看着其实很憋屈,对女主轻易原谅犯人的大度惊到了,只想说世间好大一朵白莲花,慢慢才知道女主并不是真的原谅犯人,她只是自欺欺人,就像杯子破了补过还是有裂痕,人被伤害过心里也会有伤痕,何况是一个生命。
原谅这个词并不是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犯罪者是否真心悔过,受害人的原谅是否能让犯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忏悔,不再做伤害他人的事,而不是拿着别人的原谅当作武器,减少自己的忏悔时间。
如果所有人轻易被原谅,那么犯人只会越来越无法无天,不思悔改。
原谅不应该是廉价的,它是很奢侈的,不是说犯了错就没有机会了,而是看你要不要这个机会。
并且还有一点,不要利用社会舆论、民众偏向煽风点火,不原谅就是蛇蝎心肠,你有否考虑过受害人以及家属的心情,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从痛苦中走出来,犯人可以轻易获得新生,受害者却永远都要挂着受害者的狗牌,这个社会太恐怖了,就像强奸案,人们反过来指责女性衣着暴露,好像穿的不暴露就不会受到伤害一样,为什么会为坏人找借口吗,我想大概是你没痛过,切肤之痛只有亲身感受才会理解,不是当事人就不要擅自做主。
电影里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大意是受害人没有选择原谅犯人的权利,也没有惩罚犯人的权利,虽然如今是法制社会,但我觉得一定意义上考虑民意也是需要的,不是很懂法律,我想目前这一块还是不可动摇会影响很大的,法律的制定完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每个人的观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因为经历和对感情和观察角度的理解不同,观感自然不同,所以才不会出现100%的好评和差评的影评。
即便是凤毛麟角,在一片倒的形式下也会有那么几个微弱的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乔妹的演技很好,前期表面的平静也隐透着莫名的挣扎。
后期的自我否定和对真相探寻时的犹豫和渴望交织出的迫切又胆怯的情绪也表现的很好。
小姑娘对家人的爱恨交织也演的很自然,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更明白那种感觉吧反应的现实社会也会让人觉得忧心,尽管只是片面的,但是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像修女和神父一样,一味的劝受害者去原谅罪人,像劳教所的管理人员一样说要让少年犯不受打扰的过新生活···那受害者家人的痛苦又有谁关心,因为得到原谅而放心开始新生活却没有一丝愧疚的害人者真的值得原谅吗?
好像那个被害女孩的母亲说的,所有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以情动人,那就只能以法治人
韩国人的逻辑很有意思,对待二次碾压和杀人不眨眼的连续杀人犯,竟然要求受害人原谅施暴者,我真是跪了。。。。。。。
这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值得肯定,宁愿以暴制暴,也不放过一个。
首先必须得明白一个客观事实,人性中有绝对无法原谅的部分,所谓的人之恶。
人类之所以繁衍到今天,合作和竞争相辅相成。
在很多极端条件下,必须要通过碾压同类或者异族,才能保证自己基因的延续。
这种碾压包括残杀,强X,侮辱,暴力,等等等。
而这种极端条件很多很多,所以这种恶在人类血液中被一代代继承,或者说,在人类意识形态中,被一代代继承。
客观上来说,若没有这种恶的作用,人类这款基因库也不会繁衍得那么成功和巨大。
但是,客观归客观。
当整个族群的道德意识和宗教意识完全觉醒,并且上升到很大高度时,这种写入人性本能中的“恶”却可以造成巨大的伤害,对于那些“善”的伤害。
其实,片中的女主角,未婚夫被人2次碾压后死亡,她使用圣母般“原谅犯罪者”的方式进行自我催眠。
这可能是一种自我本能的保护,保护自己人格不因为这整件事情的冲击崩溃掉。
但是,自我催眠的下场是什么?
正如片中所述,把本该开刀消炎动手术的山口贴个创可贴,那么伤口表面上看不出来,内里面只会腐烂生蛆,给整个躯体造成巨大的伤害,最后坏死或截肢。
用到人的心理角度,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极有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一生无法痊愈。
人性中的这部分恶是无法被原谅的,因为只有通过施暴者本身的忏悔,用他们自己的善把自己恶给消除掉,那这一个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只是对施暴者和别的善者的意义。
也许这时受害者才能说一句原谅。
若"恶"还存在,受害人的“原谅”,只是助纣为虐。
就如片中那机车少年,杀了女主角的未婚夫,被女主角原谅得到释放,然后因为一句话不合,有马上杀了别的少年。
善者要想自保,不能用“原谅”,而是通过不原谅,把对方施暴行恶的能力,借助法律的途径,监管起来。
同时,这种“恶”的成分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但是受后天成长生活的环境刺激,其个体含量和表现方式差异巨大。
杀人强奸和冷暴力,损人利己的恶性竞争等,通通都算,含量不同而已。
那些看似轻巧的行径,哪怕有在多的冠冕堂皇的漂亮理由,从纯粹的道德层面,都是不可原谅的。
而且其被善消除掉的概率也是极低,片中已经做了统计了,二次犯罪的概率高达7成,更何况生活中的那些龌龊的勾当。
比较有意思的是,韩国社会却有一种强迫症型的原谅情绪...那个修女做着两边不是人的工作,却乐在其中;少年犯监狱的看守人像守护着天使一般守护着那个杀人的恶魔。
他们社会舆论的导向居然是同情施暴者而不是保护受害者。
甚至强迫受害者去“原谅”。
我觉得这个社会是有毛病吧,或者影片片面了,若是客观上如此,我只能把这种强迫症型归为阴谋论了。
阴谋论无处不在的,男权思维对女性的婚姻压迫是阴谋,中国儿童精英教育也是个天大的阴谋。
所有阴谋论都有一个共性,少部分有文化的流氓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洗脑的方式带领一大批走狗奴役善良懦弱的人,并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思潮。
以此得出韩国的这个“原谅罪犯”社会强迫症,其背后的黑手很有可能是那些自己后代中有罪犯的当权者和有黑历史却坐高位的人。
他们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万幸,文化渊源流长的华夏大地,讲究杀人偿命这门手艺的中华民族,还没被这类阴谋论洗坏脑子。
最后来比较一下韩国的宋慧乔和中的范冰冰。
都是两国的一线明星,论长相,各自在纯美和艳美这两大不同领域做到了登峰造极,这点打平。
从年龄上来说,两人也都是刚满30岁的成熟女性,都处于女演员最最黄金的年纪。
同时都在经历从一个偶像明星到实力演员的转型过程。
她们选择了同一条道路,即文艺片。
《二次曝光》我还没看,但是范爷和李玉之前合作的《苹果》和《观音山》都看过了,就说与《今天》相比吧,感觉韩国导演李廷香的视角要比李玉更广些。
前者是在深刻揭露人性的普遍性一面,后者专注挖掘比较少见的一部分极端情况。
所以从观众角度来说,肯定是前者的接受度大一些,我个人也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可前者。
伟大的艺术家,就是要能创造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
从表演角度来说,首先得肯定两位女演员的优秀和努力。
但我真担心美丽成了范爷的障碍。
她太美丽了,美丽得容易让人出戏,李玉戏里的角色,有时不需要那么锋利的美丽。
她的美像一把刀,把本该承载故事的角色应该表现出的故事情境,给破坏掉了。
宋慧乔的颜其实是走偏锋的,多一点就俗了,少一点就淡了。
她的面容,保留了很多传统东方人所喜爱的审美特征-纯和善,并精致化。
所以怎么看着都舒服,舒服感排在惊艳感之前。
她洒在人堆里,绝对不起眼。
但是看第二眼的时候,就容易把人的魂给勾了。
所以这种面孔简直是文艺片的梦寐的主角脸孔啊,看似平凡——能入戏。
第二眼的勾魂——可以当主角。
不过两位都很美丽,两位都很努力,两位都有很多很多的粉丝,两位的未来都能用演技,证明自己的天后身份。
现在虽已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时代,但是做错事接受相应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道歉并予以一定的补偿(不是简简单单的计算成金钱的补偿)也是过错方应该做的事,虽不一定会得到受害者的原谅,但是起码自己无愧于心。
受害者也应该凭着自己的心去选择原谅与否,原谅了就是原谅了,没有就是没有。
最最希望的是社会不要有太多的道德绑架,因为你永远不会了解在别人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和发生过什么,你也根本不清楚这些事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旁观者苛求受害人宽恕加害人?
宗教(修女)为了神,以神的名义;法律(少管所的女官员)以公正和保护的名义。
为什么神和法律站在罪恶的一方,偏袒罪人?
罪人为什么总是重复罪恶?
因为他们原谅了自己?
池敏说因为受过伤害,所以伤害别人或自己。
不正面伤害就变得越来越懦弱,如同池锡,成为父亲的帮腔和帮凶,面对挫折(失恋)只会哭泣等待别人拯救丧失自救的能力。
勇敢的池敏想要原谅父母的努力都被看作叛逆挑战,从而带来变本加厉地殴打。
因为父母没有认为自己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感激,原谅反而激怒他们,让他们面对自己犯罪的真实,撕下中产阶级光耀和幸福的虚弱假面。
原谅不能改变什么。
上帝和法律对人性的判断是错的。
人的本性也许是善,但是人自出生被家庭和社会塑造打磨,早就扭曲了本性。
对宽恕感恩不仅少年,成年人,甚至亲人也做不到。
也许由于不在乎,漠视生命漠视尊严漠视幸福已经成为习惯。
池敏在如此教育下成长而没有放弃自己,努力学习,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呢?
原谅别人是否能让受害者减轻痛苦?
无论《今天》还是《密阳》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人不是耶稣,死后能复活。
死后不会有明天,所以今天才珍贵,才要珍惜。
爱和恨、委屈、后悔、愤怒、悲伤是人独有的感情,没有这些的是神。
神却不能拯救善人。
至此可以说宽恕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这种圣徒情感属于宗教而非世俗社会。
宗教人士要求宽恕罪人,无非是标榜与神一体。
法律保护恶人却是人为扩大伤害。
但是不宽恕不代表活在仇恨里。
影片最后的回忆告诉我们获得幸福不是因为宽恕罪人,而是因为宽恕自己。
池敏死就是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流着厌恶的父母的血。
她不能宽恕自己怎么能活下去。
最后,我反对死刑不是要当圣母。
因为我担心死刑会使某些罪犯孤注一掷,伤及无辜。
看了那篇关于死刑与犯罪率的文章,我还是不能支持死刑。
感情上,我也希望杀害江歌凶手判死刑。
理智上却不行。
因为刑罚是犯罪的结果而非原因。
犯罪应该从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预防,对罪犯的惩罚就是剥夺自由后用各种手段唤醒他的人性与是非观。
陈世峰动刀时根本不在乎生命,死刑能否警戒像他这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边垂垂老去才出狱的人最后如何?
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失去一切,包括活着的希望。
别说我残忍,别骂我圣母,我只是个凡人。
多想造福人类,却无补天之力。
小乔有勇气演这样一部电影,不担心各种人权宗教组织找麻烦,好样的。
一部很用心的电影,故事情节细腻,但是看得我心里很是拧巴,这部电影很真实,而且有血有肉。
反映了很多值得我们关心的社会现象,每一段故事都那么痛入人心,例如:儿童家庭暴力,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重复犯罪率的提高,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灾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一路跟随多慧那颗脆弱逐渐坚强的心,渐渐明白,隐藏自己的内心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每个人都有虚伪脆弱的一面,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才是一个真正的坚强的人。
在我们身边,像多慧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是善良的,但她同时也是不幸的。
很多事情要获得宽恕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废除死刑只会给那些不知悔改的犯罪者新的希望,甚至心生报复,那对忍受痛苦的受害者来说更是一个灾难,没有悔改之心的人不值得宽恕,更不能原谅,他们反而会更加轻视生命的价值。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请珍惜自己的今天和他人的今天!
在〈内在空间〉的心灵电影推荐中看到这部片子,看完后引发了我思考“宽恕”二字的更深层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认定所有的事物都有“是”与“非”之分,都能界定出是“正面”还是“负面”。
从小就有人教育我们:爱是正面的,恨是负面的;宽恕是正面的,怨恨是负面的;听从父母是对的,叛逆和怨恨父母是错的。
两者之间永远对立。
于是,我们选择与大大多数人一样隐藏起阴暗的自我,压抑着人性的负面,装扮成光鲜亮丽的形象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美好的一面。
片中的女主角多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被伤害后,她愿意选择用正面的方式,用自己的善良通过宽恕别人来化解自身的痛苦。
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宽恕”是对她信仰的宗教教义的遵从;是她用来止痛的麻药;是阻止自己去怨恨的借口。
所以她内心的痛苦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伤害已经造成,恨早已住进她的内心,不承认与压抑只能让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形成伤害自己的巨大能量。
片中的另一主角池敏对待内心恨的情绪与多慧正好相反,她用叛逆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批判。
因此她对多慧所谓的“宽恕”提出置疑,指出其粉饰太平,逃避事实的真相,从而触动了多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宽恕,并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当多慧了解到因为她的宽恕导致更多更大的伤害时,她内心的信仰崩塌了,同时她也发现怨恨一直在她内心从未因宽恕而消失过。
而池敏虽然真实地接纳了自己恨的情绪,但也迷失在对父母爱与恨的矛盾中。
她甚至去做亲子鉴定想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对父母的恨,并以此来宽恕自己对父母的“不孝”。
因此,池敏与多慧即使在宽恕与怨恨的选择不一样,但都因为没有正视全面的自我,而将心中压抑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来伤害自己。
生而为人,就注定了我们具有人性的复杂多面及不完美。
我们不能脱离恨去爱,也不能否定怨恨去宽恕。
怨恨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否认、抗拒与压抑自我的阴暗面才是解脱的障碍。
当我们用人类惯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时,更多的是看到对立。
当提高到宇宙的高度来看世界时,我们就能够看到爱与恨的统一与人性不完美的可爱。
就像池敏看了卫星图后站在窗口说的:在地球上看着人们你推我挤觉得真讨厌,但从宇宙往下看却觉得真可爱。
片中那个原谅了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苏菲亚女士的态度,是最值得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们参考的方式。
“宽恕并不能取代怨恨,把结束怨恨交给时间来决定。
”当她与多慧分享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时,我们明白了:凝视阴影才能看见光明。
韩版药家鑫案,立意跟密阳有些重叠,仍不失为好片。池敏大爱
让自己这么憋屈,何必呢?
在这个世界,谁有资格要求别人宽恕痛彻骨髓的伤害?一千个人心中,自有一千种理解宽恕的方式。真正的怨恨无法消饵,而真正的宽恕,则是将这种怨恨推到心的边缘,好好爱自己,因为“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我们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认真活每一天,就像今天。”
让人看得心情非常沉重的电影。宋慧乔演的女主角原谅故意撞死自己未婚夫的少年犯后在向宗教求得安慰和采访他人的过程中陷入矛盾和痛苦。好友的妹妹因自己被打骂而憎恨父母。喜欢妹妹还人手机的那场戏。原谅犯人、父母与否的命题,在有药家鑫案和“父母皆祸害”思想的中国也值得深思。直抵人心的深刻好片
我爱乔姐
这完全塑造成一个圣母了么
太拖沓了,故事展开地也不自然
恨·饶恕·爱
让我失望的电影。表达的东西都在牵强的演绎
一星。根本看不下去。影片宣传的价值观极不认同。有机会再看吧。拒绝废除死刑。
真心奇怪这么个不咸不淡的故事怎么会拍成120分钟的电影呢。而且,看到最后,结局到底是个神马意思啊……珍惜当下?忘记仇恨?还是继续折磨自己?那个智敏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自杀了还是回家了?整部影片好像在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不知道讲了什么,就完了。
思考力也就基本合格的本科大学生水平。表现力不够,说教来凑,而多数的说教根本没有在点子上。嫩得很。极其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思想。5
原谅不是为了消除仇恨,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将仇恨推到心的边缘,至于究竟需要多久,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不得不说,宋MM的演技提高了很多,剧情也不再是韩式泡菜催泪剧,过好自己的今天就够了,不要在虚伪的去原谅别人了,其实,别人未必需要你的原谅,那只不过是求自己的心安罢了。
关于原谅与忘记痛苦的过往。多少有点虐心,不过最后情绪放的还不错 。太多闪回与想象,看着有点乱。
“原谅”并非一厢情愿的结果,主犯都没有向我道过歉,说句“对不起”甚至没有任何悔意,凭什么让受害人原谅你?肆意的接受“原谅”,会让人放纵思想,让更多的人受伤害。
救赎与被救赎,原谅与被原谅
有点像《密阳》那一瞬间的深入探讨版。
比预期好,是真的在探讨问题,虽然总感觉有点诡辩的成分,乔妹好美
原谅并不是消除怨恨,而是将怨恨推向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