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TVB强大的资源做支撑,曾志伟除了做一些恶搞的电影,就是捣鼓这些港式主旋律出来。
因为是主旋律,恶搞几乎没有出现,能登上大雅之堂,一些笑料还算有意思。
所以,当贺岁片看看是无妨的。
香港人的屋村时代并没有完全结束,港人的生活也绝非像TVB的电视中那么精彩,只是,不知道屋村的互助精神是否还存在呢?
会考要猜题目;老师是美女最好,还得有考试局高层做男朋友;怎么香港也沦陷了?
比起天朝有过之而不不及啊。
除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还得跟大陆的状元们争夺名额,香港的中学生们也不容易。
在旺角和尖沙咀,“补习天王”的广告牌是最大最显眼的,各个“名师”摆着好看的姿势,一如海岛那里竞选的政客。
能租得起如此天价的广告牌,可见他们的收费得多高。
而天朝的老师们大多低调,靠家长们的口碑。
后者值得学习前者的公众精神,只是可怜了大中华圈子里面这些家长们。
邵氏公司的logo很雷人,大大的两个字SB,邵氏的电影越来越没有看头,最好改个logo冲冲喜。
袁咏仪只能演大妈的角色了,陈法拉的空姐形象够甜美,一代信任换旧人就是这般残酷。
听到有人推荐,正好电视有放就顺便看了下。
影片跟前几年的七十二家租客差不多是一个路数,从剧情上来讲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
片子从hk人当年的屋村入手,似乎意图引起大家的共鸣,在一切都已经变化的今天让人还能想到某些不变的东西。
虽然自己对hk的这个题材并不熟悉,但不免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大院里生活的日子,虽然很简单但是和快乐,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片子是成功的。
但除开回忆之后却难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如果说是回忆的话也许更多的是对老港片的回忆。
因此在看过之后不禁要想,难道香港电影现在穷得就只剩下了回忆了么?
于己之同理。。。
是在选修课上看到的电影,一开始以为是生硬无聊的低级喜剧,很扫兴。
可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我就很喜欢港剧的配音和TVB的一些资深演员。
)一开始就是节奏感强烈的画面转换,一步步吸引你主意这开心的一家人。
TVB老牌演员熟悉的脸一个个的轮番上阵,那些眼熟却又叫不上名的演员也亲切的出现在你眼前,电影就多了一份与情节无关的乐趣。
故事在插叙和回忆里展开,把香港十几年的生活面貌简单的摆放在你面前,虽说是喜剧,可也掺杂着香港底层生活着的普通市民艰难度日,社会现实,利益纠缠……各种在你生活中不一而足的琐碎小事也让你感受着现实生活的无奈,但总的来说它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喜剧。
淳朴的屋村,人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样的生活,即使离家十几年,回来后也没有满目物是人非,心怀苍凉,反而是物物如昨日,事事如当年——房子还是当初的格局,面包店还是原来的样子,街坊邻居之间依然像一家人一样和睦,就连茶餐厅的点心价格也没有改变……虽然不是很实际,有戏剧化的夸张,但那份浓浓的温馨,却是谁也抵挡不了的。
这就是一种虚幻的真实。
生活要看你怎么对待他,你简单、快乐、认真的享受,就算有坎坷你也总有办法解决它。
勾心斗角、艰难求存不能逃避,只有靠你努力把它转化为生活里的另一种“调味剂”。
快活的人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不平凡的生活。
最后便是皆大欢喜,人人都得到了一个好结局,梦想成真,世上还是好人多,有些俗套的安排,却也是最合适的结果。
中秋节时整栋大楼在走廊扶手上点燃蜡烛,闪耀的烛光像一片冬日里的明媚阳光。
梁家辉拿着女儿带回来的灯笼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的欢喜雀跃。
老朋友的相互搀扶、茶餐厅里简单几句话透露出的浓浓人情味,都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有生活气息的小片段。
2011年賀歲檔個人最喜歡的一部。
很港式的笑點,很溫情的屋邨,強調漸漸遺失的那點傳統價值觀。
以前就聽過一種說法,TVB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不懈傳播者,衝著這一點它做的很多事就值得肯定。
第一次看到屋邨的狀況,最近有個機會親眼看見最普通的屋邨的模樣,除了稍微髒亂老舊一點,的確是一樣的。
親歷的時候更容易感受到那種人情味,那種隨意的招呼,隔壁的飯香,似乎喚起了一些甚麼。
吴君如替身张可颐那段是高潮高潮,我的咖啡吐出来好几次,肚子笑疼了啦,解了我一个礼拜的忧愁!
有木有!!
呵呵呵呵,我就喜欢看娱乐的东西啦追小贩那段也是经典!!
感人!!
有木有!!
我在吃麻油三子!!
还在流眼泪!!
神马水平!!
越来越喜欢王祖蓝了!!
果然是曾志伟的接班人!
痞气少,雅兴极高!
赞的喔农夫组合闪亮登场!!
还有香港贡茶!!
哈哈哈哈赞!
可以和72家租客媲美了!
但是72家在我心中不可撼动啊
贺岁片的风潮已过,它就像过年一样索然无味,在这狂轰乱炸的对视觉和注意力的掠夺中,《我爱HK/开心万岁》,姑且不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至少从标题上来看,它似过年回家和发小们喝得人仰马翻,直把杭州作汴州,喝入的是坦诚,尿出的是情谊,它似家里的已为人妇的初恋姑娘的幽幽一瞥,遗憾而又让人牵挂。
《我爱HK/开心万岁》,它符合贺岁片和港式电影创作模式的一切定律,大肆恶搞中闪烁着一点点小精致和小用心,过度的温情让人心生疑窦,城管走出了城邦暴力团,资本大鳄不去追逐利润去搞NGO和社区建设。
它纠结了老中青一批人马,小规模地荡气回肠在贺岁片的丛林中打出这样的口号和旗帜——我爱HK,开心万岁。
如果我们声称它为宣言的话,它就像姑娘脸上的美人痣,摆不好姿态就容易流于顾影自怜或搔首弄姿。
它需要的只是被观赏和言说,呼应和行动。
当《生活大爆炸》中Leonard在床上意兴阑珊地对penny说出,我爱你,这也就意味着床帏温存的结束。
我爱……无论这个宾语是一个多么政治正确的组织,都让人怀疑其动机,还是一个满怀着乡愁的地名,这或许只是被乡村和城市的双重离弃之后,在高唱着流浪者之歌后一个流盲的惯性情绪反应,抑或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是扭扭捏捏矜持地说出,还是嚎叫着喷薄而出,没吓着你吧,姑娘。
“为什么我的眼睛饱含着泪水”,那就赶紧清洗下被沙尘暴迷离得涩痛的双眼。
我们正在丧失爱的能力和爱的言说能力,一个个自行加冕为《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舌头打卷面部抽搐地期期艾艾。
这是因为这个简单的主谓宾的句式成了一个见光就死的魔咒,还是本身就是造物主为了调戏人间而臆造出的一个犹如“再买一瓶”的恶意的玩笑。
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分明看到香港同胞们在欢畅地抒情,在这弹丸之地,年轻人可以为了拍AV而振臂高呼“I have a dream”,中年人们可以时弯时直,时上时下,老年人可以意气风发地牵黄犬、擎苍鹰、睇毛片。
胡适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的确,或许正是这份多元化的宽容,使他们有底气说出,我爱HK。
六婶们握着扩音器在屋村的摊贩上高呼,我爱HK,三太公们和之,开心万岁,一唱一和,这是向我天朝人民赤裸裸地示威和显摆啊。
《我的兄弟李小龙》中,李家将“开开心心,整整齐齐”视为家训;《将爱情进行到底》中,杨峥与文慧车震未遂,流落大街,互相倾诉,“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
原来,除了爱稀缺之外,开心也是奢侈的。
春运纵使没被挤怀孕,但电脑硬盘被挤坏,我不开心;没有身份证被网吧老板严词拒绝,为即将成为“黑户”而焦虑,我不开心;没有女朋友父母不开心,进而使我不开心。
开心,它可以是昙花一现的时点,“讲一个不开心的故事让我们开心下”,也可以拉长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穷开心、瞎开心、傻开心、烂开心、疯开心,概言之,开心万岁。
重庆人爱安逸、重舒服,一同事的口头禅就是“happy得像个baby一样”,去楼下买个煎饼果子,多一些sauce,extra egg,就无比happy,更不用说是火锅或者鱼了,那要直上云霄了。
开心也是可以这么廉价和日常的。
happy得像个baby一样,如果说长大成人是对爱和开心的剥离和舍弃的一个过程,那么同样是两部叫《长大成人》的电影,好莱坞的《长大成人》一边在缅怀着过去,一边继续传承着,而路学长的《长大成人》中,沉重和伤痕累累,爱和开心像记忆一样支离破碎。
当然,拿这两个类型完全不同的电影相比较,就像我们与“爱和开心”一起玩捉迷藏,它们藏得太隐蔽,我们没有耐心找下去。
于是,我们再把游戏口号喊得如何嘹亮,我爱XX,开心万岁,它们也不愿和我们捉迷藏了。
其实对这部电影记忆最深的,是吴君如饰演的角色,离职多年后重回美容院,从领导变成清洁工,被新领导整,全身裹着厚厚的保鲜膜宣传,可散场之后没有人给她解开,只能自己像个僵尸一样一蹦一蹦的崩回家去。
不难受吗,被人奚落围观不伤心吗,依然要笑着面对,第二天还要去上班继续被奚落,为了生存而已。
生活总是如此,没有金手指,没有主角光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付出与汗水。
开场港式歌曲 中途港式幽默 放松人大脑 一定程度也了解了香港过往历史,剧情完整,明星卖力,值得推荐 一定给你带来欢笑
片子打的是怀旧喜剧风格,但明显超出那部《新七十二家房客》,看不出梁家辉这把年纪还真是有搞笑的本领,吴君如就不说了,一贯风格。
正值08金融风暴,工厂破产不得不回到老家屋村(就是政府公租房,很杂乱,类似猪笼城寨),但乐观的风格始终陪伴着这群可爱的香港本地人。
现在城市发展迅猛得几乎扯着蛋,不光大陆如此,香港人一样怀念80年代傻傻的幸福生活。
一大家子在一起,虽然日子苦了,但是那种开心是钱买不到的。
各种笑料层出不穷,没有发生那种文化休克,众多大腕纷纷客串,其中《枪火》踢纸团桥段一出,忍俊不禁。
曾志伟还真是有两下子,看来岁数不演戏也能当个导演继续靠着大银幕赚钱咯。
刚刚看完《我爱HK 开心万岁》,突然想写些什么。
回到家,才发觉嘴笑得有点酸。
影片搞笑是肯定的,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从这影片,仿佛回忆起了些什么小时候、邻居、热闹、欢乐、鞭炮、朋友、压岁钱、玩牌、年夜饭、亲人团聚......许多许多,已经失去的,或者还没失去,但已经变味的。
忘了是托水龙,还是吴顺本,说了一句话:“你以为是我想搬的?
可大家一个个一声不响的就搬走了。
”也许就是这样吧,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搬离那个我们曾经有过欢乐的地方,换了新家。
新家很美,但也很寂寞。
我们以为新房子就是幸福,有钱就是幸福,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就变得那么糟糕了呢,只是为什么许许多多的节日,都感觉变了味呢?
我们给自己建了个笼子,把自己禁锢起来,脑海中只留下那永远回不去的回忆。
曾经想过,究竟是仅仅我有这样的感觉,还是大部分人都有。
看了这部电影,答案不言而谕。
电影真是个很好的地方,可以把许多无法实现的东西通通实现。
可以用情感动那些城管,可以扮鬼吓走那些以安全为名义,夺走我们欢乐的人。
中秋节,看着那满楼的蜡烛,灯笼,大家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分享,也许只是一些柚子,一块月饼......就是这样一些些小小的东西,使许许多多人的脸笑开了花,使节日多了多少欢乐。
突然心里酸酸的,曾几何时,我们也这样天真无邪啊。
托水龙因怀念过去,在事业有成之后花巨资活化了新村,使新村重新拥有了欢乐,温馨与幸福。
可现实能么?
就这样我又多了一个梦想,好好奋斗,去实现它。
end
吴君如那段用ladygaga的造型唱《你你你为了爱情》太恶搞了···
很温馨啊,是本地人看更有感觉
有大卡吗?有扶持新人吗?有逗笑观众吗?有港味吗?有现实关照吗?都有!最最关键的是,曾志伟还揶揄了一下《枪火》里的踢纸团戏。一看到林雪出来,我的整个状态马上就不对了,立马进入角色,渐入佳境,最后简直不舍得电影结束。王祖蓝,依旧看好~
没有上一部好玩啊~~~缺少一个像上一部徐子珊那样的荡气回肠的反面角色啊!!!!求荡气回肠反面角色!!!
明明比72家租客好多了。
我也想住这种屋村,街坊间和谐相处,生活恬淡自由,不过现实远没电影这么纯真。
烂片
你们到底是多不待见阿三片啊???搞人家!!!
跟上年的72家租客走的同样路线,喜剧温情片同样没抵抗。
同样都是民俗宣传片儿,鸡排英雄什么的简直就是个屁
娱乐大众还是可以的
王祖蓝很出彩
好笑、温馨、嘲讽,这才是喜剧片该有的样子。
屋村大概也是《香港制造》里面的那个场景。又一部港式怀旧的影片,怀旧到要阻止城市化进程(是好是坏真分不清楚)。真的如人所说,国产电影走到了“群P”时代吗,那么多人,戏份散的要命,尽管拍的还不错,总给人圈钱就跑的错觉!
將幻燈片進行到底。
看TVB长大的孩子都应该看看 好多回忆 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
曾志伟连续两年拍这种温情港片了,但是真的不合我的胃口。而且剧情挺一般,又是插叙,又是模仿别人~~还来了3 idiots和inception。不过梁家辉里面的儿子还是蛮帅的,小王力宏嘛
给两颗星是因为72家房客的原因。现在电影小品化MV化越来越严重了。
很温馨的港剧 味道却不大对
完全看不下去的一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