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国内导演都有一个通病,就是靠着第一部成名之后,想着把这个IP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但是很显然,我不知道他们是找不清楚定位,还是不知道第一部的成功只是一个偶然,不是沦为平庸,就是差评如潮。
本作也不例外。
我大概回味了一下第一部的内容,要多线叙事有多线叙事,要笑点也有笑点,最后勉强还能圆回来了,爱情线也难得的没有落俗套。
虽然第一部已经是7年前看的,但是想想还是挺回味无穷。
但是这一部续作我却完全找不到第一部的那种味道了。
饶晓志给我的感觉是他想借《楚门的世界》的框架来展开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我欠了一屁股债,还因为前女友受不了吃软饭被甩了,但是我归来仍是英雄,就是那么一种极其自我感动的庸俗故事,拍出来的效果和情感转折升华都极其平庸且不深入,综艺电影似的剪辑手法也与整体故事本该有的那种悲情基调显得格格不入,令人完全无法代入,那种字体放在大荧幕上,真的太花里胡哨了,关键是作为一部喜剧不好笑,也不够荒诞,总体就是不上不下,倒不如说更像一出闹剧,不知道表达的意义何在?
以上。
仅仅只是个人有感而发,文笔不好,各位见谅了🙏🙏(图文无关,仅为润色)
感谢@鲁豫观影团 给我二刷《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的机会一刷这部电影时,是带着和第一部相关的预期看的,结果发现不仅剧情上无半点关系,叙事风格也从超现实主义变成了荒诞主义,较大的落差感让观影感受很复杂,和第一部相比,确实有失预期,有种被戳中了某些点却又抓不住的颇为微妙的感觉。
二刷这部电影时,是完全抛开第一部来看的,细品之下,反而对这部电影有了更真切的感触。
看得出饶晓志导演也并不想继续延续第一部的叙事风格,而是想通过一些新的尝试来创新求变。
但不变的依旧是对小人物的深度挖掘。
导演在和鲁豫老师的对谈中也表示,在他心中对无名之辈的定义有着自己的范围和框架,即胸怀大志不甘于现状,对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有一些挣扎向上的劲儿无名之辈们,这是导演熟悉的一群人,于是也选择在电影中,通过有剧本设计的真人秀整蛊综艺这样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这群无名之辈们对被安排好的人生剧本的反抗。
尤其在看到导演把喜欢的贝克特纹在手臂上时,忽然就理解了《无名之辈:否极泰来》为何会有如此荒诞的戏中戏设计。
这部电影里面藏着导演对舞台剧的喜爱和强烈的个人表达。
导演在现场分享电影不仅有对电影《第一滴血》和《美丽人生》的致敬,对马里奥这个角色的人设设计,也有着星爷《喜剧之王》中尹天仇的影子。
此外,电影中“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口号,陈三金尿裤子后梅脱下衣服为他遮脸遮脸遮羞,以及最后陈三金拿起的AK和来福枪的设计,也是通过对第一部的call back 和老观众们的一次小小的互动。
另外,导演也表示最后的结尾陈三金和梅你只是重新认识了彼此,并未设计成重新在一起。
而开场的菜市场和枪战戏里,其实故意留了多处供观众挖掘真相的破绽,可以在观影时好好留意一下。
回想起来,不得不说开场躲避枪林弹雨的5分钟长镜头,丝滑得很见摄影功力。
就个人而言,太喜欢章宇极具松弛感的演技了,把一个爱财的怂包,无能的软饭男,骗财的渣男演活了。
最后用愤怒的扫射向欺骗愚弄他的世界进行的有力还击,能让人看到一名被逼上绝路的小人物最后的血性,用重生呼应了电影片名。
片尾第2个彩蛋,是对第3部《无名之辈:意义非凡》的预告,同这部电影的否极泰来一样,玩了一把谐音梗,意代表电影里故事发生地意大利,义代表义乌,真是处处都藏着精妙的小设计。
警告:虽然我已努力避免,但本文依然可能涉及剧透。
导演饶晓志不满足于只拍一部普通的黑色犯罪喜剧电影,而是要做点不一样的,所以《无名之辈:否极泰来》想憋个大的,震撼观众们,以至于要在电影结尾飞字幕提示别剧透。
可惜,导演连拍一部优秀的黑色犯罪喜剧电影,都还差些火候。
就算当年以黑马姿态大卖的《无名之辈》,也只能说差强人意,遗憾不少,全靠同行衬托。
到这部,想法更是远远跑到剧本和执行力前面,一个花里胡哨、似是而非的故事,情节悬浮、人物飘忽、主题四分五裂。
两部续集不同故事,同年上映,更近似行为艺术。
感觉导演不止在拍电影,而是要修道成仙了。
仙儿其实也不怎么仙,有一些讽刺,主题是好莱坞几十年前就讲过的,而且跟风者不少(原谅我不能点开山鼻祖们的名字,一点片名就剧透了),最后并不特别深刻。
本质上,电影讲的还是男女关系,很大的局,关注的是很微观的情感。
渣男遇渣女,大骗诓小骗,但良知未泯,所以最后有得救。
整部电影考虑大众观感,并不敢把人物写到极致,男女看上去都有苦衷有犹疑有成长和救赎,不太让人讨厌,最后更是要“化渣”,渡人渡己,落到电影里便是畏首畏尾,保守表达,最后离题万里。
渣人不“渣”,前半部的戏耍就显得无理取闹,很不道德,观众并不能共情电影里暴击“渣男”的爽快,只觉得何以至此?
电影只能闹哄哄,往夸张喜剧路上走,反正怎么癫泰国都接得住。
任素汐还好,只是可怜逼得章宇要龇牙咧嘴,尖声尖气,帅哥形象全无。
真相揭开也不意外,至少我之前已有预感,并未太震惊,其实很多前辈都做过类似设计,不算新鲜。
当然还是要表扬一下导演,中途揭开谜底,对叙事是很大考验,电影算把故事讲圆了,全须全尾。
但如前述,做局也好,反转也好,故事核心还是男女关系,但这层恰恰是电影最弱的一环。
感觉导演把精力都放在怎么三翻四抖,怎么讽刺现实,怎么打通“第四堵墙”了,而这对男女是怎么个情况,电影根本没讲清似乎也没打算讲清,关系从天而降,背景全靠台词生讲,男主角陈三金的所谓渣,看起来都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做了一些坏事,还是忏悔的口吻在讲,观众根本讨厌不起来,所以影院的观众与电影里的大众认知上形成了错位,不能同频。
女主角其实问题更大,比如男主欠尾款要债,与男女朋友私人借债本不该混同而谈,但每次争执却都要公私不分一团乱麻地把所有矛盾搅和在一起。
每次男主试图梳理原因,找“关键卡点”,女主的回应都是“一开始就不对,根上就错了”,根本不打算解决问题。
那不爱就不爱吧,也没什么可说的,但又依依不舍,又良心未泯,又重新来过,儿戏得跟什么似的。
更别说电影这么大陷阱,完全是对男主角公开处刑,杀人诛心,让他社死,放别的电影一般得是灭门之仇的待遇,本片却是可以翻篇儿重来的,只能让人赞叹一句,好大的心,好贱的命。
所以这对壁人儿,当好人不行,作坏人道行也不够,人的复杂最后讲成温吞水,形坏而神不坏。
丢在这个夸张闹剧里,只显得格格不入,像是跑错片场。
到最后,两个角色也没有成立,他们为什么分开,又为什么复合,为什么依依不舍,我一头黑线,很不理解。
你说拍渣男,任素汐之前的《半个喜剧》,教科书一样的“渣男图鉴”,环肥燕瘦,各种型号都有。
可导演能豁出去拍,章宇愿豁出去演吗?
但还是要夸章宇和任素汐,真是优秀的演员啊,剧本的人物塑造差成这样,他们硬是靠自己的演技,无中生有地把角色给立住了。
电影里的角色那么多莫名其妙,那么多不知所谓,那么多毫无逻辑,最后这两人就凭着几段硬接的文戏,几个生动的表情,把观众拉回到了故事里。
演员救了导演,否则这片评价只会更低。
电影同样可以看到导演惊鸿一瞥的调度,比如开场的恐袭长镜头,章宇和任素汐的一段室内文戏(致敬第一部类似桥段),包括最后那场戏中戏的情绪调度。
导演是有水平的,但他再一次被这个完整度不高的剧本给绊住了。
导演其实大可以试试其他类型题材,比如警匪片或动作片,可能会有惊喜。
电影从人物到故事,甚至主题和风格,虽然与第一部《无名之辈》并无关系,但还是在电影里多次致敬了前作,比如《胡广生》的配乐,比如男女主角放下心防的互动,甚至“尿裤子”的剧情,还有那句“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电影很难讲能否再创辉煌,但导演确实试图做大做强。
商业成功的导演与他赖以取胜的小人物叙事渐行渐远,几乎成为一种诅咒,他依然在试图赋予自己的主角们平凡的名字,但在聚光灯下,他们扬名立万,再也不是普通人。
章鱼和任素汐的演技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编剧,您是吃错了什么药吗?
导演,您真觉得这剧本没问题吗?
大写的尴尬啊。
故事主打一个虚假悬浮。
看到后半段,我真的满心疑惑,这到底是导演在玩抽象,还是沉浸在自己编造的故事里无法自拔?
整个剧情实在太荒谬,就算我信章宇一个人被蒙在鼓里而不自知,可那么大场面那么多群众演员能演得那么卖力而逼真就没一个穿帮一个憋?
最后章宇拿着机枪突突突扫射,演员们一个个应声倒地,真的给人看笑了。
任素汐和章宇之间的情感纠结,也是毫无逻辑。
影片一开始就是两人之间感情破裂而争吵,章宇也被设定为渣男和软饭男,然后故事发展到最后,其实章宇并没有做什么,两人之间的困境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为啥莫名其妙就和好了又爱上了?
一开头的枪战其实还不错,结尾的那段火龙果绕口令太差台尴尬。
可惜了饶晓志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导演,当年《无名之辈1》的真诚依然记忆犹新,后来就算《人潮汹涌》票房不如预期,我也觉得还是部好片。
可是这部是真的很失望。
导演拍片的时候,心里是在想《楚门的世界》,还是《美丽人生》?
或许导演这个身份确实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作品和世界里而不自知。
就像逐梦演艺圈的毕志飞,影评其实写的不错,但架不住自己拍得烂啊(而且还不觉得自己拍得烂)。
当他没有跳脱出来而太过于自我感动的时候,作品往往就有很大问题了。
其实我很有点好奇,当导演面对铺天盖地差评会作何感想,到底会认为是观众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以及,章宇和任素汐这两个好演员,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一点觉得,嗯,这个剧情是不是有点问题?
——2025.06.27成都市IFS英皇电影城路演场
《光》,反反复复插入的光粒的特效片段,黑暗中打造的各类光影,陈粒的《光》,片尾铺满黑暗夜晚火龙果地的光,blingbling公司灯的设定,都是围绕着光而铺开。
光是舞台,光是方向,光是指示…最喜欢的一处设定:一口电子烟笼罩镜头,梅亲吻陈三金的画面,响起陈粒的《光》浪漫且感动。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大大小小的人物,死亡的真真假假,情感交集的复杂。
第二季少了第二季小人物设定的接地气,虽然仍然是小人物,但在另一个地域情景中又显得不够“小”。
电影综艺的情节设定确实稍显累赘,少了点幽默,也少了点感动,后续观众前后的反转哭声也会有些过于理所应当的变化,变化的点并不是那么突出
作为“无名之辈” 系列的新作,本片以独特的视角,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小人物的命运。
在荒诞与惊险中,展现出小人物在绝境中对尊严的坚守以及人性的复杂。
本片采用了多线叙事与反转设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诸多悬念与惊喜。
随着剧情的推进,“真人秀整蛊”这一嵌套结构的揭露,直接打破了观众的常规认知,原来一切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综艺骗局。
这种 “戏中戏” 的结构,在增加故事层次感的同时,也让观众们不断刷新对剧情的理解,并始终保着高度的好奇心。
片中章宇凭借细腻的演技,将陈三金的懦弱、油滑以及在绝境中一步步爆发出的血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任素汐饰演的薛芳梅,展现出 “毒舌狠女” 的形象。
她通过对角色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精准把控,展现了薛芳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本片延续了 “无名之辈” 系列对小人物尊严的探讨。
在这场精心设计的综艺骗局中,陈三金和薛芳梅等小人物的尊严被无情践踏。
但即便身处如此绝境,他们也从未放弃过对尊严的捍卫。
陈三金在得知真相后,对着镜头一番控诉,这是他对尊严的呐喊,是小人物对命运不公的反抗。
但本片也有些许瑕疵。
在叙事节奏上,前半段的铺垫略显冗长,使得后半段的枪战高潮爆发略显突兀。
另外片中笑点与泪点的切换也稍显生硬,导致观众们难以在情感上自然过渡。
刚看完,感觉《无名之辈;否极泰来》这个电影,口碑会两极分化。
这一部电影作为荒诞喜剧来说,比较成功。
但如果观众把它当做现实主义作品来看,会比较生气。
我个人来说很喜欢,因为感觉到导演饶晓志确实有在用心做出尝试。
当然,必须说在剧本的角度来说,确实稍稍有点粗糙。
尤其是这个电影企图深入探讨一下人性问题。
但男主入局的设置确实又是不合法的,在不合理的基础上讨论人性逻辑不通,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荒谬的感觉。
虽然,编剧已经特意把这个事情发生的背景设置在泰国,而且在电影结尾时又在用“火龙果和光”的象征意义,给男主和女主往回找补。
普通观众看电影的时候,如果真的在意这一点,可能确实会无法入戏。
不过,荒诞喜剧的特点就是在于观众要完全相信电影里的“逻辑”,以电影里的逻辑审判电影的角色。
所以,当跟我一起看电影的同伴抱怨为什么男主角的表演形式与其他人不一样,男主以外的演员为什么如此浮于表面?
连潘斌龙这样的老演员都以一种梦游的状态进行表演。
我只能回答,这不就是正是完全符合电影里的人设嘛。
个人尤其喜欢导演在电影里设置的几处歌舞场景。
现场所有人不分身份一起载歌载舞,就特别有“人生不过一场戏”的氛围感。
非常合适的歌舞插入。
饶晓志的镜头语言还是挺过关的。
饶晓志设置了一座巨大的慈眉善目的黄铜大佛,在电影里频繁出现。
俯瞰着发生在它脚下的这一场“人生之戏”。
我们普通人很难看清眼前的一切是否是真实的 也看不懂人性,看不清人心。
所以才有“糊涂是福”的说法。
佛像俯瞰人间,冷眼旁观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它似乎能看清楚一切,但又无法开口说话。
它看清楚了,又如何?
啊,对了。
作为中戏毕业的导演饶晓志,阅片量肯定是足够的。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观众会看到很多“致敬”的镜头或者场景。
作为一个荒诞喜剧来说,这些致敬的场景和镜头,不是随便乱用的,是围绕着男主的“主观意愿”变化而选择的,还是挺有效果的。
能进一步提高荒诞和黑色幽默的效果。
总之,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
《无名之辈:否极泰来》与《恶意》同期上映,他们探讨着类似的话题:泛娱乐化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不同的是《无名之辈:否极泰来》拍得更娱乐化,他一方面探讨了综艺的底线在哪,一方面探讨了观众到底想看什么。
可能还有人觉得片子探讨了人性,那就别开玩笑了,男女主的那点抉择完全上升不到人性的高度上。
总之就是一部娱乐性大于内容的爆米花喜剧。
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就是楚门穿越到了宁浩的世界就变成了饶晓志的《无名之辈:否极泰来》。
本片为了与第一部《无名之辈》扯上关系,把男主陈三金设定为第一部陈阿瞒的表弟。
还设置了一些小彩蛋,比如男女主被关在一起袒露心声时候用了重新编曲的《胡广生》配乐;陈三金三蹦子上有第一部陈阿瞒(陈建斌)的肖像贴纸;片尾彩蛋第三部《无名之辈:意义非凡》预告是第一部陈阿瞒(陈建斌)的故事。
但如果你是带着想看第一部《无名之辈》续集的想法走进电影院,那你一定会大失所望。
这一部不仅跟《无名之辈》电影没关系,跟“无名之辈”这个词也没关系,甚至跟“否极泰来”这个后缀都没关系。
唯一有关系的是这个发癫的故事发生在泰国。
为什么故事背景要设定在泰国呢?
因为电影里的综艺涉及到的内容触犯了我国刑法。
故事在前三分之一出现了极多不合理的地方,当出现第一个大反转的时候,给了前面那些撒狗血的剧情一个合理的说法。
但这之后的bug就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了。
作为综艺节目里的“楚门”男主,在一堆bug里看不出问题,不知道是编剧觉得男主弱智还是观众弱智。
本片豆瓣开分5.8,我的评价也是及格边缘的6分左右,那么问题出在了哪?
1.硬蹭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口碑只会招来反感2.从电影第一场戏开始,很多发癫的桥段合理性都不够,最后又莫名其妙的燃起来了3.影响主角行为变化的关键剧情里逻辑硬伤太多,三个被绑架的人组团逃跑,在女主“杀人”之后为什么就走不了了?
甚至懒得安排一个理由,就用配角一句“这样也走不了了”就不跑了?
4.一直在说男主是“渣男”,渣的点在哪?
泰国街头吸电子烟被抓?
因为电视台拖欠货款去讨债?
跟女友炒菜让女友买保鲜膜?
只能说是一个有点怂和抠门的一般男性,不至于上综艺被全民讨伐成渣男的程度。
结尾有一个女主所谓跟男主“重新认识一下”的桥段,但是男主在被“绑架”后左右的行为都是在想着保护女主,也没有会导致男主三观发生变化的事件,所有制造给男主的选择都是基于男主原本的底色做出的选择。
5.既想探讨一个深刻的话题,又想有喜剧效果,可能团队的功力不够,导致哪边也没做到。
总之,这部拍得实在有点差强人意,故事和内涵上跟第一部《无名之辈》差距很大。
不过也比第一部多了一些有意思的镜头:天窗上的飞蛾;最后导播室里的鳄鱼;几个不同地点的佛像;还有印象最深刻的,在男主袒露心声之后,女主为了挡住隐藏摄像头而吸了一口电子烟,任素汐的那股拽劲在氤氲之中给了章宇深深一吻,同时陈粒的《光》响起。
因为这一口烟的浪漫,原谅了这部电影大部分的瑕疵。
时间:6月29日14:00地点:北京回龙观晓剧场事件:《无名之辈 · 否极泰来》北京首映
票根首先需要表明,这部电影我个人是喜欢的。
8.5/10分当年的两个小贼,其一已经具备了国际视野,做起了跨国生意;其二早已移民国外,连乡音都改了;而曾经瘫痪的姑娘也奇迹般痊愈,正在为事业而拼搏。
虽然身份形象天差地别,不过归根结底,他们还是各自生活工作中的无名之辈,这是角色们跟前作最重要的联系。
所以,抱着看胡广生、李海根、马嘉祺等角色后续发展的朋友们可能要失望了。
因为有一种续作,不是故事的延续,而是精神的传递。
看完有些想法,简单写几句大家探讨。
首先人物逻辑非常清晰简单。
几位主角都是事件的参与者,都被某种力裹挟着前行。
为了金钱、地位、名声或者是某种不切实际的理想。
而后在剧情中,慢慢被一些事件,或相互之间的情感所影响。
并在结局的时候得到升华,做出了让自己心安的抉择。
当然,剧中男女主角需要面对的选择和困境一定会高于现实,所以我认为背景放到泰国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首先,‘另一个国度’会让故事假定性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其次(嗯……其实这是主要原因)故事中一些设定放国内,那就一句‘别拍了’完事。
接下来剧情部分,剧中的主要角色从头到尾都在重复着一个动作,就是做选择。
这是一个挺难的问题,毕竟在剧中选择逃避,可能会活,选择勇敢,可能会死。
生死抉择是一种十分极端的情况,这一点被创作者用一种看似偷懒实则巧思的设计很好的解决了。
那就在各种评论中被吐槽谩骂的所谓《楚门的世界》设定。
看似偷懒对吧?
这是别人用过的。
但为什么实则巧思,咱们后面再说。
电影中段,整体环境愈发幽默轻松,笑点不时出现,但主角已经越陷越深,似乎妥协放弃了。
回头想起来,这个时间点,观众跟男主角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既然走不掉,那就待着呗’对应‘票都买了,那就接着看呗’。
紧随其后,各种与大银幕“违和”的段落出现,这一段落我真心认为属于全篇亮点之一,简直非常大胆,有点在剧场打破第四堵墙的味道,瞬间把观众拉到跟剧中的围观人群一个层面。
我不知道饶晓志导演体重多少,但我觉得反骨至少得占个三分之一,这绝对是对现如今娱乐市场赤裸裸的的冒犯。
——你不是喜欢综艺吗?
天天刷短视频?
夸张的包装?
谁不会呀,怼你脸上让你看,好看不?
(这段话纯属个人臆想,跟饶晓志导演无关,如有冒犯请见谅🙏工作人员随时私信我删除)作为创作人员,面对不断被蚕食的市场,选择坚持是一种美德。
但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一种戏谑的手段主动出击,宣告‘我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这,是一种勇敢。
保持了当年作为新人导演冲进市场宣告‘我来了’那时候的冲劲,有点热血。
剧场首映结束后的舞台专属版彩蛋故事的最后,男主角终于开始了反击。
剧中提到了如今还需不需要英雄,答案是,当然需要,因为英雄能照亮每一个人。
此时再去纠结这一桥段的真实与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接受的,跟着男主角一起宣泄,用怒火烧尽屈辱。
不肯接受,把这一段解释为男主在陷入绝望时的臆想也没问题。
至少影片最后,很明确的,男主角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真诚的从头再来。
与此同时,我也扪心自问了一句。
“作为一个被裹挟前行的无名之辈,面对不公、不愿、不甘,我有向生活开枪的勇气吗?
”
剧场专属版映后演员登场最后。
讲讲我觉得剧中‘真人秀’设计是巧思的原因,就是因为网络上的评论。
6月25号全国部分城市点映至今(四天),豆瓣影评数直接240+,微博、抖音等等平台宣传评论更是目不暇接。
以为这次饶晓志导演属于直接起飞,未映先火了(记得当年他自己给电影做宣传求排片的短视频,确实很搞笑😂)。
可谁知道打开一看……差评多到……(当然,饶晓志导演已经比当年有名多了,所以观众要求提高是理所应当,同时,给导演上点强度也是在敦促他进步,这无可厚非)首先,任何文化艺术作品,没有对错高低,只有喜欢与否。
翻看评论,夸奖跟谩骂的都有,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故事照进现实了。
这部电影(或者所有电影)本身就是陈三金,很无力。
评论者就像是薛芳梅或者詹妮弗,试图左右甚至控制电影的命运。
(但影片给出了答案,没人左右得了一部电影的命运。
就像主创采访的时候说的,当年《无名之辈》也是在众多大片之中拼出的一条血路)然而,最可怕的其实是底下的跟评——‘感谢排雷,不用去看了’ ‘这么优秀吗,明天就去看’这些声音,完全就是影片中那些轻而易举就被媒体操纵的场外观众吗?
一部表达人应该独立做选择的电影,却有很多人选择了跟随,挺讽刺的。
好评(排除收钱硬捧尬吹类)或差评(排除无能狂怒脏话谩骂类)都很重要。
票房好坏于我个人而言没有关联。
只是作为一个从业人员,单纯希望参与这种观点和审美碰撞的观众能多一些,因为这对整个中国电影来说,是好事。
主创接受采访“我们不能以必须迎合他人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期望为由,放弃自己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这句话来自一部很多年前的话剧—《你好·打劫》,导演也是饶晓志。
这么多年,他初心没变,很宝贵。
开局陈三金,薛芳梅,分手,根据对话了解双方职业背景:卖灯,曼谷,义乌。
故事发生在曼谷,也是很结合时政了。
特别是换演员那段,简直是明示之前的某演员被拐一事。
区别在于帮帮团老大钟意中国人,也是为了过审的设定结果是综艺?
前半部分是电影,中间部分是综艺,结尾在升华。
双方都在骗,各自目的不同。
火龙果的隐喻,就像楚门穿过红色的光结局可以直接落在穿过红色走廊就行了,留白结局的歌舞实在没必要只是不知道鳄鱼的隐喻是什么。
导演通过观众台词阐明立场,电影没人看,节目组会遭报应之类。
我在前半部分没有猜到是综艺恶搞,原因无他,这个套路已经过时了。
如果把结局改成陈三金自始至终知道是骗局,可能反转效果更好。
结局也是很拖沓,直接像楚门的世界走出走廊留白更好。
看封面还以为是什么魔法相关的电影没想到是讲两个印度婆罗门母亲和自家叛逆孩子相互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