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艺女青年的感情经历,“人活着,就是享受经历的过程呗。
”一个瑜伽教练,一个冰球教练,一个静一个动,一个柔一个刚,一个文艺,一个生活,普普通通的爱情,生离死别的爱情。
片子轻轻地静静地,跟女主一样文艺地讲故事,不对,确切地说是讲人生,感情:亲情,友情,爱情。
朋友,有时间聚聚,聊聊,保持联系,回忆过去,谈谈心。
爱情,从刚认识时候的尴尬,熟悉,热恋时的甜蜜,突然地有一个人离开了,猝不及防但悲痛却会细水长流。
亲情,妈妈走了,爸爸不到半年就自顾自地再婚了,(其实没懂爸爸跟男主解释他再婚的原因,既然还爱,为什么这么快又再婚,说是不愿意接受想着爱人没走不愿意醒来,那为什么对再婚的妻子那么冷漠,其实挺替他再婚妻子不值,虽然也就是为了过日子的没什么文化和思想的妇人,但她好歹陪伴着你啊。
)看到一个身心满是沧桑的父亲用抱歉而小心翼翼甚至有点讨好的姿态去对待自己的女儿,任谁看了都会心酸,可这又能说是谁的错呢?
女儿心里也是关心爸爸的,时常去爸爸家门口晃荡,会给爸爸买自行车,最后女主也原谅了爸爸,这个结果男主功不可没。
女主戴着装了男主骨灰的项链,几次看到跟男主长得像的人,这个挺戳的,你虽然走了,可我总觉得你还在,时不时就会回来看看我。
整部影片用插叙的手法讲女主的经历,剪的不混乱,从女主发型和状态设计可以明白地知道是哪个阶段,只是,一个文艺片,用了几首三俗歌曲我有点无语,什么小苹果爱情买卖我接受无能,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为了表现小城市市民生活阿姨们跳广场舞,但真的挺出戏的。
另外我比较喜欢这个影片的画面构图
还有一些截图,看上去挺适合当壁纸,拍摄角度真的有用心
不仅好看,还能说话
当然,这部片的演员演技是标配,不会失望的。
电影中的他们都是善良的人,所以才能被这个残酷世界温柔以待。
每个人都有遗憾:女主的遗憾是失去了姜和,但她找回了久违的亲情;姜和的遗憾是提前离开了爱人,但他帮爱人找回了亲情;老艾的遗憾是失去了挚爱,但最终找回了与前世的情人的亲情。
最后笔者将引用影片结尾许巍老师《世外桃源》中的歌词作为结束。
愿我们最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从都江堰景区门口离堆公园出发,唯一的线索是水闸门牌上的“走马河西路中段”,地图上直接导航过去,尽管一路有很多古建筑,但还是幸运地在路中途发现了老艾玲老家的拍摄地。
借另一位访问拍摄地朋友的图
(借图)
这个城市新兴在蓬勃的现代化建设,但又总留出一些草地,不知道是没有规划完成还是有意为之
内江分走马河和江安河桥面向的就是艾玲老家
(借图)
现状
房子已经不在了,背后一小平房和鱼塘,从地面坡度来看是这里没错,只好捡一小块砖聊以慰藉。
水闸很有年代感
乱入的大叔
水闸可以上楼
干净
十一月的第一天,阴冷潮湿,深蓝色的雨天。
就像电影里的气候,也是差不多的温度。
但是不下雨,也没有烈日,缓慢平和,冷静得一塌糊涂。
我是不看科幻、3D、大片的那一类人,我是少数人,我不喜欢大多数,也不喜欢人云亦云,被人高谈阔论的电影并不能够吸引我买电影票去看。
越到后来就越是喜欢场次又少,看得人也不多的小电影。
非常庆幸的是,在这个满银幕都是科幻特技和明星效应的电影时代,还是有人愿意认认真真讲一个故事的。
——艾伶与姜和。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飘荡的两个人,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归属感,在深冷的天气里还可以摸到他手心里的温度。
平静的相识,平淡的相爱。
爱情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朴素却真切温暖地陪伴着彼此。
两个人一起坐公交车回到艾伶家乡,下车以后她和姜和一一讲述街边那些小店还有她小时候的事。
那一段让我看了很窝心。
就像天很冷的时候,若是有人相伴,在路边吃一碗面条也是无比温暖的。
张译的角色和《山河故人》里的张晋生比起来,的确限制太多,也因此在这部当中他的演技没有很好地发挥,比较压抑也比较中庸。
但也是因为这种可收可放才能够成就不同电影所应该诠释的不同的色彩和温度。
——父亲与女儿。
片中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王志文饰演的父亲与女儿艾伶之间的父女情,隐忍而尴尬的,是区别于母亲对子女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状态。
王志文黝黑的皮肤,有些凹陷的眼窝,轻轻咳嗽的声音,糙糙的手指点燃香烟的样子,都与我的父亲十分相似。
父女间的某种尴尬,也与我和我父亲之间曾经发生过的场景有过重合。
父亲站在灶台边等一壶水烧开;父亲给女儿打电话却又害怕打扰她;父亲关切女儿但只得到简短冷淡的回答,他欲言又止但却发自内心地笑着;灶上还在烧着一壶水,蒸汽在阴冷的空气中升腾,父女俩气氛尴尬地坐着;父亲把银行卡交给艾伶后就起身走开了……艾伶带姜和去见她的父亲,三个人有些拘谨地坐着,围着一张小桌,几个菜。
父亲看看女儿又看看姜和,其实无论姜和是什么样的,只要女儿喜欢的都是好的,父母都会接受的。
他们话都不多,气氛也并不热络,但这样的一幕总是温情得叫人难忘的。
电影中好多细节都让我觉得心疼,看似稀松平常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时有发生,但却是让我非常揪心。
父亲的爱总是这样疏于表达却又大气磅礴的,而他的爱意体现在每一次面对女儿时总是包容又温暖的笑着,想多说一些什么但又戛然而止。
好几次,我几乎要落泪。
因为王志文对片中父亲的刻画而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曾经也尴尬着不愿意和他说话的父亲,可是也太后知后觉了。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放映厅的暖气像是关了,觉得很冷。
人总要失去一些什么,才会想到要用力抓住不可失去的。
姜和死后,艾伶挽着父亲的手沿着河缓慢地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唯独爱才能支撑住苦痛。
在这个故事里,痛苦和孤独也都是娓娓道来的一抹平静。
爱情平淡才能长久,父爱未必如山,兴许也会如河流般。
两个问题。
一,片头对“王庆”这个角色存在疑问,与之后的剧情关联性不大。
二,广场舞那段没有必要,并无意义。
也许这个故事并不能够让人印象深刻,它很小,所有的表达都很细微。
人物很小,感情很小,话语很小,情绪很小,说不定是会让很多看惯大片和紧凑剧情的人睡着的,但于我而言,就像是用针剂注入血管一般,直抵心脏;也像淋进心里的一滴雨水,湿漉漉的蔓延开来。
电影最大的亮点和共鸣点都在王志文身上。
四星电影,五星王志文。
虽然导演人已故去,但感谢B站让我认识了这部电影。
很有诚意,很真实,也很理想主义,虽然现实可能更加残酷。
我不是北上漂,本身就出身军队大院,本身也是魔都的土著。
但身边一直有着艾琳和姜和这样的同事,晚辈。
看到过这样的人的分分合合,来了又去。
人嘛,抛去所有的一切外在和非自身的因素,大差不差。
能引起共鸣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因为电影就是成人的童话,好电影就是能做到让人沉迷其中。
想看这部影片,很重要的一个由头是源自许巍的《世外桃源》。
一直很喜欢这首歌,特别是开头一引用古琴曲《酒狂》的旋律,瞬间就可以把你代入到到古朴典雅的意境当中。
一次在网上想找一下相关MV视频,好好听一听。
偶然发现一个3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就取自这部电影,伴奏刚好用的就是《世外桃源》。
视频里画面的意境与歌曲旋律真是相得益彰。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许巍为这部电影量身定做的。
凑巧的是,其中还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张译和王志文。
所以就凭这两点,这部电影,也是要认真看一看。
不过看完后,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文艺浪漫又伤悲的剧情,而是取景地——都江堰。
看着他们走在古老的青石街道上,背靠远处山峦上若隐若现的宝塔,以及绵柔幽长的河道,处处充满着祥和安定的古城气息。
很喜欢走在这种幽深古朴的千年古城的感觉。
就像歌名一样,世外桃源。
能够使人远离都市喧嚣,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温润的味道,置身其中,恍若仙境。
不过让人可惜的是,曲子竟然只当作片尾曲过过耳,给我感觉是,故事悲情过后,那古城的意境早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中间插上那么两三小段,电影的票房估计还能上个一两百万吧。
将来要是有机会,必定要去上一回都江堰,亲自感受漫步在护城河的墙边上,伴随着碧绿幽深的河水,远眺锁江塔的感觉。
然后,缓缓地听着耳机里放的《世外桃源》,一步一步像远处走去。
北漂的小城青年艾玲觉得在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了,转而回到老家,想要过上轻松、悠闲的生活,这原是我以为的故事发展脉象。
怀着八卦的心态打听了初恋现在怎样,得知他已结婚,现在和老婆在老街卖猪肉。
戴着墨镜偷偷去肉铺瞄了瞄初恋,和老朋友开玩笑说初恋他怎么变得又矮又胖,自己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
回忆和现实交错,剪不断,理还乱,就像刷牙时会恍惚见看到男朋友姜和在背后注视她一样。
姜和搬进出租屋的那天,艾玲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的东西真多。
早上沿着废弃的轨道跑步上,也会相遇,只不过两个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一次有往来,确实有点尴尬,姜和上厕所却没带卫生纸,只能求救,恰巧当时只有艾玲在家,给他救了急。
第一次自我介绍,也确实有点尴尬,艾玲在阳台晾衣服,姜和鼓起了勇气去找话说,很磕磕绊绊的一句 “洗衣服呢,海魂衫,我也有一件,我叫姜和“然后笨拙地献上自己晾衣架。
对一个人有点喜欢,这种感觉是藏不住的。
想要去看看他工作的地方,就像女生逛商场会主动去男生教冰球的地方,只为了简单的一句打招呼。
想要多窥听下对方的动静,就像男生拆掉奖杯,把它当做听音筒想要听下隔壁女生在听什么音乐。
想要离对方更近些,就像男生把床推动了推到另一面墙,墙的另一面是女生的床。
好在这份喜欢是场双向的奔赴。
男生敲打墙面的声响,女生也半是羞涩半是大方的回应了。
就这样顺气自然地,两个人在一起了,晨跑的方向也变成一致了。
女孩带男孩回了老家,祭拜了母亲,见了父亲。
爱上一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想要彼此一起白头偕老,对未来的规划里会有彼此。
一想到余生有对方,就对余生充满了期待。
畅想着退休之后的生活、好奇着未来的孩子会在哪里出生、唠叨着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就这么平淡、安稳的过一辈子。
哪怕另一个人先走了,想要留下一些可以寄托的东西,像是父亲的那盆洋牡丹,像是艾玲的那条项链。
过去的甜蜜深入骨髓,是忘不掉的。
出租屋里的快乐时光,女生弹琴,男生披着被子乱舞,不小心打翻了床头的花瓶,女生大声惊叫,男生小心翼翼地扶起花瓶。
两个人玩起剪刀石头布,输了的那个人做饭,女孩输了,男孩问晚上吃啥呀,女生说方便面大餐。
回家时,两个人猜丁壳,男生总是输,背了女生20多分钟,好不容易赢了一回,女生耍赖,男生吓她,吵闹声惊扰了邻居,引来了派出所的警察。
成长了又有哪些迹象呢?
像是与自己和解,小时候心气高,一心想飞向大城市。
兜兜转转一圈才体会倦鸟归林,老家安稳自在也挺好。
只是经历了一场场得与失、成与败、快乐与痛苦,心境早已不一样。
像是与父亲和解,以往对父亲有埋怨,认为他在母亲死后不到半年就再婚过于凉薄,根本不爱母亲。
经历了一场感情后,才体会到父亲的那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真的怀念会刻在骨子里、细节里,就像父亲一直精心呵护一盆洋牡丹,因为那是母亲最喜欢的花。
像是与死亡和解,体会到了河流不止,生命不息。
即便那个人不见了,突然的消失了你对未来的蓝图里,你还是要咬着牙活下去。
那份哀痛和寂寥只能隐藏在回忆里,埋藏在心里,如鲠在喉,说不出,道不来。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这是一部非常清新平静的作品,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表达。
不同时间的穿插叙述,大城和小镇的对比,我想大概能描绘出很多人的现实经历和内心历程吧。
那些很难再聊到一起的同学,那些光鲜喧嚣的白昼和孤独静谧的夜晚,那尝试沟通的两代人,还有那想见而见不到的恋人,有意无意的都在询问平凡生活中对爱的定义。
面对多方面情感的困惑和艰辛创业的人生困境,通过大都市和故乡小城、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几经辗转,艾伶离开北京的原因渐渐显现···在现实与回忆中,艾伶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命题,对于所有的选择都有了更从容的心境,从寻找“被爱的每一天”,成为了拥抱“倍爱的每一天”。
纯爱战神应声倒地。
感觉好久没看过这么简单纯粹的爱情了,故事本身是很简单的,但是两个人的爱是动人的,这个故事就是成立的且美好的。
虽然可能看一会就大致猜到了结局,但依旧会沉浸在这个可爱的故事里。
片中的故事线是重叠的,或者说在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线的穿插,可以根据女主的发型来判断时间线。
大多以冷色调为主,且艾伶常常看到的身影,再加上《月光》,我便大概知道这对恋人也许无法像他们曾畅想的一般“白头偕老”。
故事也是有暗示的,当两人因艾父的事情吵架时姜和捂住的胸口就预示着那个清晨意外的倒下,和监视器长久的“滴—”声,从此留下的便是骨灰项链和无尽的思念。
父亲是爱母亲的,洋牡丹是最好的见证,但他半年就再婚的行为也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对劲,所以父女形成矛盾是可以理解的。
女孩和父亲本来紧张的关系因为有姜和的加入也慢慢缓和下来,心中的结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消解,最终剩下淡淡的微笑和父女间的和解。
我想,爱是解药,这大概也是姜和送给他们的礼物吧。
姜和知道自己会先离开,所以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和父亲修补关系,他不拍婚纱照,大概也是希望艾伶以后不要那么伤心吧。
知道艾伶还有依靠,他才能放心。
而艾伶最后也真的放下了大城市的梦,回到了父亲身边。
我最喜欢的片段大概是两个人一起畅想未来的时候,姜和说自己想给孩子一个归宿,在他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感到疲惫时,可以回到草原,在广袤的天地间获得解脱。
这个点有共情到,孩子可以选择跟父母一起在草原感受万物神奇,也可以去探索别样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梦,在疲惫时又可寻一港湾。
镜头和用光很美,在准备书店改造时屋子里洒满了阳光,承载梦想的地方是温暖的。
演员的细节也很不错,姜和艾伶的吻,女孩顽皮的遮住嘴巴,男孩就吻着指尖、掌心,再拿开手缓缓靠近,这段真的封神。
一点点的靠近,慢慢地吸引,在大城市里的小小爱情,虽然结局很痛,但希望这对爱人可以在平行时空中相守着,去他们草原的小木屋,就这么慢慢的生活,白头偕老。
父亲和女儿的和解,怎么就突然关系好到抱胳膊的程度了呢?影片从开始第一个转景开始,就有种做作的感觉,一种腔调的做作,不生活。
好看。镜头下的南方小镇自带滤镜,真诚、干净、质朴。张译的烟火气中和了女主的素食气质,哀而不伤。想回到不知人生之味的每一天。
跟姜和谈恋爱肯定很好玩
摄影,表演,声音都没有问题,氛围啊小细节啊都拍的很好,故事也是有意思的。但是剧本太弱了,叙事的穿插很刻意,必须依赖着装来判断时间线。世代的隔阂,北漂和逃离的探讨过分生硬,满得塞不下,对白完全是作文水平,毫无说服力~
“老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三个时空,三种状态。年少时想出去,受伤时想归来。如果伴着琴声翩翩起舞的被子突然落空,那样的镜头该多好。
胸部按压还能再随意点吗另外给钱了就和解了?
张译是想找回一点当年演北京爱情故事的感觉?不然想不通他为什么要演这么个……电影
不拖沓 简单深刻的电影 能爱真好
来源于生活,再将生活抛至脑后。其实构图调色都很有想法,但这些老导演实在是太执着于讲故事了,只是再努力渲染生活气息,依然免不了十足的编排感。导演可以老,但把这些年轻人拍的老气横秋,就只能让人尴尬症一直犯了。
矫情到不停笑场加昏睡,应该是都江堰政府赞助的风景旅游片。
回到他还在的每一天
很平静的讲述,但在平静中却有一种力量,触动你的柔软。很喜欢何平的镜头感,需要细细体味。
故事好弱啊,人物都没有挖掘出来,男朋友的突然离世让女主想要回到小城过平静的生活,可是解开了女主和父亲多年的心结这一点转折比较突兀。这个片子的光影很适合这种小城的调调。
故事就像大部分人的人生一样平淡,就连死亡也用了极度冷静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一直在一起呢,"有些话说出口,就是一辈子,说好了永远,就是永远。只要还在彼此心里,死亡也不会分离。生活是在苦中作乐中死里逃生,爱情可能是放灵魂一条生路的咒语,爱情只有离合,却无生死,会有那么一种人,把爱当成信仰的天堑,固执地活下去
这部所谓闷片我看得算是津津有味,但整体勉勉强强吧,叙事反反复复插来插去挺烦的,形式大于内容。氛围还行,女主差点劲,我脑补周迅好了,女主跟父亲的矛盾很牵强,不符合人设,只是我喜欢这样的感情也喜欢这样戛然而止的结局,不圆满但哀而不伤。记得那个两个人在铁轨上并排跑步原地不前的慢镜头,我也想有一个张译这样的男友。
看到女主人公初恋同学,就想起《似水年华》里的二傻。那个形象扭转不过来了。
很漂亮,有些做作,像一篇抻长了的散文。本应该靠丰富的细节来做出简单的治愈系的小电影,可惜失败于细节的流俗和失真。名字取得真好。
想起那个曾背起我上楼下楼的少年,曾公主抱我过水沟的少年,曾满脸泪水扶在我肩头的少年,曾屈膝低头为我系鞋带的少年,曾驼起我骑在他脖子在海边奔跑的少年,曾开心地怀抱一大束白百合送我花的少年,曾大汗淋漓滴落在我肩头却不知疲倦的少年……他走了,离开了我的生活,但却在天上永远看着我,看着我走向新的幸福。
难得有这么部心平气和的片子,不过稍微有点作,结尾狗血